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中的《周易》哲学

合集下载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引言概述:《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古代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仅是一本占卜书籍,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养生指南。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一、坚持平衡的原则1.1 阴阳平衡:《易经》中的阴阳哲学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的。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

1.2 阴阳互补:《易经》中的阴阳互补原则告诉我们,惟独在相互补充中才干达到平衡。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注重饮食的阴阳平衡,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来补充阴气,适量摄入肉类来补充阳气。

1.3 阴阳调和:《易经》中的阴阳调和原则告诉我们,惟独在阴阳相互调和的状态下,才干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注重调整身心的阴阳平衡,如通过冥想、太极等练习来调和身心,保持健康的状态。

二、顺应自然的法则2.1 顺应四时:《易经》中的四象理论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遵循着四季轮回的规律。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顺应自然的四时变化,如春季宜清肝利胆,夏季宜清热解暑,秋季宜润燥养肺,冬季宜温补肾气。

2.2 顺应五行:《易经》中的五行理论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相互影响。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顺应五行的相互关系,如通过食物的五味搭配来调理身体,如咸味补肾、酸味收敛、苦味清热等。

2.3 顺应阴阳:《易经》中的阴阳理论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的。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顺应阴阳的变化,如根据个人体质的阴阳属性来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

三、修炼身心的方法3.1 内观修炼:《易经》中的内观修炼法告诉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

在养生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冥想、静坐等方法进行内观修炼,提高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

3.2 调节呼吸:《易经》中的呼吸调节法告诉我们,通过调节呼吸可以调整身心的状态。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化著作,被誉为“易学之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了它与中医养生之道之间的关联。

本文将从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以及阴阳平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周易对中医养生之道的影响。

首先,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经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中医养生也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人们更加注重调整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易经的五行学说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易经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而中医养生也将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归纳为五行。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活动,保持五行的平衡,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易经中的五行学说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中医养生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此外,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也对中医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中医养生同样注重阴阳平衡的调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阴阳平衡,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使中医养生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最后,易经还强调了人的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这与中医养生之道的心理调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易经认为人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强调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

中医养生也注重心理调节,认为情志不舒畅会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导致疾病。

易经中的心态调节理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使人们更加关注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关联。

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阴阳观念以及心态调节等方面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从易经中学习养生

从易经中学习养生

今天,随着经济腾飞迅猛发展,人们已经从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向多元方面的需求转变。

关注“健康生活”在当下已经成为全社会百姓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易经》里就已经有了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

只有我们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当中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享尽天年。

养生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内容,而中国古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在易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易经》倡导我们要认识和把握健康的本质,主张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人体,只有整体的阴阳保持平衡的状态,身体才是健康的。

“人活一口气,”。

体内之气充足,则身体强健,寿命就会延长。

身体不健康就是阴阳不平衡,表现为病态。

这就是《周易》与中医养生的五行平衡身体就健康的道理。

《易经》一书中告诉我们很多古人的养生方法,这些都凝聚着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的养生智慧。

《易经》中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

人和天地,“同呼吸,共命运”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的运动是相互对应的。

这就是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经》是以一阴一阳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源,也是中医保健养生的根基。

而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易经》与中医养生就是要把握阴阳平衡的运行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的人体保健和养生。

《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就是明确阐述了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

才能顺应自然的规律来调理养生,古人很重视对环境卫生的维护。

自然界与生态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的状况。

《周易》的易理中,关于家庭装饰,室内摆设,人与自然环境的磁场和气场,风水选址等,都有诠释。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体必是受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所影响的。

《易经》能预测人体的凶吉,这个和现代的中医思想是信息同步的。

我们将这一思想运用在对人体的养生方面,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按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进行适当的生活作息。

顺应自然遵循自身生物钟的运行规律所倡导的。

浅析《周易》的养生观点

浅析《周易》的养生观点
就是 “ 太和” , 指对立 双方的力量均衡 , 自然界处 于一种 普遍调顺和 谐的 状态 , 这种均衡协调的状态即“ 中和” 。中和是协调 的核心 , 维持中和的 目
《 易》 六画而成卦。” 均是天人合一观的体现。人总想长命 百岁 , 如何活得 更长确实成为从古代封建社会开始很 多人所追求 的美好愿望 , 而建立在 天人合一 观基础上 的中医养生 ,把 顺应 自 然作 为养生 的重要准则 , 《 内 经》 提出“ 顺 四时而适寒暑” 的养生原则。 《 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 日: “ 夫四 时阴阳者 。 万物之根本也。所 以圣人春夏养 阳 , 秋冬养 阴” , “ 故阴阳 四时 者, 万物之终始也 , 死生之本也 。 逆之则灾害生 , 从之则苛疾不起 。 ” “ 智者 之养生也 , 必顺 四时而适寒暑” ( 《 灵枢 ・ 本神》 ) , 即言人体 生命 活动与 自然 界息息相通 , 自然界的变化直接或 间接地影 响人体 , 而人体受其 影响 , 必 然相应地 出现生理或病 理改变 , 因此有智慧 的人养生 , 一 定是顺应 四时
反 映于人 的规律中。 《 易传 ・ 丰卦 ・ 彖传》 E l : “ 天地盈虚 , 与时消息 , 而况于
人乎 ・ ” 《 易传 》 : “ 昔者圣人之作《 易》 也, 将 以顺性 命之理 , 是 以立天 之道 ,
日阴与阳 , 立地之道 , 日柔与刚 , 立人 之道 , 日仁与义 。兼三才 而两之 , 故
的时间里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 的发展 , 同时也是中医养生理论体 系建构
的哲学基 础。简言之 , 天人合一 即指人与 自然相统一 , 是 不可分割 的整
体,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 人类 作为 自然界 的一分子 , 也必须遵
循 自然界的规律 。人的规律蕴含在 自然 界的规律之 中, 自然界 的规 律又

《周易》治病养生

《周易》治病养生

《周易》治病养生有一些中医跟我说,我不懂《周易》,但多年来不是一样地行医?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不少中医从业人员是否都有类似的感觉,以为医书的知识加临床经验的积累就是中医学的全部。

如果这些就是中医学的全部,那真是小看中医了。

一、一剂药治好腰痛把《周易》的思维引入中医,有什么好处呢?用《周易》的思维来治病的案例,我这里有不少,选一个医理较简明的拿来说说。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男性病人,30多岁。

主诉是腰酸痛一年多。

除了腰酸痛一年多,其他没有明确的不适感。

舌象是略淡,脉象两尺略细。

这个主诉不复杂,肯定是肾虚。

但是由于这个患者没有明显的寒热表现,所以基本上排除了肾阴虚跟肾阳虚。

那么剩下的,不是肾气虚就是肾精虚了。

他病了一年多,以往有医生治过,大多都是用金匮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之类,只是用的时候把丸改成了汤。

假如是肾精虚或者肾气虚,这两个相近的方其实应该都有效果。

但是为什么一直都没有效应呢?进一步再细问,他才说到,腰的酸痛经常发作在早上5点到7点,时不时因为痛而醒。

于是想到,5到7点就是卯时,是阳气上升的时候,对应的是四象中少阳的位置。

少阳就是太阳在东方升起,见到半轮红日,叫少阳。

现在是肾的精气不足,在阳升的时候,当升而不升,气憋住了而腰痛。

当时考虑是这个原因。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寒湿在腰。

为什么呢?我们别忘了,湿性重着,湿性趋下。

白天的湿性趋下是往脚里面走,但是晚上,当一个人平躺的时间久了,湿性趋下,就可能是趋到了腰部,因为腰部是最低位。

但问题是,这个病人没有其他的湿的病象,舌苔也不腻。

所以我的判断还是以肾精气不够力,上升不了为主。

于是以金匮肾气丸为底方,加了两味药:柴胡跟葛根,开了七副,嘱咐他早上5点到6点吃药。

下周他来复诊,问他效果怎么样,结果他告诉我,仅仅吃了一剂,腰痛就好了。

后来他又因为其他病来看病,再问他就说一直都没犯过。

二、药物皆在《周易》中为什么加柴胡和葛根呢?意图就是帮助他的阳气升起来。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众所周知,《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的道理倍受推崇,在很多的领域与学科都渗透着其思想内涵。

尤其对于中医学科来说,无处不体现了其思想内涵对于医学态度,医学方式,医学理念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使得中医养生学发扬光大,就有必要从周易理论视角去审视,去探析,争取找到两者的切合点,发挥《周易》对于中医养生学的指导作用。

文章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的联系:其一,“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其二,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其三,以“潜龙勿用”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不妄作劳”。

1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周易》中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界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自然界来说,我们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要遵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才能够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医养生学创造了自己的理论,即“四气提神”。

中医巨作《内经》依据自然界四季变换规律,认为在春季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在夏季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在秋季要“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在冬季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由此实现养生,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愉悦。

这充分体现了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正是《周易》中天人相应在医学养生领域的具体表现。

2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周易》中也一直在倡导“居安思危”的理念,表现比较明显的在两个章节:其一,《系辞下》记载“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也就是说小善不行,就不会得以荣誉满身,做以下小的坏事,日积月累,竟会造成大罪。

周易的生命哲学及其实践意蕴

周易的生命哲学及其实践意蕴

周易的生命哲学及其实践意蕴*‘医易学“求索周树智**摘要:‘周易“和中医是两门不同的学问,‘周易“是占卜预测学和元哲学;中医是医学科学,是养生治病的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技术学,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保健养生治未病㊁治急病㊁治慢性病㊁救人生命的生命科学㊂但是,易和医又是相通的,‘周易“为中医医术提供了养生治病应树立的总体观念㊁思想方法和前提根基,中医是‘周易“最务实㊁最具体㊁最有实效㊁最成功的应用,是对‘周易“合理性最有力的证明,也是打开中国古代实学哲学文化宝库㊁理解其精髓的金钥匙㊂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学功劳巨大,这一切都应给予充分肯定㊂当今时代人类文明进化已经由古代自然农耕文明时代,跨越近代大机器生产工业文明时代,进化到现代以电子为平台的知识经济机器人生产的后工商业文明时代和互联网大数据信息业文明的现代文明时代,由古代自然农耕文明时代产生的‘周易“中医和‘医易学“,理应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有所进步,无疑应反思其不足,吸取现代自然科学哲学技术理论和近现代西医科学技术理论之优点和长处㊂坚定不移㊁持之以恒地走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之路,走以中医(含‘周易“暨‘医易学“)为基础的中* **本文是作者向陕西省哲学学会2020年12月17日在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举行的以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与哲学创新 为研讨主题的2020年年会提交的发言文稿,经作者修订成文㊂作者简介:周树智(1942 ),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㊁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㊁政治哲学㊂医和西医暨现代自然科学哲学技术理论融合的新路,才能实现创建现时代需要的以中医为基础的中医和西医暨现代自然科学哲学技术理论融合的 人体科学 新医学,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复兴,为人类和自然界和谐共生,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提升人类文明㊁健康㊁美好㊁幸福生活水平,做出新贡献㊂关键词:‘周易“;生命哲学;‘医易学“;人体科学‘周易“和中医是什么关系?‘周易“对中医药学有什么用处?中医药学对‘周易“有什么价值?‘医易学“是什么意思?这是本文拟解答的问题㊂唐代药王孙思邈言: 不知‘易“,不足以成大医㊂ 明代名医张介宾有‘医易“专论,言: 医易相通,理无二致㊂ 钱学森也指出: 我国老中医的行医理论在组建唯象中医学过程中,当然可以而且应该参考医易理论㊂ ①其实,我国老中医看病都在遵循‘医易“为人治病㊂但是,真正知二者及其关系者甚少;而从事哲学研究者,更是很少有人关注中医药学㊂故,本文特对‘医易学“加以求索㊂一首先,我们应在总体上探讨明白 医 与 易 的关系㊂我认为,‘周易“和中医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学问,但易和医又是相通的㊂‘周易“是占卜预测学和元哲学㊂2000年前史圣司马迁的‘史记“说: 昔西伯拘麦里,演‘周易“㊂ ②这里指的是3000年前西周周文王西伯侯姬昌被商纣王囚拘麦里,演义远古时代三皇之首天皇伏羲氏观河图洛书,创制 先天易经 经卦㊃八卦图画,发明二进位制 后天别卦 ㊃八卦㊃六十四卦图像‘周易“一事㊂时周文王推演 后天别卦 ㊃八卦㊃六十四卦图像‘周易“,每卦作‘卦彖系辞经文“,他当然是为了设法逃出商都㊂回到封地西岐后,交给第四子周公旦,解六十四卦爻图像‘易经㊃周易“,44西北哲学论丛(第三辑)①②钱学森:‘钱学森书信选“(下卷),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935页㊂司马迁:‘史记“(第十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99页㊂周公每卦又作‘卦爻象系辞经文“㊂500年后,春秋时代孔子作通论‘周易㊃易传“上下两篇(汉儒谓之 十翼 )系辞,进一步阐释周文王和周公旦所作的‘周易“易经系辞经文㊂这是中国自有文字产生以来一直流传至今㊁最早对 易经 做出最全面系统而深刻解释的历史文献㊂所以,今天无论民间还是学界在谈论 易经 时,都指这部‘周易“㊂‘周易“就是 易经 ,这是人们公认的基本史实㊂从表象形式上看,‘周易“易经确实原本是占卜人的方位和未来行为的筮术,以阳爻 和阴爻 为基本符号图像单位,以三爻为一经卦㊂ 三爻 者,代表天地人 三才 的变易之道㊂以三阳爻 ☰ 乾卦和三阴爻 ☷ 坤卦为卦首,演化出八幅图像为 经卦 八卦图㊂八卦图像由宇宙自然界八种自然事物构成:☰天(乾卦)☳雷(震卦)☲火(离卦)☱泽(兑卦)☷地(坤卦)☶山(艮卦)☵水(坎卦)☴风(巽卦)㊂接着又以二进位制演化出 后天别卦 (复卦或重卦)之上三爻(外卦或上卦)与下三爻(内卦或初卦)合一之六爻为一卦,以六阳爻 ˋ 乾卦和六阴爻 ˋ 坤卦为卦首,进而演化出六十四幅图像为别卦(复卦或重卦)六十四卦,分上下两篇㊂以初㊁二㊁三㊁四㊁五㊁上六爻定别卦(复卦或重卦)㊁中爻之位次,以奇偶数之六㊁九定别卦(复卦或重卦)之阴阳性质㊂六爻者,为变通之道㊂以象数预测决定占卜吉凶祸福暨 方位 ,按照占卜象数预测决策行事,逢凶化吉避祸迎福,是极为玄虚神秘的㊂若对‘周易“易经周文王所作六十四卦的‘卦彖系辞经文“和周公解析每卦所作的‘卦爻象系辞经文“以及孔子所作通论‘周易㊃易传“的系辞文言文,从 图像数理系辞 层次做认真深入反思,求索研究理解其内涵,我们会发现‘周易“易经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先哲圣贤由 敬天 占卜的神学思维方式,向 爱人 立道的理智哲学义理学的理性思维方式转变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特有的实事求是㊁务实求实㊁经世致用之实学的发端,是关于自然宇宙观,社会历史观,现实人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㊁文明观和预测决策未来行为的学问,是中国自有文字以来有据可查的第一部哲学经典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根㊂①54周易的生命哲学及其实践意蕴①周树智:‘周易: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根“,‘文化学刊“2015年第9期㊂。

《周易》与养生1

《周易》与养生1

《周易》与养生
* 导读:《周易》养生思想的核心人生知变、应变、适变三大生存法则。

一.《周易》是一部什么书?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关于研究宇宙万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中国自然哲学典籍,阐明自然宇宙之理,人生之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开山著作。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被列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称为中华第一经。

《汉书艺文志》说:易曰伏曦氏仰观象于天,俯观象于地,
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

这一观点在二千年来基本未变。

三圣是指上古伏曦画八卦,中古的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系以经文,近古的孔子传十翼。

显然,《周易》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从西周至战国由卜筮或哲人共同完成的一部经典著作。

二.《周易》对养生学的影响
自古以来就有医易相通和医易同源之说,中国一代大医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充分说明了《周易》对中医学重要影响。

在养生学方面,《周易》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点,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周易》养生思想的核心人生知变、应变、适变三大生存法则。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学中的《周易》哲学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不可小视。

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关键字:《周易》中医养生哲学正文:《周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

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

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

”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发展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

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

《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

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

”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

”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

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

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作用。

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

”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

另外,中医药补的作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

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二、《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

《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

”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

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历史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作劳”“潜龙勿用”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

《乾卦》初九日:“潜龙,勿用。

”龙是指龙星。

《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

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

《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

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

《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

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其次,要注意节制房事。

情欲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房事必须有节。

若恣情纵欲,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

《千金方》言:“恣情纵欲,命同朝露。

”《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

”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

第三,注意饮食有节。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

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影响健康。

《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

”“内伤脾胃,百病皆生。

”第四,注意劳逸适度。

《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

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

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

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

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

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

《周易》注重道德修养。

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

《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

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

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

”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

《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故“大德者必得其寿。

”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

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

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

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

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

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

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

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

”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

纵观历史我们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韦编三绝。

”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诲人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

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被后人传为佳话。

他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

百岁后仍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

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必然结果,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是《内经》医学的活水源头,《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思维模式,并将其创造性地和养生学紧密结合,从而创立了中医养生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让我们深研《易》理,尽启其秘,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1]《四库提要•易类小序》。

[2][明]张景岳,《医易义》。

[3]《素问•四气调神论》。

[4]《灵枢•本神》。

[5][明]张景岳,《类经•摄生类•不治已病治未病》。

[6][宋]窦材,《扁鹊心书》。

[7][宋]张杲,《医说》。

[8]《素问•上古天真论》。

[9]《庄子•在宥》。

[10]《素问,举痛论》。

[11]《灵枢•九针论》。

[12][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13]徐以经,《中华医易荟萃》,黄河出版社1990年版398页。

[14][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