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周易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与周易解析

中医药与周易
周易简介
八卦: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 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 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叫经卦或单卦
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 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 其卦名同单卦
中医药与周易
周易简介
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中医药与周易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医易同源”论 “医源于易”论 “医先于易”论
中医药与周易
中医药与周易
《易》医关系论
“医易同源”论
•同源于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 体悟与感受及华夏先民特有的原始思维方式与 认知方法 •同源于巫史文化 •《周易》、《内经》与河图、洛书的关系
《易》医关系论
“医源于易”论
中医药与周易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周易
《易传》解释说:古有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之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周易
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 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 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 引起商王纣(后称殷纣王)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 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
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

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涵盖了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同时也包含了医学与中医药智慧。
在易经的理论体系中,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观念也渗透到了医学与中医药的发展中。
因此,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具有独特的特点与价值。
一、易经与医学的关系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重要体现,融合了哲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思想。
易经中的八卦、五行理论与中医药学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八卦与五行是易经中的重要概念,而阴阳与五行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基础。
阴阳与五行理论的应用于医学中,使得中医药学发展出了独特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深受世人的赞誉。
二、易经国学与中医药智慧的相互影响易经国学与中医药智慧相互交融,互为促进与发展的关系。
易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中医药学强调了人体内外的调和。
这种共通的理念让易经国学与中医药智慧成为了一对默契的伙伴。
同时,易经国学中对阴阳五行的解读与应用,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两者相互交流,促进行业的发展。
三、易经国学对中医药智慧的贡献易经国学对中医药智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基础:易经中的阴阳八卦与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相契合,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易经国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与中医药学中的藏象理论和整体观念相吻合,相互促进学科的深入研究。
2. 诊断方法:易经国学中的八卦与中医药学中的辩证施治相结合,为中医药学的诊断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八卦的推演与辩证施治相结合,使中医药学疾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准确和科学。
3. 治疗方法:易经国学中的五行与中医药学中的治疗方法相呼应。
中医药学根据五行的不同属性划分进行针灸、草药、按摩等治疗方法,易经国学为中医药学提供指导。
4. 个体化治疗:易经国学的理念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学也注重从整体出发,因人而异。
易经国学中的八卦、六爻推演,推动了中医药治疗的个体化发展。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小议《周易》与中医《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为吾国吾族文化之源,中医乃吾民族文化之系,二者关系以为何?唐人逊思邈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乃言易之于医具其指导意。
明人张景岳复言:“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
”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
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必多有发挥。
医易相通,相得益彰。
可见一斑。
易理之于医学,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皆有史可微也。
今且可观之,凡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体系,皆明显受到《易》之影响,且渐成其有机组成部分。
纵观中医之发展史,易学之兴衰对其产生作用之大,实不可估量。
自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之演变,为中医之前行供以理论武器。
同时,也正因中医学之蓬勃发展,亦反之作用于易理之探讨、领悟。
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之轨道而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必于象数之理解囿于一隅,难得发展。
故于易理之指导下,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时空条件下来解读事物,此大一统之思想乃使中医所独具特色。
《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内经》复曰:“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
《内经》复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属一国计民生耳。
张景岳故言:“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
中医与周易五行关系

中医与周易五行关系中医的思想:一、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天人合一法则是通过天人相应来体现的。
美国人类学家沃森在《生命潮流》一书中指出:我们血液中的钠、钾、镁和原始海洋里的成分是相同的。
妇女月经期大多数与月亮的节律同步,排卵期较多靠近月满期;科学家证明:妇女生子质量若要更好,怀孕时间最好就在酉时,即下午5—7点;每个月在阴历十五满月期间,人的血管比其他时间容易破裂,心脏病的发作频率增高,谋杀案件也较平时多,车祸多等等。
中药取材有植物、动物、矿物三大部分,受各种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药物形成四气五味,天为阳,气生于天,故亦为阳,随季节气候变化,药物有了寒热温凉之分;地为阴,味生于地,故亦为阴,随地气五行及方位所属,于是,药物有了酸苦辛咸甘之分。
五运六气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古代医家不失时机地根据当年的司天之气储备相应的药物,这种药材得专气,效力专注(著),以从其根。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五月开花前采摘的梧桐叶,降压作用强,开花后作用弱,八月左右降压成分含量最高。
一日之内,中药的有效成分亦有不同,以水仙为例,有效成分最低的时间是上午十点及晚上十点,含量最高的时间是清晨六点或下午两点。
因此医中高手按季节、掐着点采药是符合中医至理的。
地域有东西南北中之分,由于每个地区的特定条件,五味亦随之偏属,东方聚酸,南方聚苦,西方聚辛,北方聚咸,中央聚甘。
所以古代医家讲究“道地药材”,这一点亦为当代研究所证明,如当归挥发油含量,甘肃岷县出产的含1.4%,四川汶县出产的含O.7%等等。
用药取象类比是医、易互通的男一个要点。
凡药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人肾;有因性相从者,如润者走血分,燥者人气分,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有因气相求者,如香气入脾,气焦入心;有因质相同者,如头人头、干入身、枝入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哪儿补哪儿;又如红花、苏木汁似血而入血之类。
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有的中药材还运用河图、洛书后天八卦之数和卦象来解释其性味功效,如人参,三五叶药,三之数为阳数,三数主离卦,以药煎水,水属坎,正是取以坎填离,水火既济之意。
周易与中医(三)——易与中医的关系

周易与中医(三)——易与中医的关系今天继续周易与中医这个话题,讲到了第二点:“易”与中医的关系。
1.首先要明确“易”的概念。
古有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而流传下来的、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周易》。
《周易》是经过儒家解读的易学,影响最大,后世学者主要根据《周易》研究易理,就常把“易”和“易经”作为对《周易》的专称了。
易与卜筮不可混为一谈。
易而称学,已不是原始的卜筮了。
作为历史素材的筮辞,经过一些思想家的研究整理,结合了天文、地理、物候、社会人事等知识,揉入了阴阳五行的学说,形成了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易学。
庄子谓“易以道阴阳”,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卜”,《汉书·艺文志》将《易经》列于儒家“六艺略”中,说明古人早已开始将学术的易与卜筮的易相区别了。
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也说:“以卜筮视易者,亦蠡测之识,窥豹之观也。
”尽管卜筮至今在社会上仍有流行,但研究医易关系,绝不是研究卜筮对中医学的影响。
2.医易同源“医易同源”的“易”是指《周易》历史上最先明确提出医易同源的是明末张介宾的《类经附翼·医易义》,与张介宾同时而稍早的名医孙一奎虽未有“医易同源”的提法,但他在《医旨绪余》中有意思相仿的论述。
张介宾将《内经》与《周易》对举;孙一奎认为阴阳太极之理“经于四圣则为易,立论于岐黄则为《灵》、《素》。
”可见他们所讲“医易同源”之易,确是指《周易》而言。
而同源之“源”是阴阳太极变化之理。
3.医源于易“医源于易”的“易”不是指《周易》,而是指上古易理,也既是“医易同源”的“源”。
“医源于易”是在清代医家中出现的提法。
清代医家提出“医源于易”时,“易”的含义已有所不同。
如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说:“易象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辞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
”唐宗海《医易通说·考辩》谓:“上古之易,并无文词。
至文王、周公、孔子,乃作《彖》《象》《爻辞》《系词》,皆是‘易’之注脚。
周易文化与中医药的关系

周易文化与中医药的关系
我跟您说啊,这周易文化和中医药,那关系可深着呢!
我就琢磨着,周易里讲的那些个阴阳平衡啥的,跟中医治病的道理简直就是相通的。
就说咱人吧,生病的时候,中医讲究啥?不就是调和体内的阴阳,让气血顺畅嘛。
有一回,我去看中医,那老中医坐在那儿,眯着眼,摸着我的脉,嘴里还念叨着阴阳调和的话。
我就问他,这跟周易里的阴阳是不是一回事儿。
您猜怎么着?老中医微微一笑,说:“孩子,这道理啊,是一个根儿上长出来的!”
你再看那中药方子,啥药材多一点,啥药材少一点,这里面的讲究,就跟周易里说的平衡是一个理儿。
好比说,一味药是阳,一味药是阴,配在一起,就得刚刚好,才能把病给治好喽。
我还听说过,有的中医看病,得先看看天时地利,这跟周易里说的顺应天时不也一样嘛!就像春夏秋冬,人容易得的病不一样,治病的法子也不同。
反正啊,在我看来,周易文化就像是中医药的老祖宗,中医药呢,就是在这老祖宗的智慧里头,不断地成长、发展,给咱老百姓治病救人!。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化著作,被誉为“易学之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了它与中医养生之道之间的关联。
本文将从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以及阴阳平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周易对中医养生之道的影响。
首先,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经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中医养生也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人们更加注重调整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易经的五行学说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易经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而中医养生也将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归纳为五行。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活动,保持五行的平衡,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易经中的五行学说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中医养生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此外,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也对中医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中医养生同样注重阴阳平衡的调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阴阳平衡,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使中医养生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最后,易经还强调了人的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这与中医养生之道的心理调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易经认为人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强调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
中医养生也注重心理调节,认为情志不舒畅会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导致疾病。
易经中的心态调节理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使人们更加关注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关联。
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阴阳观念以及心态调节等方面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发展的结晶,不仅对我国社会发展进步有促进作用,同时对世界科学进步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因此,在积极搞好中西医结合的同时,对中医学进行溯源追本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式发展和确立,被公认为《内经》的问世,它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内经》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和诊断治疗学说都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而这些学说和哲理观念都可以从《周易》中看到它们的踪影,因此说《内经》和〈周易》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内经》和《周易》的整体观同出一辙及医理源于《易》理实有一定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周易与中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阴阳五行学说,是自古发展的一种哲学思想,历来为我国古代科学所运用,同时也为古代医学所运用。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阴阳的概念,当时盛行卜卦,而《周易》八卦是以乾坤二卦为基础,乾为天,坤为地,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概念。
《周易·系辞下》中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周易·系辞上》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谓阴阳,是人们把复杂的万事万物概括为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
《内经》吸取了《周易》有关阴阳理论的精华,并把这种阴阳辨证哲学思想应用于指导医学实践,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i论〉、七篇大论等,对阴阳理论都有精辟论述。
其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又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与周易内容提示易学与中医药的渊源要求了解中医药对易学经典内容批判吸收学医而不学易的人必定思路狭窄不能从宇宙大道上把握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而只知易不知医的人必定满足于玄学空谈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由于不能在身体上有所体证因而对天地大道的把握也必定不够深刻全面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弥补各自的不足否则就会错过一生珍贵的<a name=baidusnap0></a>时光</B> 张其成原名张其枨1959年生安徽歙县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兼任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客座教授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专著《易道中华文化主干》《易符与易图》《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医》《象数易学》《守护生命中国养生文化》《阳阳五行从哲学到医学》主编有《易学大词典》《易经应用大百般科》《医易文化与应用》《医古文》等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熟《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易经的起源周易简介《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易》医关系中医药与周易易经的起源《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
羲氏时期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氏根据图书画成八卦中医药与周易《易传》解释说古有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之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的起源中医药与周易易经的起源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引起商王纣后称殷纣王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中医药与周易易经的起源伏曦八卦图先天图标准的文王八卦图又名后天八卦图中医药与周易易字的由来许慎《说文解字》解易原为蜥蜴之类爬行动物或谓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易纬·乾凿度》解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系辞传》解生生之谓易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以日月解易主张日月为易认为易在字源上与天象存在密切关系《国语·晋语》子常易之注易变也《左传》昭元年子常易之注易尤反也反亦改变之意易经的起源中医药与周易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将《周易》演化为一部哲学书籍用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易传》易经的起源《周易》原本是一部卜筮书籍那自然都是主管卜筮事务的官员所创造和撰著中医药与周易易经的起源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周易》一跃而为六经诗
书礼乐易春秋之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中医药与周易易经的起源北京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坤每一种文化的根都是巫术中医药与周易周易简介《周易》--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美称要旨指导人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周易》《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易经》成书于商末周初传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旦作爻辞《易传》相传为春秋末期的孔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或秦汉间的作《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药与周易周易简介《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中医药与周易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叫经卦或单卦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周易简介中医药与周易乾卦名卦画六个符号皆为阳故乾有刚健之义卦辞对一卦六爻总的说明元亨利贞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卦画--卦的符号周易简介周易简介历代易学家大抵分为象数及义理两派象数派--以《易》象
八卦的众多卦象比如乾为天坤为地之类及《易》数阴阳奇偶之数比如135为阳246为阴来作为解读《周易》的方法来阐述自己的哲理义理派--主阐明《周易》的哲学思想不很看重于象数汉代的易学者象数派为主魏晋以后义理派为主清朝时象数派又占上风中医药与周易孔子曾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简介 17世纪德国大赖布尼兹哲学家兼数学家微积分和二进位二元式我的不可思议的发现就是六千多年前中国伏羲氏古代文字秘密发现易图真是宇宙间最古老的科学纪念物周易简介周易简介中医药与周易卦序歌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豫》六五贞疾恒不死《复》卦辞出入无疾朋来无咎《无妄》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损》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鼎》九二鼎有食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丰》六二往得疑疾《兑》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易经》中关于医学知识是零星的见疾的占问爻辞中医药与周易《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中医药与周易《豫》六五贞疾恒不死豫欢乐贞卜问贞疾反映当时在疾病诊断预后上迷信依赖天命神意同时又将无节制地享乐比喻为潜移默夺人的精神意志进而窒息
人的生命的疾病认识到过度享乐对健康的危害本卦的宗旨是提倡乐而有节反对享乐无度《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中医药与周易《复》卦辞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复》卦所论为阳气回复的种种情形朋阳气卦辞意思阳气回复的时候人们在出入行动时不会产生疾病认识到阳气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反映古人的尚阳观念《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中医药与周易《无妄》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卦所论宗旨要人们无妄即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行事本爻意思不违背自然养生之道而得病不用治疗也能痊愈反映古人认识到顺应自然之道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反映古人迷信自然之道忽视人对自然规律主观能动作用的一面《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中医药与周易《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遁》全卦所论为隐退之道遁隐退隐居本爻系遁迫于压力不得不隐退而不是自觉自愿的隐退此情况下思想上想不通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疾患反映情志与疾病的关系《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中医药与周易《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明夷》所述是箕子因劝谏不成而被迫出走的情形明夷一种鸟本卦中隐喻光明被黑暗遮蔽爻辞鸟头部被射中必死无疑如果人患病后占问遇到此爻就很凶险反映头部对生命的重要性《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中医药与周易《损》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损》所述是决策中的取舍之道爻辞减损疾病使之尽快痊愈没有害处认识到疾对人体有害在减损舍弃之列《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中医药与周易《鼎》九二鼎有食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鼎》卦全卦以与饮食相关之事隐喻男女夫妻两性生活爻辞鼎中虽有食物但妻子有病
不能同我一起进食隐喻妻子有性功能上隐疾不能满足丈夫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