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债务重组准则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分析报告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影响探讨

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时 ,控股 股东很可能通过资产 置换等关联交易来帮助上市公 司缓解 财务危机 ,但是上市公 司的产品质量 、 经营管理水平等并没有得 到根本改善。 3报表性重组 比例大 , . 重组过程中盈余管理现象严重
利用会 计选择权重组 “ 表业绩 ” 以实现其 在股票市 场上的 报 ,
及亏损上市公司发生异常波动 的营运资金项 目和利润表中的
1 . 合理确定债务重组 的对象和范围 有些企业 , 因为某些 特定 计收益项 目, 以特别的职业关注 。 予
( 作者单位 :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4 7
炒作牟取暴利 。
三 、 施 及 对 策 措
面, 减少企业 的盈余管理 , 高会 计信息 的可靠性 , 须加强 提 必 对上市公司的审计 ,而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 赖注册会 计师的 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 。为此 , 注册会计师应 当以应有 的职业谨 慎态度 、 计划实施 审计工作 , 对濒 临亏损边缘 的上市公 司 , 以
2关联 交 易 现 象 严 重 .
间, 这种情况下 , 不应该武断地责令其退市。 但是对于资不抵债
的亏损上市公 司, 可能遭受破产清算 , 股票 已经失去 了其 固有 的价值 , 此时 , 必须下定决心终止这类公司股票 的上市。 4健全外 部监督机制 , .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审计 由于我 国 目前股票市 场的稀缺资源仍然主要依据政府对 上市公 司的“ 报表业绩 ” 进行配置 , 上市公 司在无法通过 “ 实质 业绩 ” 实现“ , 报表业绩 ” 而丧失资源 配置的资格 时 , 从 往往会
值 的差额( 已计提 减值准备 的 , 应先 冲减减值准 备)作为 债务 , 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受让 非现金资产按照公允价值人账 。
债务重组准则变更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债务重组准则变更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企业可能由于经营不利等各方面的原因引起财务问题。
当债务人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导致不能如期归还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可以依法申请债务人破产,但是破产程序往往耗时久、耗费大,因此便产生了债务重组来缓解债权、债务双方的债务纠纷。
制定债务重组准则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规范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在进行债务重组解决债务纠纷时产生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问题。
会计准则产生、发展和变更与盈余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的债务重组准则从制定到如今经历了两次变更修订的过程,债务重组准则的首次颁布是在1998年,准则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接轨,但由于我国当时的生产要素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还不够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大量上市公司运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因此财政部于2001年对准则进行了第一次修订,此次修订是针对我国当时的具体情况做出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
2006年,财政部对准则做了第二次修订,新准则具体规定与1998年初次颁布的准则基本相同。
债务重组准则回归是否导致上市公司重现初次准则颁布后的盈余管理大潮,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及准则制定部门提供制造业企业运用债务重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同时使证券市场监管者更加明确企业运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方式和方法,从根源上控制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本文对债务重组准则变更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章为导论,包括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框架,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该部分回顾了近年来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第三章为债务重组准则的变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本章分析了我国不同年度债务重组准则的制定背景、内容及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为2006年新债务重组准则的优越性及其对盈余管理的促进作用的分析,并总结了基于债务重组准则的盈余管理的动机;第五章是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本章对2006年准则与2001年准则下进行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分时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以制造业行业为主,并通过典型案例研究,说明2006年新债务重组准则加大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第六章为结论和建议,并指出了文章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

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一、背景债务重组是指债务方面当事人为因饱和状态、财务危机等原因,采取和债权方面当事人通过和解、协商、重新安排债务关系、减轻债务负担、修改债务合同等方式,调整原有债务关系,以改善其财务状况,避免企业破产风险的行为,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当前金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债务重组已成为企业避免经营风险,保持发展的重要措施。
随着债务重组在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在相关法律制度方面也对债务重组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修订。
二、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我国《企业破产法》于2006年施行,明确规定了债务重组的法律地位和程序。
同时,司法解释等法律制度也逐渐得到完善。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债务重组涉及多个领域的利益关系,有时存在法律制度不完善、政策不明确、程序复杂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完善和修订,进一步加强债务重组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有效性。
1. 《关于进一步加强并规范债务重组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年,我国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证监会等八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并规范债务重组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债务重组程序、资产评估、股权转让、债务转股等事项,并提出了相关制度创新措施。
该指导意见明确了国家政策对债务重组的重视,同时也表明了加强债务重组行业管理、推进市场化债务重组的决心。
2. 《出资人(股东)依法参与债务重组办法》201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出资人(股东)依法参与债务重组办法》。
该办法明确了出资人(股东)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并规定了债务重组对出资人权利的保障措施,加强了出资人(股东)对债务重组的积极性参与。
3. 《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暂行管理办法》2013年,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暂行管理办法》,明确了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应遵循的程序、要求、监管及投资者保护等内容。
该办法规定了债务重组程序中的核心要素,如对重组计划的修订、监控、公告、披露、监管等事项。
债务重组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收益的影响研究

债务重组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收益的影响研究【摘要】文章以沪深两市对外公布的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债务重组准则的应用情况,通过研究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及每股收益的影响,揭示出债务重组准则在实施过程中仍然为某些上市公司留有了粉饰报表的潜在可能以及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净利润;每股收益一、债务重组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应用的总体情况2010年我国沪深两市共有2 129家上市公司如期公布了2010年年报。
其中,沪市上市公司902家,深市主板上市公司486家,深市中小板上市公司55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188家;金融类上市公司36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 093家。
(一)债务重组交易类型的应用情况分析我国的债务重组准则中明确规定,债务重组方式主要包括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其中包括不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和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还可以采用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对债务进行清偿。
在如期披露2010年年报的 2 129家上市公司中,发生债务重组交易事项的上市公司252家,占如期对外公布2010年年报的上市公司的11.84%。
在完成债务重组事项的252家上市公司中,长江投资(600119)等26家上市公司以资产清偿债务的方式完成了债务重组,占比为10.32%;ST唐陶(000856)等55家上市公司修改了债务重组条件,占比为21.83%;另有13家上市公司采用两种以上方式组合进行了债务重组,占比为5.16%;债务重组交易类型披露不明确的上市公司共有158家,占已公布发生债务重组交易企业总数的62.69%(如图1)。
这些充分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对债务重组方式的披露并不完善,值得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重视。
(二)债务重组事项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我国债务重组准则规定进行债务重组事项的交易双方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重组过程中转让或者接受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务转成的股份或者由债权转为投资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或者债权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
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

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放缓,一些企业面临债务危机。
为了化解企业债务风险,我国出台了《企业债务重组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促进企业债务重组,提振企业信心和市场信心。
同时,我国也在不断修订债务重组准则,以进一步规范债务重组行为,保护各方利益。
201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企业债务重组规范》,对债务重组的程序和内容进行了规范。
此后,中国证监会、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税务总局等部门陆续发布了多个配套规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债务重组规范体系。
2018年,中国证监会出台了《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管理办法》,明确了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程序、要求和监管机制。
2019年,证监会又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稿)》,对上市公司进行了更严格的监管。
此外,2019年12月,银保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境外预批核资金参与境内企业债务重组的指导意见》,打通了境外资金参与企业债务重组的通道。
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对于促进企业债务重组、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仅规范了市场行为,提高了市场透明度,也为各方提供了更加稳妥的投资环境。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首先,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明确了债务重组的程序和要求,为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降低了相关风险。
同时,准则修订还明确了重组计划中应当包括的信息,如公司资产负债状况、债务重组方案、股东减资增资方案等,加强了市场透明度。
其次,准则修订加强了对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监管。
如《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管理办法》中规定,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确保各方利益平衡。
对于重组标的公司、债务人、债权人等,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管,杜绝违规操作。
第三,准则修订促进了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市场化。
如《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稿)》中规定,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票交易、现金收购等方式实现债务重组,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化的债务重组方式。
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分析xx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xx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分析摘要本文对xx年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实施债务重组的公司是一些经营业绩差、资产负债率高、上市年限长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其中大部分为扭亏公司和被ST的公司。
这些特征表明,xx年债务重组准则仍然存在被绩差公司利用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
关键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盈余管理一、引言1999年债务重组准则将企业的债务重组收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使靠债务重组增加利润一度成为一些上市公司的“救命稻草”,每到年底,总有一批日子不怎么好过的公司开始准备债务重组,依靠相关债权人的慷慨豁免或以自身低值资产冲抵巨额欠款等方式,将不菲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利润,得以维持账面盈利,甚至扭亏为盈。
颜敏(xx)证明了发生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实施了盈余管理。
特征变量差异检验结果证明,与控制样本公司相比,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大多具有经营业绩差、上市年限长、资产负债率高的特征,其一次性利得均高于控制样本公司。
这些公司大多数于当年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以避免被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
xx年新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产生的重组收益不再作为收益而是列为资本公积,此变化会对上市公司产生什么影响,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张家平(xx)认为:xx年新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将债务重组交易看成了“一个静态的过程”,这种静态交易限制了人为地操纵会计利润,特别是使上市公司年终进行突击“假重组”,滥用公允价值,制造效益的行为得到了遏制。
邱晔等(xx)认为新准则的 ___意味着上市公司利用原债务重组准则所获得的收益将只能确认为资本公积而不是利润,这使得 ___无法通过债务重组获得巨额账面利润,从而增加了公司业绩披露的真实性。
张翠波(xx)认为:新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由原来的确认为当期损益调整为资本公积可以有效地防止管理层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盈余管理。
论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论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摘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
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包括新颁布实施的准则以及对现有的准则修订的准则,债务重组准则就是其中一项修订准则。
在2006年以前,我国企业发生资不抵债进行债务重组,遵照2001年1月颁布的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即以账面价值作为资产核算的计量基础,重组产生的收益及入资本公积。
这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日常环境、会计实务以及当时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而颁布实施的过渡型准则,是可靠性和合理性之间做的抉择。
2006年新债务重组准则对2001年准则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如重新引用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重组产生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新准则带来了新气象,对我国社会各个界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或利或弊。
本文采用了规范研究方法,就新准则的变化及其对社会、企业各方面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债务重组;准则;上市公司Abstract: on February 15, 2006,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issued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including a basic accounting standard and 38 specific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n a specific accounting standards including new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ndards and the existing standards revision of the standard, debt restructuring criterion is one of the revised standards. In the 2006 years ago, our country enterprise happening on insolvency debt restructuring, follow in January 2001 issued debt restructuring criteria for accounting treatment, namely to book value as an asset accounting measurement basis,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e of the income and the capital reserves. This is our country government according to the daily environment, accounting practice and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at that tim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ecific issues facing the issu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nsitional criterion, it is reliabil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choice between. In 2006 the new debt restructuring criteria for the 2001 standards made major revision, such as to quote as fair value measurement basis,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generated income included in the current profits and losses - non-operating income. The new guidelines brought new atmosphere, to our country social each world produces a wide range of influence, or the or disadvantages. This paper adopted the norm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new criterion and the change of society, the enterprise the effects of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Keywords: debt restructuring; Criteria; Listed companies一、“债务重组”的定义财政部于1998年6月首次颁布了有关债务重组的具体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行为加以规范。
《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 : 债务 重 组 ; 企业 会 计准 则 : 纵 利 润 操
20 年 1 1 01 月 8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制定 修订 的8 项会计准则 , 其主要内容有: 企业会计准则——债 《 务重组》《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企业会计 准则——投资》《 、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 、 企业会 计准则——无形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租赁》《 、企业
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 和《
允价值这个概念 , 而都 账面价值作为人账基础, 这样就 避免了人为操纵利润的影响: 其次, 债务人不会再固资产重组而获得收益。 新准则规定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和所支付的现金 之间的差额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和所转让 的非现金资 产账面价值加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债转殷 中重组债务 的账面价值和所享有股权份额之间的差额 以及困债务重 组而减计的应付金额均必须计人资本公积金,而不是记 人当期损益:这样那些每年年末都以资产重组方式维持 账面盈利 , 甚至扭亏为盈从而避免被 、r的上市公司 P 将无法再用资产重组的手段来获取利润。 这里仅以“ 郑百 文” 重组案为例:在“ 郑百文” 债务重组方案中, 信达金融 资产管理公司 20 年 1 月 3 与 “ 00 1 0日 郑百文” 签订了债 务豁免协议 , 该协议在 20 年 1 月 3 生效 , 00 2 0日 免除 郁 百文” 15 的 . 亿元债务: 若按照修订前准则的规定,因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 “ 行债务重组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减记至
一
将来应付金额, 记的 碱 金额作为 债务重组收益, 计人当期 损益” “ ,郑百文” 就可以获得 15 亿元的重组收益, 从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债务重组准则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分析报告目录1导论 (1)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1 研究的背景 (1)1.1.2 研究的意义 (1)1.2文献综述 (2)1.2.1国外研究综述 (2)1.2.2国内研究综述 (2)1.2.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5)1.3研究思路和方法 (5)1.3.1研究思路 (5)1.3.2研究方法 (6)1.4研究内容和框架 (6)1.4.1研究内容 (6)1.4.2研究框架 (7)2 国内外债务重组准则制定的历程 (9)2.1国外债务重组准则制定的历程 (9)2.2我国债务重组准则制定的历程 (9)2.2.1 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制定的背景 (9)2.2.2 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变化的动因 (9)2.2.3 2006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变化及意义 (10)3我国历次债务重组准则变化的比较 (11)3.1 2001债务重组准则与1998准则的比较 (11)3.2 2006年新债务重组准则与2001年准则的比较 (12)3.2.1债务重组定义比较 (12)3.2.2债务重组方式比较 (12)3.2.3 公允价值的比较 (12)3.2.4债务重组损益比较 (12)3.2.5债务重组信息披露比较 (13)4 新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14)4.1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发展历程 (14)4.1.1在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出台之前 (14)4.1.2 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出台至修订之前(1998—2001) (14)4.1.3 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修订之后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 (15)4.2新准则对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方式选择的影响 (15)4.2.1债务重组的方式 (15)4.2.2 2006新准则颁布前后各年债务重组方式分析 (16)4.3对上市公司重组损益会计处理的影响 (17)4.3.1新准则关于债务重组损益的会计处理方法 (17)4.3.2 新准则对上市公司会计处理的影响 (18)4.4.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23)4.4.1研究对象 (23)4.4.2靖远煤电案例分析 (24)4.5对ST 公司的影响 (30)4.5.1新准则实施后对ST公司报告经营状况的影响 (30)4.5.2对扭亏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34)5新债务重组准则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38)5.1新债务重组准则存在的缺陷 (38)5.1.1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引入有高估资产的可能 (38)5.1.2重组债务收益计入当期收益加大了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38)5.1.3财务困难的界定不明确 (38)5.2新债务重组准则下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应对措施 (39)6结论 (40)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翻译部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英文原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文译文....................................................................................................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导论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的背景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又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由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构成。
准则修改的最大特点是债务重组中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不再记入当期收益,而是列为资本公积,这是本次修订最根本的改变。
准则的不断调整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上市环境。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债务负担与利税负担,冗员负担构成了压在上市公司身上的“三座大山”,回首过去的三次调整。
每一次准则的调整都会对上市公司产生影响,财政部曾于1998年6月12号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并于99年1月1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该准则自实施以来规范了企业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既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对会计工作起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也给财务信息使用者带来了好处。
但是,环境是不断变化的,98年的准则已经出现了问题,因为该准则较多的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这就意味着准许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并在利润中反映。
可当时的市场还在健全之中,根本不可能真正的体现出“公允”,那么因债务重组而产生的利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值得思考。
渝太白的案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准则的一再变化对上市公司到底产生那些影响?这些影响是否因为准则的变化而致。
1.1.2 研究的意义债务重组对我国当前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改善上市公司内部不合理的债务结构,减轻企业过重的债务负担,还可以避免耗资的破产程序。
我们知道2006年新准则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记入当期损益。
该次准则的变更与国际准则中的做法相符合。
新的准则带来新的气象,如何做好新旧准则的交替,这些变化是否合理?这些变化对煤炭上市公司又有何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在对新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后试图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做一丝努力。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为会计准则制定者提供了理论依据,不仅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希望对证券市场监管者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债务重组交易事项中所涉及到的资产公允价值、债务评估、重组收益的处理与管理等便是准则实施过程中需要很好关注的问题。
本文就是针对新旧准则交替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研究准则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1)加速了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在信息的透明度方面。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准则的制定也是如此,由于各种原因及会计制定者的有限理性,注定了准则的制定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逐步完善。
这就好比一场博弈在政府和会计政策选择主体之间展开较量,当98年债务重组准则首次颁布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会计准则便达到了暂时的平衡。
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当旧有的准则规范又不能涵盖新的会计业务或出现问题时会再次引发政府和会计政策选择主体之间的再次博弈,其结果是达到新的均衡。
这样经过多次博弈后,会计准则才能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社会公认程度才会日益提高,通过对准则变化历史的研究,能够为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
(2)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
为证券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理论与实务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债务重组准则的影响可以正确引导投资者进行合理投资,对于维护中小股民的利益和建立良好的金融市场体制都有深远意义。
(3)加深了对煤炭企业的了解。
这样细化研究对象分析债务重组准则变化对煤炭上市公司的影响。
不同于以往单纯的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帮助煤炭企业摆脱暂时的财务困境,给予企业充分的时间认清自身的不足,找到解决危机的方法,使企业的发展走向持续稳定地良性经营环境。
1.2文献综述1.2.1国外研究综述Dian.Wilis(1998)在《金融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还是历史成本》一文中指出公允价值是在当前市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历史成本是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因此,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而言,对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量进行评估,以当前市场条件为基础比过去市价信息为基础更具有相关性。
1999年3月31日,FASB在公布的《在会计计量中运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修订)中指出,“在未来准则制定考虑中,在对资产、负债的初始与重新计量时,若运用现值技术,本委员会期望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1999年12月,FASB颁布了《与报告金融工具和某些相关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相关的主要问题的初步意见》,主要包括了什么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变动如何报告和执行,哪些应按照公允价值进行报告等问题。
1.2.2国内研究综述债务重组准则从1998年首次颁布至今已走入了第十三年,这期间历经三次准则的调整。
针对这三次的变化,关于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的使用情况、与国际接轨程度、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盈余管理程度以及债务重组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纳税行为及利润产生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以下以三次转折点为时间段对我国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
(1)有关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研究的理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易活动的复杂,使得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经营风险。
很容易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因此,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运而生。
1998年六月颁布实施的债务重组准则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用以规范债务重组交易事项的准则。
该准则的颁布较多的参照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号公告以及第114号公告,也参照了国际会计会计准则有关收入的准则规定。
这就意味着我国首次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引入了准则之中,并将重组收益计入了当期收益。
肖凌(2000)觉得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规定的一系列改革,目的是允许债务人减少总收入,债权人尽可能减少总损失。
然而,准则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公允价值的使用和重组的收益和企业盈利的损失,都包括在盈余管理的现行规定中。
孙喜平(2000)比较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和中国的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认为按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标准反映了一定的时间的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扩展。
然而,各种表现的公允价值,以及确定何时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的主体是会计业务的公允价值很难做到的。
而且1998年准则对债务问题的这一问题的折扣按照其公允价值的定义来说也是不符合要求的。
王跃堂(2000)的研究中对自愿执行与未自愿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两类公司进行分组,并将其各自的特征进行参数和非参数检验,希望得到这两类公司的特征值是否存在偏差。
用多元回归分析对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因素进行检测,证明了上市公司的上市年限越久,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就越差,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