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药物:影响细胞生物学过程,用来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3.药动学: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药效学:研究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禁忌症,适应症等。
5.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6.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对疾病有防治效果的作用。
8.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会给病人带来不适和痛苦的药物反应。
9.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0.毒性反应: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使机体内药量达到最小中毒量以上时出现的反应。
11变态反应:是机体对药物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12.继发效应(继发性反应):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1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4.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对药物产生的特殊反应。
15.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能与特异性配体(ligand)结合,并能传递生物信息,引起生物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多为蛋白质、核酸等。
16.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17.拮抗剂(部分激动剂):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的药物。
(能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18.竞争性拮抗剂:指拮抗剂和激动剂可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其药理效应强弱取决于两者的浓度和亲和力。
19.非竞争性拮抗剂:指拮抗剂和激动剂虽不争夺相同受体,但会妨碍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即使不断提高激动剂的浓度,也不能达到激动剂单独使用时的最大效应。
20.强度(效价):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的剂量。
剂量与效价成反比。
21.效能: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此时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强。
22.半数有效量(ED50):使全部实验动物半数产生有效的作用所需的剂量。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表现为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症状,如烦躁不安、流泪、出汗、呵欠思睡、腹痛腹泻、呕吐等,只有等到在用药症状会消失。
时间药理学
是研究生物体时间节律对药物作用和体内过程的影响及药物对生物律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中医学将昼夜分为12时辰,故称为时辰药理学。
缓释制剂
用药后可缓慢地非恒速释放
控释制剂
用药后可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的释放
联合给药
临床上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目的是为加大疗效,减少副作用,但常因选药不当反而会降低疗效。
习惯性
有些药物在连续用药后,可使得病人对药物产生精神依赖。
耐受性
患者在连续用药后出现药效逐渐降低,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原有药效的现象
耐药性
需要加大药物的剂量或者更换抗菌药物才能达到预期的抑菌或杀菌作用。
抗菌谱
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如青霉素的抗菌谱主要包括革兰阳性菌和某些阴性球菌,链霉素的抗菌谱主要是部分革兰阴性杆菌,两者抗菌谱的覆盖面都较窄,因此属于窄谱抗生素(Narrow Spectrum Antibiotics)。而四环素类的抗菌谱覆盖面广,包括一些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以及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等,因此为广谱(Boad Spectrum)抗生素。
抗菌谱反映了自然状态下细菌(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存在耐药性的干扰。同类或作用相似的药物常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抗菌谱。虽然抗菌谱是选择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但应用时还必须考虑微生物耐药性发展的现实情况,两者不可偏废。
分布
指药物随血液循环,向各组织、细胞液和细胞内液的转运过程。
药物排泄
是指药物以原型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过程。
肝肠循环
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总论1.药物(drugs):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药物作用: 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6.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8.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9.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10.全身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坏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1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12.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13.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4.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15.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6.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7.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18.慢性毒性:因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9. 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20.继发性发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果。
21.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22.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23.受体: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24.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25.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的科学。
2. 药物(Drug):可通过口服、注射、外用等途径作用于生物体的物质,能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
3.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及其所产生的效应的学科。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5.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口或其他非静脉给药途径后,在生物体内被吸收的比例。
6. 抗生素(Antibiotic):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7.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指细菌、病毒等生物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
9. 激动剂(Agonist):一种能够结合到受体并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0. 拮抗剂(Antagonist):一种能够与受体结合,但不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1.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还会引起其他的不良效应。
12. 受体(Receptor):生物体体内一种特异性分子,能与药物结合,传递或阻断特定的信号。
13. 作用靶点(Target):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作用的分子或结构。
14.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一种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即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产生毒性副作用的剂量之比。
15. 组织亲和力(Tissue Affinity):药物在体内特定组织中的浓度和细胞内的作用效果。
16. 细胞毒性(Cytotoxicity):药物对体内细胞的有害作用。
17. 缓释剂(Sustained-Release Agent):一种控制药物在体内释放速率的物质。
18. 单剂毒性(LD50):指在短时间内,将试验动物的毒物剂量为体重的平均值,能在一半的试验动物中引起死亡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4.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不良反应:指不适合用药目的而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5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6.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选择性低所致)7.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药物蓄积过多引起。
8.三致:致癌、致畸胎、致突变9.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10.停药反跳: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可能是受体向上调节所致)。
11.变态反应:又称为过敏反应(具有敏化的过程,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性拮抗药无效)12.特异质反应:无敏化过程,作用与药物原有作用有关,药理性拮抗剂无用。
13.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14.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15.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以保持药效不减。
16.依赖性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生理或精神的敏感性。
17.安慰剂:本身没有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
18.肝药酶诱导剂: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便药物效应减弱。
19.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20. 首关消除: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21.治疗作用:对症治疗,对因治疗,补充治疗。
22.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1.副作用: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2.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3.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4.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己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5.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6.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7.依赖性: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8.成瘾性:是指使用某些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的紊乱和戒断症状.9.习惯性:连续用药后,病人对药物产生精神上的依赖性.14.效能:在量反应中,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15.效价(效应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16.治疗指数:是指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17.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18.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的药物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用F表示:F=A/D×100%.19.半衰期:通常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20.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21.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23.首关消除: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的量,又称首关效应.24.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25.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指长期应用某种广谱抗生素,可使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发生变化,敏感菌被抑制,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26.抗菌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常以小时计)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生素后效应.27.零级动力学:是指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一定时间消除一定量,即恒量消除.28.一级动力学:是指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一定比例,即恒比消除.32.部分激动药: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仅有较弱的效应力的药物.33.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34.pKa:是指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溶液中50%解离时的溶液PH值.35.半数致死量:是指使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36.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37.停药综合征: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症状.38.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B受体阻断药具有部分激动药的受体动力学特征.它们除有阻断B 受体作用外,尚对B受体有部分激动作用.39.激动剂:即能与受体结合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PAE:(抗生素后效应)细菌和药物短暂接触后,药物浓度低于MIC或消失,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性抑制的效应。
史上最全的药理学名词解释

兽医药理学1.Veterinary Pharmacology (兽医药理学):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因此,它是合理用药、防治疾病、诊断疾病以及为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科学。
2.Drug (药物):能使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产生有益影响的化学物质。
3.Pharmacokinetics (药物动力学):简称药动学,它是研究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过程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规律。
4.Pharmacodynamics(药效动力学):简称药效学,它是研究药物对动物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系统的作用及其原理。
5.药物通过膜的机制可以分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
Simple diffusion(简单扩散):又称为顺流转运,即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转运的速度与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待两侧浓度相等时达到平衡,扩散暂时停止。
Filtration(滤过):借助于膜两侧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作用,使小分子或离子型的药物通过亲水孔道。
Active transport(主动转运):又称载体转运,其特点是药物逆浓度差和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的逆流转运。
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为载体转运的一种特殊形式,依靠镶嵌于膜上多肽蛋白质的构型变化,不消耗能量,不逆浓度转运。
6.Absorption(吸收):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First-pass effect(首过效应):胃肠道的消化机能能直接代谢蛋白质等药物,使药物吸收减少,肝脏也代谢由胃肠道吸收,经肝门静脉进入的药物,使药物在血液中浓度下降,疗效降低,与不完全吸收相似。
8.Distribution(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经各种细胞膜屏障向各器官转运的过程。
9.Transformation(转化)或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多数药物在体内各种酶的作用下发生结构的变化。
药理学名词解释79个

35.休药期:指食品动物从停止用药到许可屠宰或其产品如食用性动物组织、蛋、奶等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36.继发作用:也称间接作用,为原发作用产生后所引起的作用。强心苷引起血循环加强所致的利尿作用。
44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45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46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47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9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指对处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期(G1、S、G2、M)或是休止期的细胞(C0期)均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它们大多能与细胞中的DNA结合,阻断其复制。从而表现其杀伤细胞的作用。
60 细胞周期特异性生物(CCSA):仅对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期细胞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53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来治疗癌症。
54 抗菌谱: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55 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系指在一种感染的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通常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所诱发。
56 胆碱危象:即新斯的明过量危象,多在一时用药过量后发生,除上述呼吸困难等症状外,尚有乙酰胆碱蓄积过多症状:包括毒碱样中毒症状(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多汗、流涎、气管分泌物增多、心率变慢等),烟碱样中毒症状(肌肉震颤、痉挛和紧缩感等)以及中枢神经症状(焦虑、失眠、精神错乱、意识不清、描搐、昏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名词解释大全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2.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3.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
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6.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清除速度。
7.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8.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9.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即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10.首剂效应(first dose phenomenon)首次给药出现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眩晕、出汗、心悸,甚至晕厥、意识消失,尤其在首剂大于1mg时出现11首关效应(first-pass effect)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12半衰期(t1/2):多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13表观分布容积(Vd):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
14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实际被利用的程度。
即进入血液的药量与给药量之比。
15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破坏了菌群间的生态平衡,使肠道内敏感菌株受到抑制而耐药菌株乘机繁殖,而造成的再感染16合用某些中枢抑制药,可使患者处于深睡,体温、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的状态,称为人工冬眠疗法。
17水杨酸反应:剂量过大(5g/日)出现,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障碍,严重者出现高热、脱水、惊厥、意识模糊或昏迷。
立即停药,碱化尿液。
胰岛素抵抗18急性抵抗:多因并发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状态所致,使胰岛素作用锐减,需增加胰岛素剂量达数百乃至数千单位。
19慢性抵抗:因为体内产生了抗胰岛素抗体;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
20糖皮质激素反跳:即胰岛素耐受性,由于机体拮抗胰岛素物质增多,体内生成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减少等原因引起,此时应加大胰岛素剂量才能维持应有的降血糖效应。
21灰婴综合征:是新生儿、早产儿应用大量氯霉素产生的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患儿服药后数日出现腹胀、呕吐、呼吸不规则、进行性苍白、紫绀,以致呼吸循环衰竭,并可能在出现症状数小时内死亡。
22阿司匹林效应:只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后诱发的哮喘。
23隐匿性传导:指来自心房的冲动到达房室后,由于递减传到而隐蔽在房室结中,留下不应期,使后续冲动不能下传到心室。
24药物不良反应(ADR):凡是不符合药用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
25突变选择窗(MSW):细菌突变耐药株在最低抑菌浓度-MIC到药物对突变菌株的mic-MPC之间的距离会被选择出来,这就是突变选择窗26耐药性:生物(尤指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27耐受性(Tolerance):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29副反应,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
30柯兴征:皮质醇增多症,一种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31坪浓度: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称血药稳态浓度,又称坪浓度或坪值32耐药性:生物病原微生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耐受性: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33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TI=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之越小。
34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
35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36副反应: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37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
38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39安慰剂:指由本身无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产生的似药制剂40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的与α-肾上腺素受体作用,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转为降压。
41效能:在量反应中,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42.激动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43.拮抗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的药物。
44.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45抗菌后效应:是指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并产生抑制作用后,抗菌药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消失,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依然存在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抗生素后效应.46戒断症状:反复用药,促使机体不断调整新陈代谢水平,以适应在外源性物质作用下进行生理活动,维持机体基本功能,即所谓适应性。
一旦停药,代谢活动发生改变,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症状,如兴奋、失眠、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
47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48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治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
(25)49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为对症治疗。
(25)50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26)51副作用: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作副作用)。
(26)52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26)53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26)54后遗效应: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26)55停药反应: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26)56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57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α=0)的药物。
(31)58个体差异: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和效应是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受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素影响。
药物因素主要有药物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合并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
机体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变异、心理、生理和病理因素。
这些因素往往会引起不同个体或是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发生变异,导致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不同,表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或是虽然药物浓度相同,但反应性不同,表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差异。
这两方面的变异,均能引起药物反应个体差异。
(36)59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6)60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称为肝药酶诱导剂。
(书P12:有些药物本身就它们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用后,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增高,其自身代谢也加快,这一作用称自身诱导。
)61肝药酶抑制剂:肝药酶是动物体内一种重要的代谢酶,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基本上是经肝药酶代谢的,所以对肝药酶有影响的药物,也会影响到药物的代谢。
其中使肝药酶活性增强的药物称肝药酶诱导剂;使肝药酶活性减弱的药物称肝药酶抑制剂。
(书P12:有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导致同时应用的一些药物代谢减慢。
这类抑制物和药物代谢酶结合,竞争性抑制其他底物的代谢。
)62肠肝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
(14)63时量曲线下面积: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称曲线下面积,其大小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
(18)64稳态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18)65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21)66清除率:清除率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20)67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