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拓展阅读
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下册答案

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下册答案第一单元1. 课文导读: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通过学习《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 词语解释:独孤求败(dú gū qiú bài):形容一个人在某一领域非常出色,无人可比。
3. 课文分析:本篇主要介绍了《论语》和《孟子》的作者孔子和孟子,以及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影响。
4. 习题答案:1) 孔子的学说主要强调的是什么?答:强调的是仁爱和修身养德。
2)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答:人性本善。
3) 从《孟子》的内容中找出一段你认为有启发意义的语句。
答: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莫暇于事。
(自我反省,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单元1. 课文导读:本单元讲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包括古风诗、唐诗、宋词等不同类型的诗歌。
2. 词语解释:塞上黄花(sài shàng huáng huā):形容黄色的鲜花在戈壁滩上盛开的景象。
3. 课文分析:通过学习唐诗、宋词等经典诗歌,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感。
4. 习题答案:1) 唐诗、宋词分别在哪个历史时期繁盛?答:唐朝和宋朝。
2) 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古代诗歌,并谈谈你的感受。
答:《静夜思》。
感受:这首诗通过描绘寂静的夜晚,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令人感慨不已。
第三单元1. 课文导读:本单元介绍了古代的小说、戏曲和散文,包括《红楼梦》、《西厢记》等经典作品。
2. 词语解释:红楼梦(hóng lóu mèng):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一部描写清代封建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3. 课文分析: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人文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4. 习题答案: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答:曹雪芹。
2)《西厢记》是哪位作家的代表作?答:王实甫。
3) 请谈谈你对《红楼梦》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桃花源记(含答案)

9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一、自主学习1、注音:豁然( ) 俨然( )阡陌( ) 垂髫( )刘子骥( ) 便要( )还家邑人( ) 间隔( )语云( ) 诣( ) 太守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缘.溪行2.芳草鲜美..3.屋舍俨然..4.阡陌交通..5.咸.来问讯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7.遂与外人间隔..8.无论..魏晋9.各人复延.至其家10.不足..为外人道也11.说如此..二、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说说其要素。
2、请找出渔人在路途上和桃花源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
3、作者笔下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三、精读课文,探究合作: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2、作者描写桃花林幽美的自然景色有何作用?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4、请概括桃花源的环境及其中之人的特征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对下起何作用?7、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8、文中有哪些成语?四、拓展延伸: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社会,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
八下语文导学案答案2018.1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1 社戏【课内探究】一、1.①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在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概括大意符合即可)②七件事: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四件事。
略写: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六一公公送豆三件事。
2.不可以,因为课文用大量的篇幅写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的偷豆、剥豆、烧豆、吃豆等事,这样花费笔墨,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
因为小说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村孩子聪明才干和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
当然,也允许学生有个人的见解,比如,从题目和内容上看,是有些离题。
二、1.(1)所见: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④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⑤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所闻:①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③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④……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所嗅: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所感: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②但我还以为船慢。
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再说回去看看。
(2)示范品味: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师生合用)附答案28醉翁亭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师生合用)附答案28醉翁亭记欧阳修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洌( ) 朝( )而往3、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4、齐读第1自然段。
5、结合注释翻译第一自然段。
蔚然。
深秀,。
山行。
峰回路转:回,。
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指亭四角飞檐翘起。
临,靠近。
饮少辄醉:辄,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八年级初二语文下册前三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1 社戏教师寄语: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迅哥儿”一起去看“社戏”,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朗读、背诵文中相关段落,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4、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预习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
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弥散()蕴藻()漂渺()旺相()惮()撮()整体感知: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合作探究: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分析人物: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
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体味美景: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
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
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示例: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我觉得自失和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感悟社戏之美:8、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 导学案 (含答案)

9《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3、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导学重点】1、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2、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导学难点】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一、引语: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出自这篇课文。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读课文时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织故事情节的。
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二、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背景补充: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三、关于桃花源: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100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四、知识补充:1.“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
“桃花源”是记的对象。
2.太守:又称“郡守”,地方官职,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秦汉的行政区主要是郡。
郡的首长,秦称为郡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第二单元一、单元目旳:1.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旳基础上,品读文章旳理趣和情趣。
2.理解文章简介旳科学知识,读懂文章阐明旳事理。
3.理清阐明顺序,筛选重要信息,揣摩阐明事理旳语言特点。
德育目旳:学习科学探究旳措施,领悟科学精神,培养摸索科学奥秘旳爱好和良好旳思维习惯。
二、教材分析:草木枯荣,大雁来去,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旳科学道理。
本单元旳课文都是阐释事理旳阐明文,波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旳科学精神。
《大自然旳语言》把一门科学——物候学简介旳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旳,在一种科学领域旳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旳道理。
《大燕归来》抒发对大雁旳爱慕之情。
《时间旳脚印》是一篇富有科普情趣旳阐明文,文章启示人们应当爱惜时间,并用自己旳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旳记录,造福人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旳阐明顺序,筛选重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旳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旳基本措施,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旳爱好。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测、讲究实证旳科学态度,讲究科学创新旳精神,还可以学习对旳旳科学措施。
阅读中要学会默读,并有一定旳速度,能按规定筛选信息。
四、学情分析:通过半个学期旳学习,学生旳语文基础又有了提高。
本单元旳教学内容是阐释事理旳阐明问,波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旳科学精神。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阐明文,但是对此类事理性旳接触较少。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清文章旳阐明顺序旳基础上,筛选重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旳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旳基本措施,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旳爱好。
五、教学学时安排第五课一学时第六课两学时第七课一学时第八课一学时六、写作:《阐明旳顺序》(一)学习目旳1、阐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拓展阅读 (2)

拓展阅读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车马喧.()具鸡黍.()圃.()决眦.()蓑笠..翁()绿偃.()葳蕤..()冲怀罥.袖()悚.视寂听()俯瞰.()钱邦芑.()绛缟.驳色()若偻.()曶.()金光煜.煜()遽.()匹俦.()2.读准多音字(1)勉强.:____其他读音:____组词:______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2)着.色: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3)空水共澄.鲜:____ 其他读音:____组词:______二、重要词语1.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岱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决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会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独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幽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遣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葳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倏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煜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洒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匹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者简介1.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阅读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晏.子( ) 傧.
者( ) 闾.( ) 张袂.
( ) 诣.
( ) 曷.( ) 枳.( ) 熙.( ) 觊觎..( ) 诤.
谏( ) 2.读准多音字
(1)为.
小门于大门之侧: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2)傧者更.
道: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3)提.防: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3.找出通假字
(1)缚者曷.
为者也 ____同____,______。
(2)圣人非所与熙.
也 ____同____,______。
二、重要词语
1.重点词语理解
(1)习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避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得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取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觊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诤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骨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佞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虎视眈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辨析
(1)使⎩⎪⎨⎪⎧ 使.
子为使.( )晏子将使.楚( )得无楚之水土使.
民善盗邪( ) (2)为⎩⎪⎨⎪⎧ 为.
其来也( )缚者曷为.者也( )生于淮北则为.
枳( )
3.古今异义区分
(1)对曰:“齐人也,坐.
盗。
”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人固.善盗乎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徒.相似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王闻.之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齐之习.辞者也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坐盗.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晏子避席.对曰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其实
..味不同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晏子春秋》与晏子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齐国晏婴言行轶事的著作,由战国时人搜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
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
每章由一则小故事构成,以晏子为中心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
晏子名婴,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各国。
答案:一、字音字形
1.yàn bīn lǘmèi yìhézhǐxījì yúzhèng
2.(1)wéi wèi何为无人(2)gēng
gèng更加(3)dītí提醒
3.(1)“曷”“何”什么(2)“熙”“嬉”戏弄
二、重要词语
1.(1)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2)将来,正要来。
(3)犯了什么罪。
(4)离开座位。
这是表示郑重和严肃。
(5)莫非,可不是。
(6)取辱,自讨没趣。
(7)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8)照直说出君主、尊长的过错,规劝其改正。
(9)耿直。
(10)奸佞的臣子。
(11)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2.(1)派遣;使者/出使/让(2)在/做/变成
3.(1)犯罪坐下(2)本来坚固(3)只,仅仅徒弟(4)听到嗅(5)熟练学习(6)盗窃偷(7)座位席子(8)它们的果实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1.《晏子使楚》第三回合中,晏子是如何答辩应对楚王的侮辱的?
点拨:采用类比法。
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鲜美的橘子;而到了淮北,就变成了酸苦的枳子。
是环境导致其改变的。
由生物现象引申到人类社会,环境改变人的品质,得出“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邪”。
2.楚王明明输了,听完晏子的回答后为什么却笑了?与本单元其他篇章的对话相比,《晏子使楚》的特点是什么?
点拨:(1)楚王输了反而笑,主要原因有四个。
第一,晏子的应对,确实十分机智幽默。
第二,楚王与晏子,并非完全的敌对关系。
他之所以“欲辱之”,无非是想在外交场合出晏
子的洋相,占个上风,因此,多半是抱着游戏的心态进行的。
第三,捉盗的事端,本来就是他与左右设计的闹剧,其中的虚假胡闹荒唐可笑,他原本就心知肚明。
第四,他的笑并非完全的开心的笑,含有自嘲的苦笑。
(2)《晏子使楚》的最大特点是机智幽默。
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前,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是对的,并按对方的逻辑,歪理歪推,使对方的荒谬最大化,用对方的观点和逻辑来否定对方。
3.《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进谏方式属于《讽谏小议》中提到的哪种?
点拨:“传说中的诤谏故事,往往把臣子对君王的批评,特别是那些比较成功的批评,渲染得过于轻松,好像是全凭一点口头表达的技巧,就君臣一体,同心同德,一点风险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