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学号:031415118 名字:李美萱班级:中医151

关键词:《周易》;《内经》;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

摘要:

《周易》理深意宏,是中国文化之祖,也是多门学科的源头。中医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种学科共同交织的学科。只有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知晓整个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方能抓住中医的本质。

1.整体观的相通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而这种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导源于《周易》的。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对《周易》理论基础的应用与发展。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始于元气。元气为气化之始,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有了天地便有了万物”,从天地宇宙中从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水火为阴阳,风雷鼓动,山泽成形,’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生物开始繁衍,“有万物然后又男女”。人和天地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的规律可以在天地的规律中得到反映。以八卦与人体的关系为例,八卦和人体结构一一对应。正如《易?说卦》中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离卦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和人体命门,心相应。震卦和认同肝胆相应。巽卦在人体上应肺。艮卦与人体的脾相应。坎卦应肾。坤卦应脾胃大小肠。无疑,人体在《周易》中被视作一个大八卦系统。《周易》依据八卦和人体这种关系,提出八卦人气质分类法。它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气质分类方法。体现了人类气质与宇宙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统一性;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至此,《周易》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人体由五脏,六腑等组成。人体的认识和疾病诊治必须注意到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内经》吸收《周易》“天——人——地”的思想,提出要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与《易?杂卦》中的“损益,衰盛之始也。”是一脉相承的。顺应自然盛衰规律养生,强调了整体性,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即言个体只有立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才能生存。人只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才能掌握自然法则,实现天人合一。《内经》渊源于《周易》又发展了《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阴阳学说的相通

从《易经》中开始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从太极图阴阳合抱到卦象的结构,从太极阴阳图到四象再到八卦的形成,无不存在着阴阳的互根原理。所以我们说《易传》开始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阴阳爻摆脱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为哲学的范畴1。至此,《周易》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推广开阴阳的意义,并逐渐开始影响《内经》。医家结合《周易》的阴阳哲学,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阴阳学说,灵活地解释医学现象,进一步推广阴阳。所以我们说,《周易》阴阳爻的关系,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2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周易》阴阳萌芽于《易经》。尽管《易经》还未直言阴阳,但阴阳却处处体现在卦、爻等方面。正如《易传?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

1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25页。

2

道。”在《周易》中,阴阳都是通过“——”“—”,即阴爻阳爻来体现的,直到《易传》明确提出了阴阳思想。

《周易》中六爻和八卦都象征着一个阴阳消长的周期。例如坎卦,至阴之极,十一月一阳初生;震卦,阳气渐盛;离卦,至阳之极,五月一阴生;兑卦,阴气渐盛;坎卦,阳又复生。正如薛敬轩所言:“卦之六爻,皆阴阳自然之数。”再如太极图,阴阳线以环抱曲线代直线,象征阴阳的相对各半,互为消长、互为制约。此时阴多阳少,彼时阴少阳多。《周易》认为万物必须阴阳气交,始能生化万物。在《周易》中乾元被视为自然界宇宙万物运动的无形动力。《周易》同时也重视坤。坤六爻皆为“——”,故为纯阴。以《周易》做言,宇宙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地在天上,天地互交,生化既繁。“万物负阴而抱阳”“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等皆出于《周易》。因此阴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如失于制约,就会发生偏胜,甚至离决,生机无法维持。太极图阴阳二图合抱即很好地体现了阴阳互存的关系。黑眼和白眼,代表至阴和至阳,象征着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也表示阴中含阳,阳中含阴。

《内经》在《周易》的影响下,吸取《周易》的阴阳理论精华,不仅设专篇讨论阴阳,而且全书皆贯彻了阴阳哲理。例如,《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等等都提出了关于阴阳的命题: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对立、消长、互根、交感和转化等各种关系都是中医理论基础的基础。除此,《内经》还以阴阳离合精辟地归纳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正是由于阴阳双方互相制约和互相排斥的作用,使机体阴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至于发展太过而为害,才能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内经》不仅将阴阳学说逐步运用到了医学领域,还不忘发展出带有中医特色的阴阳学说——提出了“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即阳为根本,阳为主导的观点。这是《内经》最卓越的成就,也是对《周易》的超越。

3.藏象学说的相通

中医藏象学说导源于《周易》,并在天象、物象和人象三者结合中,进行了发展。其中,特别在取类比象上做出了极大的突破。正如《素问?宣明五脏生成篇》中所说的:“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以外揣内也由此应运而生,成为中医藏学学说黑箱理论的经典。《周易》“象”对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象,在《易经本义》中这样解释:“象者,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周易》中象是以卦、爻为基础的。《周易》中的象除了涉及天象、物象外,甚至还注重人象。尽管宇宙万物错综复杂,然而只要掌握了象的规律,便可触类旁通,系统地认识事物的规律;若能“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便可包罗万象。一部《易经》实际上就是一部大象。3谈起象就不得不提八卦。有言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卦中的每一卦其实都有象征。以坤卦为例,坤卦全为阴爻,全为阴性物质,故象地;由此铺展开去,凡属阴性,在下的事物皆属于坤卦。那么坤在人体上就象腹部;在家庭中象母亲。八卦象八种事物,以此类推,则六十四别卦象不同类的事物。如两乾重叠为天,两坤相垒为地。除了卦象,八卦阴阳互抱图也强调万物间的变化消长,象征着阴阳气化。

《内经》吸收《周易》的藏象理论,提出了独特的带有中医特色的藏象学说。“藏象”二字首载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指的是藏于体内的脏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包括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些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整体。除此之外,中医还将天象和藏象联系在了一起。例如,肝主春,与春气相通;心主夏,与夏气相通等等。中医甚至还把藏象和形象物象联系在一起。例如,五神脏理论:

3

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可以说,中医的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周易》中有一些糟粕,但其对中医学说和理论发展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为了深入研究《内经》,我们必定得沿着《周易》上下而求索,为发扬中医而努力。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周易》被称作“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源头之一。自《周易》一书诞生后的几千年间,历代学者对其不断的进行解读与诠释,而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即“易学”。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医学同样受到极深的影响,故有“医易相通”之说。 《周易》卦象在藏象学中的应用 自宋代理学出现之后,易学的研究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大发展时期,这成为易学从庙堂走入民间,在全社会普及的一个契机。在医学领域内,宋代援儒入医的潮流导致大量儒医的出现,使得医生行业内平均的素质与学养大为提高,易学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构建医学理论的思想重要工具之一,故有“医易同源”之说。与以往易学对医学只有间接影响不同,明代之后的医家更倾向于直接引用《周易》中的引文与卦象来说明其学术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以《坎》、《离》的卦象来比喻肾藏与心藏。 以卦象喻五藏最初源自其五行属性归类,《难经集注·荣卫三焦第四》曰:“八卦属五脏法三焦,以明人之三焦法象三元也。心肺在上部,心法离卦,肺法兑卦;乾卦,主上焦,乾为天,所以肺行天气;脾胃在中部,脾胃属土,统坤卦;艮亦属土,艮为运气,主治中焦;肾肝在下部,肾法坎卦,肝法震卦;巽卦,主下焦,主通地气,行水道,夫如是。乃知坎离震兑坤以法五脏,乾艮巽乃法三焦,以合八卦变用。” 而后,《坎》卦与肾藏的关系引起了医家们的注意。自刘完素首倡新“命门”学说以来,命门、相火与肾藏的关系就成了医家门讨论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肾中藏先天真阴、真阳的结构得到了普遍的接受。为说明这一理论,《坎》卦的卦象作为最佳的理论模型,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坎》为水,喻肾藏,其卦象为二阳夹一阴及象征二水夹一火,亦即两肾之水夹命门相火之象,代表肾中藏命门真阳。《医贯·医巫闾子医贯序》曰:“水之生于火也益信。火生乎水。亦还藏于水也。其象在坎。一阳陷于二阴之中。而命门立焉。盖火也而肾水寄之矣。”于此相对,《离》卦卦象也被用来暗指心火中藏有真阴,《周慎斋遗书·二十六字元机》曰“且真阴藏于离宫,故曰神阴。”即指“真水实生于心”。 “心肾相交”即肾升心降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曾明确指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但此说只是以心肾之间静态感应,来解释《内经》中“心主耳”的说法,而并无明确的动态升降交流。首先明确提出肾升心降理论的,可见于五代时期的道家内丹学经典《钟吕传道集》中“肾气”与“心液”的理论,而在医学界内,则首见朱丹溪“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说。易学认为阳气向上运动,阴气向下运动,以乾坤二卦代表阴阳,若初始状态即是阳上阴下的话,阳气越升越高,阴气越降越低,两者分离,是为《否》卦,是不好的趋势,将会招来灾祸;反之,若初始状态即是阴上阳下的话,阴气自上而下降,阳气自下而上升,阴阳相交而融合,是《泰》卦之象,故称“阴阳交泰”,最为吉利。更进一步说,坎卦为水属阴,但其象为二阴夹一阳,又象征阴中之阳;离卦为火属阳,但其象为二阳夹一阴,象征阳中之阴。坎上离下为水火《既济》卦,阳升阴降,阴阳相济,代表事情成功与顺利;而离上坎下为火水《未济》卦,阳逾升而阴逾降,不能相交,代表事情尚未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心肾相交”理论完全是模仿《泰》卦与《既济》卦而设计的,故又有“心肾交泰”或“水火既济”之称。故《医学入门·脏腑》曰:“两肾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则与心系通而为一,所谓坎北离南,水火相感者也。” 由《坎》、《离》两卦卦象进一步分析,即得出肾阳与心阴乃人体之真阴真阳的结论,而此真阴真阳又恰恰正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原动力。《周慎斋遗书·阴阳脏腑》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

从_周易_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

从《周易》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Zhou Yi 孙爱云Sun Aiyun1,刘兰军Liu Lanjun2 1.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China100084 2.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山东济南250100 Shandong Gvernment Ofice,Jinan,Shangdong,China250100 摘要:目的:探讨《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方法:从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及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等方面论述。结果与结论:中医源于《周易》,二者密切相关,中医学是在汲取了《周易》的哲学思维的基础上建构的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the influenc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Zhou Yi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Zhouyi.Results and Concl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ted from Zhou Yi and was close with i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ied physical healthy which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e of drawing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关键词:周易;内经;中医学;辨证思维;阴阳 Key words:Zhou Yi;Nei J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alectical thinking;Yinyang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2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4-8999(2010)05-0886-02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其独特思维方式和丰富思想内容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周易》思想中具有古老而又朴素的辩证法,自始至终以阴阳辩证的思维方法,解释宇宙间所有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变化规律。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中成功地建立起来的一门有系统哲理的古老学科,是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传统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自从近代的“西学东渐”以来,中医虽然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挑战,但却依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在21世纪的今天,按照什么思路来考虑中医学的发展战略问题,不仅是医学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整个传统文化中的重大问题[2]。中医理论体系之所以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然独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一套有别于印度医学、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实质上就是由《周易》所创立的,代表着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3]。 1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周易》中的主要问题是讲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问题。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正是这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易经》对每卦的每一爻均做出原则性的一般说明,认为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变化有其发展阶段。事物变化由不显著到显著到深刻、剧烈,直至最后的最高阶段,便会超过最适宜它的发展时期,得到相反的结果。以乾卦为例:初九(第一爻)潜龙,勿用;九二(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第四爻)或跃在渊,无咎;九五(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第六爻)亢龙有悔。 这里用龙的出现、变化,说明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古代华夏民族相信龙是一种能飞腾变化的神物,象征着统治者。这一卦,以龙为例,说明事物有进就有退,有得就有失,有顺利就有不顺利。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招致相反的结果,过渡到它的对立面。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两种可能性,既有前进的运动、肯定性的变化、积极的结果,也会有后退的运动、否定性的变化、消极的结果,由此而丰富了朴素辩证法的发展观。 2《周易》的辩证法思维对中医学的影响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医药学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总要受一定的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由于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尤其是《周易》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亦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4]。 《周易》的“位”、“时”、“中”,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对中医学的生理、养生、防治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位,指的是爻的阴阳与卦的初、二、三、四、五、上位的统一性。阳爻当居阳位,阴爻当居阴位,此为得位,又叫得正。正常人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也是按照属阳的必居阳位、属阴的必居阴位的法则而排列。如营血为阴,居脉中,卫气为阳,卫行脉外。“时”又称“时义”,即卦的时间意义,又叫“时用”,即卦的时 · 688 ·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发表时间:2010-12-08T13:01:17.7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1期供稿作者:杜风坤 [导读] 人的心血得中则无心脑之病,人的精神得中则聪明广计。 杜风坤(山东泰安市中医院山东泰安 271000)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1-0381-02 1 易医同出一源 医者意也,易者道也,道者寂静也,太极者乃易学之体也,易者虚无也,太虚者一气之言也,气者万物之父母也,易学和医学同出一源而两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府也,周易是阴阳变化的应用,推往知今物极必反,具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备于内经,散载群书,而其变化,莫大于易学,因天人同一理,易医同一源,同此阴阳变化之道也,人和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与天地气息相通,而易学始于乾坤推演、阴阳终于乾坤,而阴阳显其象,医学和易学同源之理是同其阴阳变化之道也。其交相近,其用而异。唯易经存其变化而不穷,开物成务、知未而伏往,进退不绝。而医之为道、研阴阳、分五行生克,巧用调元赞化起死回生之术。故中医理论中借易学之理、明天地造化之道,晓阴阳消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变化之理,由此方知人生于阴阳,成于阴阳,损于阴阳,而死于阴阳之消长。明天人合一之理,太极之道。而易医之理昭然若揭。《周易》的理论在中医内经中早有运用,虽观其形殊,穷其理则一也。而周易之为学,演之无穷,太极动而两仪生,然用其卦象推研事之吉凶变化,而周易之理在中医学中,则是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生化,而出五行,阴为坤为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等,阳为火,火为乾,乾为天,天为南,南为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等。 用五行生克说明了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用药及辩证之妙理。因此中医学中的理论和易学均从太极之动静变化,互为其根本。虚无易之体,阴阳是易之变,为演其物象之妙,天地分其阴阳,阴阳分为有形和无形,万物因气而化神,以气为生长之祖气,形神具气以成,故为后天之祖。无形为天,有形为地,天而为阳、有形为阴,无形为乾,有形为坤,乾坤其合天地太生。万物均从阴阳而生。医能明此,而知人体阴阳气血生归有所,脏腑病变之由,故知人生长壮衰病死之理。 2 周易与中医阴阳在治则上的应用 宝命全形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则缺,水得土则绝。万物尽然,不出此理。用此而来说明五行相克,对脏腑发生的病理变化的根源。如肝见庚辛死,肾见戊已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此是相克之理,病死于其所不胜的理论当得年盛时旺,是为三实,实则气旺,而邪不能独伤人,假年之衰气不足,逢月空,天时不和,是谓三虚、虚则气衰,当时虽病则重。阴阳的升隆,各有偏盛,万物皆由之,故易曰:万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隆息则气立孤危。气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化收藏,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为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灭也。故生化变化,医有五行,根于中者命曰神机,中者和也,中正无偏也,和者中正也,中正者道之妙用,中和者易之妙用也,神去则机息,依服天者,以神为主,神为机发之本,根于外者,命曰气止,气止则化危,依服地者,阴也,阴以气为主,气止则化危,依服地者,阴也,阴以气为主,气为生化之源,万物以气而生,以气而立。 3 中医之名来源于周易 中医之名,并非用中药来治病,千百年来,知之者不多。有人讲用中草药来医病,即是中医,还有人讲,中国的古老医学,即中国的传统医学即是中医,非也。中是中和、中正、中庸之意,中而不偏之为平,中得冲气之为和,中医是用中来医病的医学,或用中来医病的大夫,即是中医。中医医病,就是用调和阴阳,使阴阳偏盛偏衰重新回到原来的阴阳平恒的水平上去,而其病自愈。例:肝病肝阳上亢时,则用平肝潜阳,中气下陷时用升提中气;脾胃不和时,调和脾胃;心肾不交时,用交通心肾之法;心火上炎时,用清心泻火法,都是采用调和阴阳的偏盛偏衰,使过亢的下降,使下陷的上举,恢复到中的水平,使其阴阳达到平恒的方法,即为中医。人的脏腑得中则五脏六腑不病;人的心肾得中则无梦多智;人的心血得中则无心脑之病,人的精神得中则聪明广计。 中医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上,公元32-92年,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他在方技略中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本意是用中来医病,换言之即是用调和阴阳来治疗疾病的医生,即是中医。例如:水火即济,卦象曰利贞,则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例于六二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解说七日得者,以有中正也,雷水解,象曰,解到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悠往风吉,往有功也,火地晋,六二象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在易的象解中,得其中和、中正和于中、中吉。都是讲明了事物不偏、不过、不急、不燥、自然、顺时机、顺事节、通顺时理、中道行、即是得中之意。整修易的卦象起始和终了,都贯穿一条,万物一理得中者胜。万物失中则败,人体阴阳失中则病。中者王气之祖,万物得冲气生而能生,君王得其中而天下治,人民得其中则乐业安居,疾病得其中则不治自愈,阴阳气在天得其中而后天自倍,疾病速愈。月在中天则兴,日在中天则旺,不中则损,月过十五光明少。人过中年多半辈。孔子曰:中庸,即是得中之意,所以说清三心、绝六尘不如守中。 4 《易经》和中医五行生克的关系 例难经曰:东方实、南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此是子母补泻之中,在中医五行学说中的生克,其关系是推动五脏六腑之间相互作用,也是人体自我调节的主要手段。例如培土生金、益火生土、滋水涵木、壮水制水等,都是以五脏六腑自我运动为基础,进行调节的方法。如易经中水火未济为阴阳不合,水火不交、而水火即济,在中医则为心肾相交,在卦为天地太,其象则为上下交通,天地否卦是阴阳隔绝,互不相通。山风蛊卦为肝脾不调。地雷仪为肿胀郁滞之病,此是借卦象而阐述其病理和病情。若明此理,即知中医的理论,是和易经同出一源而中医是从其理论上虽与易学不同,其内含阴阳变化,虚实进退之理是完全一致的。 5 小结 易是太极,易是道之体,是中医学理论的根本,易者,阴阳之道也,医者,意也,医者、活人之术也,其术之变,不出调合阴阳,以平为期。易是太极而生去两仪,两仪生四象,而中医学是从其太极生两仪,两仪生阴阳,阴阳化五行。其理本于太极、阴阳之为道,万物负阴而抱阳。物之生莫不由之太极而来,由太极而出。其物的生成之理虽简,均从两仪阴阳姻媪交感冲和变化而成。其形一受其生,神一发其智,万物皆不离于它。中医的理论是用阴阳交感,阴阳偏盛偏衰而立论,五行生克之谜经,合消长之机、调元赞化、起死回生。以从其医,故其仪似殊,而其用似异,但是是天地阴阳之道。太极化生阴阳后,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亦是阴阳之道,来长养四肢百骸,人与天地相参,日月相应,因此乃是天人一理,其一理相同者,同其阴阳之道也,中医与易学同其一源者,同其变化也。因此为医者必须通

小学选学周易与中医

第二讲《周易大传》 《周易大传》或称《易传》,共十篇,又称“十翼”。传,解说经文之义。翼,本指鸟虫之翅膀。 此指《周易》不可缺少的,与《周易》相辅相成,注释解说《周易》的著作。 十翼:《彖》(上、下):彖(tuan),断也;《象》(上、下):征象,义理;《文言》:仅乾、坤卦有,孔子作;《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宋·朱熹《周易本义》将《彖》、《象》及《文言》归入“经”。《易传》的内容及贡献:成书年代约成书于战国时代。作者儒家学者的作品(孔子及其弟子)。意义现存最早、最系统解释《周易》经文的著作。它的成书大大提高了《周易》的学术价值。 1.从抽象概括意义上对《周易》作了解释,将《周易》64 卦384 爻上升到理论高度。 2.从整体上对《周易》六十四卦加以排列和说解。 3.发挥了儒家伦理传统,从社会、人生道德角度注释《周易》,使《周易》变成一部道德修养的书。4.对《易》的体例(如卦象、爻象、爻位等)作了详细说明,保留了中国古代原始的古筮方法——大衍法。《彖传》:彖的本义彖[tuan],即材,通“裁”,有裁断之义。 彖辞裁断一卦之义的文辞,也叫卦辞。 彖传对彖辞(卦辞)的解释称为“彖传”。 《彖传》释《周易》卦辞的方法:1. 以八卦之象释卦辞2. 取义理释卦辞3. 取爻位说释卦辞 爻位说:指爻所处的位置。主要有中位、乘、得位、失位、应位。举例: 当位、不当位:一卦之中,初、三、五位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为当位(亦称得正、得位),反之为不当位(亦称失正、失位)。 中: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在下卦中位,第五爻在上卦中位,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符合儒家所倡“中”的思想,故多吉利。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 承:凡下爻紧靠上爻为“承”,侧重揭示阴爻上承阳爻的意义,象征卑微、柔弱者顺承尊高、刚强者,大略以阴阳当位之承为吉,不当位之承多凶。 乘:阴爻居阳爻之上。又名“乘刚”,象征弱者乘凌强者,小人乘凌君子,多不吉。 比:六爻之间逐爻相连并列叫做“比”。因此包括了“乘”、“承”的关系。爻位互比象征事物处在相邻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其吉凶关系视其他因素相互影响而定。 应:在上下两卦的相同位置(初和四、二和五、三和上)之间相互交应,对应之爻阴阳性质相反的,可以两相交感,称为“有应”,对应之爻阴阳性质相同的,必不能交感,称为“无应”。 《象传》:卦象是对自然界中的物象加以概括整理,并通过卦表现出来。 天象日月星辰所呈现的象称为天象。 地象山川草木所呈现的象叫地象。 七象说八卦之象,六画之象,像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 1.卦象的划分:《易传》中作为篇名的“象”是指《象传》;分为上、下两篇。 《易传》中释每一卦的又分为:大象:释卦象;小象:释爻象。 2.《大象》释卦的方法:先用八卦之象解释卦,然后比拟人事,说明根据此卦象当如何去行动。 3.《小象》释辞的方法:①取爻位说;②只从爻辞自身释爻辞;③从义理方面释爻辞; 《文言传》:《文言》只释《乾》《坤》两卦卦爻辞。通过注释卦辞,阐发了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君臣上下、安邦治国、修心养性之道,其注释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理论深度,远远超过了《乾》《坤》卦爻辞本身。《系辞传》:系,系属;辞,文辞。指系属在卦爻之下的文辞,即卦爻辞。 《易传》以系辞为篇名,专指《系辞传》,即系附在《周易》后关于《周易》通论的文辞。 《系辞传》的主要思想:《系辞》是对《周易》总的说明,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必读之篇。 1. 阐述了乾坤在《周易》中的地位以及内在的根据; 2. 追述了《周易》起源、形成、作者、成书年代(对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都作了说明); 3. 揭示了《周易》的作用为认识事物规律、预知未来、道德修养、安邦治国、观象制器; 4.解释了十六卦十八辞,以补充《彖》《象》之不足,说明了《周易》体例,包括卦位、作用、爻位、爻德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学号:031415118 名字:李美萱班级:中医151 关键词:《周易》;《内经》;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 摘要: 《周易》理深意宏,是中国文化之祖,也是多门学科的源头。中医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种学科共同交织的学科。只有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知晓整个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方能抓住中医的本质。 1.整体观的相通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而这种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导源于《周易》的。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对《周易》理论基础的应用与发展。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始于元气。元气为气化之始,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有了天地便有了万物”,从天地宇宙中从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水火为阴阳,风雷鼓动,山泽成形,’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生物开始繁衍,“有万物然后又男女”。人和天地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的规律可以在天地的规律中得到反映。以八卦与人体的关系为例,八卦和人体结构一一对应。正如《易?说卦》中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离卦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和人体命门,心相应。震卦和认同肝胆相应。巽卦在人体上应肺。艮卦与人体的脾相应。坎卦应肾。坤卦应脾胃大小肠。无疑,人体在《周易》中被视作一个大八卦系统。《周易》依据八卦和人体这种关系,提出八卦人气质分类法。它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气质分类方法。体现了人类气质与宇宙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统一性;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至此,《周易》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人体由五脏,六腑等组成。人体的认识和疾病诊治必须注意到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内经》吸收《周易》“天——人——地”的思想,提出要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与《易?杂卦》中的“损益,衰盛之始也。”是一脉相承的。顺应自然盛衰规律养生,强调了整体性,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即言个体只有立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才能生存。人只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才能掌握自然法则,实现天人合一。《内经》渊源于《周易》又发展了《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阴阳学说的相通 从《易经》中开始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从太极图阴阳合抱到卦象的结构,从太极阴阳图到四象再到八卦的形成,无不存在着阴阳的互根原理。所以我们说《易传》开始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阴阳爻摆脱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为哲学的范畴1。至此,《周易》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推广开阴阳的意义,并逐渐开始影响《内经》。医家结合《周易》的阴阳哲学,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阴阳学说,灵活地解释医学现象,进一步推广阴阳。所以我们说,《周易》阴阳爻的关系,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2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周易》阴阳萌芽于《易经》。尽管《易经》还未直言阴阳,但阴阳却处处体现在卦、爻等方面。正如《易传?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 1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25页。 2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20200521123312)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王成明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内经>>乃至其它中医经典中的众多理论又源自<<周易>>。特别是<<内经>>一书,全面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驾御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不仅成为医学奠基制作 之作,而且是古代文人学士必修的经典之一。 周易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与它的生息变化无穷有关,是日出日落,日月交替,就是阴阳的变化消长,阴阳统治周易,阴阳也统治中医,所以医易同 源。 历代医学名家,无不在周易上下大功夫,于是易医之理交相辉映的医学名 着不断涌现。古代医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 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 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方为大医。”人们深刻体会到,“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具体到中医来说,中医吸收了易理的一些方法用来分析病机、指导用药。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生的。木 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克的。 五行和五脏的关系,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内经〉〉说:东方属木青色,入通肝,其数为八。南方属火赤色,入通与心,其数为七。中

央属土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为五。西方属金为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为九。北方属水黑色,入通于肾,其数为六。这些理论很显然是从周易的五行与方位中导出来的。 二、阴阳与人的关系, 1、从人体的外表来分: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面属阳,体内部属阴;背部一面的为阳,腹部一面的为阴。 2、从人体的身体部位上说:头为木,为阳,肩为木,为阴。额为火,为阳,舌为火,为阴。鼻为土,为阳,面为土,阴。筋为金,为阳,胸为金,为阴。胫为水,为阳,足为水,为阴。 3、按脏腑功能特点分,心肺脾肝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心为火,属阴火;小肠也为火,属阳火;胃为土,属阳土;脾为土,属阴土;大肠为金,属阳金;肺为金,属阴金;膀胱为水,属阳水;肾为水,属阴水,胆为木,属阳木,肝为木,属阴木。 4、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就十二经脉而言,又分三阴三阳,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阳。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5、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6、在诊断基础也分阴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阴:里、寒、虚。阳:表、热、实。 7、中药也分阴阳,四气;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五味:酸、苦、甘、辛、咸。甘辛属阳;酸苦咸属阴。

易学与中医

易学与中医 一、易医共通 历代以来,不少人主张医源于巫,中医也源于巫。比如古代的医字就从巫:毉,后来才从酒:醫。孔子说过“不可以作巫医”的话,《山海经》上记载,巫也管医药。《世本》也说:“巫彭作医”。于是就认为,古代巫也就是医,医也就是巫,巫是医的源泉。 然而对中国古代神话研究有素的袁珂先生在注解《山海经》的时候却指出:“诸巫所操之主业,实巫而非医也”,”非可以因为‘百药爰在’语遂以医职替巫职也”({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97页)。 在文明发展的某个阶段,宗教意识不仅笼罩,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那时候,唯有神职人员才是社会上唯一有文化的阶层。如果把这个时代作为人类文明的开端和源头,那么不仅是医,而且是一切文化,都源于巫:音乐舞蹈源于巫,文学艺术源于巫,哲学、科学源于宗教,也是源于巫。 就是在宗教意识渗透社会的时代,医疗问题也并不全部控制在巫的手里。据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古代巴比伦人假若有了病,就把病人抬到市场上,每一个经过病人身旁的人都必须依据自己的经验对病人提出建议。在这里没有巫术。中医治病主要是汤药,传说为伊尹所作。而伊尹本是个奴隶,后来作了商汤的宰相。 随着《易经》到《易传》的发展,中医学也有了大踏步的前进,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经典《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理沦基础,直到今天,学中医者还必学《内经》。 《内经》或中医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整体观念(其实任何一种古代医学都是整体观念,包括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古罗马的盖仑等人的医学)。它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又把人和他周围的

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人体一部分有病,会影响其它部分,肉体器官的病变会影响人的情绪,人的情绪也会影响人体器官的功能,甚至导致病变。外界的情况也时刻影响着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人体致病主要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在因素是人的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在因素是气候:风、寒、暑、湿、燥、火。这就是所谓的”七情六淫”。但《内经》似乎更强调外因,它多次指出:“风为百病之长。” 从现存资料看,把阴阳学说引入医学时间较早。比如医和,主张六气致病说,头两项就是阴阳。据《史记·扁鹊列传》,春秋时代的扁鹊就用阴阳的对立给人解释病情。汉文帝时的医生仓公说老师教他“五色诊病”,据说五脏都有颜色表现于面部,但还未见和五行生克联系起来。 阴阳和邪正一样,是个过分宽泛的概念。假若一个人面红耳赤,浑身发燥,你找一点滋阴的药,比如银耳,让他喝银耳汤,就能解决问题吗?为了能更具体地描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中医引进了五行说。 五行学说把人的五脏、六腑、五官、筋肉皮毛都纳入一个体系,并用生克的原理来解释它们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当某一部分出了问题,医生就可以考虑它对于其他部分的影响,及早防治。药物也按五行分类,并用生克的原理来使用它们。这里我们注意到,中医并没有采用八卦说,虽然《说卦传》已经使八卦象征着人体的头、手、足、耳、目、口等等。 五行说比阴阳说要具体得多,它的区分有许多合理之处,但牵强之处则更多。至于按生克治病,恐怕还是太宽泛。比如你脾胃不和,属土。木克土,酸属木,难道你弄点酸类的药就一定能奏效吗?东汉末年,医学又有了大发展。代表人物是现在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他写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用三阴三阳这“六经”来区别病类,称为“六经辨证”。

周易与五脏六腑

周易与五脏六腑(一) 肺与大肠 肺,八卦中兑卦主之,金属.注:(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肺位于胸腔内,与六腑中的大肠相表里. 肺主气,包括两方面即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对人体主呼吸的作用,是体内外气体相互交接的场所,人体经过肺部,吸入自然界对自己有益的精华,排出体内无益的浊气,这样不停地循环往复,使体内外的气体不停地得到交换,来维持正常运转的功能,古人有:"天气通于肺"之说.肺有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水谷运化后的精气与肺所吸入之气相结合而成为宗气,宗气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主呼吸,以经过心脉而传播给各器官组织,以濡养四肢百骸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肺气运化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调和,反之,则出现呼吸无力或短促,以至身倦无力,语言低微等气虚不足之病状. 肺还主生,降的作用.这里的生,降是指吸收和排出的意思.肺所吸收自然界有益的气的推动,使这种生发的气血和津液得以传播全身,体内的脏俯筋络,体外的肌肉皮毛,无处不到.若肺气得不到充分的生发,就会产生胸满,鼻塞,咳喘,甚至气逆等症状.降,就是排出的意思.所谓"降",就是肺气的不断下降即不断地排出其浊气,这样才能导致上焦浊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直至膀胱而使小便通利,通调水道是肺气有促进和推动维持水液新陈代谢的平衡作用.这一功能,是由肺气的运化来完成的,肺气吸收和排出,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正常的升,降,则肺气出入通畅,呼吸均匀.如果这种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出现咳嗽,喘息,胸闷等等.运化生发肺气通调水道的具体体现.这就充分说明通调水道是由肺气来完成的.若这种肺气的生降失调,可产生小便不利和水肿等疾病,肺又开窍于鼻,鼻是呼吸的主要器官,肺气出,升降正常,则呼吸顺利,嗅觉才灵敏,否则,会导致鼻塞,流涕打喷嚏,嗅觉不灵甚至导致鼻炎,鼻癌等不良疾病. 大肠,八卦中乾卦主之,象天,属金. 大肠位于腹腔,上接小肠,下终肛门.大肠的功能主要接受小肠向下输出的糟粕物,使之变经成为粪便,然后经肛门排出体外.为此,大肠是传导和排泄糟粕物的通道.若大肠传导和排泄的功能失调,便会产生种种病变,如大肠气血虚弱,不能传导和排泄,则会出现肠鸣,大便难泻等症,大肠突热,则产生大便秘结等症状. 肺与大肠辨证: 肺主气,具有宣通,肃降气机的作用,故其病理表现多见肺气失宣,肺失清肃,而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肺病者,喘咳逆气","诸气郁,皆属于肺".又肺与大肠互为表里,损伤后常见肺与大肠的辨证有 1,肺气虚 临床表现为胸胁隐痛,咳嗽气短,痰白清稀,疲倦懒言,声音低弱,怕冷自汗,面色光白,舌质淡嫩少,苔薄白,脉虚弱.多见于胸胁陈伤旧患. 2,肺阴虚 临床表现为干咳或痰少而粘,痰中带血,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口干咽燥,声音嘶哑,舌红苔少,脉细数.多见于脏腑内伤日久以致肺阴耗损患者. 3,肺瘀热 临床表现为发热,胸痛,咳喘,痰黄粘稠,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症状,多见于胸部损伤早期的患者. 4,大肠突热 临床表现为发热口喝,烦燥,腹部胀满,疼痛拒按,不思饮食,呕吐,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因气血凝滞,壅阻经络,积瘀生热所致. 肾与膀胱 肾,八卦中坎卦主之,属水.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与六腑中的膀胱相表里.肾藏精,主发育和生殖.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能生化气机,它所生之气即肾气.肾的精气旺衰,直接影响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力.古人有:"肾为先天之本"的名言.肾的精气,有肾阳和肾阴两个方面.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它对人体的各脏腑的组织起着滋润养育的作用.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 从阴阳的属性来讲,精液属阴,肾属阳.肾阴与肾阳在人体内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才能维持人体生理病理的动态平衡.若这一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即产生肾的精气偏旺偏衰的病理变化.若出现五心烦燥,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头晕目眩,遗精等症状,则是阴虚阳亢之症,是肾阴虚少,不能制胜肾阳之故.又若出现精神疲惫,腰膝冷痛,疲软,感寒肢冷,小

中医养生学中的《周易》哲学

中医养生学中的《周易》哲学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关键字:《周易》中医养生哲学 正文:《周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发展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

《周易》水火既济与中医引火归原法之我见

《周易》水火既济与中医引火归原法之我见 唐孙思邈有言:“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笔者在中医临床中对此体会尤深,特别是虚阳上浮一证,法当引火归原宗仲景八味丸(汤)以治之。但临床上往往症情复杂,单用八味丸(汤)多不理想。鉴此,笔者细究《周易》水火既济()之卦象,自拟归原汤用之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兹叙之如下,以抛砖引玉。 1. 水火既济与人体的水火调节 水火既济()为坎水在上、离火在下,辟之犹鼎,火在下而水在上,水自能沸,故曰既济。在人体则离火为心,在上,坎水为肾,在下,是如何进行坎离交泰、水火既济的呢?就卦象来看,既济为两个经卦即离卦()与坎卦叠加而成的复卦。离()为两阳爻夹一阴爻,寓阳中有阴,亦即心的正常功能活动需心阴的滋养,并抑其过亢。坎()为两阴夹一阳爻,寓阴中有阳(真阳),亦即肾主水的功能需肾中元阳(命火)的推动。如脏腑气机升降图所示,在正常情况下,坎水之真阳发,蒸腾真水上升,其中肾阳暖土煦木,肾阴滋养肝木之升发而使离火得济。在中土枢轴转动下,肝脾温升,肺胃凉降。心火属火(内含心阴),心阴下荫,戊土得润,胃土和降。心阳下煦,肺金不凉。如此,在肾阳命火的的发动下,中土枢轴转动,脾肝温升而肺胃凉降,共同完成脏腑的升降,从而完成人体的气血升降,并由此完成坎离交泰(心肾相交)的过程。由此说明,人体的水火既济与五脏的功能活动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并且心肾是升降与交泰的根本,脾胃为之枢轴,肝肺为之翼佐。 从《周易》爻辞上来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即水火既济(),初、三、五爻为阳爻(——)组成乾卦(),二、四、六爻为阴爻(--)组成坤卦(),三阴正应三阳而各得其位。乾卦爻辞云:“初九,潜龙勿用”,即言肾中龙雷之火宜潜藏而不宜浮越在上;坤卦爻辞云:“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即言脾土(阴)居忠位,忠于职守,枢转水火气血,使坎离交泰,就不会带来病苦。在病理情况下,由于肾阳虚疲不能潜藏而浮越于上,致使肾水(阴)得不到蒸腾,心火失其上济,肝木失其滋养而形成火水未济()之卦象,其初、三、五爻为阴爻组成坤卦(),二、四、六爻为阳爻组成乾卦(),阴阳各爻均不得其位。坤卦爻辞云:“初六,履霜而坚冰至”,由于肾水不能上济于心,真阳浮越于上,脾土得不到温煦而失其枢转职能,出现下焦虚寒症;乾卦爻辞云:“上九,亢龙有悔”,今虚阳浮越而不潜藏,故出现一系列“火曰炎上”的真寒假热之症候群,表现出较为复杂的症候群。 2. 虚阳上浮证(火水未济)的诊断 综前所叙,虚阳上浮证涉及多个脏器,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我们只要抓住火水未济的卦象特点及虚阳上浮证的病因(命火不足)就较易确诊。兹归纳要点如下: 2.1 虚阳上浮证乃因火气上冲,属虚火,缘肾阳受损,故必有腰膝痠软、腰背畏寒、形寒肢冷之症。 2.2 由于龙雷之火上越而不归其位,故表现出一系列火性炎上的症状,如心烦易怒、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咳喘等症。

中医药与周易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与周易内容提示易学与中医药的渊源要求了解中医药对易学经典内容批判吸收学医而不学易的人必定思路狭窄不能从宇宙大道上把握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而只知易不知医的人必定满足于玄学空谈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由于不能在身体上有所体证因而对天地大道的把握也必定不够深刻全面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弥补各自的不足否则就会错过一生珍贵的时光 张其成原名张其枨1959年生安徽歙县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兼任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客座教授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专著《易道中华文化主干》《易符与易图》《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医》《象数易学》《守护生命中国养生文化》《阳阳五行从哲学到医学》主编有《易学大词典》《易经应用大百般科》《医易文化与应用》《医古文》等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熟《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易经的起源周易简介《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易》医关系中医药与周易易经的起源《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

羲氏时期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氏根据图书画成八卦中医药与周易《易传》解释说古有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之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的起源中医药与周易易经的起源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引起商王纣后称殷纣王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中医药与周易易经的起源伏曦八卦图先天图标准的文王八卦图又名后天八卦图中医药与周易易字的由来许慎《说文解字》解易原为蜥蜴之类爬行动物或谓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易纬·乾凿度》解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系辞传》解生生之谓易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以日月解易主张日月为易认为易在字源上与天象存在密切关系《国语·晋语》子常易之注易变也《左传》昭元年子常易之注易尤反也反亦改变之意易经的起源中医药与周易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将《周易》演化为一部哲学书籍用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易传》易经的起源《周易》原本是一部卜筮书籍那自然都是主管卜筮事务的官员所创造和撰著中医药与周易易经的起源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周易》一跃而为六经诗

《周易》与《黄帝内经》

《周易》与《黄帝内经》 姚春鹏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 摘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周易》的自然哲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影响巨大,自古即有医易同源之说。《周易》对《内经》之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选择阴阳、变易、时位中、象数,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阴阳导源于《周易》,《内经》在医学方面作了发展;《内经》对变易运动、时位中概念的吸收,使中医学呈现出有别于西医学的民族特色;象数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周易;内经;阴阳; 变易;象数 Zhouyi and the Internal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YAO Chun-pe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The forming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closely linked with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In particular, Zhouyi exerted so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l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foundation classic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that the sa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Zhouyi share t he same origin” became in vogue from the ancient times even up to now. The Internal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was impacted by Zhouyi in many aspects of which the author only selected Ying-yang, changing, appropriate time & place, and image number to discuss. Yin-yang theory originated from Zhouyi and was improved by the Internal Canon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By adopting the concepts of “changing” and “appropriate time & place”, the Internal Canon turns out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image-number theory was based on as a mea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establish its theoretic system. Key words:Zhouyi; the Internal Canon; Yin-yang; changing; image-numb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