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10
九年级语文下册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同步练习

1.读一读,并给加点字注音寡助()城郭()米粟()畔之()畎亩()傅说()胶鬲()百里奚()筋骨()恒()行拂()曾益()拂士()外患()空乏()2.抄写下列词语或句子,注意正确与美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所作,_________ 经典之一。
③孟子,名_________ ,_________ 人,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再传弟子。
是战国时期的_________ 家、_________ 家和_________ 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为“_________”,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
④你能说出孟子的思想核心和政治主张吗?4.背诵课文,并按课文填空故曰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助之至,_________ 。
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
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 ,国恒亡。
然后知__________________ 。
5.注意下列句子中一词多义现象并解释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_________委而去之_________寡助之至_________以天下之所畔_________而夫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_________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于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困于心衡于虑6.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进行解释①亲戚畔之②曾益其所不能③困于心,衡于虑④入则无法家拂士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______ ②七里之郭③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_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___⑥生于忧患⑦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 ⑧所以动心忍性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⑩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孟子》两章 同步练习(原卷)

九年级下册第17课《孟子》两章同步练习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至若/春和景明C.贤者/能勿丧耳D.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句子中如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B.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C、曾益.其所不能(益处)D.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①所以动心忍性译文:。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
(5)选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2.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
《孟子》两章同步训练附答案新人教版

18《孟子》两章同步训练(附答案新人教版)18《孟子》两章同步训练(附答案新人教版)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词汇理解(1)七里之郭()(2)天下顺之()(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曾益其所不能()(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9)必先苦其心志()(10)劳其筋骨,饿其体肤()(11)空乏其身()(12)行拂乱其所为()(13)所以动心忍性()(14)人恒过()(1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6)亲戚畔之()(1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的形势兵革非不坚利也(2)之三里之城助词,的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代词,他 (3)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介词,在生于忧患(5)拂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法家拂士(6)恒国恒亡副词,必然人恒过(7)以以天下之所顺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用来(8)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前一个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顺承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古今异义(1)城非不高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孟子》两章)达标训练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孟子》两章)达标训练为大家带来了孟子两章达标训练,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个来检验自己,一定要认真努力哦!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 亲戚畔( )之傅说( ) 法家拂( )士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入则无法家拂士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池非不深也。
古义:今义:6、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能力提高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国恒亡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河曲智叟亡以应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 国恒亡安能辨我是雄雌则有去国怀乡3、用现代汉语翻译(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B.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
九年级语文下册 (孟子两章)练习题 试题

轧东卡州北占业市传业学校18<<孟子>两章>一作家作品<<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孟子,名轲,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HY。
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后人以“孔孟〞并提,称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曲之一,全书共7篇,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开展影响很大。
孟子在孔子的“仁〞学根底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
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二整体知识梳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说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
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字词梳理1注音粟〔〕域〔〕寡〔〕戚〔〕“畔同“判〞〔〕舜〔〕傅说〔〕敖〔〕行拂.乱其所为〔〕法家拂.士〔〕2解释天时:地利:人和:环:池:兵革:委而去之:饿其体肤:动心忍性:作:征于色:发于声:法家拂士:死于安乐:四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1、两文分别说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开头一节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4、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那么短论,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九年级上册《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A鱼我所欲也第一部分:1.用课文原句填空:(4分)⑴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⑵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⑴二者不可得兼(兼:)⑵故不为苟得也(得:)⑶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⑷故患有所不避也(故:)⑸贤者能勿丧耳(丧:)⑹蹴尔而与之(蹴:)3.作者认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却接受了的原因是。
(2分)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5.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⑵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⑶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04年芜湖试题)(2分)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萧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A、从表现内容看,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下阕主要是评古论今;从表现形式看,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B、词中的“魏武”指的是曹操,“遗篇”指的是他的《观沧海》。
C、词中用“白浪滔天”、“一片汪洋”写出了大海的特征。
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悲叹。
第二部分:(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互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第一段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8.文中的“万钟”指。
(2分)9.文中作者认为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3分)10.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2分)11.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作者对它们各持什么态度?(3分)12.第二段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简单分析它的好处。
(3分)13.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练习题

《孟子》二章测试(满分:100分)姓名:学号:班级:得分:第一部分:基础知识(30分)一、一词多义(5分)城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士入则无法家拂士()管夷吾举于士()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以牒为械()二、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4分)1、亲戚畔之。
()通()2、曾益其所不能。
()通()3、衡于虑。
()通()4、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三、古今异义词。
(12分)1、三里之城。
古:今:2、池非不高也。
古:今:3、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今:4、亲戚畔之。
古:今: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今:四、解释加点的词。
(9分)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天下顺.之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人恒过。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根据课文填空(2分)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第二部分:文段阅读(70分)文段一:(10分)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________。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解释加点的字。
(3分)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2、(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2分)(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________。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练习题新人教版

2019-2020 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练习题新人教版一. 划分朗读节奏。
人恒过此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此后作征于色发于声此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国恒亡。
二、讲解加点词的含义。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多助之至 (.)( )......亲戚畔之( ) ()天下顺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够()人恒过()....衡于虑此后作()()......征于色发于声此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三、翻译以下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节气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此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阅读答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述的主要见解是作者运用了、2.“得道者”的意思是。
等论证方法,得出结论。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3.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正确场面是“”。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防备“亡”的命运,必定具备哪些条件?6.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