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五)知识点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己亥杂诗》(含答案)

《己亥杂诗》(其五)知识点(编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绪无穷无尽的样子。
写景叙事,表明诗人虽辞官回乡,但仍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忧愁,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景衬情, “浩荡”,比喻、夸张,表现离愁之深广,之繁多。
“白日斜”,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日暮穷途的悲凉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本诗开头两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或天涯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新花(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落花自喻,充分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志、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志、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的感情。
1.这首诗是怎样写“离愁”的?答: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3.哪些诗句表现诗人孤独、悲壮而豪迈的复杂心情?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首句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增添了一种日暮途穷、凄凉伤感的氛围。
第二句: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己亥杂诗(其五)》知识点归纳及练习(word含答案)

部编版七(下)《己亥杂诗(其五)》知识点归纳及练习【诗歌】已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文学常识《己亥杂诗》的作者是龚自珍,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二、问题梳理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这首诗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画面:在弥漫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西下,我挥舞着马鞭远离京城,向东奔向远在天涯的家乡。
赏析: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可见诗人辞官心情的痛苦和决心之大。
2.请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现用来赞扬老一辈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培养和爱护青年人耗尽心血的高尚情怀。
)3.为什么说“吟鞭东指”“即天涯”?答:因为在诗人看来,这次离京,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出了城门,就如同人在天涯一般。
答: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要不甘自弃,继续奋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6.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然前途坎坷不畅,也不忘报国情怀,后人也常用来比喻老一代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句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8.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诗歌主题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过关练习】一、基础知识1.《己亥杂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填人名),号定庵,___________(填朝代)思想家、文学家,有《龚定庵全集》。
一年级国学第3课己亥杂诗

一年级国学第3课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1.己亥:指清朝的光绪二十五年。
2.浩荡:形容愁思深广。
3.白日斜:夕阳西下。
4.吟鞭:诗人的马鞭。
5.东指:指向东方。
6.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7.落红:落下的花朵。
8.不是:并不是。
9.无情物:没有情感的东西。
10.化作:变成。
11.春泥:春天的泥土。
12.更护花:更好地保护花朵。
解析: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
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离别的愁绪和东去的路途,表达了对离别的伤感和前程的迷茫。
同时,诗人通过赞美落花的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愿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献身的思想。
这种崇高的情操和爱国精神是诗人所倡导的,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的。
赏析:
这首诗是龚自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诗歌以离愁为主题,通过描写离别的场景和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深伤感和不舍之情。
同时,诗歌也体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此外,诗歌的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意象生动等特点也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赏析

龚⾃珍《⼰亥杂诗(其五)》赏析⼰亥杂诗(其五)——[清]龚⾃珍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浩荡离愁⽩⽇斜(xiá):浩荡,⼴阔⽆边的样⼦,这⾥形容愁思⽆穷⽆尽。
离愁,离别的愁思。
⽩⽇,指太阳。
吟鞭:诗⼈的马鞭。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者为尊贵,因此落花⼜称为落红。
【古诗今译】 带着满怀离愁别绪,趁着西下的斜阳,扬鞭催马,远⾛天涯。
纷纷飘零的落花绝不是⽆情之物,化作春泥还要培育出更美的鲜花。
【赏析】 龚⾃珍(1792-1841),⼜名巩祚(zuò),字璱(sè)⼈,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
清代杰出的思想家、诗⼈和学者。
共有《⼰亥杂诗》315⾸,多咏怀和讽刺之作,写于已亥年,即清道光⼗九年(1839)。
这⾸诗是龚⾃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
这⾸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抒发了诗⼈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表达了诗⼈虽已辞官赴天涯,但仍决⼼为国效⼒,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既有抒情,⼜有叙事,诗⼈在⽆限感慨中表现出了豪放洒脱的⽓概,感慨的是离别之忧伤;洒脱的是终于逃脱了令⼈窒息的官场樊笼,可以轻松愉快地到外⾯的世界做⾃⼰想做的事。
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起,既有“浩荡离愁”,⼜有“吟鞭东指”;既有⼣阳斜晖,⼜有⼴阔天涯。
这是诗⼈当时复杂⼼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则笔锋⼀转,⽤形象⽣动的⽐喻表⽩⾃⼰的⼼境,⽤“落红”来⽐喻⾃⼰虽年事已⾼,告⽼还乡,但仍会关⼼国家的命运,仍要做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历来为⼈们传颂的经典名句,它⼀⽅⾯是诗⼈的抒怀⾔志,另⼀⽅⾯也是诗⼈崇⾼⼈格道德境界的真实写照,形象、贴切地展⽰了作者为国效⼒的献⾝精神和鞠躬尽瘁死⽽后已的决⼼。
诗⼈以“⽩⽇斜”来烘托离愁,以“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写退出官场事故纷争后的洒脱豪放,以“落红”暗⽰⾃⼰“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情怀,可见诗⼈辞官⼼情是极其复杂的,也是极其痛苦的。
己亥杂诗(其五)

三、研读欣赏 《己亥杂诗》——七绝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离别的愁绪,逃离樊笼的轻松,回归的喜悦;叙 事抒情,无限感慨中表达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①含义: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 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②作用:以落红为喻,表明心志,虽辞官南归,但 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甘愿牺牲,无私奉献。 (比喻、名志名句)
四、主旨
《己亥杂诗》这首绝句, 抒发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 心情,表现诗人不甘沉沦, 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 格和献身精神。
作业 写出这首诗中的 名言警句,并写出自 己的理解。
二、背景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十 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已 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 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 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 “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 , 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浙江杭州人, 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官至礼部主事,辞官南 归主讲于书院。其诗气势纵横,开一代新诗风,作 品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突出的社会现实内涵。在艺 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不羁,体现出崭新的独 创精神,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古代 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是近代启 蒙思想的先驱。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己亥杂诗其五》解析及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己亥杂诗·其五》解析及易错知识点《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离别京都的愁思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到了天涯一般。
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注释1.浩荡:无限。
2.离:离别京都,指辞官隐居。
3.吟鞭:诗人的马鞭。
4.即:到。
5.落红:落花。
以“落花”比喻自己。
6.花(护花的花):比喻国家或朝廷。
背景:龚自珍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辞官南归,既对朝廷腐败无能不满,又对国家的前途担忧。
愁肠百结,抒发了作者的复杂感情。
易错知识点1.本诗的难点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复杂的感情,以愁思为主。
既有离开官场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
喜悦、放松、洒脱,又替国家前途忧愁,又想为国效力,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
感情:愁思。
没有惨淡哀伤的心情,也没有兴奋的心情。
2.“浩荡离愁白日斜”,叙事、写景、抒情。
实写。
没有议论。
感情是愁思,不是惨淡哀伤!3.“吟鞭东指即天涯”,议论、抒情。
感情:吟:吟唱,有喜悦、洒脱(辞官一身轻)之意,天涯:遥远,与“离”相对应,既有愁思,又有轻松,不都是哀愁!4.“落红不是无情物”,议论、抒情,虚写,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不是直接表达!5.“化作春泥更护花”,议论抒情,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仍想为国家做贡献。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修辞手法是:比喻,以“落红”比喻自己,以“花”比喻国家或朝 。
不是以“落红”比喻国家,以“花”比喻自己!7.首句交代了时间:傍晚,间接间说明地点:离京。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的抒情方式 :借物抒情,间接表达思想感情!9.诗人是主动辞官,因此,没有渴望再被招贤纳士,重新做官的意愿!10.诗人辞官的原因是对朝廷腐败无能的不满,没有其他原因!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的哲理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专题11《己亥杂诗》(其五)(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专题11《己亥杂诗》(其五)(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11.中考必背古诗词之《己亥杂诗》原文诗意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离愁无限,白日西斜,一边吟诗,一边扬鞭东指,眼前是天涯路漫漫。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更护新花。
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龚自珍全集》第十辑。
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这一年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
这是第五首。
②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③〔吟鞭〕诗人的马鞭。
吟,指吟诗。
④〔落红〕落花。
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文题解读《己亥杂诗(其五)》“己亥”,指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
“杂诗”指即兴随感而作的无题诗,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
《己亥杂诗》是诗人于己亥年创作的组诗,一共315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3.写作背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己亥年,时年48岁的作者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写成了七绝315首,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二、主题思想《己亥杂诗》(其五) 抒发了作者辞官离京时复杂的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三、写作特色构思巧妙,立意深远。
这首诗构思新颖独特,一反历代文人对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的积极作用,从而表明自己虽然离开了以前的职位,但是为国家、社会、民众献身的决心始终不变。
此诗格调激昂向上,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四、考点梳理1.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的?答:“浩荡”指水势汹涌壮阔。
龚自珍的清代诗词《己亥杂诗·其五》阅读

龚自珍的清代诗词《己亥杂诗·其五》阅读《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选自《龚自珍全集》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赏析一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
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
“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古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
“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
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
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亥杂诗》(其五)知识点
(编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
此辞官赴天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
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的样子。
写景叙事,表明诗人虽辞官回乡,但仍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忧愁,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景衬情, “浩荡”,比喻、夸张,表现离愁之深广,之繁多。
“白日斜”,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日暮穷途的悲凉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本诗开头两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或天涯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
培育出更多新花(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充分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志、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志、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的感情。
1. 这首诗是怎样写“离愁”的? 答: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
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3.哪些诗句表现诗人孤独、悲壮而豪迈的复杂心情?
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首句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增添了一种日暮途穷、凄凉伤感的氛围。
第二句: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
4.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答: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快;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国家民族的执著忠诚;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下一代的无私奉献精神。
5.理解和赏析“落红不是无情无,化作春泥更护花。
”
答:理解: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新花(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1)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诗人移情于物,借落花翻出新意,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高度赞美新生命!(3)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为国家贡献自己力量,尽自己责任。
境界高远,比喻精妙。
6.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以落花自比 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7.“落红……护花。
”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
(50字左右 )请写与它相同含义的诗句。
答: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答: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9.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答: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10.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答: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1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答: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12.从修辞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13. 这首诗第一二句是怎样写“离愁”的?答: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1.
(D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东指”指向东方。
“天涯”天边,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
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2.
(A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②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
(D)
A.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落红”在这里比喻自己,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4. B )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
5.( B )。
A.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喜悦,又有离别愁绪。
B. 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以讽谏,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C.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
(编者:朱在彬)
(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