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 高一语文 苏教版 仲丽娟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想北平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想北平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想北平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想北平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想北平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想北平本课话题——故乡情朗读——课文中的名段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点评】作者像诗人一样表达出对北平的深情眷恋,每一个字都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都像杜鹃似的啼出了北平的俊伟,都传达出眷恋故土的热情.积累—-生活中的素材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接受白岩松采访时,他说:“我写《乡愁》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1974年,《乡愁》的姊妹篇《乡愁四韵》被歌手罗大佑谱写成曲,使余光中浓浓的乡情传遍了海峡两岸,也深深刺痛了海峡两岸所有互相对望着的眼睛.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適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想北平》说课稿( 苏教版高一上册)

《想北平》说课稿( 苏教版高一上册)

《想北平》说课稿( 苏教版高一上册)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想北平》的第一课时,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课文,二说学生,三说任务,四说过程,五说自我评价,下面我将依次展开:一、说课文《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漂泊的旅人”这一板块的第一篇课文。

《想北平》的内容是老舍对北平的怀念之情。

本文特点是的:选择平民化的内容“五多”--静多、空多、花多、菜多、果子多;运用平民化的语言--不花俏的、平实的,不呆板的、口语化的,不严肃的、平易亲切的,表达平民化的情感--对故乡北平真挚的、想说又说不说的、不兼容的、排他性的爱恋和想念。

二说学生学生需要从《想北平》这篇课文中学习如何选择个性化的内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故乡的认识和体会,提高语文素养。

高一的学生这时已经度过了一段时间的高中生活,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式,之前他们已经学过了大量的散文,具备了一定的对散文的体悟和感受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鉴赏分析的方法,而且在初中的时候也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老舍的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习本文,需要学生采用诵读法、评点法、入情体验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三说任务1)知识和能力目标:a、领会作者平民化的语言风格;b、能掌握作者平民化的写作技巧;c、能掌握评点法,并能运用到其他文本的学习中。

2)过程和方法目标:(1)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法和评点法;(2)在体会课文情感的过程中运用入情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a、能体味老舍先生字里行间的对北平的热爱之情;b、能树立起对自己的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以下的重点、难点4说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作者平民化的写作技巧和平民化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老舍在字里行间所表露的对北平的深深地爱。

四说过程对于这堂课的导入我将以下面的方式进行:每个比较有名的城市都会有让大家一提到他就能想起的代表性景物,比如我们谈到纽约就能想起自由女神,谈到巴黎就能想到凯旋门、巴黎圣母院,谈到北京就能想到长城、故宫,这是我们以旅行家的眼光来看的。

高中语文 第3专题《想北平》教案 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3专题《想北平》教案 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第四至七段:北平的特点及对北平的爱。
的句子
第八段:再次表达思乡之情。
【合作释疑】
1、 通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思路——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以什 教 么样的顺序结构安排?
明确:文章写的是“我的北平”。文章思路:“我的北平”(1)—
—我真爱北平(2—3 段)——北平的特点(4—7 段)——我真想念 学
盾,太极拳充满了众多的‘矛盾’,或者说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直接地 体验矛盾及解决矛盾的实践方式。中国太极拳的主旨就是在发展中一 直不断地致力于‘矛盾’的解决,从而完成更高层次上的‘和谐’。) “温和”;“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 使他们成为美景”,而且“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 作用是什么?
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我们知道,老舍是
出了名的爱母亲,这是文坛佳话。所以他把爱北平与爱母亲相类比,
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然后,他又用通俗质朴的语言,说
明自己与北平是心灵相黏合的,自己的脾性跟北平有深厚的渊源,从
答案:母亲对我的启蒙、教化将引导我毕生的行程,母亲对子女 的深爱和牺牲精神是我毕生的滋养和力量。 2.第二段说“母亲的声音已成回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 生”,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5 分)
答案:选材上都选择了父母疼爱子女的生活细节。这样写真挚、 亲切,亲情的温馨、细腻与深远,于细微处见真情。在写法上注意虚 实相生,将往事与想像融为一体,忆事与抒情互相交融。深切地表达
《想北平》
课题
《想北平》
课型
新授
1、培养学生概括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教学目标 2、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

《想北平》教学设计和思考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想北平》教学设计和思考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想北平》教学设计和思考(苏教版高一必修一)班级:高一(8)班导入: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引出现代作家家乡情结的散文《想北平》散文的特性:真诚、个性、抒情。

(心中有数这种文体的特征)老舍其人:后来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请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你父亲的一生,舒乙说: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贫民。

(文如其人,总体把握)一、怎样写“想”,写得怎样?1、学生自学,提出疑问学生提出问题:老舍这么爱北平,为何多次说想说而说不出来?为什么要提到伦敦、巴黎、罗马这些城市?为何不和上海天津不比较?明明北平有许多可写之处,为何写了一些很小的地方?为何要写这么多的便宜的花草儿?作为男人怎么会落泪?老舍为何化作杜鹃鸟?(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也是他们的疑惑点,老师根据学情,可作为教学的起点,)2、老师挑选其中相关的问题展开教学老舍这么爱北平,为何多次说想说而说不出来?如此曲折为哪般?(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这篇散文特性的体现,就是怎样抒发自己真诚的情感,使用了哪些技巧,手段,语言有什么特征。

)应该明白这篇散文的作者是作为老北平人的老舍,土生土长,对北平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故琐碎、细小,容易被人忽略。

而这种感受只有土生土长的老舍所特有,而不能混同于一些寄居于北京的外地作家的感受,也不同于向外地人介绍北平的文章特色。

我们要认同这种感觉。

)解读文本时可参考的教学疑问点(1)老舍到底对北平有爱吗?是怎样的爱?怎样写这种爱?我们关注前三段文本解读。

(2)老北京的爱看似矛盾且无理,怎样理解老舍这种感觉?生活二十多年没到过陶然亭,这是爱吗?(3)爱难道必须和母亲牵扯在一起吗?“讨”母亲喜欢是爱吗?怎样解读“讨”?(可补充老舍母亲相关资料。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

可是,我也愿意升学。

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

苏教版高一语文想北平同步练习试题

苏教版高一语文想北平同步练习试题

苏教版高一语文想北平同步练习试题推荐文章高一语文期末练习试卷热度:高一语文上册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题热度: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热度:高一语文一册第三单元练习及答案解析热度: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达》练习及答案热度:高一语文的学习缺少不了课下的练习,课下做练习题能够帮助大家及时回顾学过的知识点,还能帮助大家总结做题的方法和经验,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苏教版高一语文想北平同步练习试题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苏教版高一语文想北平同步练习试题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廿七年( ) ②黏合( ) ③浸在( )④辜负( ) ⑤空旷( ) ⑥翩翩( )⑦韭菜( )(2)给多音字注音:①刹②调③便④空2.辨形组词①②③④⑤⑥3.词语释义①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枝枝节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俊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近义词辨析(1)九牛一毛·杯水车薪“九牛一毛”比喻极大数量中的微小数量,表示微不足道。

“杯水车薪”指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草所烧起的火。

比喻力量太小,对于解决困难起不了多大作用。

①洛克菲勒投资公司掌管的近300亿美元的家族财产,对洛克菲勒家族庞大的家产而言,这可能只是__________。

②这场小雨也不过是__________,起不到缓解旱情的作用。

(2)寂苦·寂寞“寂苦”重在“苦”,即感觉寂寞悲苦;“寂寞”重在“寞”即孤单冷清。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想北平教案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想北平教案苏教版必修1

想北平课题:想北平(1课时)【教课目的】备注(教师二1.扎实掌握文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提升意会散文感情的能力。

次备课栏及2.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学习作者从平庸事物下手、用对照烘托表现事物的学生笔录栏)方法。

3.激情投入,深刻领会作者对北平铭心刻骨的依恋之情。

【学习要点、难点】1.频频研读文本,深刻领会作者对北平铭心刻骨的依恋思乡之情。

2.赏析用对照烘托手法表现北平特点的妙处。

【知识链接】1.认识作者老舍( 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一位京味很浓的现代作家。

老舍一世写下了约800 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

以描绘北一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取了“人民艺术家”的荣耀称呼。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 20 多种文字,以独到的风趣风格和浓烈的民族特点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2.认识背景这篇文章写于抗战迸发前夜的1936 年。

1936 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议”的签署,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建立,忧心如焚,思念家乡。

正是在这类状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廿七( ni àn )菜圃(..p ǔ)空阔(.ku àng)辜负(.g ū)黏合(.nián)匀调( ti.áo)探亲(.x ǐng)粘贴(.zh ān)扁舟(.piān)调遣(.diào)古庙(.ch à)泥古(.n ì)什刹海(.shí )瓦窑堡(.b ǔ)廉价行事(.biàn)2.解说以下词语。

沧海一粟:比喻极大的数目中不足挂齿的一部分枝枝节节:极其细微的零琐碎碎的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日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

常形容哀思之极。

想北平(苏教版高一必修)

想北平(苏教版高一必修)

想北平(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2、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主观感情的写法3、体验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而成的珍宝,它就是乡情。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棵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能引发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人在江湖,身在旅途,身体和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你养你的那片故土。

乡土情结是人类普遍的情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好的诠释。

二、作家简介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话剧:《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等。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不堪受辱投湖自尽。

三、课前预习1、老舍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情感?2、他笔下的北平具有怎样的特点?3、作者是怎样写北平的特点的?四、解读课文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2、老舍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情感?明确: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①“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明确: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

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当然这说不出的爱还有他的原因。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

”所以,他决定写“我的北平”。

②作者笔下“我的北平”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苏教版高一《想北平》

苏教版高一《想北平》

苏教版高一《想北平》第一篇:苏教版高一《想北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想北平》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语文2,课时:1 3,学生课前预习准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知识与技能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三、教材分析《想北平》属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这是一篇写北平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老舍先生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这篇文中得以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

四、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

代表作:《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课题)二、探究•欣赏•交流(一)与作品对话,把握文章的内容首先请大家一起来快速朗读这篇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的“想”能不能换成“写”?
想 北平
“想”字可谓是本文的一个“文眼”,全 文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的,而所选资料、所写 内容中也都渗透着这个字,这就是这篇散文不 散的“神”! 此文写于1936年6月,当时作者身在青岛, 强烈的思乡之情缠绕在他的心头,“想”带有 浓烈的主观情感,自然流露出对北京的想念、 眷恋之情。“想” 中带着深厚的爱。“写” 可能只是客观描写。
第 阅 ( 读 1 : 3 ) 自 然 段 —
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有说不出而已。” 第3节:“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 的 爱。” “可是我说不出来。”
与文本对话
“爱”什么?
《 想 北 平 》
这样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 都——北京,作者在文中 “想” 了它哪些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 请分别概括它的总体特征。
《 想 北 平 》
课文小结2
1、选材角度:选取生活中平凡细微的事物。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怎 样 写 “ 爱 ” ?
2、艺术手法:作者运用类比手法,细节描 写,对比、衬托、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 将对北平深沉而炽热的爱蕴含在字里行间, 让我们真真实实地触摸到了那颗远方游子 的赤子之心。
走近老舍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度体会作者的情感。
与文本对话
“爱”什么?
(深、切) 我真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第 阅 ( 读 4 : —
北平的特点
7 ) 自 然 段
深 环境:动中有静 爱 自然合理、 和 布局: 匀调 思 物产: 丰富、贴 念
爱北平 的理由
真想念北平呀!
近自然
与文本对话
北平有那么多的名胜古 迹,作者为什么不写,却 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 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 呢?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 戏剧家、曲艺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 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与世。他的以描写北 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他关注平 民,关注底层,曾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而 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但他话 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茶馆》。他的作品 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 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 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 想 北 平 》
2、 “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 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 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 里。” 3、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艺术手法
怎样写出这种“爱”?
四、运用“细节”描写
1、“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 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 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 儿安睡在摇篮里。” 2、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 泥点。” 3、“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 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 层白霜儿呀!”
《 想 北 平 》
像婴孩挨着饥饿, 把我的血还洒在你的怀中, 我将永远在那儿欣卧;
年年的春燕,岁岁的秋虫,
将唱着你的儿歌,告诉我: 睡吧,儿,还在母亲的怀中, 你曾爱过母亲,她还记得,永远记得!
艺术手法
怎样写出这种“爱”?
二、运用“对比、衬托”的修辞手法
巴黎
历史 都城
பைடு நூலகம்北平
太 热 闹 ——— 也有热闹,但动中有静 第 阅 ( 读 4 : ) 自 然 段
艺术手法
怎样写出这种“爱”?
一、运用“类比”的写作方法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 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做一件想讨他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 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 的时候,我欲落泪。”
第 阅 ( 读 2 : ) 自 然 段
爱 北 平
类比
2、通俗明白。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 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
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
地用术语与名词。” 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 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3、幽默诙谐。 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
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 的情境。
议论抒情 不同位置的段落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太 空 旷 ——— 复杂而有个边际
寂苦 、疲乏 ——— 舒适、踏实、安全
(咖啡与酒)
(温和的香片茶)
艺术手法
《 想 北 平 》
巴黎小镇 北京胡同
艺术手法
二、运用“对比、衬托”的修辞手法
“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 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 太僻静;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 空儿。”
北京故宫
北 京 紫 禁 城
北 京 天 坛
北 京 圆 明 园
北京颐和园
北京天安门城楼
北京北海公园
北京八达岭长城
北京四合院
《 想 北 平 》
语言揣摩
1、体会下列句子中加蓝色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 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 还差点事儿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
可是到底可爱呀。 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
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
总结:这些词语充分表达了作者深爱北平的 感情,也具有浓浓的北京韵味。
语言揣摩
④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用音乐和图画表现我对北平说不出的爱。更具画面感。
⑤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
所赐给的。 北平的文化哺育和熏陶了我,使我具有北京人的性格。
***怎么读:没有悲,只有愁;没有恨,只有爱。
《 想 北 平 》
***朗读: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 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乡情
艾青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 地爱得深沉。 方令孺说: “家”,我知道了,不管它给人多大的负 担,多深的痛苦,人还是像蜗牛一样愿意背着它 的重壳沉滞地向前爬。 郁达夫说: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 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 头。
⑥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
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表现北平的复杂却有边际,能触摸到它的历史和文化。 ⑦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写出作者生活在北平的安适感。
创作风格
1、北京韵味。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 京。他注重从北京市民的语言中汲取有益营养,
经过提炼,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开头 段
总领全文,点明题旨,引出下文;描写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叙述 设置悬念,引起兴趣,或为后文作铺垫、 作对比。 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 或衬托(对比)。
中间 段 结尾 段
总结全文; 呼应前文(开头)照应题目; 点明题旨、深化主题、升华感情、 启发读者思考。
开头结尾文字一起:一般是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
《 想 北 平 》
(1)作者出身贫寒,更加熟悉这一切,也有更深的感情。 (2)他有一颗平常心,追求平淡、恬静,有浓厚的平民意识。 (3)日常平凡的点滴事物反映他与北平的亲密,对北平感 情的深厚,作者真正融入了北平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 肤之中。
课文小结1
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朴实 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 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展现了 自己的精神追求:平凡、淡泊 。因 为普通,所以众口皆宜;因为入情, 故而感人至深。
乡情
《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 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 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 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 夕阳白发待归鸦!
——1934年《八方风雨》
在《老舍传》里有一篇
《望北平》其中有一段:八 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 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 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 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 既没钱去买票,又没有衣锦 还乡的光荣,那么就叫北平 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七 律《乡思》来结束八年之旅。
选材
怎样写出这种“爱”?
用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 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 章。那种“你不讲别人也知道,你讲 了别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算不上是 上乘之作了。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 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 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 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 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 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 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 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 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 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 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 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郁达夫《故都的秋》
与文本对话
(1)对北平怎样的“爱”?
探 讨 主 题
(2)“爱”北平的什么?
(3)怎样写出这种“爱“?
与文本对话
对北平怎样的“爱”?
第1节:“我的北平” 第2节:“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 的 一段历史……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
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 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 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 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 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 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知识分子, 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里更为强 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 震人心弦。 相关历史事件 *1931年,“9.18事变”,东北沦 陷。 *1935年,华北事变,平津危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