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药物:影响细胞生物学过程,用来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3.药动学: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药效学:研究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禁忌症,适应症等。

5.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6.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对疾病有防治效果的作用。

8.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会给病人带来不适和痛苦的药物反应。

9.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0.毒性反应: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使机体内药量达到最小中毒量以上时出现的反应。

11变态反应:是机体对药物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12.继发效应(继发性反应):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1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4.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对药物产生的特殊反应。

15.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能与特异性配体(ligand)结合,并能传递生物信息,引起生物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多为蛋白质、核酸等。

16.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17.拮抗剂(部分激动剂):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的药物。

(能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18.竞争性拮抗剂:指拮抗剂和激动剂可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其药理效应强弱取决于两者的浓度和亲和力。

19.非竞争性拮抗剂:指拮抗剂和激动剂虽不争夺相同受体,但会妨碍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即使不断提高激动剂的浓度,也不能达到激动剂单独使用时的最大效应。

20.强度(效价):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的剂量。

剂量与效价成反比。

21.效能: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此时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强。

22.半数有效量(ED50):使全部实验动物半数产生有效的作用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2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凰通常以毫克计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

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

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

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药理学 名词解释

药理学 名词解释

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并能制成制剂的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时量曲线:给药后药物随时间迁移放生变化,这种变化以药物浓度/对数浓度的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图。

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或分次恒量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零级动力学消除:又叫恒量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量进行消除,即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相等。

一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比消除,即单位时间内药量以恒定比例消除。

药物代谢动力学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过消除: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小于吸收量的现象。

也称第一关卡效应或首关效应。

药酶诱导剂:能使药酶含量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能使药酶含量降低或活性减弱的药物。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即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占给药剂量的百分比。

肝肠循环: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重新吸收进入肝脏的循环过程。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又称恒比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数量进行消除,又称恒量消除。

表观分布容积: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的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其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

药物效应动力学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4.称药效学。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药效学1.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分而产生的作用。

3.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

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4.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

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5.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8.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

9.后遗反应:后遗反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0.继发反应:是指使用药物治疗后随之而引起的反应。

11.特异质反应:由于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于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某些常人不同的反应。

12.药物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所引起的对药物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3.剂量:一般指药物每天的用量。

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14.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刚能效引起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即效能1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的科学。

2. 药物(Drug):可通过口服、注射、外用等途径作用于生物体的物质,能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

3.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及其所产生的效应的学科。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5.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口或其他非静脉给药途径后,在生物体内被吸收的比例。

6. 抗生素(Antibiotic):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7.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指细菌、病毒等生物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

9. 激动剂(Agonist):一种能够结合到受体并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0. 拮抗剂(Antagonist):一种能够与受体结合,但不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1.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还会引起其他的不良效应。

12. 受体(Receptor):生物体体内一种特异性分子,能与药物结合,传递或阻断特定的信号。

13. 作用靶点(Target):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作用的分子或结构。

14.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一种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即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产生毒性副作用的剂量之比。

15. 组织亲和力(Tissue Affinity):药物在体内特定组织中的浓度和细胞内的作用效果。

16. 细胞毒性(Cytotoxicity):药物对体内细胞的有害作用。

17. 缓释剂(Sustained-Release Agent):一种控制药物在体内释放速率的物质。

18. 单剂毒性(LD50):指在短时间内,将试验动物的毒物剂量为体重的平均值,能在一半的试验动物中引起死亡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5 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10.1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10.2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11.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11.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2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1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18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与诊断疾病得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得一门学科。

3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得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得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得处置得动态变化。

5 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得作用。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得选择性就是相对得,有些药物有多方面得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得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得反应。

7 受体:就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得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得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得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得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得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得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得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得剂量。

9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就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得剂量(通常以毫克计)、10。

1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得药物。

10.2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得药物、11、1激动药:既有亲与力又有内在活性得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11、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得亲与力而无内在活性得物质、12 肝药酶:肝细胞得平滑内质网脂质中得微粒体酶就是药物代谢最重要得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得药效、13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得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得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得剂量与速度、14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15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得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得现象。

17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得效应、18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得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得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2.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3.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

阐明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4. 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从理论上说。

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也包括避孕药和保健药。

对药物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适应证、用法、用量均有严格规定,符合有关质量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5.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引起药理效应的动因。

6.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机能或形态的改变,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7. 兴奋: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提高的现象。

8. 抑制: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降低的现象。

9. 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10. 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渗入渗出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引起的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

又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11. 选择性:是指很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作用微弱或无作用的现象。

12. 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13.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14. 对症治疗: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所入行的治疗。

15.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6. 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17. 急性毒性:指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

18. 慢性毒性:指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19. 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20.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21.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名词解释1. 副反应(side effect):应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反应2. 躯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ee):反复用药造成身体依赖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严重的阶段综合征。

3. 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又称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指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使进人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4. 半衰期(half life time):血浆消除t1/2,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是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时间的效应。

6. 主动外排系统(active efflux system):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泵出体外,这种泵因需能量故称为主动外排系统。

7.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8•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和速度。

9.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有效浓度以下,但仍存留的生物效应。

10.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通常将半数中毒量(TD50)/半数有效量(ED50)或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 )称为治疗指数。

11.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测量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至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12. 消除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3. 过敏反应(allergic drug reaction):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14. 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能够引起试验动物一半死亡的药物剂量,通常用药物致死剂量的对数值表示。

15. 戒断综合征(abstinence syndrome):指停用或减少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后所致的综合征。

16.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17. 受体(receptor):能与药物结合产生相互作用,发动细胞反应的大分子或大分子复合物18. 激动剂(agonist):激动剂与受体既有咼亲和力,也有咼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

19. 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在治疗剂量下,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产生一些其他作用,大豆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称为不良反应。

20.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 in etics):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消除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21. 零级动力学(zero-order kinetic ):药物自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22. 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 , Css):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体内总药量的蓄积率逐渐减慢,直至再给药间隔内消除的药量等于给药剂量,从而达到平衡,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23. 药理学(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在任意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24. 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 namics )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止疾病的规律。

25.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或电位差,以电化学式能差为驱动力,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侧扩散。

26.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可分两种:脂溶性扩散(lipid diffusion):药物通过溶于脂质膜而被动扩散。

水溶扩散(aqueous diffusion )指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极性或非极性的物质,借助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被谁带到低压一侧的过程。

27. 限制扩散(restricted diffusion ):由于对通过细胞膜孔物质的分子量大小和电荷有限制28.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29.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直接利用 ATP分解成ADP释放出的游离自由能来转运物质的方式。

30.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不直接利用分解 ATP产生的能量,而是与原发性主动转运中的转运离子想耦合,间接利用细胞内代谢产生的能量来进行转运。

31. 协同转运(cotranspor或symport ):在继发性主动转运中,作为驱动力离子和被转运物质按同一方向转运者。

32.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 87是指血管壁与神经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见得屏障。

33. 酶的诱导(en zyme in duction ):某些化学物质能提高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代谢的速率。

34. 酶的抑制(enzyme inhibition ):某些化学物质能抑制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使其代谢药物的速率减慢。

35. 失活(inactivation )绝大多数药物经过代谢后,药理活性都减弱或消失36. 开放系统(open system ):在多数动力学模型中,设定药物既可以进入该房室,又可以从该房室离开,故称为开放系统37. 一级动力学方程(first-order kinetic process):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运转速率与该房室活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38. 表观分布容积(即pare 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 Vd):指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39. 总体清除率(total body clearance ,CLtot )体内诸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40. 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对机体组织发挥的原发作用41. 药物效应(drug effect):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组织能够被观察、记录、测定得到的功能、代谢的改变42. 兴奋(stimulation or excitation ):能够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43. 局部作用(local action ):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44.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再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发生的机体组织、器官以器质性损伤为主的严重不良反应45. 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46. 致畸作用:(eratogenesis );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发生畸胎47. 配体(ligand ):体内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物质48. 特异性(specificity ):一种特定受体只与特德特定配体结合,产生的生理效应,而不被其他生理信号干扰49. 高亲和力(high affinity ):受体对其配体的高亲和力应相当于内源性配体的生理浓度50. 饱和性(saturation ):虽然在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区域内的受体密度有所不同,显示区域分布性,但是,在每一细胞或每一定量的组织内,变体的数量是有限的51. 可逆性(reversibility):绝大部分情况下,受体与配体的结合是可逆的52. 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 ):由于受体原因而产生的耐受性53. 受体调解(receptor regulation ):受体与配体作用过程中,受体数目和亲和力的变化称为受体调解54. 药物的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的专一性,后者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55. 部分激动剂(partial agonist ):在受体全部占领时仅能产生较小的反应56. 反向激动剂(inverse agonist ):与激动剂一样结合到相同的受体,逆转受体的固有活性, 显示受体与激动剂相反的药理学作用57. 拮抗剂(antagonist): 一种受体与配体结合后本身不引起生物学效应,但阻断该受体激动剂介导的作用58. 竞争性拮抗剂(competitive antagonist ):药物与受体有亲和力蛋不产生受体激动效应,可以阻断激动剂与该受体结合59. 非竞争性拮抗剂(non- competitive antagonist ):结合到受体蛋白上与激动剂结合位点不同的部位,组织及动机引起受体激动的药物60. 不可逆性拮抗剂(irreversible antagonist ):药物与受体形成的共价键或结合异常紧密,以至于激动剂无法与受体结合61. 生理性拮抗(physiological antagonism ):不同受体介导的内源性调节通路之间的拮抗62. 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 ):量反应关系描述的是不同剂量水平化合物作用于一个有机体一定时间引起的效应变化63. 时辰药理学(chronopharmacology ):研究生物活动时间节律的周期变化64. 个体差异(in dividual variati on ):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数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基本相似,但少数患者对药物出现极敏感伙计不敏感的反应65. 特异质(idiosyncrasy ):个别患者用治疗量的得药物后,出现与往常性质不同的反应66. 耐受性(toleranee ):连续被用药过程中,有的药物的药效会逐渐减弱,需要加大剂量才能显效67. 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c ):若在短时间内连读用药数次后,立即产生耐受性68. 交叉耐受性(cross toleranee ):机体对某药物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药物的敏感性也降低69. 耐药性(resista nee):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抗药性或耐药性70.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ee ):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患者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71.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 teraction ):两种或多种药物或先后序贯应用,而引起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72. 增敏作用(sensitization ):—种药物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种药的敏感性增强73. 要理性拮抗(pharmacological antagonist ):当一种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阻止激动剂与其受体结合,称为要理性拮抗74. 胆碱受体阻断药(cholinoceptor blocking drugs ):对胆碱受体亲和力强,能与乙酰胆碱或其拟似药抗争与受体的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从而阻碍拟胆碱药对胆碱受体的激动,发挥抗胆碱作用75. 向下调节(down regulation ):激动药浓度低于正常时,受体数目增加76. 向上调节(up regulation ):在激动药物浓度过高或长期激动受体时,受体数目减少77•肾上腺素的翻转作用(adrenaline reversal ):使用a受体阻断药后,可使肾上腺素的收缩血管a-型效应被阻断,而舒张骨骼肌血管B 2效应占优势,此时给予肾上腺素血压不但不升反而下降78. 内在拟交感活性(in tri nsic sympathomimetic activity,ISA ):某些B受体阻断药除能阻断B 受体外,还对B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79. 局部麻醉药(local an aesthetics ):能可逆性的阻滞神经轴突内冲动的传导,在保持清醒的情况下,使局部组织感觉尤其是痛觉暂时消失的药物80. 表面麻醉(surface anaesthesia ):选用表面穿透力强的药物喷或涂于粘膜表面,是粘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麻醉81. 浸润麻醉(in filtration an aesthesia ):将药物注射于手术视附近的皮下或各层组织里,是感觉神经末末梢受药物浸润而麻醉82. 传到麻醉(con duct an aesthesia ):又称阻滞麻醉(block an aesthesia )将局麻药物注于神经或神经丛周围,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麻醉,常用于四肢及空腔手术83. 心功能的代偿期(compensatory stage ):当心脏负荷增加吧时,机体可通过心脏的代偿性扩张、心率加快和心肌肥大等使心排出量恢复或接近正常,以维持组织代谢的需要84. 正性肌力作用(positive inotropic effect ):在治疗剂量下,强心苷能选择性的作用于心脏,加强心肌收缩性,表现为加快心肌收缩速度,这是对心肌的直接作用,因为强心苷对没有神经支配的离体乳头肌和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均有加速收缩性作用85. 神经营养因子(neuropathy factor)是机体产生的一类能够促进生精细胞存活、生长、分化,调节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维持神经细胞功能的多肽或蛋白质86. 镇静催眠药(sedative-hypnotic ):是一类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而达到缓解过度兴奋和引起近似生理性催眠的药物87. 镇静药(sedative ):一般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轻度抑制,使患者由兴奋、激动和躁动转为安静的药物88. 强直后增强(post titanic potential , PTP):反复高频电刺激突触前神经纤维,弓I起突触传递易化,使突出后纤维反增强的现象89. 镇痛药(an algesic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得药物90. 自体活性物质(autacoids ):是一大类由于体内多种组织产生,作用于局部或附近的靶器官,产生特定的生理或病理作用的内源性活性物质,亦称局部激素( local hormone )91. 腺苷(adenosine ):在细胞内外由腺苷酸裂解生成,也可来自腺苷同型半胱氨酸92. 镇咳药(antitussive drugs ):作用于咳嗽反射弧的不同环节,抑制咳嗽反射的药物93. 泻药(laxative ):能增加肠内水分,软化粪便或润滑肠道、促进肠蠕动,加速排便的药物94. 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 nocortical hormo ne )简称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所合成分泌的激素的总称,属于甾体类化合物,但通常不包括性激素95. 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 ):糖皮质类激素药物对某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作用,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96. 反跳现象(rebound phenomenon ):症状控制之后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可使原病复发或加重97. 胰岛素抵抗(in sulin resista nee , IR):正常或高于正常浓度的胰岛素执法会低于正常的生物效应98. 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 ):是聚醇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其活性升高可导致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99. 垂体激素(hypophyseal hormone ):是脊椎动物垂体分泌的多种微量蛋白质和肽类激素的总称10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101.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 BMI):是评价体重的综合参数,为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102. 促凝血药(coagulants ):可通过激活凝血过程的某些凝血因子而防治某些凝血功能低下的出血性疾病103.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对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104. 化疗指数(chemotherapy index , CI):化疗药物导致动物的半数致死量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之比105. 抗菌药物(antimicribial agents ):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化学物质106. 抗生素(antibiotic ):来自真菌或细菌的就有干扰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必须的某些重要的结构与生化过程的抗菌药物,而对感染细菌的真核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107. 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抗菌药物在首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增加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个相当长时间以后才会起作用108. 抗菌活性(antimicribial activity ):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109.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110.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技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且又有杀灭作用的药物111. 细菌的耐药性(resista nee )市值在常规治疗剂量下,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导致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112. 转化(transformation ):指受体菌通过直接摄入来自外源的细菌DNA片段或质粒获得相应的遗传信息的方式113. 接合(conjugation ):细菌之间通过细菌毛或桥接进行基因传递的方式114. 转导(transduction ):通过噬菌体将一个细菌的基因导入另一个细菌时受体细菌获得相应的遗传信息的方式115. 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 ):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敏感细菌被抑制,破坏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繁殖116. 抗真菌药(an tifu ngal age nt ):具有抑制或杀死真菌的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性疾病117. 生长比率(growth fraction ,GF):肿瘤增值细胞群与全部肿瘤细胞群之比118. 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ve drugs ):能抑制免疫活性过强者的免疫反应119. 免疫增强剂(immunopotentiating drugs ):能扶持免疫功能低下者的免疫功能120.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e ):由于免疫应答异常引起异常增高的免疫反应,可导致机体产生生理功能障碍和组织损伤121. 自身缅因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AD ):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造成自身免疫组织损伤122. 免疫增值病(immunoproliferative disease ):由于产生免疫球蛋白的细胞异常增殖,导致免疫球蛋白异常增多所致的一些疾病123.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由于机体免疫系统结构或功能障碍,对"非己”抗原产生过弱或负应答而引起的疾病124. 兴奋剂(dope ):原指能刺激人体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兴奋从而提高机能状态的药物,后泛指能作用于人体机能,有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的药物125.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将有正常功能的基因或其他基因直接或间接的导入患者体内,取代患者原来不存在或表达很低的基因,以达到防止疾病的目的126. 再分布(redistribution ):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作用,随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量少的脂肪组织转移,以致病人迅速苏醒,这种现象称之为药物在体内的再分布127. 最小肺泡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 ):在一个大气压下能使50%病人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全麻药的浓度128. 分离麻醉(dissertation an esthesia ):氯胺酮为中枢兴奋性氨基酸递质NMDA( N-甲基门冬氨酸)受体的特异性阻断剂,能阻断痛觉冲动向丘脑和新皮层的传导,同时又能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引起意识模糊,短暂记忆缺失及满意的镇痛效应,但意识并未完全消失,常有梦幻,肌张力增加,血压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