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20200521123312)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和易学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有关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与易学相关的理论支持。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的身体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而这也是易学所研究的对象之一。
同时,中医的诊断方法也与易学有着共通之处,如中医的八纲辨证法和易学的八字命理等,都是通过观察人的身体特征和生命活动,来推断个体的命运和健康状况。
另外,在古代,许多中医大师也是易学专家。
如《黄帝内经》的作者黄帝就是一位卓越的易学家,他的医学理论也深受易学的影响。
同时,也有很多中医医案和经验,被运用到了易学的实践中,如《神奇经》中记载的针灸疗法就是以中医为基础的。
总之,中医和易学之间的互动和互相影响,使得两者的理论体系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发展和完善,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具有综合性和科学性的健康保健和命运预测方法。
- 1 -。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小议《周易》与中医《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为吾国吾族文化之源,中医乃吾民族文化之系,二者关系以为何?唐人逊思邈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乃言易之于医具其指导意。
明人张景岳复言:“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
”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
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必多有发挥。
医易相通,相得益彰。
可见一斑。
易理之于医学,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皆有史可微也。
今且可观之,凡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体系,皆明显受到《易》之影响,且渐成其有机组成部分。
纵观中医之发展史,易学之兴衰对其产生作用之大,实不可估量。
自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之演变,为中医之前行供以理论武器。
同时,也正因中医学之蓬勃发展,亦反之作用于易理之探讨、领悟。
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之轨道而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必于象数之理解囿于一隅,难得发展。
故于易理之指导下,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时空条件下来解读事物,此大一统之思想乃使中医所独具特色。
《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内经》复曰:“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
《内经》复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属一国计民生耳。
张景岳故言:“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
周易与中医(三)——易与中医的关系

周易与中医(三)——易与中医的关系今天继续周易与中医这个话题,讲到了第二点:“易”与中医的关系。
1.首先要明确“易”的概念。
古有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而流传下来的、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周易》。
《周易》是经过儒家解读的易学,影响最大,后世学者主要根据《周易》研究易理,就常把“易”和“易经”作为对《周易》的专称了。
易与卜筮不可混为一谈。
易而称学,已不是原始的卜筮了。
作为历史素材的筮辞,经过一些思想家的研究整理,结合了天文、地理、物候、社会人事等知识,揉入了阴阳五行的学说,形成了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易学。
庄子谓“易以道阴阳”,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卜”,《汉书·艺文志》将《易经》列于儒家“六艺略”中,说明古人早已开始将学术的易与卜筮的易相区别了。
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也说:“以卜筮视易者,亦蠡测之识,窥豹之观也。
”尽管卜筮至今在社会上仍有流行,但研究医易关系,绝不是研究卜筮对中医学的影响。
2.医易同源“医易同源”的“易”是指《周易》历史上最先明确提出医易同源的是明末张介宾的《类经附翼·医易义》,与张介宾同时而稍早的名医孙一奎虽未有“医易同源”的提法,但他在《医旨绪余》中有意思相仿的论述。
张介宾将《内经》与《周易》对举;孙一奎认为阴阳太极之理“经于四圣则为易,立论于岐黄则为《灵》、《素》。
”可见他们所讲“医易同源”之易,确是指《周易》而言。
而同源之“源”是阴阳太极变化之理。
3.医源于易“医源于易”的“易”不是指《周易》,而是指上古易理,也既是“医易同源”的“源”。
“医源于易”是在清代医家中出现的提法。
清代医家提出“医源于易”时,“易”的含义已有所不同。
如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说:“易象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辞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
”唐宗海《医易通说·考辩》谓:“上古之易,并无文词。
至文王、周公、孔子,乃作《彖》《象》《爻辞》《系词》,皆是‘易’之注脚。
《易经》与中医学

《易经》与中医学《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洞察自然之道,领悟天人合一之理”。
而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本文将探讨《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分析其思想内涵和相互影响。
一、《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是一部集中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经典著作,其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
《易经》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阴阳”、“五行”、“八卦”。
其中,“阴阳”是指事物对立统一的原理,表明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代表了事物相互关系和演变的过程;“八卦”是表达阴阳和五行关系的符号系统,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规律。
这些思想构成了《易经》的主要理论框架。
二、中医学的思想基础中医学作为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秉承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健康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协调的结果。
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可以总结为“阴阳”、“五行”和“整体观念”。
其中,“阴阳”理论指导中医学对疾病、人体和药物的分类和操作;“五行”理论判断疾病发展和治疗方法;“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外各部分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
三、《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1. 理论观念:《易经》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中医学借鉴了该思想,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了病症的综合考虑和治疗方法的个体化。
2. 诊断方法:《易经》中的八卦符号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中医学借用了八卦的思想,发展出脉搏诊断和舌诊等独特的诊断方法。
3. 药物应用:《易经》中的五行理论可以指导中医学对药物属性和作用的判断和使用,为中药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4. 人体调理:《易经》通过对阴阳和五行的研究,提供了平衡人体阴阳和五行的方法,为中医调理与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上只是部分例举,《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远不止如此。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发展的结晶,不仅对我国社会发展进步有促进作用,同时对世界科学进步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因此,在积极搞好中西医结合的同时,对中医学进行溯源追本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式发展和确立,被公认为《内经》的问世,它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内经》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和诊断治疗学说都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而这些学说和哲理观念都可以从《周易》中看到它们的踪影,因此说《内经》和〈周易》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内经》和《周易》的整体观同出一辙及医理源于《易》理实有一定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周易与中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阴阳五行学说,是自古发展的一种哲学思想,历来为我国古代科学所运用,同时也为古代医学所运用。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阴阳的概念,当时盛行卜卦,而《周易》八卦是以乾坤二卦为基础,乾为天,坤为地,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概念。
《周易·系辞下》中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周易·系辞上》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谓阴阳,是人们把复杂的万事万物概括为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
《内经》吸取了《周易》有关阴阳理论的精华,并把这种阴阳辨证哲学思想应用于指导医学实践,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i论〉、七篇大论等,对阴阳理论都有精辟论述。
其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又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周易》与中医解析

医易相通——《周易》与中医
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张介宾:“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 以医而不知《易》乎?”
一、《周易》概说
(一)《周易》之名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 《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三易为夏、商、周三代卜筮之书,《连 山》、《归藏》汉初已不传。汉代时尊 《周易》为经而称《易经》。
3、《文言》 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之卦辞 和爻辞的,重在阐发两卦的象征意义,文 字较长。文言,谓“文饰乾、坤两卦之 言。” *(乾)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 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 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 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 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 无咎矣。”
肺
肾
4、9
1、6
有减无加
加多减少
2、洛书
戴九履一,左三右四,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五居于中。
*(2)明夷
:利艰贞。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 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 贞。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卦辞、爻辞,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1、河图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 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南、火 2 、7 东、木 中、土 西、金 3、8 5、10 1、6 北、水 1+3+5+7+9=25……天数 2+4+6+8+10=30……地数 4、9
第八讲《周易》与中医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經
十二經脈循行的特點
• • • •
五行學説
• 極似:己亢過極,則反似勝己之化
金 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木極似金, 金極似火,火極似水,水極似土,土極 似木者也。
五行學説
• 制化:相互制約、化生
《素問· 六徵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 制則生化……害則敗亂。
五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 説明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關係
木—肝 火—心 土—脾 金—肺 水—腎 水生木,腎水以養肝 木生火,肝木以濟心 火生土,心火以溫脾 土生金,脾土以充肺 金生水,肺金以助腎
五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 解釋病理情況下臟腑間的相互影響
《素問· 玉機真藏論》:五臟受氣于其所生, 傳之于其所勝,死于其所不勝。
五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 用於診斷和治療
漢 張仲景《傷寒論· 平脈篇》:脈有相乘,有縱 有橫,有逆有順。 縱:侮所勝 橫:侮所不勝 逆:子乘母,侮生我者 順:母乘子,侮我所生者 漢 張仲景《金匱要略》:治未病
• 説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陰勝則陽病,陽 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 則熱,重熱則寒。 《素問· 調經論》: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 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内寒。
陰陽用於醫學的意義
• 用於疾病的診斷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 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 息、聼音聲而知所苦。 望診:色澤鮮明者屬陽,晦暗者屬陰 聞診:聲音洪亮者屬陽,低微斷續者屬陰 切診:脈大、浮、數、動、滑者屬陽,沉、 澀、弱、弦、微者屬陰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

《易经》与中医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好!我是明德易经。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易经》与中医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讲应该是:体与用、道与器的关系。
下面从《易经》和中医的基础理论方面做一些论证。
《易经》的三大基础理论《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为中华文明之根。
其核心的三大基础理论如下:1、阴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于阴阳两个面,既对立又统一。
2、五行生克学说:将宇宙间万事万物归类于木、火、土、金、水五类,他们之间相互生扶相互制约。
3、天人合一:人和宇宙信息能量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互补协调平衡。
中医的三大基础理论中医的哲学基础便是《易经》。
它是《易经》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也是数千年来,应用《易经》原理面向社会大众普惠最广、功效最大、影响最深的一项社会实践。
中医可谓功德无量!其核心的三大基础理论如下:1、气一元论:《河洛原理》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和整体观。
2、藏象经络学说: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经络、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经络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3、辩证论治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然后依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论证,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上面《易经》和中医的三大基础理论比较,大家应该很容易就看明白了它们之间的互为体用、相互促进的根深蒂固的内在联系。
《易经》和中医在数千年的社会文化交流和实践中体用兼修、道器并用,促进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昌盛不衰、绵延不绝,实为我中华民族文化之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王成明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内经>>乃至其它中医经典中的众多理论又源自<<周易>>。
特别是<<内经>>一书,全面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驾御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不仅成为医学奠基制作
之作,而且是古代文人学士必修的经典之一。
周易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与它的生息变化无穷有关,是日出日落,日月交替,就是阴阳的变化消长,阴阳统治周易,阴阳也统治中医,所以医易同
源。
历代医学名家,无不在周易上下大功夫,于是易医之理交相辉映的医学名
着不断涌现。
古代医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
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
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如此方为大医。
”人们深刻体会到,“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 具体到中医来说,中医吸收了易理的一些方法用来分析病机、指导用药。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生的。
木
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克的。
五行和五脏的关系,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
〈〈内经〉〉说:东方属木青色,入通肝,其数为八。
南方属火赤色,入通与心,其数为七。
中
央属土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为五。
西方属金为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为九。
北方属水黑色,入通于肾,其数为六。
这些理论很显然是从周易的五行与方位中导出来的。
二、阴阳与人的关系,
1、从人体的外表来分: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面属阳,体内部属阴;背部一面的为阳,腹部一面的为阴。
2、从人体的身体部位上说:头为木,为阳,肩为木,为阴。
额为火,为阳,舌为火,为阴。
鼻为土,为阳,面为土,阴。
筋为金,为阳,胸为金,为阴。
胫为水,为阳,足为水,为阴。
3、按脏腑功能特点分,心肺脾肝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
心为火,属阴火;小肠也为火,属阳火;胃为土,属阳土;脾为土,属阴土;大肠为金,属阳金;肺为金,属阴金;膀胱为水,属阳水;肾为水,属阴水,胆为木,属阳木,肝为木,属阴木。
4、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
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
就十二经脉而言,又分三阴三阳,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阳。
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5、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
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6、在诊断基础也分阴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为总纲,阴:里、寒、虚。
阳:表、热、实。
7、中药也分阴阳,四气;寒、热、温、凉。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五味:酸、苦、甘、辛、咸。
甘辛属阳;酸苦咸属阴。
三、天干地支与脏腑的关系
(1)天干:肝为甲;胆为乙;小肠为丙;心为丁;胃为戊;脾为己;大肠为
庚;肺为辛;膀胱、三焦为壬;肾、心包为癸。
(2)地支:肺为寅;大肠为卯;胃为辰;脾为巳;心为午;小肠未;膀胱申;
肾为酉;心包为戌;三焦为亥;胆为子;肝为丑。
四、八卦与穴位的关系
即根据八卦九宫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的会合,取其与奇经八脉相通的
八个经穴(八脉交经八穴)的按时取穴法。
本法是将交经八穴纳于九宫八卦之数
而计时取穴的方法,又称奇经纳卦法。
又因本法以八穴相配代表经脉气
血流注之盛衰而取穴,所以又称八法流注、流注八法、八法神针。
又因本法所用八穴有阴经四个穴位,有阳经四个穴位,故俗称阴四针、阳四针。
歌
诀如下:
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属内关,离九列缺主。
五、天干与针灸配穴的关系:
以奇经八脉的八穴为基础,仅以日干选取八脉交会穴防治疾病的方法。
针灸按时配穴法之一。
见《玉龙经》。
以八脉八穴配合八卦,按每日各个
时辰的天干推算开穴。
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
其法,逢壬、甲时,开公孙(属乾);逢丙时,开内关(属艮);逢戌时,开临泣(属坎);逢庚时,开外关(属震);逢辛时,开后溪(属巽);逢乙、癸时,开申脉(属坤);逢己时,开列缺(属离);逢丁时,开照海(属兑)。
例如甲子日,戊辰时,即取临泣穴,己巳时即取列缺穴,庚午时取外关穴,
一、阴阳在病理的应用
1、中医说上有这样一句话:昼为阳,夜为阴,根据这一原理我们便明白了生活中有些病是怎样得出来的,有些人喜欢熬夜,夜间为水,水克火,火为舌,中医上说是上火了,就容易因上火而患舌炎,口腔炎,等疾病。
2、阴阳的消长平衡,也存在于人体的生理过程中。
如人饥饿时出现气力不足,即是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致阳亦不足,属阳随阴消的阴阳皆消变化。
而补充营养物质(阴),化生能量(阳),增长了气力,则是阴得补充又能生阳,属阳随阴长的阴阳皆长变化。
二、五行在治疗疾病中的应用
1、培土生金法:中医里脾属土,肺属金。
五行中土生金,培土生金顾名思义,就是调补脾脏达到调补肺脏的目的。
要比单纯调补肺效果好很多。
如:泻白散、参苓白术散等等;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
木和土,乃肝脾两脏。
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其是根据五行相克次序所确立的一种治法。
抑木扶土法是针对肝旺乘脾、肝旺乘胃而设。
所以抑木扶土法,实际上包括疏肝健脾、泄肝和胃、调和肝脾等具体治法,主要适用于肝强脾弱、肝强胃弱和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病证。
3、佐金平木法: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气上逆的方法。
肝气上冲于肺,肺气不得下降,出现气喘短息,胁肋窜痛,脉弦等症。
用佐金平木法,肺气下降则肝气随之条达疏畅。
常用桑白皮、杏仁、枇杷叶、苏梗等药。
4、金水相生法:金与水之间的母子相及的病变,也就是肺与肾两脏病变的的关系。
肺之精津亏虚,不能充养肾精,或肾精亏虚,不能滋养肺之精津而致
的肺肾精津两虚证;肺病日久,肺阳亏虚,久之累及肾阳亦虚,或肾阳虚衰,
不能温养资助肺阳而致的肺肾阳虚证;肺病日久,宗气的生成障碍,不能下行
资助元气(即肾气),或肾气亏虚,不能上行资助宗气而致的一身之气亏虚(即气虚)证。
这类病证的治疗,可在辨明肺肾之精、气、阴、阳虚衰的基础上,分
别采用补养肺肾之精、补益肺肾之气兼以健脾生气、温补肺肾之阳气的方法治之。
它们皆可称为“金水相生”法。
5、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肝养肾法、滋补肝肾法、乙癸同源法。
指通过滋养
肾阴以养肝阴,从而涵敛肝阳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甚则肝阳偏亢之病证。
这个治法涉及的病症包括肾和肝两脏,本病是肾阴虚在先,肾阴不足导致的肝阴不足,甚至肝阳偏亢。
肾阴不足是根本原因,但肝阳
偏亢也是存在的,所以需要滋肾阴以养肝阴。
如果只是肾阴虚,没有导致肝阴
虚肝阳上亢,只需要滋养肾阴就可以了;如果是有肝阳上亢引起的,那么只需
要平肝潜阳就可以了,也就不需要滋养肾阴了。
上述这五条就是运用了五行生
克的规律来调理疾病。
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
从中医的观点
来看,自然界日夜更迭和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是息息相关的。
能够根据自然
界的变化规律,进行身体调养,才能使治疗疾病和养生效果事半功倍。
现代时
间生物学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
季节、昼夜等节律。
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易经》是儒家经典,易卦、象数之学到了后世已经被众多的领域所吸收
使用:道家用其解说丹道、医家用其解说医理、天文家用其推步算度、阴阳家
用其趋吉避凶……可以说,此时的易理已经具备了哲学的功能了,易理在中医
里面起到分析病因病机和中药、针灸推拿治疗指导作用。
以上是中医和周易的共同的基本理论知识,所以它们是相互相联的,尽管周易和各种算命术有紧密相关的,但中医与哪些算命术是不相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