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历史哲学浅析

合集下载

周易中的阴阳哲学探讨

周易中的阴阳哲学探讨

周易中的阴阳哲学探讨《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其中阴阳哲学更是贯穿始终,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阴阳,是《周易》中最基本的概念。

简单来说,阴和阳代表着事物的两种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属性。

阴通常被认为是柔顺、安静、消极、内在、黑暗、寒冷等特征的象征;而阳则代表着刚健、活跃、积极、外在、光明、炎热等特性。

然而,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并且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含义。

在自然界中,阴阳的体现无处不在。

白天与黑夜,晴天与阴天,炎热的夏季与寒冷的冬季,这都是阴阳的直观表现。

白天阳气旺盛,万物活跃;夜晚阴气渐盛,生物多处于休息状态。

四季的更替也是阴阳变化的结果,春阳生发,夏阳旺盛,秋阴渐起,冬阴主导。

这种阴阳的交替和变化,推动着自然的运行和万物的生长。

阴阳的相互依存关系至关重要。

没有阴,阳就无法存在;没有阳,阴也失去了意义。

比如,没有黑夜的寂静与休息,就无法体现白天的忙碌与活力;没有冬天的蓄积与沉淀,也就难以迎来春天的蓬勃生机。

阴阳双方总是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

当阳气过盛时,阴气会逐渐增长以抑制阳气,反之亦然。

这种动态的平衡使得事物能够保持稳定和和谐的状态。

阴阳之间不仅相互依存,还相互转化。

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

例如,黎明前的黑暗是阴气达到极致,随后阳气开始升起;盛夏的酷热达到顶点后,阴气便开始慢慢滋生,天气逐渐转凉。

这种转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即没有永远的兴盛,也没有永远的衰落。

在人类社会中,阴阳哲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男女之间的关系就是阴阳的一种体现。

男性通常具有阳刚之气,表现出勇敢、果断、主动等特质;女性则多展现出阴柔之美,温柔、体贴、包容等品质。

但这并不意味着男女之间的特质是绝对固定的,而是在不同的情境和角色中会有所变化和融合。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繁荣与衰落、和平与战乱、进步与倒退等现象也可以从阴阳的角度来理解。

《周易》的哲学与生活实践

《周易》的哲学与生活实践

《周易》的哲学与生活实践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易理通变”的经典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理论,以及指导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智慧。

本文将从哲学观点和实践角度来探讨《周易》对于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哲学观点1. 道德修养:《周易》强调修身养性,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一观点认为个人应通过修养内心,培养良好的品德道德,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将其理念融入到工作中,如保持职业道德的高尚情操,做到诚实守信,公正无私。

2. 天人合一:《周易》主张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我们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对抗。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注重环境保护,推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 变化与发展:《周易》强调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适应变化并实现发展是人们生活中的关键。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借鉴《周易》的观点,灵活应对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目标和方式,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二、生活实践1. 管理人生:《周易》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组合来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八卦的思维模式来分析问题,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策略,做出明智的决策,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2. 建立人际关系:《周易》通过六亲六位的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将其运用到人际交往中,注重家庭、友谊和职场中的相处之道。

例如,尊重长辈、与朋友真诚相待、与同事合作共赢等,都是《周易》所倡导的价值观。

3. 生活的智慧:《周易》中的意象和符号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智慧。

例如,将“上善若水”这一概念应用到生活中,意味着要保持谦逊和无私,不断追求进步。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解读六爻卦象,理解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敏锐度和应变能力。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周易》的哲学与生活实践是紧密相连的。

它不仅在哲学层面提供了道德、和谐与发展的思考,也为我们指明了如何应对变化、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及发现生活智慧的方向。

国学智慧的辉煌周易八卦的智慧与哲学思考

国学智慧的辉煌周易八卦的智慧与哲学思考

国学智慧的辉煌周易八卦的智慧与哲学思考国学智慧的辉煌——周易八卦的智慧与哲学思考周易八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深刻的智慧与哲学思考。

作为一种预测的工具和哲学的思考模型,周易八卦不仅在古代受到极高的重视,而且在当代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智慧和哲学两个角度来探讨周易八卦的魅力,并展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周易八卦的智慧周易八卦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它代表了天地自然界力量的种种变化与转化。

周易八卦由八个爻线组成,每个爻线的上下端点可以为阳或阴,形成了64种卦象。

这些卦象通过变换和组合,揭示了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律。

首先,周易八卦以“一阴一阳之谓道”为基础,体现了阴阳哲学的智慧。

阴阳哲学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阴阳两个极端组成的。

阴阳的转化和交融构成了万物的生成和毁灭,展现了宇宙的无穷智慧。

其次,八卦中的每一个卦象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意义。

例如,乾卦代表天、刚健与创造力;坤卦代表地、柔顺与接纳力。

这些卦象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卦象的解读,人们可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深入了解,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与决策。

另外,周易八卦的变化原理也是其智慧的重要体现。

通过变化规则,八卦可以互相转化,形成不同的卦象。

这种变化的原理教会了我们,事物和人生都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只有适应变化并灵活应对,才能取得成功。

这种智慧不仅对古代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周易八卦的哲学思考除了智慧的层面,周易八卦还引发了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等深刻问题的哲学思考。

首先,八卦的运行规律反映了宇宙万物的变化与循环。

通过观察八卦的变化和组合,人们对宇宙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种规律的揭示使人们对宇宙的奥秘和无边界的宇宙有了更加感性与理性的认识。

其次,八卦中的正、反义象征着宇宙间的相生相克。

例如,乾卦和坤卦、离卦和坎卦等,都是生克相对的关系。

这种相生相克的思想可以延伸到人生等方方面面。

周易变化的哲学思考与解读

周易变化的哲学思考与解读

周易变化的哲学思考与解读周易作为一部古代典籍,被广泛应用于哲学、文化等领域,并成为人们思考生活与世界的重要依据。

其核心观念即“变化”,探讨了世界的变化规律以及人们应对变化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周易中的变化观念,并进行解读和思考。

一、周易的基本观点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

其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一字之辩,即“易”。

周易的观点认为,世界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变化是事物的本质特征。

这种变化包括生老病死、生成消亡、兴衰荣辱等各个方面。

同时,周易也主张存在着一种万物共同的本原力量——“道”。

二、周易的变化观念1. 变化的规律周易将变化视为世界的本质特征,并且认为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变化的规律可以通过对阴阳、五行等概念的运用来揭示。

阴阳代表了自然界中两种相对而对立的力量,如太阳和月亮、白天和黑夜等。

五行则代表了五种不同的物质形态,即木、火、土、金、水。

根据这些概念,周易揭示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互影响关系。

通过观察这种变化的规律,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2. 变化的过程周易认为变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非一瞬间的事件。

事物的变化从有无到有,从生长到成熟,再到衰败和消亡。

这个过程中,周易强调了因果关系和相互影响。

变化的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人们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和推导,来揭示变化的规律,并作出相应的应对和调整。

3. 变化的特征周易认为变化是可以预测和把握的。

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人们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结果。

同时,在面对变化时,人们也可以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以适应变化潮流。

变化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观能动性。

三、哲学思考与解读1. 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周易中的变化观念通过对“变”和“不变”的辩证关系的讨论,引发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思考。

周易认为,变化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静止和不变的。

然而,事物的变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种持久而不变的本质——“道”。

《周易》中的哲学思想

《周易》中的哲学思想

《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引言《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涵盖了广泛的哲学思想。

它作为中国古代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一,深受学者们的研究和推崇。

本文将探讨《周易》中的哲学思想。

起源和概述起源《周易》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由当时的统治者周文王和周武王所创造。

它最初是用作占卜的一种方法,用来预测天地人事的变化。

随后,人们开始将这些卦辞和爻辞解释为哲学思想的表达。

概述《周易》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卦和辞。

卦是由六个爻组成的象征图形,而辞则是对卦的解释和分析。

它使用象征和隐喻的语言来揭示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行为准则。

两仪与四象两仪《周易》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两仪”。

两仪是指宇宙中两个互相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其中一仪是阴,代表阴暗、柔弱和消极的一面;另一仪是阳,代表阳光、强大和积极的一面。

两仪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使得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得以平衡和运行。

四象四象是《周易》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将事物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太初”、“阳生”、“阴成”和“物化”。

太初代表事物的起源和未来的潜力;阳生和阴成则代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物化则代表事物的最终成就和实现。

先天与后天先天先天是指宇宙中存在于事物生成之前的状态。

在《周易》中,先天代表着事物的本质和特性,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先天包括了天地之气、阴阳之气和五行之气,它们相互融合、转化和作用,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运行规律。

后天后天是指事物生成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在《周易》中,后天代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事物存在的过程。

后天包括了事物的生长、繁衍和衰退,它们受到先天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事物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影响。

伦理道德与仁义伦理道德《周易》中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类应该遵循天地之道,以达到和谐与平衡。

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概念是“仁”和“义”。

仁仁是一种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爱的情感和行为。

《周易》认为,人类应该发展和培养自己的仁心,秉持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周易》史观与中国古代历史哲学

《周易》史观与中国古代历史哲学

《周易》史观与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周易》史观与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周易》历史观的内容及其价值曾有不少学者论及,但多数似乎语焉不详。

至于《周易》历史观对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是个研究的薄弱环节。

一、《周易》历史观之意蕴中国之有史书,当以《春秋》为先。

《汉书·艺文志》叙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

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是说《尚书》以记言为长,而《春秋》原为记事之籍,后经孔子删节,整理为“六艺”(六门课程)之一。

然《春秋》一书,到了汉代,经学家们却宣称:孔子“笔削春秋”,故蕴有微言大义,以为《春秋》之书法在寓褒贬於记事之文字中,用以示“正名”,定“序分”。

—部《春秋》就非一般的史书,而成了作“经”之法,旨在“借事明义”,为后世立不易之准则。

尤其是董仲舒“谨案《春秋》之中”,“以观天人相与之际”,搞出个“奉天法古”、“三统”、“三正”的循环论历史观,作为经学正统的重要内容。

《春秋》之史学被纳入经学,从中阐发出儒家的古史系统,长期影响着后世史观、史学的发展。

这样,在正统儒家那里,历史哲学往往成为经学的婢女,且以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理论上的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难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地位。

那末,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文化源头究竟在何处呢?我以为在《周易》。

《周易》一书,虽源于卜筮,却以其“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路,由二爻六位;六—卜四卦的象数结构模式,构造成三才一体之道,蕴有社会观和历史观的内涵。

近年再版的胡朴安著《周易古史观》一书,就认定《周易》是一部历史典籍,又“本《序卦》之说,于古史立场而解说之”(见该书《自序》)。

尽管有人对此提出驳议,但也承认胡氏之说“的确是创见”(刘长允:《“周易史观”驳论》,载刘大钧主编《大易集成》)。

这可以作为《周易》具有史书之特征,并蕴有史观内容的一个例证。

《周易》的历史观,由《周易》古经发展到战国末的《易传》,有着明显的体系,并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

《周易》的哲学与宇宙观

《周易》的哲学与宇宙观

《周易》的哲学与宇宙观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宇宙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周易》所反映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易”与“通”的观念上。

其中,“易”指的是变化和易于理解的特点,“通”指的是相互联系和通达的意义。

《周易》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变动的系统,而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通达的关系。

首先,《周易》强调天人之间的关系。

《易经》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与整个宇宙相互联系,因此人的存在与行为会受到天地的影响。

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反映了《周易》中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其次,《周易》提出了宇宙的双元观。

《易经》认为宇宙由两个相对而统一的力量构成,即阴和阳。

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是世界万物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原则。

这种双元观念不仅贯穿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的行为和道德观念。

最后,《周易》倡导了推动变革的观念。

根据《易经》中的卦象和卦辞,人们可以预测未来的变化和发展,并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周易》强调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和社会思潮。

二、《周易》的宇宙观《周易》的宇宙观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思辨性。

它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有序而统一的整体,包含着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

《易经》通过卦象和卦辞的形式来描绘宇宙的结构和运行规律。

《周易》宇宙观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道”。

《易经》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和本质,是所有事物生成和发展的源泉。

道具有普遍性、永恒性和无所不在的特点,它超越了人类的感官和认知能力,但又渗透在每一个个体和事物当中。

另一个重要的观念是“太极”。

《易经》将宇宙的生成和变化比喻为太极图的转动,太极的两个部分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一切事物的变化。

通过观察和理解太极的运行规律,人们可以洞察宇宙间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周易》 古代哲学的智慧之光

《周易》 古代哲学的智慧之光

《周易》古代哲学的智慧之光周易,古代哲学的智慧之光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承载着千百年来智慧的积淀,为人类思维开拓了新的边界。

在这个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智慧之光的闪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概念、阴阳学说、六十四卦以及对当代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周易》这一古代哲学的智慧之光。

一、历史背景《周易》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诞生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形成阶段主要包括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时期的《易传》是对《周易》的早期解释和注解,后来经过战国儒家学者的研究和批判,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周易》。

这部文化瑰宝贯穿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多个阶段,为后世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家所广泛借鉴和发展。

二、基本概念《周易》的基本概念是“易”,其含义是变化、易事、变通之义。

全书共分为六十四卦,每一卦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变化状态。

通过解读卦辞和爻辞,人们可以揭示出各种事物之间的关联、变化、因果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周易》强调“兼济天下”,即要对事物的变化多方位、综合性的理解,以达到和谐与平衡。

三、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周易》的核心理念之一。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传》中,后来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

阴阳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方面。

阴阳的变化和平衡是世界万物发展的根本法则。

通过阴阳的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运行规律,指导生活和决策。

四、六十四卦《周易》包含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自己独特的卦辞和爻辞来阐述其含义。

六十四卦中的每一个卦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变化和状态。

卦辞和爻辞的解读,可以为人们提供智慧、指导和启示。

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有一些卦被广泛引用,如乾卦代表着刚健、进取的精神;坤卦则意味着稳定、柔和,等等。

通过六十四卦的研习,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五、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周易》作为古代哲学的智慧之光,对当代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 ,中 国历 史哲 学 的研 究 ,于外被 西方 的坚船炮 所击 题。起源于晾讶的人类文明,首先面临的一个 问题
溃 ,于内则被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袭所瓦解。到五四 就是人类所生存的宇宙 ,茫茫洪荒 ,由何而来。此类
运 动时期 ,以李 大钊 为 代 表 的 中 国先 进 的知 识 分子 解释,如宗教之创世说 ,认为宇宙与人类皆是由造物
尽 管 中国哲 学史不 乏对历 史之 思 ,如丹 笔著史 、 臧否人物、窥测时变 、感慨风云 ,却缺乏对历史反思 的系统之著作 。《周易》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 ,首先 是一本 占 b用书,正 因为如此才使随后 的几千年里 对 它 的研究 总是 充满 了神秘 主义 的色彩 。拨开历 史 的烟雾 缭绕 ,每代 哲学 家 的辛 苦耕 耘 ,使 它的本来 面 目得 以还原 ,它不 仅蕴 涵着深 刻 的思辩哲理 ,其发 射 出 的光 芒也 辐射 到史 学之思 。
收稿 日期 :2012—02—25 作者简介 :张耀 天(198l一 ),男 (汉),河南项城,博士
主要 研 究 周 易 历 史 哲 学 。
浩瀚 书海 中。
一 、 周 易历 史 哲 学 的 何 以可 能
周易与历史之关 系,学者多立意于“易中有史” 或 “以史 说 易 ”。前 者试 图从 周 易 之 中寻 求 到 历 史 记载 之痕迹 ,如多 数学 者 认 为 周易 之爻 辞 、卦 辞 ,多 有涉及到周代建国前后的社会生活 ,如有关政治、军 事 、经 济 、文 化 等 诸方 面 。“以史 说 易 ”,则 认 为 《周 易》一书如同《左传》、《史记》一般 ,事实上是一部历 史著作 。而事实上 ,《周易》不仅可以作为 中国哲学 的“教科 书”视 之 ,其 间也 充盈 着 对 历史 之 变 的 沉思 。
摘 要 :尝试对 周 易历史 哲学进 行探 索 ,一方 面肯定
周易的哲学意义,同时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出发 ,分析
概述 周 易历史 哲学 的合 法性 、研 究意义 及研 究路径 。
关键词 :周易 ;历史 哲学 ;合 法性
中 图分 类 号 :B221
文献 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8976(2012)02-0004-04
的“易”,在周易传统研究过程中,有三个基本特征 : 一 是易 道广大 ,有 天道 、地 道 和人 道 ;二 是 易 以道 阴 阳 ;三是 易 之变 易 、简易 、不 易 。在 这 三个 基 本 特 征
德 心性 的聚敛 过程 ,在 黄 河 流域 则 形 成 了 中国儒 家 中,第一原则是属于实在论的原则 ,后二者则是属于 文化的主要文化范式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自其产 辩证法 的原则 】。中国哲 学 花落 三 蒂 儒 释道 ,三 教
2/44 4-7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年 第 13卷 第 2期 J.Changehun Inst.Teeh.(Soe.Sci.Edi.),2012,Vo1.13,No.2
1墨

CN 22.1322/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周 易历 史 哲学 浅 析
张耀 天 (中南 财经政 法大学 武 汉学 院 ,武汉 430079)
立在对 整 个人类 命运 的思考 之上 。 当然 我们不 能排 言》。读《易》,韦编三绝。日:‘假我数年,若是 ,我
除认识 序 列先后 的现 实情 况 ,即 国人 只 能是 先认 识 于《易》则彬彬矣。”’
本 民族 的历史 ,而后 才 可 以产生 对 世 界历 史 的认 识
周易之古经文大部分形成于殷周之际 ,从基本
也 ,坤阴物也。阴阳合德 ,而刚柔有体 ,以体天地之 撰 ,以通 神 明之 德 。其 称 名 也 ,杂 而 不 越 。於 稽 其 类 ,其衰世之意邪?”借孔子之 口,来述说宇 宙之发
周 易哲学体 系为研 究 之基 础 ,采 取 宏 观 和微 观相 互 生 :乾坤为 易之而 用 ,乾 坤犹 如 男女 的生 殖 器 ,彼 此
周 易 的辨 证法 的基 本思 想可 以用来解 释历史 发 展 的基 本规律 。以伏羲 八卦 图为例 。此 图之变化 基 本 沿袭 阴 阳之变 ,同时 构成 该 图 的基 本 元素 是 阳爻 和阴爻 ,阴 阳是 对待 对 立 之关 系。从 空 间之 角 度来 观 察 ,从 空 间 的角 度讲 ,八卦 分别代 表八种 不 同的事 物 ,由阴 阳互 动 而产 生 的 八 卦 ,彼 此 互相 运 通 ,以有 序 的基 本运 行方 式 ,实 现 万 物 的生 长 。基 于历 史 之 解 释也 是 如此 ,如“贞下 起元 ”、“既 济未 济 ”等 ,历 史 之发展 也是 如此 。
生之初 ,就一直成为学者研究的中心 ,儒学的创始人 皆认 同于 “万 物源 自于道 ”,但 道之 于 周易 来 说便 是
孔 子也 说 ,“加 我数 年 ,五十 以学 易 ,可 以无 大过 矣 ” “易道 ”,“易 ”是 历史发 生 、发 展 、演变 的基本 原则 。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产阶级革命之要求而出现的,中国近代历史哲学之 之 ,殷周政权的转移与西周政权的由盛而衰 ,使得周
发展 并不 落后 ,如 晚清 经 世 实学 多 有 对历 史 之 变 的 人 反省 出殷 鉴不 远 的戒 惕之心 。”c2]
反思 ,但 由于 国运不 济 ,救亡 成 为各个学 派关 注 的焦
周易解决 了历史哲学中:有关宇宙起源的基本 问
然 自立 ,必须 有其纯 理论 上 的立足点 ,这是 毫无疑 问 次大的政治社会大变革:一是殷商政权的更迭,二是
的 ;但 同时 ,任 何思 想理 论在根 本上 又首先是 现实 生 春秋乱世。周易形成期 的作者们 ,都经历了“高岸
活 的产 物而 非单 纯 是 前人 思 想 的产 物 。就 此 而 言 , 为谷 ,深谷为陵”的巨变,所 以周易之产生是有其特
首先 ,周 易历史 哲学 是哲 学 。作 为一 门哲 学 ,从 体系上讲应当具备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那么周 易历史哲学应该是是周易哲学 的基础上,建立其本 体论、方法论 和认识论 ,进而去总结 和研究 历史现 象 ,其 核心理 论从某 种意 义上讲 ,它是 一种 建立 在宏 观话语 体系 之上 的、思 考 世 界过 去 与 人类 未 来 的哲 学体系。周易历史哲学 以周易哲学体系为基础 ,进 而表达 中国人 对历 史 的 反思 、对 现 实 的总 结 和对 未 来 的展望 。
“《易》之兴 ,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 ,其有忧患 乎”(《系辞上》),“《易》之兴也 ,其 当殷之末世,周 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王之事邪?是故其辞危 ,危 者使平 ,易者使倾 ”(《系辞上》)。印证《史记》所记 载“昔西伯拘羡里 ,演《周易》”,结合《周易》的成书 时间考证 ,可以猜想《周易》是一本集周族开国的历 史及政治经验于一身的书 ,周族的贵族 以《周易》教 材教育后代 ,反思殷商之败。《庄子 ·天下》称 “道 术将 为天 下裂 ”,所谓 “道 ”即指 “一 阴一 阳之谓道 ”, 是对 整体 世界 的根本 把握 。 由于 历史条件 和思维 水 平 的限制 ,《周 易》的作 者 可 能会 对世 界 的认 识 和把 握不 及后 人所期 望 的那般 清晰 、深 入和具 体 ,但毕 竟 是从 整体 上对世 界 做 出的一 种 把握 ,因而 这 种认 识 和把 握就 必然 是全 面 的、系 统 的 。春秋 战 国时期 的 历史 背景 ,已经 给这 种 可 以指导 宏 观 问题 的理论 创 立提供 了 “全 景 ”式 的素 材 ,所 以我 们 有 理 由相 信 《周 易》可 以作 为一部 指导性 的 “圣 经 ”面 目,出现 于
对 马克思 主义 历史 哲 学 进行 宣传 ,并认 为马 克 思 主 主所创 造 ,宇宙之 秩序也 是 如此 。 《系辞 传 下 》如 此
义 的唯物 史观将 历史 学提 到 了与 自然科 学 同等 重要 解 释宇宙之 生成 :“子 日 :乾坤 其 易之 门邪 ?乾 阳物
的地 位 ,是 史学 界 的 一 个新 纪元 。 中国历 史 哲 学之 研究 ,并不 能局 限于 西方哲 学 的学科框 架之 内 ,而应 该 以各个 时期 的历 史 哲学 思 想 资 源为 研 究对 象 ,以
其次 ,周易历史哲学是建立在对历史分析之上 的哲学。历史的传统概念应该是人类经验 的积 累, 或是 文本 、文 寸 、文献 、史迹 等可 视物 的总结 ,事 实上 历史 并非单 纯是存在 物 的“影射 ”,在人 类 总结 历史 的过 程 中 ,必 然有 一种 内在 的思 想 或 多或 少 地 进 行 指导 ,大体会 对历史 产生两 种质 疑 :一 是历史 演 变是 否有规 律可遵 循或是 需要遵 循何 种规 律?二 是历 史 知识或 历史 反 思何 以可 能 或 是 历 史 知 识 的性 质 如 何?国人述史 ,对于 “天道 ”并非妄谈 ,而是 中 国人 特殊 的认 知方 式 ,将 对历史 的认识 融入 到生命 之 中 。 这种著 史之法 ,似乎 有狭隘 民族观 之嫌 ,但 中国历 史 哲学之建构,是中国人对于人类史的特殊认识 ,而非 是 中国人 对 国家史 的认 识 ,故 中国历 史 哲 学 并 非是 “中 国的”历史哲 学 。周 易指 出 ,“分 刚上 而 文柔 ,故
历 史 图象来 ,完整 的历 史 图象 乃 是 史 家运 用 这些 数 同的历史背景 :“就天命观而言 ,我们可 以由 ‘天命
据 炮制 出来 的。没有 一种预 先假设 的世 界观就 无从 不僭 ’(《尚书 · 大诰》)到“天命靡常”(《诗经 ·文
着 手历 史研 究 ¨J。当前 历 史 哲学 之 研 究 ,多 是对 史 王》)的转变 ,体察出敬天保民是周代天命观的主要
以及建立对世界历史认识的总体框架 。
素材的整理到系统性 的编撰 ,很难证 明周易是出 自
第三 ,周 易 历 史 哲 学 是 史 学观 、历 史 观 研 究 的 一 个作者之手 ,笔者赞同周易是至少几代人集体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