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差异(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4章 第2节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2课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阅读“等温线的判读”图,了解等温线的含义,知道高温中心和低温中心的表示方法和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水平变化的关系。
(重点)2、运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重点、难点)3、运用“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同一纬度陆地和海洋的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重点)【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法指导】教师引导,识图-析图-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感悟导入1.出示两位同学放学路上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
2.出示北极地区和广州地区的北极熊同一时间的不同感受引出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气温有差异。
教师总结:气温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变化情况。
上节课学习了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这节课来学1.读图后回答:同一地点一天内、一年内气温会发生变化。
2.学生读图后回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气温可能差别很大。
图片导入,直观有趣,从两个方面说明气温的变化,导入气温空间上的差异习气温在空间上的差异衔接过渡地图是我们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我们用气温变化曲线图表示,那么气温空间差异,我们如何来表示呢?讲授新课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提出问题):这是一幅什么图呢?(解释)由于没有标出数字的单位,所以无法判断出是什么图,但表示气温空间差异的是等温线图。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和等温线图。
观察图片,学生回答问题:有的同学说是等高线地形图,有的同学说是等温线图。
认真听讲,理解老师的讲解,看课本,积极举手回答,明确:标上气温的分布图即等温线图可以表现气温空间差异。
抛出图片引发争议,触发学生由认识等温线图的求知欲。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2课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阅读“等温线的判读”图,了解等温线的含义,知道高温中心和低温中心的表示方法和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水平变化的关系。
2、运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3、运用“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同一纬度陆地和海洋的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教学模式】读图归纳当堂达标【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对比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识图-析图-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分别展示三个地方的图片:A.黑龙江大雪B.抱犊崮秋色C.海南风光点拨:造成这三幅图景观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气温多媒体展示中央气象台近二十天全国最低气温实况图:观察图片,听老师讲解,理解造成三个地方景观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气温,初步了解气温在空间上存在差异。
利用直观鲜明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气温不仅在时间上有很大变化,在空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认真听讲,思考老师的提问,看课本,积极举手回答,明确:气温的空间差异可以通过等温线图表现出来。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过渡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2课时气温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哪一种图表现出来呢?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学习任务:自学课本第65页文字和“图4-2-4等温线图的判读”,完成学案1题。
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图等高线是________等温线是________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用等温线图可以表示一个地区______的水平分布状况。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_______相等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_______相等。
等高线数值大,海拔_______;数值小,海拔_______。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4章 第2节 气温的变化和差异(第2课

气温的变化和差异【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重点)2、阅读北半球1月、7月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难点)3、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分层提高”。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具准备】地理地图册、地理助学、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规律,即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那么世界不同地区气温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要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地区变化又要用什么图呢?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不同地方气温的分布规律。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重点)2、阅读北半球1月、7月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难点)3、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
【自主导学】1、世界各地的气温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可以通过_________图表示出来。
2、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叫__________。
【温故知新】看图4-2-4,等温线图,只看大概,发现没发现是不是很像等高线?对很像,那我们在学等温线图前先来回顾等高线的知识,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可以抢答、也可以直接站起来回答)⑴等高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⑶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_______相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 4.2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教案【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
2.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说出某地一天内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
(重点)3.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重点)4. 运用气温年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归纳某地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难点)5.通过气温观测,培养气象观测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自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物理温度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情景导入展示下图:找同学模仿天气预报员播报。
现在是秋冬过度季节,我们每天都特别关注天气预报,在天气预报中,我们最关心的是什么?为什么?那么,什么叫气温?气温是怎样测定的呢?一同学模仿天气预报员播报。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阴晴,自己可以判断需不需要带雨具或是能不能上体育课等;有的说气温,秋冬季节,气温变化大,可以适时增添衣物,防寒保暖。
结合大家最关心的天气预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主学习一、气温和气温观测(一)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同时,教师在教室巡视指导。
(二)成果展示1、学生自学完毕,找学生回答第1题。
学生看课本P62的一、二两段和P63的阅读材料,完成助学P67的 1、2题。
学生看助学回答:1.我们把大气的冷热程度称之为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问题较简展示汇报2、出示温度计,学生读数。
现在我们教室的室温是多少?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尝试一下。
3、追问:同一个温度计几乎同时显示的读数,应该说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为什么读数不同呢?教师组织讨论,巡视点拨。
(三)学以致用1、学会计算日均温(1)同学们学会了观测温度计的方法,请看上图,完成助学第3题。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4章 第2节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课标要求及解读】●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测定的方法,学会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
2.借助“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说出某地一天之内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运用“北半球大陆上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年较差。
3.运用气温资料,学会气温曲线图的阅读与绘制,并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读图思考、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的图片和温度计、直尺等。
【教学过程】今天中午真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今天很冷或很热,实际是指大气的冷和热,那么什么是气温,气温又是如何观测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板书)探究一:气温和气温观测 (气温概念(读图)观察下列图片,完成问题。
百叶箱温度计思考分析:(1)温度计离地面1.5米的原因?(2)百叶箱是什么颜色的?(白色)?为什么射阳光)百叶箱门都朝北的原因?(防止阳光照师生共同活动:温度计的读取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温度计的读取方法。
了解百叶箱及温度计的使用要求,参与课堂试读温度计的活动。
演示并总结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温观测)6.读三地气温曲线图,完成问题。
北半球南半球观察思考;观察热带、温带、寒带四季气温变化的不同特征的分布规律,分组讨论,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
感受生活:不同地区的人们北半球大陆上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济南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4.教师走到同学中间,指导学生绘图。
.同学们,愿意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与同学共享吗?(板书)探究四:全球气温有明显变暖的趋势提问1: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北极地区冰面缩小?提问2:发展下去后果会怎样?时间段日变化年变化妈妈也没办法,都是人类惹的祸!妈妈,冰面越来越小了,我们会被淹死的!【当堂达标】1.(目标2)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 ) A.日出前后 B.午后2时 C.午后1时 D.中午12时2.(目标2)某地7月平均气温是25.8℃,1月平均气温是一2.8℃,其气温年较差是 ( ) A .25℃ B .28.6℃ C .27"C D .27.6℃3. (目标2)“早穿棉袄,午披纱”反映的是 ( ) A.某地的气温日较差大 B.某地的气温月较差大 C.某地的气温年较差大 D.某地的气温年际变化大4. (目标2)小亮测得5月7日最高气温是24℃,最低气温是14℃,那么这天的日较差是( ) A.38℃ B.10℃ C.19℃ D.5℃5.(目标1)畅畅在老师的指导下,实地测得某一天的气温,记录如下:8时5℃,14时15℃,20时10℃,2时2℃。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2课时)课程教案(汇总整编)商务星球版

【课题】七上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阅读“等温线的判读”图,了解等温线的含义,知道高温中心和低温中心的表示方法和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水平变化的关系。
2、运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3、运用“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同一纬度陆地和海洋的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教学模式】读图归纳当堂达标【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对比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识图-析图-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新课B.抱犊崮秋色C.海南风光点拨:造成这三幅图景观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气温多媒体展示中央气象台近二十天全国最低气温实况图:讲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气温不仅在时间上有很大变化,在空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观察图片,听老师讲解,理解造成三个地方景观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气温,初步了解气温在空间上存在差异。
利用直观鲜明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认真听讲,思考老师的提问,看课本,积极举手回答,明确:气温的空间差异可以通过等温线图表现出来。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过渡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2课时气温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哪一种图表现出来呢?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学习任务:自学课本第65页文字和“图4-2-4等温线图的判读”,完成学案1题。
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图等高线是________等温线是________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用等温线图可以表示一个地区______的水平分布状况。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_______相等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_______相等。
等高线数值大,海拔_______;数值小,海拔_______。
等温线数值大,气温_______;数值小,气温_______。
初中地理_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材分析: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气候要素之一气温。
这一部分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地图与活动题配合使用,活动题没有现成的答案,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测定。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4.通过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即:识读“气温曲线图”分析出气温的变化规律;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地理图册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谈话法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己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组“欣赏自然变化,感受地理之美”的图片[承转]气温不但影响自然界的变化同样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新课讲授】一、气温的变化活动设计一:阅读54页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
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的,气温观测有哪些规范要求?教师通过学生体温的测量,引出气温的观测的用具和放置的位置,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
人工观测通常每天在8时、14时、20时、2时测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师点评小结:气温的观测基本规范;气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观察请读出图中4个时刻的气温值.思考;(8+16+12+4) +4=10C怎样求出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承转]从气温的观测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气温是变化的,凭你的经验,能说出一天中何时气温最高?何时气温最低?一年中哪个月份气温最高?哪个月份气温最低?谚语一一午热晨凉,冬寒夏暑,说明气温变化时有规律的,午热晨凉说的是气温日变化,冬寒夏暑说的是气温的年变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 4.2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程标准】●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测定的方法,学会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
2、借助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说出某地一天之内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运用北半球大陆上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年较差。
3、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教学模式】“三学一练”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温度计、直尺等。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新课导入看图思考:昨天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气温骤降,看图并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说说你对气温变化的感受?学生甲:冬天天气很冷,气温降低,早晨骑自行车都戴上了手套和围巾。
学生乙:气温降低不仅我们人类穿着厚厚的衣服,路边的大树也穿上了衣服。
学生丙:夏天天气很热,我们穿着短衣短袖,路边的大树也要打伞避暑……两组对比图片学生切身感受到气温的变化学习生活中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共鸣。
衔接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今天很冷或很热,实际是指大气的冷和热,那么什么是气温,气温又是如何观测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一引导自学内容课本62页到63页图文资料,并完成助学67页“学习过程”第一模块“气温和气温观测”。
学生自学明确学习目标1、知道气温测定的方法,学会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
阅读教材,完成助学,并标圈点划出自己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互学一学生探究一、气温和气温的观测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今天很冷或者很热,实际上指的是大气的冷和热。
设疑:1、什么叫气温?2、气温用什么表示,读作什么?3、气温是怎么测得的?引导:气温是用放置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气温的差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规范绘制等温线图。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引导、启发、合作、探究等方法,经历观察、发现、动手操作、归纳、交流等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海陆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采用引导、启发、合作、探究等方法,经历观察、发现、动手操作、归纳、交流等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课件、导案。
五、教学手段: 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形式和媒体 一、情境导入 天气预报等温线图片 二、等温线 1、概念: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 2、绘制 强调: 1、是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线 2、用平滑曲线 3、要连接完整 三、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 (一)纬度与气温分布 读全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讨论: 1、等温线的分布与纬线有何关系? 2、观察从低纬向高纬气温数值的变化,发现了什么规律? 思考:服饰有何不同? 小明的家在哈尔滨,他的爸爸是一位商人,经常外出,前天去新加坡谈生意,除了带了需要的文件之外还准备了几套夏装。听着窗外呼呼的北风,小明很不解,你知道小明的困惑是什么吗?能不能帮他找到问题的答案呢? 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正确连线 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总结规律 动手绘制等温线 小组合作,完成活动2,交流回答 思考,找原因
多媒体展示
个别学习与师生互动
课件演 示
合作学 习
与师生互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形式 (二)海陆与气温分布 据图回答: 1、读出A、B两点的气温值 2、图中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形状有何不同 播放小视频 观察同一纬度的海陆在不同季节气温有何差异?完成表格,得出结论。 练习 (三)地形与气温分布 出示照片,引出影响气温分布的第三个要素(地形) 1、两图中的服饰有什么变化? 2、随海拔的升高,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问题提升: 青藏高原为什么形成低温中心? 四、拓展延伸 1、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减少的原因? 2、导致北极地区冰面缩小的原因?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启发学生总结 老师强调 启发学生自己画 组织学生讨论 老师巡视 个别指导 引导学生观察 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问题 小组合作 交流回答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规律,理解记忆 总结方法 理解记忆 观察照片与动画,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学生总结 小组讨论 课件展 示
合作学 习
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
动画演示, 合作学习,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 七、设计理念 1、注重应用价值,培养学习兴趣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教材编排的一些素材看,不仅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加强了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体现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更突出地反映了地理的价值。因此,本节教材对形成良好的地理知识运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地理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地理的信心,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2、注重面向全体,培养探究精神 新课标的理念,地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力求呈现“问题情境――规律总结――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和思维的条理性。 3、注重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时,出示方法指导,意在通过练习,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下)》课后反思 本节课借助微课等教学手段,试图通过在生活和课堂中搭起一座桥梁让老师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与学。课上集中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合作精神、发现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到了锻炼和成长。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下)》课标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的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可以联系以下课标内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规范绘制等温线图。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引导、启发、合作、探究等方法,经历观察、发现、动手操作、归纳、交流等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海陆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下)》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的因素。要求学生掌握世界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并能分析具体影响因素。气温变化与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的测量、计算以及绘制气温曲线图的基础上,本节通过探究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下)》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心理优势: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敢于质疑,表现欲强、思维能力强,部分学生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强,课堂参与度高。 但在这阶段,学生心理的特点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思维活动既有具体的形象成分,又有抽象的逻辑思维,但很大程度上仍属于经验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些读图的能力和学习区域地理的一些方法,但对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所以初中地理教学往往要从学生的具体经验出发,当学生缺乏有关感性认识时,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和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具体感知,借助形象思维,使学生思维不断向高水平转化。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下)》测评练习 读图,完成下列题。
1. 下列剖面图能反映出MN线地形起伏状况的是( ) A. B.
C. D. 2. 图中甲处气温为20℃,则乙处气温最可能是( ) A. 18.8℃ B. 19.4℃ C. 20.6℃ D. 21.2℃ 3. 如图为某区域7月份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海岸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区域位于北半球,乙地代表陆地 B. 该区域位于北半球,甲地代表陆地 C. 该区域位于南半球,甲地代表海洋 D. 该区域位于南半球,乙地代表海洋 观察图中的实验现象,完成下列各题。
4. 通过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B.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C. 受季风影响越大,降水越多 D. 陆地日较差大,海洋日较差小 5. 此实验,验证了下列哪种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 A. 地形因素 B. 纬度因素 C. 海陆因素 D. 季风因素 6. 《中国诗词大会》以其清流般的文化气韵引发收视热潮。在古诗词中也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下列诗句中体现纬度因素造成差异的是
①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③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7. 人们用“嘘寒问暖”表示相互关心,其实“寒”和“暖”在世界的分布很有规律,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低纬度气温 _______,高纬度气温______ ,由图可知,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亚洲中南部青藏高原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__________(高、低),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 。 (2)南、北半球的等温线相比较,北半球的较曲折,南半球的较平直,其原因是( ) A.受地形影响,南半球没有高大山脉 B.受纬度影响 C.受海拔影响,南半球较北半球海拔低 D.受海陆分布影响 (3)七大洲中,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洲是 __________,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下)》效果分析 本课采用读图分析、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微课、课本插图、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的充分运用,多样化了教学手段,丰富化了课堂资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科学合理、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感悟、讨论、交流、辩论中深化自己的内涵,从而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养成正确地读图、用图、析图获得知识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