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合集下载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小议《周易》与中医《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为吾国吾族文化之源,中医乃吾民族文化之系,二者关系以为何?唐人逊思邈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乃言易之于医具其指导意。

明人张景岳复言:“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

”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

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必多有发挥。

医易相通,相得益彰。

可见一斑。

易理之于医学,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皆有史可微也。

今且可观之,凡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体系,皆明显受到《易》之影响,且渐成其有机组成部分。

纵观中医之发展史,易学之兴衰对其产生作用之大,实不可估量。

自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之演变,为中医之前行供以理论武器。

同时,也正因中医学之蓬勃发展,亦反之作用于易理之探讨、领悟。

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之轨道而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必于象数之理解囿于一隅,难得发展。

故于易理之指导下,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时空条件下来解读事物,此大一统之思想乃使中医所独具特色。

《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内经》复曰:“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

《内经》复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属一国计民生耳。

张景岳故言:“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化著作,被誉为“易学之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了它与中医养生之道之间的关联。

本文将从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以及阴阳平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周易对中医养生之道的影响。

首先,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经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中医养生也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人们更加注重调整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易经的五行学说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易经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而中医养生也将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归纳为五行。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活动,保持五行的平衡,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易经中的五行学说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中医养生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此外,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也对中医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中医养生同样注重阴阳平衡的调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阴阳平衡,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使中医养生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最后,易经还强调了人的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这与中医养生之道的心理调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易经认为人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强调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

中医养生也注重心理调节,认为情志不舒畅会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导致疾病。

易经中的心态调节理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使人们更加关注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关联。

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阴阳观念以及心态调节等方面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根据对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的研究,发现该方法可以为医生提供额外的指导和补充信息。

下面将介绍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其优势和局限性。

周易概述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六十四卦和六爻变化等概念。

它用于解释自然现象、人类命运等方面。

在医学领域,周易被用来理解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病因病机周易通过六十四卦中的卦象和变化来揭示疾病的病因和发展过程。

根据医学病例或症状,医生可以通过解读卦象和变化来了解病因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判断病情医生可以根据周易的原理,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气色、言行举止等来判断病情。

根据六爻变化,医生可以预测病程的变化趋势,指导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制定。

3. 协助综合诊断周易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与其他临床诊断方法相结合,协助医生进行综合诊断。

通过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内容,综合分析得出合理的诊断结论。

周易应用的优势和局限性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有以下优势和局限性:优势:- 提供额外信息:周易可以为医生提供额外的指导和补充信息,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病情。

- 综合分析:周易可以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局限性:- 主观性:周易的解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医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方式。

- 缺乏科学验证:尽管周易在医学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但其原理和方法缺乏科学验证,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

综上所述,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可以为医生提供额外的指导和补充信息,但其应用需要注意主观性和科学验证等问题。

在将来,我们希望能够进行更多的研究,探索周易在医学领域中更广泛的应用。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发展的结晶,不仅对我国社会发展进步有促进作用,同时对世界科学进步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因此,在积极搞好中西医结合的同时,对中医学进行溯源追本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式发展和确立,被公认为《内经》的问世,它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内经》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和诊断治疗学说都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而这些学说和哲理观念都可以从《周易》中看到它们的踪影,因此说《内经》和〈周易》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内经》和《周易》的整体观同出一辙及医理源于《易》理实有一定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周易与中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阴阳五行学说,是自古发展的一种哲学思想,历来为我国古代科学所运用,同时也为古代医学所运用。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阴阳的概念,当时盛行卜卦,而《周易》八卦是以乾坤二卦为基础,乾为天,坤为地,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概念。

《周易·系辞下》中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周易·系辞上》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谓阴阳,是人们把复杂的万事万物概括为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

《内经》吸取了《周易》有关阴阳理论的精华,并把这种阴阳辨证哲学思想应用于指导医学实践,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i论〉、七篇大论等,对阴阳理论都有精辟论述。

其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又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周易》与中医解析

《周易》与中医解析
第三讲
医易相通——《周易》与中医


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张介宾:“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 以医而不知《易》乎?”
一、《周易》概说

(一)《周易》之名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 《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三易为夏、商、周三代卜筮之书,《连 山》、《归藏》汉初已不传。汉代时尊 《周易》为经而称《易经》。

3、《文言》 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之卦辞 和爻辞的,重在阐发两卦的象征意义,文 字较长。文言,谓“文饰乾、坤两卦之 言。” *(乾)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 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 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 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 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 无咎矣。”


4、9
1、6
有减无加
加多减少

2、洛书
戴九履一,左三右四,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五居于中。

*(2)明夷

:利艰贞。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 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 贞。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卦辞、爻辞,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1、河图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 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南、火 2 、7 东、木 中、土 西、金 3、8 5、10 1、6 北、水 1+3+5+7+9=25……天数 2+4+6+8+10=30……地数 4、9

论《周易》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论《周易》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论《周易》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

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析,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

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

《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

”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众所周知,《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的道理倍受推崇,在很多的领域与学科都渗透着其思想内涵。

尤其对于中医学科来说,无处不体现了其思想内涵对于医学态度,医学方式,医学理念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使得中医养生学发扬光大,就有必要从周易理论视角去审视,去探析,争取找到两者的切合点,发挥《周易》对于中医养生学的指导作用。

文章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的联系:其一,“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其二,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其三,以“潜龙勿用”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不妄作劳”。

1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周易》中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界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自然界来说,我们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要遵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才能够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医养生学创造了自己的理论,即“四气提神”。

中医巨作《内经》依据自然界四季变换规律,认为在春季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在夏季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在秋季要“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在冬季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由此实现养生,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愉悦。

这充分体现了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正是《周易》中天人相应在医学养生领域的具体表现。

2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周易》中也一直在倡导“居安思危”的理念,表现比较明显的在两个章节:其一,《系辞下》记载“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也就是说小善不行,就不会得以荣誉满身,做以下小的坏事,日积月累,竟会造成大罪。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医者意也,易者道也,道者寂静也,太极者乃易学之体也,易者虚无也,太虚者一气之言也,气者万物之父母也,易学和医学同出一源而两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府也,周易是阴阳变化的应用,推往知今物极必反,具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备于内经,散载群书,而其变化,莫大于易学,因天人同一理,易医同一源,同此阴阳变化之道也,人和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人与天地气息相通,而易学始于乾坤推演、阴阳终于乾坤,而阴阳显其象,医学和易学同源之理是同其阴阳变化之道也。

其交相近,其用而异。

唯易经存其变化而不穷,开物成务、知未而伏往,进退不绝。

而医之为道、研阴阳、分五行生克,巧用调元赞化起死回生之术。

故中医理论中借易学之理、明天地造化之道,晓阴阳消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变化之理,由此方知人生于阴阳,成于阴阳,损于阴阳,而死于阴阳之消长。

明天人合一之理,太极之道。

而易医之理昭然若揭。

《周易》的理论在中医内经中早有运用,虽观其形殊,穷其理则一也。

而周易之为学,演之无穷,太极动而两仪生,然用其卦象推研事之吉凶变化,而周易之理在中医学中,则是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生化,而出五行,阴为坤为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等,阳为火,火为乾,乾为天,天为南,南为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等。

用五行生克说明了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用药及辩证之妙理。

因此中医学中的理论和易学均从太极之动静变化,互为其根本。

虚无易之体,阴阳是易之变,为演其物象之妙,天地分其阴阳,阴阳分为有形和无形,万物因气而化神,以气为生长之祖气,形神具气以成,故为后天之祖。

无形为天,有形为地,天而为阳、有形为阴,无形为乾,有形为坤,乾坤其合天地太生。

万物均从阴阳而生。

医能明此,而知人体阴阳气血生归有所,脏腑病变之由,故知人生长壮衰病死之理。

2 周易与中医阴阳在治则上的应用宝命全形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则缺,水得土则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发表时间:2010-12-08T13:01:17.7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1期供稿作者:杜风坤
[导读] 人的心血得中则无心脑之病,人的精神得中则聪明广计。

杜风坤(山东泰安市中医院山东泰安 271000)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1-0381-02
1 易医同出一源
医者意也,易者道也,道者寂静也,太极者乃易学之体也,易者虚无也,太虚者一气之言也,气者万物之父母也,易学和医学同出一源而两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府也,周易是阴阳变化的应用,推往知今物极必反,具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备于内经,散载群书,而其变化,莫大于易学,因天人同一理,易医同一源,同此阴阳变化之道也,人和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人与天地气息相通,而易学始于乾坤推演、阴阳终于乾坤,而阴阳显其象,医学和易学同源之理是同其阴阳变化之道也。

其交相近,其用而异。

唯易经存其变化而不穷,开物成务、知未而伏往,进退不绝。

而医之为道、研阴阳、分五行生克,巧用调元赞化起死回生之术。

故中医理论中借易学之理、明天地造化之道,晓阴阳消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变化之理,由此方知人生于阴阳,成于阴阳,损于阴阳,而死于阴阳之消长。

明天人合一之理,太极之道。

而易医之理昭然若揭。

《周易》的理论在中医内经中早有运用,虽观其形殊,穷其理则一也。

而周易之为学,演之无穷,太极动而两仪生,然用其卦象推研事之吉凶变化,而周易之理在中医学中,则是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生化,而出五行,阴为坤为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等,阳为火,火为乾,乾为天,天为南,南为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等。

用五行生克说明了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用药及辩证之妙理。

因此中医学中的理论和易学均从太极之动静变化,互为其根本。

虚无易之体,阴阳是易之变,为演其物象之妙,天地分其阴阳,阴阳分为有形和无形,万物因气而化神,以气为生长之祖气,形神具气以成,故为后天之祖。

无形为天,有形为地,天而为阳、有形为阴,无形为乾,有形为坤,乾坤其合天地太生。

万物均从阴阳而生。

医能明此,而知人体阴阳气血生归有所,脏腑病变之由,故知人生长壮衰病死之理。

2 周易与中医阴阳在治则上的应用
宝命全形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则缺,水得土则绝。

万物尽然,不出此理。

用此而来说明五行相克,对脏腑发生的病理变化的根源。

如肝见庚辛死,肾见戊已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此是相克之理,病死于其所不胜的理论当得年盛时旺,是为三实,实则气旺,而邪不能独伤人,假年之衰气不足,逢月空,天时不和,是谓三虚、虚则气衰,当时虽病则重。

阴阳的升隆,各有偏盛,万物皆由之,故易曰:万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隆息则气立孤危。

气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化收藏,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为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灭也。

故生化变化,医有五行,根于中者命曰神机,中者和也,中正无偏也,和者中正也,中正者道之妙用,中和者易之妙用也,神去则机息,依服天者,以神为主,神为机发之本,根于外者,命曰气止,气止则化危,依服地者,阴也,阴以气为主,气止则化危,依服地者,阴也,阴以气为主,气为生化之源,万物以气而生,以气而立。

3 中医之名来源于周易
中医之名,并非用中药来治病,千百年来,知之者不多。

有人讲用中草药来医病,即是中医,还有人讲,中国的古老医学,即中国的传统医学即是中医,非也。

中是中和、中正、中庸之意,中而不偏之为平,中得冲气之为和,中医是用中来医病的医学,或用中来医病的大夫,即是中医。

中医医病,就是用调和阴阳,使阴阳偏盛偏衰重新回到原来的阴阳平恒的水平上去,而其病自愈。

例:肝病肝阳上亢时,则用平肝潜阳,中气下陷时用升提中气;脾胃不和时,调和脾胃;心肾不交时,用交通心肾之法;心火上炎时,用清心泻火法,都是采用调和阴阳的偏盛偏衰,使过亢的下降,使下陷的上举,恢复到中的水平,使其阴阳达到平恒的方法,即为中医。

人的脏腑得中则五脏六腑不病;人的心肾得中则无梦多智;人的心血得中则无心脑之病,人的精神得中则聪明广计。

中医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上,公元32-92年,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

他在方技略中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本意是用中来医病,换言之即是用调和阴阳来治疗疾病的医生,即是中医。

例如:水火即济,卦象曰利贞,则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

例于六二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解说七日得者,以有中正也,雷水解,象曰,解到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悠往风吉,往有功也,火地晋,六二象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在易的象解中,得其中和、中正和于中、中吉。

都是讲明了事物不偏、不过、不急、不燥、自然、顺时机、顺事节、通顺时理、中道行、即是得中之意。

整修易的卦象起始和终了,都贯穿一条,万物一理得中者胜。

万物失中则败,人体阴阳失中则病。

中者王气之祖,万物得冲气生而能生,君王得其中而天下治,人民得其中则乐业安居,疾病得其中则不治自愈,阴阳气在天得其中而后天自倍,疾病速愈。

月在中天则兴,日在中天则旺,不中则损,月过十五光明少。

人过中年多半辈。

孔子曰:中庸,即是得中之意,所以说清三心、绝六尘不如守中。

4 《易经》和中医五行生克的关系
例难经曰:东方实、南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此是子母补泻之中,在中医五行学说中的生克,其关系是推动五脏六腑之间相互作用,也是人体自我调节的主要手段。

例如培土生金、益火生土、滋水涵木、壮水制水等,都是以五脏六腑自我运动为基础,进行调节的方法。

如易经中水火未济为阴阳不合,水火不交、而水火即济,在中医则为心肾相交,在卦为天地太,其象则为上下交通,天地否卦是阴阳隔绝,互不相通。

山风蛊卦为肝脾不调。

地雷仪为肿胀郁滞之病,此是借卦象而阐述其病理和病情。

若明此理,即知中医的理论,是和易经同出一源而中医是从其理论上虽与易学不同,其内含阴阳变化,虚实进退之理是完全一致的。

5 小结
易是太极,易是道之体,是中医学理论的根本,易者,阴阳之道也,医者,意也,医者、活人之术也,其术之变,不出调合阴阳,以平为期。

易是太极而生去两仪,两仪生四象,而中医学是从其太极生两仪,两仪生阴阳,阴阳化五行。

其理本于太极、阴阳之为道,万物负阴而抱阳。

物之生莫不由之太极而来,由太极而出。

其物的生成之理虽简,均从两仪阴阳姻媪交感冲和变化而成。

其形一受其生,神一发其智,万物皆不离于它。

中医的理论是用阴阳交感,阴阳偏盛偏衰而立论,五行生克之谜经,合消长之机、调元赞化、起死回生。

以从其医,故其仪似殊,而其用似异,但是是天地阴阳之道。

太极化生阴阳后,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亦是阴阳之道,来长养四肢百骸,人与天地相参,日月相应,因此乃是天人一理,其一理相同者,同其阴阳之道也,中医与易学同其一源者,同其变化也。

因此为医者必须通
晓易经,知天地阴阳变化之理,皆出乎太极,太极者,是易学之本,医学者,通乎阴阳,而易学者,用阴阳之变,推往知今,中医与易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所以同出一源者,太极也,同出一理者,阴阳变化也。

参考文献
[1]周易,内经,难经,性命圭旨,参同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