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源于易经

合集下载

《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探讨(一)

《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探讨(一)

《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探讨(一)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始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

谚云:“医易相通”。

《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

《易经》理深意宏,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薮。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易经》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嬗于《易经》。

与《易经》一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勃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代文化研究对象,又是一种现实文化的研究对象。

1]《易经》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增添了不少迷茫。

许多现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与《易经》64卦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

可以预言《易经》的独特思维方法和西方科学试验相结合,是揭示生命奥秘的金钥匙。

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本文谨就《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做一初步探讨。

一、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

贯穿《黄帝内经》一书始终的阴阳学说,直接来自先成书的《易经》。

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易经》八卦中的阴(--)爻和阳(—)爻,最早出现在我国夏朝的占书《连山》之中。

古人以阴阳二气为中心,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概括出八种基本物质形态,并以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命名,从而创造了八卦。

2]八卦和64卦中几乎都由阴爻和阳爻组成,体现了每一卦中阴阳的互依和互制,即使纯阳乾卦也有纯阴坤卦相配。

《易经·系辞传》从哲学高度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3]阳爻与阴爻乃矛盾对立之两种符号,阳性与阴性乃矛盾对立之两种事物。

4]《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可见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源自《易经》无疑。

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

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

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涵盖了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同时也包含了医学与中医药智慧。

在易经的理论体系中,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观念也渗透到了医学与中医药的发展中。

因此,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具有独特的特点与价值。

一、易经与医学的关系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重要体现,融合了哲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思想。

易经中的八卦、五行理论与中医药学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八卦与五行是易经中的重要概念,而阴阳与五行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基础。

阴阳与五行理论的应用于医学中,使得中医药学发展出了独特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深受世人的赞誉。

二、易经国学与中医药智慧的相互影响易经国学与中医药智慧相互交融,互为促进与发展的关系。

易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中医药学强调了人体内外的调和。

这种共通的理念让易经国学与中医药智慧成为了一对默契的伙伴。

同时,易经国学中对阴阳五行的解读与应用,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两者相互交流,促进行业的发展。

三、易经国学对中医药智慧的贡献易经国学对中医药智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基础:易经中的阴阳八卦与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相契合,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易经国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与中医药学中的藏象理论和整体观念相吻合,相互促进学科的深入研究。

2. 诊断方法:易经国学中的八卦与中医药学中的辩证施治相结合,为中医药学的诊断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八卦的推演与辩证施治相结合,使中医药学疾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准确和科学。

3. 治疗方法:易经国学中的五行与中医药学中的治疗方法相呼应。

中医药学根据五行的不同属性划分进行针灸、草药、按摩等治疗方法,易经国学为中医药学提供指导。

4. 个体化治疗:易经国学的理念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学也注重从整体出发,因人而异。

易经国学中的八卦、六爻推演,推动了中医药治疗的个体化发展。

为什么说“医易同源”

为什么说“医易同源”

为什么说“医易同源”?医易同源中的“医”是指中医,“易”是指易经,“源”是指天文历法,而人类文明始于天文历法,所以就有“医易同源”的说法。

要准确理解“医易同源”,首先需要了解认识易经。

河图洛书是易经象数模型的前身上古时期,伏羲氏观象授时,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成卦。

羲皇对河图洛书进一步推算具体化,就变成了八卦。

易经中的每一卦,代表着天地变化的一个象,说的是一个大的时间序列中,阴阳相合所推动出来的变化。

卦中的每一爻,又包含着一个小的时间序列中,阴阳二气的此消彼长。

群经之首之易经易经的思想是华夏文化的总源头,中国其他各家思想均源于易经。

用阴阳术数的象数模型,就可以概括整个世界。

既然有了阴阳,那么随之而来问题就是,阴阳从何而来呢。

阴阳因天地而生,那么天地又是如何而来呢。

这个问题,就需要用道的思想来回答。

道者万物之宗,生天地,育万物,化天下。

万物本来都是不存在的,是天地的阴阳二气,创造了它们。

天地,也是由阴阳所生,那么同理可知,天地本来也是不存在的,一定是有其他的东西创造了天地。

这就有了《道德经》中,无生有的概念。

那么无既然能生有,那么无又是从何而来呢?无,从一个连无都没有的地方来。

这个连无都没有的地方,就是道。

道从何而来呢,道不生也不死,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从道中来,它只效法自己,这便是道法自然。

有了河图洛书和八卦,华夏人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做到了然于胸。

不仅能够理解万物是怎么来的,也能理解,万物即将会怎么没的。

也能够根据现在事物的阴阳状态,来推知,它未来的下一个状态会是什么样的。

中医的思想源头是易经中医的四大名著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最高经典,世人不读内经,用伤寒的方剂思想来总括中医,甚至把中医等同于中药,这是非常文盲的。

《难经》思想承自《黄帝内经》。

有人把《温病条辩》列入中医四大名著,这不合适,它只是道的一个方面,这种只能叫方医。

《黄帝内经》至道之宗,奉生之始。

《易经》与中医学

《易经》与中医学

《易经》与中医学《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洞察自然之道,领悟天人合一之理”。

而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本文将探讨《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分析其思想内涵和相互影响。

一、《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是一部集中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经典著作,其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

《易经》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阴阳”、“五行”、“八卦”。

其中,“阴阳”是指事物对立统一的原理,表明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代表了事物相互关系和演变的过程;“八卦”是表达阴阳和五行关系的符号系统,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规律。

这些思想构成了《易经》的主要理论框架。

二、中医学的思想基础中医学作为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秉承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健康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协调的结果。

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可以总结为“阴阳”、“五行”和“整体观念”。

其中,“阴阳”理论指导中医学对疾病、人体和药物的分类和操作;“五行”理论判断疾病发展和治疗方法;“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外各部分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

三、《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1. 理论观念:《易经》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中医学借鉴了该思想,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了病症的综合考虑和治疗方法的个体化。

2. 诊断方法:《易经》中的八卦符号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中医学借用了八卦的思想,发展出脉搏诊断和舌诊等独特的诊断方法。

3. 药物应用:《易经》中的五行理论可以指导中医学对药物属性和作用的判断和使用,为中药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4. 人体调理:《易经》通过对阴阳和五行的研究,提供了平衡人体阴阳和五行的方法,为中医调理与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上只是部分例举,《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远不止如此。

《周易》与中医|八卦对应的人体部位

《周易》与中医|八卦对应的人体部位

《周易》与中医|八卦对应的人体部位《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相传是周文王姬昌被囚禁于羑里时,根据天干地支四象八卦的原理所著。

大家都知道其在算卦和风水上运用广泛,却不知道《周易》与中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景岳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中医学与《易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源于《易经》而异于《易经》,《易经》是总的世界观的学说,而中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的专科学术。

中医学与《易经》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物质观中医学的物质观继承的是易经的“阳化气,阴成形”,现代中医学认为:看得见的物质称之为“形”,看不见的能量运动称之为“气”。

这与“阴为阳之守,阳为阴之使”是同一概念。

形神合一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神和谐是人体健康的象征。

“神”是中医学“气”活动的综合体现。

治病就是要调治人体“形、气”诸层次的协调平和。

人体诸层次协调平和了则脏腑总的形、气也就协调平和,则总的人体形体健壮,气血旺盛,自然则精神充沛,健康无病而长寿。

全息论中医学认为,人体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成员,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运旋,人的生命内外感应系统(或称生命调节机制),能积极主动地对自然进行调摄适应,以达人的身体康健、终其天年。

中医学将人体的各部器官视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从体表的色、脉、神、形,可以诊知体内病之所在。

治疗上也以内药治表,或从体表治内症等等。

阴阳说中医学体系中的阴阳系统论概念,是以“三阴三阳”为基础而起始运变的统一概念;而不是《易经》中以阴阳为本原的二仪四象的运变概念。

中医阴阳说应用于对人体、对事物、对病理的认识。

(1)形气之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说:“夫形气者,阳化气,阴成形,是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

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则去,此以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是形气阴阳之辨也。

”(2)寒热之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说:“热为阳,寒为阴,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阴。

弘扬医易学的重大意义

弘扬医易学的重大意义

弘扬医易学的重大意义自古医源于易,《易经》是六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更是中华哲理思维的开端,蕴藏着高深而精湛的哲理智慧。

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的重要理论,即是源于《易经》,几千年来作了精彩绝伦的发展,奠定了中医学的主要理论基础,足见医易学的重大意义。

《易经》的主要理论贡献:第一,阴阳原理:也就是阴阳观,奠定了《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

第二,变易原理:也就是变易观,促进了《黄帝内经》辨证论治的思想。

第三,象数思维:也就是象数观,其核心原理观象取义及运数取义,影响和推动了《黄帝内经》的诊断原理。

中医源于《易经》这三大原理,在《黄帝内经》作了卓越的发展和应用,使中医学成为了一门东方独特的杰出医学。

总之,医易同源。

医源于易。

医易学的重大关系正如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所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为了弘扬及发展中医学及医易学,三十年前我就写出了《周易与中医学》。

第一,精辟地阐述了《易经》杰出的哲理原理。

第二,以周易与中医学为核心,深入论述了《周易》哲理与各种自然科学哲理的融通和相辅相成,从而启示了中医学及医易学的发展。

第三,通过《周易》与《黄帝内经》的结合,深入地阐述了周易与中医学,包括生命科学、养生学都有重大启示。

新时代,在习主席的指引下,更加强及深化了中医学的发展,通过中西医并重,尤其坚定了中医学守正创新的发展道路。

我的畅销三十年的百万字经典名著《周易与中医学》,三十年来一版再版,已有中、英、日、韩等多种版本,深受国内外广大中医及广大人民的喜爱,销售量己逾五十万册。

现已出版第五版,再掀起了研究医易学新的热潮,希望为推动医易学及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通过医易学的弘扬,将有力地深化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祝十四亿中国人健康长寿100岁。

附作者简介:杨力,著名国学大师,中医学家,易经养生法开创者,中国象数科学提出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易经》与中医

《易经》与中医
三、病例
1、阴阳学说:《易经》有乾、震、坎、艮、兑、离、巽、
八卦,而八卦中的乾、震、坎、艮卦为阳;兑、离、巽、坤卦为阴;中医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而八纲中的表、热、实、阳为阳,里、虚、寒、阴为阴。
2、五行理论:〈易经〉与中医的五行生克如出一澈,都有五行配备和相生相克之要。(1)八卦配五行:乾、兑为金,离为火,震、巽为木,坎为水,艮、坤为土。(2)中医配五行:心、心胞、小肠为火,肺、大肠为金,肝、胆为木,脾、胃为土。(3)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4)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为什么是这样地相生相克呢?《易经》与中医的理论相同,都是根据自然现象而来的。我们先看相生:金作用于一定的条件就会变成液体,此为金生(水);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水付出了,植物(木)也生长了,这就是水生木;不发达的昨天,生火就得植物(木),木点着了变成了火,木生火是这样来的;火灭了以后的物质(灰)就是土,所以火生土,金是土里的金矿物质提炼的,这才说土生金。相克也是一种自然消长现象。(此不详解)
1、《易》与中医师:一个好的中医师一定是参研过《易》的,起码看过《易》。张景岳不是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吗?太医是给皇帝治病的医师;扩展来说,太医一定是个很好的医师;也就是说好医师一定要学《易》。
《易》能帮助医师对病情作出更准确的诊断。如一人因慢性头晕头痛来问医,医师通过望、问、闻、切后难于确定何因时,可借于《易》的帮助;头在乾卦、乾为金,而影响金的五行有哪些呢?一是火(火克金)、二是木(金克木);一个克我,一个我克,这是关键的两点。再据火为心、木为肝的理论就可看出病情的归属了:不是心火(心血管系统)上升,就是木旺侮金的肝阳太过或脾胃的生化失调的气血不足(消化系统)的原因所至的头晕头痛,(西医说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贫血性及神经性头痛);再据其它的诊断来确定是火旺还是木旺。在医治上可根据补金泻火或补金克木还是直接泻火或直接克木的生克关系开具药方,这样一定会取得很好的疗效。

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

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

《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2009-08-12 22:34:22)转帖自中华硕博网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始终贯穿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始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

谚云:“医易相通”。

《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

《易经》理深意宏,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薮。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易经》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嬗于《易经》。

与《易经》一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勃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代文化研究对象,又是一种现实文化的研究对象。

《易经》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增添了不少迷茫。

许多现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与《易经》64卦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

可以预言《易经》的独特思维方法和西方科学试验相结合,是揭示生命奥秘的金钥匙。

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本文谨就《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做一初步探讨。

一、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

贯穿《黄帝内经》一书始终的阴阳学说,直接来自先成书的《易经》。

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易经》八卦中的阴(- -)爻和阳(—)爻,最早出现在我国夏朝的占书《连山》之中。

古人以阴阳二气为中心,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概括出八种基本物质形态,并以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命名,从而创造了八卦。

八卦和64卦中几乎都由阴爻和阳爻组成,体现了每一卦中阴阳的互依和互制,即使纯阳乾卦也有纯阴坤卦相配。

《易经·系辞传》从哲学高度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3阳爻与阴爻乃矛盾对立之两种符号,阳性与阴性乃矛盾对立之两种事物《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卦为坎,于象为龙,龙潜海底,龙起而火随 之。肝应东方甲乙,于卦为震,于象为雷,雷藏 泽中,雷起而火随之。泽也海也(兑为泽)莫非 水也,莫非下也,故日乙癸同源”。 唐容川则用《易经》中的象、数、理原则表 示胎儿在母腹中的发育,第一月只是一点“元 阳”与“元阴”的“大和”之气为乾(乾为
元);第二月气血化成而胎液生,为兑(兑主津
者以一统两,两以见一,”(《医贯》)两者有
不同分割的关系,进而对命门理论有了很大提高 和发展。 李中梓则引用易经的坎、震、兑,’三卦之 理.,对他提出的“乙癸同源论”进行论述,以增 强其说服力, 《医宗必读》: “。肾应北方壬癸,
生物全息律,即生物的局部地区包含着全身信 息。现代生命科学家已经揭示出人体是一个完整 有机的生物场,人体的每~个细胞,每一个遗传 基因的有序排列,都带有人体全部显性生命的特 征,这已在中医的四诊及针灸疗法中得到印证。 中医学家不仅运用《易经》来讲述医理,而且灵 活运用到遣方用药上来,如“交泰丸”之“泰” 指《易经》中泰卦结构乾下坤上;乾为天,天轻 扬,故取上升态势;坤为地,地重浊,故取下降 态势,所以泰卦是天地相交,相通之象。这一药 方可以治心火上炎,肾水下流的病症。肾阴亏虚 不能制约心火,导致心阳偏亢心阴偏虚,阴不济 阳。“交泰丸”中用药性苦寒的黄连引导心火下 行,又用性昧温热的肉桂引火归元,使肾精上 承,而心火下降。所以交泰丸的药理在于坎离配 合,心肾相交,补泻结合。 纵观所述,治病求本,研理寻根,中医研究 不能满足于经验和实用,必须下功夫从深厚的中 华文化的沃土中去发掘,去整理,去发扬,要用 《易经》原理与中医文献相结合研究,并从文史 哲角度开掘中医学的文化。最后引用对台湾中医 药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陈立夫老先生的一句话以 阐述本文作者的旨意: “中国医药源于《易
中医源于易经
刘鹏赵海龙 我国很早就有“医易相通”的说法,由于 《内经》医学巨著的形成,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 体系。古时许多研究易学者都要把《黄帝内经》 作为主要的参考书,研究中医的人也要把《易 经j》作为理论的渊源。 “易”字在甲骨文上可以找到,就是太阳, 月亮的象形字,把上面太阳,下面月亮合起来, 便是“易”字。意思是说《易经》这本书是叙述 宇宙太阳系中日月运行的一个大法则。《易经》 是研究天文、历数、气象、节气等大自然的变化 及人文法则,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学 则根据这个原则,视人体为宇宙大单位中的一个
《易经》对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影响极大: 张仲景《伤寒论》学术理论创立,被历代医家崇 奉为“医门之规矩”, 《伤寒论》之六经所表述
的是六种象,而病象的演进乃是易经八卦六爻之 动的模拟,具体说来为乾卦初九到上九的模拟, 《伤寒论》之六经为病,从表入里转为阴证,逐 渐加重,到少阴为最重,而致厥阴为尽阴,两阴 交尽,阳气来复“物穷必反”。六爻是从下往上 画卦。下卦初爻是事物的最初现象,所以六经相 应乾卦从初九的“潜龙勿用”到“见龙在田”直 至九五的“飞龙在天”龙不断飞升到上九则“六 龙有悔”,也是至极而返。另外”《伤寒论》有 以“七日来复”为据判断六经疾病的转归,在 复、震、蛊、巽、既济卦的卦辞爻辞中记述了 “七日来复”的小周期,当时人们认为七是女性 的生命基数。现代西医认为急性炎症从组织变 性、渗出到愈合也是七日。 皇甫谧在《帝王世记》中论述: “自伏羲画
心,近年来医院从医疗设备、人才培养、科技兴 院等方面下大力气进行了投入,使医院的诊断水 平明显提高。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日渐提高。医 院着重抓医疗质量的控制环节,成立了质量考评 小组,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奖罚到位;抓各 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环节,包括对病情的转归愈后 评估不足,忽视查房、病历书写等日常工作,加 强三级查房、会诊、交接班、危、急、重症病人 报告制度;抓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培训工作,开 展各类医学理论讲座。通过抓以上三个方面的工 作,改变了“门难进、脸难看、惜话如金”的现 象。要求医生与住院病人签定协议书,向病人作 出不受礼、不吃请、不收红包等五条承诺,自觉 抵制不正之风的影响。 2.3以“病人至上”为原则,认真抓效益提高。 2.3.1形势变化,“病人至上”的原则不变。处 处为病人着想,尽量满足患者需求,是我院近年 在办院指导思想实施方案上的重要体现。严格控 制医疗成本,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和社会的负 担,无论在艰苦创业时期还是在发展时期,都是
《易经》的三大原则:变易、简易、不易,
同中医的一些基础知识殊途而道合。1.变易:易 经中认为人及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 而且随时随地在变。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 运动着的有机整体,各个脏器不是孤立的,它们 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2.简易:易经中 认为宇宙间的事物随时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 杂,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中医学认为治病首先要用辨证的观点分析疾病的 标本缓急,主次先后,其次要考虑到同一疾病又 有个人生活环境、区域、季节、体质、职业的不 同,在疾病过程中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及邪 正消长的差异,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后,治疗起 来就比较容易了。3.不易:易经中认为万事万物 随时都在变化,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那是永恒 存在的,易学家称之为太极,哲学家叫它是本 体、功能。即能变化万事万物的它是不变的。古 医家则认为自然界固有的宇宙法则不变,即春夏 秋冬,昼夜晨昏,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的规律是不 会变的,人生下来就能想到他肯定会病会死亡 的。所以说“长生不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如能发掘自身潜能,达到“长生不老”,老而体 壮、体健,活到一百来岁还是有可能的,因为人 为“万物之精灵”是可以自身调节的。
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机”此数语是
内经的一个总纲,但要明白奇恒之道在于一的全 部含义就非求于《易经》不可。同时又强调《内 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 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得到《易 经》“法象莫大于天地,变通莫大于四时”的印 证。《内经》常言‘少、壮、老、已、生、长、 化、藏、收、入,’此十字即《易》之精义。 中医的眼科也是按入封分方位的,八廊:天 廊(乾为天)水廊(坎为水)山廊(艮为山)雷 廊(震为雷)风廊(巽为风)地廊(坤为地)泽 廊(兑为泽)。古人同时也将全身分为八卦,乾 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 目,艮为手,兑为口,而且还将手掌按八卦划 分,表示身体各部位的健康状况j初看起来似乎 不合逻辑,但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暗暗符合
经》,由于不懂《易经》,导致中医基础的墙脚 被挖除了,要协助医药界解决此项问题,必须从 根救起,即由研究《易经》开始”。
液);第三月气泽合化为热,为离(离为火,火 为热);第四月振振而动,为震(震为动);第 五月随母气而始“呼吸”为巽(巽为风,风即 气);第六月胎水始盛为坎(坎为水);第七月 胎子肠胃己具,为艮(艮为山,山为土,土涵生 万物,吸取养分,有如人之肠胃功能);第八月 肌骨皆成,形体俱全为坤。 恽铁樵认为《内经》提到的“揆度奇恒,道
晋平公诊病时,用山风蛊卦对疾病进行解释,其 上卦为艮为少男,下卦为巽为长女,是女惑男之 象,艮为山,巽又为风,风吹木落,因此断定晋 侯为纵欲过度而染疾。故以致于有的学者说,中 医学是哲学的科学,中医理论等对立,消长、互根、转化,是一个阴阳变化和合 的动态平衡,中医认为人体是宇宙大系统中的一 个小系统,因而人体自身生存变化必然依据太极 图上的阴阳平衡状态而生存。中医在阴阳平衡状 态的影响下一直将健康理解为平衡态,疾病为不 平衡态,治疗疾病就是调节阴阳使其不平衡状态 达到“中合”的平衡态。
八卦,所以六气六府,五行五脏阴阳四时,水火 升降得以有象,万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 制九针,以拯夭枉焉”., 孙思邈曾感叹道: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
医”,张景岳对此理解是:“尝闻之孙真人日: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窍疑焉,医有内经, 何借用于易?舍近求远,矣必自然,而今年逾不 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易者 是阴阳动静之妙,医者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 己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日:天 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 也”。 自《难经》首创左肾右命门学说,后世医家 对命门学说均有不同的见解,但大都无新的发 挥,赵献可则根据《易经》太极图及“一阳陷于 二阴之中”构成坎卦之象原理,论述了命门其位 于两肾中间,又根据坎卦之理区分了命门同肾的 属性: “命门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二
作者单位:745000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
小单位。故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 也”《灵枢・岁露》大自然中一切的变化都会影 响到人体,因此中医以风寒暑湿燥火等天象分析 病象,还配合四季节气的变化处方用药,形成了 “整体观念”。 由于孔子的注释,将《易经》拉到人文哲理 上来,古人多从《易经》中象、理的哲学思想进 行研究,而中医基本概念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 念,是以阴阳五行等为基本概念建立起来的,因 而据此建立的中医理论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r.』 代医家多从一般的哲学原则出发,推测解释生命 和疾病现象。如《左传》中记载秦国名医医和,r
我们坚持的原则,因此吸引了众多的患者前来就 医,诊疗人次和业务收入近年来大幅度上升。 2.3.2工作重点改变,医德医风的重心不变。随 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院目前己成为全市集 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中 医医院,医院始终将病人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 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3.3管理体制改变,“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不变。为了不断探索经营管理模式,我院先后实 行了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以支定收的核算办 法。但医院始终坚持经济指标与社会效益并重,j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提供了大量的社会无偿服 务,如社区健康教育、义诊,承担大型社会活动 的医疗保健工作,积极参与市内、外灾害事故的 救援工作等,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称 誉。 建立良好的医疗秩序和医德医风,确保医疗 安全是摆在每个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面前一项严 峻的任务,必须通过教育和法制两个途径作长期 不懈地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