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哲学
老子哲学名言20句

老子哲学名言20句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7.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8.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1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1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1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16.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2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老子的哲学思想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唯一著作《道德经》中。
老子以道为“核心”,以道为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古代所有文化的精髓及自己观察思考的心得,博引宇宙人间自然的千变万化,凝炼成五千字,分八十一章阐述“道”的神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不贯通,把上古思想汇成深深的海洋,因而构成了老子思想的广博深邃,构成了中华民族一座辉煌的思想丰碑。
人是社会的人,又本是自然的人。
在昔日有“人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之说,今天开展的人体科学的研究,更加肯定了人的存在和宇宙自然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是,老子却领先提出了这一法则,能不让人称叹其前识!何为“道法自然”?何又为“直觉”?先说“道”是什么?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它们的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的哲学观

老子的哲学观
老子的哲学观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相对主义:老子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
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善与恶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2)无为: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是老子哲学的
核心,意为不干涉自然,顺其自然。
(3)天道:老子认为有一种自然的天道在运行,“万物作而弗始,生而
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应顺从天道,不要违背它。
(4)返璞归真:老子主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意思
是事物表象的险恶,实质可能完好;外在的不直,内里可能正直。
(5)自然至道:老子认为“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自然
至道。
老子知识点归纳总结

老子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老子生平老子,名李聃,字聃,又称李聃。
相传他是周朝的史官,为周襄王的老师。
但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是伪作品,并不存在真实的历史记载。
老子的生卒年代也没有确定的记载,一般认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
据传,《道德经》是老子晚年隐居黄老之后所著。
二、道的概念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原和规律。
老子认为,“道”是超越人类认知能力的,它无法被言语或概念所捕捉,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存在。
老子将“道”描述为无为、无名、无迹、无物。
他强调“道”是万物之母,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它贯穿于宇宙和人事物之中。
三、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无为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
他认为,简化官僚制度,减少规章制度的干预,让天下自然而然地运行,才能使社会达到最佳状态。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和努力,而是“无以为而治”。
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顺其自然,以达到社会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同时,他也提出了“生生之谓若”,强调生活中要顺乎自然法则,自然的流动和生生不息是宇宙的真实状况。
四、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表明不积极干预,反而能达到事事顺利的境界。
这种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适用于生活哲学和修身修心。
老子主张在处事上要坚持“非为”,而在为人处世时也要“无不为”,这主要指的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无为而治的态度面对所遇到的事物。
五、阴阳哲学老子的思想中融入了阴阳哲学,他认为万物以阴阳的方式运行。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阴阳是宇宙变化的根本。
老子认为阴阳之道贯穿于宇宙之中,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基本法则。
六、墨家与墨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老子和墨子是两位重要的思想家。
老子代表了道家思想,墨子则是墨家思想的代表。
墨子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节俭、勤劳和和平。
他和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的教育哲学及主张

老子的教育哲学及主张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著名的《道德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指导性的智慧。
作为《道德经》的缔造者,老子的教育哲学和主张也受到了诸多学术理解和反思。
就其主张而言,老子首先特别强调君子的“仁义礼智信”这四德,认为做为一
个文明的人必须兼备这四德。
他认为社会的秩序不是来自形式的结构和规则,而是来自人类关系中本质安排和有礼节的表现。
老子引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来为社会需要提供建议,同时他也认可“天人合一”,认为只有当人们接受自然的普遍规律,才能在此规律下建立起秩序。
在高等教育上,老子认为君子的修养不仅要求真正的聪明,而且还需要追求更
高层次的人格和心态。
他表示学习过程中应把握端正的目光,努力朝向真实和完整的知识,以谨慎和热情保持对学习的关注。
此外,他也倡导追求自我真实性,认为只有全面吸收观念后,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独立思考。
老子的教育哲学和主张惊人地先进,他不仅把仁义礼智信放在重要位置,而且
也鼓励我们追求知识真实性和遵循自然规律。
老子的教育哲学可以极大的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教育的本质,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指引,让我们以和谐共处的精神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关于老子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1.关于老子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是什么?
答: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思想哲理问题:(一)道的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
(二)无为思想:老子尊重自然,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有一个“独立而不变,周行而不殆”的道理,既不由天来主宰,也不用人来安排,任何人为都与自然相反,所以他主张无为。
老子的政治哲学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白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已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
老子观察了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初步认识到社会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发现了事物无不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基本原则。
老子哲学的核心和思想精髓

二、道的特征:神秘性、根本性、永恒 性、无目的性、超验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25章)
三、道的本质:无。道是本体之根,无 是本体之深。 即空无所有,混沌不清,天下万物
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老子哲学的精髓——朴素的辩证法
•
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人的意识之外不断地发展变化:物 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hui)。 (29章) • 揭示出相对事物或概念都是相互依存,而且可以向相 反的方向转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 复为奇,善复习为妖(58章) ; • 存在的缺陷,只看到事物的相互转换,看不到转换的 条件,因而提出了“贵柔”、“守雌”的人生态度, 反对刚强与进取。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 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
“道”的涵义:“一达谓之道。”《说文解字》
涵义:人行于途中,以首导行。 用法:⒈ 作动词,“道,言说也。”《荀子·劝学》; ⒉ 作名词,分 ① 形而下,表示道路、坦途;“履道坦坦。” ② 形而上,表示人给自己行动的一种规定、规 范; 表示规律,如养生之道; 表示思想、学派、组织,如道家、道学、道 教、一贯道教; 表示本原,如“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表示高的境界,如“得道”!
大道恒常,难以言说; 大道无名,难以名表。 无是其本质,有是其外表; 万物由它生,天地没它老。 无欲才能观其妙,有欲只能观其徼。 无有虽然不同名,但是却同出于道。 尽管它(道)有点莫名其妙, 但却是认识一切奥妙的门道。
本章主旨:阐述“道”的一系列特性:
至高无上性:高于天,是最高哲学范畴; 恒常性:常(恒)道,常(恒)名(道可变否?); 难以言说性:可道非常道(言不尽意); 难以命名性:可名非常名(书不尽言); 辩证性:“无”和“有” (阴和阳;超本体和本体)的统 一(超超本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本原性: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把握的高要求性(含自然性):无欲才能观其妙; 玄妙性:玄之又玄; 重要性:众妙之门。 目的是要揭示“玄之又玄的奥秘”,以了解“真之又真的 真实” 。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不可忽视。
他的代表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一。
下面将从老子的生平、思想、影响等方面详细阐述他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一、老子的生平老子,名聃,字聃子,约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出生。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化名人和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与“德”的概念,形成了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
老子对中国哲学、文化和社会思想的影响深远。
二、老子的思想1. 道德观道德观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了“道”与“德”的概念。
“道”是宇宙的本原,是一种自然而然、统一而恒久的力量。
“德”是与“道”相符合的品德,是人们应该追求的道德境界。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追求道德境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安于贫困老子的思想中,不强调物质的累积和享受,相反强调安于贫困。
“天下莫柔弱于水”。
水虽然柔弱无比,但是却能克服一切障碍,铺成广阔的水面。
老子认为,只有谦虚、平易、柔和的品德,才能战胜世间的烦恼和困难,实现自我的精神升华。
3. 割舍名利老子思想中,反对物欲和追求名利,建议“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意思是要像缺月一样,淡泊名利,宽广胸怀,不太拘泥于任何事物,让自己处于一种自由、自在、自我超越的境界。
三、老子的影响1.哲学方面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对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佛家学派等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影响深远。
2.文化方面老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代中国韬略的文化传统中,老子的思想被广泛运用。
他所提出的“道”与“德”的概念,成为中国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观点贯穿于中国文化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各个领域中,对民众思想观念和社会理念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社会方面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和“割舍名利”等思想,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社会行为和政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哲学
《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
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
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
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
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
《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
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
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
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
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
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
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
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
“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
“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
“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
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
“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
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
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
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
“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
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
老子称为“反”或“复”。
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
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
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
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
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
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
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
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四、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
不同于儒家学派的观点。
《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
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
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
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
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忠臣。
《老子》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但不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内容两个层次,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
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
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止文明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
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会哲学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
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
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 “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
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
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状态。
“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
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
“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
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
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
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