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指导——词句理解、赏析最新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阅读理解知识归纳与指导

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阅读理解知识归纳与指导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与指导一、常见的描写方法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1.细节描写[作用]通过具体、精细的细节刻画,使人物、景物或事件更加生动、真实,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染力。

2.心理描写[作用]深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和思想冲突,加深读者对人物的理解。

3.外貌描写[作用]通过对人物外貌特征的描述,传达人物的精神状态、身份地位或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4.动作描写作用:通过描述人物的行为动作,展现人物的性格、情感状态或心理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5.语言描写[作用]通过人物的对话或独白,展现人物的语言风格、思想观点或情感态度,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6.环境描写[作用]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绘,营造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感,或暗示故事的背景和主题。

7.景物描写作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情感,或通过景物的变化暗示人物心理的变化,实现情景交融。

8.动态描写[作用]通过描写事物的动态变化,展现事物的生动性和时序性,使描写对象更加鲜活和具有动感。

9.静态描写[作用]通过对事物静态特征的描写,突出事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或通过静态描写反衬动态变化,增强表达效果。

10.对比描写[作用]通过将不同的人物、事物或情景进行对比,突出各自的特征,强化文章的主题或情感。

11.象征描写[作用]通过赋予事物象征意义,使描写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增强文章的哲理性和象征性。

12.夸张描写[作用]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增强表达效果,使读者对所描写对象有更深刻的印象。

在分析描写方法的作用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和上下文语境,探究作者运用这些描写手法的意图和目的。

同时,要注意描写手法与文章主题、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关联,以全面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抒发作用(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付与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考考点之词语理解与赏析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考考点之词语理解与赏析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 C.叠词:音韵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 韵美。
• D.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 的情感
思路三 • ①运用的修辞手法 • ②修辞的作用 • ③表达的情感
设问形式二
• 第一步:判断(一般不能替换) • 第二步,分析原因(见设问形式一)。
方法指导
设问形式一:词语赏析
思路一 •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 • ②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 • ③体会词语表达的情感
思路二 • ①判断词性 • ②词语反映的内容 • ③起到的作用,即表现人物(事物)形象、品质等
• A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B.副词:准确贴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一词,形象贴 切地表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第四步:整合信息,概括作答。 “××”原指…(本义), 在文中指…(语境义),有……的效果。
设问形式二
定为同一词语所在的不同位置,并根据上下文分析其含义(见设问 形式一);再分别整合得出答案。( “××”在……中指……,在……中指……)
【解题步骤】
• 第一步:拆分题目,明晰要点。考点指向→词语赏析,答题指向→“……”表 达效果
考点一:词语理解与赏析
考向1:词语理解
【解题步骤】
• 第一步:拆分题目,明晰要点。考点指向→词语理解; 答题指向;答题范围。
• 第二步:回读文章,寻找依据。A.本义。B.语境义。C.表 达效果
• 第三步:明确要点,整理答案。(本义+语境义+表达效 果)
【常考设问形式】
• 设问形式一(单个词语具体含义):如何理解加点词×x/加点词××具体 指什么/第×段画线句子中的“××”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

考点五:作品感受
(2010· 柳州)请结合全文说说“年年依旧的菜园”这 个 标题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 质朴乡村的热爱和对童年、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标题内容看上去很简单,想要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 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中心,从阅读感受中进行提炼。
考点五:作品感受
感想类开放题答题技巧: ①表明观点,观点要具体,控制在15字 以内。②联系实际,发出号召 。
作品感受 :实例4
(2010· 昭通)阅读本文后,你一定有所感悟,请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想。(80字以上) 答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名利、被无聊 之事(如迷恋游戏、迷恋网络等)消磨了许多 的美好时光.因此,我们不能被世俗的生活所困 扰,要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生活 中不断地发现美、享受美,让我们诗意的生活 ,充实我们美好的人生。(能联系实际谈出感 受,且言之成理即可)
要点概括:实例2-3
1.概括事件: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010· 安徽)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 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答案:第③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 战;第④段: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 2.概括特征(表现):说明文就是说明某个事物的特 征,议论文就是某种观点看法的本质属性,记叙文指 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题步骤:“找”重要短语,圈点勾画筛选有效信息; 然后将属于同一思路的“合并”提炼,留下囊括主要 意思的句子。绝大多数的答案能在原文中找到,有的 需要压缩来简要回答,有的照抄原句即可。 (2010· 南充)品读选文,概括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 答案: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这座桥的 特点是:(一) (二)(三)答出三点即可。)
考点六:品味赏析
一是品味词语 二是品味句子

最新中考语文阅读复习指导第三部分考点攻略——小说阅读之五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最新中考语文阅读复习指导第三部分考点攻略——小说阅读之五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返回目录
(2)我没有告诉母亲地窖里养了一朵雪花,只是每次都躲在
母亲身后,提醒她取那些离雪花远的大白菜。
·
_“__躲__”__是__“__躲__藏__”__的__意__思__,__生__动__形__象__地__表__现__了__“__我__”__当__时__
_害__怕__母__亲__发__现__自__己__在__养__雪__花__这__个__秘__密__的__心__理__。____________
⑦白菜一棵一棵变少,冬天一天一天过去,我养在地窖 里的雪花却一直“开”得灿烂。
⑧直到一天黄昏,天空阴沉了许久,再一次飘起了雪花, 可没一会儿,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这雨落在地上,顺着沟 沟坎坎四处流淌,最后,竟然顺着地窖的门缝流了进去。
⑨我为此忧心忡忡,待到雨势渐小,小心翼翼打开地窖 的门,竟然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所有的大白菜都开满了晶 莹的雪花。是的,晶莹的雪花。原来,那些流入地窖的雨因为 地窖中气温极低,便在落下后迅速凝结。大白菜的菜叶上,
返回目录
6. 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人物描写手法(语言、动作、心 理、肖像、神态描写等)+描写内容+中心思想(作用、感情)。 (2)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描写内容+景物描写的作用(渲 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等)。 7.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运用修辞手法,能使句子表达的效 果更形象、生动、传神。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八种,它们在 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返回目录
写法特点 《溜索》
写法特点
文章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溜索的场景。 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运用对比、反衬等手 法,用凝练含蓄的语言,塑造了高山深涧中马帮首 领等人强悍勇猛的形象。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二)词句理解与语言品析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二)词句理解与语言品析

记叙文阅读指导(二)词句理解与语言品析(一)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包含意思理解和作用分析1、明确词语的意思——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舍弃本义,注意其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语境义——结合语境,注重上下文(中心及作者的感情倾向)——词义表述可借助替换法例析:★《爱,从来不卑微》:“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遗忘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消瘦”原指身体瘦弱,这里指感情淡漠或真情逐步丧失。

)★《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凋零了,又指爸爸离开人世。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他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吹嘘,炫耀)“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对革命的宣传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2、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①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②表达了作者某种思想感情例析:★《藤野先生》“···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丑陋”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无情嘲讽和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最后一课》“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法语课了。

”(意思是“普鲁士占领了阿尔萨斯,以后失去了教法语的机会。

”,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不舍和愤怒。

)(二)品味语言表达1、品味语句中加点字词的表达作用(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命题意图:句中加点的词语往往指动词、形容词、副词,它们揭示了事物、人物的某些特征,在表达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方面产生作用,体现出准确、生动、形象、传神等表达效果。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考点-句子赏析(精)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考点-句子赏析(精)
动作描写:…动词,生动地写出… 语言描写:…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写出… 神态描写:…的神情,细腻地刻画…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友情提示---规范化
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联想、想象、象征等。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 表达效果。(3分)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 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1、赏析句子中的加点词 语。
2、理解品味句子在文中 的含义。
例子
例句:“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 像朦胧欲睡似的。”对吻进行赏析。
【赏析】动词“吻”是亲吻的意思,(释 义)这里写出了波浪轻轻冲击岩石的样子,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拟人手法,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找准方法
这里心具理体描化写,用了比喻的修辞规范手化法,(1 分)把我感觉院子太大比喻为穿了松松垮垮
的 儿子肥裤被子绑老,伴(去1分世)后形的象心生理动感的受写表,出达(老效0果人1分因)
突出表现了老人孤独空虚、压抑痛苦的心情。
(4分)
解题思路:
1.品析语言技巧(方法)
2.不同方法的一般作用(规范化)
这句话用动作描写,(1分)“颤动”一词,生
动的写出老人为差点去成好望角而激动和为儿子
被绑老伴去世而痛苦的心情;(1分)表“达深效深果
吸”、 “缓缓呼”形象的写出老人极力排遣心
中的悲痛之情,(1分)表现了老人坚强乐观的
性格。(1分)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划线句进行赏析。(4分)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 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 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词语含义与赏析、句子含义与赏析、标题含义与赏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词语含义与赏析、句子含义与赏析、标题含义与赏析)

第二组考点1:词语含义与赏析1. (3分)D【解析】“吃惊”指受惊,“狐疑”指怀疑,“疑惑”指怀疑困惑,第一处结合语境“天地一片花白,有什么可画的呢?”可以体会我们内心的困惑不解,故用“疑惑”;第二处结合句子“他竟已画了四张画”以及我们什么也没有找到,可以体会我们内心的惊讶,故用“吃惊”;第三处结合句子“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可以体会我们内心的怀疑,故用“狐疑”。

2. (4分)(1)(2分)对舅爷的画不佩服,有些不以为意。

(2)(2分)为我们的无知而不好意思,感到惭愧。

3. (3分)彼此是指“我”和孩子们,重音强调“彼此”,说明老师与孩子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内心,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

考点2:句子含义与赏析1. (5分)(1)(3分)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写出了舅爷作画前的用心、专注和反复斟酌。

(2)(2分)“瘫”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却无果的沮丧与失望。

2. (3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如同蜡梅花一般美丽可爱,表达了“我”对学生们的喜爱之情。

3. (6分)(1)(3分)本句采用了环境描写,通过对广财家墙塌瓦破的环境的描写,表现广财很久没有回家所以家中早已破败不堪,而像月亮和广财这样离家的人很多,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体现了月亮村如今的荒芜和破败,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下文写月亮村几乎没人居住的情节作铺垫。

(2)(3分)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祠堂比作一个独自在月下品味寂寞的孤独老人,并且将祠堂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态,体现了祠堂的荒凉无人问津,烘托出凄凉哀伤的氛围。

考点3:标题含义与赏析1. (3分)①芬芳的蜡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芬芳的蜡梅花象征着学生们美丽的心灵;③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揭示文章情感主旨,体现“我”与孩子们温暖的师生情;⑤关联主要情节,体现主要内容。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重点词、句、段赏析)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重点词、句、段赏析)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重点词、句、段赏析一、词语含义的理解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含义。

注意这里的“词语”是主要指有助于揭示主旨,或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人物情感,或表现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

考查内容与解题方法: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

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词语本义+词语语境义+切入角度(感情色彩/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写作手法)+内容+情感。

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中“卖弄”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文中将鸟儿在树上鸣叫拟人化,贬义褒用。

突出鸟儿顽皮、活泼、可爱的特点。

体现了作者对春天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代词往往出现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指代的内容一般须从上文由近及远地去找。

4.理解作者蕴涵在词语中的特殊感情等。

二、句子含义的理解1.考查内容理解句子的表层字面意;理解句子的语境意;理解句子的句外意,即“言外之意”。

2.解题方法(1)联系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2)准确把握文章情感。

对于句子“言外之意”可以借助感情线索,将其转化成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来体会。

(3)从整体出发,对各种分析进行综合把握,并进一步审查所做的各项分析的正确性。

三、赏析句段赏析句段主要考查的是其作用,而其作用总体上可从两方面考虑:结构上,常起过渡、总领或总结作用;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等作用。

具体方法如下:1.从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总起总结句、过渡句段)的角度:(1)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在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在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组句子,使用了 反复 、 排比 的修辞, 疑问 的 句式, 议论抒情 的表达方式,层层深入地写出了 内容,表达了 情感。
答题格式:修辞+作用+句式+表达+内容+情感
(7)奶奶是中秋节去世的。几年之后的一个中秋节,刚搬进新 房不久,父亲在奶奶的照片前点了一炷香,慢慢的鞠了个躬,缓 缓坐下,然后静静地注视着照片。良久,父亲看着我,轻轻地说: “今后别再让你妈生气了。” (8)也许他在遗憾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现 在没机会了。不知道天下有没有人不想出去闯一番事业然后衣锦 还乡的?不知道最后的回家在终日等待面前是否显得渺小?不知 道天下有多少父母再也等不到儿女回家的那一天? (12年中考)(3分)
1.赏析文章划横线段落。(3分)
答案:
比喻的修辞,把故乡比作ຫໍສະໝຸດ 亲的手掌,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虽然不能为我们遮 风挡雨,为我们的事业披荆斩棘,但它永 远珍藏着童时的回忆,质朴而温暖,遥远 却思念,表达了作者恋乡思母之慨叹。
答题格式:修辞+作用+句式+表达+内容+情感
(7)奶奶是中秋节去世的。几年之后的一个中秋节,刚搬进新 房不久,父亲在奶奶的照片前点了一炷香,慢慢的鞠了个躬,缓 缓坐下,然后静静地注视着照片。良久,父亲看着我,轻轻地说: “今后别再让你妈生气了。” (8)也许他在遗憾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现 在没机会了。不知道天下有没有人不想出去闯一番事业然后衣锦 还乡的?不知道最后的回家在终日等待面前是否显得渺小?不知 道天下有多少父母再也等不到儿女回家的那一天? (12年中考)(3分)
典型设问
(1)结合文意理解加点词语(句子)含义。(6 分) (2)请赏析划线句子(加点词语)。(18分)
答题技巧:词语原意+文意
(11)那晚,窗外的夜色似乎被满月稀释过一般,我 和父亲静静地坐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他害怕失去的, 不只是他的母亲,还有他的孩子。他知道,有一天他 的孩子也会离家的。 写出第11段“窗外的夜色似乎被满月稀释过一般” 这个句子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1分)(12年深圳 中考) 动词,这里是“冲淡”的意思,夜色因为有了满 满的圆月亮照射,而不再黢黑,有了薄薄的光亮。( 1分)
之词句理解、赏析
深圳市2009-2015年7年间中考试卷题型分析
1、词句理解、赏析;7道题(24分)
2、拓展开放;7道题(22分) 3、思想情感(探索主旨);7道题(21分) 4、句、段作用;5道题(18分) 5、整体感知(概括):5道题(13分)
深圳市2009-2015年7年间中考试卷
词句理解、赏析;7道题(24分)
15.赏析文章第⑥段划横线的句子。(3分)
这句话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1分),“害臊” “ 缩 ”等词 生动形象 地表现了……
我的日记本的小、不起眼的特点(1分),整句话逼真地表现 了“我”当时的委屈和难堪的心理(1分)
《背影》选文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 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 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 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答题技巧——原文意识
“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 文中。”把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再靠 船下篙,尽量挑选原文的词句作为答题材 料。
我们家里,最不能想象的就是没有我们的母亲了。 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没有你娘,这房子太 空。”这房子里怎能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怎 能没有母亲照顾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的呵责和提醒! 然而母亲毕竟去了,抛下了年迈的父亲和她的儿女。 (13年中考) 母亲病重,家里没有了母亲料理家务、关怀每一个人 的呵责和提醒。表达了父亲和全家人因为母亲病重内 心的痛苦,体现了母亲在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
答题格式:修辞+作用+内容+情感
比喻: 生动形象。 拟人: 使物人格化,形象生动。 排比: 形式工整,感情强烈,层层深入。 反复: 突出强调,强烈抒情。 设问: 自问自答,启发思考。 反问: 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
答题格式:修辞+内容+情感
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 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 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 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 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 折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 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 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 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 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 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2011年1月上74页《故乡的滋味》凸凹)
14.请结合文意,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
母亲病重,家里没有了母亲料理家务、关怀每一个人 的呵责和提醒。表达了父亲和全家人因为母亲病重内 心的痛苦,体现了母亲在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
答题技巧:内容+情感
内容: 这句话描述出了何种事物的何种特点和 状况。(联系上下文) 情感: 一句话要结合上下文、本段,甚至 全文分析它传达的情感,要保证情 感的丰富性。
答题技巧:词语原意+文意
原意: 词语本身的意思,可结合文章理解。 文意: 在原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理解。
词语原意+文意=
内容
答题格式:修辞+内容+情感 ⑨时光流去了近40年,我已经历了好多次的死别,到 1977年,连我的母亲也撒手别去了。我们家里,最不能 想象的就是没有我们的母亲了。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 一句话:“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这房子里怎能没 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怎能没有母亲照顾每一个 人、关怀每一个人的呵责和提醒!然而母亲毕竟去了, 抛下了年迈的父亲和她的儿女。(13年中考)
答题格式:修辞+关键词+内容+情感 答题格式:修辞+关键词+作用+内容+情感 ⑥于是我就在这个日记本上写日记了。我的字迹端端 正正,我几乎每隔几天就发誓,要努力锻炼自己,将自 己改造成一个更好的人。当老师将全班人的笔记本放 在讲台上时,我看见我的墨绿色的小本子缩在那一堆花 花绿绿的豪华本里头,那么不起眼,那么害臊! (14年深 圳中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