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合集下载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涂片的制备方法。

2.掌握细菌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识别细菌的革兰染色结果。

3.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4.学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1、染色原理:细菌生长于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如美蓝、甲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使其着色。

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易被带负电的酸性染料(如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着色。

2、革兰染色法原理:革兰染色法可根据细菌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将其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层较厚,经乙醇处理后使之发生脱水作用而使孔径缩小,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而革兰阴性细菌的肽聚糖层很薄,脂肪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部份细胞壁可能被溶解并改变其组织状态,细胞壁孔径大,不能阻止溶剂透入,因而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洗去而被脱色。

另外,革兰染色的差异并不能完全认为是化学的差别,也有物理结构不同的结果。

如酵母菌细胞壁的成份完全与细菌不同,但具有革兰染色阳性反应。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用具1、仪器及用具:显微镜、酒精灯、火柴、接种环、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擦镜纸、镜油、无菌牙签2、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葡萄球菌、牙垢、未知菌S1和S33、试剂:结晶紫染液、革氏碘液、洗脱液(95%乙醇溶液)、番红染液四、实验步骤(1)简单染色1、载玻片的处理:用纱布将取出的载玻片擦干,把要涂菌的部位在火焰上烤一下,冷却待用。

2、涂片:左手持菌液试管,右手持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待接种环冷却后在火焰旁从试管中取一环菌液,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涂一直径约2mm的均匀薄膜。

3、干燥:涂片后待其自然干燥。

4、固定:将以干燥好的涂片标本朝上,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2~3次,要求载玻片温度不能超过60度,以手背触载片不烫为宜。

5、染色:滴加一滴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

实验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实验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1.目的要求(1)学习细菌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3)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基本原理(1)简单染色法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初染液;媒染剂;脱色剂和复染液。

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

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是常用的媒染剂。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验一 . 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实验二 .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三 .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实验四 . 酵母菌的数量测定实验五 . 酵母菌的大小测定实验六 . 微生物菌落的观察实验实验七 .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八 .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实验九 . 放线菌的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实验十 .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培养实验一 .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一、目的要求1. 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复习普通台式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二 . 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油镜的工作原理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

它们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在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分辨率。

而在普通光学显微镜通常配置的几种物镜中,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对微生物学研究最为重要。

与其他物镜相比,油镜的使用比较特殊,需在载玻片与镜头之间加滴镜油,这主要有如下二方面的原因:1. 增加照明亮度油镜的放大倍数可达 100Χ,放大倍数这样大的镜头,焦距很短,直径很小,但所需要的光照强度却最大。

从承载标本的玻片透过来的光线,因介质密度不同(从玻片进入空气,再进入镜头),有些光线会因折射或全反射,不能进入镜头,致使在使用油镜时会因射入的光线较少,物像显现不清。

所以为了不使通过的光线有所损失,在使用油镜时须在油镜与玻片之间加入与玻璃的折射率(n=1.55)相仿的油镜(通常用香柏游,其折射率 n=1.52)。

2. 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显微镜的分辨率或分辨力 (resolution or resolving power) 是指显微镜能辨别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能力。

从物理学角度看,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光的干涉现象及所用物镜性能的限制,可表示为:(公式 P16 )式中λ= 光波波长;NA=物镜的数值孔径值。

光学显微镜的光源不可能超出可见光的波长范围( 0.4--0.7μm),而数值孔径值则取决于物镜的镜口角和玻片与镜头间介质的折射率,可表示为: NA=n × sin α式中α为光线最大入射角的半数。

实验二细菌单染与复染

实验二细菌单染与复染

革兰氏染色

丹麦C.Gram创立,用于细菌分类学研究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G-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含较多脂质, 故用乙醇等有机溶剂脱色时融解了类脂质, 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 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经沙黄复染呈红色。 G+细胞壁结构致密,用脱色剂处理后,肽 聚糖层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故细菌仍 保留初染时的紫色。
实验二 细菌简单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一、目的要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巩固油镜的使用方法; 2.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基本技术,掌握细 菌的简单染色法; 3.学习、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4.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学习其技术。
二、实验原理
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 染色的方法,常用碱性染料。只能观察微 生物的大小、形状、和细胞排列状况,但 不能鉴别微生物以及它的特殊构造等。 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液进行 染色,有协助鉴别微生物的作用,故也称 鉴别染色法。常用的有: 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芽孢染色法、 鞭毛染色法等。

革兰氏染色结果及细菌分类
细菌细胞结构
革兰氏染 色阴性
Left: 单菌染色结果 (G+或 G-)
Right: 混合菌染色结果 (G+和 G-)
五、实验结果
文字记录所观察到的革兰氏染色 结果的差别,判断是G-/ G+。 绘图描述各菌形态(可在一个视 野中)。

六、问题与讨论
1革兰氏染色涂片为何不宜太浓厚? 实验关键步骤? 2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 怎样才能确证你的结论正确?

三、实验材料

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
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香柏油、二甲 苯、擦镜纸、吸水纸等。 革兰氏染色液一套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一目的要求1.了解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细菌的涂片与革兰氏染色技术。

2.初步学习细菌细胞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并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

3.观察细菌的菌落平板,学会识别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特征,学会初步鉴别微生物的种类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与原理1.简单染色法原理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观察个体形态与细菌排列。

由于细菌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环境中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一种碱性染料如美蓝、碱性复红、结晶紫对细菌进行染色。

美蓝是美蓝的盐酸盐,可解离为带正电荷的美蓝,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菌体着色。

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简单染色过程: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涂片→ 固定→ 干燥→ 水洗、吸干→镜检→染色 1mim2.革兰氏染色法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由丹麦医生 Hans Christian Gram于 1884 年创立。

它是细菌学中很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因为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G + )和革兰氏阴性菌(G -)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过程: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乙醇脱色(95% 酒精,30s)→番红复染(30 秒)→干燥→镜检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革兰氏染色要点:(1)初染:用结晶紫,染色 1 分钟,水洗。

(2)媒染:加碘液覆盖 1 分钟后水洗。

(3)脱色:连续滴加 95%乙醇,约 30 秒,直到滴下的乙醇无色为止,水洗。

(4)复染:加番红染色 1 分钟,水洗。

(5)干燥。

(6)镜检:先低倍镜,后油镜观察。

注意:涂片要薄而均匀,脱色程度要控制得当。

学生做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的革兰氏染色。

观察细菌个体形态与排列,绘图。

3.芽孢染色原理细菌的芽孢壁比营养细胞壁厚,致密,透性差,着色和脱色都比营养细胞困难,故一般采用一种碱性染料并在微火上加热,或延长染色时间,使菌体和芽孢都染上颜色以后水洗或稀酸冲去菌体的染料,芽孢仍保留颜色,再用另一种对比鲜明的染料使菌体着色,如此可明显区分芽孢和营养体结构。

实验二细菌的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掌握染色步骤
选择适当的染料,对细菌进行固定、 染色、脱色、复染等步骤,确保染色 效果良好。
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
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用于区分革兰氏阳 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染色技术。
掌握染色步骤
在涂片上涂抹细菌,然后使用结晶紫 、碘液和酒精等染料进行染色和脱色
,最后用番红和石炭酸复染。
识别染色结果
革兰氏染色结果分析
染色反应
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通过染色反应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致病性。
颜色变化
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通过颜色变化可以判 断细菌类型。
染色准确性
革兰氏染色准确性较高,对于初步鉴别细菌种类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果在细菌鉴别中的应用
初步鉴别
通过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结果,可以对细菌进行初步鉴别,确 定可能的致病菌种类。
辅助诊断
在临床诊断中,细菌鉴别对于确定感染源、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 有重要意义。
科研应用
在科研领域,细菌鉴别可以为研究不同类型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 机制等提供基础数据。
06
CATALOGUE
注意事项与实验改进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前需确保实验室环境清洁 ,避免污染。
使用显微镜时,应确保镜头清 洁,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在操作过程中,应避免细菌污 染,尤其是避免交叉污染。
实验结束后,应按照实验室规 定正确处理废弃物。
实验操作技巧与难点解析
01 涂片时,应保证涂片均匀,避免产生气泡 。
02 染色时,应控制染色时间,避免染色过度 或不足。
情况。
02
CATALOGUE
实验原理

实验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实验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主要由于两类细菌的细胞壁
成分和结构不同。 成分和结构不同。
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
炭疽芽胞杆菌
实验器材
1、材料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2、试剂或染液 草酸铵结晶紫;碘液;95%乙醇;复红溶液; 蒸馏水 3、其他 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卫生纸;酒精棉球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 简单染色:
(1)涂片: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在载玻片的左、右各加一滴蒸馏水,按无 涂片: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在载玻片的左、右各加一滴蒸馏水, 菌操作法取菌涂片,左边涂金黄色葡萄球菌,右边涂大肠杆菌, 菌操作法取菌涂片,左边涂金黄色葡萄球菌,右边涂大肠杆菌,做成浓 菌液。再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将刚制成的苏云金杆菌浓菌液挑2 菌液。再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将刚制成的苏云金杆菌浓菌液挑2-3环涂在 左边制成薄的涂面,将大肠杆菌的浓菌液取2 环涂在右边制成薄涂面。 左边制成薄的涂面,将大肠杆菌的浓菌液取2-3环涂在右边制成薄涂面。 亦可直接在载玻片上制薄的涂面,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亦可直接在载玻片上制薄的涂面,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2)晾干:让涂片自然晾干或者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文火烘干。 晾干:让涂片自然晾干或者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文火烘干。 固定:手执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 次固定( (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 为宜) 为宜)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革兰氏染色
制片→初染(结晶紫1min)→水洗→媒染(碘液1min)→ 水洗→脱色(乙醇20-30s)→水洗→复染(番红2min)→ → 20-30s → → 2min → 水洗→干燥→观察
枯草芽孢杆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肠杆菌杆菌
实验作业
绘出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的形态图,并注 明两菌的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判断期阴阳性。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细菌是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类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科学家们开展了许多实验,其中包括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细菌的简单染色实验细菌的简单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通过给细菌染色,可以使其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

这种染色方法主要使用了一种叫做甲基蓝的染料。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好细菌的涂片。

将一根无菌的钢丝棒蘸取一小滴细菌悬液,然后将其均匀地涂抹在玻璃片上。

待涂片干燥后,将其固定在火焰上加热的玻璃柱上,以使细菌附着在玻璃片上。

接下来,将制备好的涂片放入染色盒中,加入适量的甲基蓝染料,浸泡片刻。

然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直至水洗液不再有颜色流出。

最后,用纸巾轻轻吸干涂片上的水分,将其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不同种类的细菌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例如球状、杆状、螺旋状等。

通过简单染色,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和研究细菌的特征。

二、革兰氏染色实验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这种染色方法主要使用了紫晶染料和碘酒。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好细菌的涂片,方法与简单染色相同。

然后,将涂片放入染色盒中,加入适量的紫晶染料,浸泡片刻。

接着,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直至水洗液不再有颜色流出。

接下来,将碘酒滴在涂片上,使其浸润全片,然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

随后,滴入乙醇或酒精醛溶液,使其浸润全片,然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

最后,滴入蓝色染料,浸泡片刻后用蒸馏水冲洗涂片。

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细菌的染色效果。

革兰氏阳性菌会呈现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或粉色。

这是因为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可以吸附紫晶染料和碘酒,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较薄,无法吸附这些染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及其形态观察
1. 目的要求
(1)学习细菌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

(3)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 基本原理
(1)简单染色法
用单一染料进行细菌染色,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
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细
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2)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
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
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
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初染液;媒染剂;脱色剂和复染液。

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
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

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
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是常用的媒染剂。

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
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

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
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
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3. 材料及器材
(1)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2) 革兰氏染色液,载玻片,显微镜等
4. 方法与步骤
Ⅰ涂片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
操作分别从培养14~16h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h的大肠杆菌的斜面上挑取少量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蒸馏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均匀,不宜过厚。

Ⅱ干燥室温自然干燥。

Ⅲ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2~3次即可。

此过程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热固定温度不易过高,以载玻片背面不烫手为宜,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
形态。

Ⅳ染色
(1)简单染色法:
①染色滴加染液于涂片上(染液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

吕氏碱性美蓝染色1~2min;石炭酸复红或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约1min。

②水洗倾去染液,用自来水冲洗,直至涂片上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水洗时,不要直接冲洗液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段流下,水流不易过急
过大,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③干燥自然干燥或用电吹风吹干,也可用吸水纸吸干。

④镜检涂片干燥后镜检。

(2)革兰氏染色法:
①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1~2min,水洗。

②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1min,水洗。

③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蓝色时为止,约20~30s,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④复染用番红液染1~2min,水洗。

⑤镜检干燥后,置油镜下观察。

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3) 混合涂片法:
按上述方法,在同一玻片上,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涂片、染色、镜检进行比较。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

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革兰氏染色过程:
5. 实验作业
(1) 在你所作的革兰氏染色制片中,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各染成何色?它们是革兰氏阴性菌还是革兰氏阳性菌?
(2) 作革兰氏染色涂片为什么不能过于浓厚?其染色成败的关键一步是什么?
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能确证你的染色技术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