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必修3

从“看眼开世界”到维新变法内容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依次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通过展示的图片、代表人物的言论资料,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解答,探讨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各种思潮代表人物的思想不能救国,理清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想历程。

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解答,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并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士大夫对待西学(技术、器物)态度的变化中,能认识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价值。

通过阅读材料和问题解答,认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启蒙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转变的艰难过程,体会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冯桂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见识和勇气。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临危思变、善于应变的积极态度和敢于担当、敢于除旧立新的责任感及爱国情怀。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在借鉴和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时,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或断章取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共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依据据课程标准,维新变法思想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评价是历史思维能力中较高层次的能力,因此,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是本课难点之一。

教学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可引用诸多历史著作中的大量材料,部分材料学生阅读有些难度,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设计的学案可事先给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边演示幻灯,边讲述:在欧洲迈进近代门槛之后,先后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不断解放,同时近代自然科学不断不断发展,西方文化表现出一种昂首向上、积极进取状态。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课 题: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学 科: 历史 年 级: 高二年级 教 师: 孟佳 学 校: 舒兰市第十八中学
如何拯救我们的国家?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不同救国主张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 用。
小组合作探究
1、顽固派和洋务派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顽固派:反对西方学习的科技 洋务派:主张西方学习的先进科技
2、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有何共同点? 焦点:要不要学习西方的科技 共同点: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近代海军 •近代学堂
京师同文馆
开平 煤矿
北洋海军
想一想,中体 西用的主张有 什么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 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进步性:开启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
局限性:仅学习军事技术,没有涉及到变革封 建制度; 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 仅限于理论宣传,几乎没有实践。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师学夷为长体技、以西自学强为用
中学: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指封建伦理道德; 西学:近代以来西方传入的资本主义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重点:“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难点: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差异分析
整体感知
一、开眼看世界:坚船利炮下的惊醒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内忧外患中的警醒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背景:
国内:清朝统治危机四伏,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 禁锢人们思想。
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对外进行侵略扩 张。

第8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第8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本课小结
地主阶 级
抵抗派:林、魏 “师夷长技以制夷”(未实践) 洋务派(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践) 早期维新派:王、郑 君主立宪(未实践) 康梁维新派(戊戌变法)
器物
资产阶 级
制度
系统施政纲领(实践)
趋势:渐进深入
(07重庆综)主张开创仿造西方战船先河的 著名人物是
(2006年重庆卷)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 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 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
同:师夷;异:制夷;林、魏以“师夷”为手段,“制 夷”即“反侵略”为目的;洋务派同样以“师夷”为手 段,首要目的却是“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才是在与列 强保持“和好”条件下,徐图自强。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60年代)
(1)背景:①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 略不断加深;②洋务运动展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出现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思想主张:①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 宪制;②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 商战;③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 知识。 (4)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1)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2)张之洞《劝学篇》。 3、思想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儒家); 西学:指西方文化(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纲常伦理为国家命运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4、实践:洋务运动
(03广东大综10)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 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 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 理”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 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5)思考:康有为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方 面有何显著特点?为何有此特点?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师夷长技以制夷看世界 (19世纪40年代)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
1.背景
① 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② 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
③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④鸦片战争——惊醒志士,萌发向西方 学习的新思潮
2.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地主
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
成就:(1)设立驿馆、 翻译外国书籍。
1898年刊行的《孔子改制 考》,着重宣传孔子“托古改 制”思想,在书中,康有为把 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
,把“六经”说成是孔子“托
古改制”范本。这样康有为用 以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不但 没有违背孔子的遗教,而且是 孔子改革思想的真正继承者。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⑵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 A、康有为 • ①思想主张及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 想;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 者恪守祖训、反对变革的理论基础;在《孔子改制考 》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系统 阐发变法理论。 • ②思想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 家思想相结合。 ③评价:有力的批判了封建顽固势力。(他的思想被 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发”)
C
A.魏源 C.康有为
B.李鸿章 D.孙中山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 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 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 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 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 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 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 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 何术能负其责?”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第8课从“看眼开世界”到维新变法
内容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明白得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依次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明白得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社会进展进程中的作用。

通过展现的图片、代表人物的言论资料,明白得“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的内涵。

进程与方式
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解答,探讨在那时的历史情形下什么缘故鸦片战争后各类思潮代表人物的思想不能救国,理清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想历程。

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解答,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阻碍,并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士医生对待西学(技术、器物)态度的转变中,能熟悉林那么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价值。

通过阅读材料和问题解答,熟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启蒙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到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转变的艰巨进程,体会林那么徐、魏源、李鸿章、冯桂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见地和勇气。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临危思变、擅长应变的踊跃态度和勇于担当、勇于除旧立新的责任感及爱国情怀。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在借鉴和汲取人类一切优秀功效时,要因地制宜,。

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导学案.

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导学案.

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知识网络结构图自主学习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英国的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

(2清朝君臣对英国的情况一无所知。

2.代表人物三、维新变法思想2. 维新思想的发展(1康有为1①著作②思想特点: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 否定君主专制统治, 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③历史影响:有力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2梁启超:发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的因循守旧,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主张国家属于 ,王侯将相是人民的。

3.维新变法(1时间:1898年。

(2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第一次。

难点突破一、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比较深度思考1.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的思想?(1进步性: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们开一代风气之先河,对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对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没有也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的樊篱;他们虽然主张抵抗外国侵略, 反对清朝统治者对外投降卖国, 但又不可能真正地依靠人民抵御外侮; 林则徐、魏源提出学习西方主张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2.如何评价“中体西用”思想?(1“中体西用”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达到巩固封建制度的目的。

(2“中体西用”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是落后文明接受西方文明的一种选择和调适。

(3“中体西用”的思想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3。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案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教案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1.背景(1)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的坚船利炮使清廷朝野感到震惊。

(2)一批官僚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寻求御敌之方。

2.代表人物及其活动(1)林那么徐①奉献: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那么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①奉献:1842年,编撰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

②作用:启发了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关注和认识世界,为后来的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展近代化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根底。

知识点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思想。

2.形成(1)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初步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2)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系统地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内涵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名教纲常。

4.评价(1)在反对顽固守旧、号召人们学习西方、谋求变革方面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2)它强调的维护封建体制随着时代的开展,又起着阻碍人们思想解放的作用。

1.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人进一步觉悟,维新思想日益激荡。

2.理论根据(1)康有为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2)严复的译作天演论。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康有为①新学伪经考猛烈鞭挞了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学。

②孔子改制考那么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力证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是历史演进的必由之路,从而说明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梁启超①维新运动的重要宣传家。

②梁启超发表的变法通议说明了变法的内容和详细途径。

(3)严复:最重要的奉献是译述了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学说引进中国,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1.地主阶级抵抗派史料……那么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北师大版历史高中必修三第8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高中必修三第8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设计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一、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依据据课程标准,维新变法思想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评价是历史思维能力中较高层次的能力,因此,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是本课难点之一。

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师夷长技以制夷”1.背景(1)鸦片战争失败,极大地震动了社会各界。

(2)一些官僚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努力考察世界历史、地理状况。

2.代表人物(1)林则徐①贡献:设立译馆,译成《四洲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①贡献:编撰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

③作用:启发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关注和认识世界;为后来的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近代化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些洋务派首领和支持、参加洋务运动的思想家又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思想。

2.发展过程(1)前期①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

②内容:承认中国在许多方面不如西方,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初步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即要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名教纲常。

这一思想在当时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2)后期①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张之洞撰写《劝学篇》。

②内容:一面强调维护封建制度与伦理纲常,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以求变革,系统地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理论。

3.评价(1)积极作用:在反对顽固守旧、号召人们学习西方、谋求变革方面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2)消极作用:强调维护封建体制,阻碍人们思想解放。

三、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国人进一步觉醒。

2.代表人物及主张(1)康有为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力证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是历史演进的必由之路,阐明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从“看眼开世界”到维新变法内容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依次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通过展示的图片、代表人物的言论资料,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解答,探讨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各种思潮代表人物的思想不能救国,理清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想历程。

通过材料解读和问题解答,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并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士大夫对待西学(技术、器物)态度的变化中,能认识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价值。

通过阅读材料和问题解答,认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启蒙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转变的艰难过程,体会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冯桂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见识和勇气。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临危思变、善于应变的积极态度和敢于担当、敢于除旧立新的责任感及爱国情怀。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在借鉴和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时,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或断章取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共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依据据课程标准,维新变法思想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评价是历史思维能力中较高层次的能力,因此,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是本课难点之一。

教学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可引用诸多历史著作中的大量材料,部分材料学生阅读有些难度,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设计的学案可事先给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边演示幻灯,边讲述:在欧洲迈进近代门槛之后,先后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不断解放,同时近代自然科学不断不断发展,西方文化表现出一种昂首向上、积极进取状态。

此时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正不断加强,宋明理学日益走向僵化。

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中,西方文化明显处于强势,有学者借用物理学的名词,称之为“势差”。

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和西方列强不断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之为“西学东渐”。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经历了由拒绝到被动应付,再由被动应付到主动吸纳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认识逐渐深刻,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先仿制外国的器物,以抵抗外国的侵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

此举失败后,又想仿行外国的政治制度图自强,这就是康有为等的维新变法思想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

再后来就是再解放思想,学习外国的“民主”和“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

这个过程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从林则徐、李鸿章到康有为、孙中山,再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奋斗,不断解放思想的漫长历史进程。

设计意图: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所决定的;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

出示材料:材料一:……(明末清初时) 西学的传入,人们还是可以轻易地用“西学中源”,把这些知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引者著)解释为古代中国的发明,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

从明清之际最前卫的人算起,如黄宗羲认为“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王夫之认为“盖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皆剽窃中国之绪余”。

乾嘉时代以学术闻名的钱大昕也认为,西方天学算学,是习自于在中国失传的祖冲之《缀术》。

材料二:(明末清初)虽然“西洋奇器”不断输入中国,数量也远远超过输入北美的,精致程度也相当高,而且,其中包含的知识和技术内涵也远远超过运到北美的器物,但是“在很多人手里不过上掌上玩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认真地研究和充分地利用。

一旦传教士离开中国,这些器物也就大多销声匿迹,或弃置于深宫之中”。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问题一:从两则材料当中,你能看出明末清初的士大夫对西学持什么样的态度?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态度:(1)认为“西学中源”,西方的近代科技或是中国失传的,或是从中国剽窃去的;(2)对西方的器物不屑一顾,视为玩物。

原因:天朝上国的心态;文化优越感。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和问题解答,使学生了解明末清初时的中国士大夫对西学的态度,更加明确鸦片战争前后的林则徐、魏源的所言所行是“开眼看世界”。

一、初醒:开眼看世界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翻译外国书报、组织编写《四洲志》和魏源交往的史实。

2.魏源和《海国图志》出示材料:材料一: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材料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三:是书何以作?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问题二:与明末清初的士大夫们相比,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同时还存在什么样的局限?进步: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技术、兵器和军事上的不足,主张向西方学习。

局限:没有摆脱“华夷之辨”,仍然没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西方。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和问题解答,使学生认识到,在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秉承传统士人“经世致用”的精神,本着“救亡图存”的目的,立足现实,积极了解西方,迈出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受到时代的局限。

细节:《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据统计,当时有能力读到此书的人多达300多万,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员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

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1851年,《海国图志》第一次“偷渡”到日本,极受欢迎。

1854年,日本人干脆在国内翻印了《海国图志》,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读热潮。

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到1859年,这部书的价格竟然比最初时飙升了3倍之多。

——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过程之艰难,《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同时也折射了中日两国在向近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不同命运。

出示材料:……从鸦片战争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接受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时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问题三:材料中的“少数人”是指那些人?材料中的“20年”后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洋务派。

洋务运动。

原因: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天国的打击,外有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设计意图:这段话明确指出了当时国人的麻木不仁、妄自尊大,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并未真正感觉到来自西方的威胁,所以致使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这样,前述两个材料就为教学中衔接“师夷长技”的提出到“洋务运动”的实践为何相隔二十年提供了理解的桥梁。

二、渐醒: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出示材料:洋务派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经典解释。

材料一: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

——冯桂芬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材料三:西学除船械一切必须效法西洋外,其余人心、风俗、察吏、安民仍当循我规模,加以实意。

——丁日昌材料四: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也。

——张之洞引导学生阅读,并解释“体”“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

体:主体、本质。

用: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即功能。

“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出示材料:材料一:洋务派对西学的兴趣中,并不包含着追求更高远的社会目标与伦理思想的内在精神要求和丰富的社会内涵。

在洋务派看来,“师夷长技”的目的仅仅在于“制夷”。

如果“夷”已被制,或者以无“夷”可制,目的已经达到,“师夷”也就自然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材料二:“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方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就其本来意义而言,“中体”应是对于“西用”的限制,但“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实际却很难如愿。

当这种矛盾日益明显之后,更开明的人们就会在事实的刺激下因势利导,走出更远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问题四: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认识“中体西用”?局限性:仅停留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层面,没有提出更高的社会和政治改革目标。

进步性: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减轻了阻力;由引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再引发人们对教育政治体制的思考,为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当代著名史学家对“中体西用”的评价,认识“中体西用”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对洋务派给予“同情之理解”。

三、觉醒:维新变法思想解释“维新”一词的含义。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

——《诗经》维新: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1.背景出示材料: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二:……那个时候,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日本崛起于岛夷,最后跨海而来,燃起一场巨大的战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