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小技巧审题:抓¨题眼¨-紧扣材料主题立意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攻略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攻略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攻略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在考试时,只有审题正确,才能拿到基本的分数;否则,文字基本功再好,也要砸锅。

从命题作文到一般材料作文到今天的话题作文,应该是在审题上一步步降低了难度。

但审题同样不可忽视。

不少学生正是由于对这一点认识不足,造成写作上的失误,从而留下深深的遗憾。

那么,面对考场作文,我们如何快速审题立意呢?一、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抓“话题”不管“话题”前面有没有材料,话题作文的核心一定是“话题”本身。

审题立意时,应把重点放在“话题”上,而不能受到材料的干扰,有时甚至可以不管材料。

材料只对审题立意起提示作用,能引导考生快速而准确地切入话题,但材料绝不是审题立意的重点,更不能由材料来确定写作重点。

如2006年广东卷,虽然所给的材料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富有哲理意蕴,但考生依然不能把审题的重点放在材料上,而是应该着力挖掘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所蕴涵的命题指向。

该话题是一个动宾短语,立意写作的重点应放在动词部分,行文要突出“雕刻”的过程;雕刻的对象——“心中的天使”,是一个偏正短语,“心中”是重心,可见,天使并不是从天而降,而是自己内心的产物,是自己孜孜追求的对象;“天使”比喻象征美好的东西。

分析挖掘话题的内涵到此,就一定能够做到准确立意。

(一)观点型话题1、训练目标训练学生审题重点应研读“话题阐述”部分,因为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把握比研读材料本身更重要。

2、写作指导把从提示性材料中引申出来的一个结论,或是命题人理解材料时所得到的一点见解,用来拟制为话题作文的“话题”,那么我们就称之为“观点型话题”。

如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以“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为话题,2000年的全国高考作文,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就是很典型的“观点型话题”。

这类“话题”的审题是比较宽泛的,只要比照一下自己的选材和所写内容是否吻合话题的观点即可,不能违背、不可偏离。

在作文时,这类话题启示我们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进行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沿着它所给的线索向前延伸,不能偏离航向。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练习审题立意:多做真题,熟悉不同类型题目 积累素材:阅读广泛,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 注重结构:合理安排段落和布局,使文章层次分明 语言表达:锤炼语言,使用准确、生动的词汇和句式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审题时需明确文体,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并注意人称使用。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避免出现跑题现象。
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展开思路,确保文章主题明确。 注意题目中的隐含信息,如情感色彩、价值取向等,以使文章更加符合 题目要求。
立意技巧
提炼中心思想,确定文章主题
提炼中心思想: 在审题时,要认 真分析材料或题 目中的关键词语, 把握文章的中心 思想,并以此作 为文章的主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解决方法:明确观点,清晰表达, 避免使用模糊词汇
练习:多阅读优秀文章,学习表达 技巧
提高审题立意 能力的建议
多读优秀范文,积累写作经验
多读优秀范文,积累写作经验 关注社会热点,提高思辨能力 注重日常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掌握审题技巧,提高立意水平
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分析能力
题意。
明确写作方向: 根据题目要求, 确定文章的中 心思想和写作 方向,确保文 章内容紧扣主
题。
抓住关键词句: 注意题目中的 关键词和关键 句,这些往往 是题目的核心 要求和提示, 有助于把握写
作方向。
拓展思维:在 审题过程中, 可以尝试从不 同角度思考问 题,拓展思维, 寻找更丰富的
立意角度。
确定文体和人称,避免跑题
确定文章主题: 在提炼中心思想 的基础上,进一 步明确文章的主 题,确保文章内 容紧扣主题展开。
避免偏离主题: 在写作过程中, 要时刻关注文章 主题,避免偏离 主题的情况发生。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有哪些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有哪些

⾼考作⽂审题技巧有哪些 在考场上,当你拿到了⼤作⽂的考题之后,你应如何作出题意的选择呢?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考作⽂审题技巧,希望⼤家喜欢! ⾼考作⽂审题技巧⼀ ⾼考作⽂审题记住六招:1.捕捉话题法 在⾔论类材料中,有些材料相对简单些,考⽣只要捕捉命题者所提供的⽂字中的核⼼词作为话题就可以了。

江苏近三年的作⽂题⼏乎都是话题类材料作⽂,2014年是以“青春朽或不朽”为话题,2015年是以“智慧”为话题,2016年是以“说话”“个性”“创新”为话题。

⼀般情况下,⼀道作⽂题只能有⼀个话题,譬如2015年江苏卷的“智慧”就是⼀个话题,2015年天津卷的“范⼉”也是⼀个话题,2016年⼭东卷的“⾏囊”也是⼀个话题。

但2014年江苏卷的“青春朽或不朽”是两个话题,2016年的江苏卷则有三个话题,⽽且是任选其⼀即可。

但有⼀种现象必须引起考⽣的注意,有些材料的核⼼词不⽌⼀个,但不能任选其⼀,⽽是要综合起来看。

譬如2015年的四川卷就是以“⽼实与聪明”为对⽐话题,2017年的南通三模的作⽂材料由三句话组成:“有⼈说,我们要通过改变⾃⼰,进⽽改变世界;有⼈说,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还有⼈说,我们不是为了改变世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这三句话实际上有三个共同的核⼼词,那就是“我们”、“世界”、“改变”,任何⼀个核⼼词都不可以单独成为写作的话题,只有三个核⼼词结合起来共同体现在⾏⽂中才不算偏题。

⾼考作⽂审题记住六招:2.异中求同法 在⾔论类材料中,有时命题者提供了多则材料,看上去这些材料互不关联,考⽣要善于从不同的⾔语中找到共同的话题,只不过,这类材料不同于上⼀类。

上⼀类材料的话题就在材料之中,⽽这⼀类材料的话题需要⾃⼰归纳。

如这样⼀组材料: ⼀个篱笆三个桩,⼀个好汉三个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

⼀个和尚挑⽔喝,两个和尚抬⽔喝,三个和尚没⽔喝。

【分析】 这道作⽂题也是由三则材料组成,第⼀则材料说的是⼈与⼈要互相帮助,第⼆则材料说的是社会要和谐,第三则材料说的是⼈与⼈要协作。

最新高考材料作文如何审题技巧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通用

最新高考材料作文如何审题技巧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通用

最新高考材料作文如何审题技巧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通用高考材料作文如何审题技巧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篇一审题就是对题目要求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准确领会其含意,把握写作方向和要求,切忌片面理解,顾此失彼,舍本逐末。

一篇文章在审题上站稳了,这篇文章的大方向就把握住了,写起来一般不会出太大问题。

一、审题的关键是准确审题首先要逐字逐句地把作文题全面、细致地读清楚,同时注意关键字词,把这些关键字词反复咀嚼并仔细揣摩,还要细读命题中的“要求”或“注意”,并把它们全都体现在文章当中。

考场上,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审题呢?审题的过程与构思作文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

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体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2.审清要求,确定文章范围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

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

3.审清“题眼”,确定写作重心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眼”,比如关键词、重点句、暗示语等。

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4.审清因素,确定文章内容有些作文命题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

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联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用“戴着镣铐跳舞”来形容考场作文可谓形象而熨帖。

这个比喻已经形象地告诉大家,考场作文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它有自己的规则,不可能让你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因此,拿到题目后,务必三思而后行,切忌草草了事。

另一方面,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审题,使作文题意明确和观点鲜明,完全是能够做到的。

审题年年有,年年有跑题。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因为考生的态度不够端正,缺少了一点耐心和细心。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例析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例析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例析高考新材料作文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写出一篇文章。

而选材料、审题、立意是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关键环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一、仔细阅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高考新材料作文通常由两篇短文组成,每篇短文都是由若干篇段落组成的,考生在审题时要仔细阅读两篇短文,抓住关键信息。

文章中的主题、中心思想、立意、情感色彩等都是考生在审题时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要求在阅读完材料后,考生要明确文章的写作要求。

文章是要求叙述、议论、说明还是应用文,这将直接影响到考生在审题时所需要抓住的重点和立意角度。

三、选择合适的立意角度在审题之后,考生需要选择合适的立意角度。

对于高考新材料作文来说,立意是决定文章是否成功的关键。

考生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要求和自己的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立意角度,突出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四、结合材料展开想象和联想在审题立意时,考生还可以结合材料展开想象和联想。

这样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想象和联想要符合事实和逻辑,不能脱离文本而空想。

五、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审题立意之后,考生要清楚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在审题过程中确定了立意角度,就要明确文章主题和内容该如何展开,如何组织。

反复思考、构思,确保文章主旨无误。

六、确保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在审题立意后,考生在写作时要注重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这意味着要在文中合理地安排材料的展开,使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表达得体。

七、注意语言的表达审题立意完成后,考生要注意语言的表达。

合适的词语和短语选用,正确的语法和句式结构是文章得以成功的保障。

在写作时要尽量避免语言的不准确、含混和模糊,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八、把握文章的基本要求高考新材料作文中,文章的基本要求包括要写透题意、言之有理、语言得体、文字通顺、结构完整等。

在审题立意时,考生要把握这些基本要求,确保文章符合标准,避免犯低级错误。

我的总结:高考作文审题与立意的几个小方法

我的总结:高考作文审题与立意的几个小方法

我的总结:高考作文审题与立意的几个小方法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与新材料作文等三个过程,现在,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在试卷中都存在。

不管什么类型的作文,审题立意成了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关键,而怎样审题,怎么立意又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下面我就通过刚考过的几则材料作文具体介绍一下我的做法。

一.找关键句、关键词法1.新材料作文(1)单则材料材料: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对不幸的小兄弟,他们的妈妈因为生病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和父亲相依为命。

可是他们的父亲却是一个赌鬼,最后竟然去偷窃,不久被送到了当地的监狱。

兄弟俩先是行乞,长大了一些他们就开始捡垃圾。

捡垃圾可以给兄弟俩带来一些微薄的收入,哥哥则会用这些钱去大吃一顿,而弟弟则把钱存了起来。

慢慢地弟弟有了一些积蓄,然后去一所贫民学校读书。

十多年过去了,兄弟俩都成了二十多岁的青年。

可是不同的是哥哥进了监狱,而弟弟则大学毕业成了一名作家,并因发表了大批出色的文章而进了一家报社。

记者到监狱去采访了哥哥。

哥哥说:“都是因为小时候的苦难。

”记者又去采访报社的弟弟,弟弟十分肯定地说:“都是因为小时候的苦难。

”审题:关键句在最后一自然段,即兄弟两人说的话,关键词是“苦难”。

由此再深入思考:两兄弟面对同样的苦难,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何在?立意:苦难可败人,亦可成人;面对苦难,应持什么态度,应如何选择。

附:同学们的作文标题这次习作比较好的标题有《苦难只会让我更坚强》(韩玉雪)、《宝剑锋从磨砺出》(王慧慧)、《苦难是把双刃剑》(董爱芹)、《苦难背后的双重人生》(马宏业)、《苦难,人生的催化剂》(王洪康)、《态度决定高度》(张倩倩)、《苦难是上帝的恩赐》(郭福龙)、《向苦难致敬》(潘文文)、《成也苦难,败也苦难》(郑志刚)、《苦难,你好》(徐光坤)、《金色的苦难》(冯淑芬)、《踩在苦难的肩上》(田希荣)、《让苦难之花绚烂绽放》(杨广娇)、《苦难是一笔财富》(杨静)。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9种方法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9种方法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9种方法1、主旨领悟法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

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解析]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

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2、关键把握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解析]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

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3、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

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

最新高考语文作文五大技巧

最新高考语文作文五大技巧

最新高考语文作文五大技巧高考语文作文五大技巧1、立意紧贴材料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是审题的原点,是立意的根基,是观点的依托。

考生必须紧密结合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在审题立意时,一定要全面解读材料,辨明主次,抓住核心,使自己的作文立意呈现命题的最大价值,开拓审题的新鲜视野。

2、题目紧贴材料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文好题先行。

"作文拟题是十分重要的。

题目自拟其实就是考查考生的拟题能力。

拟题的一般要求是:概括内容、观点鲜明、新颖别致、简洁生动。

比如写道德类材料,"人以德为天""莫使道德向隅而泣""看客们,醒醒吧!"等比较好的作文题目,犹如"明眸善睐第一瞥",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博得好感,占据获取高分的良机。

3、适当运用题记题记不能滥用;要与作文材料关系要密切;概括或者深化主旨;语言要简洁,一般控制在一行字以内为佳,写出几十字题记往往弄巧成拙;要防止题记的内容与题目、文章首段的内容重复。

有一篇题为"呼唤诚实"的考场作文,题记这样写道:"轻轻地一声问候,不想惊扰你,只想知道你是否安好?"这个题记距离作文材料甚远,让人觉得非常突兀。

比如,一篇题为"年轻无极限"的作文题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既不贴合材料,也未进一步明晰题旨。

4、开头紧扣主题材料作文的开篇最好能够扣合材料,入题迅捷,观点鲜明,语言精练。

比如,《成事须明德》的开篇:"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竞争可以不择手段——如此违背社会公德及个人品行的做法在青少年中竟成了难以评价的做法。

一个人对道德尺度的把握应是其修身的根本,成事的关键,由此观之,青少年的价值观尚需正确的引导。

"小作者对材料进行适当的择取,言出有据,笔墨经济;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顺势明确立场,语言干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作文小技巧审题:抓¨题眼¨,紧扣材料主题立意【考纲航标】《考试大纲》对审题的要求是“符合题意”。

审题,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作周密细致的审查、分析,弄清命题者的意图,从而正确理解文题的含义,为自己确立正确的写作方向。

它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的好坏,决定着作文是否符合题意,立意构思是否按正确方向展开。

“符合题意”,要求对作文题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图表、每一项要求和注意事项都进行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准确地把握住文题的中心意旨,然后紧紧围绕主旨去立意构思,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是符合题意的。

【突围技法】一、命题作文的审题技法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直接给出了作文题目,考生通过审题,写出符合标题内涵要求的作文。

这是年代最为久远的一种作文考查方式。

命题作文往往带有命题人的目的性、指向性,往往给写作者以很多限制,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自由发挥的空间,稍有不慎,就有跑题之虞。

从语法角度看,命题作文的题目有三种类型,即以词语为题目,以短语为题目,以句子为题目。

1.以词语为题目。

这种作文题审题比较简单,只要认真推敲这个词语的含义,准确把握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应该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不过从历年高考的实践看,就是以词语为标题的作文,也还存在大量审题不准的情况,很多人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准确,导致写出的文章内容偏离题意,这很值得广大考生注意。

一般来说,高考的作文题尽管是一个词语,但词语含义的解读一般都比较确定,不会模糊不清,同时含义肯定是比较丰富的,可以作多层理解,能够让各个层次的考生写出各种水平的文章。

比如2005年广东题《纪念》,“纪念”这个词,是指采用某种方式来表达对某事物的怀念之情,一定要有行动,而不仅仅是指一种怀念之情。

那年很多考生没能准确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只写了内心的一种怀念之情,最终偏离题意。

再如《环境》,“环境”一词有具体和抽象两种含义,具体的含义是我们周边的具体的事物:而抽象的含义则可以是我们周围的人文等抽象的东西。

明确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含义去由浅入深地立意构思,写出的文章就符合题意了。

2.以短语为题目。

这种作文题,首先要分析它的结构类型,明确是什么关系,确定写作重点。

同时,要抓住关键词,也即“题眼”,细加推敲,透彻理解,确定写作的重点和范围。

如果是并列关系,一般是找出并列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构思文章。

比如《索取与贡献》,重点是让我们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决不能单纯地议论什么是“索取”,什么是“贡献”。

如果是偏正关系,一般中心语是写作的对象,而修饰限制性词语往往体现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是“题眼”。

比如2010年江苏题《绿色生活》,中心语“生活”是写作的对象,文章一定只能写生活,而修饰语“绿色”,则限制了写作对象的特征,这里,“绿色”一词即“题眼”,必须紧扣这个词来写,怎样的生活才是“绿色”的,写这些才符合题意。

如果是动宾关系,“题眼”一般是前面的动词,要紧紧抓住那个动词来写,才不会偏题。

比如2006年广东题《雕刻心中的天使》,“心中的天使”是写作对象,它有一个限制语“心中”,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但文章更应该着重写“雕刻”,全文应该围绕“雕刻”来写,这是一个动作、一个过程。

所以“雕刻”才是此题的“题眼”。

如果是主谓关系,“题眼”一般是谓语动词,而主语一般是谓语陈述的对象,也是写作的对象。

所以,抓住谓语动词,紧紧扣住它来写,就不会偏题了。

比如2011年安徽题《时间在流逝》,这里写作的对象是“时间”,这是前提,然后就要紧扣住“流逝”来写。

“流逝”是“像流水一样消逝”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时光过去,那是可见可感的,不能混同于“消失”“流失”。

文章应该写对时光流逝的一种可见可感的描绘,表达一种感叹。

3.以句子为题目。

这类题目就应该分析句子的成份,把主干划出来,看主要是要求写一件什么事,或写一个什么过程,这是前提;然后把其中的修饰限制语找出来,注意它的特点,有可能是限定,有可能是描绘,都是要求,不能违背,这些词语很多时候就会是“题眼”,要特别注意。

比如2007年安徽题《提篮春光看妈妈》,这里的主干应是“看妈妈”,这是写作对象,是一件事,一个过程:“提篮春光”应是状语,这里的“春光”是指什么呢?它应该是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春晖”相似,比喻美好的事物,如子女的学业、工作等成就,以及健康阳光的身心状态,等等,所以,本题的“题眼”应该是“春光”。

有些命题作文还有提示性文字,这些文字既是提示性的,也是限制性的,所以,应该在提示性文字内容的范围之内写作,而不应超出它的范围。

这点应充分重视。

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技法“半”是不完整的意思,半命题作文就是作文题目并不完整,它是介于命题作文和自拟题目之间的作文命题方式。

因为题目不完整,这就需要根据已知的内容和自己的选择将题目补充完整,使之变成命题作文,然后像写命题作文一样去写作。

补充题目的过程,其实就是审清题意,明确中心,确立写作内容的过程。

只要审准了题,这种题型将给写作者更大的自由,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结构,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点来写,更有利于自己发挥。

半命题作文的审题,可以从下面两方面入手:一是抓“题眼”。

半命题作文题会给定一定的词语,考生只需填一个词语,标题是短语还是句子,文题已经给定了。

这些词语,它们的作用、地位、含义是各不相同的,通过分析这些词语,找到那个藉以立意的关键性字眼,也即“题眼”,把握文章论述或描写的重点,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填上适合自己写作的词语,选准写作角度,从而展开写作。

比如《我最爱》,文题中应补充的内容范围很广,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人和事,如爱文学、爱读书、爱运动、爱音乐等等,而题中“最爱”二字,却是本题的“题眼”,特别是“最”字,限定了所选的范围,也给文章的内容作了限定。

横线上补充的词语,必须是作者“最爱的”,文章内容必须是体现“最爱”,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必须是“最”爱,内容可以有条理地阐述最爱的理由,也可以描绘自己是如何最爱的。

抓住了“题眼”,才不会偏题,才能突出文章主旨。

二是辨析关系。

半命题作文题所给的那些词语和结构关系,在审题时要特别重视,它既是提示,更是限制,要特别审清楚。

我们在拿到文题后,一定要逐字逐词的分析含义,然后分析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关系,像全命题作文一样把握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限制语,从而准确、全面地审好题。

比如2009年福建题《这也是一种____》,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主谓短语,是一个判断句,“是”表明了一种发现、判断,一种反思、审视,可以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也可以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

而“这”与所填词语构成复指关系,它是一个近指代词,它在提示考生写与自己距离比较近的、自己比较熟悉的、有真实感受和深入思考的人、事、物。

“也”是一个副词,意为“同样”,则寓含着“这一种”与“那一种”的比较、对照的关系,意味着“这一种”与“那一种”的距离、不同,也可以是对既有经验的补充,对狭隘偏见的纠正。

这样,通过辨析语法关系,我们明了,这个题目其实是在提示考生,本文题应该写某种独特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现实评判,某种与众不同的爱好、理想、志趣、品位、价值观、生存哲学,等等,发掘“这一种”的个性内涵,展示“这一种”的独特魅力,剖析“这一种”的哲理意义,肯定“这一种”的存在合理性,等等,都是标题应有之义。

这种半命题作文有些会有提示性文字,跟全命题作文一样,对这些既是提示性又是限制性的文字,也要认真对待,要在提示性文字内容的范围之内写作,不要超出它的范围。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技法材料作文是近年来广东卷一直采用的题型,为多数人所肯定,所以此种题型的审题技巧特别重要。

材料作文在审题时,必须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准确把握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问题,也即我们常说的材料的主旨,只有把握住了材料的主旨,我们才能做到与命题人所命的“意” 更接近,从而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

材料作文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文字型材料作文.二是图画型材料作文。

1.文字型材料作文。

这类作文大概有两种情形:一是叙述一种社会现象,或描述一种景象,或引述一句话、一段话,接着列举一些与此相关的评论,然后要求在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内作文:二是只叙述社会现象,描述景象,引述语句等,不列举相关的评论。

对这类作文题,审题时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含义。

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特别是文言材料,要在翻译无误的基础上多读,准确把握有关作文的显性和隐性要求,把材料读懂。

其次,提取有效信息。

把材料中涉及事件、现象等的名词以及相关动词尽量找出来。

第三,寻找对应关系。

把相关的人和事(包括结果)跟相对应的行为、动作、态度等找出来,明确对应关系。

第四,分析逻辑关系。

根据作文要求,分析第三步人事与相关行为的对应关系,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就可以提炼出合理的论点了。

一般来说,经过以上几步,便能找准材料的主题,依据材料主题立意,便能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了。

特别要提醒的是,作文题中的要求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隐性的要求一般都是隐含在材料之中,需要仔细阅读把握。

下面看看2014年广东题。

材料是“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

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不脱离材料含意范围,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作文。

这则材料相对地列举了两种社会现象。

首先,我们可以把重要的词语摘出来。

“黑白胶片时代”“照片很少”“几个瞬间”“永不褪色的记忆”“照片渐渐泛黄”,“数码科技时代”“照片很多”“点点滴滴”“从不泛黄”“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接着,我们找出对应的关系。

“黑白胶片”对应“照片渐渐泛黄”。

“照片很少”“几个瞬间”对应“永不褪色的记忆”:“数码科技”对应“从不泛黄”,“照片很多”“点点滴滴”对应“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然后,我们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因为黑白胶片时代照片很少,只能记录下几个瞬间,所以家人反复翻看,记忆永不褪色,因为少,所以珍贵:但也因为少,因为纸质,所以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而数码科技时代科技先进,照片多,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能记录,所以能与人分享,从不泛黄,但也因为多,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这样,其中的逻辑关系就清楚了,材料的主题也出来了:世事没有完美;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影响;美好与遗憾相伴,等等。

总之,这种文字型材料作文审题,一定要抓住它的主题,一则或几则材料,一定有最集中的态度、主张、观点,它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要通过提炼重点,分析逻辑关系,把握住材料主题,从而立意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