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黄帝内经》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 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真出自黄帝之手吗? 《黄帝内经》 包括 《素问》 和 《灵枢》 两部分。

书名冠以“黄帝”, 又是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于是有人认为这部书就是黄帝写的, 或者由黄帝和岐伯等人共同编撰。

然而,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于是,从汉代开始,就有人怀疑《黄帝内经》并非黄帝所作,书中的黄 帝、岐伯等人也仅仅是托名。

而已。

到了宋代,司马光指出:“谓《素问》为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 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取重 耳。

”明代的方孝孺更是提出: “世之伪书众矣, 如 《内经》 称黄帝, 《汲冢书》 称周, 皆出于战国、 秦汉之人。

”无论是“周汉之间” 还是“战国、秦汉”之间,都否定了《黄帝内经》出自黄帝之手这一 说法。

今人通过分析《黄帝内经》的内容,得出的结论是这部著作不是出自一人的 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医 学经验 的总结汇编,是集体或多人长期努力的结晶,书名“黄帝”,仅 是托名而已。

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主要有上古黄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 时期三种说法。

认为《黄帝内经》出于远古,成于黄帝时期的,多为古代医家, 这大概是他们需要一个学术领袖或精神领袖的缘故。

中国名著100本

中国名著100本

中国名著100本1.《周易》殷商佚名——中华文化之本源2.《道德经》春秋老子——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3.《论语》春秋孔子——儒家文化之起源4.《墨子》战国墨子——古代劳动者的哲学“圣经”5.《孟子》战国孟子——剖析“仁爱”精髓的亚圣之作6.《庄子》战国庄子——彰显道家浪漫主义思想的巨著7.《荀子》战国荀子——以儒家为本,兼采百家之长8.《韩非子》战国韩非——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之作9.《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兼容并蓄的杂家经典10.《淮南子》西汉刘安——以道学为基,兼合百家之长11.《论衡》东汉王充——中国历史上不朽的无神论著作12.《抱朴子》东晋葛洪——构建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巨著13.《传习录》明王阳明——宋明心学集大成之作14.《明夷待访录》明末清初黄宗羲——呼唤民主政体的思想启蒙专著15.《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基石16.《左传》春秋左丘明——中国史学叙事传统的奠基之作17.《国语》战国佚名——中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专著18.《史记》西汉司马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9.《汉书》东汉班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0.《三国志》西晋陈寿——三国并叙的断代史专著21.《华阳国志》东晋常璩——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专著22.《后汉书》南朝范晔西晋司马彪——专注于东汉史的纪传体著作23.《洛阳伽蓝记》北朝杨炫之——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记述城市寺院的专著24.《水经注》北朝郦道元——集六朝地志之大成25.《史通》唐刘知几——中国现存最早的史学理论专著26.《大唐西域记》唐玄奘、辩机——中世纪中南亚地区zui权威的史地文献27.《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28.《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中国最早的日记体游记专著29.《海国图志》清魏源——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著作30.《诗经》春秋佚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31.《尚书》春秋战国佚名——中国现存最早的散文总集32.《楚辞》西汉刘向——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33.《陶渊明集》东晋陶渊明——开田园风先河的诗文合集34.《文心雕龙》南朝刘勰——中国古代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35.《文选》南朝萧统——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36.《李太白集》唐李白——将浪漫主义推向极致的诗歌集37.《杜工部集》唐杜甫——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zui高峰38.《昌黎先生集》唐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典范之作39.《河东先生集》唐柳宗元——寄意山水的古代散文经典40.《欧阳文忠公集》北宋欧阳修——北宋文坛的奠基之作41.《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乐府诗总集42.《乐章集》北宋柳永——雅俗并收,尽显才情风流43.《苏轼集》北宋苏轼——豪放派诗词的巅峰之作44.《漱玉词》南宋李清照——清丽婉约、辞情相称的词中上品45.《稼轩长短句》南宋辛弃疾——豪迈不失细腻,词收两宋之冠46.《古文观止》清吴楚材——中国古文选本之最47.《纳兰词》清纳兰性德——哀感顽艳,颇有南唐后主遗风48.《朝花夕拾》现代鲁迅——从往事中“抄”来的记忆49.《背影》现代朱自清——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50.《山海经》先秦佚名——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本源51.《搜神记》东晋干宝——中国笔记体志怪小说之鼻祖52.《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南北朝“志人小说”代表作53.《虬髯客传》唐末五代杜光庭——开创古典武侠小说之先河54.《太平广记》北宋李昉等——中国现存卷帙最长的古典小说集55.《窦娥冤》元关汉卿——中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56.《西厢记》元王实甫——中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57.《墙头马上》元白朴——中国古代经典爱情喜剧58.《汉宫秋》元马致远——颠覆历史的现实主义悲剧杰作59.《唐才子传》元辛文房——唐五代诗人评传汇集60.《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中国章回体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61.《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之典范62.《西游记》明吴承恩——色彩纷呈的浪漫主义神话63.《牡丹亭》明汤显祖——中国戏曲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64.《封神演义》明陈仲琳——幻想奇特的神魔小说65.“三言” 明冯梦龙——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66.“二拍” 明凌濛初——中国首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67.《长生殿》清洪升——震惊清初剧坛的传奇巨作68.《聊斋志异》清蒲松龄——刺贪刺虐入木三分69.《桃花扇》清孔尚任——中国首部反映南明消亡的历史剧70.《儒林外史》清吴敬梓——中国古代讽刺小说中的圣品71.《红楼梦》清曹雪芹——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72.《海上花列传》清韩邦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方言小说73.《老残游记》清刘鹗——清末谴责小说的杰出代表74.《呐喊》现代鲁迅——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起点75.《孙子兵法》春秋孙武——世界现存最早的“兵家圣典”76.《鬼谷子》春秋鬼谷子——研究纵横捭阖之术的千古奇书77.《孙膑兵法》战国孙膑——战国兵书之杰78.《商君书》战国商鞅——集中体现法家军政思想的专著79.《六韬》战国佚名——开兵家权谋之先河80.《战国策》西汉刘向——战国政治斗争最完整的文献记录81.《三略》西汉佚名——中国第一部专述战略的兵书82.《贞观政要》唐吴兢——反映“贞观之治”的政论专著83.《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刑事法典84.《三十六计》明末清初佚名——汇集兵家奇谋方略之杰作85.《孔子改制考》清康有为——轰动晚清思想界的变法理论专著86.六、科学技术87.《夏小正》春秋佚名——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农事历书88.《黄帝内经》春秋战国佚名——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89.《九章算术》西汉佚名——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90.《周髀算经》西汉佚名——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算法类专著9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中国首部以部首编排的字典92.《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学方书鼻祖93.《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世界最早、最系统的农业科学专著94.《千金方》唐孙思邈——确立中医学分科的“百代之师”95.《开元占经》唐瞿昙悉达——中国古代占星术大全96.《茶经》唐陆羽——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97.《梦溪笔谈》北宋沈括——中国古代笔记体百科全书98.《洗冤集录》南宋宋慈——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99.《本草纲目》明李时珍——东方中医药学百科巨典100.《农政全书》明徐光启——采集百家之长的农业百科全书。

易经

易经

广义的《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 四卦。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 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 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 的人(孔子为代表人物之一)撰写了《十翼》, 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普遍认为 《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遍及 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 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自从十七世纪开始, 《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
阳 阴
xun
ken
2. 诠释
《周易》是一部论变法的奇书。《周易》的变 法序列是用形象表达出来的。这些看似神奇的 形象不是凭心灵的任意创造、而是有它物化基 础及其实践这个认识环节。《易。系辞传》曰: “古者包牺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 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 德、以类万物之情”。因此,受远近诸事物变化 的启迪而揣度天地万物变化的奥秘,并把其效 法成形象,以透析其本质和规律,达到把握万 事万物基本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是作卦画的初衷。
咸(卦三十一) 恒(卦三十二) 遯(卦三十三) 大壮(卦三十四) 晋(卦三十五) 明夷(卦三十六) 家人(卦三十七) 睽(卦三十八) 蹇(卦三十九) 解(卦四十) 损(卦四十一) 益(卦四十二) 夬(卦四十三) 姤(卦四十四) 萃(卦四十五) 升(卦四十六) 困(卦四十七) 井(卦四十八) 革(卦四十九) 鼎(卦五十)
易经
mutability易变性:Mutability or transforming indicates that everything is forever changing and the Zhouyi is a book about the philosophy of change.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成书的?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成书的?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成书的?作者是谁?《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基础理论著作,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被称为医之始祖,洋洋20万言,集中国古代医学经验之大成,开中医理论体系之先河,历来为医家所推崇,至今仍被列为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必读的经典性着作。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着名的古代医经,它的成书年代,却从古到今,众说不一。

考《黄帝内经》的书名,在现存的所有史书中,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而《黄帝外经》则早已亡佚。

《汉书》是东汉班固所撰,但是班固在撰写《汉书。

艺文志》时,是以西汉末年刘散(?—公元23年)的《七略》为底本的。

西晋时的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年)在所着《针灸甲乙经。

自序》中写道:“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

”可见,在刘歆的《七略》中,肯定已经提到了《黄帝内经》。

由此推断,《黄帝内经》最迟在西汉末期,即公元前一世纪末已经成书问世。

这是《黄帝内经》成书的最后年限。

那么《黄帝内经》究竟成书于何时呢?会不会更早一些呢?历代学者对此一直有分歧。

有些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是黄帝时代(公元前26~前22世纪)的作品,如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

自序》中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之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

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

”北宋时的高保衡、林亿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昔黄帝……坐于明堂之上,……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但是,黄帝、雷公都是传说中原始公社制末期的人物,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产生出像《黄帝内经》这样的科学着作。

《黄帝四经》的道家思想研究

《黄帝四经》的道家思想研究

《黄帝四经》的道家思想研究黄帝四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四部著作,其中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黄帝四经的道家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来发现其影响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性。

黄帝四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四部著作,它们分别是《黄帝内经》、《周易》、《易经》和《论语》。

其中《黄帝内经》、《周易》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它们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精髓。

而《易经》和《论语》中也有一些道家思想的成分。

首先,道家思想是《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

《黄帝内经》在古代中国是一部重要的医学书籍,也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包含了许多道家思想,如以朴素天性观、清私心性观、兼容归一性观为中心的中庸思想。

在《黄帝内经》中,首先强调“自然”,把人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仁”,以道德来加以调节,强调“无为”,主张以无为而治,以达到自然界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道家思想也是《周易》的核心思想。

《周易》是一部古代占算的典籍,它不仅包括了占算的内容,而且还融合了许多道家思想,如以“天人合一”、“乐禄万物”、“守正君道”为重要的道德原则。

在《周易》中,人们把自然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们把心放在利益全局中,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同时也强调以“道”来化解矛盾,平衡自然。

另外,《易经》和《论语》中也有一些道家思想的成分。

《易经》中讲述了人们如何通过运用“六爻”来预测未来,但也结合了许多道家思想,比如“坤”(君子)、“艮”(以和为贵)、“震”(以守正君道)等。

而《论语》则是孔子的经典著作,也融入了道家思想,比如以“人性本善”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以及“乐礼”、“以和为贵”等道德理念。

以上可以看出,黄帝四经中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及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首先,它有助于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如“自然”、“仁”、“无为”等原则;其次,它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如“天人合一”、“乐禄万物”、“守正君道”等;最后,它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儒学文化,如“人性本善”、“乐礼”等。

《黄帝内经》阴阳理论 经典班第一节课

《黄帝内经》阴阳理论 经典班第一节课

三、 阴阳关系以乾阳之气 为主导
乾卦的卦辞为:元、亨、利、贞 元,原也,万物由此而化生; 亨,通也,事物由此通畅无阻; 利,宜也,可助益于自然万物; 贞,正也,固也,事物得之而稳固坚实。
• “元亨利贞”,此四字,在《易经》卦 辞中是吉、顺的象征,某卦得其一即为 吉卦,而乾卦独得四元。
• 而坤卦则仅表达为“元亨”,即参与万 物化生,以及同天气进行交流的过程。
因此,乾“亨”之意强调天阳之气 的流通,认为云气的流动、雨水的施降、 事物形态的变化均源自天阳之气的作用, 是天之阳气流动变化的一种征象。
• 《内经》亦强调阳气对人体精气、气血、 津液等的温通、气化之用。 • 如若阳气受伤,则表现为水谷的不化、 血液的凝滞、血脉的阻闭、水液的停蓄、 津液的不布等病理变化。
故有后世罗天益之当归补血汤治疗妇人 产后失血症,张介宾以左归丸(熟地、山 药、山萸肉、枸杞子、鹿角胶等)治疗肾 阴不足。

4•2
亨主流通 朱熹《周易本义》言:“亨,通也。” 来知德《周易集注》解释为“云行雨施,品 物流形”之意。 “云行雨施者,气之亨,品物流形者,物随造 化以亨也,虽物之亨通,其实乾德之亨通。”
一、阴阳之理源于天地之气
《内经》中,“天地”一词的出现频次很高, 谈阴阳、谈生命、谈养生,无一不将“天地”一 词冠于文章或段落之首。从天地之气的规律、属 性与关系去认识生命活动以及阴阳的内涵和关系, 是《内经》理论的重要学术特征。而这一特征是 对《易经》理论的继承与发挥。
虽然八卦均是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卦象, 作为阴阳代表的乾坤二卦在《易经》中具有高 于其它卦象的独特意义,可以说,《易经》之 卦象的演变、义理的推演,均是基于乾坤二卦 而来 。
4•3 利从助益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 也。” 言天阳之气对万物具有助益、促进等作 用,在六十四卦中,凡阳爻为主或阳爻处 于正位的卦象,其卦辞、爻辞多主顺、主 吉。

国学《易经》、《黄帝内经》与中医治未病思想关系的研究1

国学《易经》、《黄帝内经》与中医治未病思想关系的研究1

国学《易经》、《黄帝内经》与中医治未病思想关系的研究 1[摘要]《易经》有云“君子思患而预防之”;《内经》亦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易经》、《黄帝内经》作为我国两部古老的典籍,对中医学形成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是否与中医学存在必然的学术渊源关系?本文通过对《易经》、《内经》历史地位,《周易》与《内经》之文献记载、哲学观,以及思维模式及中医治未病思想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探索《周易》、《内经》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关系。

[关键词]易经;黄帝内经;治未病《易经》是我国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巨著,《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易经》有云“君子思患而预防之”;《内经》亦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易经》、《黄帝内经》作为我国两部古老的典籍,对中医学形成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是否与中医学存在必然的学术渊源关系?本文通过对《易经》、《内经》历史地位,《周易》与《内经》之文献记载、哲学观,以及思维模式及中医治未病思想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探索《周易》、《内经》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关系。

1.中医治未病思想对待疾病,首重预防,从源头上去治理,这就抓住了要害,抓到了根本。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得好:“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诸病”。

宋代名医朱丹溪也强调说:“与其治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古代前贤为让广大民众牢牢记住“未病先防”,还采用诗歌来宣讲,邵应节的防病诗写得生动:“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现代的民间谚语也说得形象:“洪水未到先垒埧,疾病没来先预防。

”圣人先贤“重预防、治未病”的指导思想,是维护健康最为重要的理念,面对当今的现实,面向人类的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放眼当今世界,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这些流行病、传染病正在严重威胁我们的健康,脑中风、心肌梗死这些危险杀手正在夺取我们的性命。

《周易》与《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观

《周易》与《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观

巽 、坎 、离、 艮、兑 ”八个 基本 卦 ,称 为 “ 八经卦 ” 。接着 , 再将 “ 卦 ”两两 相叠 ,构成 六十 四个不 同的六划 组合体 , 八 即“ 六十 四卦 ” ,每 卦 中的两个 “ 卦 ”符号 ,居下 者称 为 八
“ 下卦 ”( 称 “内卦 ” ,居 上者 称 为 “ 也 ) 上卦 ”( 称 “ 也 外 卦 ” 。“ 十四卦 ”每 卦共 有六 条线 ,称为 “ ” ) 六 爻 。因此 “ 一
弗违 ,后 天而奉 天 时 ” 。
传 》 部分 。 易经 》 要是六 十 四卦 的卦形符 号与 卦爻 辞 。 两 《 主
所谓 的 “ 六十 四卦 ”( 也称 “ 别卦 ” ,是 由 “ ) 八卦 ”( 也 称 “ 经卦 ” ,两 两相 重而 得 。“ ) 八卦 ”则 由阳爻 ( )和 阴 一 爻 ( 一 )二 爻三叠 而成 ,形成 了八卦 ,即 “ 、坤 、震 、 一 乾
第 l卷第 0 0 2期 ・ 总第 10期 3
2 年 1月 ・下 半 月 刊 01 2
◎ 健EIREO CEOTLF HDDNAC IIECT NC N SN DD擞 E B远O 呻M A ̄ M 妫 程 f
《 周易 》与 《 黄帝 内经临沧市云县漫湾镇卫生 院,临沧 6 50 ) 7 8 5

”称为 “阴爻 ” 以 “ ”表 示 ;“ ”称 为 “ , 六 一 阳爻 ” ,以 “ ” 示。 九 表 六爻 的位 置称为 “ 爻位 ” 自下而上 分别 为“ ” , 初 、 “ ” 三” 二 、“ 、“四” “ ” 上 ” 、 五 、“ 。如 《 蒙卦 》 白下而 :
1 _ 天地人三才三位一体 《 .3 2 系辞下》日:“ 古者,包牺
氏之 王 天 下也 ,仰 则观 象 于天 ,俯 则 观法 于地 ,观 鸟兽之 文 ,与 地之 宜 ,近 取诸 身 ,远 取诸 物 ,于 是 始作 八卦 , 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与《黄帝内经》姚春鹏(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摘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周易》的自然哲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影响巨大,自古即有医易同源之说。

《周易》对《内经》之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选择阴阳、变易、时位中、象数,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阴阳导源于《周易》,《内经》在医学方面作了发展;《内经》对变易运动、时位中概念的吸收,使中医学呈现出有别于西医学的民族特色;象数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周易;内经;阴阳; 变易;象数Zhouyi and the Internal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YAO Chun-peng(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Abstract: The forming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closely linked with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In particular, Zhouyi exerted so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l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foundation classic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that the sa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Zhouyi share t he same origin” became in vogue from the ancient times even up to now. The Internal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was impacted by Zhouyi in many aspects of which the author only selected Ying-yang, changing, appropriate time & place, and image number to discuss. Yin-yang theory originated from Zhouyi and was improved by the Internal Canon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By adopting the concepts of “changing” and “appropriate time & place”, the Internal Canon turns out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image-number theory was based on as a mea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establish its theoretic system.Key words:Zhouyi; the Internal Canon; Yin-yang; changing; image-number一、阴阳虽然在《易经》中并没有关于阴阳的直接论述,但阴阳思想无疑是包含在《易经》中的。

构成《易经》符号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作为两个性质相反的东西,代表着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力量或趋势。

由于这两种初始力量或趋势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个宇宙及人类社会。

《易经》作者用阴阳爻的不同组合构成八经卦和六十四卦,阴阳思想蕴含其中。

《易传》微显阐幽,明确地揭橥出阴阳大义。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认为宇宙间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对立统一的奇妙作用产生宇宙万物,所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卦传》)。

《内经》发挥《周易》的阴阳思想,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素问·天元纪大论》)显然,这段论述是对《易传》阴阳思想的阐发。

《内经》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壮大、衰亡的内在动力,是现象世界纷繁灿烂而又秩然有序的幕后指挥者。

《周易》和《内经》都认为,阴阳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阴阳的对立统一、调畅、和谐是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条件。

在阴阳的关系上,《周易》认为,阴阳双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系辞上》),《乾·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行。

”《坤·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乾坤即阴阳,《周易》认为,万物资始于乾阳,乾阳在万物的生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万物资生于坤阴,坤阴在万物生化中起辅从作用。

因为乾的性质是健运不息,坤的性质是厚德载物。

阳主阴从与阳尊阴卑的思想不可等量齐观,因为前者是自然哲学观念,后者是政治哲学观念。

后者虽然可由前者导出,但不是自然哲学本身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虽然应当受到批判,但在古代还是有它的存在理由的。

而阳主阴从的思想,在今天来看也还是正确的。

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对立统一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如果双方完全等同,也就无所谓阴阳,矛盾统一体也就不存在了,这是不合实际的。

阴阳观是客观辩证律的主观反映,本身就蕴含着阴阳主从的思想。

通过对《周易》的分析,也可见到这个意思。

《内经》也认为,阴阳无论在天地自然还是在人身,作用是不同的。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1]意为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体中的太阳一样,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

《素问·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王冰注曰:“阴,谓五神藏也,所以说神藏与消亡者,言人安静不涉邪气,则神气宁以内藏,人躁动触冒邪气,则神被害而离散,藏无所守,故曰消亡。

”可见《内经》认为,阴气性主安静,守藏于内,供给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关于阴阳的关系,《内经》有如下论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同上)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素问·阴阳离合论》)总之,《内经》认为,“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生命活动。

《内经》不仅继承了《周易》的阴阳思想,而且有所发展。

《内经》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扩大了阴阳的适用范围。

在《周易》中,阴阳主要作为自然哲学范畴使用;在《内经》中,阴阳既是哲学范畴,又是医学范畴,是哲学范畴与医学范畴的巧妙统一。

《内经》对《周易》的阴阳学说中蕴含的阴阳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相协相调的思想作了更系统明确的表达,并结合医学实际作了新的发展。

《素问·阴阳离合论》提出了三阴三阳的理论。

所谓三阴三阳,即少阴、太阴、厥阴、少阳、阳明、太阳,其中厥阴、阳明是中医学独有的概念,所谓两阳合明,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三阴三阳是从量上对阳阴的划分,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

三阴三阳合称六经。

一般认为,这一学说导源于《周易》六爻观念。

(《易学基础教程》第六章第五节“易学与医学”认为,经卦乾为三阳,坤为三阴;别卦乾为六阳,坤为六阴。

这个套式对经络形态形成的明显影响,是构成了正经脉阴阳对称结构。

)因为从形式上看,六经与六爻在数量上相合,而且六经的阴阳结构与六爻位相似。

六经中,阴阳各半;六爻位中,阴阳位亦各半。

六经从少阴到太阳,有一个阴阳消长的过程;六爻位也表示事物由弱到强、由低到高的演进过程。

《内经》根据阴阳互根理论,提出了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开主外出,阖主入内,枢主内外出入,体现了三阴三阳分而言之,阴阳各有其经;合而言之,表里同归一气,既相互协调又各尽其职的理论。

开阖思想显然源自《周易》。

《系辞》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辟即开也。

《系辞》认为,坤阴的功能是收敛包容,主入内,乾阳的功能是开放行动,主外出。

二、变易《周易》的中心思想,正如书名所示,是讲变易的,所谓变易,变化运动之谓也。

易,《说文》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2]阴阳不是对待的死物,而是盛衰消长的过程。

《易纬·乾凿度》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 [3] 一般认为,易有四义:简易、变易、不易、交易。

《周易》认为,大到宇宙天地,小到草木昆虫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所以易之四义中的变易,是其核心。

《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但是,变中又有不变,变易本身是不变的,变易与不易是对立统一的。

变易即动,不易即静,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动静矛盾运动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法则。

由于乾坤阴阳是事物发生发展衰亡的内在动力,所以虽然现象世界是品物流行的,但事物运动的法则性、规律性是可以认识掌握的。

正如《系辞上》所云:“夫易,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掌握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就是所谓的“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系辞上》)人类掌握了易简的道理就能依理而行,成就事功。

《周易》认为,自然界是生生化化、运动不息的。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系辞下》)人类与万物亦随着自然的生化节律而运动。

“往者,屈也。

来者,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