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阅读文献
完整版易经大全

完整版易经大全
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
它是一本讲述卜筮、六十四卦和阴阳学说的书籍。
易经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为深邃和复杂的瑰宝之一。
简介
易经的含义是“易于理解的经书”。
它记载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人类行为和宇宙规律的思考和观察。
易经主要以卦象来表示各种事物和现象,卦象由六个爻组成,每个爻可以是阴(细)或阳(粗)。
主要内容
易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应用价值
易经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宗教、哲学和文化
价值。
它被用于卜筮、预测、决策和修身养性等方面。
1. 卜筮:易经可以通过卦象和爻辞的方式进行卜筮,预测未来
的发展和变化。
它被认为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占卜方式。
2. 决策:易经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的方法。
通过对
卦象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趋势,从而做
出明智的决策。
3. 修身养性:易经对人类行为和处世态度提供了一种指导。
通
过研究易经的原理和智慧,人们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心灵修养。
结论
易经是一部探讨自然和宇宙规律的经典文献,具有重要的宗教、哲学和文化价值。
它通过卦象、爻辞和象辞的方式,揭示了事物的
特性和发展趋势。
易经在卜筮、决策和修身养性等方面具有广泛的
应用价值。
从文献学的角度制定古籍《周易》的研读计划

从文献学的角度制定古籍《周易》的研读计划
制定古籍《周易》的研读计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定义研读目标:确定研读《周易》的目的和要达到的效果,比如加深对其思想内涵的理解、掌握其经典阐释方法、探究其历史背景等。
2. 制定研读计划:建议先按照《周易》的结构组织进行研读。
如,先将《周易》分为《易传》、《系辞》、《象传》、《彖传》、《文言传》等部分,然后将每个部分内的内容分解成一章一章进行研读。
另外,也可以结合学术著作对《周易》中的重要概念进行逐一解释。
3. 选择研读方法:研读计划需要明确采取何种方法进行研读。
例如:全书逐句解读、对重要章节进行深入剖析、对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等。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籍。
4. 安排研读时间:在制定计划时建议考虑学习者的时间和接受程度,逐步深入研究。
可以安排每天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研读,同时可以将时间投入到经典阐释方法、历史文献、学术研究等方面。
5. 总结与反思:在研读过程中,可以对自己的发现、理解和想法进行整理和总结,以达到更好的理解。
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研读计划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之,《周易》作为一部重要的古籍,其内容涉及思想、哲学等多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历史和文化的视野,还可以对自身的思考和做事方式有所启发。
《周易》中的商代文献

《周易》中的商代文献
贾海生
【期刊名称】《殷都学刊》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考古发现和学者们的研究已经证明<周易>来源于商代的数占,与商代文化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周易>中的卦、爻辞中保存有商代的文献,对其论证,则可以对古代文献典籍的形成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贾海生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古籍所,浙江,杭州,31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1
【相关文献】
1.此中甘苦寸心知——撰写多卷本《商代史》第四卷“商代国家与社会”的体会[J], 王宇信
2.出土文献中的创世神话与《周易》宇宙生成观 [J], 刘书惠
3.《周易》卦爻辞所见商代贞人考 [J], 韩高年
4.出土文献中的创世神话与《周易》宇宙生成观 [J], 刘书惠;
5.从甲骨文研究看商代文化——与考古学、神话传说与古文献结合 [J], 尹彰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易》晋卦“鼫鼠”新证

《周易》晋卦“鼫鼠”新证
王毅
【期刊名称】《周易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联绵词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以音表义,所以从字形上往往不能得到准确的意义信息.《晋》卦中“鼫鼠”是联绵词,表示迟疑不决之貌.通过转语系联,发现“鼫鼠”与“首鼠”、“犹豫”、“蹢躅”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然后,比较《晋》卦中的类同句,回归语境,证明“鼫鼠”训作“迟疑不决之貌”是合理的.【总页数】5页(P71-75)
【作者】王毅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1
【相关文献】
1.《周易·晋卦》与"迎日歌" [J], 武家璧
2.自昭明德积极上进——《周易》"晋"卦的解读 [J], 苏明
3.文饰之辨:《周易》贲卦新释 [J], 余慧
4.马王堆帛书《周易》竆字揭秘──南宫括作《周易》新证 [J], 任俊华
5.《周易》咸卦卦名及爻辭新詮 [J], 禤健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秋战国的文字演变的参考文献

春秋战国的文字演变的参考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字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字也不断地演变、发展。
以下是一些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演变的参考文献:
1. 《东周列国志》:此书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记录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当时的文字演变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 《说文解字》:这是一部讲述汉字的字形、义理、音韵的书,其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文字演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为我们理解当时的文字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3. 《史记》:这是一部叙述中国古代历史的书,其中所涉及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演变,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字变化也有很大的帮助。
4. 《周易》:这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其中的卜辞、卜筮等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字演变。
5. 《甲骨文大字典》:这是一部集大成的甲骨文字典,其中收录了大量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甲骨文,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字演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以上这些参考文献对于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演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献来了解当时的文字形态、用法等方面的情况。
- 1 -。
《〈周易〉导读——帛书〈易传〉》简介

状 综述 ” 、 “帛书《易 传 》 所 引 用 之 卦 爻辞 ”》 和 李 混 的《 心 统 性 情 图》 进 行 了分 析 、 探 讨 。 第
书《 易传 》 原文” 三部 分 内容 , 方便读 者参考使 用。该 书
八章“ 《 周 易》 古 经 译 评 ”。作 者 从 取 象 思 维 角 度 入 手 , 将《周 易 》 古 经 解 释 得 浅 显 易懂 。作 者 力 求 直 译 , 同 时
“刚健 厚 德 ” , 主要包 括“ 道德 观” “ 君 子观 ” “ 小 人观” 三 部 分 内容 。作 者 分 别 从 伦 理 、 道 德 方 面 探 讨 了《 易经 》 的文化价值。 第三章“ 玄 妙思维” , 主 要 分 析 了《 易经 》
因 帛书《 系辞 》 与今本《 系辞》 内容 基 本 一 致 , 比较 的空 间不大, 而《 要》 篇 并无 实际意 义上 的解释 卦爻辞 的 文
本书共有八个章节。第一章“ 天理人道 ” , 主要论述《 易
经》 的哲 学价 值 。作 者 从 《 易 经》 对现 实摹 写与规 范 的
双重作用 、 阴阳范畴 、 现 实 与 现 世 观 、变通 与 变 革 观 四
个 方 面 对《 易经 》 的 哲 学 内涵 进 行 了简 要 探 讨 。 第 二 章
字, 因此 , 作 者 将 研 究 重 点 集 中 于 帛书《易 传 》 的 其 余 四 篇 。本 部 分 作 者 分 “究 天 人 阴 阳 之 变 的 《二 三 子 》与 《 衷》 ” 、 “ 明 学 聚 问 辩 之道 的《 缪和》 与《昭 力 》 ”两 部 分 展
的 思 维 方 式 与逻 辑 方 法 。作 者认 为 , 取 象思维发展 、 形
泛 的人 生 启 示 , 它是 写给 中 国古代 君 子 的人 生指 南。
医古文周易三则原文及翻译

医古文周易三则原文及翻译从古至今,周易是中国十二典籍中最受重视的一部。
它是一本包含了各种玄学道理和传统文化的古老书籍。
在众多经典中,有三则原文和翻译深受世人推崇。
它们涵盖了许多重要的道理,是人们思考,了解和探索文化深处的经典资源。
首先是《易大畜小畜》原文和翻译:“没之有,益者天之道也。
柔弱胜刚强,德之长也。
”翻译过来便是,低调的才是有利的,是上天的法则;柔弱胜过刚强,是美德的长久之路。
其次是《易坤》原文和翻译:“顺其自然,能久也。
自然畅无碍,其道久也。
”翻译过来便是,顺应自然的话,可以持久久;自然畅通,他的道理永远不变。
最后一则是《易复》原文和翻译:“变易在石,吉凶可见。
变易在人,吉凶难测。
”翻译过来便是,石头能够表示变化,可以观察到吉凶象征;人的变化,很难判断出吉凶吉凶。
从这三则原文和翻译,我们可以看出,周易的道理深刻而复杂,探讨自然界变化与吉凶象征,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真知灼见。
它提出了“柔弱胜刚强”、“顺其自然”和“变易在石及人”的论点,指导人们正确面对万物变化,勇敢探索未知,有效避免吉凶可见和难测之中的不确定性,寻求自由自在。
一直以来,周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
它的古老书籍不仅是古代传统的珍贵文献,也是玄学研究的宝藏,时至今日仍然受到学者和读者们的珍视,其原文和翻译也被广大群众所推崇,弘扬着古老的文化传统。
要想更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周易,掌握它的深刻与多样性,我们必须打开一扇窗口,望着古代的传统文化,去认识它的精髓,去搜索它的种种秘密。
它不仅仅是一本古老书籍,也是探索人类思想深处的宝藏。
让我们踏上一段探索的旅程,开启一段寻找真理的探寻之旅,深入了解周易,发掘它里面隐藏着的深度。
古老而珍贵的文化经典,从古至今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它涵盖着无穷的智慧和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而《医古文周易三则原文及翻译》正是周易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意义的文字,在古老的周易传统中,它们承载着无穷的人文精神,激发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去拥抱真理,去运用真理。
《周易》及论文其哲学论文(强力推荐)

《周易》及论文其哲学论文记得是在去年,责任编辑专程赴京,邀我设计、主编一套关于《周易》人生哲理的应用方面的丛书。
这使我一时很踌躇。
一则我虽然研究过《周易》,但那是从文学和文献学角度进行的,而且只涉杂志及古经部分(1);再则自那以后,我虽然一直想从哲学角度再对《周易》、尤其大传部分作些研究,杂志期刊却总苦于没有时间(2);三则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从“应用”的角度去研究《周易》,而且杂志期刊担心一说到《周易》的“应用”,人们就论文会想到占卦算命之类的事情上去。
发表我是一向服膺“善易者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不占”、“子不语怪力乱神”一类古训的。
不过河北教育考试院招生,我最后还是应承下来了。
期刊这主要是我的朋友、任教于作为国家社科研究基地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的林忠军教授,给了我巨大的心理支持。
我们决定共同主编这套丛书。
他在《周易》研究方面的功力是我素所钦信的。
何况还有我的朋发表友们、尤其是在《周易》研究上造诣颇深广州市教育局教师招聘、曾承担发表国家级周易研究项目的杨庆中博士的加盟,这更使我信心倍增。
转眼之间,已经寒暑,各方书稿,陆续告成。
批览之余,考虑到福建教育频道故事会这套丛书的读者层面的特殊性,我想略谈一些想法,一是简要通俗地介绍一下《周易》论文其书的情况,二是借此机会梳理一下我对《周易》哲理的若干感想期刊,以就教于广大读者。
1.研究《周易》的意义及其方法《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
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系。
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思想和道家发表思想在相当程度上的合论文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
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杂志道家玄思也。
两家思想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论文的,这浙江教育高考录取就是当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素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
但事实上,《周期刊易》本来并无所谓哪家的。
唯其如此,先秦诸子许多都论文跟《周易》有所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阅读文献主讲人:燕连福一、《周易》的命名(一)“周”,1.指周代《易经》有三个版本:《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分别形成于夏、商、周三代,其中《连山易》最早,《周易》最晚。
《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2.指周普“连山者,像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今天所说的《周易》,实际上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二)“易”,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上日下月为易。
“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
”“易者,日月也。
”“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
“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化为易。
“易,即蜴。
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
《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
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也就是说因为日月轮转,寒暑交替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世界景象。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定理”,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定理”里,都可以用这个“定理”来释解。
即“大道至简是也”。
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三)周易既是自然科学,也是人文科学易经是群经之首,群经之始,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
但是,不能过分扩大易经。
如果说“潜水艇”、“原子弹”的思想来自易经,并以六十四卦通解元素周期表和DNA,这就有点过分夸大易经的作用。
也不能完全贬低易经的作用,杨振宁曾批评“易经影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何祚庥说“易经还影响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这需要辩证地看。
要实事求是地看到易经的作用,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2易经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它无形中塑造了中国人的七观:中华民族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革命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对立统一”的世界观,“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利用安身”的价值观,以及阴阳爻就是0 和1、使思维与数发生联系的科学观。
(四)学习周易三个意义第一点,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比如:自信。
人应不应该有自信,这种话不能用有或者没有来回答,《易经》里面“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是包括自信在内,但是我们中国人只讲自,只讲自觉、只讲自反、自省、自律,我们从来没有讲过自信。
现在年轻人太自我、太自信,恰恰缺少一些自省和对他人的观照。
第二点,理解神秘性道德性现在我们科学发达了,我们可以把《易经》里面的神秘性(风水、算命、择日、起名、符咒、八字、命理、预测、铁板神数),整个把它用现代化来诠释。
但是它的道德性,你是没有办法取代的,所以《易经》的道德性在二十一世纪还会得到很大的发扬。
第三点,求同存异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谁也挡不了。
可是现在大家看到,凡是全球性的活动,都有人很激烈的抗争,这是为什么?就是缺乏对差异性的尊重。
而《易经》,四个字就解决了:求同存异。
我们会尊重每个地区的文化,但是我们会在这当中找出一个最大公约数,变成大同的基因,这个只有《易经》做得到。
二、《易经》的基本内容(一)“经”,指六十四卦的卦形和卦辞、爻辞卦形:包括六十四卦、八卦和爻。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成的;八卦的构成基础,是阴(——)和(——)的符号,古人用这两种符号三叠为八种不同形状的三划线条组合体,其卦名、卦形及象征物的对应关系是:1 、八卦:周礼称为“经卦”八卦卦象图3卦名自然人属性动物身体方位季节乾卦天父健马首西北秋冬间坤卦地母顺牛腹西南夏秋间震卦雷长男动龙足东春巽卦风、木长女人鸡股东南春夏间坎卦水、雨中男陷豕耳北冬离卦火、日中女麗雉目南夏艮卦山少男止狗手东北冬春间兑卦泽少女悦羊口西秋2、六十四卦:八卦两两相重,出现64 种不同形状的六划线条组合本,即六十四卦,周礼称为“别卦”。
六十四卦各有其名及所喻示的象征意义。
如两乾自重仍名乾卦,取天体运行不止之象,喻示开创万物的阳刚之气;坤下离上为晋卦,取火在地上,如日升起之象,喻示事物晋长的情状。
其他诸卦无不如是,均以特定的象征形象,喻示各种事物、现象的发展情态。
3、爻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皆有六条线形,称为“爻”,阳爻(——)均以数字“九”代表,阴爻(——)皆以数字“六”代表。
每卦诸爻自下而上,各有位次,称初、二、三、四、五、上。
因此,各卦凡阳爻居此六位者,分别称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凡阴爻居此六位者,分别称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4、卦爻辞在六十四卦符号下撰系文辞,揭明各卦各爻的寓意,即为“卦爻辞”。
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义。
爻辞每爻一则,指示该爻寓旨。
这样《周易》共有六十四卦384 爻,故相应地系有64 则卦辞,384 则爻辞。
(乾、坤两卦分别多出一则用九、用六文辞)。
卦爻辞阐说哲理,多用“假象喻意”的譬喻方式,使隐含在“卦形”背后的义理较为具体、生动地显示出来。
5、编卦次序六十四卦有一定的编排次序,(详见《序卦传》),前三十卦为上经,后三十四卦为下经。
早期文献所称周易者,特指“经”部分。
因此,当卦爻辞撰成之后,一部兼具卦形和文辞两大要素的独特的古代哲学专著——《周易》,终于以完整的面目,严密的体系出现于世,流传不衰。
六十四卦:46、64 卦卦名速见表57、读易要例(1)卦时64 卦表示64“时”,即塑造出64 种特定背景,从不同角度喻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中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理。
如“泰”卦象征通泰之时的事理,“讼”卦象征争讼之时的事理,“未济”卦象征事未成之时的事理,余可类推。
每卦六爻的变化情状,均规限在特定的时中反映事物发展到某一阶段的规律。
阅读64 卦,不能不把握卦时这一概念。
(2)爻位64 卦每卦各有6 爻,分处六级高低不同的等次,象征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或上或下,或贵或贱的地位、条件、身份等。
六爻分处的六级等次,称为“爻位”。
六级爻位的基本特点:初位:象征事物发端萌芽,主于潜藏勿用;二位: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主于适当进取;三位: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于慎行防凶;四位: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主于警惕审时;五位: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主于处盛戒盈;上位:象征事物发展终尽,主于穷极必反。
古代六位分别象征:初为士民、二为卿大夫、三为诸侯、四为三公近臣、五为天子,上为太上皇。
(3)三才6把六爻位序两两并列,则体现三级层次,前人认为:初、二:象征“地”位。
三、四:象征“人”位五、上:象征“天”位。
合天、地、人而言,谓之三才。
这是从另一种角度观察爻位,亦可表明六爻的高低等级区别。
“系辞下传”: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
“说卦传”: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书而成卦。
《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在中医中药里三才为“天冬”、“地黄”、“人参”。
(4)当位与不当位六爻位次,有奇偶之分:初、三、五为奇,属阳位;二、四、上为偶,属阴位。
六十四卦384 爻,凡阴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均称“当位”、得位、得正;凡阴爻居阳位、阳爻居阴位,均称不当位、失正、失位。
当位就象征着事物的发展遵循规律,具有合理性;不当位就象征着偏离或者背离了正道违反了规律。
当位不是意味必然吉,不当位也不是意味着必然凶;因为当位可能转化为不当位,不当位也可能转化为当位。
(5)中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为下卦中位,第五爻为上卦中位,两者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周易称“中”。
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
若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则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在易爻中尤具美善的象征。
中和正相比:中德优于正。
因为正未必中,而中则无不正也。
六爻当位者未必皆吉,而二五之中,则吉者独多。
与先秦儒家中庸思想,正相吻合。
(6)乘、承、比、应上爻乘凌下爻谓之乘。
下爻紧承上爻谓之承。
诸爻相连并列者谓比。
下三爻与上三爻两两交感对应。
(7)二体64 卦中每卦均含两个八卦符号,凡居下者称:下卦、内卦、贞卦。
凡居上者称上卦、外卦、悔卦。
上下体可象征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下为小成阶段,上为大成阶段;又可象征事物所处地位的高低、或所居地域的内外、远近等。
三、《易传》的思想《易传》包括《文言传》、《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七种十篇。
诸传的内容要点如下:1、《文言传》,共两章,分别阐发《乾》、《坤》两卦的意义。
可能因为两卦为周易哲学入门之根本,故专为衍释。
2、《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两篇。
每卦均有一则,共六十四则,分别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辞及一卦要旨。
73、《象传》亦随上下经分为两篇。
包括《大象传》和《小象传》两类。
前者每卦一则,共64 则,分别阐述64 卦卦形的取象原理及其象征意义;后者每爻一则,共384 则。
(乾坤两卦各多一则用九、用六文辞,故小象传也相应多了两则)分别解释诸爻象旨。
4、《系辞传》,因其篇幅较长,自分为上下。
主于通说《易》理,兼论周易作者、创作方法、成书年代、占筮原则等问题。
并穿插解说19 则爻辞的意义。
5、《说卦传》,先说八卦起源、八卦方位等问题,然后集中说明八卦的取象特点,并广引众多象例,是今天探讨易象的产生及推展的重要资料。
6、《序卦传》,分析64 卦的编排次序,并揭示诸卦前后相承的意义。
7、《杂卦传》,另外把64 卦分为三十二组两两相举,以精要的语言说明卦义。
四、易的四种方法易经看世界,有四种方法:1、象“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任何复杂的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范畴、特定层次、特定位置上都会表现出其形象,天文、地理、人相,都是象;如果能够直观感觉到事物的形象,就可以进一步分析、体会、总结、归纳,并了解事物发展变化之规律。
《易传.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在易经中,象就是卦和爻体现出来的。
人们常用象的方法来认识事物,所谓心随相转,是说人的象是由心决定的,心决定相貌的转换,心正、则舌头正、则五官正、则相正。
2、数《易经》节卦有“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系辞上》“极数知来谓之占”,;《说卦传》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体现出周易用数来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特征。
数,是《周易》特有的符号和数量形式;所谓数者,尺度分寸也。
有条不紊、进退有据、乘势而起、顺势而为、借势而雄,皆为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