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管计算

合集下载

雨水管计算

雨水管计算

(一)教学要求:1、熟练掌握雨水设计流量的确定方法;2、了解截流制合流式排水管渠的设计;3、掌握管道平面图和纵剖面图的绘制。

(二)教学内容:1、雨量分析及暴雨强度公式;2、雨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3、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4、雨水径流调节;5、排洪沟设计与计算;6、合流制管网设计与计算。

(三)重点:雨水管网设计计算、合流制管网设计计算。

第一节雨量分析及暴雨强度公式一、雨量分析1. 降雨量降雨量指单位地面面积上在一定时间内降雨的雨水体积,其计量单位为(体积/时间)/面积。

由于体积除以面积等于长度,所以降雨量的单位又可以采用长度/时间。

这时降雨量又称为单位时间内的降雨深度。

常用的降雨量统计数据计量单位有:年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的各年降雨量的平均值,计量单位用mm/a;月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的各月降雨量的平均值,计量单位用mm/月;最大日降雨量:指多年观测的各年中降雨量最大的一日的降雨量,计量单位用mm/d。

2. 雨量的数据整理自记雨量计所记录的数据一般是每场雨的累积降雨量(mm)和降雨时间(min)之间的对应关系,以降雨时间为横坐标和以累计降雨量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降雨量累积曲线。

降雨量累积曲线上某一点的斜率即为该时间的降雨瞬时强度。

将降雨量在该时间段内的增量除以该时间段长度,可以得到描述单位时间内的累积降雨量,即该段降雨历时的平均降雨强度。

3.降雨历时和暴雨强度在降雨量累积曲线上取某一时间段t ,称为降雨历时。

如果该降雨历时覆盖了降雨的雨峰时间,则上面计算的数值即为对应于该降雨历时的暴雨强度,降雨历时区间取得越宽,计算得出的暴雨强度就越小。

暴雨强度用符号i 表示,常用单位为mm/min ,也可为mm/h 。

设单位时间t 内的平均降雨深度为H ,则其关系为:Hi t=(9-1) 在工程上,暴雨强度亦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量q 表示,单位用(L/s )/hm 2。

采用以上计量单位时,由于1mm/min =l (L/m 2)/min =10000(L/min )/hm 2,可得i 和q 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000016760q i i == (9-2)式中 q —降雨强度,(L/s )/hm 2;i —降雨强度,mm/min 。

雨水管道的设计与计算

雨水管道的设计与计算

Hit——暴雨强度(mm/min)——某一段时间内的降雨总量(——降雨时间(min)。

在工程上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体积100%mnqF ——雨水设计流量(L/s );——径流系数,其数值小于1);))s ha 。

: 1167(1lg )()nA c P qt b/s ha ); ——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计算确定,本设计中暴雨强度0.7583027.3(10.655lg )(19)p qt (2-5)雨水流量主要参数及其确定依据a) 径流系数Ψ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一部分被植物和地面的洼地截流,一部分渗入土壤,余下的一部分沿地面流入雨水灌渠,这部分进入雨水灌渠的雨水量称作径流量。

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称径流系数Ψ,其值常小于1。

径流系数的值与汇水面积的地面覆盖情况、地面坡度、地貌、建筑密度的分布、路面铺砌等情况相关。

由于影响因素很多,精确求它的值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们采用经验数值确定。

该区域大部分地区为沥青路面,有部分地区为公园及绿地,综合径流系数为0.6。

b) 重现期P暴雨强度随着重现期的不同而不同。

在雨水管渠设计中,若选用较高的设计重现期,计算所得设计暴雨强度大,相应的雨水设计流量大,管渠的断面相应大。

这对防止地面积水是有利的,安全性高,但经济上则因管渠设计断面的增大而增加了工程造价;若选用较低的设计重现期,管渠断面的相应减小,这样虽然可以降低工程造价,但可能会经常发生排水不畅、地面积水而影响交通,甚至给城市人民的生活及工业生产造成危害。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选用,应根据回水面积的地区建设性质(广场、干道、厂区、居住区)、地形特点、汇水面积和气象特点等因素确定,一般选用0.5~3a ,对于重要干道,立交道路的重要部分,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的地区,宜采用较高的设计重现期,一般选用2~5a ,并应和道路设计协调[9]。

对于特别重要的地区可酌情增加,而且在同一排水系统中也可采用同一设计重现期或不同的设计重现期。

雨水管道计算

雨水管道计算

雨水管道计算【篇一:雨水管道挖土方的计算规则】1.雨水管线挖土方计算按沟道土方放坡公式计算就能够公式: v=(b+2c+kh)*h*l式中 v---- 土方体积b--- 雨水管外径c--- 工作面宽度(一般不低于 0.4 )k--- 放坡系数(人工挖土取0.33 ;机械挖土取0.5 或0.33 )h--- 沟底到地面的高度l--- 雨水管道总长比如:人工挖100 米雨水管沟,沟深米,管壁厚为0.04 米,计算方法以下:2 米,雨水管是砼管v 土方=d=400 毫(0.4+0.04*2+2*0.4+0.33*2 )*2*100= 388 立方米2.雨水检查井的土方按圆的面积乘以高度就能够了,但你要把雨水井的外径外的工作面算进去。

如:检查井内圆净空是 1 米,墙壁是0.25 米,工作面是0.5 米,高度是 2 米。

计算以下:3.14* (1+0.25*2+0.5*2 )/2* (1+0.25*2+0.5*2 )/2*2 =4.906 立方米可是你要问雨水井在 1.8 米井室上收口内径变 0.7 米,怎么就不计算了。

由于在挖井室圆形土方时你必定要放点坡的。

我在上边的例式中没有增添放坡量也没有扣减收口处的土方,我折算过增添的土方和扣除的土方大概差不多,因此互相抵消了。

【篇二:雨水管道挖土方的计算规则】雨水管道挖土方的计算规则1. 雨水管线挖土方计算按沟道土方放坡公式计算就能够公式:v=(b+2c+kh)*h*l 式中 v---- 土方体积 b--- 雨水管外径c--- 工作面宽度(一般不低于0.4 ) k--- 放坡系数(人工挖土取0.33 ;机械挖土取0.5 或 0.33 ) h--- 沟底到地面的高度l--- 雨水管道总长比如:人工挖100 米雨水管沟,沟深 2 米,雨水管是砼管d=400 毫米,管壁厚为0.04 米,计算方法以下:v 土方=( 0.4+0.04*2+2*0.4+0.33*2)*2*100 =388 立方米 2.雨水检查井的土方按圆的面积乘以高度就能够了,但你要把雨水井的外径外的工作面算进去。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提高降雨强度和重现期选取的合理性
降雨强度
应基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降雨观 测数据,采用更为合理的降雨强度公式或模 型,以更准确地反映实际降雨情况。
重现期
在选择重现期时,应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防洪排涝要求和工程投资等因
素,以确定合理的重现期标准。
提高设计降雨历时和暴雨历时确定的准确性
设计降雨量
表示某一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的 降雨量,是计算雨水管渠设计流 量的基础数据。
设计暴雨量
表示某一暴雨强度和暴雨历时的 暴雨量,是计算雨水管渠设计流 量的基础数据。
设计流量计算公式推导
• 设计流量计算公式推导基于水文 学、水力学和概率统计等学科的 理论基础,通过分析降雨强度、 重现期、设计降雨历时、设计暴 雨历时、设计降雨量和设计暴雨 量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出计 算雨水管渠设计流量的公式。
高计算精度和可靠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实 例
某城市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
总结词
城市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降雨强度、汇水面积、径流系数等,通过计算确定管渠的排 水能力,保障城市排水安全。
详细描述
在某城市中,根据气象资料和地形数据,采用适当的降雨强度和汇水面积计算公式,结合径流系数和管道损失等 参数,计算出雨水管渠的设计流量。同时,根据管渠的排水能力和实际情况,对管渠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设计, 确保城市排水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
某工业区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工业区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需要考虑工业区的生产特点 、污染物排放等因素,采用适当的计算方法和参数,确保 管渠的排水能力满足实际需求,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 响。

市政雨水管长度计算规则

市政雨水管长度计算规则

市政雨水管长度计算规则
市政雨水管长度计算规则主要是基于城市的雨水排水需求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来进行计算的。

一般来说,以下几个因素会影响市政雨水管的长度计算规则:
1. 雨水收集区域的面积和雨水产生量:根据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标准,确定雨水收集区域的面积和雨水的产生量。

一般来说,雨水管长度与雨水收集区域的面积成正比。

2. 雨水排放的要求和标准:根据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标准,确定雨水排放的要求和标准。

根据这些要求和标准,计算出需要安装的雨水管的长度。

3. 城市基础设施布局:考虑到城市的道路、建筑物和其他基础设施,确定雨水管的布局和长度。

一般来说,城市的道路网密集的地区需要更多的雨水管,而密度较低的地区需要较少的雨水管。

4. 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和效率:根据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和效率,计算出需要安装的雨水管的长度。

一般来说,设计更加高效的雨水排放系统可以节省雨水管的长度。

综上所述,市政雨水管长度的计算规则主要是根据城市的雨水排水需求、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和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来确定的。

雨水管外表面积计算公式

雨水管外表面积计算公式

雨水管外表面积计算公式
计算雨水管的外表面积通常需要知道管道的形状和尺寸。

下面是一些常见形状的雨水管的外表面积计算公式:
圆柱形管道:
外表面积= 2πrh + πr^2
其中,r是管道的半径,h是管道的高度。

矩形或正方形管道:
外表面积= 2lw + 2lh + 2wh
其中,l是管道的长度,w是管道的宽度,h是管道的高度。

圆锥形管道:
外表面积= πrl + πr^2
其中,r是底面半径,l是从底面到尖端的斜高。

请注意,这些公式仅适用于计算管道的外表面积,不包括内部空间。

实际应用中,如果需要计算管道的热传导或涂料使用量等,可能需要考虑管道内外表面积的总和。

另外,如果管道的形状更为复杂,可能需要使用数值模拟或近似方法进行计算。

请根据具体管道的形状和尺寸选择适当的公式,并确保输入正确的数值以获得准确的计算结果。

雨水管道排量计算公式

雨水管道排量计算公式

雨水管道排量计算公式在城市建设中,雨水排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排放雨水,我们需要计算雨水管道的排量。

通过计算排量,我们可以合理地设计管道,确保雨水能够顺利地排放,避免水患等问题的发生。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雨水管道排量的计算公式,并探讨一些相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雨水管道的基本参数。

雨水管道的排量计算公式如下:Q = A × V。

其中,Q表示排水量,单位为m³/s;A表示管道的横截面积,单位为m²;V 表示雨水的流速,单位为m/s。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雨水管道的横截面积和雨水的流速。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两个参数的计算方法。

首先是管道的横截面积A的计算。

管道的横截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A = π× r²。

其中,r表示管道的半径,π表示圆周率,取3.14。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测量管道的直径,然后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半径:r = d / 2。

其中,d表示管道的直径。

接下来是雨水的流速V的计算。

雨水的流速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V = Q / A。

其中,Q表示排水量,A表示管道的横截面积。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雨水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排水量和管道的横截面积,然后通过以上公式来计算雨水的流速。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可以得到雨水管道的排量。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比如雨水的流量、管道的材质和坡度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排水量的计算,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总之,雨水管道排量的计算公式为Q = A × V,通过计算排量,我们可以合理地设计管道,确保雨水能够顺利地排放。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管道的横截面积和雨水的流速,然后通过以上公式来计算排量。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比如雨水的流量、管道的材质和坡度等。

通过合理地计算排量,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雨水排放的问题,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

单根雨水管可以收集屋面多少面积雨水的计算

单根雨水管可以收集屋面多少面积雨水的计算

单根雨水管可以收集屋面多少面积雨水的计算
排水:分成无组织排水和有组织排水。

有组织排水就是由屋面流淌下来的雨水,通过檐沟堆积起来,通过排水管排到地面,叫有组织排水,否则就叫无组织排水。

雨水管数量计算的公式:F=438D*D/H (D的平方用D*D表示)
这个公式就是计算单根雨水管可以收集屋面多少面积
的雨水,F的单位是平方米,H是每小时毫米,D是厘米。

计算实例如下: 某地每小时的最大降雨量H=145mm/h,所选落水管的直径D=10cm,若建筑屋顶的水平投影面积为1000m2,则至少要设(4)根落水管。

解析:F=438D*D/H 注意:D的单位是厘米,H单位是每小时毫米,F单位平方米,代入公式:
F=438*10*10/145=3.3 取整根数4根,所以,最后算出取整数为4根。

因为F是单根落水管的收集屋面的雨水的面积,算出来是1000平米,单根需要这么多,那么1000平米需要3.3,那么3.3取整数是4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雨水管渠的设计计算(一)教学要求:1、熟练掌握雨水设计流量的确定方法;2、了解截流制合流式排水管渠的设计;3、掌握管道平面图和纵剖面图的绘制。

(二)教学内容:1、雨量分析及暴雨强度公式;2、雨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3、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4、雨水径流调节;5、排洪沟设计与计算;6、合流制管网设计与计算。

(三)重点:雨水管网设计计算、合流制管网设计计算。

第一节雨量分析及暴雨强度公式一、雨量分析1. 降雨量降雨量指单位地面面积上在一定时间内降雨的雨水体积,其计量单位为(体积/时间)/面积。

由于体积除以面积等于长度,所以降雨量的单位又可以采用长度/时间。

这时降雨量又称为单位时间内的降雨深度。

常用的降雨量统计数据计量单位有:年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的各年降雨量的平均值,计量单位用mm/a;月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的各月降雨量的平均值,计量单位用mm/月;最大日降雨量:指多年观测的各年中降雨量最大的一日的降雨量,计量单位用mm/d。

2. 雨量的数据整理自记雨量计所记录的数据一般是每场雨的累积降雨量(mm)和降雨时间(min)之间的对应关系,以降雨时间为横坐标和以累计降雨量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降雨量累积曲线。

降雨量累积曲线上某一点的斜率即为该时间的降雨瞬时强度。

将降雨量在该时间段内的增量除以该时间段长度,可以得到描述单位时间内的累积降雨量,即该段降雨历时的平均降雨强度。

3.降雨历时和暴雨强度在降雨量累积曲线上取某一时间段t,称为降雨历时。

如果该降雨历时覆盖了降雨的雨峰时间,则上面计算的数值即为对应于该降雨历时的暴雨强度,降雨历时区间取得越宽,计算得出的暴雨强度就越小。

暴雨强度用符号i表示,常用单位为mm/min,也可为mm/h。

设单位时间t内的平均降雨深度为H,则其关系为:H(9-1)it在工程上,暴雨强度亦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量q表示,单位用(L/s)/hm2。

采用以上计量单位时,由于1mm/min=l(L/m2)/min=10000(L/min)/hm2,可得i和q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000016760q i i == (9-2)式中 q —降雨强度,(L/s )/hm 2;i —降雨强度,mm/min 。

就雨水管渠设计而言,有意义的是找出降雨量最大的那个时段内的降雨量。

因此,暴雨强度的数值与所取的连续时间段t 的跨度和位置有关。

在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中,经常采用的降雨历时为5min 、10min 、15min 、20min 、30min 、45min 、60min 、90min 、120min 等9个历时数值,特大城市可以用到180min 。

4.暴雨强度频率对应于特定降雨历时的暴雨强度的出现次数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可以通过长期的观测数据计算某个特定的降雨历时的暴雨强度出现的经验频率,简称暴雨强度频率。

5.暴雨强度重现期工程上常用比较容易理解的“重现期”来等效地替代较为抽象的频率概念。

重现期的定义是指在多次的观测中,事件数据值大于等于某个设定值重复出现的平均间隔年数,单位为年 (a)。

重现期与经验频率之间的关系可直接按定义由下式表示: 1np p =(9-6)二、暴雨强度曲线与暴雨强度公式1.暴雨强度曲线2.暴雨强度公式《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我国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的形式为: 1167(1lg )()nA c p q t b +=+ (9-9) 式中 q —设计暴雨强度,(L/s )/hm 2;p —设计重现期,a ;t —降雨历时,min 。

1,,,A c b n —地方参数(待定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当0b =时,1167(1lg )n A c p q t += (9-10)当1n =时,1167(1lg )A c p q t b+=+ (9-11)三、降雨面积和汇水面积降雨面积是指每一场降雨所笼罩的地面面积。

汇水面积是指雨水管渠所汇集和排除雨水的地面面积,用F 表示,常以公顷hm 2或平方公里km 2为单位。

第二节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的确定一、雨水设计流量计算公式雨水管渠的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Q qF ψ= (9-12) 式中 Q —雨水设计流量,L/s ;ψ—径流系数,径流量和降雨量的比值,其值小于1; F —汇水面积,hm 2;q —设计暴雨强度(L/s ·hm 2)。

假定:(1)暴雨强度在汇水面积上的分布是均匀的;(2)单位时间径流面积的增长为常数;(3)汇水面积内地面坡度均匀;(4):地面不透水,1ψ=。

二、雨水管段设计流量的计算在图9-6中,Ⅰ、Ⅱ、Ⅲ、Ⅳ为相毗邻的四个街区。

设汇水面积F Ⅰ=F Ⅱ=F Ⅲ=F Ⅳ,雨水从各块面积上最远点分别流入雨水口所需的集水时间均为τ(min )。

1~2、2~3、3~4、4~5分别为设计管段,试确定各设计管段的雨水流量。

从图9-6可知,四个街区的地形均为北高南低,道路是西高东低,雨水管道沿道路中心线敷设,道路断面呈拱形为中间高,两侧低。

降雨时,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顺着地形坡度流到道路两侧的边沟中,道路边沟的坡度和地形坡度相一致。

雨水沿着道路的边沟流到雨水口经检查井流入雨水管道。

I 街区的雨水 (包括路面上雨水),在1号检查井集中,流人管段1~2。

Ⅱ街区的雨水在2号检查井集中,并同I 街区经管段1~2流来的雨水汇合后流入管段2~3。

Ⅲ街区的雨水在3号检查井集中,同I 街区和Ⅱ街区流来的雨水汇合后流入管段3~4。

其他依次类推。

已知管段1~2的汇水面积为F Ⅰ,检查井1为管段1~2的集水点。

由于汇水面积上各点离集水点1的距离不同,所以在同一时间内降落到F I 面积上各点的雨水,就不可能同时到达集水点1,同时到达集水点1的雨水则是不同时间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

集水点同时能汇集多大面积上的雨水量,和降雨历时的长短有关。

如雨水从降雨面积最远点流到集水点1所需的集水时间为20(min ),而这场降雨只下10(min )就停了,待汇水面积上的雨水流到集水点时,降落在离集水点1附近面积上的雨水早已流过去了。

也就是说,同时到达集水点1的雨水只能来自F 1中的一部分面积,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就有愈来愈大面积上的雨水到达集水点1,当恰好降雨历时t =20(min )时,则第1(min )降落在最远点的雨水与第20(min )降落在集水点1附近的雨水同时到达,这时,集水点1处的径流量达到最大。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汇水面积是随着降雨历时t 的增长而增加,当降雨历时等于集水时间时,汇水面积上的雨水全部流到集水点,则集水点产生最大雨水量。

为便于求得各设计管段相应雨水设计流量,作几点假设:(1)汇水面积随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均匀增加;(2)降雨历时大于或等于汇水面积最远点的雨水流到设计断面的集水时间(t ≥τ0);(3)地面坡度的变化是均匀的,径流系数ψ为定值,且ψ=1.0。

1. 管段1~2的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管段1~2是收集汇水面积F I (hm 2)上的雨水,设最远点的雨水流到1断面的时间为τ(min ),只有当降雨历时t =τ时,F I 全部面积的雨水均已流到1断面,此时管段1~2内流量达到最大值。

因此,管段1~2的设计流量为:1~21Q F q =Ⅰ(L/s ) 式中 q 1— 管段1~2的设计暴雨强度,即相应于降雨历时t =τ时的暴雨强度,(L/s ·hm 2)。

2. 管段2~3的雨水设计流量计算当t =τ时,全部F Ⅱ和部分F Ⅰ面积上的雨水流到2断面,此时管段2~3的雨水流量不是最大。

只有当t =τ+t 1-2时,F I 和F Ⅱ全部面积上的雨水均流到2断面,此时管段2~3雨水流量达到最大值。

设计管段2~3的雨水设计流量为: 2~32()Q F F q =+ⅠⅡ (L/s )式中 q 2— 管段2~3的设计暴雨强度,是用(F I + F Ⅱ)面积上最远点雨水流行时间求得的降雨强度。

即相应于t =τ+t 1-2的暴雨强度,(L/s ·hm 2); t 1-2— 管段1~2的管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

同理可求得管段3~4及4~5的雨水设计流量分别为:3~43~4(Q F F F q =++ⅠⅡⅢ) 4~54~5()Q F F F F q =+++ⅠⅡⅢⅣ式中 q 3、q 4- 分别为管段3~4、4~5的设计暴雨强度,即相应于是用 t =τ+t 1-2 + t 2-3和t =τ+t 1-2 + t 2-3+ t 3-4的暴雨强度,(L/s ·hm 2);t 2-3、t 3-4- 分别为管道2~3、3~4的管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

由上可知,各设计管段的雨水设计流量等于该管段所承担的全部汇水面积和设计暴雨强度的乘积。

各设计管段的设计暴雨强度是相应于该管段设计断面的集水时间的暴雨强度,因为各设计管段的集水时间不同,所以各管段的设计暴雨强度亦不同。

在使用计算公式Q qF ψ=时,应注意到随着排水管道计算断面位置不同,管道的计算汇水面积也不同,从汇水面积最远点到不同计算断面处的集水时间(其中也包括管道内雨水流行时间)也是不同的。

因此,在计算平均暴雨强度时,应采用不同的降雨历时t i 。

根据上述分析,雨水管道的管段设计流量,是该管道上游节点断面的最大流量。

在雨水管道设计中,应根据各集水断面节点上的集水时间t i 正确计算各管段的设计流量。

第三节 雨水管道设计数据的确定一、径流系数的确定雨水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用符号ψ表示,即: ψ=径流量降雨量(9-13)根据定义,其值小于1。

影响径流系数ψ的因素很多,如汇水面积上地面覆盖情况、建筑物的密度与分布地形、地貌、地面坡度、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

其中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汇水面积上的地面覆盖情况和降雨强度的大小。

目前,在设计计算中通常根据地面覆盖情况按经验来定。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05中有关径流系数的取值见表9-3。

实际设计计算中,在同一块汇水面积上,兼有多种地面覆盖的情况,需要计算整个汇水面积上的平均径流系数av ψ值。

()i i av F Fψψ⋅=∑ (9-14) 式中 av ψ- 汇水面积上的平均径流系数; i F - 汇水面积上各类地面的面积,hm 2; i ψ- 相应于各类地面的径流系数; F - 全部汇水面积,hm 2。

[例9.1] 某小区各类地面i F 及i ψ值见表9-4,试求该小区平均径流系数av ψ值。

[解] 由表9-4求得 5.0i F F ==∑(hm 2),则:()1.60.90.80.90.80.40.90.30.90.1550.577i i av F Fψψ⋅=⨯+⨯+⨯+⨯+⨯==∑在设计中可采用区域综合径流系数。

国内部分城市采用的综合径流系数ψ值见表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