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科学1.1光的来源和传播
新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光《认识光》优质课件

1、认识光
第一单元 光
初升的太阳、多彩的霓虹、点点渔火……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来自哪里呢?
2
生活中有哪些能发光的物体?
3
4
我们看到的光,有的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太阳光、 灯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有的不是物体自身发 出的,如月光。
到蜡烛发出的 光,而折好的
线传播的
的光
塑料管不能看
到
3
让三个带孔的 当三个小孔在
纸板、纸屏在 一条直线时光
一条直线上, 屏上有光点,当
用手电筒向另 三个小孔不在
一端照射
一条直线上是
光屏上无光点
14
课堂总结 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 有哪些收获呢?
15
谢谢观看 !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2024/4/3
16
5
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6
实验一
拿出一只激光笔,贴在桌面, 然后打开,观察现象。
7
实验二
1.用卷好的直的纸筒观察 蜡烛火焰。
2.用卷好的弯的纸筒观察 蜡烛火焰。
8
实验三 怎样让光穿过3张带孔的纸板照 射到黑色纸屏上?
9
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0
利用光可以做什么?
灯光照明
浴霸取暖
11
激光切割
具有能 量。
12
20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有文献记载的第 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也来 试着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吧。
13
1
用激光笔沿桌 光在桌面上成
面照射
一条直线
2
用直线筒和弯 直线筒可以看 光是沿直
四年级下科学优秀课件-1.1光的来源和传播 人教版(32页PPT)

A.7分钟 B.8分钟 C.9分钟
四年级下科学优秀课件-1.1光的来源 和传播 人教版(32页PPT)
四年级下科学优秀课件-1.1光的来源 和传播 人教版(32页PPT)
四年级下科学优秀课件-1.1光的来源 和传播 人教版(32页PPT)
汽车车前灯的灯光
四年级下科学优秀课件-1.1光的来源 和传播 人教版(32页PPT)
四年级下科学优秀课件-1.1光的来源 和传播 人教版(32页PPT) 四年级下科学优秀课件-1.1光的来源 和传播 人教版(32页PPT)
1、在纸屏上能看见手电筒的光斑,
2、在纸屏上不能看见手电筒的光斑
四年级下科学优秀课件-1.1光的来源 和传播 人教版(32页PPT)
四年级下科学优秀课件-1.1光的来源 和传播 人教版(32页PPT)
舞台上的灯光
四年级下科学优秀课件-1.1光的来源 和传播 人教版(32页PPT)
四年级下科学优秀课件-1.1光的来源 和传播 人教版(32页PPT)
2、班组完工后,对产品的保护进行 系统管 理,对 班组已 完成并 形成系 统功能 的产品 ,经验 收后, 即组织 人力、 物力和 相应的 技术手 段进行 产品保 护,直 至形成 最终产 品,并 指派专 人看护 直至交 付业主 使用为 止。
3 、张岱年在哲学研究上取得的巨大 成就, 跟他学 生时代 对中外 哲学典 籍的深 入研究 、名师 的指导 、好学 深思的 品性有 关。
人教小学四下科学1.1光的来源和传播

光的来源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理解光源概念,并能对不同光源进行分类。
能在自主探究和老师的引导中,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科学认识。
2.过程与方法在猜想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乐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描述、猜测、动手探究,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假设,尝试动手探究并作出解释。
三、教学准备视频、带有小孔的纸板、手电筒、夹子、蜡烛、纸屏、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1.活动: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视频,半分钟)夜晚中的城市,五光十色,灯火通明。
教师提问: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回答(美、亮)。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最美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灯光)。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了光,那么会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什么都看不见)。
没有了光,我们的世界就会一片黑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光的世界,进行一次奇妙之旅。
(二)思考讨论,活动探究1.光的来源(1)提问: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各小组轮流发言,教师把发光的物体的名称写在黑板上。
(太阳、月亮、电灯、火、蜡烛、镜子、萤火虫等。
)(2)提问:这些都是光源吗,例如月亮,例如镜子它们真的会发光吗?学生有人回答不是,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
教师予以鼓励的评价,课外知识真多,真棒!(3)谈话: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就叫做光源。
(板书)其实老师还能举出很多例子,我们看书上的图片,还有什么物体可以发光?(水母、乌贼、海胆)2.活动:分一分(1)谈话并提问: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光源,那么我们该如何分类?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将结果填写在课本上。
学生填写完毕后,进行谈话。
我们把太阳、星星这样的光源叫做自然光源。
那么对于水母、乌贼、海胆、萤火虫,大家打算叫它们什么光源呢?学生回答。
(动物光源、生物光源)板书。
4.1 光的直线传播 课件(共23张PPT)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挡住,就会产生 月食 现象(如图 2 所示)。由此可见,日食、月
食的形成原因是 光的直线传播
。
小孔成像 【实验步骤】在一个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孔,再用一片半 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烛焰。(见教材 P70“想想做做”)
1.在实验中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看到烛焰的倒立的像 。
2.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
2.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导学建议· ①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一定要演示 给学生看看。 ②演示实验可用激光器演示,也可用长手电筒演示(玻璃上 用带有1~2 mm宽缝隙的厚牛皮纸或硬纸片挡住)。演示时,为了 能看到光路,可以把几支蚊香同时点燃,在空气中形成烟雾,可在 水中滴少许牛奶或红墨水。
合作探究
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实验器材】空玻璃杯、蚊香、激光笔、水、牛奶。 【实验步骤】 (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有烟雾的空玻璃杯中,观察光在 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有少许牛奶的水中,观察光在水 中的传播路径。
1.在实验中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光在空气中和水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3.你能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吗?
·学习小助手·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条件是孔径必须很小,像 的特点是成倒立的实像。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外部轮 廓相似,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孔与光屏三者之间的距离。
3.0×108 m/s。 2.光年:光年是光在一年里传播的 距离 。它不是时间单位, 而是长度单位。
·学习小助手·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并且在空气中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探索光的奥秘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探索光的奥秘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它的奥秘却让人着迷。
在小学四年级科学课上,我们将一起探索光的奥秘。
一、光的来源和传播光的来源有很多,比如太阳、灯泡等。
它们发出的光线由光源向四面八方传播,直线传播的光线叫做直射光。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发现,光能够形成阴影,这是因为光线在物体遇到阻挡时被挡住了。
二、光的传播速度我们知道,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实际上,光的传播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它能够以每秒约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
因此,当我们看到一颗星星时,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它发出光的时间点,而不是实际的位置。
三、光的折射和反射当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即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这一现象:将一根铅笔插入杯中,我们会看到铅笔看起来弯曲了,这就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导致的。
光在遇到物体表面时也会发生反射,比如当光线照在镜子上,它会被镜子反射出来。
四、光的颜色和光的组成白光是由很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我们可以通过光的分散实验,将白光通过三棱镜照射,就能够看到七种颜色的光,它们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些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五、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应用光的反射和折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如果没有光的反射,我们就无法看到周围的物体;如果没有光的折射,我们就不能戴眼镜矫正视力。
此外,光的反射和折射还广泛应用在光学仪器中,比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光是自然界的一种神奇现象,它的奥秘令人着迷。
通过学习小学四年级科学课,我们对光的来源、传播方式、速度、折射和反射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光的应用也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帮助我们观察世界、改善视力,甚至用于光学仪器中。
让我们在科学探索中继续追寻光的奥秘吧!。
1.1《有关光的思考》(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1《有关光的思考》(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来源和本质,并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及相关物理量的基本概念。
2.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认识光的实用价值和安全知识。
3.探究光的颜色,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并探究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光的本质和传播方式,理解光的量的基本概念。
2.掌握光在经历反射、折射后的变化规律,认识光的实用价值和安全知识。
3.让学生分析光的颜色,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探究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讲解光的本质和传播方式。
2.如何让学生理解光的量的概念。
3.如何适当讲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和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
教学方法:1.由浅入深,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
2.通过实验、图示,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探究,自己研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有关光的图片,让学生搜集与光相关的知识点。
2.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信息,并梳理出光的来源和本质。
3.介绍光的本质和传播方式,并让学生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反射、折射,引入到光的量的概念中。
二、讲解1.讲解光的量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光的量的基本量,如光强、亮度、照度等概念。
2.讲解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光在经历反射、折射后的变化规律,并认识光的实用价值和安全知识。
3.探究光的颜色,让学生了解光的颜色是由频率、波长等因素决定的,并介绍彩虹的形成原理。
4.介绍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这些现象。
三、小结1.通过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光的本质和传播方式,掌握光的量的概念,认识光的实用价值和安全知识。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深入理解光的反射、折射、颜色等原理,以及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
3.总结光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光在未来的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四、巩固和拓展1.让学生回答一些与光有关的问题,如什么是光?光是如何传播的?什么是反射和折射?等。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光与颜色》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光与颜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光与颜色》这一章节位于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主要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光的颜色等基本概念。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光的传播规律,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掌握光的颜色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光和颜色有了初步的认知。
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光的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光与颜色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传播规律,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掌握光的颜色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光的传播规律2.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3.光的颜色产生的原因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光与颜色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讲授法: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光与颜色的基本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激光笔、镜子、玻璃板、白纸、色卡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太阳光、灯光等,引导学生关注光的存在,激发学生对光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光的传播规律,如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光与颜色的奥秘。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光的传播规律、反射和折射现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集锦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题1一、我会填1.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6400 千米。
用带子围着地球绕赤道一圈,这条带子要有4万千米长。
2.16世纪,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球形的。
3.为了便于观察,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4.在地球仪表面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弧线,其中连接两级的线叫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与经线相交的线叫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中间最大的纬线圈叫赤道,它把地球平分成南北两个半球。
5.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6. 6.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测力计测量。
7.7.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8.光是沿着直线像四面八方传播的。
9.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平面镜。
10.平面镜中的像和镜外物体的像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11.两面镜子之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
(填“多”或“少”)12.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13.三棱镜能把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1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5.红绿陀螺在旋转过程中变成了黄。
16.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为三类,即白亮污染、和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17.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18.花岗岩,内含三种不同的矿物,白色的是石英,肉红色或黄褐色的是长石,黑色的是云母。
19.遇到盐酸冒泡的岩石是石灰岩、大理岩。
20.岩石在自然界当中,受到风吹日晒、植物生长、水流冲刷、气温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就叫做风化。
21.透水性最好的土壤是砂质土。
22.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粘质土。
23.分布面积较广的土壤有东北地区的黑土,南方的红壤。
24.黑土是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因为它有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
25.土壤能够给植物提供水分、无机盐、空气。
二、我会选世纪,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 C )A 大西洋B 太平洋C 北冰洋2.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在相同的情况下,( B )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来源和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光源概念,并能对不同光源进行分类。
能在自主探究和老师的引导中,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科学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在猜想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乐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描述、猜测、动手探究,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假设,尝试动手探究并作出解释。
三、教学准备
视频、带有小孔的纸板、手电筒、夹子、蜡烛、纸屏、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活动: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视频,半分钟)夜晚中的城市,五光十色,灯火通明。
教师提问: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回答(美、亮)。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最美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灯光)。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了光,那么会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什么都看不见)。
没有了光,我们的世界就会一片黑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光的世界,进行一次奇妙之旅。
(二)思考讨论,活动探究
1.光的来源
(1)提问: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各小组轮流发言,教师把发光的物体的名称写在黑板上。
(太阳、月亮、电灯、火、蜡烛、镜子、萤火虫等。
)
(2)提问:这些都是光源吗,例如月亮,例如镜子它们真的会发光吗?学生有人回答不是,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
教师予以鼓励的评价,课外知识真多,真棒!
(3)谈话: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就叫做光源。
(板书)其实老师还能举出很多例子,我们看书上的图片,还有什么物体可以发光?(水母、乌贼、海胆)
2.活动:分一分
(1)谈话并提问: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光源,那么我们该如何分类?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将结果填写在课本上。
学生填写完毕后,进行谈话。
我们把太阳、星星这样的光源叫做自然光源。
那么对于
水母、乌贼、海胆、萤火虫,大家打算叫它们什么光源呢?
学生回答。
(动物光源、生物光源)板书。
那么对于蜡烛、电灯这样的光源,我们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学生回答。
(人造光源)
谈话:哦,是这样,因为蜡烛和电灯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自然中有的,我们人
类可真厉害。
板书:人造光源。
(2)教师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学,用其他的方式,分一分这些光源呢?
学生简单讨论两分钟,小组代表发言。
(按亮度分,按发光物体的大小分,按发出光的颜色分等)对于不同的分类方式,老师予以引导和表扬。
3.活动: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
(1)提问:夜晚我们打开电灯,房间被照亮,光是怎么照亮整个房间的?学生试着写出
猜测。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如何证明猜测呢?学生思考后,讨论两分钟,讨论结束后发言,描述实验方法。
(3)8人一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带有小孔的纸板和手电筒,按照课本中活动3的方式进行摆放。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打开手电筒,是否可以透过几个纸板的小孔看到光?
(4)准备蜡烛、纸板、纸屏,按照课本的拓展活动在讲台上进行摆放,进行演示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观察,每次6-8人。
(5)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并试着作出解释。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包括猜想、现象、解释等。
2.小组讨论,学生评价:
(1)实验结果。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还有没有其他的探索光的传播方式的思路。
(四)总结评价
1.师生共同小结:光源、光源分类、光的传播方式、实验是验证猜测的很好的方式,合适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得到结论。
2.整理
请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好课桌,准备下课。
五、板书设计
光的来源和传播
一、发光的物体
二、光源的分类
三、光是怎么传播的?
来源:中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