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诗浅析(首选)读书报告
题诗后贾岛古诗讲解

题诗后贾岛古诗讲解
嗨,朋友!今天咱来聊聊贾岛的。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
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这短短几句诗,可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呢!
你想想,“两句三年得”,这得是怎样的用心和执着呀!就好比一个
工匠,精心打磨一件艺术品,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和心血。
比如说一个
雕刻家,为了雕刻出一尊完美的雕像,三年里日夜琢磨,不断修改,
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
再说“一吟双泪流”,这是何等的深情!当自己的心血之作终于完成,吟诵出来时,那激动的心情竟然让泪水夺眶而出。
这不就像一个歌手,在舞台上唱出自己饱含深情的原创歌曲,情到深处,忍不住泪流满面吗?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要是没有知音能欣赏自己的作品,那
干脆就回到故乡的山里,独自度过秋天。
这多像一个画家,画出了心
中最美的风景,却无人能懂,那干脆收起画笔,回归田园。
朋友,你说贾岛这诗,是不是把那种对创作的热爱、对知音的渴望
都写得淋漓尽致?我觉得呀,这首诗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
处的情感起伏,不愧是千古佳作!。
从《风雪夜归舟》看贾岛的人生哲思

从《风雪夜归舟》看贾岛的人生哲思前言贾岛(779年-843年),唐代文学家,以其豪放不羁、倡导自由的作品而闻名。
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风雪夜归舟》被广泛引用,也成为探讨他人生哲思的重要文本。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分析《风雪夜归舟》这首诗歌来了解贾岛对于人生和哲学的看法,并探索他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态度。
诗歌分析第一部分:境遇描写诗歌开篇描述了一个寒冷、凄凉且极具挑战性的环境,以“孤山寺北贾亭西”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孤立和无助。
第二部分:行进过程接下来,贾岛通过描述自己在艰难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往返于戈壁荒漠之间的旅途。
这种形容给人一种坚韧不拔、奋力前行而不畏惧困难的形象。
第三部分:人生观察接着,贾岛描写了四个不同的情景:地方官吃饭的豪华场面、漂泊者借住农家招待所、官员访寒士的漠然态度,以及自己归舟途中遇到的两位官员。
贾岛的人生哲思追求自由与超脱贾岛通过揭示这些情景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和权力机构的批判。
他主张追求内心自由,并不受外界权势和物质束缚,寻求真正的个体自我超越。
对人性的洞察在描述地方官吃饭时,诗中提到“巧笑倩兮美目柔,长袖善舞藏萝莉”。
这种描绘既暗示了一些官员利用权势谋取私利,也反映了社会虚伪和道德沦丧。
探讨寒士命运通过描写漂泊者借住农家招待所时的情景,贾岛呼应了寒士流浪艰辛困苦的境况。
这表明他对贫穷和不幸命运的关切,并倡导关心、体谅弱者,并提倡平等和公正。
针砭时弊与自我反思贾岛在描写自己归舟途中遇到的两位官员时,以直接对话的方式来戏剧化地表现了他与世俗权力机构的不协调。
这种对抗让人想起贾岛坚持不屈、拒绝妥协的个性。
结论通过《风雪夜归舟》这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贾岛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社会现实和权力机构的态度。
他追求真理和真正的自由,揭示了人性中存在的虚伪和道德荒漠,并提出了平等、公正和关爱弱者的价值观。
这首诗歌既是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呼唤人们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内心真实与超越世俗的激励。
贾岛用他豪放洒脱的文字将其哲思传达给后世,并成为我们深入探索他人生信念与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贾岛诗选》读后感

《贾岛诗选》读后感《贾岛诗选》是一部集贾岛诗作精华之作,让人领略到这位唐代大诗人的风采和境界。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贾岛诗歌的深邃和内涵,也对他的人生境遇和诗歌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贾岛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含蓄隽永而著称。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大量的禅意和哲理,表现出对人生、自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在读《贾岛诗选》的过程中,我被他那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所感染,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山林中,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平静。
贾岛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人生沧桑和世事无常的洞察,他用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苦难。
在他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生死、离别、孤独等命题的探讨,他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界的观察,展现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
除了对人生的思考,贾岛的诗歌中还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他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对花草树木、山水风月的描绘,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命之奥秘的探求。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大量的禅意和哲理,让人领略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和对生命的珍视。
读完《贾岛诗选》,我深深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与超然,他在诗歌中表达出对世俗之躁与虚妄的厌倦,对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向往。
他的诗歌给人以启迪和感悟,让人思考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贾岛的诗歌虽然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
总的来说,读完《贾岛诗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
贾岛的诗歌既有超脱尘世的境界,又有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
他的诗歌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向往,让我对生命和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愿我们都能像贾岛一样,用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热爱,让心灵在诗歌的海洋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贾岛《寻隐者不遇》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赏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在这首诗中,贾岛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寻访隐者而不遇的场景,展现了他对隐者生活的向往和惆怅之情。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了诗人寻访隐者的目的。
松树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童子则代表着纯真和无邪。
诗人寻访隐者,意在向其求取智慧和修行之道。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说明了诗人寻访未果的原因。
隐者不在,只留下童子看守松树。
这个“言”字用得非常巧妙,它既说明了童子的回答是出于真实的原因,而不是故意推托或隐瞒。
同时,也暗示了隐者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他被描绘成一个采药为生、济世活人的人物,更加突显了他的高洁和伟大。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进一步表明了隐者的行踪。
虽然诗人没有明确指出隐者所在的具体位置,但是从整首诗的意境和表达中可以推断出,隐者就居住在这座山的某个地方。
这个“只”字用得非常贴切,它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敬仰和钦佩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失落。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则更加突显了隐者的神秘和不可知。
云深则山深,意味着隐者的修行和生活已经超越了常人的理解和认知。
这个“不知”字用得非常精妙,它既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敬畏和钦佩之情,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失落。
整首诗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生活的向往和惆
怅之情。
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情感,如松树的坚韧和童子的纯真,以及隐者的神秘和高洁。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美丽和魅力。
浅析唐朝诗人贾岛关于岭南的诗

浅析唐朝诗人贾岛关于岭南的诗贾岛(779~843年),字阆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
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贾岛早年家境贫寒,落发为僧,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庵。
19岁云游,识孟郊以及韩愈。
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并且他的诗以五言律诗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
“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
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
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
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人称“诗囚”,贾岛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
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贾岛收录在《全唐诗》中描写岭南的诗只有一首,就是《寄韩潮州愈》,另外其中有一首诗《送郑长史之岭南》虽然在题目中提到了岭南,但是在诗中只写到了湖南省的九嶷山的景色,因此并不算描写岭南的诗。
《寄韩潮州愈》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这首诗是贾岛做僧人时,由于著名的“推敲”故事,博得了韩愈的赏识,经韩愈鼓励后决定还俗应举,因此他与韩愈感情深挚。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为潮州刺史。
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
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诗。
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种深情的眷念和神往的心曲。
失落中的诗意——读贾岛《寻隐者不遇》

失落中的诗意——读贾岛《寻隐者不遇》文 \ 周剑之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题:期待的失落大家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满怀期待地前去拜访朋友,朋友却碰巧外出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遗憾,惋惜,失落,又或者无奈。
而在古人那里,这些看似负面的心情却可以是一种诗意。
正如《寻隐者不遇》那样,诗人没能与隐者相遇,却成就了一首千载流传的好诗。
在这首诗中,正文与诗题有非常紧密的呼应关系。
解读这首诗,有必要先从诗题开始。
《寻隐者不遇》的诗题,为我们提示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开头的“寻”,隐含着一种期待,会让人好奇:诗人“寻”的过程将会有怎样的结果?然而在期待之后紧随而至的,却是“不遇”。
这一结果使得最初的期待落了空。
这个简短的诗题给我们勾勒了一个大体情境:期待的失落。
(作者:亚明)问答:从失落到诗意不过,诗题只是个引子。
随着正文诗句的展开,我们会发现,这种失落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无形地消解,逐渐从“失落”转化成“诗意”。
在这首诗中,诗人设置了一个简短的问答。
问与答的设置,常常能为诗歌带来许多奇思妙想。
像是《回乡偶书》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又或是《清明》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都已成为我们记忆里的经典。
而《寻隐者不遇》的问与答,又有其别出心裁之处。
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就由问答组成,如同一幕微缩的情景剧。
场景是在松下,人物是诗人与童子,诗人询问而童子回答,质朴直白地呈现,而将深意蕴含在问答之外。
(岁寒三友)诗歌的第一句,就是对这一场景的极其简洁的勾勒:“松下问童子。
”在这一场景中出现的“松”意象,有着特殊的意味。
我们知道,“松”与竹、梅并称“岁寒三友”的,向来是隐者高洁品格的象征。
因此“松”字间接点出隐者的身份。
松下出现的童子,让人隐约嗅到隐逸的气息。
身边的童子既已如此,更何况是与松树比邻而居的主人?不过主人却没有出现,只存在于童子的回答里。
贾岛推敲读后感

贾岛推敲读后感贾岛,唐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内容丰富,包括了抒情、山水、写景等多种体裁。
他的诗歌洋溢着思考和人生感悟,被许多人推崇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学艺术。
作为一位读者,我深深地被贾岛的诗歌感染着,他的诗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的心中熠熠生辉,不断地启迪、鼓舞我。
以下是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以及对于书籍的重要性和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对贾岛的诗歌,我无从抱有戒心,也无从不被深深吸引。
贾岛的诗歌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淡然、幽静、深邃、闲逸、充满艺术感。
他的诗歌很少扭曲、恶毒或直接地散发着鄙视和愤怒。
这样的情感世界,即便是在现代的文学作品中,也依旧是极少数人的贯穿始终的。
贾岛的诗歌看似平淡,却流露着深意,皆是他过人的洞察力和对于生命与社会的深刻理解。
阅读贾岛的悠悠诗篇,仿佛定格在了时间与空间的某一点上,让我顿悟此生无法与之相比的瑰丽之处。
诗如人生,缘起缘落,但诗人的智慧帮助我们倚靠命运的永恒路程。
诗歌中的每一个词汇都饱含了作者的灵魂,通过这些词汇,我仿佛深入了贾岛的内心世界。
我深刻体会到了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孤独感、淡泊情感、离愁情感和生命意义等,这些情感在当下的社会格外有感染力。
贾岛的诗歌之美,在于其淡然却又深邃的品格。
他的诗作流露着一种人生哲学、道德修养和人格自律。
无论是在哪个时代,这些品格都为人所共悉,并且有着启示性的深意。
贾岛的诗问达智慧,引发人们对于人生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贾岛的诗歌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触动,是人生之良药。
阅读贾岛的诗歌会让我心中的思绪变得清晰,内心变的空灵,更加洞悉生命和宇宙的奥秘。
同时,尊重时间、安静和自省也是我从中汲取到的精华。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是历史上任何时代都不曾经历过的挑战。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读懂贾岛的诗歌,就能更好地应对人生和社会的种种挑战。
贾岛的诗歌传递了无限的情感和观念,可以帮助我们从外部的烦恼与诱惑中回归到内心深处的净土之中。
总之,阅读贾岛的诗歌,是一种非常宝贵且有效的人生体验。
庾日升|浅析贾岛的三首五言绝句

庾日升|浅析贾岛的三首五言绝句随笔● ●庾日升|浅析贾岛的三首五言绝句最近读唐诗,读到了贾岛的三首五言绝句,觉得他的诗不像李白那样豪情万丈,不像杜甫那样写尽现实,也不像山水诗人那样歌颂无限风光,而大多是写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趣事,语言平白其实细思考究,意境平淡其实咀嚼幽远,思想平实其实充满哲理。
正因为他作诗考究,十分努力,注重遣词造句,被后人称为“苦吟诗人”,还诞生了“推敲”一词的典故。
贾岛(779年---843年),今河北人,唐代著名诗人。
一生穷困,屡“举”不中,苦吟作诗,长于五律,与孟郊齐名,后人以“郊寒岛瘦”喻其他们的诗风。
至晚唐时,他的诗受到普遍尊爱,影响甚大。
史料记载,《全唐诗》中晚唐诗人怀念追和贾岛的诗达38首,大大超过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足见其受到的尊爱程度。
这三首五言绝句,可能众人皆知,人人会吟,但其中的意味情趣、格调风格,我想试着分析一下,个人愚见而已。
其一,《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就题目来说,意为拜访世外隐士未见到。
诗大意为:我在苍松下问童子,你的师父去哪儿了?童子回:师父上山采药去了;还说就在这座大山中,但山高云雾缭绕,不知道他具体在什么地方。
诗以问答的方式,把我的心情写得一波三折,本来我满怀心情拜访隐居高士,可童子告诉我师父采药去了,心情由希望变得有所失望,接着童子又说,师父没有走远,就在这座山中,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希望渺茫,让我无可奈何。
全诗充满哲理,要想拜访师父、得知真谛,就必须下功夫去找,希望就在眼前,看你又没有决心和信心。
诗风朴实无华,语言通俗清新,是一篇难得的言简义丰之作。
其二,《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该诗是诗人题在《送无可上人》这首诗后的,无可本姓贾,乃贾岛的从弟。
大家知道,题诗诗一般难作,对于贾岛这样苦吟诗人来说就更不会马虎懈怠了,这首诗写出了他自己作题诗是多么专注用心,多么希望得到他人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贾岛诗中的“苦”
2000011008 吴维彬
关键词:苦
内容摘要:作为唐代有名的诗人,贾岛的一生可谓是崎岖曲折,苦不堪言。
而就是这样的生活和经历,才锻炼出了这样一位旷古绝今的“苦吟
诗人”。
他的诗歌也以“苦”而著名,在此间,多种错综复杂的“苦”
交织起了他的人生,以致这一切都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在他的诗篇中,
并也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无情。
或许可以使大家对作者的诗篇
有更深的理解,对作者的苦处有更多的体谅。
在唐代诸多诗人里面,以苦为诗境的苦吟诗人贾岛是不得不提的。
且不说其早年出家为僧时贫寒交加的经历,就是他到了京城,决心出仕时所受的种种打击,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或许这些埋藏在心底的苦楚,在转化为纸上诗句时,表达出来就是一个“苦”字。
而贾岛的“苦”是多方面的,有生活中的苦,有心境内的苦,有仕途里的苦,也有作诗态度上的苦,我将对此多类的苦进行一一分析,以探究如此的一位从苦行僧到苦书生,再到苦诗人的文学家的心路历程。
贾岛出家时是德宗贞元年间,时值安史之乱结束,皇室统治力量大为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内战频繁,吐蕃入寇。
社会动荡不安,但当时的税收政策比较优惠,为僧为尼者可以免除赋税,一时间使得僧人剧增。
而贾岛选择这个时期出家作和尚,不知有无因贫困而逃避赋税的原因。
可从他一部分诗中反映的思想以及后来还俗举进士向往功名的举动看来,他也并不算是一个坚定的佛教信徒。
由此可见生活上的苦困使他几乎近于走投无路,这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的“苦”味埋下伏笔。
贾岛的诗中有充满苦味的都是消极的哀叹身世之作,穷愁潦倒、消极哀伤的悲鸣,在他的诗中是突出的。
但也需进行些具体的分析,他的这些作品可以细分为几类,首先是生活上的“苦”:
众所周知,贾岛是孟郊的忠实的学习者和崇拜者,因此他的诗作中也往往体现孟诗中的寒苦,但毕竟他们的生活境遇也较为相近。
他有五古《朝饥》写道: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
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
我要见白日,
雪来塞青天。
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
饥莫诣他门,古人有拙言。
另《客喜》中也有言:“……开口吐愁声,还却入耳来。
常恐泪滴多,自损两目辉。
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
”此两诗风格的确近于孟郊,而用对比写法,也较为动人。
①天气寒冷得连“西床琴”也都“冻折两三弦”,诗人之寒可想而知。
“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这样的联想也足够奇特②,但也足见诗人贫寒得无可奈何的心情。
还有在他的《斋中》诗里自写道:
眈静非谬为,本性实疏索。
斋中一就枕,不觉白日落…所餐类病马,
动影似移岳。
欲驻迫逃衰,岂殊辞绠缚。
已见饱时雨,应丰蔬与药。
诗人病卧在斋中不思进食,吃的和“病马”一样恶劣,行动如“移岳”一般艰难。
在结语处言时雨可贵,而所盼望的不过是蔬菜和药物罢了。
这正反映出他当时所缺乏的就仅仅是“蔬与药”,可见贾岛确实贫寒,生活困苦。
可即使是这样,贾岛还是保持着传统文人的骨气与节操:“饥莫诣他门,古人有拙言”。
他宁可要“拄杖傍田寻野菜”(张籍《赠贾岛》),或是“采菌”、“拾薪”以自给,也不愿攀炎附势,贪求嗟来之食,他的雄心也不会低向权贵③。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内心的傲骨,或许还是韩愈、孟郊等人欣赏他的原因。
接着我们来看他心境内的“苦”:
所谓心境内的“苦”是与生活上的“苦”密不可分的。
由于贾岛生活的潦倒贫苦,他内心更多地倾向于消极悲叹,而不是积极反抗,奋发图强。
「泪流寒枕上,迹绝旧山中」(《冬夜》)「索漠对孤灯,阴云积几层」(《即事》)「林月值云遮,山灯照愁寂」(《宿悬泉驿》)。
「凝愁对孤烛,昨日饮离杯」(《思游边友人》),以上诗句所体现的景象,透露着一层凄冷阴寒的气息,同他所作的「十年磨一剑」、「气冲星斗牛」的态度对照起来,形成了鲜明的矛盾。
另外,贾岛毕竟当过和尚,当和尚就得在清寒的生活中保持空寂宁静的心灵境界,并以“苦”为高雅,不宜过分怨怼讥讽。
所以,贾岛的诗在叹息愁穷困顿之余,又不免要寻找精神的寄托与安慰,于是要借山水来顾影自怜;而这山水林泉在他悲愁的主观心境的投射观照中,也变得寂寞、衰飒与清冷。
诸如“几蜩嘿凉叶,数蛩思阴壁”(《感秋》),“柴门掩寒雨,虫响出秋蔬”(《酬姚少府》),“空巢霜叶落,疏牖水萤穿”(《旅游》)。
残叶枯木、孤蝉寒蛩、落日黄昏,这些意象表现了贾岛凄清的内心世界,也构成了他的诗歌的衰飒境界。
再者,我们来探讨贾岛仕途里的“苦”。
唐代中叶,朝廷无能,科举制度衰败,弊病丛生。
贾岛由僧还俗,只身来到京城,遍干名流,却屡次应试不中。
他对着这样的情况又如何能忍着一句话不说呢?因而他就写了几首愤激的讽刺下第诗,与孟郊的《落第》、《再下第》等诗相比,较能接触到科举制度的流弊。
如刚到长安时碰见沈亚之下第东归,就作了一首《送沈秀才下第东归》诗,揭发了当时科举的黑暗,说:“沈生才俊秀,心肠无邪欺……毁出疾夫口,腾入礼部闱。
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④”又如《送雍陶及第归成都宁亲》:“半应阴骘与,全赖有司平。
”还有《赠翰林》诗说:“应怜独向名场苦,曾十馀年浪过春。
”更有甚者如《病蝉》说病蝉“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但“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对怀才不遇大发感慨并讥斥当权者不公,结果在考试时被主司指为“挠扰贡院”而逐出,并落了个与平曾等九人共称为举场“十恶”的坏名声(何光远《鉴戒录》)。
其实关于贾岛的故事不多,但也算是脍炙人口。
最有名的莫过于“骑驴冲大尹,夺卷忤宣宗”。
⑤尤其是后者,往往被人评为是他一生不得志的关键。
此事说的是贾岛在法乾寺钟楼上作诗,碰巧遇见宣宗微服出行。
宣宗在看贾岛的诗作时却被贾岛以“郎君何会此邪?”的理由夺了回去,于是便因“犯上”的罪名被贬遂州长江簿,后迁普州司仓卒,以后就没有再提拔任用过。
他的一生也许因此而更添“苦”色。
因为以上的众多的“苦”的结合,所以贾岛作诗态度的“苦”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在他笔下的景物大多是琐细衰败的体现。
“石缝衔枯草,查根上净苔”「访李甘原居」
“独鹤耸寒骨,高杉韵细飔”「秋夜仰怀钱孟二公琴客会」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雪晴晚望」
“萤从枯树出,蛩入破阶藏。
”「寄胡遇」
“篱落罅间寒蟹过,莓苔石上晚蛩行”「酬慈恩寺文郁上人」
“客愁何并起,暮送故人回。
废馆秋萤出,空城寒雨来。
夕阳飘白露,树影扫青苔。
独坐离容惨,孤灯照不开。
”「泥阳馆」
以上几首诗中,寒日、夕阳、废馆、破阶、石缝、枯草、秋萤、寒蟹、晚蛩,……贾岛就是用这样的东西来反映他的生活思想的。
《泥阳馆》这首五言八句诗里就用了不下十个衰败苦寒的词⑥,至于其他的几句,也用极为晦涩的语言去渲染本来就很平常的景物,以突出作者心中的“苦寒”。
又如《上谷旅夜》:世难那堪恨族游,龙钟更是对穷秋。
故园千里数行泪,邻杵一声终夜愁。
月到寒窗空皓晶,风翻落叶更飕飀。
此心不向常人说,倚识平津万户侯。
一首诗,连用了“恨”、“穷”、“泪”、“愁”和“龙钟”、“寒窗”、“落叶”、“飕飀”,给人的感觉只是一派衰飒愁闷。
苏轼曾对孟郊和贾岛的风格,评价为“郊寒岛瘦”,所谓“瘦”就是指贾岛表现的日常眼前的寒苦、僻涩、狭窄、琐细的生活、思想与所见所闻所形成的风格而言的。
虽然就其中的每首诗来说,突出地表现他这样的思想作风的并不多,但作者似乎更善于用片言只语来表达这种作诗的态度。
当然,在唐代,由于词的双音节化还没有完全形成,诗人也只能极为有限地用一、两个字去表现景物,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选择。
在他众多的苦涩诗中,同样的词出现的频率是较少的,由此可见他在这方面的造诣还是相当高的。
可就作诗的态度而言,这样的一种倾向,给人以一种消极低沉的感觉,而不是予人以精神上积极有为的鼓舞,这是我们应该看到指出的。
但也不是说要对他的私人风格作出批判。
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里,不仅缺少知音,而且遭受多次迫害,因此其个人遭遇还是值得同情的。
也可谓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吧。
注:
①《唐诗通论》197页刘开扬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第一版
②《长江集新校》前言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1月第一版
③《唐诗的风采》552页刘开扬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④《唐诗通论》201页刘开扬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第一版
⑤《唐诗的风采》541页刘开扬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⑥《长江集新校》前言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1月第一版
另:所有贾岛的诗文均引自《长江集新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