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 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1.古诗三首《己亥杂诗》知识点+教学设计+练习+图文解读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1.古诗三首《己亥杂诗》知识点+教学设计+练习+图文解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小学古诗《己亥杂诗》知识点+教学设计+练习+图文解读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1.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

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喑(yīn),沉默,不说话,没有声音。

5.天公:造物主。

抖擞:振作,奋发。

6.降:降生,降临。

7.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8.究:终究、毕竟。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背景】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

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

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

这首诗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赏析】在这首诗中,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表痛心,急切地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

“风雷”,比喻革命风暴。

鲁迅先生“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中“惊霄”、毛泽东“一从大地起风雷”(《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风雷”,都是这个意思。

“风雷”之上冠以“恃”字,表明挽救危亡,振兴国家,急风惊雷而外,别无他途,足以见出诗人的敏锐眼光和斗争梢神。

己亥杂诗知识点(1)

己亥杂诗知识点(1)

己亥杂诗知识点(1)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

作者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译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诗歌主旨诗歌的主旨。

本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答这里的“离愁”不仅是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更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3.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因为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4.“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运用环境描写,点名时间。

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

渲染了日暮途穷,孤寂冷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一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运用比喻,诗人以“落红”“春泥”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希望像保护花的春泥一样关注民众,心系国家,形象贴切地表达了自己不甘自弃,继续为国效力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6.赏析一下“更”字的表达效果。

“更”字富有表现力,突出诗人甘心奉献的精神。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赞扬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8.后两句话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

《己亥杂诗》 知识点汇总

《己亥杂诗》 知识点汇总

《己亥杂诗》知识点汇总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1.体裁:七言绝句。

出处《龚自珍诗人选注》2.作者: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3.背景:清政府衰落时期,作者辞官回乡,诗人一生爱国爱民,心忧国家人民。

4.注释:①浩荡:这里形容愁绪无边无际的样子。

②吟鞭:诗人自己的马鞭,多用来形容行吟的诗人。

③即天涯:便是天涯,这里指远离京师。

④落红:落花。

5.重点句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译句:在弥漫无迹的离愁中,眼看夕阳西下,我挥舞着马鞭远离京城,向东奔向远在天涯的家乡。

赏析:本句写景以“白日斜”“浩荡”来烘托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心情的痛苦和决心之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译句: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落红”喻指诗人自己,“花”喻指国家、人民。

写出了表现诗人虽辞官回家,但仍心系国家人民,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现用来赞扬老一辈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培养和爱护青年人耗尽心血的高尚情怀。

)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对新的生命的赞美,也表现了死而不已的奉献精神,寄托了诗人虽脱离了官场,但仍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拓展:表示无私奉献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已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未死)练习巩固: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诗句。

王老师已经退休在家,但她经常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给小区的孩子们补习功课,她的这种精神真可谓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 )A诗的一二句真实反映诗人当时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

龚自珍《己亥杂诗》(初中课文)

龚自珍《己亥杂诗》(初中课文)

龚自珍《己亥杂诗》(初中课文)己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1.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写作背景】《己亥杂诗》写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龚自珍辞官返乡之时,由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起,至十二月二十六日止,计315首,诗名都为《已亥杂诗》,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赏析一】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赏析二】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现状,作诗315首表达他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在这首绝句中,诗人对清朝末年那种扼杀生机、窒息思想,导致万马齐喑的局面,十分痛惜。

同时他还大声疾呼:若想振兴国家,挽救危亡,就需要涌现出大批立志改革的仁人志士。

这首出色的政治小诗是其中的一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究可哀”,是在告诉人们:要想让中国大地焕发生机,必须要“恃风雷”,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荡涤一切陈腐的东西,诗人在这里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八年级己亥杂诗知识点

八年级己亥杂诗知识点

八年级己亥杂诗知识点《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

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这组诗是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一、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 年 8 月 22 日-1841 年 9 月 26 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

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

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二、创作背景《己亥杂诗》写于 1839 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组诗。

当时的清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外国列强的侵略日益加剧。

龚自珍满怀忧国忧民之情,以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变革的渴望。

三、诗歌内容《己亥杂诗》共 315 首,这里选取其中较为著名的几首进行分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的前两句以“浩荡离愁”和“白日斜”营造出一种忧伤、苍茫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离京时的愁绪。

后两句则以“落红”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人用“风雷”比喻社会变革,指出当时的社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呼吁上天能够振作精神,不拘一格地降下人才,改变这一沉闷的局面。

四、诗歌主题1、爱国情怀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很多都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热爱。

他渴望国家能够摆脱困境,走向繁荣富强。

2、改革愿望诗人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深感不满,希望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使国家焕发生机。

3、个人志向在诗中,龚自珍也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即使遭遇挫折,仍不放弃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五、艺术特色1、象征手法诗人常常运用象征手法,以具体的事物来象征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己亥杂诗零散知识点

己亥杂诗零散知识点

《己亥杂诗》零散知识点整理1.斜(xiá)山行杜牧 (唐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风(五绝)李峤(唐)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yé:终南山山谷名。

在陕西省褒城县东北境内。

chá:人名,[伊稚斜]也作"伊樨(木字旁改为禾字旁)斜"。

汉代匈奴单于名。

2.七绝格律分类绝句:四联四句。

(区别于律诗:四联八句。

)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正格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偏格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3.五绝(上文《风》)五律、七律望岳(五律)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六言诗与五古诗六言诗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的一种,属于旧诗。

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不太流行(旗袍)。

在《诗经》中已有萌芽。

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张衡东汉《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

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

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尘埃以远逝,与世事乎长辞。

王维唐朝《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归,鸟啼山客犹眠。

五古现当代毛泽东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楚,放歌依列嶂。

5.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小学古诗《己亥杂诗》知识精讲+教案

小学古诗《己亥杂诗》知识精讲+教案

小学古诗《己亥杂诗》知识精讲+教案【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1.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

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喑(yīn),沉默,不说话,没有声音。

5.天公:造物主。

抖擞:振作,奋发。

6.降:降生,降临。

7.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8.究:终究、毕竟。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背景】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

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

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

这首诗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赏析】在这首诗中,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表痛心,急切地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

“风雷”,比喻革命风暴。

鲁迅先生“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中“惊霄”、毛泽东“一从大地起风雷”(《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风雷”,都是这个意思。

“风雷”之上冠以“恃”字,表明挽救危亡,振兴国家,急风惊雷而外,别无他途,足以见出诗人的敏锐眼光和斗争梢神。

“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己亥杂诗》全面学习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己亥杂诗》全面学习

己亥杂诗龚自珍〔清代〕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及注释译文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注释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

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喑(yīn),沉默,不说话。

天公:造物主。

抖擞:振作,奋发。

降:降生,降临。

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

这里用了一个典故。

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

”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

诗人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

政治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

“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

诗人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天爷来了,诗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

”这个自注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了诗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亥杂诗》知识点汇总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1.体裁:七言绝句。

出处《龚自珍诗人选注》
2.作者: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3.背景:清政府衰落时期,作者辞官回乡,诗人一生爱国爱民,心忧国家人民。

4.注释:
①浩荡:这里形容愁绪无边无际的样子。

②吟鞭:诗人自己的马鞭,多用来形容行吟的诗人。

③即天涯:便是天涯,这里指远离京师。

④落红:落花。

5.重点句子: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译句:在弥漫无迹的离愁中,眼看夕阳西下,我挥舞着马鞭远离京城,向东奔向远在天涯的家乡。

赏析:本句写景以“白日斜”“浩荡”来烘托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心情的痛苦和决心之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译句: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落红”喻指诗人自己,“花”喻指国家、人民。

写出了表现诗人虽辞官回家,但仍心系国家人民,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现用来赞扬老一辈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培养和爱护青年人耗尽心血的高尚情怀。


中心思想:
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对新的生命的赞美,也表现了死而不已的奉献精神,寄托了诗人虽脱离了官场,但仍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拓展:表示无私奉献的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已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未死)
练习巩固: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诗句。

王老师已经退休在家,但她经常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给小区的孩子们补习功课,她的这种精神真可谓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 )
A诗的一二句真实反映诗人当时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

B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人中冷色调“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诗与陶《归园田居》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