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混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声乐教学中民族与美声唱法的融合

声乐教学中民族与美声唱法的融合

声乐教学中民族与美声唱法的融合【摘要】在当前我国高职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声乐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声乐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工作中,常见的声乐演唱方法主要包括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这两种唱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又各有特色和优势,将二者融合,能够达到更好的声乐演唱效果,所以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已经成为了声乐演唱的重要趋势。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工作中,两种唱法的融合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本文就对声乐教学工作中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声乐教学;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融合在当前的声乐唱法中,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两种唱法类型,民族唱法是我们中国优秀声乐演唱的主要方式,美声唱法则是西方现代文明声乐演唱方法的体现,二者各有优势和特点,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带给听众不同的听觉享受。

在现代声乐演唱过程中,很多演唱者在演唱时都将两种唱法进行了融合,吸取两种唱法的优势,并对其进行结合,达到了更加良好的演唱效果,所以在我国高职教育工作中,声乐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时将两种唱法进行融合,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一)相同点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虽然演唱的方法不同,但是乐曲的内容和情感是相同的,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歌曲语言和旋律方面有着相同点。

语言方面,当前很多优秀的声乐作品都已经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进行演唱,相比较而言,民族唱法在演唱的过程中,由于中国的民间声乐对于歌词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要求生动性和情感的表达;美声唱法在演唱的过程中,也是将歌词作为音乐情感的载体,通过节奏和发声,为演唱提供辅助,保证发音的清晰和声音的圆润;其次,在演唱的过程中,民族唱法对气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在演唱的过程中,将演唱者的气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要求自上而下能够贯通,以此来保证呼吸的连贯性;而美式唱法,在该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头腔共鸣,要求气息能够自上而下贯通,这与民族唱法的气的要求是相同的。

声乐教学中真声、假声及混声浅析与训练要点

声乐教学中真声、假声及混声浅析与训练要点

声乐教学中真声、假声及混声浅析与训练要点发表时间:2015-04-27T10:46:37.0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4月总第204期供稿作者:王喜平[导读] 所谓“真声”是指整个声带拉紧作整体的振动,它是人们歌唱时一个自然的发声状态。

王喜平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266700 演唱者要想唱出美妙、悦耳、动人的歌声,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天赋,而且要有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

也就是说,既要有丰满、浑厚、结实的低音,又要有圆润、甜美、清亮、宽厚的中音,更要有明亮、集中、贯通、极富穿透力的高音,再加上声情并茂和良好的音乐表现力,这样才能很好而完整地表达完成作品。

一、对真声、假声及混声的浅析1.真声所谓“真声”是指整个声带拉紧作整体的振动,它是人们歌唱时一个自然的发声状态。

“真声”在整个发声过程中声带闭合好,声门挡气作用大,耗气量较少,音量大,泛音多,听起来音色丰满明亮,接近于生活中的自然语言发音。

但由于“真声”发声时声带振动的面积过大,唱高音感到费力困难,所以它的有效音域较窄,不产生换声区或换声点。

2.假声“假声”是相对“真声”而言,它发声时仅靠声带的边缘振动。

由于声带边缘很薄,两侧的声带便不能紧密相贴,振动时呈上下进行,故声门留下缝隙,发高音时比较容易,但发低音时声门留下的缝隙大,耗气量也较多,其泛音的成份、音色就显得虚而单薄,那么中低声区的声音就不够结实,假声在小字二组的升f以上声音的威力得到充分发挥。

如果高音用纯假声,就会使得音色单调、失去“个性”、无表现力。

3.混声在歌唱中,对上述真、假声的运用不能截然分开,一般情况下应当既有真声成份又有假声成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真假混声”。

所以,“混声”就是将“真声”与“假声”两种成份混合起来,即在整个声带拉紧的前提下,将二者巧妙地混合运用,在中低声区时是以大部分声带振动为主,而随着音的升高逐渐过渡到以边沿声带振动为主的发声方法。

也就是在唱中低音时真中有假,唱高音时假中有真。

谈美声唱法声乐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点

谈美声唱法声乐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点

谈美声唱法声乐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点内容摘要:美声唱法是一种具有传统性的科学的歌唱方法,最初是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成熟于18、19世纪的那种雅致的意大利歌剧歌唱风格,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混声区唱法”在歌唱中的运用。

本文主要是从对气息的控制、声区的统一、正确的读音、整体性技术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在美声唱法声乐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并从教学的角度介绍了声乐教学中所需要遵循的艺术规律、声乐老师的自身素质。

关键词:美声唱法声乐教学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美声唱法是一种具有传统性的科学的歌唱方法,最初是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成熟于18、19世纪的那种雅致的意大利歌剧歌唱风格,它具有音乐宽广、气息通畅声音连贯、混声区演唱、充分运用人体的共鸣腔体、独特的咬字等特点。

美声唱法作为一门技能技巧性很强的艺术科学,在声乐教学中,历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对其技术训练的方法很难得到一个统一的认识。

本文结合参考书本的理论知识与本人在美声唱法声乐训练中的心得体会,系统的论述了在美声唱法声乐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点,并从教学的角度介绍了声乐教学中所需要遵循的艺术规律、声乐老师的自身素质。

一、美声唱法的起源与特点(一)美声唱法的起源美声唱法最初是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成熟于18、19世纪的那种雅致的意大利歌剧歌唱风格。

Bet Canto在意大利中的含义是“美好的歌唱”,也被我国声乐界誉为“美声唱法”,我们一般会将其理解为,一种具有声乐美学观点、声乐技术理论以及统一的声乐教学的歌唱方法,它是一种多出现在舞台歌剧、清唱剧、音乐会的唱法。

然而在西方的Bet Canto的理解是指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等人在那个时期的作品和歌唱艺术,其包括了那个时期歌唱的风格、技巧、内容、形式以及歌唱方法。

1594年,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诞生世界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

1600年,意大利作曲家佩里与卡奇尼合作写了歌剧《尤丽狄茜》,它是第一部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乐谱的歌剧。

浅谈声乐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声乐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充分 发挥歌 唱水平 , 从而更好地完成声乐作品。
创新人才的培 养是 时代 发展 的需要 , 将 声乐教 学加 以实践 , 是 提高学
所 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针对声 乐教 学 , 声乐理论也 与声 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以达到学 以致 用的 目的。学生将声 乐理论 知识 灵 乐实践 密不可分 , 所有 的声乐理论都是 为声 乐实践而服务 的。想让 学生掌 活的应用到实际中 , 有利于对知识 的吸收消 化 , 也使 得学 生在音 乐表达 和 握声乐课程 内容 。 不仅仅依靠 于理论课 堂的指 导 , 更 需要将 声乐实践 贯穿 音 乐 创 作 上 得 到 创 新 。 到学习的每一个阶段 , 使学生在实践道路 中领 悟理论知识 , 摸 索表演技巧。 这才能使学生学有所 感, 学有所获 , 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表现能 力。
◆ ◆ ◆ ◆
浅谈声乐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校 )
【 摘要l声乐课程是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 的课程 。实践是认识一切 事物的阶梯 。将声 乐理论课程 中的知识运 用到 实践 , 通过 合理的声 乐实
践训 练, 使 学生在 实践 中感知声 乐。学生通过丰 富多样 的声 乐课 堂实践 , 提 高舞 台表 演的心理素质 , 完善表 演技巧 , 更好地提 高演唱水 平, 为 自身音乐修 养打好基础。 因此 , 声 乐实践成为声乐教 学中成为具有 实际意义的重要成分。 【 关键词】声 乐实践 课 堂教 学 舞 台表演
在现实的环境 中 , 面对 多变 的周 边状态 , 应变能 力是对 学生 的一种考
声乐是音 乐学 习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当今社会 , 对学生的教育 更加注
演唱伴奏 的变化 、 演唱氛 围的变化、 演唱舞 台的 变化等无 重“ 实践化 ” “ 创新化 ” “ 全能化”, 实践作 为重要组 成部分 , 已然成 为教育 目 验。声乐实践 中, 标 的重点 。尤其在声乐实践 中, 心 理 问题、 健康 状况 、 情 绪状态 、 需 求层 次

论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混声”问题

论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混声”问题
建立 正确 的歌唱状 态是 声乐教学 中首先 要进 行 的第一
到一 种 共 名状 态 , 以把 这种 状 态 称 为 “ 可 无名 ” 名 不 是 没有 步。正确的歌唱状态包括 : 。无 气息的正确运用 、 E的打开 、 喉 1 喉咙
展。各种文学文本 、 各种文学题材 、 各种话语方式 自由地展现
着文 学 的精 彩 和 丰 富 。在 文 学 文 本 上 , 出现 了后 朦 胧 诗 、 识 意
混声是专业歌唱者从低声区到中声区再到高声区 ,有一
定 比例 的真 假 声 结 合 , 声音 从下 至上 达 到 一 种 相 对 的平 衡 , 使
元的社会 时期 , 人们的精神生活 日益丰富 。那种重大而统一 的
时代主题往往就覆盖不 了民族的精神走 向 , 于是价值多元 、 文 学创造和文学工作者都反映 了时代的一部 分主题 ,却不 能达
二、 混合 声 的训 练 方 法
( 建立正确的歌 唱状 态是 解决“ 一) 混声” 问题的基本保 障
再是 单 一 的形 式 而 是 多样 性 。告 别 了文 学 从 属 政 治 和 对 文 学
写作的硬性规定 , 伴随着 9 O年代全球化脚步 的加快 , 得国 使

外 的许 多 新 思 想 、 潮 流 涌 人 中 国 , 而 推 动 文 学 的 多 元 化 发 新 进

“ 声” 混 的概 念及 意 义
初 学声乐 的学生 ,在发声时经常会 出现声音不统一的现 象, 女高音表现最为明显 。这是由于初学声乐 的学生是在平时
著名学者陈思和曾有一个见解 :共名时代 的文学 ,我们 “
可 以 找到 一 个 统一 的宏 大 的 主题 ,0世 纪 8 代 知识 分 子 思 2 0年

论合唱中的声乐技巧

论合唱中的声乐技巧

论合唱中的声乐技巧合唱是指由多个声部或声部组合合作演唱的音乐形式。

在合唱中,声乐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它们能够提升合唱团的声乐表现力和整体效果。

首先,对于合唱中的声乐技巧,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音准。

音准是指演唱者能够准确地唱出指定的音高。

在合唱中,每一个声部都需要保持准确的音准,以确保整个合唱团的声音能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为了提高音准,合唱团成员可以通过练习唱出固定音高的音程、使用钢琴或其他乐器辅助来检验他们的音高。

其次,合唱中的发声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发声技巧可以帮助歌手产生稳定的音色和音量,并减少声带的压力。

在合唱中,歌唱者应该学会正确的呼吸方式,以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气息来支持他们的声音。

他们应该通过深沉的腹式呼吸来获得足够的气息,并在演唱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呼吸控制。

此外,合唱中的发音技巧也非常重要。

清晰准确的发音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合唱团的演唱内容。

歌唱者应该学会正确发音的方法,包括正确的元音和辅音发音,以及在歌词发音中注意重音和音节的分割。

他们可以通过与母语为英语的人士一起排练来改善他们的发音,或者在练习过程中利用录音设备来检查他们的发音的准确性。

除了音准、发声和发音技巧,合唱中的声乐技巧还包括音色、表情和独立演唱。

音色是指不同歌唱者的声音特点和个性。

在合唱中,不同声部的歌唱者可以通过调整共鸣腔和唱法来产生不同的音色。

歌唱者可以通过经验和指导来改变他们的音色,以使他们的声音与合唱团的整体音色相匹配。

表情是指歌唱者在演唱时传递给观众的情感和感受。

歌唱者应该学会运用面部表情、姿势和动作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并与其他歌唱者形成和谐的整体表演效果。

表情的运用可以有助于增强合唱的艺术效果,使演唱更加动人。

最后,独立演唱是指合唱中的一些声部或独唱演唱的部分。

在合唱中,有时候需要强调一些声部的独立演唱,以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歌唱者需要通过自我练习和专业指导来提高他们的独立演唱能力,以确保演唱时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流行演唱中的混合声及运用探究

流行演唱中的混合声及运用探究

9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5流行演唱中的混合声及运用探究刘宏淄摘 要:在流行演唱过程中使用混合声技巧,能更好的提高流行演唱灵活度,扩展演唱者音域,加强演唱者各个器官与发声机体的联系和统一,从而提升流行歌曲的演绎层次。

混合声技术的运用体现在流行歌曲演唱的各个方面,本文将以流行歌曲演唱中混合声的运用作为探究对象,分析混合声技巧在流行歌曲中的运用,为流行音乐演唱者及学习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流行演唱;混合声;运用方法;音域中图分类号:J616.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刘宏淄(1993-),男,硕士研究生,音乐唱作人,湖南信息学院流行演唱教师,湖南卫视声乐指导。

流行音乐演唱作为世界三大唱法之一,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追捧,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迅速,人们对于流行音乐的审美不断提高,流行音乐演唱作为歌唱表演艺术种类的一个分支,在与国际流行音乐相互交融的浪潮中不断成长,大众对于流行歌手的演唱技术也有了更高的期望。

随着国内外音乐家的不断探索与发现,流行音乐演唱技巧也得到了相应的丰富,混合声技巧也随之诞生。

一、流行唱法中混合声的定义“混合声”作为一个音乐专用术语,在相关演唱教材和论文中都对“混合声”的概念做出过解释即“真声和假声的混合使用,也就是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混合使用,它的音色特点是介于假声和真声之间的一种发声方式”。

但在许多欧美国家,他们对于流行演唱中混合声的概念做出了另一种解释即“混合声是连接各个声区转换的一种肌肉记忆,是甲杓肌和环甲肌在整个发声过程中的协调配合,混合声是声带肌的发声动作而并非一种音色”。

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具有合理性。

因为不管从音色角度出发,还是从肌肉协调的配合角度来解释混合声都是科学的。

混合声从音色的角度来探讨的话,它的音色和我们平时听到的真声和假声是有区别的,假声的音色特点是轻柔,缺乏力度;而真声的音色特点是结实,缺乏柔性。

如果仅用胸声,音色就会发闷,声音位置偏低且缺乏空间感。

师范声乐大课如何解决女声的混声问题解析

师范声乐大课如何解决女声的混声问题解析

师范声乐大课如何解决女声的混声问题解析摘要:笔者对师范声乐大课教学之中,怎样处理女声混声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掌握女声混声技巧并灵活应用、正确练习是十分关键的,希望经由本篇文章的阐述与研究,可以帮助相应教育工作者提高女声的混声演唱方式,同时也希望可以为师范声乐大课教学成效的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示范;声乐大课;混声引言师范声乐大课教学中,学生产生任何缺陷问题都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如若学生形成不良的演唱习惯或者学生没有及时发觉自身所存有的缺陷与不足,都会限制应该后续的学习与进步。

混声唱法是声乐学习的必要技巧,是声乐演唱的重要手段,它融入了真声与假声。

师范声乐大课女声的混声问题就是急需处理的问题之一,真假混声运用不当就会使声音出现各种问题,我们应该在探索研究问题原因的前提之下整理合并多方原因,并找寻出科学处理举措,实现问题获取有效解决,更进一步推动师范声乐大课教学成效与质量。

一、女声混声问题原因一部分师范学校中的学生在入校时,并没有对声乐进行系统的训练,大部分为了考学而“临时抱佛脚”学唱了几首歌曲,只至于出现演唱高声区时声音发紧发僵,像似被锁住喉咙一般;又或是高音区出现声音过细、过轻,无法控制,经常产生真声与假声脱节的状况。

还有一部分教师由于实际教学经验有限,在处理学生真假声混合这一问题中没有有效总结经验,因此在很多示范学校课堂歌曲歌唱进程中依旧存有大本嗓发声的状况,混声问题需要处理。

二、解决女声的混声(一)弱声是进入混声的重要工具教师在实际教学进程之中应该引领学生重视方式的选取应用,在细节之处更加应该展开较多次演示以及指引,对于基础理论知识也应该规范学生掌握。

对于实际教学而言,在师范声乐教学或者练习进程中,对于学生唱法的教学会经由“打开喉咙”等各式各样不一样的标准演唱,但是没有细节之处的把握控制或者将一部分演唱方式详细化,因此会发觉存有一部分学生在刚开始进行学习时,通常是选择大声唱,但在这种方式下将会产生大本嗓出声的状况,声音的发出渠道是在口腔向外推出,下巴与舌根在此演唱模式下处于一个紧绷的状况,这将会使得学生没有办法找出正确合理的发音位置,在发音感觉方面也没有办法找到正确发音下应该具备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混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声乐教学方法正确与否尤其是核心点是否准确是学习声乐的重要保证。

本文从此角度着重探讨了声乐教学中的混声唱法及其训练方法。

相信这种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水平,最终能走向歌唱的自由王国。

关键词:混声唱法打开喉咙横膈膜支持面罩共鸣解决高音
长期的声乐教学使我觉得,唱歌训练从一开始就应该以有呼吸支持的混声为基础,把这种真假混声的训练方法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正确运用这个方法进行声乐教学,才能很好地解决发声训练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障碍,才能使学生的嗓音得以健康发展,从而避免大本嗓以及发虚的假声唱法所产生的挤压喉咙和无法唱高音的毛病等。

一些高声部尤其像男高音经过多年学习仍不能唱好高音多数是因为不能正确运用混声唱法的结果。

那么,什么是混声唱法呢?混声唱法是指在唱歌中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即声音的高低主要靠声带的振动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音的高低变化的一种发声方法。

“混声唱法”是对声带发声时机能状态按物体振动学的科学原理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发低音时避免全用真声,发高音时避免全用假声,也就是说,唱任何一个音都是真假结合效果,高音
有浓厚的真声色彩,低音含有有假声成份。

当然,随着音高的不同,真假声的比例亦不同。

即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结合。

在唱低音时声带处于比较长、宽、厚的状态,发高音时声带处于比较短、窄、薄的状态即声带的边缘部分振动状态。

由此可见,歌唱时由于音高的变化,声带机能状态必须随之变化。

这种声带振动方式的变化过程及能力的培养就是声乐训练的关键所在。

随着音高的不断变化,须逐渐进行声带振动方式的逐渐变化从而发出不同的音高声带这种振动方式转换过程,即是真假声混合比例不断细微调整的过程。

如果不是这样,始终用真声状态去唱,由于声带负担太重,不但音域窄唱不了高音,时间久了必然会造成声带病变甚至失去歌唱能力。

同样,如果始终用假声状态歌唱,这种唱法由于声带不能很好闭合,所以声音虚弱,没有亮音,得不到呼吸支持,声带功能减弱而失去弹力,同样也会造成病变失去歌唱能力。

如果声带振动方式不是逐渐转换,而是突然转换,就会产生真假声突然变化,声音不能衔接,声音上下脱节,声区不能统一经常出现真假声“两节”的声音。

由此可见,声带振动方式,即真假声比例的正确转换,是声乐教学的核心任务,必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就是在歌唱中不论高中低音都必须是混声唱法,只是高音时假声比例较高,低音时真声比例较高而已。

混声唱法既然是科学的发声方法,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

怎样才能使二者很好的结合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气息来支持,如果没有正确的呼吸,气息过浅,即通常所说的胸式呼吸,就很难使真假结合起来。

其次,打开喉咙有助于真假
声的结合。

打开喉咙是声带机能的重要保证,喉咙打开不仅有利于良好的共鸣,同时也为声区上下自如为声带不受干扰进行正常调节从而使真假结合提供了重要保证,在三个不同声区歌唱时,都要求喉咙打开并使喉头保持稳定,声音放在气息支点上,声音才会均匀、连贯、有力度,真假声转换时才能不露痕迹,最后达到真假完美结合的混声唱法。

三,始终保持面罩共鸣。

只有在正确的混声唱法时才会产生一种频率很高的泛音,从而产生明亮集中富有金属色彩的面罩共鸣。

反之,则不会产生这种良好的面罩共鸣。

换句话说,没有混声唱法就很难得到良好的面罩共鸣。

那么如何进行这种混声唱法的训练呢?
以男声为例,在没有经过训练之前,大多数都是一种发白的真声唱法,到小字二组E附近就发紧甚至根本唱不上去,只有很好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正确方法才能为学习声乐奠定很好的基础,当然,像打开喉咙气息支持面罩共鸣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必须很好协调才能达到预期的混声效果。

第一,利用跳音找到横膈膜的支点感。

可先采用半音上行的跳音找到横膈膜有力支持的感觉,用意大利五个元音a,e,i,o,u唱出那种有横膈膜支持的音质明亮、结实但含有假声成分的声音,而非完全的真声。

用较轻的声音去多做练习。

第二,打开喉咙放下喉头尽量使其保持稳定。

要像打哈欠那样放松的打开喉咙并尽量放下喉头,并保持喉头的稳定。

同时随着音的升高而感到喉头有下插感。

音越高而喉咙越打开,像是一个倒立的三角,
从而逐步使真假完美结合。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恒心,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需要较长时间及大量的练习和磨合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第三,保持面罩共鸣位置。

真假结合训练一定要强调面罩共鸣,使声音全部进入面罩共鸣,或者像帕瓦罗蒂所说的面部盒子。

不能忽前忽后,更不能使声音掉进喉咙里,造成一种舌根下压发紧的声音,这样不利于真假结合。

不管声音高低真假比例如何要始终保持面罩共鸣不变,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使真假很好结合,从而达到混声的演唱效果。

第四,将声音焦点集中。

随着音阶的不断上行,声音要越来越集中,在保持声音管状的同时,将元音变窄,使声带的振动点逐步变小从而形成越来越集中的感觉,就像一个正三角形一样,这个正三角形和打开喉咙的倒立三角形成一个对立,同时也形成一种平衡,在歌唱时就会省力省气而声音却明亮、富有穿透力。

反之,如果声音发散、声音太大,就很难控制声音,使其达到混声的效果,而且容易造成声音吃力、疲劳。

第五,采用下行音阶练习。

在正确的打开喉咙及气息支持下就可以练习唱过度音来体会真假结合的声音感受。

开始最好用下行音阶,注意起音不要太低,太低了不易掺进假声,起音最好在换声点以上。

因为下行音阶容易找到混声,特别是起音找到后,其它音只要保持住起音的状态,然后慢慢过渡到换声点以下。

所以,最好先采用下行音阶,然后再用其它方法练习。

混声唱法作为声乐教学训练中的一个部分,在声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正确掌握混声唱法,才能解决好声
区之间的统一。

因此,掌握了混声唱法,也就掌握了歌唱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 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3.
[3]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4] 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