2020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考点6 文言文阅读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考点6 文言文阅读

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

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④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⑤执
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承宫樵薪苦学》,有改动)
【注释】①琅邪: 今作“琅琊”。②明: 懂得,精通。③庐:
屋,指书舍。④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⑤樵薪:砍柴。
期末复习特训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人教陕西八年级上
期末复习特训 特训二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考点6 文言文阅读
习题链接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答案呈现



期末复习特训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
期末复习特训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为人牧猪”中的“为”
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A. 为人谋而不忠乎

C.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B. 可以为师矣

D.
愿为市鞍马

【点拨】 “为人牧猪”中的“为”的意思是“替”。A 项,
替;B 项,成为;C 项,被;D 项,为了。
期末复习特训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内__心__忧__困__,__思__虑__堵__塞__,__然__后__才__能__有__所__作__为__。__________ (2)猪主怪其不还,寻之。 _猪__的__主__人__对__他__还__未__回__去__感__到__奇__怪__,__便__去__找__他__。_________ 【点拨】(1)句重点词:困,困惑;衡,同“横”,梗塞, 不 顺 ; 作 , 奋 起 , 指 有 所 作 为 。 (2) 句 重 点 词 : 怪 , 对……感到奇怪;寻,寻找;之,代词,他,指承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古诗文阅读》考点专项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古诗文阅读》考点专项课件

阅读
四、【2021·包河区三模】阅读短文和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甲】三峡(节选) 郦道元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 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阅读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阅读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 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②,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 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释】①子房:即张良。②馈:粮饷。
阅读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2)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使千里之外的军队获得 胜利,我不如张良。
阅读
【提示】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文言句子要尽量保

诚:___真__正__,__确__实_____ 女:__同__“__汝__”__,__你____ 正:______常__法________ 辞:___推__辞__,__推__托_____
阅读
2.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定下来,就会 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阅读
三、【2021·黄冈】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共43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共43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 风烟俱<zzd>净</zzd>( )
消散
(2) <zzd>负</zzd>势竞上( )
凭,凭借
(3) 猿则百叫无<zzd>绝</zzd>( )
消失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他被三峡奇丽可爱、雄伟险峻的美景所吸引,内心感到欢乐,所以才发出这样的感慨。
(二)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A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专题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6张PPT)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专题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6张PPT)
(节选自《墨子·墨子后语》,有删改) 【注释】①擗(pǐ):同“敝”,困,疲劳。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3分) A. 多言有益乎/自以为大有所益 B. 日夜恒鸣/有时见日 C. 然而不听/其人舍然大喜 D. 多言何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2. 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今 观 晨 鸡/时 夜 而 鸣/天 下 振 动。
3. 根据你的理解,本文所倡导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3分) ___治__国__之__道__:__爱__民__安__民__,__体__恤__百__姓__疾__苦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多言何益(8分) 子禽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 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①,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 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节选自丘迟《丘司空集》,有删改) 【注释】①故国之旗鼓:因为陈伯之原是梁的江州 刺史,后来投魏,这封信是丘迟劝他临阵归降而作。 ②畴日:昔日。③怆悢(liàng):悲伤。④规:打 算。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C )(3分) A. 见故国之旗鼓/见贤思齐焉 B. 感生平于畴日/百里奚举于市 C. 廉公之思赵将/学而不思则罔 D. 人之情也/介胄之士不拜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改) 【注释】①突:烟囱。②上行:上席。③乡(xiàng) 使:先前假使。乡同“向”,一向,先前;使,假使, 假如。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3分) A. 客有过主人者/鲁肃过寻阳 B. 傍有积薪/双兔傍地走 C.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使人称谢 D. 终亡火患/河曲智叟亡以应

第三单元大单元复习(课件)—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大单元复习(课件)—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 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 包含在其中。 4.《与朱元思书》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 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 思想情感。
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
1.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自:如果)
2.绝 沿溯阻绝。 绝山献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绝:断绝) (绝:极,最) (绝:消失) (绝:形容词,绝妙) (绝:动词,消失,断,停
3.清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颈联:绘春景 浅草没蹄
尾联:抒真情 行不足
1.《野望》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 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2.《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 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 之情。
3.《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 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 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合学—内容理解
律诗结构→景物特点+感情
结构脉络
举目四望 孤寂无依
野 树林金色 山峦余晖 远景与近景,
静态与动态
望 牧人驱犊 猎马带禽 苦闷彷徨
苦闷怅惘 知己难觅
结构脉络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黄 承→感慨仙人已去 鹤 楼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结构脉络
叙事——出使边塞
使 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课件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 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 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 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 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3.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 序,而是先写夏季景色?
【答案】这是根据水由盛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作者是为江水 作注,重点是写三峡的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水流湍急,最能体现三峡 水的特点,故先写“夏水”。
(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年且.九十( 将近 ) (2)指.通豫南( 直 ) (3)操蛇之神闻.之( 听说 ) (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背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答案】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 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答案】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 上。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 众人的响应,却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嘲笑。 B.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 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色彩,增强了讽刺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天帝,天帝命人搬移两座大山,这一富有 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十八首 复习课件(共67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十八首 复习课件(共67张ppt)

【大】沙漠的浩瀚无边
诗中有画——线条、层次、色彩美 【直】烽烟的挺拔坚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圆长】】落黄日河的的低壮,阔亲之切美温暖而又苍茫
【孤】作者被排挤后的失意之情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用典。①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 ②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达观、
慷慨悲壮之情】
主旨:既反映边塞生活,又表达诗人因被排挤产生的孤寂、悲伤
点明地点、交代游踪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平静的睡眠,低垂的云幕 【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拟人——小鸟活动【莺莺燕燕】
颔联、颈联:动静结合
富有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生命的美好】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环境描写——富有色彩与活力 游山逛景的惬意,轻松闲适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对西湖美景的流连忘返
(融情于景——孤寂落寞)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反衬。以乐景(他人活动)写哀情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直抒胸臆、用典。无人分担烦闷之
情,抒发“隐逸”之志。
主旨:作者举目四望,无一亲朋好友,秋色之景令人怅惘,他人
之乐催人悲哀,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1.《野望》中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之情,后被壮阔的边塞风光感染后的慷慨悲壮之感。
1、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之景,被后人誉为“千
古壮观”的名句是“__大__漠__孤__烟_,直__,__长__河___落”日。圆。
2、王维《使至塞上》的“征__蓬__出___汉__塞__,,归__雁___入__胡__天__。_”两句,以
“飘蓬”“归雁”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两鸟。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九课内文言文阅读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九课内文言文阅读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人教部编版:专题九课内文言文阅读(一)三峡1.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阙处完全没有(1)略无..亭午夜分如果不是(2)自非..(3)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4)至于夏水襄.陵冲上、漫上(5)沿溯.阻绝逆流而上(6)不以疾.也快(7)则素.湍绿潭白色(8)回.清倒影回旋(9)绝.多生怪柏极高(10)清荣.峻茂茂盛(11)良.多趣味甚,很(12)属引.凄异延长久绝声音悲凉婉转(13)哀转..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二)答谢中书书1.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1)古来共.谈共同(2)高峰入.云耸入交相辉映(3)五色交辉..俱备四季(4)四时..(5)晓雾将歇.消散(6)夕日欲颓.坠落(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

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2)庭下如积水空明..交错纵横(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大概是(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孤之愿.也( 愿望 )
(3)燕国殷.富.( 殷实富足
)
(4)燕王吊死问.孤( 慰问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 (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 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3.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 ①招纳贤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缺口 ) (2)虽乘奔.御风( 奔驰的快马 )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虽.乘奔御风 虽.我之死 C.春冬之.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不以.疾也 蒙辞以.军中多务 【解析】A项中“自”分别是“在,从”“如果”;C项中“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陈.往日之好甚欢( 陈述 ) (2)遂收.太守( 逮捕 ) 2.给画线句断句。 今日苏孺文与故人饮者 /私恩也 /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 / 公法也。 3.为什么在苏章一番话后太守会“黯然”? 因为他意识到苏章极有可能会依法办事,而自己将要灾难临头。 4.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不能因私情而徇私,要公事公办。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 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 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② 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③燕。燕王吊死问孤, 与百姓同甘苦。
【参考译文】汉顺帝初年,苏章调职去担任冀州刺史。他的一个朋 友是清河的太守。苏章知道他贪污受贿,将要追究他的罪行。一天,邀 请太守,设了酒席菜肴,双方诉说着从前相交友好的情况,非常愉快。 太守高兴地说:“人们都说你公正无私。”苏章说:“今天我与你一起 喝酒,是私下的事情。明天冀州的刺史按章办事,则是公法。”太守沉 默不语。第二天,便将太守逮捕了。
(二)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 书信 )
(2)晓雾将歇.( 消散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指人间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 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 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 、绚丽动人的景象。 【解析】“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
分别是“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
项中的“以”分别是“如此、这么”“用”;B项中“虽”是
“即使”,意思相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 种景物的影子。
4.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一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二段则只用正 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 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了三峡秋天 凄凉的环境特点。 【解析】第二段也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三峡》,完成下列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 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 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④ ,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趋:奔赴 。④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降低身份,指谦卑 )
4.文中的燕昭王是怎样的君主? 是一个发愤图强、求贤若渴、从善如流、与民同甘共苦的君主。 5.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的感悟: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 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 汉顺帝初,苏章迁冀州刺史。其故人为清河太守,章知其奸藏①, 将按②其罪。一日,请太守,为设酒宴,陈往日之好甚欢。太守喜曰 :“人皆言若为青天。”章曰:“今日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 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太守黯然。翌日,遂收太守。 【注释】①奸藏:贪污受贿。②按:追究。
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 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 示例一:①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②郦道元的《三峡》文 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 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 元让三峡闻名。示例二:①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 中外游客。②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 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 设法寻找美景观赏。所以我认为三峡的闻名是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 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