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的“的”字结构转指构式及其认知转喻观
认知视角下对隐喻和转喻的新理解

认知视角下对隐喻和转喻的新理解作者:王园园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为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其对语言学的影响与日俱增。
以结合较为紧密的隐喻和转喻为例,认知语言学不仅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隐喻和转喻作为修辞手段的原生印象也在逐渐更新中,越来越多学者更加认同隐喻和转喻作为认知机制的存在。
关键词:认知;隐喻;转喻;俄语文本1 引言由于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借代)看作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长期以来只作为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在以往的学校教学中,也只在修辞课上涉及。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在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前对隐喻和转喻的认识只停留在修辞格方面。
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借代)都是语义修辞格,其中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на основе сходства),而借代则是相关性(на основе связей)。
如ручка двери(门把手);горло бутылки (瓶颈);золотая осень (金秋);Ну,ты же капуста!(你穿的可真多,像顆卷心菜似的!)等使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
лишний рот(多个人);Не хватает рабочих рук.(人手不够了。
);Я три тарелки съел.(我吃了三盘菜。
);Борода стоит у ворот отеля.(大胡子正站在饭店大门口。
)等使用了转喻的修辞手法。
2 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和转喻2.1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以及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一举打破了“隐喻仅是修辞格”的固有格局。
作者莱考夫和约翰逊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转指与转喻

转指和转喻论文作者沈家煊论文关键词转喻/转指/认知/显著度,论文来源当代语言学9,论文单位京,点击次数174,论文页数3~15页1999年1999月论文网/paper_9188058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对待转喻的观点出发,论证汉语“的”字结构转指中心语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语法转喻”。
转指的规律跟认知上转喻的规律基本一致。
文中提出一个转喻/转指的认知模型,“认知框架”和“显著度”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这种认知理论比以往关于“的”字结构转指的论述有更强的概括力和解释力。
1.转指是一种“语法转喻”本文把“X的+中心语”中的“X的”统称为“的”字结构,不管X是谓词性还是体词性成分。
“的”字结构脱离后头的中心语独立并且指代中心语,这叫“的”字结构的“转指”(下简称“转指”),如“开车的(人)”,“小王的(书包)”(见朱德熙1983)。
转指受一定的限制,例如我们可用手指着一只书包说“这是小王的”,但一般不会在家长会上指着小王的爸爸向人介绍说“这是小王的”。
又如“开车的”转指开车的技术,得有较特殊的语境:(1)你在技校都学会了哪些技术?开车的,修车的,多着呢。
(袁毓林1995)现将文献中提到的转指受限制的情形归纳如下,其中(2)—(5)的X是名词性成分,(6)—(8)的X是动词性成分,(9)的X是形容词。
*号是表示相对受限制,不是绝对不成立。
(2)经理的(外套)*经理的(身份)半年的(利息)*半年的(时间)灰姑娘的(裙子)*灰姑娘的(故事)(3)小王的(书包)*小王的(爸爸)塑料的(拖鞋)*塑料的(弹性)兔子的(窝儿)*兔子的(尾巴)(4)词典的(封皮)*词典的(出版)爸爸的(书桌)*爸爸的(赞扬)(5)中国的(河流)*中国的(长江)琉璃瓦的(建筑)*琉璃瓦的(天安门)(6)托运的(行李)*托运的(手续)买房的(个人)*买房的(问题)访美的(人员)*访美的(报告)(7)到站的(火车)*到站的(时间)迟到的(同学)*迟到的(原因)切脉的(大夫)*切脉的(方法)(8)他赞成的(意见)*他提出的(意见)他反对的(立场)*他采取的(立场)他否定的(结论)*他得出的(结论)(9)白的(衬衫)*雪白的(衬衫)干净的(衣服)*干干净净的(衣服)漂亮的(姑娘)*美丽的(姑娘)“转喻”(metonymy)又叫“借代”,通常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也被称为比喻或典型,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能使语言变得活泼而生动,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它们更加容易理解。
因此,转喻常常用于文学作品和作文中,它的使用能够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更具感染力。
尽管传统的话语分析把转喻看成直白的和客观的,但是认知语用学研究认为,转喻的功能不仅仅是描写,而且包括评价、理解和行动。
本文旨在探索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学重新审视了转喻,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其功能不仅仅是用来描述,而且包括评价、理解和行动。
也就是说,转喻不仅仅能表达想法,而且给读者以参与和思考的机会。
首先,转喻能有助于表达主观的情感和评价。
转喻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能以客观的方式表达评价。
例如,当提到“海洋”时,人们可能会用“巨龙”来比喻它,以此来表达“海洋”的浩大,令人畏惧。
另一个例子是,人们可能会把“美丽”比作“明月”,表达“美丽”的辉煌和完美无瑕。
使用转喻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评价。
其次,转喻还能有助于理解文本。
转喻可以突出文本的核心内容,从而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本的主旨和重要信息。
例如,当提到“一个文明的沉沦”,人们可能会把它比喻成“一座古城沉沦”,以此来突出文明灭亡的恐怖,令读者明白文本所要表达的重点。
此外,转喻还能促进行动。
转喻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想法和观点,从而激发读者采取行动。
例如,当一篇文章把“改变世界”比做“燃起一把火”时,读者可能就会想做出贡献,使自己成为一名“火炬手”。
因此,转喻的功能不仅仅是描写,而且可以引导读者的读写行为,激发行动。
最后,转喻能够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更具感染力。
由于转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读者里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容易产生共鸣。
因此,适当地使用转喻能够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更具感染力。
综上所述,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不仅仅是描写,而且包括评价、理解和行动。
认知视角下的文字“字本位"说分析

据的“ , 字” 研究语义 、 语音及其相互关系就可以了。 徐通锵先生从汉语 自身特点 出发 , 字 ” 以“ 为基点 用新 的观 察视角构建 汉语语法 体系 , 图摆脱 摆脱印欧语 理论 的束 缚。 试 但是对 汉语 自身 特点 的研究 探讨必 须立足 于语言 的共性。任 何一种语言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交 际工具 , 都包含一些共 同规律 和普遍特征 , 同时又各 自具有一些 特殊规律和个别特征。
、
宇本位的基本观点
徐通锵先生经过 近 2 0年 的研究 探索 , 通过 汉语方 言 的变 异研究 , 发现汉语的基本结构 单位不是词 , 是字 , 以字 为基 而 并 点, 阐释汉语 的结 构规律 和演变规律 , 建立并逐 步完善汉语 研 究的理论框架 , 这就是我们所说 的字本位理论。
湖北 函授 大学学 ̄.2 1 ) 2 1 0 2 第 5卷 第2期 t (
认 知视 角 下 的文 字“ 字本 位 " 分 析 说
林 晓 芝 ( 台州职业技术学 院外语系 , 浙江台州
[ 摘
3 80 ) 10 0
要]徐通锵的“ 字本位” 及语义句法论揭 示出汉语 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 出汉语 结构的语 义性 质 , 图 字” 指 试
l4 0
第2 5卷 第 2期
21 0 2年 2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B or s o d n e U ie s y o r a f HU EIC re p n e c n v ri t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伴随着“语言与认知”理论在社会福昕斯学和语言学领域的发展,转喻已经成为修辞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在认知语用学领域,转喻一直被认为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关于转喻的研究从认知角度解释了转喻的修辞功能,强调了转喻的社会象征意义和社会意识形态。
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可以帮助人们以更深刻的方式理解语言,增强写作的跳跃性。
转喻的修辞功能在于它可以帮助作者使用更加具体的表达形式,把抽象的观念和事物表达得更清楚、更有趣。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讲,转喻是一种修辞形式,它可以使运用语言的人们快速理解表达式,从而节约时间,更快地获取信息。
在认知语用视域下来讲,转喻的修辞功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转喻可以加强指代功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她的声音像糖果般甜美”,这里用糖果这个具体的事物来指代“甜美”这个抽象的概念,可以使读者比较容易理解。
其次,转喻有助于增强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意义,有助于表达出诗文中的情感气氛。
通过使用转喻,可以丰富作品的情感色彩,使其更有感染力。
例如,古代诗人屈原的《离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里以盘中餐这一具体形象来指代人们的辛苦劳动,更加生动有趣,也能较好地表达出屈原对贫穷和悲惨的感受。
同时,转喻可以赋予表达式更多的文化内涵。
转喻的修辞功能在于它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引发文化交流,从而增进共同理解。
例如,《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用具有现代意义的“大江东去”这一具体象征来指代中国古代的繁华,以及历史上的名人大臣,这种隐喻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古人思想的诸多精神。
此外,转喻还可以赋予作品更多的社会意义。
转喻是一种暗示性的表达方式,它不仅可以表达语言的含义,而且可以唤起更深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
例如,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中的“不穿睡衣的人,就像没有衣服的皇帝。
”这里的转化暗示了民众没有穿衣服的悲惨处境,反映出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这就是转喻的社会象征意义。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语言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在这一过程中,修辞技巧成为一种重要的技能,它可以帮助说话者使用形象的语言。
转喻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修辞技巧,它可以让说话者通过媒介概念与目标概念之间的比较来表达所想的概念,并使语言的艺术性更加凸显出来。
认知语用学派也认为,转喻是一种语用表现,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实际的语言交流中间所发生的修辞功能。
那么,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是什么?一般来说,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主要是表达形象化的思想,它可以使说话者在写作或交谈中更有效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当一个人说“爱是一片草原”时,就可以通过转喻的方式向听众解释,在爱情中保持绿色健康的生活,避免争斗和纷争。
此外,转喻也可以帮助说话者或写作者表达他们的情感,使其读者更容易理解其文章的情感内涵。
例如,当某人称“时间是一个獠牙”时,这表明时间只会慢慢地消耗掉我们的生命,而不可能恢复,这可以唤起读者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此外,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也可以提高读者的情感参与度,从而提升其阅读体验。
例如,当一个人说“回忆是一本书”时,这可以让读者想象自己打开旧日的书籍,重新回味那些珍贵的时光。
此外,转喻也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度,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意思。
例如,当一个人说“穷人是一座荒山”时,这可以让读者体会到穷人急需帮助的艰难情况,并促使其他人行动起来帮助他们。
另外,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也可以让说话者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当一个人称“失望是一道深渊”时,这可以让他体会到失望的深刻性,从而激发其内心的力量,去挑战自我极限。
总之,认知语用视域下的转喻的修辞功能有多种类型,它可以帮助说话者更有效地表达想法和感受,也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并加深其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因此,转喻的修辞功能非常重要,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基于“的”字结构下的构式观与转喻思维研讨

教学琐谈JIAOXUESUOTAN基于 的 字结构下的构式观与转喻思维研讨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㊀尹绪彪㊀㊀ʌ摘㊀要ɔ本文主要研究三个问题:从认知角度看现代汉语 的 结构为何是一种结构;通过构造意义获得的转喻思维的运行机制和高级属性;以及 的 结构的转喻思维的特例㊂ʌ关键词ɔ构式㊀构式观㊀转喻思维一㊁ 的 字句何以为一种构式的 结构有不同的定义㊂本文将 的 字结构分为两种形式,其一为 X的 ,如 红的 ;其二为 X的Y ,如 红的花 ㊂ 的 结构被视为一种构式,应与其相同和相似的结构被视为结构形式和含义匹配的不同表示㊂那么, 的 字结构的形式和含义如何匹配?下文将观察形式的匹配特征和 的 字构式的含义进行阐述㊂(一) 的 字构式不可预测的语义特征无法从其组成部分预测此构造的含义,并且它的组件 X 和 的 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㊂它的含义是整个结构,而不是组成部分含义的总和㊂鲁四凤:老爷说您犯的是肝郁㊂(‘雷雨“)王福升:他们成群结党,手里都有家伙,都是吃卖命饭的㊂(‘日出“)您犯的 和 吃卖命饭的 的 字结构成为一个整体,它指的是特定上下文中的特定事物或人,这里指的是 您犯的病 和 吃卖命饭的人 ㊂它的含义不是语素和句法规则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是构造形式和意义匹配的结果㊂姑乙:(惊讶地)哦,今天三十? 那么今天楼下的也会出来,到这房子里来㊂姊姊:(觉得这是不值一问的问题)自然是找楼上的去了㊂弟弟:(急切地)谁是楼上的?弟弟:(直觉地臆断)男的吧?姊姊:(肯定地)不,女的 一个有钱的太太㊂弟弟:(忽然)楼下的呢?(‘雷雨“)楼下的 , 楼上的 , 男的 和 女的 的实际含义与其内部组成含义不同㊂ 楼下 和 楼上 通常是指地点,而 男 和 女 通常是指性别㊂在这里,它们指的是 楼下的人 , 楼上的人 , 男人 和 女人 ㊂这些含义与组件 X 的含义相去甚远㊂而且,无论语音或结构 X 是什么部分,只要进入该结构,它都具有向事物或人转移的功能,这表明结构本身对词的含义和用法有限制作用㊂(二) 的 字结构的独立形式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的 结构的形式特征㊂1. 的 字构式和 X的Y 之间的异同李: 亲爱的劳苦民众们,当这个电报要发完的时候,日本兵已经在发报房的门外了,我传递给你们的不是一个个的电报号码,是一滴滴的东北大众的血㊂ (‘SOS无线电急奏“)马国材:记着,你在家里等我,天亮了我就来找你㊂我今天要和你商量的就是这个事㊂(‘黑地狱“)曾文彩:(在爆竹声中倒吸一口长气)谁家放这么长的爆竹?(‘北京人“)夫:(向妻,低声)你不必 打破砂锅问到底 了!我看他一定是很有体面的人,而且好像在哪里见过的㊂(‘一幅喜神“)前两个示例没有中心语,而后两个例子则带有中心语㊂前两个示例可以在上下文中补充相应的中心语㊂在这两种结构中,没有表达形式的中心语言 电报 或 事件 ,但是它们的构造使读者可以在上下文中获得其表达的含义,属于典型的 的 字构式㊂最后两个示例中的中心词不能省略,如果省略,则很难表达完整的含义㊂这表明在特定上下文中不能省略最后两个句子的中心语㊂可以看出它们与 X的 构式不同㊂2. 的 和 N的 之间的异同讨论了 的 和 X的Y 的结构差异㊂接下来,再看另一种情况,即 N的 结构与 的 结构相同㊂此结构不是省略中心词的短语,因为无法在其后添加中心词㊂这种用法很接近成语,其中 N 主要是人称代词,而 N的 仅出现在宾语位置㊂真有你的!(老舍)走她的,只当我没有过这么个丫头㊂(‘老舍“)(黄㊃101㊃新课程教学2021年第12期国营1982)尽管该表达式在形式上与 的 相同,但是从转喻的角度来看它没有参考功能,因此它与 的 结构本质上不同㊂另一个示例是:鲁四凤:(见着母亲特别欢喜说话,轻蔑地)哼,您呀,真宝石到了您的手里也是假的㊂周蘩漪:(喝一口)苦的很㊂谁煎的?鲁四凤:有时哭,有时笑的,听说这屋子死过人,屈死鬼㊂卢世平:(从她的身上拿出一个小袋子)你一定要喜欢㊂(雷雨)在这四种情况下, 假的 , 谁煎的 , 笑的 和 喜欢的 形式相同㊂但是,经过仔细观察,前两个和后两个是不同的㊂后两个不是 的 字构式,它们不能指代事物,的 仅用作句子末尾的辅助词,不能填充开头词㊂这表明 的 短语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即匹配模式㊂ 的 结构在意义上无法通过其组成部分进行预测,并且在形式上具有独立性㊂笔者认为 的 字构式作为概念网络中的一种结构而存在㊂只要动词㊁名词㊁形容词㊁量词和短语进入结构,它们的语义就会由限制而发生变化,并涉及事物或人㊂从转喻思维的角度出发,本文探讨了如何在这种结构中匹配形式和意义以获得意义㊂二㊁ 的 建构的转喻思维机制的 字构式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具有分类或区分的特征,这是转喻思维的基础㊂鲁四凤:(拿出钱来)我的都在这儿㊂这是我回头预备给妈买衣服的,现在你先拿去用吧㊂(21)鲁贵:喂,我说,我说的是 (低声)他 不是也不断地给你钱花么?(‘雷雨“)给妈买衣服的 意味着支出计划的分类,如蔬菜和面条的钱㊂这样, 给妈买衣服的 在某种意义上突出了 金钱 的属性,并成为整个 金钱 的一部分,并产生了转喻思维㊂ 的 的独特含义的存在使源域 给妈买衣服的 成为 金钱 认知领域中 金钱 的子类㊂这样,已经建立了 给妈买衣服的 和 给妈买衣服的钱 之间的关系㊂换句话说, 给妈买衣服的 是指 给妈妈买衣服的钱 是基于 妈妈的衣服 和 钱 分配计划的同义分类㊂其他示例相同㊂该操作的特征在于 购买衣服 和 金钱 这两个域位于相同的认知域中,一个被转喻激活另一个㊂在激活转喻思维的条件下,可以推断出 买衣服的人 是指 买衣服的钱 ㊂换句话说,在 服装购买者 的理解过程中, 服装购买者 和 金钱 之间存在代名词关系,是指 购买服装的金钱 ㊂ 上下文 主要是指情境上下文,显然会影响 的 结构的使用㊂由于 的 结构中的 X 部分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将转喻思维分为高级和低级并不是那么简单㊂请注意例句中带有 X 的形容词㊂沙大千:卷妤,鞋子破了!林卷妤:赚了钱,就可以买新的!(‘雾重庆“)苔莉:怎么用不着,用得着的,吃惯了甜的,就忘了酸的了㊂新的 甜的 和 酸的 都是它们所指事物的属性的突出方面㊂通过突出显示此基本属性,可以隐喻地引用事物㊂根据Ruiz的Mendoza&DíEZ的说法,这种转喻属于低级转喻㊂至于形容词 X ,还需要注意 X的 结构和 X的Y 之间的区别㊂我妈妈昨天买了一块雪白的床单㊂历史的车轮无人能阻挡㊂在示例中,对于主词 床单 和 车轮 , 雪白 和 历史记录 是描述性表达,而不是基本属性㊂它们的中心词不能省略,因此它们不是 的 结构,不能是低级转喻,并且属于 X的Y 结构㊂三㊁结语从形式和意义匹配的角度出发,本文以 的 结构为结构,讨论了 的 结构与其他类似结构的区别,并对这种结构的理解作了进一步思考㊂本文从构式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了构式意义的转喻运行机理和转喻的高低性质,以及转喻思维在获得 的 字构式意义上的特殊情况㊂这项研究表明 的 字构式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也反映了转喻思维的普遍性㊂参考文献[1]陈香兰. 的 字结构的构式观与转喻思维属性特点[J].外语研究,2010(5).本文系2018年国家中央教改项目 民航院校人文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JG⁃2018⁃331)的研究成果㊂㊃201㊃。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和转喻

那么什么是概念隐喻和转喻呢? 二 、概 念 隐喻 与转 喻
自从 L a k o f和 J o h n s o n 1 9 8 0年 联合 出版 了《 我 们 赖 以生 存 的隐 喻 》 ( Me t a p h o r s We L i v e B y ) 之后 , 许 多认 知语 言学 家 开 始关 注 概 念 隐 喻 和转 喻 , 并认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 和转喻
刘 丹 , 周 桂 荣
( 1 . 长春 工程 学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2 . 吉林 工 商 学院 基础 教研 部 ,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摘要 : 本文通过 分析和举例 , 对概 念隐喻 和转喻 的定义 、 分类 、 理解 方式 、 产生 原 因及应 用加 以简要地综 述说 明。概 念 隐 喻和转喻并 非修辞 手法 , 其本质是一种认知现 象, 是将抽 象、 不 熟悉的事物具体化 的过 程。概念 隐喻 可分为 两类: 常规 隐喻 和 创新 隐喻 , 常规 隐喻 分为 结构 隐喻 、 方位 隐喻 和实体隐理解过程 分两步 : 隐喻 的辨认 和隐喻 意义的判断 , 其产 生原 因包括 互动理论 、 映射理论和合成理论 , 在教 学 中应用广泛。 关键词 : 概念 隐喻 ; 转喻 ; 认知模式
6 6
域 。 比如 : ( 2 ) I ' m o n t o p o f t h e w o r l d !
赛、 对 手 以及输 赢 。所 以 , 这 句 话 可 以理 解 为 : ① 婚
姻是一场长期斗争 ; ② 在两个对手 之间; ③一方获
胜, 另 一方 则惨 败 。 F a u c o n n i e r 的合成 理论 表 明认 知组 织 的基本 单 位不 是 “ 域” , 而是 “ 情感 空间” ( me n t a l s p a c e ) 。 它 是说 话人 临 时在思 考和 讨论 接收 到 的或 想象 到 的情 景 时建立 起来 的结 构 。情感 空间 和域并 不是 等 同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视角下的“的”字结构转指构式及其认知转喻观作者:袁鹏举李奕蓉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年第01期摘要:认为“的”字结构是独立构式,且属“心理”构式,具有主观性、隐晦性、推导性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范畴化分类。
重点分析了“的字结构”形成的概念转喻观及其形成机制,提出构式需符合“小部分来转指整体,个性转指共性,所属转指领属”的规则。
最后分析了“的字构式”从发出—填补—理解的完成过程,并以金字塔型次序机制图为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的”字结构 ;认知 ;转喻一、引言汉语“的”字在语义语法构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针对它的研究十分丰富:有从汉语名物化角度来考察的,如朱德熙将“X的(…X‟表示…的‟前面的部分)”结构分为副词性的、形容词性的、名词性的三类,并对每种结构的结构指代条件和限制进行描述[1](P16~31)。
陆俭明援引配价理论,得出当“N的(…N‟为名词性短语)”中“N”是受中心语(一价名词)支配的,从属名词的时候“N的”不能用来指代整个名词性短语的判断[2](P44~49)。
还有从语法语义方面来进行研究的,如范继淹探讨了“的”字结构替代中心语的语义规则[3](P25~29)。
沈家煊则首次提出转指本质就是转喻的观点,引用完形理论、配价图式、显著度和语境调控理论等对其认知理据给予解释[4](P20~24)。
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对“的”字结构进行深入考查。
二、“的”字结构作转指用(一)“的”字结构构式关于“的”字结构,语言界存在着不同的界定。
本文认为作为独立的转指短语构式或在上下文语境中出现的“的”字结构,都应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构式,而非简单的“省略”。
1.区别于简单省略句的语义补充“的”字结构省略句是一种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的语法修辞手段,具有指代功能;而“的”字结构作转指在表示具体事物时同样具有指代功能。
需要提及的是,在表抽象概念时,“的”字结构还具有附加作为话语接收者一方主观而抽象的“补充省略”内容的特点。
转指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主观性、隐晦性、推导性。
可以说“的”字结构作为一种构式接近于“心理”构式。
请看下面的例子:(1)张大爷说,拿了这些钱,我要给老伴买好吃的(东西)。
(2)马路上这么多“小红领巾”,到底是哪一个扶你起来的?例(1)中,张大爷“给老伴买好吃的”,省略了“东西”这一整个名词短语的中心成分,“好吃的”作为修饰语给我们补充原句省略提供了线索。
例(2)中,问句后面“扶你起来的”省略的部分应该是“红领巾”,实际上“一条红领巾”肯定扶不起一位老奶奶,此处指的是少先队员。
正是在认知机制的作用下,我们对语言材料加以主观性加工才得以补充出正确的语义成分。
2.区别于简单省略句的成分缺省有些“的”字结构转指可被看作对上下文部分语义的省略,而有些省略却不能使用转指来替代。
如例(3)和例(4)。
(3)近期市场供应的蔬菜十分紧张,远远超出去年的四分之一。
(4)大运河南段航道正在修复中,目前甬江两岸的已基本形成。
例(3)符合语义,理解起来不会造成困难,而当用“供应的”这一“的”字结构来省略句子中心语成分“蔬菜”时,句子无论从语义还是语法上,均不为人所认可。
例(4)中的“甬江两岸的”实指“甬江两岸的航道”,此处可以看作转指和省略。
其原因是例(4)中上文已出现了“航道”这一源替代物,但就单个句子来说,我们可判断,省略有时并不能用“的”字结构来替代,两者仍存在区别。
3. 区别于结尾句的“的”“的”字有时在句中可起到收尾作用,说明一种方式、作用、情况或直接表达情感,与之相比较,本文的“的”字结构则不同。
(5)任女士说:“我当自行车用的。
”(6)就实力而言,本赛季云南队的则有所削弱。
任女士为省钱和环保买了一辆电动汽车却遭到了丈夫的质疑,她解释说“我当自行车用的”,此处“的”并不是我们说的“的”字结构,因为我们根本无法补出“的”后指代的语义成分,因而应当被看成是作句子的结句词来使用的。
而例(6)“云南队的”后面则可明确地补出指代成分:“云南队的实力”。
(二)“的”字结构的分类范畴化在语言结构中,“的”字结构无处不在,形式千变万化,其中的前修饰后转指部分也各有不同。
对它们进行小类的范畴化描写,有助于归纳这些小类的相似性质和总结它们的特性。
1.单一“X的”结构和复合“X的”结构(7)红的(裙子)/火辣辣的(天)/昨天的(报纸)/沿海的(沙滩)在这些结构中,“的”字前出现的都是单一性质的简单修饰语,用来说明所转指目标域即“X 的”后隐含的中心语成分的某种特性或归属,“X”可以是名词、代词、数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数量词、拟声词等,以下例(8)则是复合“X的”结构,它可以是上面某些词的组合,也包括介词短语等。
(8)广州派来的(调查员)/位于桥东头的(庙)/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中国梦)2.抽象的“X的”结构和具体的“X的”结构前文提到,当“X的”结构中“X”为抽象词汇表示概念想象时,“的”后转指不一定能够为人们所补充,所以区分抽象的或具体的“X的”结构很有必要。
(9)朝鲜经济如何改革还是个未解之题,现在,人们所能做的只有等待。
(10)羊就这样丢了,不光是因为院子门没有锁好,一定是还有人为因素的。
例(9)中“人们所能做的”是转指“人们所能做的事”,表示具体的应对朝鲜经济改革难题状况人们所采取的措施,即看得见摸得着的“等待”,读完例(10)我们会下意识地想到“人为因素的参与”这一搭配,作为抽象组合,对抽象转指进行识别和判断时,在上下文直接找则比在人的认知机制中找多了道程序。
3.“的”字结构与语境中的“的”字结构从前人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到,很多“的”字结构作为简单的构式行不通,而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则符合语法语义。
对此构式作讨论第一步应将“的”字结构语料区分为“带语境的”和“不带语境的”,只要提供合适的上下文语境,任何“的”字结构都可以起转指作用并得到合理解释。
(11)他最在行的(事)/ *他最精明的(事)(12)从大量信息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并做出判断,这是他最在行的。
(13)犯了错,赶紧找老师赔礼道歉作保证,这是他最精明的。
上例中,“他最在行的”可以做转指指事情,而“他最精明的”却不可以,但是如果给这两个“的”字结构一定的语境则均成立。
如例(12),相对于别的事情,如接听电话、打印文件等等,“提取有效信息并做判断”也许是“他”作为秘书比较出色的方面,在此方面“在行”。
而例(13),也许“他”会精明地投机取巧考试,也许“他”做人精明,但是当犯了错的时候,“找老师赔礼道歉作保证”就体现出这个精明的人“最精明”的一面。
可见语境为“的”字结构作转指提供了可能。
三、“的”字结构的“提取映射观”“的”字结构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转指实际上仍是反映了一种“映射”的联系,具有源域所具有的特性的转指可看作是对源域某些信息的主观性提取,对源域信息的部分覆盖。
这样的映射更紧密地体现了两者的联系,有利于体现二者的共同性。
而“的”字结构之所以转指就在于对源域整体门类下隐含着许多的特殊分类,如果不存在分类,也就无法对分类进行提取。
这一点类似于很多语言学家提到的“区别性特征”,如陈香兰(2010)、严辰松(2007)都阐述过。
本文认为,汉语“的”字结构对源域的提取并不是任意性的,要符合“小部分来转指整体,个性转指共性,所属转指领属”的特征。
例如:(14)He always enjoy Shakespeare.(15)* 他非常喜欢读鲁迅。
(16)鲁迅的,老舍的,余秋雨的,图书馆里能有的书就尽量多读读。
在英语中转指可用作两种方式:以部分来替代整体;以整体来替代部分。
在例(14)中,“enjoys Shakespeare”即“enjoy Shakespeare‟s books”。
但几乎同样的句式例(15)就不可以说,而必须加上“的”构成“的”字结构,这说明汉语此构式的形成有一定特殊性。
上文例(11),说一个人最在行,潜在意是还有很多地方这个人很在行,但都没这方面出色,用“他最在行的”也就在各个小类中做了提取。
而“他最精明的”则不一样,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我们来做一个考查,看图1:图1在图1中,左图被分为各个方面,如方面1、2、3等等,以此提取出了“在行”这一方面,从而又提取出了“最在行的一方面。
而右图“他最精明的”构式图中,方面1、2、3等等他都在行,我们无法再提取出一个圆圈来指代“最精明”的一方面。
因此,我们所提取的信息是右边整个大圆圈中普遍信息所映射出来的内容。
而可做转指的左图提取部分也正显示了上文所提到的“小部分转指整体,个性转指共性,所属转指领属”的特征。
四、“的”字结构作转指的提取在前人的文献中很多人提到了显著度的问题,如“壶开了的”,人们一定会联想到“壶开了的水”,因为壶在认知上比水显著。
另外还提到了“的”字结构转喻的高低属性问题,以往对它的讨论未综合的考虑到是否有关于语境的问题,因而并不全面。
作为一个构式一定是放到句子中的,而句子又一定是处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因此关于“的”字结构的形成机制应参照下面的因素塔,由上而下的考虑。
图2当我们用固定搭配作转指时,常常能够成功传达转指所表达的意思。
换句话说,固定搭配处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它为人们的熟悉度也最高,这种转指不必依赖语境,因此可单独出现,但数量不多。
如例(17)。
(17)到手的(猎物)/嘶哑的(嗓子)/缩小搜捕的(范围)/长久以来的(目标)因语境很有可能在之前或之后已提到这个转指,或未提到但提供的信息对转指提供了条件。
如例(18)“我们学校的”指本校师生。
(18)今天的报纸说江东曙光中学2000多名师生开会动员各自的亲朋好友承诺“今年过节不燃放烟花爆竹”,我们也动员一下我们学校的吧。
关于“重读”,前人在以前提及“的”字结构时就给予了关注,包括重读在内的眼神、手势也是语境的一种。
对“的字转指”的提取预设条件,提供信息。
显著度在不考虑语境时对“的”字结构中的转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我们上文提到的“壶开了的(水)”,显著度高的事物会在同类中被提取,作为转指的目标域。
推测处在金字塔的最底端,是人们在使用或理解“的字转指”时最不常用的方法,因为该方法经常导致语义的偏差,但它仍不失为一种听话人做认知的“转指”补足时需要用的一种方法。
五、结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的”字结构做了一些细节上的修补。
“的”字结构作为构式绝不是简单的省略,而是涉及认知的带有主观性的补足,文章将其进行了一些范畴化分类,使“的”字结构梳理后在构式、成分、语义上得到更清晰的整理。
此外,本文将“的”构式与英语的转喻作比较,在举例说明的基础上指出对“的”字构式做转指成分提取要遵循的条件。
而最后的“形成机制先后”金字塔从视觉上为“的”字结构形成因素提供了更直观的参考,希望是一种能在具体运用中提供帮助的有用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