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精品练习:第二版块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巩固练1Word版
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部分组合循环练练习30语言文字运用 古代诗文阅读

练习30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2023·山东省济南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跨时代现实题材剧《胡同》热播引发热议。
①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予以高度肯定,[甲]称其“以小见大,尺幅千里。
”②《胡同》以三段式的巧妙结构串联起祖孙三代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故事。
该剧分为三个时代篇章,选取三个代表性的年代,讲述了一家三代三位女性从居委会的开创、发展到发扬,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之初心的故事。
演员排兵布阵上的[乙]别出心裁成为《胡同》一大创新。
人气明星自带流量,表演生动有活力,为新剧赚足眼球。
此外,《胡同》还吸引了吴刚等十余位演技派加盟,老戏骨们将剧中人物演得[丙]惟妙惟肖。
《胡同》以京腔京韵书写生活烟火,“胡同串子”“得嘞”“您受累了”,这些话听来京味十足。
[丁]抖空竹的,拉洋片儿的,变戏法的等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剖面,尽展瑰丽多姿的文化传承和蓬勃生命力。
1.对文中画横线处的判断和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末的句号放在下引号外。
B.[乙]处成语“别出心裁”使用正确。
C.[丙]处成语使用有误,应改为“栩栩如生”。
D.[丁]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中的逗号改为顿号。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①有两处语病,请指出错误类型并修改。
(4分)答: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②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2023·吉林省长春市四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画需要题跋。
题与画每每相得益彰,好画还须有好题。
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锦上添花。
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
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第2板块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1 小说阅读 巩固练2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2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 小说阅读巩固练2不分版本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稳固练(二)一、(XXXX· 河南、湖北重点中学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翻浆毕淑敏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
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大喊。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
〞“不搭!哪有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司机还是说:“不搭!想冻死啊!〞说着,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
司机说:“我觉得他好似要干什么。
〞我借着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
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突然,我看到青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
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
“哎呀,他偷我东西呢!〞司机很冷静地说:“别担忧。
〞只见他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
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
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笑说:“车速这么快,他偷了东西也不敢跳车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
青年也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那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
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
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部分组合循环练练习21语言文字运用 古代诗文阅读

练习21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2023·山东省临沂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每当夜幕降临,淄博俨然成为烧烤的世界,连风都带上了“孜然味儿”。
大街小巷,方桌排开,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散发出人间烟火的气息。
你要想知道某家烧烤是否正宗,只需要看烧烤桌上,是否有三样:一是小饼,二是小葱,三是小火炉。
这些都为淄博烧烤打造出别样的味道,似乎光用这些味道便可给这座城市一个完美的定义。
我想,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便是修辞格中的借代吧。
一般城市吃烧烤,都是将烤串烤好了端上桌,也就是即食烧烤。
正宗的淄博烧烤,每桌必有一个小火炉,上桌的肉串已经烤到半熟,食客接着烤,火候由食客自己掌握。
拿两串滋滋冒油的肉串,先裹上蘸料,然后摊在小饼上,手掌握住小饼将肉串攥紧,往后一①拉签子,几块肉就这样完整包裹在小饼里面了,再放一②段葱叶或者葱白,这么一③卷,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小饼。
小饼的麦香、蘸料里花生芝麻香和刚烤好的肉香混合在一④起,咬一大口细细品味:小饼让略咸的烤肉变得适口,蘸料又提供了足够的香味提成,而大葱又抵消了肉串的油腻,“君臣互佐”,相辅相成。
山东人已经“撸串”两千多年。
淄博烧烤虽为“网红”,却并非“新晋”。
在山东,烧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在临沂出土的五里堡汉画像石《庖厨图》中,正在烧烤的庖厨,现代人谁看了不得说一句:“文物演我!”1.下列对文中加序号的“一”的用法与含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2.文中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便是修辞格中的借代吧”,你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否使用了借代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答:3.请仔细观察临沂五里堡汉画像石《庖厨图》结合画中要素并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含蓄表现出古人烧烤的悠然惬意。
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不超过80字。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文学性阅读群文通练 含答案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文学性阅读群文通练高频主题1时代镜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织补人聂鑫森当下的城里人,还有穿打补丁衣服的吗?没有!人们生活普遍富足,衣食无忧,衣服稍旧、款式稍过时,就会毫不犹豫地扔了。
但也有舍不得扔的,比如高档的毛料西装、手工刺绣的旗袍,还有具有某种纪念意义的上了年岁的衫、裙、裤、褂,或被烟头烧了个洞,或不小心被锐物剐出裂痕,或出现几个虫眼,这就得去找织补人修破如新或修旧如旧。
织补人不需要开店设铺,只需摆一个小摊,或在百货商场的大门旁,或在人来人往的街道、广场边。
在旧时代,这个行当叫“缝穷”,干此营生的是穷人家的中老年妇女,为那些没有家眷的老少光棍儿缝补破衣烂裤,也就是打补丁,赚一点儿可怜钱。
而现在的织补人,小洞细眼,是用与原衣物同色同型号的线织上去,不留任何痕迹;破损处大的,要用同色同型号的布料,剪出适当的面块嵌入,然后再在接缝处合经合纬地织补,一如原物。
在株洲百货商场大门内侧的右边,就有这么一位织补人甄法嘉。
他不是女性而是男人,他不是中老年人而是个未成家的小伙子!小平头,瘦高个,眉淡目俊,十指细长柔软。
他是服饰中专技校的毕业生,完全可以到大型服装生产企业去任职,却偏偏选择当自由的织补人。
他的父母是乡下的裁缝,甄法嘉自小就喜欢穿针引线。
父亲问他:“你怎么喜欢当织补人?”他说:“学校有这门课,我学得也很用心。
”父亲又问:“碰到老同学你不难堪吗?”他一笑:“凭手艺吃饭,不丢人!”甄法嘉的行头很简单,一条小板凳,一个手提工具包(里面放着针、线、布块、木绷子),一个可折叠的纸板广告牌。
广告牌上端写着“织补人甄法嘉”,两边各写一句话,右边是“织补小漏洞”,左边是“不留大遗憾”;中间是根据布料纹理所定的价目表,每织补一处,平纹三十元,斜纹四十元,反纹五十五元,特殊布料和工艺的另议,并承诺凡他经手织补的地方,一年内保证不破。
一眨眼,他当织补人三年了。
他不仅手艺好,而且待人有礼貌,收费公道,生意一直不错。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精品练习:第二版块_文学类文本阅读_小说_巩固练1_word版有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巩固练(一)一、(2018·太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多余一句话秋林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
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
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
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
可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
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
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
这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声了。
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
打扮得跟鸡似的!”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配套K12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精品练习:第二版块论述类文本阅读巩固练1Word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巩固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晚明时期,商业出现空前繁荣,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通俗文化的兴起。
商业出版的繁荣特别是图书产品结构的变化,既得益于城镇和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的兴起,又反过来促进了市民阶层这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
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取向和阅读情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与市民阶层趋同。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
虽然早在宋元时期白话小说就已开始兴起,但当时主要是作为说书人的底本而存在,主要依靠说唱进行传播,很少刊刻,即使偶有刊刻,也大都是以单篇形式流传。
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很多书坊开始刊行这类白话小说。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就是在嘉靖时成书并刊行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虽然成书于元末明初,但其广泛刊行也是始于嘉靖年间。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商业出版的巨大成功,刺激了同类小说的创作。
《三国演义》刊刻后,一大批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出来并很快得以刊行。
《西游记》畅销后,神魔小说的创作和刊刻也出现了一个高峰。
一些书坊还组织编纂和刊刻了三大名著的续本,如《西游补》《续编三国志后传》《后水浒传》等。
除了传统的历史演义小说和神魔小说外,晚明反映普通市民阶层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的世情小说的刊刻更是异常繁荣,其中长篇以《金瓶梅》为代表,短篇小说集则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晚明时期,很多知名文人还积极投身小说的编纂和点评工作中,尤以李贽、陈继儒为代表。
文人士大夫的热心参与使白话小说这类新的文学体裁逐渐被社会接受,也使白话小说成为继汉赋、唐诗、宋词之后又一个重要文学体裁。
除了白话小说之外,日用类书的大量出版也是晚明通俗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
晚明时期,随着商业出版的繁荣,日用类书的编纂和刊刻蔚然成风,出版的日用类书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1)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昏无下落鲍尔吉·原野是谁在人脸上镀上一层黄金?人在慷慨的金色里变为红铜的勇士,破旧的衣裳连皱褶都像雕塑的手笔;人的脸棱角分明,不求肃穆,肃穆自来,这是在黄昏。
小时候,我无意中目睹到了黄昏。
感受到那离奇的光从红里变出诡异的蓝。
红里怎么会生出蓝呢?它们是两个色系。
玫瑰红诞生其间,橘红诞生其间,旋生旋灭。
这是怎么啦?西方的天空发生了什么?我结结巴巴地问大人,那里发生了什么?大人瞟一眼,只说两个字:黄昏。
自那时起,我得知世上还有这两个字——黄昏,并知道这两个字里有忧伤。
我盼着观黄昏,黄昏却不常有。
多云天气或阴天,黄昏就没了下落。
我站在我家屋顶看黄昏。
西方的天际在柳树之上烂成一锅粥,云彩被夕阳绞碎,红云有如在烈火中逃窜的野兽,却逃不出西天的大火。
太阳以如此大的排场谢幕,它用炽热的姿态告诉人它要落山了。
人习以为常,不过瞟一眼,名之“黄昏”。
而我心里隐隐有戚焉。
假如太阳不再升起,全世界的人会在痛哭流涕中凝视黄昏,每日变成每夜,电不够用,煤更不够用,满街小偷。
黄昏里,屋顶一株青草在夕照里妖娆,想不到生于屋顶的草会这么漂亮,红瓦衬出草的青翠,晚霞又给高挑落下的叶子抹上一层柔情的红。
草摇曳,像在瓦上跳舞。
原来当一株草也挺好,如果能生在屋顶的话,是一位在夕阳里跳舞的新娘。
地上的草叶金红,鹅卵金红,土里土气的酸菜缸金红,黄昏了。
我在牧区看到的黄昏惊心动魄。
广大的地平线仿佛泼油烧起了火,烈火战车在天际穿行,在落日的光芒里,山峰变秃变矮。
天空盛不下的金光全都倾泻在草地,一直流淌到脚下,黄牛红了,黑白花牛也红了,它们扭颈观看夕阳。
天和地如此辽阔,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坐在草地上看黄昏,直到星星像纽扣一样别在白茫茫泛蓝的天际。
那时,我很想跟别人吹嘘我是一个看过牧区黄昏的人,但这事好像不值得吹嘘。
什么事值得吹嘘?我觉得看过牧区的黄昏比有钱更值得吹嘘。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攻坚决胜组合抢分练七小说阅读 散文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教

组合抢分练七小说阅读+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一、(2023·新高考Ⅰ卷考前抢分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八月的乡村(节选)萧军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
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
小红脸摸出了小烟袋,可是很快地又掖在原来的地方。
他的小烟袋已经是一个整天没在他的嘴里出现过了。
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的嘴。
当他的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他一只手还在摸索着烟口袋,同时开始在思想:为什么还不该停下歇歇,让他吃一袋烟呢?枪声不已经没有了吗?还是不如做农民时候自由多了!他可以随便什么时候吃一袋烟。
就是在手里提着犁杖柄手,也是一样哪,也可以使小烟袋很安全地咬在嘴里呢!那样的日子不会有了!他遥遥看着那边的田野在叹息,小烟袋又凄默地捏在手里,抵近嘴巴边:“我们该歇一歇了吧?”小红脸不大的声音提议着。
“小红脸同志说得对——我们全该赞成他。
”这是谁的声音呢?人们没有工夫去察看。
什么“同志”,什么“赞成”……他们觉得谁能说出这样几个字眼,那真是太进步的家伙!“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
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他默然地数着,日间他们和敌人接过仗的每个山头。
隐约还可以看见那个独立而不甚高大的山峰——在那里被击死了两个弟兄!“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萧明的眼睛有点朦胧——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
从这一面石头上,他看出那是旧军队出身的刘大个子,腿拉长地睡着了。
别的几个人,蹲伏着身子,有的像青蛙一般饮着水,浇着头发,小红脸吸烟时候的火光,很急速地在闪动。
蛙声更是显得响亮了。
晚云发展得非常迅速。
“弟兄们起来,我们马上就走吧!天是不可靠,怕是要下雨——”在对面小山上守望的萧明回来了。
又开始出发了,沿着这无边际的桦林,探索着无边际的夜,踏了蛙的声音和虫子的声音……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巩固练(一)一、(2018·龙岩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哲人的爱秦牧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1982年2月因病去世,他生前殚精竭虑,尽瘁教学,亲嘱死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
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
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
继沈福彭教授之后,北京医科大学前任校长胡傅揆教授也在生前自愿地把遗体献给学校作为骨骼标本。
这两位医学教授的事迹先后辉映。
据我所知,遗嘱利他,造福群众的事虽有不少,但是遗嘱指定把自己的遗体制作骨骼标本供教学用的事我极少听到。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从这样的实例中也可以想见一二了。
1987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寄来的。
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
信里有这样的话:“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
”信末这样说:“秦老……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
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
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的作用,犹如明矾之可以净水一样。
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目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照片。
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
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的杂念。
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
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
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僻静的街道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
我想起了一位文豪类似这样意思的话:“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
”那夜月色溶溶,柠檬桉雪白的树干显得十分高洁。
月光透过凤凰木,洒落了一地斑驳的光点。
长街寂寂,阒无一人,我来回踱步,一次、一次又一次。
那具骷髅在我眼前冉冉腾起,我的想象使他还原为血肉之躯:他埋头在灯下研读,他屹立在讲坛上讲学,他以深邃的眼光凝视人群,毅然写下献出骨骼遗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
我虽不是教徒,却涌起一种教徒似的心情,渴望能够有个和神圣的魂魄对话的机会。
我知道这位教授生前曾经受过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然而,“风暴压不断雄鹰的翅膀。
”“异端待我,国土报之。
”有人死了,还要造地宫,造金字塔,棺上要加内椁外椁,坟上还要盖巍峨建筑,死者仿佛撑开了棺盖,伸出手来喊道:“再给我东西!”有人死时,临终还拼尽力气,讲出这么一句话:“我想再奉献!”掠夺者和奉献者之间的距离,该是多么遥远!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张又撕了一张,最后,拼尽我的心力,终于写出了这么几十个字的《献辞》: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
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伫立丰碑前默默礼拜!(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A.在我的写字台玻璃板下压着的不是明星照片而是骨骼图片,因为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面对骨骼图片,只感到亲切、鼓舞,而不是忧惧、哀伤。
B.文章第六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巧妙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也对文中主要人物形象起了烘托的作用。
C.“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
”这句话为后面作者用心写作《献辞》起了铺垫作用。
D.文章第八自然段既运用了对比,也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即以掠夺者的贪得无厌来反衬沈福彭教授等奉献者的大公无私。
【解析】A项,“因为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面对骨骼图片,只感到亲切、鼓舞,而不是忧惧、哀伤”错误,只感到亲切、鼓舞是因为我被沈福彭教授的精神所感染。
2.对《献辞》中的“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进行赏析。
(6分) 【答案】(1)对比强烈,一“里”一“外”,彰显了沈福彭教授无私而崇高的爱。
(2)语言准确凝练、高度概括。
“特殊的坟”道出了沈教授对生命独特的理解与诠释;“浩瀚的爱”表达了他“哲人”般非同寻常的大爱。
(3)浓重的情感抒发。
作者被沈教授崇高的人格力量所感染,于是饱含深情地写下这两句。
“蘸血”之情,情透纸背,崇敬之情跃然纸上。
【解析】重点考核赏析句子,答题时注意明确句子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语言极其凝练,高度概括了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如“特殊的坟”“浩瀚的爱”显示出的是非同一般的大爱情怀和内心感受,这一句话饱含深情,充满着崇高而深沉的情意。
3.文章标题是《哲人的爱》,沈福彭是医学教授,如果把题目换成《教授的爱》,是否更好?请作简要分析。
(6分)【答案】不好。
哲人是指智慧卓越的人。
在文中主要是指以沈福彭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有着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他们的爱国表现为国为民心甘情愿献出自己所有的一切。
他们的行为能净化普通人的灵魂,以《哲人的爱》为题,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立意更深刻,含义更丰富,更能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如果用《教授的爱》显得普通,难以表现出教授的无私奉献、超凡脱俗的情怀。
【解析】探究的对象是文章的标题,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文章的情节和主旨阐明原因,如“哲人的爱”更好可以从标题很好体现出这种高贵的人格力量,极其鲜明展现出沈教授那种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坚毅无私的人生气质等角度分析;如果用《教授的爱》则不会突出这种意味,考生可据此分析。
二、(2018·呼和浩特调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好的故事鲁迅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的,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踝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象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退缩了。
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了。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注】①山阴道指绍兴县城西南,偏门出城,经鉴湖、娄宫而到兰事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
《世说新语·言语》里说: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②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泛指寺庙。
③一丈红即蜀葵,茎高六七尺,六月开花,形大,有红、紫、白、黄等颜色。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一九二五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军阀混战,社会一片黑暗。
第一段写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爆繁响,烟雾弥漫,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象征。
B.第五段写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以及萍藻游鱼等,是实写少年时在故乡绍兴所见之景,也是“好的故事”C.“好的故事”美丽,优雅,有趣,呈现出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明快愉悦是它的感情基调。
D.作者在极短的篇幅中,从多个角度,来展开那种超现实的想象。
文章中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令人惊异。
【解析】“好的故事”呈现出的感情基调不是明快、愉悦,而是想象中的明快、愉悦与现实中的苦闷、痛苦交织。
2.文章中写了哪些“好的故事”?结合全文,说明“好的故事”的含义。
(6分)【答案】“好的故事”有回忆:“山阴道上”所见的情景,两岸的野花、树木,农夫村妇,水中萍藻等;朦胧中幻想的“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水中的青天的底子,河边的枯柳和红花,茅屋,狗,塔,村女,云等。
“好的故事”的含义:指绮丽优美的环境、勤劳淳朴的乡民及宁静祥和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眷恋与追求。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列举、整理文中出现的“好的故事”,然后据此理解其含义。
从第四段可知,文中“好的故事”就是指“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和回忆,这些集中体现在文中的第五到第七段。
由第五段“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和第六段“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可以确信这些故事包括“我”的回忆和“我”朦胧中的所见两个方面,根据文中内容进行整合即可。
在分析“好的故事”的含义时,注意明确回忆中的好的风景构成了优美的生活环境,而美的人和美的事构成作者想象中的美好宁静的乡村生活,这集中体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文章开头描写了“昏沉的夜”,结尾又写到“昏暗的灯光”,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
(6分)【答案】(1)影射社会现实。
灯光昏暗,夜色昏沉,既是当时作者书房的环境特征,也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影射。
(2)渲染沉闷氛围。
昏暗的灯光与夜色,渲染出窒息、沉闷的氛围,体现出作者当时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