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合集下载

2023上海春考语文 解析

2023上海春考语文 解析

2023上海春考语文解析
摘要:
1.考试概述
2.试题分析
3.考生表现
4.备考建议
5.总结
正文:
一、考试概述
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科目已经圆满结束。

本次考试共有万名考生参加,试题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试卷结构包括阅读理解、古文鉴赏、写作等部分。

二、试题分析
1.阅读理解:试题选材多样,既有文学作品,也有论述类文本。

题目设置注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文本解读、观点阐述等能力。

2.古文鉴赏:选取了一篇经典古文,要求考生分析文本内容、鉴赏文学手法、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等。

3.写作:作文题目为“成长路上的挑战”,考生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展现面对挑战时的勇敢和智慧。

三、考生表现
1.整体表现:考生在阅读理解部分表现较好,能较好地把握文本内容和作
者观点。

2.古文鉴赏:部分考生对古文内容理解较深入,能分析文学手法,但部分考生对古文背景和作者生平了解不足。

3.写作:部分考生能紧扣主题,叙述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和收获,但部分考生立意较高,写作内容与成长主题关联度较低。

四、备考建议
1.加强基本功训练:注重字词句篇的积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提高写作水平:多进行写作练习,培养观察生活、思考人生的习惯。

3.熟悉考试题型:了解各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五、总结
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科目考查了考生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

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

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

上海语文春考卷一、文言文阅读(共35分)(一)默写与默读(10分)(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段落略)(二)文言文翻译与解析(15分)(文言文段落略)(1)_______(2)_______2.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人物形象特点(5分)(1)_______(2)_______3.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5分)(三)古代诗歌鉴赏(10分)(诗歌略)1. 赏析诗句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5分)2. 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5分)二、现代文阅读(共4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文本略)1. 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5分)2.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5分)3. 评价文章的论证效果(5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文本略)1. 概括故事情节(5分)2.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5分)3. 赏析文本中的艺术手法(5分)4. 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5分)5.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文本主题的理解(5分)三、作文(共60分)题目:守望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一、文言文阅读答案(一)默写与默读1.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 (答案略)(二)文言文翻译与解析1. (1)答案略(2)答案略2. (1)答案略(2)答案略3. 答案略(三)古代诗歌鉴赏1. 答案略2. 答案略二、现代文阅读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答案略2. 答案略3. 答案略(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 答案略2. 答案略3. 答案略4. 答案略5. 答案略三、作文(作文答案略)1.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默写:名句名篇的记忆文言文翻译:实词、虚词、句式等翻译技巧文言文解析:人物形象、观点态度、论证方法等分析能力2.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和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情感态度:诗人情感的理解与分析3.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中心论点概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效果评价文学类文本: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手法赏析、创作意图探讨、主题理解4. 作文审题:题目理解与立意确定表达:语言组织、逻辑结构、文采展现思想: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各题型知识点详解及示例:1. 文言文翻译: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201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现代文1)(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①现代汉语,这里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②统一汉语语音,必须以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作标准音,不能以虚拟出来的语音或者用各种方音拼凑起来的语音作标准音,也不能以北方整个地域的语音为标准音。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每个汉字的北京话读音是确定的,这样各方言区的人才能有所依据。

多少年来,话剧、电影和广播等大都采用北京语音。

北京语音的标准地位,早已为人们所公认。

③北方方言分布的地域最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

自十三世纪以来,北方话词汇就随着“官话”和白话文学传播开来,因而它在全国有极大的普遍性。

尤其是建国以来,由于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教育的普及,交通的发展,各地人民接触的频繁,再加上报纸杂志、文学作品以及广播影视的影响,北方话词汇的传播就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了。

④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所谓“典范的著作”,是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例如现代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经过许多人反复推敲定稿的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些著作在语言规范的巩固和发展上能起一定作用。

所谓“现代白话文著作”,就是说,这种著作是白话的,同时又是现代的,因为语言在不断发展,早期白话文作品有些地方已同现代语法不合了。

“语法规范”还必须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一般的用例”,也就是最具有普遍性的用例。

⑤现代汉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⑥现代汉语是在近古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近古汉语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宋元以后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出现:一种表现在书面语方面,就是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种表现在口语方面,就是。

⑦汉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用“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

这种书面语最初必定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的,但是后来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能够使用的人只占全民中的极少数。

202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子曰:“,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答案:君子喻于义(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答案: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官赋(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流连山景、不知不觉已是暮色四合的两句是“,。

”答案: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2.按要求作答。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上海博物馆日前发布“大博物馆计划”,将构建“3+X”新发展格局,打造博物馆“航母群”:,。

,。

与此同时,上海博物馆将实施藏品扩增计划,助力上海加速迈向“博物馆之都”。

①预计2023年年底前后,东馆将建成开放②其中,东馆展陈以常设展为主③以人民广场馆、东馆、考古主题博物馆为核心④人民广场馆也将迎来整体更新改造升级⑤在海内外设立若干分馆A.③①④②⑤B.①④③⑤②C.③⑤①④②D.①④②⑤③答案:C解析:根据文段内容,首先提出上海博物馆的“大博物馆计划”及“3+X”新发展格局,以打造博物馆“航母群”。

接下来的内容应该是对这一格局的具体阐述。

按照逻辑顺序,应先总体说明核心布局,即③句“以人民广场馆、东馆、考古主题博物馆为核心”,接着分别介绍X和这三个核心部分的情况。

排除BD项。

⑤句“在海内外设立若干分馆”是对“X”的解释,①句提到“东馆将建成开放”,④句提到“人民广场馆也将迎来整体更新改造升级”,这两句都是具体举措,且按照③句的顺序,应该先说东馆后说人民广场馆,因此顺序为①④。

(2)小明诚请李老师担任他的生涯导师,他提交的书面申请中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在以下四处画线句中找出并修改。

202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深度解析

202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深度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1. 语言连贯排序题。

将下列编号的词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这个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具戏剧性的赛车季,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车手维斯塔潘最后一圈后来居上,逆袭夺冠。

①阿布扎比亚斯码头赛道之战充满了让人无法预料的波折 ②最终一次事故引发的安全车出场改写了整个结局 ③等来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决战④再大胆的编剧都想不出的剧情竟然成了现实A. ④①③②B. ③④②①C. ③①④②D. ④②①③2. 小明作为学校电视台记者采访青年企业家校友,哪一个提问表达得体?( ) A. 请问您重返母校,见到熟悉的校园,有什么感受? B. 作为鄙校优秀毕业生,……(关于创业影响?记不清了) C. 所谓“千虑一得”,您是否可以分享下成功的经验? D. 最后,能否对学弟学妹提点建议。

第II 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傅良弼传(唐)李翱傅良弼,字安道。

清河人也。

以善弓矢显。

仕于成德军。

流辈称其朴厚。

博野、乐寿。

本隶瀛州,诏以与成德军。

其后以公选为将,而镇于乐寿。

公善抚士卒,与之同苦乐,得士卒死力。

长庆初,幽州继乱,成德杀其帅宏正,将庭凑因盗有地。

公奋曰:“吾岂可以为贼乎!”遂誓众喻以逆顺,闭域拒贼,潜疏以闻。

诏以乐寿为神策行营,命公以为都知兵马使,与深州将牛元翼、博野李寰猗角相应。

2023上海春考语文卷解析

2023上海春考语文卷解析

2023上海春考语文卷解析选择题: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B. 他的笑容很灿烂。

C. 他的笑容使人感到温暖。

D. 他的笑容让人感到快乐。

答案:A。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描述一个事物。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勤奋、努力、坚持,终于取得了成功。

B. 他勤奋,努力,坚持,终于取得了成功。

C. 他勤奋努力坚持,终于取得了成功。

D. 他勤奋、努力、坚持,最终取得了成功。

答案:A。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短语,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是:A. 你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吗?B. 你知道这个道理吗?C. 这个道理你知道吗?D. 这个道理你难道不知道吗?答案:A。

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A. 他跑得飞快,像一只闪电。

B. 他跑得很快。

C. 他跑得像一只兔子。

D. 他跑得像一只乌龟。

答案:A。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或程度,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声音像细流般悦耳。

B. 他的声音很悦耳。

C. 他的声音使人感到舒适。

D. 他的声音让人感到愉悦。

答案:A。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相对的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

写作题: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短文(不少于200字):提示: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生存和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请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并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这里只提供一个写作思路,具体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知识进行展开)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行动。

首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节约用水和用电等。

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

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

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A. 桃B. 梨C. 杏D. 榴A. 温故知新B. 不耻下问C. 画蛇添足D. 狐假虎威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A. 林黛玉B. 祝英台C. 岳灵珊D. 穆念慈A. 手机B. 书信C. 轿车D. 灯笼A. 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B. 风儿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C. 月亮姐姐悄悄地爬上了树梢D. 雪花飘飘,大地一片银白A. 三打白骨精B. 大闹天宫C. 智取生辰纲D. 借东风A. 画饼充饥 B. 杯水车薪 C. 掩耳盗铃 D. 亡羊补牢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C.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A. 曹操B. 李世民C. 赵云D. 秦琼二、填空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 “海内存知己,______。

”(4分)2. “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

”(4分)3. 《西游记》的作者是______。

(4分)4. “莫等闲,______,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分)5.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4分)三、古诗文默写(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 默写《静夜思》全文。

(4分)2. 默写《泊船瓜洲》全文。

(4分)3. 默写《江畔独步寻花》全文。

(4分)4. 默写《春晓》全文。

(4分)5. 默写《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

(4分)四、文言文阅读(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问题:请解释文中“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这句话的意思。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020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0年春季高考上海语文一积累应用1. ⑴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⑵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⑶《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比拟手法描绘潼关的险峻地势,极富动感。

2.⑴学生想写一幅书法作品送给老师挂在书房,下面合适的一项是()缺选择项⑵下面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是()藏龙卧虎国色天香。

来势汹汹,沸反盈天二阅读(一)小说家的情感流溢3.这种情形,就像机敏的蚂蚁,伴之探测器,找到它合适的食物与加点词对应正确的是()作者情感材料4.第⑤段□处填入的句子语序正确的是()5.如果要为第⑦段“有的作者把自己隐藏在材料背后,让材料说话”这一说法提供支持,以下最有效的一项是()A.《聊斋志异》故事离奇,也不避讳对社会的批判B.《水浒传》成功运用白话,形式上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C.《三国演义》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D.《红楼梦》冷静客观地塑造人物,人物形象真切生动6. 具体说明“他的能力越强,权力越小”。

7.文章是如何对小说创作“常常不完全是情感的自然流溢”展开论述的?(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踩星星的孩子大冬瓜最终掉落下来,稳稳当当落在背篓里。

小女孩嬉嬉的小着,自觉得做了件最了不起的事。

小男孩说:“你爸爸可能还想让冬瓜长大些,你要挨骂。

”小女孩说: "才不,爸爸会很高兴,他最喜欢我了,给我讲大笨熊的故事。

”小女孩蹲下,两条手臂伸进背篓背带,往小肩膀上一套,艰难的直起腰来,口中说着:“好重的大冬瓜。

”试了好几次,没能背得动。

,小男孩说:我力气比你大,我替你背。

小女孩说:“不准。

”继续努力着站起。

当太阳西去的余辉洒在小女孩身上时,背篓被背起来了。

小女孩一张小小的脸上累出了细微的汗,却嘿嘿的笑了起来。

小女孩开始走,一步,再一步,又一步,每步都走得歪歪斜斜,像她爷爷醉酒时的样子。

小女孩念着“一、二、三……”佝偻着背,眼睛盯着小路,两只小手护着背篓背带,不忘对小男孩说:“快点跟上,这是你唯一比我走得快的机会小男孩不服气的噘着嘴,不着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现代文1)(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①现代汉语,这里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②统一汉语语音,必须以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作标准音,不能以虚拟出来的语音或者用各种方音拼凑起来的语音作标准音,也不能以北方整个地域的语音为标准音。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每个汉字的北京话读音是确定的,这样各方言区的人才能有所依据。

多少年来,话剧、电影和广播等大都采用北京语音。

北京语音的标准地位,早已为人们所公认。

③北方方言分布的地域最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

自十三世纪以来,北方话词汇就随着“官话”和白话文学传播开来,因而它在全国有极大的普遍性。

尤其是建国以来,由于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教育的普及,交通的发展,各地人民接触的频繁,再加上报纸杂志、文学作品以及广播影视的影响,北方话词汇的传播就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了。

④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所谓“典范的著作”,是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例如现代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经过许多人反复推敲定稿的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些著作在语言规范的巩固和发展上能起一定作用。

所谓“现代白话文著作”,就是说,这种著作是白话的,同时又是现代的,因为语言在不断发展,早期白话文作品有些地方已同现代语法不合了。

“语法规范”还必须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一般的用例”,也就是最具有普遍性的用例。

⑤现代汉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⑥现代汉语是在近古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近古汉语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宋元以后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出现:一种表现在书面语方面,就是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种表现在口语方面,就是。

⑦汉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用“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

这种书面语最初必定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的,但是后来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能够使用的人只占全民中的极少数。

因此,另外一种与口语直接相联系的书面语――“白话”就起来与“文言”分庭抗礼。

这种“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主要源头。

⑧宋元以来,用“白话”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非常丰富,其中有像《水浒传》、《儒林外史》、等许多文学巨著。

这些作品的语言虽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地方色彩,但是总的说来,基本上属于北方话。

它们流传到非北方话的区域,拥有广大的读者,并且促使非北方话区域的人也用“白话”来写作。

因此,这种白话文学大大促进了北方话的推广。

⑨口语方面,大约在白话文学作品广泛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逐渐取得了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地位。

由于北京是元、明、清几代的政治中心,北京话也就成为各级官府的交际语言,并随着政治影响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

当时北京话被称为“官话”,实际上它并不是专为官吏阶层使用的官场雅语或统治阶级的习惯用语,而是对社会各阶层一视同仁的语言。

⑩到了二十世纪初,特别是到了“五四”时期,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就汇合为一,力量更加壮大,这就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

一方面,“白话文运动”彻底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使一向只用在所谓通俗文学上的“白话”取得了正统文学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又给予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上都有统一规范的语言形态,改变了早先的言文不一致、方言并立的局面。

至此,人们逐渐用“普通话”来代替“官话”这一旧称。

“普通话”的“普通”是“普遍共同”的意思。

这说明,这时北方话已完全取得了“共同语”的地位了。

1.文中与“普通话”相对的概念是()。

(2分)A.白话B.文言C.方言D.口语【测量目标】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考点辨识】文意理解【题型】选择题【方法点拨】本文是社科类论说文,侧重于说明,说明对象为现代汉语,主要探讨现代书面汉语以及现代口头汉语(普通话)产生的原因及过程,话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思路清晰,阅读起来,并没有思维难度。

近年来上海市高考试卷第1题一般难度较小,属于心理辅导题,这是命题者对考生心理的关怀,体现了人性化的命题意识。

出题依据主要是文章的第①②⑩段,第①段主要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现代汉语及其所包含的要素:语音、基础方言和语法规范,第②段告诉读者北京话语音成为普通话语音标准的原因和过程,而第⑩段告诉考生“普通话”的“普通”是“普遍共同”的意思。

所以,普通话从语音的角度进行概念类别划分,与之相对的,应该是“方言”,C选项可选;A选项“白话”与题干“普通话”是两个相近概念,从类别属性来看,“白话”的外延应该包含“普通话”,内涵上两者有交叉、重叠,不属于相对概念,故不选;B选项与“白话”应该是相对的,首先应当排除;D选项“口语”与“书面语”是相对的,判断依据在文章第⑥段,也应当排除。

【参考答案】C2.第①段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2分)【测量目标】分析重要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能力层级为C级【考点辨识】段落的作用【题型】作用简述题【方法点拨】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段落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意。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说明方法对于考生并不陌生,从小、初阶段就已接触,但从高考的角度,这个知识点在复习时也应当予以梳理,说明方法一般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作图表等。

答这类题,一般要注意说明(修辞、表现)的对象和对象的特点,与之相应的是否还有作者较为明显的情感体验,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其特质,不要含混不清。

文章第①段说明的对象为“现代汉语”,说明方法为“下定义”,从逻辑学的角度,下定义主要为解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通用的表达效果为:准确、科学地说明了+对象+具体的内涵(特点)、外延。

从第①段来看,文章主要解说了“现代汉语”的内涵(语音、基础方言、语法规范),并没有涉及其外延,因此答题相对来讲比较方便。

【参考答案】科学、准确地揭示了本文说明对象“现代汉语”的内涵。

3.根据上下文,在第⑥段空白处填入恰当内容。

(2分)答:【测量目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为C级【考点辨识】内容补写【题型】填空题【方法点拨】本题是这次春考试卷中的亮点,也是难点。

主要考查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意基础上的推断能力。

上海高考试卷第一次出现推断试题是在2006年夏考,其中第一篇现代文“城市色彩”,让考生对商业区时用了“安静”一词的原因进行推断。

这类题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由原因到结果,由未知到已知,通过想象、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追根溯源,对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

2006年的考点只是对原因进行推断和简述,而今年则为内容补写,相对来讲难度上有所加大,对于2012年夏考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出题依据是第⑥段,答题的语境在第⑧⑨两个段落,第⑥段对现代汉语在近古汉语和北方话的基础上的发展阐明了两个观点:一个为书面语方面,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另一个为口语方面如何进行补写,第⑦段是解说前一个观点,而⑧⑨两个段落则是解说后一个观点,第⑨段主要论述了白话经元、明、清发展,在“普通话”概念没有出现以前,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白话为“官话”,而第⑧段通过《水浒传》、《儒林外史》在非北方方言区受欢迎,告诉读者“官话”的影响和认同感逐渐进入各个方言区,因此作答首先应当确定主体为“官话”,其次是“官话”在各个方言区的影响。

【参考答案】“官话”逐渐渗入各个方言区域4.第⑧段画线处可填入的一项是()。

(2分)A.《世说新语》B.《聊斋志异》C.《红楼梦》D.《人间词话》【测量目标】对文学常识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考点辨识】文意理解【题型】选择题【方法点拨】本题是文学常识的变相考查,难度适中,是一道辨对选择题,辨别的标准是作品的语体为白话,需要一定的文学常识积累。

A选项的作者是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是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其中“管宁割席”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流传于此,小、初阶段就应该接触,因此它的语体是文言,不选;B选项《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朝蒲松龄,高一教材《促织》选自于此,它也的语体也是文言,不选;D选项《人间词话》的作者是近代学者王国维,高三教材曾选《〈人间词话〉七则》,属于古代文论,不选;C选项《红楼梦》的作者是清朝曹雪芹,高一教材《香菱学诗》选自于此,考生应当有较明晰的认识,它的语体是白话,故可选。

【参考答案】C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4分)A.北京话读音可作为普通话的标准音,因为在北方话中只有它是确定的。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堪称现代白话文合乎语法规范的典范著作。

C.在语法上,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彻底摆脱了早期白话文作品的影响。

D.宋元之后,“文言”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只有极少数人能使用。

E.到了二十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加速了现代汉语的发展。

【测量目标】对文意的整体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考点辨识】文意理解【题型】多项选择题【方法点拨】这题A、C两个选项排除难度不大,分别从文章的第⑨段和第④段能够找到依据,第⑨段论述了北京语音为标准因的原因在于北京是元、明、清的政治中心,第④段论述了普通话的语法为了实现“普遍性的用例”,在典范的现代白话著作中“有些地方”摆脱了早期白话文的影响,并没有“彻底摆脱”,另按照常识,A、C从“极限判断”的角度也可以判别;D选项的排除在第⑥⑦段可以找到依据,第⑥段论述了宋元之后,文言与口语之间还有近古汉语这个环节,并没有说明“只有极少数人使用”,而第⑦段说明“文言”使用人数只有极少部分,是指现代汉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指明是“宋元以后”,属于典型的“移花接木”。

B、E可选,分别在第④、⑩两个段落可以找到细节依据。

【参考答案】B E6.从全文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话作为基础方言的原因有哪些?(4分)答:【测量目标】对文章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提炼和整合,能力层级为C级【考点辨识】归纳与概括【题型】简述题【方法点拨】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归纳、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作题前的阅读圈划意识很重要,如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它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围绕题干中的重要话题“北方话”,提炼文章重要信息,最好不要照搬原文,提炼出的主要观点应该与原文观点保持一致,不要妄加自己的评论,最好根据分值的设定,有一定的采分点意识,这类题一般1分为一条信息点,答题的依据分别为第②段、第⑧段和第⑩段。

【参考答案】北方话分布的地域最大;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最多;北方话词汇传播深入、广泛;“国语运动”给予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附:本文写作思路第2段:现代汉语的标准音第1段:现代汉语的内涵第3段:现代汉语的基础方言现代汉语第4段: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第6-8段:宋元以来,现代汉语的发展第5段:现代汉语的形成过程第9段:元、明、清以来,现代汉语的发展第10段: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国语运动,现代汉语的发展、完全形成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