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周易_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
从《周易》象数、义理看中医学的六经、八纲辨证

从《周易》象数、义理看中医学的六经、八纲辨证《周易》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典籍,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学术影响遍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医学亦不例外。
本文在简要回顾了医易会通的源流和研究现状,介绍了《周易》象数、义理的要点,以及论述了《周易》与中医阴阳理论的内在联系之后,着重介绍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学术环境下,《周易》的象数、义理对中医学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深刻影响。
研究表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以临床经验为基础,以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为指导,结合《周易》卦爻结构和义理内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
从思维方法看,《伤寒论》运用《周易》一卦六爻的概念发展了《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理论,把外感热病的病程分为三阳三阴六个阶段;六经证候所表述的是六种“象”,而病象的演进则是对“六爻之动”的模拟。
张仲景对伤寒病病机的认识和六经辨证结构的确立,既是他对《素问·热论》医易会通思路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周易》的“否”、“泰”二卦从象到意在《伤寒论》种较集中的体现。
《伤寒论》六经证候传变理论也受到东汉易学“阳升阴降说”、“卦变说”的启发和影响。
如果把伤寒病看作一个卦象,那么六经传变的各种方式、原因及不同的病理表现,都不外乎正邪斗争所导致的阴阳升降变化,换言之,是阴阳爻升降运行的结果。
此处阴阳爻的升降,既可指病位,又可指邪正盛衰,而这种爻位的升降一旦使此卦变成了彼卦,就意味着六经证候由“传”而至“变”,即所谓“传变”。
《伤寒论》成书的时代背景及与《周易》某些术语、观念的相通性,亦表明六经辨证与《周易》的义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八纲辨证的基本成分源于《内经》,随后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并有所发展,而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运用则首见于明代张介宾的《景岳全书》。
张介宾深受宋代易学,尤其是邵雍象数易学的影响,毕生崇尚易理、精研易理,主张“《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无论是医理研究,还是临床辨证、处方用药,都致力于医易会通的探索和实践。
《周易》与中医解析

“易”的含义: 1、易,同“蜴”,指蜥蜴,取其善于变化之 义。(蜥蜴为爬行动物,又名石龙子,统称四脚蛇;又比喻人格卑鄙的小人) 2、日月为易,象阴阳,寓易以道阴阳之义。
3、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 也;不易,三也。(汉·郑玄) 易简,谓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平易而简朴。
变易,谓天地万物运化不止,变动不居。
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朱熹《周易本义》
八卦的象征意义(《说卦》) 坎 离 艮 兑 水 火 山 泽 陷 丽 止 说 豕 雉 狗 羊 耳 目 手 口 中 中 少 少 男 女
卦名 乾 坤 震 巽 卦象 天 地 雷 风 卦德 健 顺 动 入 动物 马 牛 龙 鸡 人体 首 腹 足 巽 家族 父 母 长 长 男 女 男 女
5、《说卦》
是论说八卦象征意义的专论。全文追述 了《周易》创作的渊源,陈述了八卦的两 种方位(即先天、后天),说明了八卦的 取象特点。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 火不相射(yì,厌弃),八卦相错,数往 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6、《序卦》 旨在解说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揭示诸 卦相承的意义,卦序中含有事物向正面发 展或向反面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 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 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 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 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 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 师……
1、河图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 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南、火 2 、7 东、木 中、土 西、金 3、8 5、10 1、6 北、水 1+3+5+7+9=25……天数 2+4+6+8+10=30……地数 4、9
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论治思想如何发展

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论治思想如何发展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辨证论治,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辨证论治,不仅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所在。
那么,这一思想是如何发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呢?要探讨辨证论治思想的发展,首先得追溯到中医的起源。
在古代,人们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渐积累了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
最初,可能只是对一些简单症状的观察和处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有了对疾病本质的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问世为中医诊断学奠定了基础。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脉象、症状等方面的论述,初步形成了中医诊断的理论框架。
例如,通过对脉象的描述和分析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这便是辨证论治思想的萌芽。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则将辨证论治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以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六经辨证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人体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将外感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证候特点和治疗方法。
这种以证候为核心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为后世辨证论治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到了隋唐时期,中医诊断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详细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使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则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方法,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诊断手段,以准确判断病情。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医学流派纷呈,学术思想活跃。
如刘完素倡导的“火热论”,强调从火热的角度辨证论治疾病;张从正主张的“攻邪论”,注重通过祛邪来治疗疾病;李东垣的“脾胃论”,则从脾胃的角度阐述了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朱丹溪的“滋阴论”,重视滋阴降火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
这些不同的学术流派和观点,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涵,使其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易》思维对中医临证的启示

•
附:十二消息卦
六十四卦中十二个阴阳消长顺序意象明显的卦,配 农历十二个月、十二个时辰的阴阳消长变化。
说明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人的一生(生、长、壮、老、已) 前半生卦:阳气自下而上渐增的过程-息 复 、临 、泰 ,大壮 、夬 、乾 后半生卦:阳气自下而上渐减的过程-消 姤 、遁 、否 、观 、剥 、坤
(3)肝肺升降外翼旋
左半圆温升赖肝木之升,右半圆凉降依肺金 顺降。
总:坎阳发动, 心阴下滋,中土枢转动,肝脾 温升,肺胃凉降。 轮失其转:配偶失谐、同组离心、交感不再。
4.诊治法时
“太阳病欲解时, 从巳至未上” “阳明病欲解时, 从申至戍上” “少阳病欲解时, 从寅至辰上” “太阴病欲解时, 从亥至丑上” “少阴病欲解时, 从子至寅上” “厥阴病欲解时, 从丑至卯上”
顺时服药,借药物之时象
《古今医统大全》春 宜吐 夏宜汗 秋宜下 冬周密 《侣山堂类辩》 春宜用升 夏宜用浮 秋时宜降 冬时宜沉
5.太极-四象-八卦释藏象
《灵枢·阴阳系 日月》:“心 为阳中之太阳 , 肺为阴(阳)中 之少阴, 肝为阴中之少 阳, 脾为阴中之至 阴, 肾为阴中之太 阴。
例1 坎水太阴肾系象: 水、冬、子夜、阴中之太阴,后天八卦配坎卦 , 方位在北
《易》思维对中医临证的启示
广州中医药大学 潘 毅
一、太极-四象-八卦思维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本意太极图
简化太极图
古太极图
太极无形-形而上,阴阳有象-形而下
四象图
后天八卦 《易传·说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 役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例2 震木少阳肝系象 肝象:木、春、晨、阴中之少阳,后天八卦配 震卦 、参巽卦 。方位应东及东南;先天八卦 东方为离卦 (火),可作阴阳特性参考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则是从物质运动方面,揭示天、地、人的形成、变化、 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阴阳二气的升降、进退、消长是 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原因,把天地人宇宙系统统一于阴阳 二气的变化之中。五行理论把整个宇宙系统看作是一个按五行法 则构成的庞大的五行结构系统,这个结构是以五行为中心,以空 间结构的方位,时间结构的季节,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骨架, 将自然界天地人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奠定了 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的结构框架。
阴阳的动态平衡,使对立思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结合为整体。 正常的生命活动是机体阴与阳两方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相 互转化而形成的“阴平阳秘”状态,即阴与阳在对立中达成的统 一平衡。
中医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如阴阳、藏象、经络、精气、气血、 营卫、正邪、标本、升降、出入、表里、寒热、虚实、常变、补 泻等。都是反映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概念。
2.形象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方式,是以事物的形象(表象)为思维材料的一种思 维。形象思维也属于理性认识范畴,也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 规律性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间接的、概括性的反映。它具有形象 性、概括性、运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在形象思维活动中,原始的客体形象仅是起点、开端,作为形 象思维结果的形象,已不是客体的原样,而是以客体为原型,能 触及事物本质的经过提炼加工的新形象了。
例如,中医学对某一种疾病的认识和处理,必先要考察它的发 生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所谓“上知天文”;再要考察它的发 生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所谓“下知地理”;还要考察它的发生与 患者体质的关系,所谓“中知人事”。只有以天地人一体的整体 思维方式,把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因素都考察全面了,考察透彻了, 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施行合理而有效的治疗。
1.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
《周易》与中医理论

《周易》与中医理论研究提纲:《周易》是我国的一部哲学性著作,它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医理论方面。
《周易》和中医理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中医基础理论是源于《周易》的。
举中医的“防微杜渐”是由《周易》的“居安思危”衍生而来的例子来加以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讨论文稿:明代张景岳曾经这样说过:“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
可见,《周易》和中医学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血缘关系。
《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是源于《周易》的。
今天就让我就《周易》和中医理论做一研讨,以明确《周易》对中医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列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周易》将“居安思危”衍生为中医的“防微杜渐”。
《周易》中的“居安思危”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意思是说,不做大量有益的事情就不能成为一个有好名誉的人,不干坏事就不会成为毁灭自己的人。
品行不好的人认为,一般的好事对于自己来说没有太大的好处而不去做,一般的坏事对于自己来说没有多大的损害而不去改正,所以坏事做多了就无法回避责任了,罪恶大了也无法得到宽恕;《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
”意思是说,脚踏在薄霜上,冰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
以上两段经文告诉了我们:事物的发展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着”,“居安思危”。
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说到这里,我想到在当下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限制的开采煤、石油、矿藏等资源,不惜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从近地大气层到外层空间,从河流湖泊到深海大洋,从高山峻岭到原始森林,在地球上已经再也找不到一片净土、净水。
这种丝毫没有顾及到后代子孙的环境破坏,最终还是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后果,让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中国文化发展的艰辛坎坷的道路

中国文化发展崎岖道路华文化的发展历史,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那样的气势恢弘,耀眼灿烂,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它引导着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民族精神。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面对现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物质文化存在不协调的局面,本文通过陈诉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传统文化的得失,给出未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建议,创建新文化体系,吸取国际先进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革。
中国文化,从夏商周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算起,至今日已有五千多年。
在这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有几件突出的重要事项,也就是几件重要的变化过程。
即:(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独尊儒术;(3)佛教输入;(4)理学兴起;( 5)近代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
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成果。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轫起过促进的作用,这是西方学者从培根以来所共同承认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曾受到西方伏尔泰等著名启蒙思想家的高度推崇,也是历史事实。
这些都不是偶然的。
中国对于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真实情况,这是不可抹煞的。
然而,近三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迅速前进,相比之下,中国落后了。
到19世纪中期,中国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欺凌、侵侮,遭遇到亡国灭族的严重危险。
中国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面前相形见绌了。
由引可以推知,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含有严重的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有四长四弊:四长是:(1)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2)重视相反相成的思维方法;(3)肯定道德自觉的人格观念;(4)爱国爱族的牺牲精神。
四弊是:(1)尚通忽别的致思在欧洲、西亚以及印度,宗教是维系人心的力量。
许多宗教都信仰上帝,佛教僧徒则皈依于佛。
对于上帝、神、佛的信仰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他们从上帝、神、佛的信仰中引申出道德原则。
唯独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不以对于上帝、神的信仰为道德的根据。
儒家的道德观可以称为人本主义的道德观,比宗教的道德观为高明。
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

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一部辩证思维文化,周易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禅宗文化,都是蕴含深刻的辩证哲理。
具体内容如下:一、周易文化辩证思维周易文化讲客观的,不是主观唯心的,它说的都是万物本身生灭变化过程,是有一定规律性,至于预测之类的,这是把周易大材小用。
如果太唯心主义主观主义,是学不懂周易的,周易并没有说一切都是人的精神,人的心,神呀,上帝等创了万物,而是承认万物客观为基础,来说明万物的变化规律。
所以,阴阳才是周易文化的根本,周易把万事万物都看作由阴和阳构成,而且阴和阳,这两种相反性质的代号,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一刚一柔、一上一下、一主一辅、一显一隐、一生一灭、一好一坏、一善一恶、一前一后......可以无穷无尽的列举。
用阴阳来作为这种矛盾的性质事物的代号。
阴阳,只是一个代号,而且是活的代号。
阴阳是相对而言,同一个事物,相对条件不同,属阴属阳也不同,具体都是由条件来决定,所以说要看成活的,而不是死的,条件一变,本来属阳的就立马属阴了,本身属阴的立马属阳了。
举个例子,在一年四季中,拿天气温度变化而言,春天属阳,冬天属阴,因为春天比冬天暖和,当春天相对夏天来说,春天属阴,夏天又属阳,因为夏天比春天温度更高。
你看,同样是春天,相对条件一变化,它的阴阳属性也就变化了,春天即属阳又属阴,所以它没有固定的性质,随着相对条件变化,到底属阳还是属阴也随着变化,它可能属阳,也可能属阴,即是阳也是阴。
所以很多人理解不了:“阴就是阳,阳就是阴”,就是因为他们把阴阳看死了,忽略了阴阳划分事物性质要有参照条件。
以上说的这些就叫“阴阳辩证法”。
这是最简单的,最纯粹的辩证法思想。
所以,易经从这个角度说来,就是一部辩证法的产物,只是这种辩证法带着朴素的性质,内容不够充实,为什么是朴素的呢?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里面充满了很多玄学内容,无法证实,只能靠人去悟,而现代辩证法内容,它有科学作为论据,有概率论、数理统计、物理学、数学推理、生物科学等各门科学为它提供论据做支撑,所以现在的辩证法内容就充实起来了,变的科学丰富起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周易》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Zhou Yi孙爱云Sun Aiyun1,刘兰军Liu Lanjun21.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China1000842.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山东济南250100Shandong Gvernment Ofice,Jinan,Shangdong,China250100摘要:目的:探讨《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
方法:从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及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等方面论述。
结果与结论:中医源于《周易》,二者密切相关,中医学是在汲取了《周易》的哲学思维的基础上建构的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the influenc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Zhou Yi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Zhouyi.Results and Concl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ted from Zhou Yi and was close with i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ied physical healthy which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e of drawing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关键词:周易;内经;中医学;辨证思维;阴阳Key words:Zhou Yi;Nei J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alectical thinking;Yinyang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2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4-8999(2010)05-0886-02《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其独特思维方式和丰富思想内容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周易》思想中具有古老而又朴素的辩证法,自始至终以阴阳辩证的思维方法,解释宇宙间所有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变化规律。
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中成功地建立起来的一门有系统哲理的古老学科,是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传统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
自从近代的“西学东渐”以来,中医虽然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挑战,但却依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在21世纪的今天,按照什么思路来考虑中医学的发展战略问题,不仅是医学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整个传统文化中的重大问题[2]。
中医理论体系之所以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然独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一套有别于印度医学、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实质上就是由《周易》所创立的,代表着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3]。
1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周易》中的主要问题是讲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问题。
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问题。
正是这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易经》对每卦的每一爻均做出原则性的一般说明,认为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变化有其发展阶段。
事物变化由不显著到显著到深刻、剧烈,直至最后的最高阶段,便会超过最适宜它的发展时期,得到相反的结果。
以乾卦为例:初九(第一爻)潜龙,勿用;九二(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第四爻)或跃在渊,无咎;九五(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第六爻)亢龙有悔。
这里用龙的出现、变化,说明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共同规律。
古代华夏民族相信龙是一种能飞腾变化的神物,象征着统治者。
这一卦,以龙为例,说明事物有进就有退,有得就有失,有顺利就有不顺利。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招致相反的结果,过渡到它的对立面。
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两种可能性,既有前进的运动、肯定性的变化、积极的结果,也会有后退的运动、否定性的变化、消极的结果,由此而丰富了朴素辩证法的发展观。
2《周易》的辩证法思维对中医学的影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
”医药学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总要受一定的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
由于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尤其是《周易》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亦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4]。
《周易》的“位”、“时”、“中”,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对中医学的生理、养生、防治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位,指的是爻的阴阳与卦的初、二、三、四、五、上位的统一性。
阳爻当居阳位,阴爻当居阴位,此为得位,又叫得正。
正常人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也是按照属阳的必居阳位、属阴的必居阴位的法则而排列。
如营血为阴,居脉中,卫气为阳,卫行脉外。
“时”又称“时义”,即卦的时间意义,又叫“时用”,即卦的时·688·间效用,大《易》“时”的哲学告诉我们社会人生整体是由个体的人所构成的,他们都处于互动当中,个体人生都处在特定的时段和时间点当中,有“大时”与“小时”之分,大体现在整体的层面,小体现在具体的特定层面。
时的哲学为我们表明了社会人生的根在大宇宙,人类的生存的家园,本根在大宇宙之中。
阴阳的运动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出现不相同的情况,这给中医学的养生、治疗等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5];《内经》正是受其“时”的影响,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法则。
“中”指的是上、下卦之间的一爻,即二、五爻,因为在中间不偏不倚称作得中,也就是说易学认为阴阳的运动发展变化除了与地点位置、时间有关以外,还要受限度限制。
阴阳的运动变化即是时间、地点、限度限制动态的综合过程。
中医学的“三因制宜”治疗原则就是受易学这一思想启发而确立的。
在对不同的卦象研究分析时,也贯穿了阴阳既对立又统一,既互为其根,又互为其用的最佳平衡状态。
中医学根据易学中阴阳协调的“中和”思想作为分析问题的一个思想方法,要求正常人的阴阳是“中和”的,也就是阴阳保持相对平衡,《内经》称之为“阴平阳秘”。
这是人体健康无病的根本保证,如果阴阳位置颠倒了,这种中和状态被破坏了,就要发生疾病。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周易》中就充满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念。
《周易》作者直观地、不自觉地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矛盾事物,具有矛盾对立统一思想的萌芽。
如《周易》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中,皆寓有对立统一思想。
从“半阴”、“半阳”组合而成的太极图以及八卦中乾坤、震巽、离坎、艮兑卦爻阴阳的相互对应,到六十四卦的三十二对矛盾对立的形态表现,无不贯穿着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的思想。
《周易·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也。
”其中提到天地、乾坤、尊卑、动静、刚柔,说明《周易》已认识到自然界一切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但同时《周易》还认为,矛盾的对立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如坎卦,坎为水,水为阴,然一阳埋于二阴中,阴中有阳;离卦,离为火,火属阳,却二阳处于一阴外,阳中有阴。
这就有力地说明了阴阳相互包涵,不可分割的关系。
所以说矛盾的对立是相对,而统一才是绝对的。
《周易》的对立统一观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阴阳、水火、气血、营卫、脏腑、表里、寒热、虚实、正邪等,皆是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以阴阳为例,言对立二者则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相互排斥,才能维持人体“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言统一二者则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昼夜阴阳的变化是这样,人体脏腑阴阳的划分亦如此[6]。
3对中医发展的启示3.1培育传统文化氛围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医想要在现代文化环境中生存并发展,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和营造一定的传统文化氛围。
没有与中医思维相适应的文化氛围,中医师不可能完全按中医的理、法、方、药从事中医临床活动,中医理论也难以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得以发展。
同时,患者缺乏相应传统文化知识,不了解中医,容易对中医产生质疑。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着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
只有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才能为中医传统思维提供文化基础。
[7]3.2加强对中医思维方法的学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周易》内涵深邃,哲理深奥,蕴含着丰富的哲辩原理。
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也积淀丰厚。
我们要把这份遗产继承下来并做大做强,首先必须从这些经典中学习古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摸清古人发展中医的思维方法。
因此,中医发展的必须加强思维方法的学习,这在中医教育界基本达成了共识。
如:李瑞等[8]认为“在学习经典著作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古人综合性辩证思维方法”。
因此,“在现代社会加强经典著作的学习,掌握古人辩证思维的路线,是现代中医提高理论和临证水平的必由之路”。
邓铁涛针对“非医攻博”提出的教学内涵改革中,指出:“重点学好经典著作”并归纳说“历经2000多年,几乎所有有建树的医学家都具有中医经典的深厚基础”[9]。
肖相如为在《伤寒论》的教学中应反复强调“辨证论治原则,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10]。
由此不难看出加强中医的思维理论的学习、以及将中医经典中所学到的思维方法拿到临床中来体验和实践,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从中医经典文化中来学习中医思维,为中医学的现代化提供较好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1]许敬生.中原古代文明与中医药文化[J].中医学报,2009,24(5):1-6.[2]张其成.论中医思维及其走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4):10.[3]杨洪军,黄璐琦,吕冬梅.论中医“藏象”思维模型及其对系统复杂性研究的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5):15.[4]吴会德,李富汉.浅谈《周易》的哲学思想在中医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地位[J].河南中医,2003,23(12):5.[5]卢穗万,谢晓焜,李斌生.谈《周易》对中医阴阳学说和养生学的影响[J].河南中医,2008,28(7):19-20.[6]李建国.论机能状态紊乱与中医阴阳平衡[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3):9-11.[7]潘华峰.从中医学的传统文化特点论中医发展[J].山西中医,2007,10(23):5-7.[8]李瑞,马惠芳,王娜.论中医传统思维方法是培养针灸人才的根本[J].中医教育,2005,24(4):27.[9]邓铁涛.关于“非医攻博”的教育问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4):4.[10]肖相如.关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2004,23(6):77-78.收稿日期:2010-03-22作者简介:孙爱云(1971-),女,山东曹县人,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医学的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