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
文字学内容

文字学内容
文字学是一门研究文字的学科,涵盖了文字的历史、形态、意义、用途、产生、传播、演变等方面。
文字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与语言学、历史学、比较文学、考古学、文化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字学的内容主要包括:
1.文字历史:研究文字的起源和演变,包括文字的发明和创造、文字的发展阶段、文字的变化规律、文字的影响等。
2.文字形态:研究文字的符号形式和表示方法,包括文字的符号组成、文字的书写方式、文字的印刷方式、文字的电子媒体表示等。
3.文字意义:研究文字的表达内容和意义,包括文字的语义特征、文字的语用功能、文字的语境依存关系等。
4.文字用途:研究文字的使用情况和功能,包括文字的使用领域、文字的使用方法、文字的使用效果等。
5.文字产生:研究文字的产生和创造过程,包括文字的创造条件、文字的创造动机、文字的创造方式等。
6.文字传播:研究文字的传播方式和范围,包括文字的传播媒介、文字的传播路径、文字的传播效果等。
7.文字演变:研究文字的演变规律和原因,包括文字的演变影响因素、文字的演变过程、文字的演变结果等。
文字学教学大纲

文字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导论本部分介绍文字学的概念、学科的目标和重要性,以及学生学习文字学的动机。
I. 引言A. 定义文字学1. 文字学的起源和发展2. 文字学的研究内容B. 文字学的学科目标C. 学习文字学的动机II. 文字学的重要性A. 文字学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B. 文字学对文化理解的重要作用C. 文字学对跨文化交流的促进第二部分:基础知识本部分阐述学生需要掌握的文字学基础知识,包括文字的构成、形态和演变。
I. 文字的构成A. 字形和字义1. 偏旁部首的意义2. 偏旁部首的组合规则B. 词汇结构分析1. 字形和字义的关系2. 词素和词的组合C. 字符编码系统1. 汉字的内码与外码2. 汉字的输入和输出II. 文字的形态演变A. 记录和标记系统的演变1. 图画文字到表音文字的转变2. 字形的变迁与发展B. 汉字的简化与繁体1. 简化字的历史背景和原则2. 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第三部分:文字学研究方法本部分介绍文字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字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I. 文字学的研究方法A. 文字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原始资料的获取途径2. 数据整理的规范与技巧B. 文字学的理论分析1. 字形的形态学分析2. 汉字音韵学的研究方法II. 文字学研究的技巧和应用A. 语料库的建立和利用1. 语料库建设的原则和方法2. 语料库在文字学研究中的应用B. 文字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1. 数字化处理与文本分析2. 文字学研究的数据可视化第四部分:应用与拓展本部分介绍文字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I. 文字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A. 语文教学中的文字学知识的运用1. 汉字教学的策略2. 文化意识的培养与传承B. 外语教学中的文字学知识的应用1. 汉字对外语学习的影响2. 文字学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II. 文字学的拓展领域A. 文字学与语音学的交叉研究1. 文字学与音韵学的关系2. 文字音素的研究与应用B. 文字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1. 汉字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2. 汉字智能教育的发展前景结论本文综述了文字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导论的介绍、基础知识的学习、研究方法的培训和应用与拓展等方面。
名词解释文字学

文字学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
文字学知识有助于改进和改革文字,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古文字的了解有助于历史科学的研究。
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的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
在我国,广义的文字学,全面研究字的音、形、义,在古代被称为:小学。
即除文字外,还包括音韵、训诂的研究。
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是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边缘学科。
清代学者除了研究《说文》篆书以外,也还注意到隶书和草书。
如顾霭吉有《隶辨》,翟云升有《隶篇》,石蕴玉有《草字汇》,都是属于字典的性质。
可是自乾隆、嘉庆时期起,金石学特盛。
清朝官修的《西清古鉴》和《宁寿鉴古》著录的是宫内所藏的钟鼎彝器,而在民间又不断有古器物出土,收藏家不仅摹为图录,而且研究器物上的铭文,古文字学也就有了很大的发展。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金文、石鼓文、古玺和古陶文字。
光绪间,吴大澄著《字说》,提出一些文字的新的解释,他又作《说文古籀补》,搜集了各种古文字材料以增补《说文》,为用古文字与《说文》籀篆相对照进行研究提供了方便。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100年之间,集录铜器铭文的,在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之后,有吴式芬 (1796~1856)的《捃古录金文》,吴荣光(1773~1843)的《筠清馆金文》,方濬益(?~1899)的《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等;著为图录的,有吴大澄的《恒轩吉金录》,刘喜海的《长安获古编》。
品类繁多,盛极一时。
关于文字的研究,如刘心源的《古文审》,孙诒让的《古籀拾遗》、《籀庼述林》、《古籀馀论》等书对研究金文都有所发明,而孙诒让倡偏旁分析法尤为重要。
到了近代,古器物收藏家更注意摹拓传印。
罗振玉对影印铜器铭文不遗余力,有《殷文存》,《三代吉金文存》,搜罗甚富,为研究铜器铭文提供极大的便利。
第一章文字学绪论doc

3.传统文字学的主要内容
(1)汉字的起源问题
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汉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是由谁 创造的?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2)汉字的造字方法
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创造汉字的方法主要有哪些?汉 字有哪些结构方式?汉字是怎样表音表意的?
(3)汉字的形体演变
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历史上汉字的形体是怎样演变过 来的?演变的原因有哪些?演变的规律是怎样的?
2020/12/26
4.探求获取古代各种信息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从古至今没有出现大的断层, 字形本身携带了众多古代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社会方面的, 也有自然方面的。对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等,有特殊 的意义。
自然信息例
爲
世
麟
社会信息例
妻
家
2020/12/26
五、怎样学习文字学
学习文字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分析与研究汉 字的能力,讲授与利用汉字的能力,以及应用汉字及其理 论解决文字学本身与相关学术问题的能力。 掌握概念与理论
唐 兰《中国文字学》
王凤阳《汉字学》
詹鄞鑫《汉字说略》
宋均芬《汉语文字学》
张玉金 夏中华《汉字学概论》 张其昀《汉字学基础》
李万福《汉文字学新论》
潘玢洁《汉字通论》
唐 兰《古文字学导论》 姜亮夫《古文字学》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 康 殷《古文字学新论》
陈炜湛 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
朱顺龙 何立民《中国古文字学基础》
2020/12/26
历史汉字学是文字学的基础与核心。没有历史汉字学的 知识与理论,就无法进行另外两种文字学的研究工作。
现 代
历史汉字学
外 族
汉 字
古文字学
文字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可编辑全文

2、漢字的性質和起源
3、傳統的漢字結構理論 象形
4、指事 會意
5、形聲一
6、形聲二
7、轉注 假借 六書說批判
8、甲骨文
9、金文
10、甲骨、金文的特点
11.戰國文字及其特點
12 小篆
13 隶书
13.2楷書、草書和行書
14 汉字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
15 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
文字學
為什么要學文字學?
72
承
81
73
丞
81
74
保
81
75
服
81
76
盥
涉
71
會意是“合文”為字,由可獨立表義的偏
旁組合而成,彼此之間是平等的關係。
象形一般是獨體,複體象形的兩個部件之
間則是有主從關係的。
指事字拆開後一部分是可獨立表義的部件,
另一部分是本身沒有意義的指事符號。
81
(四)形聲
71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35
六書條例的提出,當是由于秦漢時期對漢
字構造的認識不但已經模糊,而且出現了
大量曲解的現象。六書條例不但可以正本
清源,而且托源于《周禮》,以示淵源有
自,對提高小學的地位有其獨特的意義。
二、“六書”的具體內容
71
37
(一)象形
鹿:
1.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71
38
象形字的類別
義),按語言的順
序作綫性排列
漢字體系形成的時間
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形成體系的漢字最早的是商代
的甲骨文,但甲骨文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
“文字学”与“汉字学”辨析

“文字学”与“汉字学”辨析摘要:在语言学中,“文字学”这个术语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以不同民族文字为对象,揭示人类文字构成和运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另一种是指“研究汉字的学问”。
目前,无论是从术语规范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人们现今的实际使用状况来看,后一种用法已经很不合适了,应予以剔除。
另外,“研究汉字的学问”目前还有着多种异称:“文字学”、“汉字学”、“中国文字学”等,为避免术语使用的混乱,应确定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汉字学”作为规范的正名。
先说“文字学”这个术语的由来。
中国古代学者曾使用过“文字之学”这样的名词。
《汉书·杜邺传》颜师古注:“小学,谓文字之学也。
”颜师古所说的“文字之学”这一名称并未通行。
宋代“文字之学”与“小学”异名同实,包括文字、声韵、训诂三个方面。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文字之学凡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纵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
”到20世纪初,章太炎正式倡导建立“语言文字之学”[1],1910年浑然在《教育今语杂识》上发表《中国文字学说略》[2],正式启用了“文字学”这一名词。
此后,朱宗莱、钱玄同等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字学”课程,编写“文字学”讲义,“文字学”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接受。
“文字学”这个术语长期以来是被用来专指“研究汉字的学问”这一概念的。
这种用法非常普遍,就连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也都经常这样使用。
文字并不只限汉字一种,为什么人们把“研究汉字的学问”称作“文字学”呢?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汉语中早先并没有“汉字”这个名词(“汉字”是在元代以后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作比较时才产生的一个词汇,直到近代,人们有了更多的世界范围内语言文字知识以后才逐渐使用起来),古人向来把汉民族通用的文字称为“文”、“字”或“文字”。
20世纪之初,形成这门学科名称时,就很顺其自然地把它称作“文字之学”或“文字学”了。
不过,后来的人们仍然这样沿用,则纯粹是由于对传统的遵从和习惯使然。
文字学

文字学:研究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消亡及其规律de学科。
训诂学:以古代汉语语义为对象的学科叫训诂学。
三个基本的训诂方法:形训、音训、义训。
现代汉语语音的内容:声母、韵母、声调。
古代汉语:五四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古汉语的性质:这是一门工具学科古汉语研究的对象:文言文、古白话、我们主要研究先秦典故。
石鼓文: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石鼓文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不小心迷路了。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流两岸走了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
文字学知识

文字学知识1、汉字是汉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2、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使最重要的辅助交际系统。
3、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也称为或体、重文、俗字。
5、古文字是指自汉字产生以来到小篆等一系列字体,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小篆等。
6、今文字指秦隶以后的字体,包括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7、现代汉字指现代汉语用字,主要是指现代白话文用字。
8、象形字指依照字义描摹事物的形象而创造的字,如日、月。
9、会意字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组合而成的合体字。
10、通假字是指在文字使用中,不写本字,而借用一个同音字或音近字来表示,这个同音字或音近字就叫做通假字。
11、六国文字指春秋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所使用的文字,即《说文解字》所说的古文。
12、形声字指用一个表意符号和一个表音符号组合创造的字。
如江、河。
13、大徐本指北宋徐铉校订的《说文解字》。
14、小徐本指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中记录的《说文解字》。
15、六书说指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定义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6、三书说是新兴的汉字构造理论,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和《中国文字学》里谈到的三书说,将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指出了唐兰三书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三书说,象形,假借,形声;裘锡圭的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
17、指事字指通过在象形符号的基础上加上标识符号创造的字。
18、合体字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字,分形声字和会意字两类。
19、独体字指由一个构字部件构成的字,包括象形字和指事字两类。
20、繁简字指同一个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笔画多少不同,可以通用的字。
21、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文字和语言是两种不同的符号体系;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文字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02199 刘彩2915牲升绳省(眚)盛剩胜圣师失狮施湿诗尸虱十石拾时什食蚀实识(豕)史矢使屎牲841页【字形】篆书隶书楷书【字形分析】形声字。
《説文解字》:“牲,牛完全。
从牛,生聲。
”【义项】本义,完整的供祭祀用的牛古①完整的供祭祀用的牛。
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左传•庄公十年》②供祭祀和食用的牛、鸡等家禽家畜。
例:▲“掌牧六牲。
”《周礼•牧人》今①本义,名词:用于祭祀的活牛羊。
例:牺牲②名词:活的家畜。
例:牲畜【小结】牲的本义现在仍在用,引申义②仍在用,不可独立使用,只做义素2916升【字形】18页小篆隶书楷体小篆楷体【字形分析】升,象形字《説文解字》:“升,十龠也。
从斗,亦象形。
”昇,象形字《説文解字》:“昇,日上也。
从日,升聲。
古只用升。
”【义项】升本义,动词:将酒斗从酒坛提起。
昇本义,动词:朝日向上移动。
古(升)①将酒斗从酒坛提起。
本义只见于古文。
例:▲“升觞举燧。
”《西京赋》②斗勺量器。
只见于古文。
例:▲“忽见石窠中有二卵大如升。
”《搜神后记》③一斗的十分之一。
例:“赐酒日二升,肉二斤。
”《墨子》(昇) ④朝日向上移动。
例:“红日初升。
”《少年中国说》⑤由低空向高空移动。
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聊斋志异•促织》⑥升官例:“旋升宁夏道。
”《小石潭记》今①一斗的十分之一。
例:公升毫升立升②朝日向上移动。
例:青少年是初升的太阳③由低空向高空移动。
例:我们每天早上都要举行升旗仪式。
④提高。
例:我的英语水平得到提升。
【小结】本义的名词不见于中学课本,本义的动词和引申义②3,5,6现在仍在承用,可独立使用。
2917绳【字形】1578页小篆隶书楷书.【字形分析】形声字《説文解字》:“繩,索也。
从糸,蠅省聲。
”【义项】本义,名词:绳子。
古①绳子。
例:“若见鬼把椎锁绳纆。
”《订鬼》②墨线。
例:“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 劝学》③标准,法则。
例:▲“王者有绳。
”《商君书•开塞》④约束,制约。
例:“以绳天下之梅也。
”《病梅馆记》今①绳子。
例:绳床绳桥绳梯②动词:捆绑,约束,处罚。
例:绳之于法【小结】本义仍在使用,引申义②仍在使用,可独立使用。
2918省【字形】1152页篆书隶书楷体【字形分析】会意兼形声。
《説文解字》:“省,視也。
从眉省,从屮。
”【义项】本义,冥想内视,观照本心,戒除妄念xǐng古Xǐng①冥想内视,观照本心,戒除妄念。
例:“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学而》②探望。
例:陈子灿省兄河南。
——明·魏禧《大铁椎传》shěng③除去,减少。
例:▲“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
”《梦溪笔谈》。
④中央直辖的行政区。
例:“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大铁椎传》今Xǐng①冥想内视,观照本心,戒除妄念。
例:我们要多进行反思。
②寻本溯源式探望。
省墓省亲省视Shěng③动词:除去,减少,略去。
例:一些话是不能被省去的。
④名词:中央巡察、直辖的行政区。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
【小结】本义仍在使用,引申义②③④只做义素2919眚【字形】1155页小篆隶书楷书【字形分析】会意兼形声。
《说文解字》,“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
”【义项】本义:眼睛生翳(yì)长膜古①眼睛生翳(yì)长膜例:▲“目眚昏花烛穗垂。
”范成大《晚步宣华旧苑》②灾异。
例:▲“虞我国眚,窥我利器。
”潘岳《关中》③过失,过错。
例:“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殽之战》④疾苦;病。
例:▲“勤恤民隐,而除其眚。
”张衡《东京赋》【小结】古义已不再使用2920盛【字形】1189页小篆隶书楷体【字形分析】形声字。
《説文解字》:“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
从皿,成聲。
”【义项】本义,放在祭器中用来祭祀的黍稷一类的谷物。
古chéng①放在祭器中用来祭祀的黍稷一类的谷物。
例:▲“奉盛以告。
”《左传•恒公六年》②装满,容纳。
例:“盛以锦囊。
”《伶官传序》③器皿,如杯、碗之类旨酒一盛兮。
——《左传·哀公十三年》。
注:“一器④春秋时国名,即郕。
故址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shèng①大规模,隆重的。
例:“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饱满的,热烈的。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③副词:程度深。
例:“今有盛寒。
”《赤壁之战》④茂盛。
例:“山寺桃花始盛开。
”《采草药》⑤丰盛,华美。
例:“今其行装盛。
”《海瑞传》⑥众多。
例:“游人虽为盛。
”《满井游记》⑦盛行。
例:“而极盛于宋。
”《图画》⑧形容词:兴盛,强盛。
例:“而又当太平盛时”《马伶传》今Chéng①装满,容纳。
例:这个杯子用来盛水。
S hèng②大规模,隆重的。
例:学校里举行了盛大的晚会。
③程度深。
例:海南盛产椰子。
④茂盛。
例:“白杨树长得很茂盛。
⑤丰盛,华美。
例:她穿着盛装参加晚会。
⑥众多。
例:丰盛⑦饱满的,热烈的。
在盛夏里我们要注意防暑。
⑧盛行。
例:盛行⑨兴盛,强盛。
例:我们的国家在一步步走向强盛。
【小结】本义不在使用,不可单独使用,只做义素2921剩【字形】篆书隶书楷书【字形分析】形声。
从刀,乘声。
【义项】本义:剩余;余下古①剩余;余下。
例:“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聊斋志异·狼三则》②表示程度,相当于“更”、“更加”例:▲“剩,盖也。
”《字汇》③相当于“尽管”例:▲“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
”《蝶恋花》④阉割。
例:▲“拟供厨者宜剩之。
”《齐民要术》今①本义:剩余;余下。
例:商店里的商品所剩无几。
【小结】本义仍在使用,可单独使用2922胜【字形】961页小篆隶书楷体【字形分析】胜形声字。
《説文解字》,“胜,犬膏臭也。
从肉,生聲。
一曰不孰也。
”勝《説文解字》。
“勝,任也。
从力,朕聲。
”【义项】①本义,名词:长在猪肉里的息肉shèng②本义,动词:火攻水军,彻底歼灭shèng古胜①长在猪肉里的息肉。
见于古文例:▲“胜,今通用腥。
”《字彙• 肉部》勝②火攻水军,彻底歼灭。
例:“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六国论》③战胜,取胜。
例;“以战则胜。
”《论积贮疏》④超过。
例:“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中国说》⑤赢得声誉的,出众的。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⑥胜景,胜地例:“极登临之胜”《过小孤山大孤山》⑦受得了,经得起。
例:“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今①胜利,与“负”相对。
例:我们胜利归来。
②战胜,取胜。
例:百战百胜③超过。
例:事实胜于雄辩④受得了。
例:你一定能胜任这个工作。
⑤赢得声誉的,出众的。
例:北京故宫是名胜古迹。
【小结】本义名词不在使用,本义动词和引申义③④⑤⑥⑦仍在使用,可单独使用。
2923圣198页【字形】小篆隶书楷体【字形分析】圣形声字.《説文解字》:“圣,汝潁之閒,谓致力於地曰圣。
从土,从又。
”聖形声字。
《説文解字》,“聖,通也。
从耳,呈聲。
”【义项】圣①本义,名词:敬拜土地聖②本义,先知先觉、洞察真相的预言者古①敬拜土地。
本义消失②洞察真相的预言者。
例:“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屈原贾生列传》③宗教信徒所崇拜的神。
例:▲“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
”《察今》④某领域里地位至高无上者。
例:“是故圣愈圣,愚益愚。
”《师说》⑤无所不能的,崇高完美的。
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今①洞察真相的预言者。
例:圣君圣上②宗教信徒所崇拜的神。
例:每位基督教徒都要去读《圣经》。
③某领域里地位至高无上者。
例:杜甫被称为诗圣。
④无所不能的,崇高完美的。
例:圣明的君主会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小结】圣的本义不再使用,现在使用的“圣”的意思是由“聖“所引申来的,不能单独使用,只做义素2924师【字形】352页篆书隶书楷书【字形分析】会意字。
《説文解字》,“師,二千五百人爲師。
从帀从。
”【义项】本义:名词:古代检验军权的兵符。
古①古代检验军权的兵符。
本义消失。
②老师。
例:“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③学习,效仿。
例:“吾从而师之。
”《师说》④古代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例:“十年春,齐师伐王。
”《左传•庄公十年》⑤指有某种专门技艺的人。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⑥有作战指挥权的人,参谋。
例:“言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传》今①有作战指挥权的人,参谋。
例:军师②某个领域的高人。
例:我的愿望是做一名老师③学习,效仿。
例:师法师承师从④指有某种专门技艺的人例:乐师⑤军队的编制单位。
例:叶挺是一位著名的师长。
【小结】本义不再使用,引申义②③④⑤⑥仍在使用,不能单独使用,只做义素2925失【字形】249页小篆隶书楷书【字形分析】形声字。
《説文解字》,“失,縱也。
从手,乙聲。
”【义项】本义,动词:未将物品抓牢而丢古①未将物品抓牢而丢落。
例:▲“失,纵也。
”《说文》②消失,丢掉,没了例:“失道者寡助。
”《孟子• 公孙丑下》③未掌握住。
例:“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孟子• 梁惠王上》④错误,过错。
例:“帝知其冤而宥其失。
”唐• 李朝威《柳毅传》今①未将物品抓牢而丢落。
失手②丢掉,没了,遗漏,缺乏。
请你不要失约③未掌握住,未控制好。
例:听到这个消息他失控了。
④错误,过错。
例:她做事十分谨慎唯恐有一点失误。
【小结】本义仍在使用,引申义②③④仍在用,可单独使用2926狮634页【字形】小篆隶书楷体【字形分析】从犭,師声【义项】本义狮子古①《廣韻》疏夷切,平脂,生。
狮子。
②犬生二子称“獅”。
今①狮子【小结】古义仍在用,可单独使用2927施【字形】1013页小篆隶书楷体【字形分析】《説文解字》,“施,旗皃。
从也聲。
齊欒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
【义项】本义,动词:旗帜起伏飘扬古①旗帜起伏飘扬。
本义只见于古文。
例:“旖旎(施)从风。
”《司马相如传》②散布,给予。
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卫灵公》③推行, 实行例:“靡计不施。
”《促织》④添加,设置。
例:“施八尺屏障。
”《口技》今①散布,给予。
例: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施舍。
②采用,进行。
例: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
③设置。
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公共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
【小结】本义不在使用,引申义②③④仍在用,只做义素2928湿【字形】784页小篆隶书楷体【字形分析】形声字。
《説文解字》,“濕,水。
出東郡,東武陽入海。
从水聲。
”【义项】本义,名词:古水名,是古黄河下游的支流之一。
古①古水名,是古黄河下游的支流之一。
本义消失。
②富于水分的、潮湿的。
例:“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③沾湿、淋湿。
例:“晓看红湿处。
”《春夜喜雨》今①潮湿的。
例:昨天晚上下了一夜雨,空气变得很潮湿。
【小结】本义不再使用,引申义②仍在用,可单独使用以后的页码在汉语大字典分册中查到2929诗【字形】3961页小篆隶书楷体【字形分析】形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