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是怎样变化的?2、学习理解近代照相和电影在中国出现的意义。
3、学习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改为“先生”“君”称呼的原因4、了解中山装的蕴含二、学法指导1、搜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的史料,学会从史料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2、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指导1.照相技术:(1)发明:(2)传入中国:2、电影的出现(1)诞生:(2)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3)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3、习俗改变:4、服饰变化:男装:女装:四、精讲精析1、照相与电影的出现(1)照相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和家人的新旧照片,在小组内互相介绍,讲讲照片中自己和家人的故事。
请几名同学分别展示并描述自己或家庭不同时期的照片,如照相的时间、相片中的人物、当时的生活等。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比,你觉得新旧照片有什么不同?(2)电影教师提问:与照相术同时传入中国的还有一项更为先进的记录方式,就是电影。
现在我们身边的电影院里正在上映哪些新影片?你最喜欢哪些电影明星?学生自由回答。
电影和电影明星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和最关注的,易引起共鸣和学习兴趣。
因此,由这一提问来顺利地导入关于“电影的出现”一节的学习,引出电影的相关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简要回答;教师对《定军山》进行资料介绍。
教师提问:你认为照相和电影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保存成长过程中美好的记忆,是珍贵的人类历史资料,也能丰富我们的生活)2、生活习俗的改变(1)剪发辫师生共同回顾清朝男子的发型,讨论男子留辫影响的好坏。
在此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自由地发表意见。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讲述现象后,明确自己的观点——辫子该剪还是不该剪。
(2)改称呼两名学生表演普通百姓拜见清朝官员时的情景——跪拜行礼,口称“老爷”或“大人”。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2)掌握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分析,认识社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2)运用史料,了解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变化,认识社会变迁的必然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在不同领域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社会生活的变迁。
(2)提问:你们知道社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哪些变化吗?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2)学生结合教材,总结社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社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学生分析史料,认识社会变迁的原因。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
6. 课后作业:(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综合素质:结合学生在课堂讨论、史料分析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六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生活变化生活习惯的的西化社会风俗的演变2. 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的变革生活方式的转变3. 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抗日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战时体制下的社会变迁七、教学内容:第七章: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生活变迁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的建立生活水平的提高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3.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改革开放政策对生活的影响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发展第八章: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智能产品的应用2. 社会制度的进步法治建设的完善人权保障的提高3. 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方式的转变休闲娱乐的多样化九、教学内容:第九章: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与启示1. 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全球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生态环境对生活的影响2. 社会生活变迁的启示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注重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结合3. 面对社会变迁的策略增强适应能力提高自我更新能力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2. 课程拓展探讨未来社会生活的可能变迁思考如何应对未来的社会变迁十一、教学内容:第十一章: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生活1. 全球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文化交流的加强生活方式的相互借鉴2. 社会问题的全球化环境问题的挑战人口问题的压力3.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生活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十二、教学内容:第十二章:社会生活与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 社会生活与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要求3. 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活个人层面的实践社会层面的推动十三、教学内容:第十三章:社会生活与公民素质1. 公民素质的内涵公民素质的定义公民素质的重要性2. 社会生活与公民素质社会生活对公民素质的影响公民素质对社会生活的作用3. 提升公民素质的路径教育的作用社会环境的培养十四、教学内容:第十四章:社会生活与心理健康1.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2. 社会生活与心理健康社会生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 维护心理健康的策略自我调适的方法寻求专业帮助的方式十五、教学内容: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2. 课程反思思考课程学习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和措施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套教案围绕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展开,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特点,以及这些变迁背后的原因。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北师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教学要求大体要求:明白照相、电影在中国的显现和进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号的大体史实;了解清末民初衣饰的转变。
提升要求:为何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转变?二次备课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形。
教学难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缘故。
三、教学设计【情景导入】【自主学习】1.照相术是世纪年代,传入中国。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2.中国自己拍的第一部影片是年拍的京剧《》,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3.①1912年,发布,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
②废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称号,规定职员一概改称,民间一般称号改成“”或“”。
这些表现了追求的愿望。
4.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的首选服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
女士服装开始流行,它是现代的雏形。
【合作探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缘故是什么?四、课堂小结五、教学要求题【大体要求题】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发布法令,废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称号,规定民国政府职员之间一概改称职务,民间一般称号改成“先生”或“君”。
这表现了()A.自由思想 B.平等思想 C.博爱思想 D.合作思想2.社会习俗转变深刻反映了时期变迁,右图所示服装开始显现于()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后3.下列不属于民国时期转变的风俗是()A.剪辫B.火化C.放足D.握手【提升要求题】4.衣饰、称号的演变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类文明的进展进程。
认真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衣饰和称号转变:图A_________时期长袍马褂图B_________时期西服与旗袍请回答:(1)判定图A、图B反映的时期。
(2)图A、图B衣饰、称号发生了专门大的变化,请说明其缘故。
5.清末民初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转变的表现有哪些?六、教学反馈。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2)掌握我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发展变化;(3)认识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实例分析,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改革开放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实惠;(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3)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2. 我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发展变化;3. 改革开放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2. 分析改革开放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后的生活图片,引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思考;(2)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2. 讲授新课:(1)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如衣、食、住、行的变化;(2)分析改革开放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如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等。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2)分享讨论成果: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实例分析:(1)展示实例: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2)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体现的改革开放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课后搜集有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资料,进行阅读和思考;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的原因。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以此提高学生对改革开放历史意义的认识。
北师大版历史八上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学案

北师大版历史八上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学案目标导航1.了解照相与电影传人中国的通过;明白“剪发辫”和“改称呼”对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阻碍,了解近代服饰的变化。
2.比较中国近代与现代生活的变迁,学会用进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咨询题。
懂得照相与电影对储存历史资料的作用。
通过学习社会生活的变迁,懂得社会是持续进展、持续创新的道理。
3.通过社会生活变化,认同学习和借鉴先进物质文明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树立为制造和借鉴先进物质文明而发奋图强的理想。
自主学习[来。
K]随堂演练一、选择题1.照相术传人中国的时刻是( )A.19世纪3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晚期D.20世纪初期2.关于电影的讲法,错误的是( )A.1895年,法国人发明电影。
一年后传人中国,第一落户上海B.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定军山》,这是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C.20世纪初,电影从无声默片进展成为有声电影D.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3.中华民国时期的男性新国民必须要做的是( )A.剪去辫子B.脱掉长袍C.禁止缠足D.中山装4.中华民国时期,颁布法令规定不许叫的称呼是( )A.李先生B.王君C.赵科长D.张老爷5.民国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是( )A.西服B.中山装C.高领装D.运动装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咨询题:“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一一孙中山(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孙中山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是什么?(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祥对待这种现象的?讲明了什么?7.概括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表现。
活动探究近代老百姓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有许多是从外国进口的,因此,许多东西都带有个“洋”字。
直到今天,从许多老人口中仍能听到一些带“洋”字的物品名称。
请你调查一下,哪些物品原先带有“洋”?什么原因现在不这么称呼?视野拓展[*网]废止缠足陋俗缠足是我国妇女在封建社会所受的压迫之一。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3、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开展变化。
学习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情况,了解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学习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开展。
一、自主学习1、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这是中国近代第—次放映电影。
1905年,中国任自己拍摄了第—部电影〔〕。
这是一部京剧艺术记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2、1912年3月,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公布剪辫令,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公布法令、革除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
同时规定,民间一般称呼改为先生或君。
这些规定表达了资产阶级追求公平的心愿。
4、20世纪初,电影从无声默片开展成为电影。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
5、服饰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
,随着社会的庞大变革,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6、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是这一时期X特色的服装;在女士服饰方面,高领服装开始流行,它是现代中式的雏形。
二、探究交流:观看影片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历史故事片的有些内容是虚构的,但我们仍可以从中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事实。
电影〔西洋镜〕讲述的是近代北京一家照相馆——丰泰照相馆的技师小刘,在外国人雷门的援助下,总算拍摄出中国第—部电影的历史故事。
这一影片见证了中国近代照相和电影艺术的开展。
请你结合此影片对以下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n 辨析历史: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断以下剧情的介绍是否符合史实,并说明理由、1、正当照相馆的技师小刘兴高采烈地打算给慈禧太后照相,发电机突然爆炸,炸毁“西洋镜〞。
慈禧受惊震怒,下令处决小刘。
2、1895年,丰泰照相馆放映“西洋影院〞,吸引了许多的观众,这是近代中国第—次放映电影。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复习过程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课共包括三个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服饰的变化。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3.了解清末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4.分析“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培养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图片和影像资料,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
2.课后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必然会引起人类生活的变化,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2.旗袍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之一,今天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学习重点】本课的内容为《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知道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对于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来说,是一个难点。
服饰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反映,因此,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节课的又一个难点。
【学习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教辅工具】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思路】新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因学设教的学习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本着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运用屏幕展示图片以及播放电影片断,感受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本节课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对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变化形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北师大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北师大版【学习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3.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学习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情况,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学习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学法提示】收集资料法、观察法。
一、导入示标: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照片吗?为什么?”——学生搜集老照片并讲述它背后的故事——引申照片的历史价值——导入照相技术传入我国以及中国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
二、自学知疑:(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6分)1.照相:照相术于19世纪年代以后传人中国。
它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2.电影: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京剧艺术记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3.剪发辫:1912年3月(辛亥革命后),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4.改称呼: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
这些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5.易服饰:男式——(正式场合)、(特色服装);女士服饰方面,高领服装,它是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
(二)质疑问难:三、探究交流:步骤一:中西文化“对对碰”材料一:刚刚过去的2011辛卯,是辛亥百年,入世十年,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则有一百七十年之久。
在这段难以尽说的历史中,我们民族从悲痛与屈辱、困惑与反思,走向了光荣与梦想,其中不可回避的内容之一,是我们与世界的“对话”。
对话无疑包括文化上的。
其状况,让人想起《千万次地问》这首歌。
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观念、制度、主张,寻找自强和现代化的道路,这叫“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但是,西方国家却并没有等量地引进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价值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编号:0209 制作:审核:初中历史组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知道照相、电影在中国出现的史实,理解近代照相和电影在中国出现
的意义。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
称呼,改为“先生”“君”称呼的原因,了解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3、了解中山装的蕴意。
【预习导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照相诞生时期与传入我国的时间?照相术的作用?
2.电影诞生的时间和国家?电影传入我国的情况?中国人第一次拍摄电影
的名称和时间?有声电影和无声电影的分界点?电影的影响?
3.限期剪发令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是什么?改称呼的内容、目的、结果是
什么?4.服饰变化的原因?男子、女子服饰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男女服饰具有
代表性、具有特色的服饰是什么?
【问题探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探究活动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
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
光复以后,闻中央各地方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
——《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
材料二: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就提出“革命,革命,减掉辫子反朝廷”
请回答:
1.如何看待剪发辫子这一举动?
2.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活动二〗
近代化主要是指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19
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回答问题:
1.上述四次运动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2.这些思想主张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回首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
【总结概括】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小组合作心得:
【课后作业】基础训练P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