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到达阶段管片上浮形成机理及控制研究

合集下载

岩层盾构法施工管片上浮原因分析与解决

岩层盾构法施工管片上浮原因分析与解决
· · 110 | 工程技术与应用 |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2019 年第 6 期
岩层盾构法施工管片上浮原因分析与解决
张 平,刘国栋
(中交二航局工程装备分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4)
摘 要: 在城市地铁土压盾构施工中,在风化岩层中掘进时经常会遇到管片上浮的现象,如果控制不当,会造成成型管 片质量不符合设计及验收规范,严重时需要线路调线才能解决。因此,盾构在此地层中掘进时,防止管片上浮是必须要 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广州地铁 14 号线某盾构区间为例,详细分析了管片上浮机理、原因及解决措施,并通过实践来验证 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张平(1981—),男,工程师,研究方向:盾构施工, 脱出盾尾后会立即受到大小约等于 2 倍管片重力的浮力
盾构设备。
影响,产生一定的上浮量,且等砂浆的初凝完成时,管
2019 年第 6 期
· ·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工程技术与应用 | 111
盾体的厚度 100mm 和盾尾间隙 30mm,会造成开挖土体
与拼装完成的管片外径上部和下部平均有 150mm 的建
筑空隙,且岩层短时间内基本无收敛,建筑空隙在相当
长时间内会一直维持,因此,最不利情况下,管片有约
150mm 的上浮空间。另外,盾构纠偏等造成的蛇形线路
会造成土体超挖,形成比理论开挖空隙更大的空间,增
片也已完成上浮且无法在后期对其进行调整。
3 解决措施 3.1 针对外部原因的措施
(1)针对存在的建筑空隙以及超挖的情况,提高 同步注浆量,将建筑空隙尽量填充充足,由以前的每环 注 5.5m3 提高到每环注 6m3,可以一定程度上将盾尾的 空隙填充。

软土地层盾构管片上浮控制技术

软土地层盾构管片上浮控制技术

软土地层盾构管片上浮控制技术汇报人:日期:•绪论•管片上浮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传统管片上浮控制技术及其局限性目•新型管片上浮控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结论与展望录绪论01CATALOGUE软土地层指的是土壤强度低、压缩性高的地层,盾构施工是穿越这类地层常用的一种施工方法。

定义与特性在软土地层中进行盾构施工,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地层稳定性差、地面沉降风险高等。

施工挑战软土地层盾构施工概述在盾构推进过程中,由于软土地层的特性,管片可能会受到上浮力作用,导致管片位置偏移。

管片上浮可能影响盾构隧道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管片上浮问题的提问题影响问题描述有效控制管片上浮能够确保盾构隧道的结构安全,防止隧道变形、破裂等问题发生。

安全因素施工效率经济效益通过采取适当的控制技术,可以减少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停工时间和调整次数,提高施工效率。

合理的管片上浮控制措施可以降低工程成本,避免因上浮问题导致的额外施工和修复费用。

030201管片上浮控制的重要性管片上浮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02CATALOGUE管片上浮机理分析在盾构推进过程中,由于盾构机的推进力和地层的摩擦力不平衡,导致管片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

地层变形引起的管片上浮软土地层在盾构推进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地层变形会引起管片周围土体的垂直位移,从而导致管片上浮。

软土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管片上浮有较大影响,如地层的压缩性、渗透性等。

地层性质盾构推进速度、推力、刀盘扭矩等参数会影响盾构机与地层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管片上浮。

盾构推进参数管片的几何形状、尺寸、配筋等设计参数也会影响其上浮性能。

管片设计参数影响管片上浮的主要因素采用有限元法、离散元法等数值方法,建立考虑地层、盾构机和管片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型。

数值模型建立通过数值模型,分析不同地层性质、盾构推进参数和管片设计参数对管片上浮的影响规律。

参数敏感性分析基于数值模型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建立管片上浮的预测模型,为工程实践提供指导。

盾构施工管片上浮控制研究_1

盾构施工管片上浮控制研究_1

盾构施工管片上浮控制研究发布时间:2021-09-10T08:50:45.846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40卷第4月第12期作者:吴昊[导读] 伴随着盾构施工法在我国的兴起,盾构施工技术越来越成熟,吴昊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12摘要:伴随着盾构施工法在我国的兴起,盾构施工技术越来越成熟,被不断的应用到各种地层中。

在众多地铁工程中,盾构施工的成型隧道质量是业主方、施工方、监理方以及设计方等多家单位一直关注的重点,直接关系到成型的隧道能否投入到地铁运营中去,以及人民的安全是否能得到有效保障。

本文主要分析盾构施工管片上浮控制研究。

关键词:盾构施工;管片上浮;掘进参数控制;同步注浆;预防措施引言盾构施工中的重难点及风险点在开工前,施工单位要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合理制定应对措施,同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将盾构施工过程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1、管片上浮监测情况分析通过观察统计,管片上浮主要有以下几个规律。

1)管片上浮从脱出盾尾那一刻开始(严重时管片在盾尾内就已开始上浮),在24h内完成上浮位移的80%,72h后管片达到基本稳定的状态。

2)管片上浮位移在离开盾尾约1个盾构机长度(6m~9m)的位置达到最高值。

3)管片最终上浮位移基本与理论建筑间隙持平,即管片实际最终上浮到了开挖隧洞的最顶部,已无上浮通道。

2、管片上浮原因分析2.1硬塑型粉质粘土对盾构施工的影响盾构机刀盘直径大于盾体直径,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管片与地层之间会有14cm宽的建筑空隙。

由于硬塑型粉质粘土自稳能力强,地层基本不会坍塌,刀盘经过之后与管片之间的空腔就一直存在。

盾构掘进过程中,刀盘前方的水以及一部分气体会经过盾体外侧流通到管片背后,影响盾构同步注浆质量,管片背后的空隙填充不饱满,浆液中的水得不到渗透,短时间浆液达不到凝固状态,管片得不到自稳定,就会产生管片上浮、错台和破损现象。

2.2同步注浆浆液影响当管片脱离盾尾时,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如果同步注浆浆液不能及时初凝并达到一定的早期强度,管片被包围在浆液中,会产生比水更大的浮力。

关于盾构推进过程中管片上浮问题的研究(10.9)

关于盾构推进过程中管片上浮问题的研究(10.9)

关于盾构推进过程中管片上浮问题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实际盾构推进过程中管片上浮问题分析,对注浆材料进行研究。

关键词:管片上浮;惰性浆液配比;注浆量;1.前言在我国上海等软土地区城市地铁建设中,常常会遇到盾构隧道在施工阶段管片的上浮问题,严重情况甚至要通过调坡等来满足线路设计要求。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位移控制是确保隧道线型符合设计要求、满足隧道建筑限界,确保地铁运行安全的关键。

在盾构掘进过程中,盾构隧道的上浮问题主要由于隧道在地层中失去抗浮能力所致,它受盾构衬砌同步注浆、盾构工法特性、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盾构姿态和线路走向等因素影响。

2.工程概况十号线9标段古北路站至水城路站区间盾构推进工程,区间上行线1018.561m,下行线1025.927m,区间最大坡度为20‰,最小转弯半径为450米。

隧道衬砌构造形式:衬砌采用1.2m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通缝拼装;管片设计强度C55、抗渗等级≥S10;隧道内尺寸:φ5500mm(内径);隧道外尺寸:φ6200mm(外径);每环由6块管片组成,环宽1200mm,厚度为350mm;管片环向、纵向均采用M30直螺栓连接。

衬砌防水措施为两道防水,除管片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和衬砌接缝设遇水膨胀橡胶密封垫,同时在管片外弧面内侧(弹性密封垫沟槽外侧)增设一条遇水膨胀橡胶阻水条。

区间穿越重要的建筑物及管线有上水Φ1200,雨水Φ1200,上海歌舞团两层房,虹桥路1518号两层建筑,延安绿地内雕塑基础,延安绿地内灯杆基础,延安路高架桥桩,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内多层房,上海市纺织工会等。

盾构推进深度范围内,主要以④、⑤1层土为主,在区间中段局部涉及⑤2层和⑤3层,盾构区间地质详细情况见以下各图:图1-2古北路站~水城路站工程地质剖面根据以上区间工程地质剖面图,可以看出在工程施工区内,本线路隧道掘进主要在第④层淤泥质粘土、第⑤1层粘土之中。

第④层、第⑤1层土属高含水量、高压缩性、低强度、低渗透性的饱和软粘性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触变特性,在动力作用下易破坏土体结构,使土体强度骤然降低,易造成土体失稳;还有部分施工区域位于⑤2层粉质粘土夹粘质粉土之中,该层土夹有较多薄层粉性土,且局部夹粉砂团块,土性不均,透水性较好,为微承压水层。

盾构推进施工过程中隧道管片上浮问题分析

盾构推进施工过程中隧道管片上浮问题分析

盾构推进施工过程中隧道管片上浮问题分析摘要:盾构隧道管片上浮控制是确保隧道线型符合设计要求和隧道建筑限界的关键,文章从盾构工法特性、衬背注浆、盾构姿态及线路走向等影响因素着手,对盾构掘进过程中管片产生上浮的现象、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控制措施。

关键词:盾构隧道,管片上浮,位移控制1前言近年来在我国上海等软土地区城市地铁建设中,常常会遇到盾构隧道在施工阶段的上浮问题,严重者甚至要通过调坡等来满足线路设计要求。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位移控制是确保隧道线型符合设计要求、满足隧道建筑限界的关键,在盾构掘进过程中,盾构隧道的上浮问题主要由于隧道在地层中失去抗浮能力所致,它受盾构衬砌同步注浆、盾构工法特性、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盾构姿态和线路走向等因素影响。

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段VI标区间隧道所在工程区域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差、地下水位高、埋深浅、急曲线、大坡度设计线路等特点,致使施工阶段隧道上浮量最大达到9cm.因此,本文结合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段VI标区间隧道管片上浮的工程实例,从盾构工法特性、同步注浆、盾构姿态及线路走向等方面着手,重点对盾构掘进过程中管片产生上浮的现象、原因及施工对策进行分析研究,为解决软土地区盾构隧道上浮问题提供一些建议.2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分析2。

1工程概况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工程Ⅵ标区间盾构隧道单线全长1258米,区间隧道平面总体走向呈“C”字形,纵断面总体走向呈“V"字形。

隧道最大覆土厚度约为15.5米,隧道水平曲线最小转弯半径为399。

851米,最大纵坡为37%。

隧道外径为6200mm,内径为5500mm,衬砌为环宽1200mm的通缝管片,管片采用通缝拼装,M30双头直螺栓联接;环缝及纵缝间防水材料采用三元乙丙弹性密封垫.2.2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本区段隧道埋深中间深,两端浅,隧道顶板标高—1。

361~-11.129m。

盾构隧道穿越地层分布较稳定,分层界限明显,土层起伏变化不大。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发表时间:2019-04-11T11:41:16.6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作者:肖政伟[导读] 摘要:主要依托大连地铁2号线工程西安路站~交通大学站盾构区间富水硬岩地层施工,结合其他盾构隧道施工经验,通过对地质特性、盾构掘进姿态、浆液性能及注浆工艺等造成管片的上浮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过程控制方法与事后处理措施,成功地控制管片上浮,确保了成型隧道质量。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主要依托大连地铁2号线工程西安路站~交通大学站盾构区间富水硬岩地层施工,结合其他盾构隧道施工经验,通过对地质特性、盾构掘进姿态、浆液性能及注浆工艺等造成管片的上浮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过程控制方法与事后处理措施,成功地控制管片上浮,确保了成型隧道质量。

关键词:盾构隧道,富水硬岩,管片上浮,应对措施1前言管片上浮是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管片上浮会直接导致管片破裂、管片拼装困难及防水隐患等工程质量问题,因此,管片上浮控制是确保隧道线型符合设计要求、满足隧道建筑界限及保障成型隧道质量的关键。

以大连地铁2号线工程西安路站~交通大学站盾构区间富水硬岩地层施工为背景,对盾构掘进过程中管片产生的上浮现象、原因及施工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多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为制定控制管片上浮的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2工程概述大连地铁2号线工程西安路站~交通大学站盾构区间工程右线长1648.262m,左线长1707.939 m。

盾构区间平面线路出西安路站后沿南北向向南,通过半径为300m的曲线转入偏东西方向,再通过半径450m曲线接入黄河路,到达交通大学站。

右线隧道从始发井至中间风井均穿越中风化钙质板岩,中间风井至交通大学主要穿越强、中风化辉绿岩,局部为中风化钙质板岩。

左右线隧道全隧顶板均在水位线以下,全隧穿越地层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中风化岩层中,略具承压性,水量丰富。

盾构隧道施工阶段管片上浮的力学分析

盾构隧道施工阶段管片上浮的力学分析

材料与设备
盾构隧道施工的主要材料包括管片、衬砌、防水材料等。其中,管片是盾构 隧道施工的关键组成部分,通常由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制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 耐久性。在施工过程中,管片需要与盾构机配合使用,通过拼装成环来形成隧道 的主体结构。
盾构机是盾构隧道施工的核心设备,主要由刀盘、盾构壳、拼装机等组成。 在施工过程中,盾构机的刀盘切削土体,盾构壳保护开挖面,拼装机则负责将管 片拼装成环。此外,还需要通风设备、给水设备、起重设备等辅助设备来完成盾 构隧道施工。
参考内容
一、引入
盾构隧道是一种常见的地下工程建设形式,其隧道衬砌通常由一系列管片拼 接而成。管片接头作为隧道衬砌的关键部位,其抗剪力学性能直接关系到隧道的 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因此,研究盾构隧道管片接头抗剪力学性能具有重 要意义。
二、抗剪力学性能分析
盾构隧道管片接头抗剪力学性能主要包括抗剪承载力和剪切变形两个方面。 抗剪承载力是指管片接头在受到剪切力作用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是评价接头 性能的重要指标。而剪切变形则反映了管片接头在受到剪切力作用时的变形程度, 其大小直接影响着隧道的整体稳定性。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实验模拟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铁路盾构隧道管片结构 接缝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实验模拟获取管片接缝在不同荷载条件下 的变形、开裂、疲劳等性能数据;其次,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 分析,探讨管片接缝力学行为的规律和特点;最后,结合实际工程实践,对实验 结果进行验证和应用。
4、改进管片连接方式:采用更加可靠的连接方式,提高管片的整体性和稳 定性,降低上浮的可能性。
5、增加止水措施:在掘进过程中加强止水措施,降低地下水压力对管片的 作用。
结论
盾构隧道施工阶段管片上浮是一个常见的力学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 以通过优化掘进参数、加强地表沉降控制、增加管片配重、改进管片连接方式和 增加止水措施等手段来降低管片上浮的可能性。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 种因素,制订合理的施工方案,以确保工程质量。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工程中遇到的管片上浮问题 �主要从盾构机械� 壁后注浆 �盾构姿态等方面查找原因并进行分析研究 � 提出了相应的控制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的技术措施 � 实践证明所制定的措施是可行 � 有效的 �并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 关键词 � 盾构隧道 � 管片上浮 �同步注浆 �盾构姿态 �控制 中图分类号 � 455. 43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编号 �1 00 9� 7767 �2 01 0 �03� 012 3� 0 3
� � � � 道的 抗渗 性 要达 到上 述目的 关 键问 题是 选择 的注 降低 浮力 此方� 法造 成部 分管 片出 现破 裂且 与设 计轴
� � � 浆浆液应满足 1 )必须具有充填性 )应具有一定的 线不 符 无 法真 正解 决管 片的 上浮 问题
� � 管 片上 浮原 因分 析 � 和易 性且离 析少 )应 及早 凝固 且有 一定 的早 期强 度
20 1 0 年第 3 期 (5 月 )第28卷
12 3
隧道与地下工程
T & E
0� 0图 1 所示破 Nhomakorabea 严重部 分管 片测 量的 相对 上浮 量如
盾构 隧 道出 现 管片 上 浮后 采 取压 低 盾 构 推进 轴
壁 后注 浆
� � 壁后注 浆的 目的 主要 是 一是防 止地 层变 形 二是 线方 法 控制 隧 道上 浮 量 在设 计 轴线 范 围之 内 并对 部 分 上浮 较 大 管 片 采 取 打 开 � 底部管片拼装孔泄压方法 确保 管 片的 稳 定 (位 移变 形 )和 受 力均 匀 三 是 提 高隧
控制 等 方面 分 析管 片 上 浮的 原 因� 并提 出 了 控 制管 片 上浮 的针 对性 措施 � 属中 压 缩 性土 � 该场 地 类别 为Ⅲ 类 � 场地 土 类 型 为中 软 土 �场 地 饱 和 的 粉 土 和 砂 土 均 不 液化 �该 区 间 隧 道 结构 在地 下稳 定水 位以 上� 该 工 程 隧 道 管 片上 浮 区 段 地 层 主 要 为 �层 粉 质 黏土 和�1 层 粉 土 及�2 层 粉细 砂 �属 中 压缩 性 土 �地 下稳 定水 位在 隧道 结构 以下 � �右 线 长 度 1 8 72. 057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盾构机到达阶段管片上浮形成机理及控制研究
作者:喻青儒肖飞张道彬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8年第08期
摘要: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大面积展开,盾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在此背景下,盾构管片姿态偏差已经成了盾构施工中一项常见的质量通病,轻则出现错台、渗漏水等现象,重则造成隧道中心轴线严重偏离设计、隧道管片破裂、螺栓剪断等事故发生。

管片上浮属于姿态偏差的一种情况,管片上浮控制技术一直是业内非常关注,也是一直进行研究的一项课题。

管片上浮的控制与盾构掘进、测量控制、同步注浆、二次注浆以及地层情况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管片上浮;二次注浆;错台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8-0110-02
相对于盾构机掘进过程中的管片上浮管控,本文从盾构工法、地层情况、注浆材料、注浆工艺等方面探讨在盾构机到达阶段管片上浮管控的技术,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1 管片上浮的理论基础与主要应对措施
一般认为做好掘进施工的精确测量、控制好盾构机的姿态基本上就能保证管片的拼装质量与姿态,但是在多数情况下,管片脱出盾尾后必然会产生上浮的现象。

就目前的理论研究方面来看,盾构掘进的工法决定了管片上浮是必然存在的。

盾构机刀盘直径D>成型隧道外径d,D与d之间的空隙一般情况下由同步注浆的浆液进行填充,当ρ浆液×g×V1>ρ混凝土×g×V2(V1为单环切削土体理论体积,V2为单环混凝土管片体积,一般情况下ρ浆液V1必定大于ρ混凝土V2)时,在管片脱出盾尾失去约束后,台车及后配套的重量无法抵抗上浮的力,管片必然造成上浮。

根据相关文献及研究表明:Ⅴ级及以上等级的围岩中,盾构管片上浮主要是出现在管片脱出壳体后产生的;而在软弱土层中,管片上浮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管片脱出盾尾时挤压填充浆液时出现的,第二阶段是成型隧道抵抗上部软土的过程中出现的。

在前一阶段的管片上浮理论基础基本相同,均是由于开挖截面大于隧道成型截面造成的,后一阶段主要是由上覆土的情况决定。

根据规范的要求,管片拼装轴线高程和平面的允许偏差为±50mm。

为解决管片上浮这个必然的问题,盾构掘进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采取措施:
(1)在第一阶段(管片脱出盾尾阶段),在实际盾构施工操作中(如图1),首先根据地质条件和试掘进的参数,将盾构机的实际轴线往下垂直偏移50mm左右,以消除或减小管片上浮后与设计中心轴线的偏差。

(2)第二个措施就是控制好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浆液的配合比与类型。

当前浆液共有三种形式的同步注浆浆液:一种惰性浆液,一种普通水泥浆液,另外一种为双液浆。

在岩层中,同步注浆浆液主要为填充缝隙,上部岩层不会产生沉降变形剪切浆液,所以一般情况下根据管片上浮的情况注入较便宜的普通水泥浆,在二次注浆的过程中通过调整注浆的顺序和压力来控制上浮。

如若在上浮较大的情况下,可注入价格较贵的双液浆,注入顺序可先上后下。

整个管片上浮基本上是在初凝阶段发生的,配合比方面主要控制浆液的初凝时间即可。

在软弱地层中掘进时,考虑地层沉降的趋势,注浆材料采用惰性材料即能够获取较良好的初期控制,并能减少成本。

远期上浮则需要对地质条件、覆土厚度以及列车运行震动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考虑。

(3)软弱土层中成型隧道抵抗上部软土形成上浮的现象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如若覆盖土层不能抵抗上浮力时,隧道管片上浮将会朝着隧道严重破坏的方向发展。

在某些时候,列车的运营带来的震动也可能造成软弱土层的敏感性液化,进而将这一过程严重化,甚至导致隧道漏水、管片破裂影响运营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对隧道上方软弱地层进行加固处理。

常见的加固措施有三轴搅拌桩、双管旋喷桩等加固措施。

2 到达阶段管片姿态上浮研究与控制措施
2.1 到达阶段推力不均导致管片上浮
在常见的盾构隧道线型设计中,到达阶段基本上为一个上坡段,盾构机的姿态主要依靠主动或被动铰接来进行调整,但在铰接调整垂直或是水平姿态的过程中,也有出现姿态调整达不到要求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姿态调整的需要,盾构机的操作手往往会对各千斤顶施加不同大小的力来辅助调整姿态。

一般情况下先拼装底部的管片,然后拼装周边与顶部管片,在利用千斤顶调盾构机姿态时,操作手将千斤顶推力调整成F2>F1时(如图2),Δ=F2-F1的水平分力产生了向上的作用力,导致脱出盾尾的管片产生向上移动的趋势,从而导致管片上浮。

以上情况在到达阶段也会因覆土层变浅,地质断面出现上软下硬的情况时,盾构底部千斤顶推力加大也有可能产生图2的情况。

因推力造成的管片受力不均,开挖断面内的管片必然进行上浮,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考虑调整盾构机姿态,从设计上直接设计成直线出洞。

如果设计没有在线性上考虑,这需在施
工阶段考虑盾构机直线出洞,然后在后期调整管片姿态以满足设计要求。

出洞后管片的纠偏工作主要依靠二次注浆来进行纠正,具体操作同常规的纠偏措施,满足规范要求即可。

2.2 同步注浆导致的管片上浮
同步注浆是填充盾构开挖面与管片界面之间间隙的一种手段,考虑到地下水的作用,浆液的选用方面和使用上主要考虑地层的问题。

最终管片姿态的形成和控制均需要通过二次注浆来进行调整。

多数情况下,二次注浆的选择基本为水泥浆。

二次注浆的浆液采用普通水泥浆时,初凝时间在外部地下水的影响下时间难以控制。

这样的二次注浆反而会对原先留置在空隙中正在进行初凝的同步注浆材料进行扰动,管片上浮产生的剪切破坏将会进一步加剧。

双液浆的好处就是凝固时间较短,能够有效的控制和调整管片的姿态。

但是双液浆也有它的缺点,比如在使用过程中易堵管且费用高,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因压力集中造成管片破坏。

如果二次注浆全部采用双液浆进行注浆,工程施工中是难以接受的。

通过工程实例得出的结果,二次注浆过程中每隔5~8环采用双液浆做一环的止水固定环,注浆压力控制在0.2MPa以内,然后其他环管片外部二次注浆采用普通水泥浆进行调整和填充,这样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2.3 到达接收架阶段管片上浮控制
达到接收架时,为保证二次注浆不污染盾尾刷,盾尾管片二次注浆的及时性将大大的延后。

考虑管片脱出盾尾上浮的情况下,在接收架安装点较低时,盾构机机头落架时整体的重量会拉扯后部管片,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向下的力。

这样极端的情况下,到达阶段靠近洞口的管片将有可能造成螺栓拉裂,非常严重的管片错台,漏水漏水或是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图3所示就是到达阶段脱出盾尾部分管片与盾构机内的管片产生严重错台、螺栓拉裂的情况。

产生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盾构机姿态控制不到位;(2)接收架与出洞后盾构机的刀盘位置未进行严格核算和调整,导致接收架过低。

要解决此类问题,就必须在刀盘露出洞口后,精确测量刀盘中心与盾尾姿态,根据测算的数据,重新调整接收架高度;同时在到达阶段将盾构机整个姿态中心控制在设计轴线上。

2.4 精确测量
管片上浮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管片拼装质量及管片的间隙来进行初步判断。

但管片上浮很大一部分是在管片剪切浆液或土体时因浮力产生的,这就需要对管片的情况及时掌控,以便在后续二次注浆或是掘进施工中采取措施和调整参数。

通过实践表明,每日(24小时)掘进8~10环就必须进行一次管片姿态人工测量、盾构机姿态人工测量,这样能更好的合理设置盾构机的掘进姿态以及管片外二次注浆的要点和时间点。

3 结语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管片上浮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控制和调整的手段也越来越得到一线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关注。

随着盾构施工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在管片上浮理论研究及控制方面仍旧需要人工不断的进行校正和调整,并将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控制好管片上浮就必须根据不同地层选择不同浆液,做好精确测量、同步注浆、二次注浆的工作。

在到达阶段,二次注浆的及时性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施工,应做到及时、可靠,达到预先控制的目的,提高管片成型后的质量,降低到达阶段的施工风险。

参考文献
[1]戴志仁.盾构隧道盾尾管片上浮机理与控制[J].中国铁道科学,2013,(1):59-66.
[2]黄威然,竺维彬.施工阶段盾构隧道漂移控制的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05,(1):71-76.
[3]董塞帅,杨平,姜春阳,王亦玄.盾构隧道管片上浮机理与控制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