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13.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介绍了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在运动中碰撞,改变方向和速度。
(3)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物质的分子运动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为什么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
答案:物体受热时,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导致物体体积膨胀。
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夏天饮料容易溢出。
答案:夏天温度高,饮料中的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导致饮料体积膨胀,容易溢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一些相关知识,如分子动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热胀冷缩、热水冷却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提问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通过多媒体展示微观世界的精彩画面,如分子热运动的动画,让学生对分子热运动产生直观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1.学生在认知方面,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性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现象,帮助他们建立直观的认识。
2.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指导;部分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学现象,提高学科认同感。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分子热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分子热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奥妙,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3.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4.学生在合作交流方面,部分学生表现出不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团队协作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
5.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性,掌握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教案

《分子热运动》教案分子热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本质区别及特性;2.了解分子的运动状态;3.学会用KMT理论解释分子热运动的规律;4.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锻炼实验操作的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用KMT理论解释分子热运动规律;2.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各自特性及本质区别。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老师通过引入问题,如“为什么水能变成冰块,又能变成水汽;为什么气体、液体、固体的特性不同?”来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
第二步: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种物质体系(如水,气体等),通过实验探究,搜集能够说明物质状态的数据,如密度、分子运动状态等。
第三步:总结规律老师组织学生比较不同物质的特点和规律。
第四步:KMT理论讲解老师通过KMT理论来解释分子热运动规律。
第五步:举例分析老师通过实际案例,如气压计,瓶子密闭等,来进一步说明KMT 理论。
第六步:实验操作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如下实验操作,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子热运动规律的认识:实验一:固体的热膨胀;实验二:液体的表面张力;实验三:气体的扩散。
第七步:案例讲解老师通过实际案例(如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等)来进一步说明分子热运动的重要性。
第八步:概括总结老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概括,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主探究、讨论问题的能力;2.实验操作技能;3.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1.与生活相联系,比如气压计、汽车制动等的实际应用;2.资料挖掘,探究物质的状态变化规律。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掌握分子热运动的特点;3.理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向学生引入本课的主题,即分子热运动,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物体会热?或者说,什么是热?"2.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与同桌进行讨论。
二、概念讲解(20分钟)1.向学生介绍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即物质中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在宏观上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2.解释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包括自由度大、速度不同、碰撞频繁等。
三、观察实验(30分钟)1.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并将一些食用色素或其他颜色物质加入容器中的水中。
2.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容器中的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与分子热运动之间的关系。
3.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容器中的液体分子运动情况。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实验的结果,并总结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2.提问"为什么加热物体会使分子运动加剧?",鼓励学生思考。
3.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分子热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五、拓展活动(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
2.要求学生以生活中的例子为基础,展开小组讨论,讨论分子热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请几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六、课堂作业(20分钟)1.让学生回家后,观察一个小时内不同物体的温度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
2.要求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讨论物体温度变化与分子热运动之间的关系,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价:1.在概念讲解环节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提问,来评价他们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程度。
2.在观察实验环节中,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描述容器中的颜色变化和分子运动情况。
3.在讨论与总结环节中,评价学生的思考与回答是否合理,并对其进行适当鼓励。
《分子热运动》名师教学设计

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及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认识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利用弹簧的弹力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教学难点】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水、胶头滴管、两个铅柱和钩码、弹簧和橡胶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中国馆正式开幕后,贫弱的中国政府送出的包装简陋茅台酒未能引起评委重视。
我国代表急中生智,拿起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酒瓶嘭的破在地上,陶罐一破,顿时浓郁的酒香征服了评委,茅台酒获得金奖,从此享誉全球。
这酒香是如何进入宾客鼻子里的呢?【板书课题】§13-1 分子热运动(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讨论交流二、探究新知:(一)、物质的构成[建立情境]:原来这与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请看图片。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体会:常见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肉眼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板书】: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课件展示]: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
《16.1分子热运动》教案

《16.1分子热运动》教案一、课程背景作为物理学科的一门重要内容,热力学在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热力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分子热运动是学生掌握热力学的关键。
因此,本教案旨在通过理论授课及实验操作,帮助高中学生全面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性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掌握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内能的表现形式。
2.了解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宏观性质的影响。
3.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影响。
4.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2.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3.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性质(如体积、压强等)的影响4.实验操作:热胀冷缩实验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如何清晰准确地描述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规律;2.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归纳出规律。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探究法3.讨论交流法六、教学过程1.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导入:通过插入一段描述粒子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探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并在互动中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讲授: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性质进行讲解,其中包括分子热运动对物质的内能的贡献、与温度的关系等。
2.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导入:通过将温度计浸入不同温度的水中来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讲授:讲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是温度的表现形式,温度的高低是由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所决定的。
3.分子热运动对物体性质的影响导入:通过实验操作,呈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胀冷缩是由什么引起的。
讲授:通过讲解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对物体性质的影响,如体积、压强等。
4.实验探究:热胀冷缩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对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长度变化的观察,探究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影响。
实验步骤:1.准备热水和冷水两个水槽,分别将向钢质棒直接加热后,浸入冷水。
2.调整热水和冷水的温度,使两个水槽的水温分别为60°C和10°C。
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13.1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一、设计意图1. 使幼儿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3. 激发幼儿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知道分子在运动中的特点;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分子在运动中的无规则性和能量传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热运动模型、实验器材;2.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彩泥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分子热运动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本节课的主题;2. 观察与实验:让幼儿观察分子热运动模型,并进行简单的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分子热运动的现象;3. 讨论与思考:引导幼儿探讨分子热运动的特点,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分子会这样运动;4. 创作与表达:让幼儿利用学具,创作出自己理解的分子热运动场景,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分子在运动中的无规则性和能量传递。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幼儿对分子热运动有了基本的认识,他们在观察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但在理解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和能量传递方面,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幼儿深入学习这一知识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同时,我还计划开展一些拓展延伸活动,如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庭中的分子热运动现象,并和家长一起进行记录。
这样既能巩固课堂所学,又能让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这些细节对于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至关重要。
分子的热运动的教学设计2篇

分子的热运动的教学设计分子的热运动的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原理和特点。
2. 掌握测量分子热运动的方法。
3. 掌握分子热运动与温度、分子量、分子间距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解释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3. 解释分子热运动与分子量的关系。
4. 解释分子热运动与分子间距的关系。
5. 进行实验观察,测量分子热运动的速度。
教学步骤:引入部分:1. 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开始教学:为什么固体、液体和气体会有不同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教师简要介绍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即分子在物体内不停地运动,并解释这种运动与物体的性质有关。
主要教学内容:1. 教师解释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是物体内分子的平均动能的度量,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速度越快,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速度越慢。
2. 教师解释分子热运动与分子量的关系。
在相同的温度下,分子量越小,分子热运动速度越快;分子量越大,分子热运动速度越慢。
3. 教师解释分子热运动与分子间距的关系。
分子热运动速度与分子间距无关,但当分子间距变小时,分子热运动的频率增加,即分子撞击的次数增加。
实验部分:1. 教师设计一个实验,测量分子热运动的速度。
2.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物玻璃片、橡皮膏、照相纸、荧光颗粒。
3. 实验步骤:a. 将荧光颗粒撒在载物玻璃片上。
b. 用橡皮膏将玻璃片固定在显微镜上,并调节焦距。
c. 打开照相纸,使其与显微镜的目镜相贴。
d. 用显微镜观察荧光颗粒的运动轨迹,并拍摄照片。
e. 通过观察照片,测量荧光颗粒的位移和时间,计算出荧光颗粒的速度。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分子热运动速度与温度、分子量、分子间距的关系。
让学生参与:1.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例如:为什么温度越高,物体的性质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分子间距与分子热运动速度无关?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分子热运动与温度、分子量、分子间距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九年级学生2、学科:物理3、课时:14、课前准备:学生准备:①根据预习学案预习课本。
②搜集与分子有关的资料。
教师准备:①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蓝、红墨水,烧杯,冷水,热水,铅柱,钩码,乒乓球,弹簧。
②分子热运动的课件。
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课题:分子热运动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且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能认识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③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④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③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了解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四、教材分析本节课作为第十六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
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教材首先简介有关物质由分子组成的知识,使学生对分子小、数量大有深刻印象。
然后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对冷水和热水中一滴墨水扩散快慢的探究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
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重点:由于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为学习下一节内能学习作铺垫。
本节讲述的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热运动。
所以分子热运动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抽象但又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知识前提,所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五、教学思路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对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部分难点,本节课采用“实验类比”的模式组织教学,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组织教学。
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
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所以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
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观察·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情况及扩散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硫酸铜溶液扩散需要几天时间、金与铅的扩散实验更是需要几年时间,这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进行展示加强学生对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的理解。
这样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起到了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
这些色彩鲜艳,声像并茂的动画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化解教学难点。
六、教学方法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根据教材特点以及九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类比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情况及扩散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设计课前预习学案【温故知新】1.物质是由________组成的,其大小通常以______________为单位来量度。
2.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___________。
3.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_________,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____________。
【自主预习】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1、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课本图16.1—2的气体扩散实验中,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碳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课本图16.1—3的液体扩散实验中,经过30日后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很深。
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5.你认为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例支持你的结论吗?6.你认为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例支持你的结论吗?7、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8、图16.1-5能说明什么?9、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10、结合P126图16.1-6理解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存在形式【自学检测】1.扩散现象说明:(1)分子间有;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
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
(均选填“引力”、“斥力”)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课前组内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展示出来。
课中导学案(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宁愿在尝试中失败,也不要在保守中沉默。
)(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小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二)合作探究:(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的。
)【实验1】<第一次实验>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
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
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
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沉到瓶底<第二次实验>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
(温馨提示: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
)【视频】/v_show/id_XNTA1Nzc2MjI4.html1、过了一会以后,第二次实验中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既然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为什么在第二次实验中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会上升到上方的空气中,而使空气的颜色发生了改变?.3原来颜色较深的二氧化氮气体为什么颜色变浅了?。
4.这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实验2】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热水中,稍等一会儿整杯水颜色变成均匀的淡红色。
【实验3】:在分别盛有等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视频】/u34/v_NjIwMTU5.html事例1:热水杯中加糖,整杯水很快变甜。
事例2:炒菜比腌菜咸的快。
1.请再举两个类似实例:、。
2.这些事例说明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结合图16.1—4扩散现象产生的示意图,你还能对分子的运动做出那些推测?4.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4】教师按图16.1-6自制一个教具,建立物理模型,运用类比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什么时候表现为引力,什么时候表现为斥力。
【视频】/v_show/id_XNTA1Nzc2MDY4.html1、分子之间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同时存在的。
那么,何时表现为引力,何时又表现为斥力呢?2、“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了。
(三)全班交流,精讲点拨(交流、讨论实验探究中的结论。
试验当中还发现哪些问题?相机点拨,深化理解)(四)课堂小结,反思整合(留下你的感悟,让我们共同分享!)(五)达标测评,反馈提升:(知识的根是苦的,它的果实是甜的。
)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春天:春江水暖鸭先知 B.夏天:满架蔷薇一院香C.秋天:数树深红出浅黄 D.冬天:纷纷暮雪下辕门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之间,不会发生在固体和液体之间B.液体和气体分子问有间隙,固体分子间没有间隙C.南极的冰山温度很低,没有内能D.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3、下列现象中,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是:【】A.余音绕梁 B.尘土飞扬 C.人声鼎沸D.花香扑鼻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B.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弹簧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空隙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5、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6、用分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做饭时炊烟袅袅,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没有空隙C.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D.房间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的运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只存在着排斥力B.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大爆炸,爆炸引起宇宙膨胀C.在空调房间吸烟时,会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这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D.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中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平常物体不带电课后延伸学案8、“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