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一个中国年轻人就业的地域—工作搜寻模型

合集下载

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分析与相关反思

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分析与相关反思

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分析与相关反思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已然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但是,由于中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大学生就业中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域歧视现象。

这种现象造成了不必要的就业资源浪费,也导致了大量优秀的毕业生被排斥在就业市场之外,因此,有必要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反思和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这个问题做出一定的定义。

简单来说,就是指企业和人事招聘部门,在面试和录用时根据来自不同地区的求职者的户籍信息来作出决定,而不是根据其个人能力和素质,从而造成了就业决策的失衡和不公。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的具体表现和根源。

就业市场中存在的地域歧视表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经常有一些互联网和金融企业有“北上广深+杭州”的工作机会,其他城市的优秀人才容易被忽视。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会更愿意录用本地户籍的大学生,因为他们通常享有相对较优厚的福利和待遇,而来自外地的求职者却可能会面临相对不公的录用环境。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地域的划分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企业和雇主通常倾向于从所在城市或省份中选择人才,并认为来自其他地区的求职者更难以融入当地的企业文化。

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对“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地方政府应该更加重视人才引进和发展,提供更广泛、更公平的就业机会。

此外,学校教育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创新思维,而不是只注重他们的学历和学术成绩。

还有,人力资源市场应该建立公开、透明的招聘机制,降低招聘门槛,消除任何潜在的歧视。

对于一些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应该强制其落实招聘公平原则,和面试、录用程序来保障公正。

最后,我想提醒同学们要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不为地域而畏惧,勇敢面对何时何地的职场挑战。

在时代的潮流中前进,大学生不能停留在自己的地盘上,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和目标,自信地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和梦想。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归属感和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影响的研究杨洪垒,王鲁,吕晓晓,刘信钰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籍贯在二线、三线的城市的大学生(不考虑籍贯迁移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是否愿意呆在籍贯所在的省份工作。

本文主要从城市归属感和城市经济发展程度两方面来研究大学生的地域选择意愿,研究大学生是否愿意留在籍贯所在的省份工作,以及分析影响他们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引导大学生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就业,并为企业吸引人才提供依据。

本文的城市归属感主要研究大学生对家乡的城市归属感。

关键词:城市归属感城市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AbstractKey Words:sense of belonging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urban; university student;regional employment selection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是我国的主要团体成员,占据着我们人数的一大组成部分,并且大学生队伍每年都在不断的持续增长。

截止到2014年9月1日,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增幅4%。

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再次增加,达到750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的人才主力军,更是关系着中国的未来,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重要。

现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毕业生人数持续上涨,2014年就业更加困难。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无论一线城市,还是二线、三线城市就业形势都不是很乐观。

在这么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本文研究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去向,为一部分大学生提供参考,也为招聘单位提供参考。

党也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多次重要会议中提出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

深度解读当代青年就业问题

深度解读当代青年就业问题

深度解读当代青年就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当代青年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本文将深度解读当代青年就业问题,探讨其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就业形势的挑战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以下是当代青年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 就业岗位供需不平衡: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某些行业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岗位需求增加。

许多青年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匹配的问题。

2. 就业压力增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竞争日益激烈,青年就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许多毕业生发现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导致就业焦虑和心理压力。

3. 薪酬待遇不公平:一些行业存在着高薪酬和低薪酬的分化现象。

许多青年就业者面临着薪酬待遇不公平的问题,劳动成果得不到合理回报。

4. 就业歧视问题:婚姻状况、性别、户籍等因素可能影响到一些青年的就业机会。

这种就业歧视现象给青年群体带来了不公平和不公正。

二、造成问题的原因当代青年就业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1. 教育问题:过度注重理论知识,教育与就业需求不匹配。

传统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实际技能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难题。

2. 结构性问题:某些行业和地区发展滞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政府需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 创新创业环境不完善:创新和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机会有限。

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更大的支持和激励,鼓励更多的青年参与创新创业。

4. 就业服务不完善: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有待提高,无法满足就业者的需要。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就业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当代青年就业问题:1. 加强教育改革:教育应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工作搜寻理论匹配模型及其政策启示

工作搜寻理论匹配模型及其政策启示

工作搜寻理论\匹配模型及其政策启示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戴蒙德、莫藤森和皮萨里德斯这三位诺奖得主的主要研究贡献。

随后对这三位经济学家的主要理论——工作搜寻理论和匹配模型进行了简单回顾和梳理。

最后,对上述理论的政策启示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均衡搜寻均衡失业率职位空缺劳动力市场紧缩性贝弗里奇曲线作者乐君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杭州 310027) 一、引言标准的新古典劳动供给理论不存在“失业”这种选择,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前提条件下,市场所有的供需信息都将反映在市场价格(工资)上,劳动者通过比较自己的保留工资与市场工资的大小来决定自己是否就业,否则就选择闲暇消费或家庭内生产,成为非劳动力市场参与者。

该理论暗含的前提就是只要劳动者愿意,工作就可在瞬间唾手可得,而不必寻找。

显然,这种假设是不符合现实的。

事实上,由于市场存在各种不可避免的形形色色的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的不完全,劳动者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来搜寻其最适合的工作,或者先暂时找到一份工作后,再在职搜寻最优工作。

同样,企业也希望以尽可能低的工资来雇用一个适合其空缺职位的劳动者。

这种“摩擦”的存在就使得在市场存在很多空缺职位的情况下,失业仍不可避免。

那么,在“摩擦市场”中,求职者的求职策略、工作搜寻强度及失业持续时间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空缺职位(雇主)和失业(求职者)之间又是如何形成匹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彼得·戴蒙德教授(Peter Diamond)、西北大学的戴尔。

莫藤森教授(DaleT.Mortensen)以及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克里斯多佛·皮萨里德斯教授(Chris-topher A.Pissarides)所构建的均衡搜寻理论和匹配模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强有力的解释。

他们的研究不仅使在经济周期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动态变化环境下分析均衡失业现象成为可能,还回答了政策和制度是如何影响失业、职位空缺及工资的,其理论和研究方法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婚姻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所有具有摩擦性质的市场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论文范文(3)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论文范文(3)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论文范文(3)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论文范文篇三《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关键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

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

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

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

自2003年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03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10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03年翻几番了,“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

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

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

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

大学生就业需求与劳动市场供需匹配分析

大学生就业需求与劳动市场供需匹配分析

大学生就业需求与劳动市场供需匹配分析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需求与劳动市场供需匹配问题备受关注。

以我国为例,就业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对劳动市场供给结构提出新的挑战,而供需匹配的不平衡又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需求与劳动市场供需匹配问题,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多元化是导致供需匹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出现新的岗位和职业。

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不再仅仅追求薪水和稳定性,更注重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

大学生追求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希望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学识。

然而,由于不同专业岗位的需求并不平衡,导致一些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

例如,传统行业就业机会有限,而新兴行业因为相对不成熟,就业机会也不多。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供求情况的研究,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并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和培训。

其次,劳动市场供需结构的不平衡也是导致供需匹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势逐渐形成。

但是,传统的劳动市场结构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变化。

大部分大学生通过任教、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传统渠道就业,导致某些岗位供过于求,而一些新兴行业就业机会却无人问津。

这样的供需不平衡现象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劳动市场的研究,进一步调整供给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更多适合大学生就业的机会。

另外,当前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供需匹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对于劳动市场的信息了解有限,难以准确把握岗位需求、薪资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等信息。

而企业对于大学生的需求也不够清楚,很多企业并没有与学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专业优势和就业意愿。

这就导致了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增加了就业供需不匹配的困难。

大学生就业问题形势论文3000字

大学生就业问题形势论文3000字

大学生就业问题形势论文3000字随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是我国教育肩负的重任。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就业形势3000字论文篇一《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逐步推进,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变缓,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在新的就业环境下,通过对就业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背景;就业政策一、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

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1.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

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从国内形势看,自2006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

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

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困难。

青年人就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青年人就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青年人就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问题成为了越来越多青年人关注的焦点。

青年人就业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围绕青年人就业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就业问题分析1. 就业压力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就业岗位相对不足,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相关行业经验和技能的青年人,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而就业压力,也成为了许多青年人心中的不安因素。

2. 学历不足在现代社会,高学历成了许多企业招聘的首选标准。

而许多青年人,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成高等教育,因而在求职时处于劣势。

3. 行业结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人所学的专业已经失去了市场需求。

工业行业和制造业的下滑也增加了失业率。

三、解决措施1. 提高技能水平青年人可以通过职业培训等手段,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以此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另外也可以尝试参加实习或者志愿服务等活动,以此拓展自己的经验。

2. 加大教育投入教育行业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行业的投入力度,推进普及化和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帮助更多年轻人拥有高学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就业挑战。

3. 多元化就业就业不仅局限于蓝领工种,在当今社会,白领工作也是一个渐趋发展的新兴领域,年轻人可以开拓自己的职业视野,尤其是在科技、互联网等高新行业中,往往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

4. 政府引导合理就业政府应当落实贯彻相关的就业政策,通过加大对一些行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鼓励和引导青年人推崇合理的就业观。

四、总结青年人就业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的生计,更折射出了社会发展的瓶颈。

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年轻人自身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解决就业问题贡献力量,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就业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一个中国年轻人就业的地域—工作搜寻模型
摘要:同以往大学生就业很大不同,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时往往先寻找工作地点,然后再到工作地点寻找工作。

基于这个判断,本文首先尝试建立一个不存在失业的“地域-工作”搜寻模型,把年轻人就业分为三类:选择“原地域,原工作”,选择“原地域,新工作”,选择“新地域,新工作”。

通过此搜寻模型,我们解释了年轻人就业的“最优规则”,即什么时候是保留“原地域,原工作”,什么时候选择“原地域,新工作”,什么时候选择“新地域,新工作”;随后在上述模型基础上,我们引入失业,探讨了失业在什么时候会成为年轻人就业的最优规则。

关键词:就业搜寻模型最优规则
abstract: nowadays, the graduates’ job-hunting is much different from before. instead of position, job location often ranks the first priority when they start their search for jobs. based on this intuition, we have build up a “location-job” searching model. in the case that unemployment is absent from the model, we assume there are three choices for young graduates in the location and job choice sets: “same job, same location”, “same location, new job” and “new location, new job”. through our searching model, we have un。

他可以接受该工作,并且以后各期一直接受该工作,不存在辞职和解聘,他也可以期初拒绝该工作,选择失业领取失业救济金,而等待下期一个工作。

mccall建立了bellman方程求解出了上述选择的临界工资,并探讨了失业救济金及风险保均展型对临界工资的影响。

在此文基础上产生大量后续文章,如假定工资分布内生,而不是外生给定,还有假定搜寻者异质,而不是同质(albrecht,axell,1984),但不管如何改变设定,搜寻仍只是一个“一维”的搜寻,直至neal(1999)建立了一个二维的工作搜寻模型,研究的是年轻人的工作搜寻行为,即年轻人搜寻一个“事业-工作”对,具体搜寻过程是:搜寻者先搜寻事业(career),再搜寻工作(job),二者均能带来工资收入,并且已知它们的分布,搜寻者使二者收入一生最大化(经过贴现)来选择合适的“事业-工作”对。

neal同样通过建立bellman方程求解出了此类搜寻,并用实证数据证实了自己的结论:年轻人在早起会频繁变动职业和工作,随后会逐渐固定在一个职业上来搜寻不同的工作。

国内用搜寻模型来研究失业问题才刚刚起步,因为大多数研究出发点还是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能从经济学角度来论述的就不多。

曾湘泉(1993,2004)等在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改革以来大学生作为知识劳动力的市场的供给意愿和供给行为。

赖德胜(2001)首先将搜寻模型用于解释大学生就业,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他们则是绝对不足。

钱永坤(2001)进行了对下岗职工工作搜寻行为的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中使用的搜寻工具还只是描述性的,如研究哪些因素影响搜寻者的工作搜寻行为和影响工作搜寻成功与否,而真正能将因素模型化几乎没有。

赖德胜,田永坡(2005)构建了包括劳动力需求方的工作搜寻模型,通过比较搜寻成本和搜寻收益得出最优搜寻行为,并以此分析中国存在的“知识失业问题”。

综合国内的研究,我们发现研究年轻人(主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就业问题方法工具过于简单,也没有抓住最近就业新特点,如很多大学生找工作,一般会先到自己青睐的城市,即先是一个搜寻就业城市,再去搜寻工作的过程。

而这也启示了我们,现在年轻人其实是搜寻“地
域-工作”对,这与neal(1999)思路不谋而合。

下面我们建立了一个“地域-工作”搜寻理论模型。

三“地域-工作”搜寻模型
1.模型设定:
一个人面临着就业选择,我们假定搜寻工作程序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搜寻就业地域,其次才在选定的地域内搜寻工作,在地域未选定之前,不能先进行工作的搜寻。

因此在同一地域可以搜寻不同工作,并与之配对,但是同一工作不能和不同地域配对,因为这违反了我们前面关于先搜寻地域的假定:不同地域搜寻的工作必然不同。

假定不存在失业,我们易知一个面临工作搜寻的人有三种选择:一是继续保留原来的地域原来的工作,二是在原来的地域搜寻新的工作,三是在新地域搜寻新的工作。

一个成功的地域-工作配对为,该人在t期收入所得为,其中为期地域因素带来的收入,为期工作因素带来的收入,假定人生活无限期,并且最大化,假设服从累计分布函数()为的分布,服从累计分布函数为的分布,和相互独立,同时有,,并存在有限大的正数,满足,。

现在该人面临如下选择:仍在原有地域从事原来工作,在原有地域从事新的工作,新的地域从事新的工作。

假定为面临上述选择的人由地域-工作配对所得的收入在起初的现值的最大值。

因此,建立bellman function,我们有:
大括号中的三项分别为保留原地域原工作的收入现值,原地域搜寻新的工作的收入现值,新地域搜寻新的工作的收入现值。

现在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求解上述方程,显然当选择保留原有地域原有工作时,=;当选择原地域新工作时,我们记,此时;选择新地域新工作时,我们记,此时。

当选择保留原有地域原有工作,有。

为了求得临界值我们考虑上式为等式的情形,此时有临界值为,注意临界值为的函数。

当时,必然选择保留原有地域原有工作;但当时,到底是选择还是,需要进一步比较和的大小。

我们考虑存在一个临界值,使得,由和的结构我们易知,与无关。

当时,有,因此,此时选择在原地域搜寻新的工作;当时,,此时选择在新地域搜寻新的工作。

综合上述讨论我们有:
(1)
考虑时的临界值。

由上式我们得到,当时,为或,但不管哪一种情况,由于搜寻工作的区域始终不变,我们可以把地域因素和工作因素的收入分开来,此时:,其中为在保持地域不变,只搜寻工作情况下,由工作所带来收入的最大值。

因此当时,选择原来工作还是搜寻新工作取决于如下bellman function:,即此时模型变成了一个类似于麦考尔的搜寻模型(mccall,1970),是否搜寻新工作的临界值不再取决于,而是取决于平均工资和折现因子,我们记此时临界值为。

(具体证明过程见附录)
我们可以重新将(1)式表达为:
(2)
由于,故当,(因为此时必有),而当,,此时与无关。

至此,我们可以在二维坐标轴将最优选择规则(2)式用图形表示出来。

2.模型分析:
我们将除了在原地域,原工作外的两种情形均定义为工作流动,并做如下假定:
假定一:地域因素带来的工资越高,该地域越发达,反之亦成立;
假定二:个人面临的临界工资越高,工作越不容易发生流动。

假定三:个人风险偏好不会发生改变。

基于前面的分析和上述假定,我们很容易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1:随着地域发达程度的增加,地域工作流动性会增强。

当地域发达程度超过某一临界值后,地域发达程度不影响工作流动性。

定理2:地域发达程度超过某一临界值后,地域工作流动性取决于该地区的所有工作的平均工资,并且随着平均工资增加,该地域工作流动性减弱。

上述两个定理证明很简单,第一个定理可以直接从上述最优规则图看出来,第二个可以从附录的证明中易知,在此就不再累赘。

上述最优规则图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结论,如当时,任何人处于该区域的人的人仍将保留在原地域,即城市发达超过一定程度,没人愿意离开该城市;但是不离开初始工作的城市,并不要求一定,因为在保留“原地域,原工作”的大区域中有一块小的三角形区域,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仍有人愿意在一些中小城市工作;我们还发现,当地域带来的工资很低时,即使工作的工资很高,该人仍会处于不停的搜寻中,而永远不会选择停留在该地域工作,从这点来看,在中国,如果没有国家相关政策安排,年轻人(主要是大学生)是不可在一些西部贫穷地方安心工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