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合集下载

部编八上历史第11课 XXX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案

部编八上历史第11课 XXX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案

部编八上历史第11课 XXX的统治与军阀
割据教案
3.教师讲述:XXX通过强制解散XXX和国会,废除临
时约法,颁布新的约法,改变政治制度,建立了以他为核心的个人统治。

他还采取了控制言论、打压异见、镇压工人运动等手段,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和压制。

目标导学三:护国战争
1.教师提问:1915年,日本强迫中国同意“二十一条”,
割占中国的领土和利益,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和反抗。

XXX领导的XXX发动了护国战争,目的是什么?
提示:抵制日本的侵略,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2.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了解护国战争的基本情况
和胜利。

3.教师讲述:在护国战争中,XXX领导的XXX和其他
爱国力量联合起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次战争不仅振奋了民族精神,也加深了人民对民主、独立、富强的追求。

目标导学四:军阀割据
1.教师提问:XXX死后,政局怎样演变?
提示:XXX分裂成多个军阀政权,形成了割据局面。

2.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了解各个军阀政权的基本
情况。

3.教师讲述:XXX死后,XXX分裂成多个军阀政权,
形成了割据局面。

各个军阀政权之间互相攻伐,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XXX两党合作打
败了军阀,建立了XXX的统一政权。

部编八上历史第11课 ___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案

部编八上历史第11课 ___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案

部编八上历史第11课 ___的统治与军阀
割据教案
目标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讨___的统治与军阀割据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处于混乱时期的政治局势,以及___与军阀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重点
1. ___的建立与统治
2. 军阀割据的形成与影响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1. 复上一课关于辛亥革命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发展。

2. 准备教学材料,包括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等。

导入与激发兴趣
1. 引入话题,通过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进行初步了解。

知识讲授
1. 介绍___的建立过程,包括辛亥革命后___的形成和发展。

2. 分析___的统治方式和政策,重点讲解___在经济、教育和军事方面的举措。

拓展与探究
1. 探讨军阀割据的形成原因,包括地方势力的崛起、政治权力的争夺等。

2. 分析军阀割据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总结与归纳
1. 总结___的统治特点和军阀割据的形成原因与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困境和挑战,并与现实联系起来,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

课后作业
1. 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讲述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或思考题。

特别提示
请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深度,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和学生的理解。

8年级历史 部编版上册教案《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8年级历史 部编版上册教案《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与目标(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二)教学目标1.从袁世凯独裁专制、复辟帝制的过程和最后的失败认识到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称帝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然被历史抛弃,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2.观察二次革命形势图和护国战争形势图,了解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的经过,提高观察地图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增强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3.从宋教仁、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发动“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一系列斗争,感受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反对独裁专制,坚持民主共和的不屈不挠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

4.分析军阀割据对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战争的残酷,树立珍爱和平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只有维护国家和平与统一,人民才会有安定和平的生活,培养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的内容、地位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最后一课,课文主要由四个子目构成: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和军阀割据。

四个子目以民主共和的艰难发展为思路,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对内逐步实现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进而复辟帝制的自取灭亡之路;另一条线索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步清醒,认识袁世凯真实目的,奋起反抗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其核心在于民主与共和的斗争。

在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以后,但政权仍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中国革命的道路仍漫长而又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革命派的反袁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2.教学难点:北洋政府的概念和军阀割据的影响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核心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引导学生从两条主线进行分析:一是袁世凯对内建立和加强独裁统治,最后复辟帝制和对外卖国的种种倒行逆施行为;二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是辛亥革命的“余波”。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历史背景、军阀割据的状况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北洋政府时期的混乱局面,认识军阀割据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近现代史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近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等。

但他们对北洋政府时期的历史背景、军阀割据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和分析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洋政府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军阀割据的状况,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洋政府时期的历史背景、军阀割据的状况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和分析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的相关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洋政府时期的历史背景。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军阀割据的状况和对社会的影响。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备课: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北洋政府时期的历史背景,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准备教学案例。

2.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历史文献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洋政府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洋政府时期的历史背景,呈现军阀割据的状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资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1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1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1课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军阀割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宋教仁案;二次革;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共和的“护国运动”,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理解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混战局面以及给全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战争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袁世凯上台之后,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解散国民党和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复辟帝制。

为了维护共和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同全国人民一道,与北洋军阀政府开展了不懈斗争。

这中间的经过与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进入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二)讲授新课一、二次革命1、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

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孙中山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改总统制为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内阁制是以议会为基础而形成的内阁的首脑由议会中通过选举而产生的议员中占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总统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不掌握实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枢机构采取责任内阁制,大总统主持日常政务,袁世凯对此极为不悦,但已不容他置嚎。

3.11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3.11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答案: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内部的分裂;二是各地军阀实力的增强,他们掌握兵权,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三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导致地方军阀得以割据一方。
3. 论述题:论述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割据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割据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政治上,国家分裂为多个军阀势力,中央政府权威丧失,政治动荡不安;经济上,军阀割据导致各地经济封锁,交通堵塞,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文化上,军阀割据造成文化倒退,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影响,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恶化。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历史理解素养、时空观念素养以及家国情怀素养。通过分析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的相关史实,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形成对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 比较题:比较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与北宋时期军阀割据的异同。
答案: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与北宋时期军阀割据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中央权威丧失,地方军阀势力割据一方,国家政治动荡不安。不同之处在于,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割据更为严重,国家分裂为多个军阀势力,中央政府无法统一全国;而北宋时期虽然也有军阀割据,但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最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学生互评(200字)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意识,我还将安排学生进行互评。学生互评主要关注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在互评过程中,学生需要尊重事实,客观评价同伴的表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相互激励,共同提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一、导入新课
观察上述两幅图片并思考:少了“临时”二字的《中华民国约法》是不是更
民主化、制度化些?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然后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军阀派系控制区域
直系(冯国璋、曹锟为首)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段祺瑞为首)掌握着北京政府,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
建等省
奉系(张作霖为首)控制东北地区
滇系(唐继尧为首)控制着云南、贵州
桂系(陆荣廷为首)控制着广东、广西
在目前中国这种狗咬狗的争斗中,我们并不偏爱谁,对我们来说,他们都一样……
—— 20世纪20年代一位美国外交官马克穆利2.从这张地图上,你感觉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一种局面?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四分五裂。

3.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二)
根据材料想一想,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1)农户和耕地的大量减少、荒地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陆军人数和军费的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时期战事不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护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动
三、课堂总结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倒行逆施,为建立独裁统治,实现自己的皇
帝梦,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他的这种复辟行径,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强烈谴责。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奋起,领导了护国战争,终于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不久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死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裂,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中国人民饱受苦难。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教案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教案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本课分析《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是本单元的第4课。

知道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共和的“护国运动”。

通过革命党人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一系列活动,认识到民主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本课可分为两条基本线索:一是袁世凯对内建立和加强独裁统治,乃至于复辟帝制和对外卖国的种种倒行逆施;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

要从总体上认识到,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辛亥革命的“余波”,突出特征是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复辟的斗争。

学情分析这节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通过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知道《中华民国约法》的内容并理解其反动性。

2.通过介绍宋教仁遇刺,学会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通过评价袁世凯,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3.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孙中山等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

教学难点1.袁世凯复辟帝制并且迅速垮台的原因可以从袁世凯本身、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思想领域、资产阶级民主派四个方面来理解袁世凯得以复辟帝制条件;复辟迅速垮台的原因可以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开历史的倒车,逆历史潮流而动,违背民意,必定会被推翻。

因此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说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宋教仁墓)宋教仁的墓园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建于1924年,先生雕像下方的石座上有于右任的撰书刻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

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1.图片展示:展示宋教仁照片
2.教师讲述:宋教仁是一位推崇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有才干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

因此,在其北上组阁之时被人阴谋刺杀。

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雾霾里的宋教仁 4.阅读图片:《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讲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6.教师提问: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提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7.教师讲述: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下去。

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教师提问: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即“洪宪帝制三部曲”:谋正式总统、谋终身总统、谋帝制。

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袁世凯采取了哪些措施?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措施。

提示:
凯不但可以成为“终身总统”,甚至取得总统职位的世袭权。

辛亥革命成果只剩“民国”一块空头招牌。

4.图片展示:展示图片《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5.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认为到了推行其“大陆政策”的时机。

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馆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为换取日本的支持,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

提示: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7.教师小结:北洋政府接受日本最后通牒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群情激愤。

各个城市的爱国团体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各大城市还开展了救国储金活动。

无论从地缘分布的广度,还是从参加人数、阶层的众多来说,这样举国一致的群众活动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目标导学三:护国战争
1.材料引入: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2.教师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什么态度?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人们又作怎样的反应?
3.教师讲述: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梁启超和蔡锷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4.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护国战争形势示意图》,了解护国战争过程。

5.教师提问:袁世凯最终结局怎样?
提示: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6.问题探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行,必然为人民所唾弃。

目标导学四:军阀割据
1.教师讲述: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

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3.学生讨论: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采取什么样的统治?有何影响?
4.教师归纳:(1)原因:社会根源:一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

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二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统治: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3)影响: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三、课堂总结
本课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军阀之间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是新编教材中新增的一课,主要讲述的是袁世凯一系列倒行逆施的复辟行径,以及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斗争。

在本课中,我把学习目标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形式,凸显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增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语言更加简练得体等,希望通过平时多听课、多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