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意义的认知识解

合集下载

认知视角下对隐喻和转喻的新理解

认知视角下对隐喻和转喻的新理解

认知视角下对隐喻和转喻的新理解作者:王园园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为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其对语言学的影响与日俱增。

以结合较为紧密的隐喻和转喻为例,认知语言学不仅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隐喻和转喻作为修辞手段的原生印象也在逐渐更新中,越来越多学者更加认同隐喻和转喻作为认知机制的存在。

关键词:认知;隐喻;转喻;俄语文本1 引言由于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借代)看作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长期以来只作为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在以往的学校教学中,也只在修辞课上涉及。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在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前对隐喻和转喻的认识只停留在修辞格方面。

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借代)都是语义修辞格,其中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на основе сходства),而借代则是相关性(на основе связей)。

如ручка двери(门把手);горло бутылки (瓶颈);золотая осень (金秋);Ну,ты же капуста!(你穿的可真多,像顆卷心菜似的!)等使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

лишний рот(多个人);Не хватает рабочих рук.(人手不够了。

);Я три тарелки съел.(我吃了三盘菜。

);Борода стоит у ворот отеля.(大胡子正站在饭店大门口。

)等使用了转喻的修辞手法。

2 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和转喻2.1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以及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一举打破了“隐喻仅是修辞格”的固有格局。

作者莱考夫和约翰逊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转喻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在古今语言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翻译实践中,如何运用转喻把源语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传达给译语的读者,成为研究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转喻的定义;转喻的理解;转喻的翻译。

一、转喻的定义转喻在语言学习中有其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读者、听者更好理解文本内容,把抽象的或难以直接理解的概念说明清楚。

转喻是一种隐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本质是指比喻性的说明,其基本特征是将由比喻句所构成的语句表达为非比喻句来实现转换。

换句话说,转喻是一种对抽象的观念的描述,它是一种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极大的概念,是以形象表达意义的一种方式,作者在表达和交流中隐含传达一个更深层次、更抽象的意义。

二、转喻的理解转喻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有效方式,但如何理解转喻比较困难。

比如,在一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爱情就像一棵树,它的根必须扎实在土壤里,从根获得养分,然后才能长出多么茂盛的枝叶。

”这种转喻方式让读者联想到爱情也需要努力才能长久。

转喻在文本中方便了读者的理解,它也非常有利于作者表达想法。

转喻更能够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比喻成客观存在的象征,从而使概念可以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最终的文字表达目的。

三、转喻的翻译在文化转换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背景知识,以便将转喻的概念翻译出来,有效传达源语中的信息。

翻译转喻需要考虑语言文化差异。

例如,源语中说“她像一座山般坚强”,在译文中,可以对这句话进行必要的修改,将“山”改为“拳”,使用拳头这样一个比喻,表达她的韧性和坚强。

另外,在将转喻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保留比喻的方式进行转换,以保留原文的艺术表现形式。

有时候,源文与译文在情感表现上可能会有些不同,但根据译者的判断,可以选择删减或增加信息来表达源文的艺术表示。

综上所述,转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表达形式,它具有夸张、图画化和艺术性等特点。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

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

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展开以下几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正面剖析:什么是转喻;事物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转喻;事物部分和部分之间的转喻。

意象是诗人们创作的重要方法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研究意象与转喻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传统修辞手法与认知语言学所研究的共性。

关键词:转喻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修辞手法一、引言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转喻有初步的研究。

直至今日,转喻依然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

转喻被视为是一种艺术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西方认知语言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中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

中国古代转喻手法可以追溯到孔子时期,而后向唐诗宋词延伸直至今天的现代文学。

唐诗宋词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时期,以它精美绝伦的句子引来大批国内乃至国外学者对它进行深刻的探讨。

其中,古诗词中不乏转喻的写作手法。

这种微妙而细致的手法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借助意象来实现的,因此又可以称之为文化转喻。

二、关于转喻研究的相关回顾(一)关于转喻的研究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研究,使得文学界刮起一阵对隐喻研究的狂潮,因而对转喻就相对忽视一些。

即便如此,依然有少数学者对转喻进行了深刻思考:T aylor(1995)提出转喻的本质是一个概念结构中两个实体之间建立的一种意义联系。

国内外关于古诗词的研究很多,但多数学者忽视了对转喻研究的重视。

渐渐地就有学者将隐喻和转喻相结合,研究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

Goossens(2002)在转喻和隐喻互动的背景下,提出了隐转喻概念。

高原在《古典诗歌中隐喻与转喻的互动》对此理论有深刻体现。

三、转喻(一)转喻的定义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又参与了人类的心理反射过程。

因此,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转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诗歌中语言转喻之认知解读

诗歌中语言转喻之认知解读

诗歌中语言转喻之认知解读
诗歌中的语言转喻,常常能够深入描述一个主题,甚至令其超越了常规的语言技巧和框架,深刻地挑战认知领域。

令人兴奋的是,在读者对诗歌进行认知解读时,可以发现其中惊人的多拓展性,实现从接受者发起的语言干预,从而形成一种自由的双向信息交互,使在诗歌中强调的主体意义整体化而显现出来。

诗歌转喻法在认知解读中的应用更加丰富,其有利于缩小发现者与把握者之间的距离,使双方更容易取得连接。

转喻的千万倍比,广泛地利用看似无关联的事物,扩展双方的视角,使其能够多角度地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主题。

例如,诗歌中将一株树改头换面地比作婚约,表达爱慕者对彼此情感结实不变。

此类转喻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语言本身的无限性,同时有助于深化读者对主题的理解。

转喻的认知语用功能阐释

转喻的认知语用功能阐释

第30卷第1期2011年2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0No.12011.2收稿日期:2010-12-10作者简介:曾倩,女,讲师,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转喻的认知语用功能阐释曾倩(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410000)摘要:在认知语言学视野中,转喻由一种普通的修辞格提升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由此引发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转喻的关注,转喻功能的探讨成为研究的热点。

从宏观层面来看,文章认为转喻不仅具有较强的修辞功能和语言学功能,更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语用功能和语篇功能。

关键词:转喻;认知功能;语用功能;语篇功能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11)01-0128-03在传统修辞学领域,转喻和其他比喻性语言一样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辞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新鲜感。

因此,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转喻的修辞功能、语言功能始终是语言学家、修辞学家们讨论的重点。

但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对修辞性语言的理解发生了全新的转变。

仅从修辞层面来研究转喻的功能显然远远不够,我们探讨转喻的功能应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全面展开。

下面就将着重从认知、语用、语篇三个层面来探讨转喻的功能,以便我们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转喻的本质。

一、转喻的认知功能传统修辞学认为,转喻和其他辞格一样只是一种语言装饰,它通常使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来替代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主要起到指称或命名的作用。

但自从20世纪八十年代Lakoff 提出“概念转喻”的观点以来,人们把转喻提升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

转喻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是指通过比较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从而
对其中一个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转喻是一种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
的转换,它是在表达时将不熟悉的概念引入到熟悉的语言中,从而
使得人们可以理解和解释更复杂的概念。

转喻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即直接转喻和隐喻转喻。

直接转喻
是指在言语中使用直接的比喻,例如“他是一只狮子”或“她的笑
容像一朵花”。

隐喻转喻则是指使用一种更复杂的比喻,其中一些
关键元素隐含在语言中,但并不显然或明确。

转喻的使用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探索
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转喻在语言中的作用。

例如,认知语言
学家认为转喻不仅用于翻译和理解语言,还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使用转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概念、情感
和体验,并在人际交流中更加精准地表达自己。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转喻有助于我们将两个不同的概念
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见解。

例如,“时间是一条河流”这句话,将时间与河流比较,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使得完
成这项任务变得更加容易。

此外,转喻还有助于我们理解难以描绘
的抽象概念。

例如,“爱情是一朵花”,这个比喻有助于我们理解
爱情的特质,例如它太过美丽但又脆弱,需要护理和维护。

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
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概念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它不仅在语言中起作用,还可以用于思考和行为的转换,增进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1。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转喻在文学中是一种常见的表达形式,它有助于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文学作品更加有表现力。

在当今社会,转喻的翻译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语言学研究,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而且有助于各种语言交流。

本文旨在通过对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更好地掌握转喻的翻译技巧,更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

首先,转喻的定义。

简单地说,转喻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利用除本义外的意义,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以其它相关的概念或事物的形象来表述的一种修辞手法。

转喻的意义是用一种暗含关系的修辞方式,将一种概念比喻成另一种概念,使表达者能够用较少的语言来避免太多的抽象概念,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

其次,转喻的翻译要求。

首先,翻译者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内容,从而找出文中转喻的实质,把握转喻的意义,以此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其次,译者在翻译转喻时,应注意忠实表达原文的意思,充分考虑所用比喻词或短语的释义与比喻的含义,以此来反映转喻文本的本质。

此外,译者还应该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保留原文文意,使译文有利于接受和理解。

最后,转喻的翻译策略。

首先,翻译者可以采用句尾转喻策略,注意完整保留原文的语义。

其次,可以采用文字复制策略,通过在译文中以原著文字形式复制原文转喻来表达原文的转喻意义。

此外,译者还可以采用等效策略,即选择译文中完全等效的成语替换原文的转喻,以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表达意图。

综上所述,转喻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转喻的翻译要求翻译者既要了解原文,又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来精确反映比喻的意义,采取准确的翻译策略是很必要的。

借助于上述探究,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解读更深层次的文学涵义,达到转喻本质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6, 4(4), 109-113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journal/ml /10.12677/ml.2016.44012文章引用: 宫健宇, 杨忠. 转喻意义的认知识解[J]. 现代语言学, 2016, 4(4): 109-113.The Cognitive Construal of Metonymic MeaningsJianyu Gong, Zhong Ya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Received: Aug. 31st , 2016; accepted: Sep. 16th , 2016; published: Sep. 26th ,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al of metonymic meanings from the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as-pects. It shows that the construal of lexical metonymies is realized by profiling either proximal concepts or proximal scopes.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grammatical level, the construal of meto-nymic meanings is achieved by different profiles in the same base. All the above construals rely on both cognitive contexts and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The choices of metonymic forms root in the speaker’s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 KeywordsConstrual, Metonymy, Profile, Context, Communicative Intention转喻意义的认知识解宫健宇,杨 忠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收稿日期:2016年8月31日;录用日期:2016年9月16日;发布日期:2016年9月26日摘 要本文从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入手,探析了转喻意义的认知识解。

结果表明,词汇层面的转喻识解通过凸宫健宇,杨忠显邻近概念或凸显邻近辖域实现,而语法层面则主要由同一辖域中不同概念的凸显实现。

转喻意义的识解依赖于交际者的认知语境和实际的情景语境,其表达形式的选择取决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关键词识解,转喻,凸显,语境,交际意图1. 引言自认知语言学兴起以来,转喻又一次掀起了学界研究的热潮。

转喻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时代,在当时的传统修辞学观中转喻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指以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

与此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转喻作为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一种类型,实际上是一种概念现象[1]。

此外,转喻也可以看作认知参照点现象,是人们通过一个概念实体建立与目标之间联系的认知操作过程[2]。

虽然以上对转喻的认识角度不同,但都承认转喻依赖于概念邻近性。

以往对转喻的研究多注重理论层面的探讨[3]-[5],近些年来将语用学与认知转喻相结合的研究也逐渐增多[6]-[8],然而转喻的理解依赖于人们的认知识解,从这一角度对转喻的探究还尚在少数。

本文基于认知语法中的识解,试图探析转喻意义产生的理据,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1) 词汇层面和语法层面的转喻意义分别是通过怎样的认知识解实现的?2) 语境因素是如何影响转喻意义的认知识解的?2. 转喻的分类以上从认知视角对转喻的认识反映了转喻的本质,与隐喻相似,转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Radden & Kovecses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从符号本体视角将转喻分为符号转喻、指涉转喻和概念转喻[9]。

符号转喻涉及义形两个不同的本体域,一个形式联系一个或多个概念;指涉转喻则操作于两个不同本体,一个是外部世界的实体或事件,另一个是符号、概念或形式;概念转喻涉及概念本体,必须有两个概念直接的通达关系[4]。

此外,转喻还可以分为规约性转喻和非规约性转喻。

前者指经长期反复使用,修辞功能逐渐弱化并演变为常规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后者则指形象新颖、具有较强修饰色彩的转喻,更大程度地依赖交际语境和认知语境。

语法层面的转喻以规约性为主,而词汇层面的转喻既有规约性的也有非规约性的。

本文将着重从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探析转喻意义的认知识解,文中举例多属符号转喻和指涉转喻。

3. 认知语法中的识解论Langacker认为识解可以从突显(prominence)、视角和详略度这三个大方面来描写[10]。

相同的言语内容,因识解方式不同,产生不同的表达意义。

人们认识事物时一般将注意力优先集中于突出的部分,这种认知能力成为突显原则的基础[11]。

侧重与基体(profile/base)是突显中的主要概念,基体指语言表达在相关认知域中涉及的范围,侧重是基体内被最大凸显的部分,即注意的聚焦点所在。

视角涉及观察者与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主要包括辖域(scope)和主客观性(subjectivity/objectivity)。

辖域指不同的概念内容配置,可分为最大辖域和直接辖域,前者指一个表达式所能激活的最大内容,后者则指最相关、最邻近的概念。

主客观性涉及概念主体(conceptualizer)和概念化对象的关系。

最后,详略度指不同的精确程度和详略程度。

针对于转喻的使用和理解来说,主要涉及侧重与基体和辖域两个维度,下面将分别从词汇和语法层面结合这两个维度探究转喻的意义,进而明确语境因素在转喻识解中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维宫健宇,杨忠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4. 转喻意义的认知识解4.1. 词汇层面转喻的认知识解转喻的使用离不开语言形式激活的概念域,词汇层面的转喻也是如此。

比方说(1)中“the sax”激活的最大辖域为与该乐器相关的所有概念,如演奏者、演奏地点、演奏方式、演奏曲目等。

而与此句话中其它词激活的概念进行互动可推断出,“the sax”指涉有生命的人,在所有概念中与其最邻近的是“演奏者”,“演奏者”这一概念由此得到凸显。

同时,演奏者概念与乐器萨克斯概念构成直接辖域。

对于当时的交际情境来说,交际双方可能对乐器更加熟悉,或者说话者依据其他交际意图例如本着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以转喻的方式用邻近的乐器概念来表达乐器演奏者。

也就是说,乐器萨克斯这一概念成为理解其真正含义的认知参照。

听话者听到该语言形式时,会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和当前交际语境寻求“the sax”概念的最佳关联,并对其意义进行推理,进而明确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交际由此得以顺利进行。

(1) The sax won’t come this Sunday.(2) The buses are on strike.与此相似的例子还有如例(2)中,以buses的形式表达buses drivers的概念,用Shakespeare表达Shakespeare’s books等。

实际上,定冠词加形容词代表一类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与该状态邻近的生命体概念得到凸显,比方说“the rich”“the honest”。

相对来说,后几种转喻表达的规约程度比“the sax”强。

在汉语中,词汇层面的转喻使用也与此相似。

如例(3)中,“头儿”作为身体的一部分,激活的直接辖域为其所在的整个身体,头的功能、作用、与其他部位的关系概念也同时得到激活。

然而,与该句中其他概念进行互动可推断出,此时的“头儿”并非指涉传统意义上的身体部位,而是指涉有生命的人。

此时的转喻表达之所以可行,是由于头的位置和职能概念得到凸显。

头是整个身体结构的最上方,作为掌管和控制整个身体神经活动的中心具有重要的领导作用。

在一个机构或是部门中,领导所处的地位自然在最前,其发挥的也正是此种作用,两者的区别在于辖域的差异。

身体辖域激活由群体构成的社会机构辖域,这种概念上的邻近性离不开人的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

(3) 我们的头儿今天出差。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看,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从认知自己开始的,因而对于身体部位的认知要早于其它概念。

以头在身体中的作用和功能为认知参照,人们使用转喻的方式表达这一语言形式在机构或部门中的邻近概念。

这种转喻的表达一方面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使得语言表达具有经济性,同时也进一步地说明了语言的体验性。

由以上实例可以得出,转喻意义在词汇层面的识解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即凸显邻近概念或者凸显邻近辖域。

4.2. 语法层面转喻的认知识解转喻过程是以一种实体代表另一种相关实体,其主要功能是指称并凸显事物的特定方面[1]。

实际上,很多语法现象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转喻关系,比方说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人们对例(4)和例(5)的意义进行理解时,激活的概念都包括施事者John、动作接受者the window和它们之间的动作关系。

也就是说,例(4)和例(5)激发的概念及其概念域是相同的,它们的基体相同,而凸显的不同或者说是侧重的不同导致了表达形式上的差异。

例(4)凸显的是动作broke和施事对象the window,而例(5)中动作“was broken”和施事者John得到凸显。

Langacker指出转喻是同一基体中侧重的变换,建立在邻近性(proximity)原则的基础之上[12]。

由此可以说,两者之间具有转喻关系。

由于我们往往注重其表达宫健宇,杨忠形式在语法层面的差异,并且这种转喻关系具有一定的规约性,所以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4) John broke the window.(5) 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John.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我们听到例(4)和例(5)时,它们激发的辖域和凸显的概念与以上讨论中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