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常识大集合
高二物理必背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二物理必背的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力学1.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动量定律)、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2. 静止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与计算方法。
3. 物体的质量、重量、体积、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4. 牛顿运动定律与摩擦、弹力、重力等力的综合应用。
5. 空气阻力的影响及计算方法。
6.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区别及计算公式。
7. 受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8.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公式,解释地球和行星运动的规律。
9. 工作、能量、功、动能、势能的概念及计算。
10. 阿基米德定律及其应用,计算物体的密度。
二、热学1.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 内能、焓、熵三个基本热力学量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4. 热力学过程的分类及其特点。
5. 热机效率及其计算公式,卡诺循环的原理及特点。
6.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及物理意义。
三、光学1. 光的介质和光线的传播规律。
2. 光的反射、折射及全反射的规律,计算折射率。
3. 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的行为和规律,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的原理。
4. 光的色散和原理,彩色分离及其应用,光谱。
5. 光的波粒二象性。
四、电磁学1. Coulomb定律及其规律,电场强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电势能、电势差、电势的概念及计算。
3. 电场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电容器的构造及其电容量、电介质极化的概念和效应。
4. 安培定律和磁场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电流的概念、方向,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及其应用。
5. 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洛伦兹力及其规律,应用磁场强度、磁通量、磁通量密度的概念及计算。
6. 法拉第定律和自感现象的产生及其效应,互感概念及其计算公式,阿尔文定律及其应用,电动势的概念和分类。
五、现代物理1. 光电效应、半导体、核物理的基本概念。
2.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公式,时空的概念和变换。
高一高二高三物理知识点

高一高二高三物理知识点一、力学1.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 重力:重力公式、重力加速度、重力势能。
3. 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和运动学公式。
4. 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5. 能量:机械能、动能、势能、能量守恒定律。
6. 弹性力学:胡克定律、弹性势能。
7. 万有引力:引力定律、开普勒定律。
8. 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力、角动量等概念。
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温度计、摄氏度、华氏度等温标,热平衡与热传递。
2. 热量计算:热传递、热容、比热容等概念和计算公式。
3. 热力学定律:第一、第二定律,热力学循环。
4. 理想气体定律: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性质。
三、光学1.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
2. 光的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焦距、放大率等概念。
3. 光的波动性: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4. 光的色散:折射率、光的折射定律。
四、电学1. 电荷与电场:电荷的基本性质,库仑定律。
2. 静电场:电场强度、电势、电位能等概念。
3. 电流与电阻:电流的定义、欧姆定律、电阻和电阻率。
4. 电路与电功:串联、并联电路,电功和功率。
5. 磁场与电磁感应:磁场、洛伦兹力、电磁感应。
6. 电磁波:电磁波的基本特性、传播和应用。
五、原子物理1. 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的关系。
2. 放射性衰变:α衰变、β衰变、γ衰变,半衰期等概念。
3. 核能与核反应:核裂变、核聚变,核能的利用与应用。
以上是高一高二高三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有其具体的定义、公式和应用。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律,为深入研究物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提升自己的物理素养。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点和公式。
下面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点的总结以及常用公式的大全。
一、力学1. 运动学- 速度和加速度v = Δs / Δta = Δv / Δt- 加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² = u² + 2as- 匀速直线运动s = ut + 1/2at²v = u + at2. 动力学-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时保持静止,物体运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F = ma-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3. 动能与功- 动能K = 1/2mv²- 功W = Fs- 功率P = W / t二、热学1. 温度与热- 热平衡两物体接触后,温度相等,不再有热量交换- 热传递传导:热量通过固体的直接传递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运动传递辐射: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2. 热力学定律- 热膨胀定律固体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三、光学1.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遇到边界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光的波动性质光既可以表现出粒子性质,也可以表现出波动性质- 光的干涉与衍射当光通过两个或多个狭缝或障碍物时,会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2. 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折射定律n₁sinθ₁ = n₂sinθ₂- 全反射当光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将完全反射四、电学1. 电荷与电场- 静电力F = k * (|q₁q₂| / r²)- 电场强度E =F / q- 电势差ΔV = W / q2. 电路与电流- 电流I = Q / t- 电阻、电压和电流的关系V = IR- 连续性方程I₁ = I₂ = I₃ = ...3. 磁学- 磁场磁感应强度B以及磁力F与电流I、导线长度l以及磁场方向的关系F = BIl- 洛伦茨力F = qvBsinθ以上是一些高中物理的基本知识点总结及常用公式的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

高中物理知识点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 力学-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 功与能:功是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与位移的乘积,能是物体所具有的做功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 动量守恒: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 圆周运动:物体在圆周路径上运动,涉及到向心力、角速度、周期等概念。
2. 热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热量可以转化为功,功也可以转化为热量。
-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描述理想气体在一定压力、体积和温度下的物理关系。
3. 电磁学- 库仑定律:描述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定律。
- 高斯定律:描述电场线穿过闭合曲面的通量与曲面内电荷的关系。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的现象。
- 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电磁场的基本方程,包括高斯定律、安培环路定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位移电流。
4. 光学- 光的反射和折射:描述光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 干涉和衍射:描述光波在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产生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 光电效应:描述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电子被释放出来的现象。
5. 原子物理学- 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电子云按照能级分布。
- 波粒二象性:物质粒子如电子、光子等既表现出波动性也表现出粒子性。
- 量子力学: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理论,包括不确定性原理、量子态叠加等概念。
6. 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描述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物理规律不变,以及光速不变原理。
- 广义相对论:描述引力是由物质引起的时空弯曲。
7. 现代物理学- 量子场论:描述基本粒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 弦理论:尝试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认为基本粒子是一维的弦。
以上是高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涵盖了物理学的多个重要领域。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一、力1、力的定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2、力的测量(一般用弹簧秤)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N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通常用力的图示将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这种表示力的方法称为力的图示.做力的图示时,先选定一个标度,再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将力的大小与标度比较确定线段的长度,最后加上箭头.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表示物体在该方向上受到了力4.力的分类:按力的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按力的效果分类:拉力、压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性质相同的力,作用效果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反之,作用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二、重力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重力不是万有引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向下),重力大小和方向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3、重力的测量:使用测力计。
重力大小计算:G=mg.4、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实际上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5、决定重心位置的因素:质量分布和物体的形状。
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6、悬挂法求薄板重心位置:任意选择两个不同的点,先后用选取的两个点作为悬挂点,两次悬线所在直线的的交点即为重心。
三、弹力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弹性形变: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3、塑性形变: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4、形变的种类:通常有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等。
高中物理知识精华归纳

高中物理知识精华归纳高中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数理化能力,因此也被称为“三力科目”。
高中物理包括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多个方面。
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高中物理知识并不容易掌握。
因此,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高中物理,本文将总结出高中物理知识精华,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力学1. 牛顿三定律:力的作用有反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3.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且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4. 研究运动学的物理量有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和位移函数公式等。
此外,有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为a=dv/dt。
5. 研究动力学的物理量有力、质量、加速度、动量、冲力、功和能量等。
二、电学1. 电流:是电荷在电路中的运动,单位为安培。
2. 电压:是电路中的电势差,单位为伏特。
3. 电阻:是电路中电流的障碍,单位为欧姆。
4. 欧姆定律: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I=U/R。
5. 研究电荷分布和静电现象的物理量有电荷、电势、电场等。
三、热学1. 温度是物质内部分子和原子的平均运动速度。
2. 热传递的方式主要有传导、对流和辐射。
3. 热压力和分子运动的相关性只有在高温和高密度的情况下才成立。
4. 研究理想气体状态的物理量有温度、压强、体积和分子平均动能等。
5. 研究热力学的物理量有热量、功、内能、焓、熵和机械等。
四、光学1. 光是一种波动,它可以表现出干涉、衍射和折射等现象。
2. 光速是一个常数,即3×10^8m/s。
3. 研究光的物理量有光速、波长、频率和相位等。
4.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锥的角度是一定的。
5. 研究光学的物理量有反射、折射、色散、透镜等。
五、原子物理1. 原子的基本组成是电子、质子和中子。
2. 原子核质量比上电荷数是一个常数,即质子质量。
3. 原子内部的电子分布和能级结构对于原子物理的研究至关重要。
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一、力学1. 基本概念- 质量(m)- 力(F)- 速度(v)- 加速度(a)2.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第二定律(F = ma)-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3. 功、能量和功率- 功(W)- 动能(K)- 势能(U)- 机械能守恒- 功率(P)4. 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 滑轮系统- 斜面和楔形5. 圆周运动- 向心力- 圆周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6.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定律- 重力场二、热学1. 热现象- 温度(T)- 热量(Q)- 比热容(c)2. 热力学定律- 第零定律(温度的定义) - 第一定律(能量守恒) - 第二定律(熵增原理)3. 理想气体定律- 压力(p)- 体积(V)- 摩尔质量(M)4. 热机- 卡诺循环- 热效率三、电磁学1. 静电学- 电荷守恒- 电场(E)2. 电流和电路- 电流(I)- 电压(V)- 电阻(R)- 欧姆定律(V = IR)3. 磁场- 磁场强度(B)- 安培力- 洛伦兹力4. 电磁感应-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交流电(AC)与直流电(DC)四、波动和光学1. 波的基本特性- 波长(λ)- 频率(f)- 波速(v)2. 声波- 声速- 共振3. 光波- 折射定律- 光的干涉和衍射五、现代物理1. 原子物理- 原子结构- 光谱2. 核物理- 放射性衰变- 核反应3. 相对论- 光速不变原理- 质能等价(E = mc^2)六、实验技能- 实验设计- 数据收集与分析- 误差处理请根据上述概要,逐一扩展每个部分的内容,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有详细的解释和例子。
在撰写时,保持语言的清晰和准确,逻辑结构要连贯。
最终文档应该是格式化的,便于阅读者下载和编辑。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第一章、力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
G=mg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
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
F=k×Δx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F合2=F12+F22+ 2F1F2cosQ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
如受力在三个以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x合力=0Fy合力=0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
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 合力矩=FL 合力矩=0 或 M 正力矩= M 负力矩第二章、直线运动一、运动:1、 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尽量方便解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他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程序如下:
提出假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对时间均匀变化的最简单的变速运动;
数学推理:由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的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和得出;再应用从上式中消去v,导出即。
实验验证:由于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直接验证有困难,伽利略用铜球在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上百次实验表明:;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运动,位移与时间平方的比值不变,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相同;不断增大斜面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该比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
合理外推:把结论外推到斜面倾角为90°的情况,小球的运动成为自由落体,伽利略认为这时小球仍保持匀变速运动的性质。
(用外推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还需经过实验验证
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回忆理想斜面实验
2.1683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惯性,它是物理学中一条基本定律。
②F合=ma ③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
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6.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7.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的周期公式。
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8.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远离,f减少
二、热学:
1.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3.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
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4.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273.15℃是温度的下限。
T=t+273.15K
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三、电磁学: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转化
2.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3.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4.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5.1841~1842年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6.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7.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
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
8.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1834年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9.1832年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即在研究感应电流的同时,发现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
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
10.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后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电磁波是一种横波(注意第二册P243的图。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四、光学:
1.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2.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许多科学家采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测定光速,如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旋转棱镜法。
(注意其测量方法
3.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4.关于光的本质: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当时观察到的全部光现象。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1887年由赫兹证实。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量子力学的说明在第三册P56
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是电磁波、概率波、横波(光的偏振说明光是一种横波。
光的电磁说中要注意电磁波谱(第三册P31,还要注意原子光谱(涉及光谱分析第三册P50
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确其局限性
6.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
电子显
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第三册P54
五、原子物理学:
1.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
3.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
出的。
衰变的快慢(半衰期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4.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5.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6.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
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7.现代粒子物理:
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
粒子分为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质子、中子;强子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夸克带电量可能为元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