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有效路径探索
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及教育路径探析

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及教育路径探析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大学生生命观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生命观主要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强调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导向,导致大学生的生命观出现了一些变化。
现代社会的高压竞争环境让大学生的生命观偏向功利和结果导向。
在大学生涯中,他们面临着各种考试和竞争,为了获得好成绩和优秀的职业前景,他们可能会忽略个人的内心需求。
对于他们来说,生命的意义似乎更多地与外在的成就和荣誉相关。
这种生命观的强调功利性和结果导向,可能会使大学生们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和激情,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了大学生的生命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们也不例外,他们可能更加关注物质的满足和享乐,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这种生命观可能会削弱大学生们对于精神价值和内心追求的重视,使他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现代社会的虚拟社交和网络化对大学生的生命观产生了一定影响。
随着网络的流行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们更多地通过虚拟社交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这种虚拟社交往往更加注重外在形式和表面关系,缺乏真实和深层次的交流。
这种生命观的影响可能会让大学生们更加追求虚幻和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真实和深入的人际关系。
面对当前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路径来引导大学生重新审视和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学校需要加强教育理念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主发展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学校也要加强实践和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实际地去感受社会和人生的真实,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
家庭和社会也需要共同参与大学生生命观的塑造。
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发展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和引导,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支持,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普遍缺失和培养路径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普遍缺失和培养路径引言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给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但在现实中却存在普遍的缺失。
本文将针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普遍缺失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培养路径,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的学习与成长。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普遍缺失1. 教育注重功利性,忽视生命教育的整体性当代教育体系普遍追求结果和功利性,往往过分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生命教育的整体性。
大学生普遍被灌输了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只注重追求高分和名校的录取,而对于生存意义、健康、情感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关注度不高。
2. 缺乏对自我管理和发展的培养在大学阶段,学生要面对更为自由和广阔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往往缺乏自我管理和发展的能力。
生命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但很多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3. 文化教育的缺失当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与多元文化的碰撞,给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生命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但现实中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多元文化的接纳能力,思想上比较浮躁,缺乏文化自信。
4. 缺乏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但在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缺乏对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的关注,只关注个人利益和短期目标,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意识。
培养路径1. 改变教育理念,注重生命教育的整体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生命教育的整体性。
将生命教育作为课程设置的一部分,引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教授学生关于生命的意义、价值观、情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大学可以在学生入学时组织一些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的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并提供相关的辅导和指导。
《2024年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范文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篇一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大学生生命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生命观念、生命态度和生命行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高其生命意识和生命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背景、意义、现状及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1. 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其生命观念、生命态度和生命行为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生命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问题,这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因此,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2. 意义
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其生命质量和幸福感;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 教育内容单一: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侧重于生命科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生命价值观、生命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2. 教育方式陈旧:传统的教育方式以灌输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 教育师资力量不足: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力量,导致教育质量不高。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策略
针对。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生命关怀的增加,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重要性、内容和方法、实践案例分享以及有效性评估。
结论部分强调了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方面的作用,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现状分析,重要性,内容,方法,实践案例,有效性评估,必要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生命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生命素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现代社会中,高校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包括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
加强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规划,具备应对挑战的能力和勇气,已成为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问题,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工作,推动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本文将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重要性、内容、方法以及实践案例,旨在为今后的生命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意义在于为大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培养他们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通过生命教育,学生可以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我保护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促进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感的提升。
生命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尊重生命,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生命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为建设美好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及教育路径探析

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及教育路径探析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生命观对于他们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的生命观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探析和引导,教育路径也需要相应调整,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生命观。
1.物质追求过度: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大学生普遍对物质生活有较高的追求。
他们往往通过追求高薪工作和物质财富来衡量个人的成功和价值,忽视了生活中其他的重要方面。
2.忽视精神世界:由于强调物质追求,大学生在生活中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建设,对艺术、文化、思想等方面缺乏兴趣和了解,导致内心的空虚和缺乏追求。
3.追求名利:大学生普遍追求名利,希望通过名声和地位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这种追求往往包含着功利和虚荣的成分,容易使大学生迷失方向,陷入功利主义的怪圈。
4.缺乏家庭观念:由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离开了家庭,他们对于家庭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较弱,缺乏家庭观念,导致在生活中往往忽视亲情、友情等重要关系的建立。
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生命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他们需要认识到物质财富并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要重视精神世界的建设,追求知识和美的追求。
2.培养综合素质:大学生应培养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品位。
他们可以通过读书、旅行、参加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对艺术、文化和思想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注重社交关系:大学生在生活中应注重社交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培养亲情、友情和爱情等重要关系。
他们可以主动参加校园组织和社团活动,扩大自己的人脉圈,培养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
4.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生命观形成的基础,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家庭应注重亲子沟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家庭观念,让其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形成稳定的生命观。
三、调整大学生的教育路径1.开设必修的人文课程:大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开设必修的人文课程。
浅析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浅析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当代大学生是一代追求自由、个性与价值自我实现的年轻人,但也面临着不少生命教育方面的挑战。
本文将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生命教育的现状以及如何进行生命教育的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自由、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自我放纵、追求有形快乐的心理倾向,他们缺乏生命的敬畏和意义感,对于人生方向和价值目标的认识欠缺清晰度。
一些大学生可能过于薄弱的精神素质,如缺乏足够的耐心、毅力、勇气和忍耐等,他们在困难面前容易放弃,情绪化的行为会在人际关系中引发许多不必要的问题。
很多大学生也缺乏生命照顾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导致对健康的认识和保护不足,无扶贫残疾等社会公益行动意识。
二、生命教育的现状虽然大学教育中一直有着培养学生精神文化方面的课程,但生命教育的覆盖面相对较小,甚至“缺席”,大学生很难得到系统、全面的生命教育。
很多学校的生命教育只是形式上的,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这可能也反映出大学教育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生命教育的实现途径1、多角度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天赋,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优势,在生命的过程中寻找目标,明确自己所追寻的意义和价值,修炼人生态度。
2、大学生对健康保护的认知:大学生应该拥有相关的健康知识,如如何保护视力、如何保持合理饮食、如何预防自我滥用等知识。
3、大学生动手实践、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参与慈善、志愿服务等社会性公益活动,了解社会需求,认知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实践人道主义的理念,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作出贡献。
4、开设专业化课程和活动,如医学、健康意识培训、安全注意事项和交友技巧等课程,让大学生通过专业的课程以及形式多样的活动途径,综合地掌握相关的生命教育知识。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要注意自己的体魄,保护自己的健康,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生命教育,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积极投身社区建设,为社会做出贡献和奉献。
浅谈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研究

浅谈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更是一种对人生、人性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生命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它不仅关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更是关乎他们未来的生活和人生价值的塑造。
本文将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探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研究。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描述:“现在的大学生抱怨课业繁重,思想混乱,人际关系复杂。
”这种描述其实是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
大学生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心理问题多,而且面对的社会环境也使得他们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相对较为模糊和混乱。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大学教育体系的问题,更是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种警醒。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相对单一。
现在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学习和就业方面的指导,而对于人生、人情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
这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时显得力不从心,造成他们在生活中的不自信和自卑。
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大学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缺乏对社会的真实接触和了解,使得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常常停留在书本和理论的层面上。
这就导致了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常常存在一定的迷茫和不适应。
大学生生命教育缺乏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现在的教育体系往往强调对学生学业的重视和对成绩的追逐,而忽略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
这使得大学生常常在追求目标和理想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浑浑噩噩的感觉,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
既然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着以上的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进行研究和探讨。
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应更加注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需要。
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及教育路径探析

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及教育路径探析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之一,其生命观念的形成对其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寻找合适的教育路径进行探析。
一、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他们的生命观念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存在理解偏差,表现为以下特点:1. 浮躁、急功近利。
在当今社会,物质利益至上的思想盛行,很多大学生出现了对名利的追逐,对事情结果要求迅速、立竿见影。
2. 迷茫、焦虑。
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大学生在求职、选择未来道路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导致一些大学生感到迷茫和焦虑,对未来缺乏规划和确定性。
3. 缺乏责任感。
一些大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出对社会责任的漠视,对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存在不够敬重,缺乏对社会的奉献精神。
以上种种表现,点明了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一些不足之处,也凸显出了大学教育在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树立正确生命观方面的重要性。
二、导致问题的原因大学生生命观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较大,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们的精神追求相对滞后,这种社会环境促使大学生产生急功近利、追求名利的倾向。
2. 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溺爱,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责任和生命的认识,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正确生命观方面功不可没。
3. 个人认识的局限性。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和认识的不成熟,对于生命的认识存在着相对的局限性,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开阔视野,深化对生命的理解。
以上原因综合作用,导致了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教育路径探析1. 提倡人文关怀。
大学教育应该强调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帮助学生树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理念,提高他们对生命的敬重和珍视。
2. 强调社会责任。
大学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通过奉献自己、帮助他人来体现生命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54 April2019(A)总第454期2019年4月(上)摘要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重塑伦理道德教育”为突破口。
与生命的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属性相对应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生命基础教育、生命发展教育、生命超越教育三个方面。
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求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管齐下,这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实需求实施路径The Exploration of Real Needs and Effective Paths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Life Education//Zhuang WentingAbstract Research of lif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must be based on the idea of taking students'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with remodeling moral principles as the breakthrough.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properties of life as natural property, social property,and spirit property,the contents of college stu-dents'life education cover life basic education,life develop-ment education,and life transcendence educa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life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life education,survival education and living education,which is the basic way to achieve college students'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life education;real needs;imple-mentation paths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生命逝去的消息,更让人震惊的是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
据统计,2017年大学生自杀事件相比2016就提高了23%。
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在少数的大学生虽然不会出现自杀、杀人的行为,但却存在生命价值缺失、理想模糊、意志薄弱、功利心强、在精神上无所寄托等问题,表现为生活无目标、无质量、无乐趣、无意义,常把“随便”“混混”“无所谓”“实际一点”挂在嘴边。
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希望的群体以触目惊心的方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拓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势在必行。
1认清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1.1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育作为为人类服务的“最伟大的工具”,必须关注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然而,现行教育只重视某些功利性的需要,忽略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变成了成“材”、成“器”的教育而不是成“人”的教育。
生命是灵动、多彩、富有创造力的,而且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生命教育必须给予个体生命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充分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从各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使其生命呈现出茁壮与健硕、鲜活与灵动、纯净与高贵的特点,生命个体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1.2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以“重塑伦理道德教育”为突破口我国教育目前还处于“智育当道”的阶段,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淡化了教育主体应有的道德底线和价值追求,这造成了许多大学生学习成绩虽好,但是心理、道德发展不健全。
比如开车撞人后不仅没有丝毫的愧疚,反而高喊出“我爸是李刚”的李铭启,把一起轻微交通事故演变成暴力血腥悲剧的药家鑫等,这些人就是因为丧失对道德底线的遵守才显示出对生命的漠视和不尊重。
我们要在过度物化的现实社会中不仅挽救人的生命,还要拯救人的灵魂。
由此出发,生命教育就是要把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到大学生的心中来平衡他们内心的欲望,帮助他们在追求人生真、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有效路径探索庄文婷(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吉林·长春130012)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a.2019.04.018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成长———一种走向生活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究”(项目编号:ZD17181)阶段性成果;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JGJX2017D35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庄文婷(1985—),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41党建思政善、美的过程中行之向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教育的结果作光明的期待。
2厘清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2.1生命基础教育自然生命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
因此,生命教育首先应当使学生对生命有正确的认知,树立生命珍贵的意识,敬畏生命,学会善待和爱护生命。
关爱生命首先要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生命无知必然导致对生命的麻木漠视和肆意践踏。
生命知识的教育包括与生命有关的各种知识的教育,但并不是把它们简单相加,而是要把所有的教育都提升到生命的高度。
通过生命知识的传授,才能使学生有强烈的生命意识。
2.2生命发展教育生命发展教育是一种使生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教育要使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学会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我们还要使他们掌握社生活技能,承担社会角色,帮助他们成功完成社会化进程。
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因此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建立生命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3生命超越教育生命是有限的,但生命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可能超越现实的有限,以未来超越今天的有限,以精神超越本能的有限……因此,生命教育就是要唤醒大学生的超越意识,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做有超越精神的人,过有追求的人生。
要实现这一目标,要突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要启发学生去探究“我为什么活着”“我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等问题,点亮他们心里的明灯,提升他们的思索境界,引导他们积极地去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
3探寻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3.1以专项教育的形式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将“生”放在首位,表明“生”是教育的起点,因此只有先通过教育使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才能使其更好地生存与生活。
开展专项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我们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环境、生命与法制等的专项教育。
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大学生对生命权利的认知,明确法治社会对有关生命的法律法规;开展反对黄、赌、毒教育,教育学生远离淫秽物品、赌博毒品;开展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疾病的预防与救治知识;开展安全教育,使学生树立起避险意识,学会自救行为来保护生命安全。
3.2以渗透式教育的形式开展大学生生存教育大学生只有先解决好“如何生”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完成“为何生”的使命任务。
因此生命教育从现实角度出发,应该教会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使其能够在社会中立足。
由于生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某一单一的教育教学活动会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教育的各种资源,让生存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中。
比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学生获得人际交往的技巧,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和坎坷,以一种积极、成熟的心态来应对社会化进程;在体育学科中,通过具体的体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融生存知识、生存技能和意志情感为一体,展示出团结协作的精神。
总之,这种无处不在、细致入微的渗透式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生存教育的质量。
3.3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大学生生活教育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指向生活。
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是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它的终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智慧和生活能力。
由此出发,我们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良好的生活追求。
实践活动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要积极创设特色鲜明、具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充分体现出生活的意蕴和真谛,引导学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生活视域中,学会换位思考,领悟到其他生命个体的存在意义。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切身体会到不同生命个体的生活方式,通过真听、真看、真感受,迸发出真实的情感,在奉献中寻找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1]李冬华.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实施路径[J].高教探索,2012(3):132-135.[2]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7):30-36.[3]高伟.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5-42.编辑张效瑞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