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新)导学案9幼时记趣精品导学案

七《幼时记趣》(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准确顺畅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课前预习】1.走近作者。
沈复,清代作家,字三白,号梅逸,苏州人。
《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共六篇,故名“六记”。
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
2.借助课文注解自主学习,读准字音,初步读清句读,为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活动方案】活动1:朗读课文,用笔圈出自己不会读或者容易写错的字词→小组讨论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可以借助工具书)→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将其中最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板演到小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容易读错的和写错的部分请用红色笔标注)→全班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的空白处读准字音看清笔画活动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顺畅→小组内个体展示读(在个体展示读的过程中,组内成员互相点评)→小组尝试以自己的方式朗读展示→小组间朗读大比拼(每小组可任意选择自己所要挑战的小组。
在其他同学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听他们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听完后可及时点评他人的朗读并记录下容易读错的句子)容易读错的句子活动3:结合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方法提示:结合注释、运用所学、反复朗读、联系揣测),并将自己难以翻译的字词句圈画下来→带着问题向本组其他同学求助→组长筛选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板示到小黑板上,向其他小组求助→个人思考各小组板示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互相订正、互相释疑我的问题之一:我的问题之二:我的问题之三:我的问题之四:个性调整课堂随笔:七《幼时记趣》课堂学习活动单(第2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巩固文言知识,加强识记。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活动方案】活动1:小组成员分节接力朗读课文,组内互助正音正字(注意节奏,读出童趣)→由组长组织评出本组“今日朗读之星”→各组“今日朗读之星”齐读课文活动2:小组长分配任务,合作整理课文中比较重要的词语的翻译→针对整理出来的重要词语,组内两两互背,在没有能够一次性掌握的词语旁标注“☆”→针对未掌握的词语,自主理解,加强记忆→各组将本组成员互测过程中错误频率较高的词语进行汇总,整理到小黑板上→全班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的空白处活动3:快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作者写了哪几件童年的“物外之趣”,试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交流,将结果写在黑板上→出示小黑板,参加全班交流,选出概括得最好的小组。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4篇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幼时记趣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4篇《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篇一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2分)(1)藐小()(2)鹤唳()(3)怡然()(4)土砾()(5)丘壑()(6)庞然()(7)童稚()(8)凹凸()()(9)癞蛤蟆()()()2.为下列加粗词的词义选择正确答案。
(16分)(1)作青云白鹤观()a.作为 b.当作c.造成 d.制造(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a.观察 b.明白 c.考察d.苛求(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a.完成设计b.成全打算 c.现成横行 d.成为比作(4)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a.明亮 b.光明 c.眼力 d.透明(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a.僵硬b.强硬 c.强大d.超强(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a.机关b.神气c.精神 d.神灵(7)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a.白色b.单纯 c.原有 d.向来(8)故时有物外之趣()a.特意b.故意 c.原因d.因此3.“为”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为”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8分)a.做 b.当作 c.认为 d.因为 e.被 f.是(1)项为之强()(2)以丛草为林()(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作者.…所吞()(4)凹者为壑()4.“其”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其”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8分)a.第三人称代词b.自己的c.这、那 d.连词(1)神游其中()(2)常蹲其身()(3)使其冲烟飞鸣()(4)必细察其纹理()5.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2分)(1)拔山倒树而来()(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6.写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4分)()()a.观之正浓 b.驱之别院 c.故时有物外之趣d.项为之强7.先解释加粗字的意思,然后翻译句子。
苏教版语文七上幼时记趣导学案 2.doc

课题:《幼时记趣》课时:2课时主备人:王粉娥审核: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会积累与归纳。
教学难点:(1)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学法指导: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学习步骤:课堂展示:1、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强调重点:(1)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2)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 为......... 为所....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目标评估: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藐小()鹤唳()凹凸()童稚(沟壑()庞然大物()怡然称快()土砾()项为之强()二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10篇)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10篇)通过四大板块学习,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并发挥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下面是本文范文整理的10篇《幼时记趣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本文范文将不胜荣幸。
幼时记趣教案篇一一、目标导引:1、借助解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3、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二、自主预习:1、阅读《幼时记趣》课下解释(1),了解作家作品。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藐()项为之强()怡()然唳()凹凸()壑()庞()哈蟆()3、对照解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2、物外之趣反映了总洋的童心童趣?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四、导拨提炼: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补——增补适当的内容。
如:调——调换词语的位置。
如: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注意“释”、“补” 、“调”、“连”的具体运用)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补使与台齐实为“使之与台齐”。
(2)、以……为…… 把……当作……(3)、见二虫斗草间见二虫斗于草间原句省略了“于”字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 表被动五、反馈提炼:1、积累成语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①②③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六、检测反馈: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七、教后记:《幼时记趣》教案篇二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这是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的生活乐趣。
《幼时记趣》导学案 (XX版七年级上册)

《幼时记趣》导学案 (XX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1.疏通文意。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教学重难点】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法】讨论交流法【课时】一课时【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有一部回忆录,塑造了亡妻陈芸形象,林语堂称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她不爱珠玉首饰,却对破书残画倍加珍惜。
她有意识地与凡夫俗子相对抗,因之招致公婆的斥责。
临终时也不后悔,她对丈夫说:“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
”这部回忆录,名叫《浮生六记》,清代小说,共6卷。
2.作者链接沈复(1763-约1807),清代散文家。
字三白,号梅逸。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
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3.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藐()项为之强()怡()然唳()凹凸()壑()庞()哈蟆()4.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私/拟作/群鹤舞空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6.找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不理解的词,准备课堂讨论【自主合作展示】一、合作探究: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二、导拨提炼: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幼时记趣》导学案

7.《幼时记趣》编制:刘长英审核:孙丽华班级姓名评价等级【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感情朗读,并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3.认识仔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
利用工具书,查阅作者相关资料,补充在课本下面关于作者的注释里。
作者,字。
苏州人, 代作家,著有《》。
2.朗读课文。
(1)请给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藐.小( ) 项为之强.( ) 鹤唳.云端( ) 凹凸..( )()(2)请用“/”给句子划出恰当的停顿。
A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B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使其冲烟飞鸣,D作青云白鹤观 E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F盖一癞蛤蟆也(3)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或词语。
余忆童稚.时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故.时有物外之趣私拟.作群鹤舞空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凹者为壑.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方.出神心之.所向项为之强.徐喷以.烟作.青云白鹤观.常蹲其.身以.丛草为.林(4)试着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合作探究】1. 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2.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3.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拓展迁移】以“观……之趣”为题,写一段短文,100字左右。
【测评反馈】一、圈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项为之强同以土砾凸者为丘同二、圈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鞭数十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余忆童稚.时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私拟.作群鹤舞空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鹤唳.云端怡然..称快盖.一癞蛤蟆也凹者为壑.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方.出神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
7007《幼时记趣》导学案.doc

《幼时记趣》NO: 7007 班级 ______ 小组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 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 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 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 能学习借助联想、想彖形彖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1. 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2.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预习案】1. 走近作者《幼时记趣》作者 ______ ,字______ ,苏州人,_____ (朝代)作家,著有____________ 02. 了解作品《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逸。
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偷处与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岀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対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
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绝,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
3.给加点的字注音童稚()•见藐小微物()•项为之强()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 •)( )凹者为壑()•庞然大物()•以土砾凸者为邱(• •)( :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余忆童稚时()()明察秋毫(• • • •)( )(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 )故时有物外Z趣()(• •)私拟作群鹤舞空• •( )( )徐喷以烟()(• •)使其冲烟飞鸣(•)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 )( )又留蚊于素帐中()作青云白鹤观(• •)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 )常蹲其身()•以丛草为林(• •)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观之正浓()【训练案】1. 解释(故吋有物外之趣 ( ) 心Z 所向 ( ) 昂首观之 ( ) 项为之强 ( )观之正浓( ) 之< 驱之别院(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 何不试之以足 ( ) 是吾剑之所从坠()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厂项为之强 ( ) Y 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J 以虫蚁为兽()项为之僵( )以土砾凸者为邱(拔山倒树而来( ) ■ 盖一癞蛤蟆也(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幼时记趣》教案12篇(幼时记趣课件)

《幼时记趣》教案12篇(幼时记趣课件)下面是分享的《幼时记趣》教案12篇(幼时记趣课件),欢迎参阅。
《幼时记趣》教案1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教学难点: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为所8、齐读课文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10、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2)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课时设计:教学步骤:1、复习:(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译:故时有物外之趣2、导入: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4、小组合作学习:(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时记趣》导学案
授课人:何可
课时:两课时
学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展示、理解、提疑、总结;课后记背并听写过关。
第一课时(预习)
学习目标:1.熟读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
3.根据课下注释,解释文中实词、虚词意思,划出无法理解的字词。
学习过程:
一.检查读书、背书情况。
1.集体朗读、分组朗读、个人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断句。
2.各组成员在组长处背诵过关并签字(课下完成)。
二.作者:沈复,字,代作家,代表作品。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三.根据课下注释,试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并记背,无法理解的做上记号。
(一)重点字词:
余:忆:童稚:张目:明:察:秋毫:
藐:故:私:拟:所向:则:
或:果然:观:项:强:徐:以:
作……观:唳:怡然:凹凸:
丛杂:以……为:邱:壑:庞然大物:
拔:盖:方:呀然:惊恐:鞭:驱:
(二)一词多义:
A.其 1.必细察其纹理: B.之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使其冲烟飞鸣: 2.心之所向:
3.常蹲其身: 3.昂首观之:
4.神游其中: 4.项为之强:
5.观之正浓:
6.驱之别院:
C.而 1.拔山倒树而来: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三.不知如何翻译的字词,请写出:
四.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1.首段中总领下文的句子:
2.全文紧扣标题中的哪个词来回忆:
3.文中表明自己幼时喜爱观察的句子有哪些:
4.文中表明自己喜欢联想、想象的句子有哪些:
5.2、3、4段中表现自己心情感受的句子有哪些:
五.布置作业:
根据课下注释及今天所学内容,试在作业本上翻译全文(一句一译,勿用全解)
第二课时(展示、讨论)
学习目标:1.明确字词句义,并准确翻译全文。
2.围绕“物外之趣”,理解文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往事依依》,作者于漪深情回忆了小时候、学生时代的生活学习经历,借此告诉大家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回到两百多年前,与清代作家沈复一起重温幼年趣事。
二.翻译全文。
(小组课前板书,字词句义落实。
课上由各小组指定发言人讲解,小组其他同学补充。
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提问)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5.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6.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7.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小组讨论,并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怎样的童年生活?用自己的话回答。
2.全文的幼时“物外之趣”,概括起来有哪三件事?概括回答。
3.作者幼时“物外之趣”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你在幼年时期有过怎样的“物外之趣”?
四.提出疑惑: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请将导学案上的笔记转记到语文书课文处,明天上课检查笔记。
2.记背作者简介、字词句义、全文翻译,明天听写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