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作用模式及控制因素

合集下载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

海相油气地质油气藏第11卷第3期2006年7月李国政摘要对塔河油田各类成果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主要是:阿克库勒凸起的长期发育控制着油气的富集,不整合面的存在控制着油气分布,断裂控制着油气的范围和规模,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孔洞缝储集系统的改善控制着油气的聚集。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纪碳酸盐岩油气藏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李国政1李兴威2王辉1(1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特种运输队)李国政1952年生,工程师。

1979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校。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研究工作。

通讯地址:830011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北路2号;电话:(0991)3600713近年在新疆塔河油田中—上奥陶统油气藏的发现,是油气领域新的重大突破。

油气钻探成果表明,塔河地区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和勘探前景。

目前,塔河油田已在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和侏罗系五个层位获得工业油气流,在志留系内也见有较好油气显示;投入开发或试采的有9个油气开发区。

随着油气勘探和开发研究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已基本查明了塔河油田的油气富集规律和成藏地质特征[1-4],初步建立了塔河地区油气储量序列。

截止到2005年底,塔河地区控制含油气面积已达1985km2,已探明储量7.68×108t油当量。

目前,“寻找古隆起、紧抵断裂带、靠近不整合、瞄准大型古岩溶、探索盐下油气分布”已成为塔河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中心,因此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石油地质控制因素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1阿克库勒凸起的发育控制油气富集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阿克库勒凸起的西南高部位上(图1),石油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尤其是奥陶系油气层,具有地层沉积厚、储层埋藏深、钻遇层位多、岩性变化大、油气藏类型多的特点。

图1塔河油田构造位置(据康玉柱[1]修改)阿克库勒凸起是个长期发育的古隆起。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
P a e a d t e 2 P a e o e Mi d e C l d n a o h c h a l r y in i t e mo ti ot n e i d h s n h h s ft d l ae o in, fw ih t e E r He c n a s h s mp ra tp r . h y o
Absr c : he Mi d e a d L t a t T d l n owe d v ca r cu e — u g e evor n t a e ol ed e p re c d mu t— r Or o ii n fa t r d v g y r s r is i he T h if l x e n e li i i sa e kasi c t n c u e y mu t—t g e t n c e e t r m h d l ldo i n t h dy He c n a t g rtf ai a s d b lisa e t co i v n s fo t e Mi d e Ca e n a o t e Ea r y i n. i o Ba e n i tg a in o e l gc l g o h sc la d g o h mia a a, ic s h e eo me tc a a trsis s d o n e r t fg oo i a , e p y ia n e c e c ld t we d s u st e d v l p n h r c e tc o i a d man c n r li g f co s o lisa e k r t c to ft e Or o ii n c r n ts i } h i e d. o r n i o toln a t r fmu t—t g a si ain o h d v ca a bo a e n tl Ta e ol l F u i f e i f man pe o so a si e to r d n i e s ̄lo :t Ph s 2州 P a e a Ph s ft e Midl l — i r d fk rt i ai n a e i e tf d a i f i lws he 1 a e. h s nd3 a e o h d e Cae d n a n he Ea l r y in. e o ii e ou i n a d ta so main h so y o h a e e or r lo o in a d t ry He c n a Th rgn, v l to n r n f r to it r ft e k mtr s r is a e a s v

塔河12区奥陶系油藏初期产水主控因素及措施

塔河12区奥陶系油藏初期产水主控因素及措施

通过 古地 貌恢 复 、 敏感 地震 属性 提取 开展古 河 道 刻 画。研 究结果 表 明 : 研 究 区奥 陶系分 布有 多条
复 杂地表 水 系 , 发 达 的地表水 系 能够促 进 河床底 部 及侧岸岩 溶, 形 成 横 向 连 通 性 较 好 的 储 集 空
间I 8 - 9 ] 。
河道、 井 型设 计 等 。现 场 采取 残 丘 高 点 侧 钻 、 缝 洞 体 高 点侧 钻 、 部 署 水 平 井措 施 后 , 塔河奥 陶系 缝 洞 型 稠 油 油藏 降水 增 油效 果 显 著 。
关键词 : 缝 洞型储集体 ; 残丘 高点侧钻 ; 缝洞体 高点侧钻 ; 水平井 ; 塔河 1 2区奥陶 系油藏
第 4期
刘坤岩等 : 塔河 1 2区奥 陶系油藏初期产水 主控 因素措施
2 . 1 残丘 高点侧 钻
育 区。在 开发井 位部 署 中宜规 避上 述 高风 险区域 。
( 3 )塔 河 1 2区 奥 陶系 油 藏 采 取 残 丘 高 点 侧
钻、 缝 洞体 高点 侧钻 、 部署 水平 井措 施后 , 降水 增 油 效 果显 著 。
在 油气 运移 过程 中 , 沿深 大断裂 向上运移 的油
气 在 中下奥 陶统 不 整 合 面 区域 顺 着 连 通 性 较好 的 次级 断裂及 缝合 线横 向运 移 。根据 油气 成藏 理论 ,
残 丘部 位缝 洞 系统优 先捕 获油 气 , 其 中水体被 充 分
驱替 , 而负 向地 形部 位 的水体 未被 完全 驱替 而保 存
部位 , 地表 水沿 断裂 面渗 入 后 溶 蚀 面 增 大 , 后 期 垮
塌 而形 成负 向地 形 ; 耐 蚀 部 位 则 形 成 岩溶 残 丘 , 残

塔河油田十二区奥陶系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塔河油田十二区奥陶系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塔河油田十二区奥陶系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阳生国;王顺玉;明爽;邵晓州;吴小华;丁勇;陈红【摘要】塔河油田十二区奥陶系油藏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油气水分布规律复杂.对原油的物理性质、平面及纵向上的分布特征、油水界面等的分析表明,区内主要为高黏度、含蜡、高含硫的超重质原油.平面上密度分布呈西部和东部低、中部高的特点;纵向上原油密度与深度关系不大.高产油区多沿主断裂带分布.油水界面不统一,但从东向西随中奥陶统顶面的降低而降低.认为该区油气分布不受现今构造位置高低的控制,而是受区域构造背景、断裂带的分布、储集层的发育程度、成藏演化过程以及不整合面等因素综合控制.【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2(017)001【总页数】6页(P17-22)【关键词】奥陶系;缝洞型油藏;油气分布特征;原油密度;控制因素;塔河油田【作者】阳生国;王顺玉;明爽;邵晓州;吴小华;丁勇;陈红【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山地分公司;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井下作业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3塔河油田十二区位于塔河油田的西北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构造上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中段阿克库勒凸起轴部的西北翼(图1)。

近几年来,塔河油田加大了对十二区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力度,部署的众多探井中有许多已获得了工业油流,特别是AD4井初期产能达到了500 t/d,表明十二区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并成为塔河油田的主要勘探区块[1-2]。

研究区中奥陶系揭示有中—下统鹰山组,中统一间房组,上统恰尔巴克组、良里塔格组和桑塔木组,其中一间房组和鹰山组为主要含油层系。

上覆地层的分布由西南向东北分别是志留系下统、泥盆系上统和石炭系下统。

阿克库勒凸起于加里东中—晚期形成凸起雏形,海西早期受区域性挤压抬升形成北东向大型鼻凸,凸起主体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及中—上奥陶统,下奥陶统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形成了大量的岩溶缝洞储集体[3-4];海西晚期运动使该区再次抬升和暴露,形成了一系列近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印支期—燕山期该区构造运动相对较弱;喜马拉雅期北部强烈沉降,阿克库勒凸起最终定型。

塔河油田奥陶系灰岩埋藏溶蚀作用特征_朱东亚

塔河油田奥陶系灰岩埋藏溶蚀作用特征_朱东亚

第28卷 第5期2007年9月石油学报A CT A PETROLEI SINICAV o l.28Sept.N o.52007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5CB 422103)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机理与分布预测 资助。

作者简介:朱东亚,男,1975年10月生,2005年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石油地质和油气储层地质。

E -mail:zhudy @pepris com文章编号:0253 2697(2007)05 0057 06塔河油田奥陶系灰岩埋藏溶蚀作用特征朱东亚1,2 胡文瑄3 张学丰3 金之钧1(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 北京 100083; 2 中国石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 102249;3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江苏南京 210093)摘要: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灰岩具有典型的埋藏溶蚀特征,埋藏溶蚀形成的次生溶蚀孔隙是塔河油田南部斜坡地区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

根据溶蚀孔的形态和溶蚀流体的来源,将埋藏溶蚀作用进一步划分为自源溶蚀作用和他源溶蚀作用两种类型。

自源溶蚀作用的溶蚀流体来自灰岩内部,其侵蚀性成分为灰岩本身所含的有机质热成熟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有机酸、CO 2、H 2S 等酸性物质。

由于灰岩自身所含的有机质数量少,生成的酸性物质也非常有限,所以自源溶蚀作用非常弱,只能在有机质所在位置溶蚀产生一些微小的、近圆形的、彼此孤立的溶蚀孔,是一种原位的溶蚀作用。

他源溶蚀作用的溶蚀流体来自灰岩之外的烃源岩,其侵蚀性成分为烃源岩中的有机质所产生的有机酸、CO 2、H 2S 等酸性物质。

这些物质随含油气流体沿着断裂、裂缝、不整合面、缝合线等通道运移而来。

他源溶蚀作用形成相对较大的溶蚀孔隙,且孔隙之间连通性好。

最后给出了这两种埋藏溶蚀作用的发育模式。

关键词:塔河油田;奥陶系;灰岩;埋藏溶蚀作用;溶蚀孔隙中图分类号:T E 112 23 文献标识码:ACharacteristics of burial dissolution in the Ordovician limestone of Tahe OilfieldZhu Do ng ya1,2H u Wenx uan 3 Zhang Xuefeng 3 Jin Zhijun1(1 Postdoctor al R esearch Station,S inop ec Petr oleum Ex p lor ation and Pr od uction I nstitute,Beij ing 100083,China;2 Postdoctor al Res ear ch Station,China Univ er sity of Petr oleum,Beij ing 102249,China;3 Dep ar tment of Ear th S ciences ,N anj ing Univer sity ,N anj ing 210093,China)Abstract :Wel-l developed bur ial dissolut ion w as fo und in Y ijianfang Fo rmatio n limesto ne o f T ahe O ilfield.T he buria l dissolution po res a re very impo rtant reserv oir space fo r o i -l g as in the so uther n slo pe of T ahe Oilfield.Acco rding to the shape o f dissolution po res and the so urce of disso lv ing fluids,the bur ial dissolution can be sub -div ided into tw o types including self -so ur ced disso lutio n and fo r -eign -sourced dissolut ion.T he ag gr essiv e co mpo nents for the self -sourced dissolut ion include or ganic acids,CO 2and H 2S der iv ed fro m ther mal matur ation of o rg anic matters preserv ed in the limestone.T he self -sourced dissolution is generally w eak,because t her e is a lit tle amount of or ganic matters and limited ag g ressive co mpo nents in the limestone.Consequently,the self -sourced dissolution can on -ly cr eat e so me small,rounded and isolated disso lutio n por es at the po sitio n w her e t he or ganic matter s w ere preserved.T he ag gr essiv e co mpo nents for the fo reign -sourced dissolut ion include o rg anic acids,CO 2and H 2S,w hich w ere der ived fro m o rg anic matters in hy -dro carbon so urce ro cks.T he ag gr essive components mix ed with oil/g as -bear ing fluids mig rated into the limesto ne along faults,frac -tur es,unconfor mity surfaces and sty lolites fro m hydrocar bo n so ur ce ro cks.So me relativ ely lar ge and connected por es were generally formed in the for eign -sourced dissolut ion.T he mo dels fo r the tw o ty pes of dissolut ion w ere proposed.Key words :T ahe O ilfield;Or dov ician;limestone;buria l disso lutio n;disso lutio n po res在浅海台地或斜坡相带上发育的原始碳酸盐岩沉积物通常都具有非常高的原始孔隙度,一般可达60%~80%[1]。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断控型大气水岩溶储层结构研究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断控型大气水岩溶储层结构研究

层 ,这 种 类 型 本身 主 要是 受 到 地壳 作 用岩 石 产 生变 化 引起 的 ;第二种 是与岩 溶作用 有关 的碳酸盐 岩岩溶 缝洞型 储层 , 发育 主要受 沉积 、成岩作 用 、岩 性 、构 造运动 、古地 貌 、古 气候 、古水文等多种气候 的影 响 。储层类型有裂缝型 、裂缝
构 进 行研 究 。 关键词:塔河油 田;奥 陶系;储玛干沙漠的北部 ,随着勘探工作 的不断深 入 ,在 最主 要 的奥 陶系 以及 三叠 系、石炭 系 、 白垩 系等层 系陆续 发现 了高质量 的油气流 ,随 后不断 的勘测 又确 定 了阿 克库勒 、雅克 拉 、西 达里亚和 塔河 这些高产 的 、油气 质量 高的油田。 塔 河 油 田年产 石 油 已突破 7 0 0 万 吨 ,对于 我 国来 说是 一 个特 大型具 指标 意义 的碳酸盐岩 缝洞 型油气 藏 ,在 我 国东 南 部石 油稀缺 的背 景下 ,塔河 油 田具有 光 明的滚动勘探 开发 前
孔洞 型 、裂 缝溶洞 型 、基 质孔 隙型等 多种 ;塔 河油 田碳 酸盐 岩储层 在纵横 向具有 很强 的非均质 性 、埋 藏深 、油气水 层 间 互 的特 点 。 2 . 1结构单元类型
2 . 1 . 1 地 下 河 型 洞 穴
地下河型洞穴是横 向展布的 、具有河流特性 的地下岩溶管 道 。岩溶 水于 此汇集 ,可 分支分 叉,干流 与支流 可组成 管道 网络 ,通 常发 育规模 较大 , 以饱水 带发育 为主 。在发育 过程 中,构造 运动产 生 的岩溶水基 准面变 化 、压实作用 等 ,可 以 形成地 下河管道在空间上的多层 叠置。 2 . 1 . 2 纵 向 发 育型 洞 穴 纵向发育型洞穴是呈纵 向展布的岩溶形态 ,包括竖井 、落 水 洞 、漏 斗等 ,规模 更大 的可称天坑 ,多 是大气水 沿先前 存 在 的裂缝 ( 隙)进行 溶蚀扩 大而形成 的,与裂缝 ( 隙 )在 发 三 类 洞 穴 中地 下 河 型 洞 穴 的规 模 是 最 大 的 ; 纵 向 发育 型洞 育 上有继 承性 ,也是岩 溶水进 入地下 河 的主要途径 , 以包 气 穴与孤立洞厅 的显著差别在于平 均宽厚 比,前者通 常小 于1 , 带 中发育 为主 。 而后者则大 于1 ;竖向洞穴在数量上 、横 向洞厅在规模上 ,分 2 . 1 . 3孤立洞厅 别 占有优势。 这 里 的孤 立 是 相对 的 ,因 为洞 穴 的形 成 一 定 是一 个 物 3 . 3结构单元空间展布 质 、能量 输入输 出 的持续性过 程 ,洞 穴不 可能是绝 对 的孤 立 结构单元的空间展布是十分复杂的,不同类 型缝 、洞通过 存在 。溶 蚀的初 期洞 穴彼此 是孤立 的 ,随岩 溶作用 的不 断进 多种组合 方式 共 同组 成一个有 机系统 ,只有 综合分析才 能更 行 ,水流 不断集 中 ,孤 立洞穴 会逐渐 沟通或 发生合 并 ,在 洞 全面地认识缝洞单元 。 穴 未沟通 合并前 ,若局 部岩溶 水作用 由于某些 因素 发生变化 结构单元发育样式,洞穴与断裂体 系之 间是基础与继承 、 而终 止 的话 ,则 这些 区域 的洞 穴就会 停止扩 大 ,而 孤立地保 制约和 发展 的关系 。地 下河 管道 、纵 向发育 型洞穴 以及 孤立 存下 来 。因此 ,孤 立洞 厅可 以说是一种 中 间阶段形态 ,它在 洞 厅 三 者有 多 种沟 通 方 式 ,控 洞断 裂在 其 中扮 演 了重要 的 包气带及饱水带均可发育 。 “ 桥梁 ”角色 ,沿单一 断裂往 往发育成 单支型地 下河 管道 , 2 . 2结构单元 的地下识别 若 受多组断裂控制则形成树枝型或 网络型管道系统。 2 . 2 . 1控 洞 断 裂 的识 别 4 总结 ’ 控洞断裂并无绝对尺度 ,在塔河 ,多为发育于缝洞单元 内 在大气水岩溶型储层 结构研 究中,洞穴类型 的判定是一个 部 ,影响着 流体系 统 的四级或 五级断层 ,断距 在几米 至几十 关键环节 ,洞 穴存在与 否我们 能够给 出肯定 的答 案 ,但 要区 米 ,通 常通 过振 幅类 和不 连续性 如相干 等多种 属性 的直接人 分 洞穴类 型 ,除了依据 钻、测井 及地震信 息外 ,还需要 发育 工解释 即可 获取 ,此外 ,考虑 到暴露 型岩溶储 层断裂 发育 的 深 度及充 填特 征的佐证 。控洞 断裂并没 有一个绝 对 的尺 度 , 复杂性 ,在 实际工 作 中,我们还 利用 了基 于蚁 群算法 的蚂蚁 通 过常规解 释方法 与蚂蚁 追踪 方法 的相 互补正 能够取得较 好 追踪 技术 ,对 相干 属性体 进行 再处理 , 自动提 取断裂 信息 。 的识别效果 。 将 常规解 释 结果与蚂 蚁追踪 自动解 释结 果进行对 比,相 互补 参考文献 充和修 正 ,降低 了人 为 因素对 断裂识别 的影响 ,有效 地提高 【 1 】顾 家裕 . 1 9 9 6 . 塔 里木盆地沉积储层特征及其演化 .北京 : 石 油 工 业 出版 社 . 了断裂 识别精 度,取得 了很好的效果 。 2 . 2 . 2洞穴的钻测井特征 [ 2 ] 顾 家裕 . 1 9 9 9 . 塔里 木盆地轮 南地 区下奥 陶统碳 酸盐岩岩 钻 井钻遇溶洞时钻时常会降至极低 ,并发生放空 、漏失 、 溶储层特征及形成模式 . 古地理学报 , 1( 1 ) : 5 4— 6 0 . 3 ]何 发岐 . 2 0 0 2 . 碳 酸 盐 岩 地层 中不整 合 一 岩 溶风 化 壳 油 井 涌 、掉 钻等 现象 ,致使提 前完钻 ;测井 曲线 上表现 为低 电 [ 阻率 ,低 密度 , 中子 、声波 时差增 大 ,有 砂泥 充填 的洞 穴 自 气田~ 以塔里 木盆 地塔 河油 田为例 . 地 质论评 , 4 8( 4) : 9 1~ 3 9 7 . 然伽 玛值较 无砂 泥充填 的洞 穴偏高 , 曲线 整体 的偏 移起 伏幅 3

塔河油田8区中下奥陶统洞穴型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_许维武

塔河油田8区中下奥陶统洞穴型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_许维武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阿克库勒凸起西
南斜坡部位。阿克库勒凸起于加里东中晚期形成凸 起雏形, 海西早期受区域性挤压抬升形成向西南倾 伏的北东向展布的大型鼻凸[ 8] , 在海西晚期形成轮 南断垒带和桑塔木断垒带[ 9] 后基本定型, 后经印支 —燕山和喜山运动进一步改造而最终定型的长期发
展的古凸起。 根据塔河油田的钻井揭示, 奥陶系地层发育较
塔河油田 8 区位于阿克库勒凸起北东向轴部的 西南倾没端, 主体区( 4 区、6 区) 西南部, 是油田单井 平均产量最高的区域, 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洞穴型 储层是该地区主要的油气储层。由于洞穴型储层极 强的非均质性, 制约着该地区的开发部署。本文通过 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 对该类储层的 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做了进一步研究, 为下一步的 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
岩溶旋回组合的概率次之, 累计概率为 18. 75% 。单
个旋回中, 岩溶旋回Ⅰ中发育的洞穴层仅在极少数 井中发育, 岩溶旋回Ⅱ和岩溶旋回Ⅲ较为发育, 特别 是岩溶旋回Ⅲ, 累计概率达 59. 375% 。据此不难得 出, 在岩溶旋回Ⅱ和岩溶旋回Ⅲ时期, 研究区处于岩 溶作用的有利相带, 且岩溶旋回的分布具有很强的
X 收稿日期: 2007- 11- 18 作者简介: 许维武( 1981- ) , 男,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 硕士 研究生,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 。
2008 年第 3 期 许维武等 塔河油田 8 区中下奥陶统洞穴型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反射、串珠状 发射对应于较大尺寸地溶蚀缝洞; 在地震特征参数 上, 则 表 现 为 强 振 幅 变 化 率、弱 相 干、低 波 阻 抗 等[ 12] 。 3 洞穴型储层发育特征 3. 1 研究区岩溶储层具有明显的层状分布及旋回 性特征

塔河油田奥陶系灰岩埋藏溶蚀作用特征

塔河油田奥陶系灰岩埋藏溶蚀作用特征
中 图 分 类 号 : E1 2 2 T 1 .3 文献标识码 : A
Cha a t r s i s o r a s o u i n i h r o i i n lm e t n f Ta ife d r c e itc fbu i ldis l to n t e 0 d v c a i s o e o 8卷
第 5期




Vo. 8 No 12 .5 Se t p. 2 7 00
20 0 7年 9月
文章 编 号 :0 5 — 6 7 2)7 0 — 0 7 0 2 3 2 9 ( (】) 50 5 —6 (
ACTA PETROLEISI CA NI
3 D p r n f E rhS i c s Na j n n v ri Na j n 1 0 3 C ia . e a t t a t c n e , n ig U ie s y, n ig 2 0 9 , hn ) me o e t
Abtat sr c:Wel e eo e u ilds ou in wa o n n Yia fn o main l so e o h led l d v lp d b ra is lto s fu d i j n a g F r t i tn fTa eOi il.Th u ilds ouin - i o me f e b r is lto a
p e eve y i p t ntr s r i p c oroi ga n t out r l a e Oifed. c or ng t h h e o s ol ton p e or sar r m ora e e vo rs a e f l s i he s — he n sopeofT h lil A c di O t e s ap fdis u i or s a hes nd t our eofd s ol n l i t ra s o u in c n bes — vi d i o t o t c is vig fuds,he bu ildis l to a ub di de nt w ype ncudig s l- ou c d d s ol i nd f — s i l n efs r e is uton a or egn— o c d dis l to i s ur e s o u in.Thea ggr s i e c po nt ort e s l— ou c d dis uton i c u ga cacd CO2 a d H 2 de i d fom e sv om ne s f h ef s r e s ol i n l deor ni i s, n S rve r t er a a u a in for ni a t r r s r e n t i e t e h m lm t r to o ga c m te s p e e v d i he l s on .The s l- our e is uton i ne a l e k, c u e h e i m e fs c d d s ol i s ge r ly w a be a s t er s a l te a i l moun for a c mate san i ie ggr s ie c m po n s i helm e t e Con e ue l t e fs t to g ni t r d lm t d a e sv o ne t n t i s on . s q nty,he s l- our e s ol ton c n o c d dis u i a n— l r a e s es a l r nd d a d io a e s ol ton p e tt e po ii n whe e t ga c m a t r e e pr s r e T h ggr s i y c e t om m l, ou e n s l t d dis u i or s a h sto r heor ni te s w r e e v d. e a e sve c p om one s f he f eg s ur e s ol i n l de o ga c a i CO 2a d nt ort or i n- o c d dis uton i c u r ni cds, n H 2 whih w e e de i e r S, c r rv d fom ga i a t r n hy or n c m te s i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1卷第 6期
20 0 9年 1 2月
石 油 囊 嚣 弛 屡
PETR0LEUM GE0 L0GY & EXPERI ENT M
Vo1 1. .3 No. 6 De ., 09 c 20
文 章 编号 : 0 1 1 2 2 0 ) 6 0 4 0 1 0 —6 1 ( 0 9 0 5 7 4
e v r r v l p d n Ake r oiswe e de e o e i kul c nv x Combi e wih h r tfc to nd e l r ton i he e o e. nd t t e ka s iia i n a xp o a i n Ta
m u t— e i d o ldo i n nd lip ro f Ca e n a a H e c nin e t ni up it n s a l v l h n s, a s pe po i g e r nd u r sn r — f m e a e t c o c m ov m e t A e m bra - O r v ca a bo a eka s — f a t r — ho er s or d by lt e t ni e n. s tofCa in- do iin c r n t r t rc u e l e —
Z o in y ,La Hato ,Li h n m i ,W u Ch n ln h uJa g u ia 。 nZ o g n o go g
( . yL b r tr f Tetnc n toe m s u cs Chn i est f Gesin e ) 1 Ke a oa o yo co isa d Perlu Reo re ( iaUnv riy o oce cs ,
塔 河油 田奥 陶 系岩 溶作 用模 式及 控 制 因素
周 江 羽 吕海 涛 , 忠 民。 吴 冲龙 , 林 ,
(. 国地 质 大 学 ( 汉 )构 造 与油 气资 源 教 育 部 重 点 实验 室 , 汉 1中 武 武
2 中 国石 化 西北 分 公 司 勘探 开发 规 划 设 计 研 究 院 , 鲁 木齐 . 乌
407; 3 0 4
8 00 ) 3 0 1
摘要 : 酸盐 岩储 层 具 有 异常 复 杂 的 非均 质 性 , 酸 盐 岩 岩 溶作 用 研 究 是 当 今储 层 沉 积学 和储 层 地 球化 学 研 究 的 重要 前 缘 领 域 。 碳 碳 塔河 油 田所处 的阿 克 库 勒 凸起 是 在 前震 旦 系 变质 岩 基 底 上 长期发 育 的 一 个 古隆 起 , 历 了加 里 东 期 和海 西 期 多期 次 的构 造 抬 升 经
关键 词 : 溶作 用 模 式 ; 酸 盐 岩 ; 陶系 ; 河油 田 ; 里 木 盆地 岩 碳 奥 塔 塔
中 图分 类 号 : l 2 2 1 TE 2 .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KARSn Fl 叮 oN 【I E F THE C CDILS 0I 0RD0VI AN CI CARB0N Ⅱ AND THEI I R NFL 删 I AI FACI0RS I THE 姗 1 N r E oⅡ 圈丑 J ,1HE R[ BA I D ] r 】Ⅵ E f S N
0 i il l ed,t r e k r tfc to od l r s a ls d i h r a a d t e k y c ntoln a t r a s f h e a siia i n m e s we e e t b ihe n t e a e n h e o r i g f c o s ofk r t de l pm e tw e e a a y e . veo n r n l z d
t nt e d n il o e e v i e i n o y a e c mit y a la i g fed f rr s r o rs d me ol g nd g o he s r .Ake kul on e ncu d Ta lil s ec v x i l de he Oi ed i f a l n — e m v l p d p lo up it a e o t e pr — nin m e a r hi s me t o g t r de e o e a e — lf b s d n h e Si a t mo p c ba e n ,whih a f c e b c fe t d y
Mi i r f Edua in,Wu a ns yo t c to h n,Hu e 3 0 4 h n b i4 0 7 ,C ia;2 Dei na d Pl n ig I siue . sg n a n n n ttt
o rh s Perlu Bu e u,SI f Not wet toe m ra NOPEC,Ur mq ,Xija g 8 0 0 ,C ia u i nin 30 1 hn ) Ab ta t sr c :K a s iia i n r s a c fac m plc t d a s t o i a b na e r s r or i e e ty a m p r r tfc to e e r h o o ia e nio r ph c c r o t e e v i spr s n l n i o —
和海 平 面 变 化影 响 , 受 到后 期 构造 运 动的 叠 加 改造 , 育 了一 套 寒 武 一 奥 陶 系 碳 酸 盐 岩 岩 溶 并 发
缝 洞 型 储 层 。 结 合 塔 河 油 田岩
溶 作 用 的 基本 特 点 和 勘探 实践 . 立 了奥 陶 系 碳 酸盐 岩 储 层 岩 溶作 用 的 3 基 本 模 式 , 分 析 了岩 溶发 育 的 主要 控 制 因 素 。 建 种 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