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合集下载

汉语方言七大类

汉语方言七大类

汉语方言七大类
1.官话:官话是中国现代标准汉语的基础,北京话是其代表方言之一。

官话在明清时期成为中国官方语言,其流行范围逐渐扩大,成为今天全国通用的语言。

2. 湖南话:湖南话是中国南方方言的代表之一,也是汉语方言中的主要分支之一。

湖南话在湖南省及周边地区广泛使用,包含多种方言亚类。

3. 粤语:粤语是中国南方方言的另一种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及周边地区。

粤语有着自己独特的发音、语法和词汇,是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的主要方言。

4. 客家话:客家话是中国南方方言的另一大分支,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省份。

客家话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渊源,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5. 吴语:吴语是中国东南方言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

吴语有着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特点,是中国文化名城苏州和杭州等地的代表语言。

6. 河南话:河南话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代表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及周边地区。

河南话有着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特点,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四川话:四川话是中国西南方言的代表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及周边地区。

四川话有着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特点,是川渝文化的代表之一。

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

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

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
中华民族的语言资源非常丰富,汉语方言更是千姿百态,数不胜数。

目前,主要的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
1. 官话方言:也称北方方言,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包括北京话、天津话等。

2. 江淮方言:是中部汉语方言的代表,主要流行于安徽省、江苏省、河南省等地,包括合肥话、南京话、淮安话等。

3. 湖广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北省、湖南省和广东省,包括武汉话、长沙话、岳阳话等。

4. 客家方言:流行于华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包括客家话、潮州话等。

5. 粤语方言:也称广东话,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和香港地区,是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官方语言。

6. 四川方言:包括成都话、重庆话等,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方言之一。

7. 闽南方言:指福建省南部、台湾省和海外地区的华人所使用的方言,包括福州话、厦门话、潮州话等。

每种方言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且相互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正是由于这些方言的存在,才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七大方言[中国七大方言]

中国七大方言[中国七大方言]

中国七大方言[中国七大方言]1.北方方言1)华北官话即狭义的北方话,它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山东、河南的官话各有特色,近来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另立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两支。

其中中原官话包括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徐州、阜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运城等地区。

2)西北官话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官话。

山西及其毗邻陕北部分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古入声字,自成入声调,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话,也不同于华北官话,近来有学者认为可根据'有入声'这一特点另立'晋语',从官话方言中独立出来。

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西北官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支,范围宜缩小到只包括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等地的方言,改称'兰银官话'。

3)西南官话通行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部、东部除外)、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汉族地区以及湖南、广西两省北缘地带。

西南官话地域辽阔,但内部比较一致。

4)江淮官话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

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

其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历来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可以从官话方言中分出,独立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2.粤方言①粤海片,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南和部分粤北地区,是粤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个片,以广州话为代表,它在粤方言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影响。

②四邑片,主要分布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斗门等县,以台山话为代表。

③高阳片,主要分布在湛江市、茂名市所属各县和江门市所属的阳江县和阳春县,以阳江话为代表。

我国有七大方言区是指

我国有七大方言区是指

我国有七大方言区是指
七大方言区:北方语言、客家话、闽南语、粤语、吴语、湘语、赣语。

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其标准,大陆70%多人通用,通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分县市。

2、客家话:又称客话、客家语、客语等,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
3、闽南语:泉州话和漳州话为闽南标准语。

所有口音的闽南语均由泉州话和漳州话衍生而成。

4、粤语:广州话为标准语,又称粤方言,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

5、吴语: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浙话或江南话。

4、闽语:泉州话和漳州话为闽南标准语。

所有口音的闽南语均由泉州话和漳州话衍生而成。

6、湘语:长沙话为标准语,湘语又称湘方言,湖南话或湖湘话。

7、赣语: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它有许多不同的方言。

方言是指在地理上或社会上隔离的地区里讲的语言变体。

中国的方言种类非常多,按照语言学的分类方法,可以将汉语方言分为七大主要方言区:华北方言、东北方言、东南方言、西南方言、西北方言、中原方言和闽南方言。

下面将对这七个主要方言区的特点进行介绍。

1. 华北方言华北方言又称官话,是中国的标准语言,也是北京官话的代表。

华北方言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地的方言。

它的特点是发音清晰、语调平缓。

华北方言的声调相对较少,辅音的发音比较硬,口语中常会出现儿化音。

2. 东北方言东北方言主要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东北方言的语音比较浑厚、粗犷,发音比较重。

同时,东北方言的词汇也相对独特,有很多特殊的方言词汇。

3. 东南方言东南方言主要包括福建、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区的方言。

东南方言的特点是发音较柔和,语调上升较快。

在词汇上,东南方言受到了闽南语和吴语等方言的影响,因此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4. 西南方言西南方言主要指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方言。

西南方言的特点是语音比较轻柔,发音轻快。

西南方言的词汇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方言短语。

5. 西北方言西北方言主要是指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地区的方言。

西北方言的特点是发音比较粗犷、较为清晰。

西北方言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

6. 中原方言中原方言主要指河南和河北地区的方言。

中原方言的特点是发音比较标准,语音比较清晰。

中原方言受到了官话的影响,因此与官话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7. 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主要指福建和台湾地区的方言。

闽南方言的特点是发音较为柔和,同时语音上升较快。

闽南方言的词汇和语法与官话存在较大差异,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尽管汉语方言在发音、语调、词汇和语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可以互相理解和沟通。

汉语方言丰富多样的特点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汉语的七大方言

汉语的七大方言

汉语的七大方言1、吴方言吴方言称为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

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

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约一亿。

吴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有国际语言代码。

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雅言,继承中古汉语的整齐八声调和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

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字音及语言要素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

吴语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

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有数千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的生动体现。

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一百余城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和江南文化圈。

吴语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醉里吴音相媚好”。

2、官话方言官话方言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定义的北方部分语言统称,即广义的北方话(晋语等除外)。

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一直是中国政治的心脏地带,因而有“官话”之称。

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北京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官话方言内部一致性较强,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3、客家方言客家语(Hak-kâ-ngî),简称客语(Hak-ngî),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而在部分地区还称涯话(粤西等地)、新民话(广西等地)、广东话(土广东话)(湖南、四川等地)、怀远话(江西等地)、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中国台湾的官方语言之一(法定公事语言)、苏里南共和国的法定语言之一、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

一般认为,南宋时客语便初步定型,但直到20世纪才被定名为客语。

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或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在中国国内,被认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实用信息:中国到底有多少种方言中国七大方言概述1.北方话(简称:北语)2.广东话(简称:粤语)3.江浙话(简称:吴语):4.福建话(简称:闽语):5.湖南话(简称:湘语):6.江西话(简称:赣语):7.客家话(简称:客语):1、北方方言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

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

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

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

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

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

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

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

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

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

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七大方言

七大方言

7大方言的历史渊源和过程从大处说,现代汉语可分为7大方言:首先是北方方言(广义的官话),流通在我国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

第二是吴方言,即江浙话,分布在江苏省的江南地区和浙江省大部。

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主要代表。

第三是赣方言,即江西话,分布在江西省和福建省西北部和湖南省的东部以及湖北省的东南部。

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主要代表。

第四是湘方言,即湖南话,分布在湖南省大部。

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主要代表(旧时以双峰话为代表)。

第五是客家方言,又叫客家话、客话。

客家话分布比较分散,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广东省东北部、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与湖北、广东、福建接壤的地区,以及四川、广西和台湾等地。

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中有很多说客家话的。

客家话以梅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六是粤方言,又叫粤语、广东话、广府话、白话,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以及港澳地区和北美华人社区。

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七是闽方言,即闽语,分布很广,包括福建省大部、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和西部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台湾省大部、浙江省南部,闽方言在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很广。

闽方言内部分歧很大,大概来说,闽南片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片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片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中片以永安话为代表,莆田仙游片以莆田话为代表。

这七大方言中,以北方话分布最广,其分布地域大约占全国面积的70%;使用的人口也最多,也占汉语人口的70%左右,其余六大方言的使用人口总和大约只占汉语人口的30%。

除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都是南方方言。

北方方言内部差异较小,主要差异是语音,语音的主要差异是每个声调的调值不同。

调值是各地方言相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区分北方方言各地差异的主要标志之一。

我在下面这个表里列出北方话区9个城市方言的调值,它们都有“阴阳上去”四声、也都没有“入声”,你可以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

如果你用各地不同的调值分别说“山明水秀、千奇百怪、非常好看、观察仔细”等词语,你就能感受到各地方言的特殊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汉字——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之一语言是文化的基石,一切文化活动首先都是一种语言交流。

因此,语言的世界深不可测,它的内部积淀着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与现实。

一、汉字的起源及发展汉字是记载汉语的符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汉字是中国古代先民的杰出创造,至尽已有6000年的历史。

《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

”结绳记事的传说,还见于许多先秦古籍,表明结绳确实曾是先民用来记事的方法,但后来则将之线条化,遂演变为文字。

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作书。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序》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这段话说明了造字之源为八卦与结绳,至黄帝时,始由仓颉创具规模。

其实,最初的文字,决不可能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它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为数众多的人通过劳动和生活实践共同创造的。

仓颉虽不必肯定是唯一创造文字的人,但至少从中也反映了早在4000年前已经使用汉字的史实。

经过不断改进到商代,汉字已经比较完善和确定。

今天出土的卜辞中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就是绝好的证明。

后来,又经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几个阶段,到汉、晋时期,汉字遂完全成熟和定型。

因为汉字有一个方型结构,所以汉字的书写、篆刻成为一门艺术,书法、篆刻。

书法形式:甲骨文、金文、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二、汉字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第一、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在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功绩卓著;第二、汉字对于中国十分复杂的方言具有规范作用,从而对语言的统一具有促进作用;第三、汉字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系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一,产生了并且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聚居,方言方语极其复杂多样,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里,如果没有汉字加以维系,中国在几千年间能够如此统一和发展,恐怕是不可想象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文字、文化统一。

三、汉字的构造方法——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提出“六书”1、象形。

是描摹事物的形状加以线条化,如日、月、水、火、山、鱼、鸟、车、马、耳、目等,尽管已经“楷化”了,但仍然不难发现它们的象形意义。

象形文字是中国文字的基础,从起源上说,它应该是最早的。

它是在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简化成用线条表示,略存其形,用作符号,就成文字。

2、指事。

指事字一部分是记号,一部分是在象形字上加以符号。

如“上、下”“本、末”是用记号以表示出一件事物。

如“刃”属于后一类,刀上加一点,表示“刃”。

3、会意。

是利用已有的字,依据事理加以组合,表示一个新的意思。

如“武”字为“止”、“戈二字合成,新的意思是制止兵戈。

因此“武”字的最初含义就是制止战争和兵戈纠纷。

“信”字为“人”、“言”二字合成,新的意思是人言必须有“信”,否则与鸡鸣狗吠无异。

还有如“日月为明”、“二火为炎”|“小大为尖”“不正为歪”等。

4、形声。

是字的一半表形(意),一半表声(音)。

如“江”“河”“湖”“海”“花”“草”“芬芳”“踢”“踏”“踩”“践”“狮”“狍”“狗”等。

用水确定江河之形,用工、可谐江河之声。

这一造字方法,突破了单纯表意的局限,完成了汉字发展史上一个的质的飞跃。

从此,无须再造新的符号,只需要用已有的字作为形符、声符,就可以结合为一个新字。

有了“形声”造字法,汉字发展非常迅速,至春秋时期,形声字就已占到汉字总量的80%以上。

再加上“转注”(同义互训)“假借”(同音代替),汉字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更加增强。

5、转注。

指“一义多字”,如“考”与“老”同义,可以互用。

6、假借。

假借字是以不造字为造字方法,即不造新字而借用已有的同音字。

如“道德”之道,可以借为“道路”之道;“县令”之令借为“发号施令”的令;“县长”之长,借为“长远”之长。

假借可以解释为“一字多义”。

我国文字在数量上以形声字为最多。

据统计,形声字占《说文解字》9353个字的80%以上。

常用汉字三千多个。

汉字属表意文字(文字分表形、表意、表音三大类。

古老的表意文字,除汉字外还有埃及文字、楔形文字等,它们都已失传。

),而且是世界上产生既早、从未中断、至尽唯一仅存且被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

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汉字为什么没有变成拼音文字呢?最主要原因就在于汉语是单音节语,以及汉语在发展中同音字日见增多。

如果采用表音文字,同音字及同音复合词都难以辨别。

再加上幅员广大的国土上方言众多,如果再用只表音不表意的拼音文字,则北京有北京文,上海有上海文,广州有广州文,汉民族就很难有统一的文化,中国也很难历经几千年还保持一个统一的国家了。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传达信息的最佳方式是“看”不是读。

四、汉字的特点(形、音、义三方面)1、就字形来说,世界上所有的原始绘画文字,都已发展到拼音的音符文字了,只有我国好保存着比较原始的状态,每一个图画变成一个方块字。

尽管中间有篆、隶、楷、行、草等形式变化,但在字形上仍保持着方块化的特点,表现出一种超稳定结构。

正因为在字形上保持着方块的体形和结构上的平衡,使汉字布局均匀,格调圆满,每一个字都象一个建筑物一样,有平衡、对称、和谐的特征,因此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中国文字的书法、雕刻艺术在世界各种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

专门研究字形的文字学,也是世界其他文字所没有的。

2、就字音来说,中国文字是单音节语,一字一音(Monosyllable),而西方的拉丁语系和斯拉夫语系都是由很多音节拼连一起的“复音节语”(Polysyllable)。

比较中西方语言差异,听一下中国京剧和西洋歌剧就明白了。

京剧《沙家浜》“斗智“中阿庆嫂一段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一音一顿,毫无拼连,吐字清晰,干净利落。

歌剧《图兰朵》中演员发出的是一串声音。

一字一音的单音节语,使我们的文章能够排列整齐,无论上看上去还是听起来都整齐,朗郎上口容易背诵。

像三字一句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四字一句的《百家姓》《千字文》,像五言、七言诗,骈体文中的对偶句。

汉字具有一字多音或一音多字的特点。

因此要把握中国文字,光靠听觉是不够的,必须同时用眼睛看,否则会造成许多误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促使中国文字向声调方面发展,在同音字中,用发音的声调来区别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去四声。

但还不能完全解决,因为同音又同声的有许多,就必须听的同时用“目治”。

这也是中国文字没有改用字母拼音的主要原因,因为中国同音字、同音又同声字很多。

语言学家赵元任用同音字做了一游戏,写《试释》一文让他的美国弟子读。

此文说:“石室诗史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氏适市时,适十狮适市,氏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

氏始食十狮。

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

试释是事。

”北戴河孟姜女庙的一幅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同音禁忌,如送钟与送终;金利来领带,英文名是“Goldlion”,原翻译为“金狮”,结果市场打不开,因为香港人以“金狮”与“金失”同音,不吉利。

后改为“金利来”大受欢迎。

谐音吉祥语,如过年吃鱼称“年年有余”,过年吃年糕为“年年高升”。

等。

在汉语词汇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汇具有以物拟人的人性特征,这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它来源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论(饮食中的吃什么补什么也是如此)。

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与人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灵。

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山水有致”“草木有情”(古典诗歌中的‘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喜春悲秋;秋冬行刑等),而且万物的性灵和人的性灵都是可以相通的。

因此人们长期地以己度物,将心比心地对待万物,这就使汉语的词汇着出现了一些拟人的词汇。

如桌腿、椅背、床头、瓶胆、山腰、山头、山脚、木耳、美人蕉、烟屁股等,都是把人的形体、人的姿态、人的性格融入物的指称,这些词汇隐含着中国哲学特有的“天人合一”观念。

我们的祖先用“气”来解释自然现象,认为自然界起源于“气”,到了汉代更把“元气”作为构成风雨、天象及天人感应的本源,所以汉语中有很多与“气”有关的词汇。

如天气、血气、精气、胎气、火气、志气、勇气、神气、和气、怒气、杀气、官气等。

“理”本义指玉石的纹理,但它同时也被我们祖先认定为创造宇宙万物的一种规律性的哲学观念,所以汉语中也有很多与“理”有关的词汇。

如物理、药理、生理、心理、哲理、法理等。

3、就字义说,寓意深刻。

如“信”“武”“怒”“妇”4、独特的文字游戏文字谜语;拆字对联;拆字酒令;离合体谶语;文字狱;测字;中国七大方言概述1.北方话(简称:北语)2.广东话(简称:粤语)3.江浙话(简称:吴语):4.福建话(简称:闽语):5.湖南话(简称:湘语):6.江西话(简称:赣语):7.客家话(简称:客语):1、北方方言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

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

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

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

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

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

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

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

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

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

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