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书籍进化简史

书籍进化简史

书籍进化简史一、书籍的起源书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开始使用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和甲骨文等符号系统,记录信息和传承知识。

这些符号系统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它们逐渐发展成为更复杂的书写系统,为书籍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二、竹简与帛书随着书写材料的发展,竹简和帛书成为了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载体。

竹简是一种用竹片串联起来的书写材料,而帛书则是在丝织品上书写。

这两种书写材料都有其局限性,例如竹简笨重且不便于携带,而帛书则昂贵且不易获得。

但是,它们在书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的纸质书籍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纸质书籍的出现纸质书籍的出现是书籍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这一发明为纸质书籍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纸质书籍逐渐普及,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

纸质书籍的特点是易于携带、阅读和保存,同时也有利于传播文化和知识。

四、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书籍的发展。

最早的印刷技术是木版印刷,即将文字和图案刻在木板上,再用墨水印刷在纸张或布料上。

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书籍的产量逐渐增加,价格也相对降低,使得更多人能够获取书籍。

印刷术的出现也为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电子书与数字化阅读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和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方式。

电子书是一种数字化的书籍形式,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阅读。

数字化阅读则更加多样化,包括网络博客、论坛、新闻网站等各种形式。

电子书和数字化阅读具有便捷、环保、信息量大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过载、阅读体验不足等。

六、书籍内容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书籍的内容也呈现出多样性。

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还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书籍,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游记、传记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书籍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也为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渠道。

中国文学的平民化:古代小说

中国文学的平民化:古代小说
魏晋南北朝 时期小说得到发展——志人志怪
志怪—魏.曹丕《列异传》、晋.干宝《搜神记》
志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志”即记录,记叙的意思。“志怪”记神鬼怪异之 事,如《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志人”择记 社会人士,主要是怪料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言行,如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魏晋名士,所谓“野史”,脱 不了“志史”的倾向,如代表作家干宝本身就是个史
朝 唐
宋元
明清
起源
发展
成熟 继续 发展
神话传说 志怪志人
唐传奇 话本
1.中国的古代小说是来自 民间的,古代小说的每次发 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参与、加
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2.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 说很有影响。3.古代小说 创作立足于现实。4.由于 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古 代小说的发展极为艰难。
顶峰 ①演义小说 ②文人独立创作。
中国文学的平民化
——古代小说
一、何谓“小说”
1、概念(fiction or story )
[法]贝尔纳-瓦莱特:“小说和别的文学体裁 (例如戏剧和诗歌)不同,它与其说是从形式 上被定义,还不如说是从(一般与虚构联系在 一起的)内涵上来定义和限制的。------想像的 冒险、不真实的人物、虚构的情节:小说的语 言始终处于一种不真实中,它和神话、传说以 及史诗一样都具有象征性的空间。” ——《小 说——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
话本︰说书人的稿本。为适应了下层市民生活的需要, 模仿讲唱艺术的体裁,多用俚俗口语创作的白话小说。 宋代也有传奇,但以话本小说较出色。
据史籍记载,到南宋时,“说话”已分成四个“家数” (门类)。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归纳为:一是小 说,又名“银字儿”,有说有唱,演唱时用银字笙伴 奏,专门说唱短篇故事,内容一般是现实生活中故事; 二是说经,由唐代的俗讲演变而来,主要讲宗教故事; 三是讲史,只说不唱,专门讲长篇历史故事;四是合 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可能是两人演出,一人 指物为题,另一人以题成咏,有时还伴以鼓舞。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PPT课件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PPT课件

2020/10/13
7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
笔记小说
(魏晋南北朝)
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 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
传奇小说
(唐代时期)
李朝威《柳毅传》 元稹《莺莺传》 蒋防《霍小玉传》 白行简《李娃传》
话本小说
(宋代时期)
拟话本小说
(明代时期)
冯梦龙“三言” 凌濛初“二拍”
章回小说
(明、清时期)
社会环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是指
人和202自0/10/然13 的关系。
3
人物:大部分小说是以人物的活动来表现人
物的性格的。有些人物的性格很复杂,有些人物 只显示一两点特性,是某类人物的抽象概括或典 型代表。复杂的人物要看他的性格发展和变化, 以及这种发展变化与小说的主题、情节及环境的 关系。成功的人物形象总表现出鲜明独特的个性。
小说鉴赏
2020/10/13
1
小说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方式,以 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具 体环境的描绘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学 体裁。
小说的分类: 1.按篇幅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 说。 2.按题材分:武侠、言情、历史、军事等。
2020/10/13
2
小说的基本构成要素
小说构成的三要素:人物、情节、 环境
人物: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
小说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 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 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情节:情节是小说或戏剧中矛盾冲突的演变
过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 程。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完整的故事是由 生动的情节构成的。
环境: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2、明清小说主要代表(二):
作品
《红楼梦》 《儒林外史》 《聊斋志异》 《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 怪现状》
《孽海花》 《老残游记》
作者
曹雪芹 吴敬梓 蒲松龄 李宝嘉
吴沃尧
曾朴 刘鹗
成书时间 体 裁 特 点
清朝
优秀长篇小说
清朝
讽刺小说
清 朝 讽刺小说(文言短篇)
晚清
谴责小说
晚清
谴责小说
晚清 晚清
成书时间成书时间点点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罗贯中罗贯中元末明初元末明初历史演义小说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水浒传施耐庵施耐庵元末明初元末明初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冯梦龙冯梦龙明朝明朝历史小说历史小说封神演义封神演义明朝明朝神魔小说神魔小说西游记西游记吴承恩吴承恩明朝明朝神魔小说神魔小说冯梦龙冯梦龙明朝明朝短篇白话小说短篇白话小说明朝明朝短篇白话小说短篇白话小说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志20074200742222成书时间成书时间点点红楼梦红楼梦曹雪芹曹雪芹清清朝朝优秀长篇小说优秀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吴敬梓吴敬梓清清朝朝讽刺小说讽刺小说聊斋志异聊斋志异蒲松龄蒲松龄清清朝朝讽刺小说讽刺小说文言短篇文言短篇官场现形记官场现形记晚晚清清谴责小说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怪现状晚晚清清谴责小说谴责小说孽海花孽海花晚晚清清谴责小说谴责小说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晚晚清清谴责小说谴责小说22明清小说主要代表明清小说主要代表二二
3、宋词辉煌的原因: 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扩大,思想感情更丰富,诗歌已满足不了 ③两宋阶级、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思想感情
(尤其是宋金对峙时期)
六、元曲的兴盛
1、什么是“元曲”?(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 (1)散曲:金元时期北方民间兴起的一种新诗歌体裁。

“历三变尽失古人之源流”——简论章学诚的小说流变观

“历三变尽失古人之源流”——简论章学诚的小说流变观
过低 , 又受 了历代 学者轻视小说 的影响 。 , , [ 4 1 1 1 , t 诚 如鲁
“ 小说” 一词最早见 于《 庄子 ・ 外物》 , “ 饰 小 说 以
迅所说 : “ 史家成见 , 自汉迄今 盖略 同: 目录亦史 之支
干县令 , 其 于大达亦远矣 。  ̄ , [ 2 1 9 2 5 此处“ 小说 ” 非指一 种 文体 , 而指那些琐屑 的言谈和无关政教的小 道理 。这 和章学诚认 为的 目录 学小说不 无关 系。章 学诚首 先 指出 : “ 小说 出于稗官 , 委巷 传 闻琐 屑 , 虽 古人亦所 不 废。  ̄ E 1 ] s 6 o 小说最早始 出稗 官 , 据《 汉书》 颜师 古注 , 稗
“ 历 三 变 尽 失 古人 之 源 流 ”
简论 章 学诚 的 小说 流 变观
张 富林
( 扬州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扬州 2 2 5 0 0 2 )
[ 摘
要] 章学诚 有 自己明确 的小说流变观 , 他 以敏锐 的眼光和 丰厚的 文史知识积淀 , 将小 说部次条别 ,
清晰准确地勾勒 出中国古代 小说发展 的简 史。章学诚把 中国古代小说 的流 变分 为 四种 类型: 目录学 小说 、 志怪小说 、 传 奇小说和 演义 小说 , 揭示 了小说“ 历三变尽失古人之源流” 的演变趋势。 [ 关键词] 章学诚 ; 小说 ; 流变观
诚在《 蔡烈女传 》 中说 : “ 小说数见蔡烈女复仇事 , 其情 绝非伪撰 , 惜 埋 于稗 官 , 捂绅 先 生难 言也 。 ” 【 3 f 2 是说 蔡烈女复仇 的“ 委 巷传 闻琐屑 ” 的 民间故事 多次被 稗
官搜集撰 录 。目录学意义上的小说 与正史相较 , 是 不 登 大雅之堂 的“ 小道” 及“ 史余 ” , 历代史学家都持此种 成见 。班 固《 汉书 ・ 艺 文志 》 上的小说 记录是 现存最 早的 目录学意义上 的小说著录 , 为以后史家著 录之 滥

梳理古代文学发展脉络(从先秦到明清)ppt课件

梳理古代文学发展脉络(从先秦到明清)ppt课件
•战争神话: 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 手法、欣赏效果等 2.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题材源泉, 如《西游记》、《楚辞》、《封神演义 》
记载神话的典籍有:
《山海经》: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 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典籍
《庄子》:浑沌开窍、运斤成风 《准南子》:仓颉造字、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 山
• 一、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 • 二、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

• 1.诗风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 2.体式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
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 3.多用楚语楚声,"兮"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 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楚辞》
•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文学的演进与分期
• 古代文学:先秦时期——1919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广义)

先秦时期——1840年(狭义)
• 说明:1840年——1919年为近代文学
• 现代文学:1919年——1949年
• 当代文学:1949年——今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东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西晋、东晋)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 十六篇,定名为《楚辞》。
• 分别是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卜居 》《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 《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十七 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

中国小说简史

中国小说简史

許以遊湖山東濰縣版畫國家圖書館藏
盜以草(局部)天津楊柳青版畫 國家圖書館藏
《 百 齣 京 劇 畫 譜 》
斷 橋 清 . 天 津 楊 柳 青 木 刻 版 畫
明〃長篇章回小說

許仲琳《封神演義》 周武王伐紂、姜太公封神
吳承恩《西游記》︰取經集團、神魔當道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
小說家改寫為白話小說 劇作家將「本事」改編為戲曲
如《醒世恆言》的〈杜子春三入長安〉

就「形式」而言︰
涵蓋多種文體︰散文、詩詞、議論

話本、章回小說︰「有詩為證」、「詩曰」
小說敘事者跳出來評論
從唐傳奇→元明清戲曲之例
愛情類︰ 唐〃元稹《會真記》(鶯鶯傳)(傳奇)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講唱文學) 元〃王實甫《西廂記》(雜劇) 明〃李日華等《南西廂記》(傳奇)

寫作動機&時代背景 民族思想 考場失意 家庭和環境的刺激 社會的黑暗 (一生窮困,為衣食奔波)
主題: 暴露清代政治社會之黑暗 揭發科舉制度之弊害與醜惡 描寫男女情愛,主張自由戀愛
清代章回小說
俠義→武俠小說 文康《兒女英雄傳》 石玉崑《三俠五義》→《七俠五義》 言情︰曹雪芹《紅樓夢》 諷刺(暗諷)︰ 吳敬梓《儒林外史》 李汝珍《鏡花緣》 劉鶚《老殘遊記》

傳說︰王世貞將書角沾上砒霜,獻給嚴世蕃
清代筆記小說

蒲松齡《聊齋誌異》 紀昀《閱微短篇、志怪小說 蒲松齡自言︰才非干寶,雅愛搜神, 情類黃州,喜人談鬼。 藉《聊齋誌異》傳達孤憤之情 鬼比人可愛 篇末「異史氏曰」議論橫生,仿《史記》 「太史公曰」—把小說當「史」來看待。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简史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

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献资料表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闪耀着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辉。

甲骨文字的发现,使中国古典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殷商时期的《尚书》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相当成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典散文之祖。

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

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

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

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

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造了楚辞。

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

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

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

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

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有《甘泉》、《羽猎》。

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

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

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

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诗经》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和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赏析》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物理学师范年级: 2011级学号: ****************名:***指导老师:**2012年 12月21日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3)摘要: (3)关键字: (3)正文 (3)词语来源 (3)先秦两汉 (3)魏晋南北朝 (4)后汉至唐 (4)唐代 (5)宋代 (7)明清时期 (8)后记 (9)参考文献: (9)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李生宝222011315231231摘要: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

在发展初期,是被人们不屑的,然而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洗涤,慢慢的由萌芽发展到了成熟,无数文人留下了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欣赏。

关键字:先秦神话志人志怪唐传奇宋元的“话本” 章回体正文词语来源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中: ”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於大达矣! ”这里的“小说”,是指于社会人生无涉的琐屑言谈,与后来的小说概念相去极远。

西汉时的“小说”,形式上与先秦小说稍有差异,内容有所变化,开始涉及社会人生。

东汉时,刘歆在《七略》中首辟“小说家”一类。

随后,班固《汉书•艺文志》据此著录各家人物和其著作,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这里的小说是指卑微琐屑的言谈, 属於贬义词。

而在现代汉语中,小说一词指的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当今社会中的名著也已经很大程度上被小说一词等同。

下面我就简单的叙述一下小说是怎样由一个简单的表贬义的词语,发展到现在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先秦两汉虽前有神话,一般我们认为先奏两汉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我国先秦至两汉尚未有近似现代小说的文学创作。

我们知道,先秦文史哲不分家,汉代仍不脱这一习惯,因此,先秦两汉出现的神话传奇、寓言故事、传闻轶事以及史传文学,当然不能看成为小说,但它们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后世小说创作做了准备,特别是《史记》,对我国的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但《史记》毕竟是历史,而不是小说,所以,我们称先秦两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孕育期。

这时期的文学特点是:创造性,从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体裁的产生、思想体系的形成、艺术手法的探索、文学流派的开创等各个方面来看,先秦文学都具有创始性的意义;综合性,先秦文献中,史传散文虽是记史解经,却不乏哲理思辨。

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诸子散文传经布道,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议论说理多具象化,采用寓言、比喻、白描、夸张、铺排等多种文学手法;实用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实用性,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判断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的定是非,决嫌疑,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作《离骚》;随意性,作家不受局限,放言无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大量谈论神鬼怪异以及记述名士的奇闻轶事的故事,较有代表性的是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这类作品,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结构完整。

如《搜神记》中的《三王墓》、《韩凭夫妇》、《李寄斩蛇》、《白水素女》、《东海孝妇》等篇,把人神怪异之事混杂在一起,后世称为“志怪小说”。

一般比较短小,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较有特色,被称为“志人小说”或“轶事小说”。

这两类小说带有明显的捏合“丛残小语”的痕迹。

后汉至唐后汉至唐代以前,则是小说的童年时期,或者说是中国小说初步形成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事物的“真实”而非强调艺术的真实,就志怪小说而论,不是像后来的作者借非人类的故事来反映人世间事,而是确信“阴阳残殊途,人鬼乃皆实有”。

童年期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和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的志人小说两大类别的兴起。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干宝,晋新蔡人,初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关内侯,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

所以书中多是神灵怪异之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是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这个时期既与时代文明氛围和社会习尚有密切的关系,又是萌芽期所孕育倾向的发展的必然,对以后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与分流奠定了基础。

唐代“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

唐代,我国古典小说创作开始出现新的局面,唐代在志怪与志人小说相结合的基础上,唐代兴起了一种小说样式“传奇”。

其中《古镜记》、《白猿传》、《游仙窟》等,是由志怪向传奇过度的早期小说,艺术上比六朝志怪小说有了重大突破,较有代表性的是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许尧佐的《柳氏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陈鸿的《长恨歌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等。

这些小说对唐代社会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唐代的作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这在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唐人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

唐传奇的兴起,标志着古代短篇文言小说创作趋于成熟。

在这之前小说是将逸事奇闻当成事实来写,作者并非有意进行小说创作,而唐人写传奇则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同时这时期的作品现实性加强,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有些还深刻的放映了社会矛盾,当然艺术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篇幅增加,情节曲折,文辞华丽,描写细腻。

唐传奇总的来说,唐传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发展初期,在初唐,有些小说还完全停留在志怪的范围,如高宗朝唐临的《冥报记》和郎馀令的《冥报拾遗》就是;也有些虽仍属志怪,但已稍有些新的迹象,如《梁四公记》述四个奇人在梁武帝面前占卜射覆,谈殊方异物及与僧人论难等活动,文中用类似汉赋的问答辅陈的结构把许多琐碎材料串缀起来,构成较大的篇制。

作于高宗调露初年的《游仙窟》,是一篇颇为特殊的初唐小说,描写的内容和骈丽浮艳的文字及其杂用五言诗的结构,都显示了它与杂赋、俗赋的承接关系,可以说是继《梁四公记》以后(或大致同时)小说领域内又一次新的尝试。

这篇小说在当时很流行,并传至日本,它对唐代传奇的孕育形成应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的。

唐传奇发展盛期,自德宗建中年始,随着传奇样式的成熟,传奇创作进入了它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文人投入了小说创作,因而显著地提高了它的艺术性。

也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比如我们高中学过的《柳毅传》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是一篇既有奇异的情节、浓厚的神话色彩,又能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的传奇作品。

作者李朝威,生平不详,其创作年代也难以确定,大抵是元和年内。

在这篇极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爱情故事和三个主要人物形象中,寄托了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它因此长久以来受到广泛的喜爱。

唐传奇发展后期。

一般认为,传奇创作到了晚唐已经衰微不振,因为从留存的作品来考察,晚唐时期,单篇传奇的数量大为减少,特别是爱情题材显现衰落,但是传奇小说集的创作却十分兴旺,其中不乏富于文学趣味的作品。

题材方面,豪侠小说和讽刺小说等取代爱情小说而兴起,也丰富了唐传奇的内涵。

所以说,进入晚唐的一段时期中,传奇创作仍然维持着尚属繁盛的局面,只是成就不如前一阶段突出。

《虬髯客传》是晚唐传奇中的豪侠小说中较出名的一篇。

而讽刺小说代表有李玫的《徐玄之》,张读的《杨叟》。

总的说来唐传奇毕竟展开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

通过虚构的故事和虚构的人物,它比以往的任何文学样式,能够更自由更方便更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趣味,由此而言,它在文学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宋代到了宋代,出现了话本,小说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宋、元时期,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说话艺术应运而生。

“说话”即在城市勾栏里讲说故事。

说话人讲说故事时必须有个底本,这底本稍加润色就是“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继承了唐传奇的传统,立足于社会人生,着重反映市民阶层的生活、思想。

话本小说多为短篇,但情节曲折,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

宋元话本在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一是话本使用浅近的民间语言,开创白话文学的先河,二是话本的体裁形式,直接导致了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的产生。

文言短篇而就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这一条线,至宋,文言短篇小说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奇体,这是唐人小说的余绪;二是笔记体短篇小立,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说的演化;三是志怪体,这是童年期志怪小说的延续。

宋代的志怪小说,“平实而乏文采”,其成就还不如记历史琐闻的笔记,但也有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如洪迈的《夷坚志》、吴淑的《江淮异闻录》等。

值得一提的是《取经诗话》叙述唐僧一行六人,往西天求请大乘佛法。

上路不久,遇见一“白衣秀才”,自称:“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我今来助和尚取经。

”于是,取经队伍由六人增至七人,但除唐僧、猴行者外,其馀诸人并无名姓称谓。

从内容上来看,它是《西游记》故事的雏形。

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宋以前小说史,从宋代开始,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短篇小说的沿着它的轨迹发展。

这样中国小说史自此由文言、白族两条线索交互发展,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高。

明清时期古代小说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

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这个时期的小说的特点有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

明代小说包括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又可分为文言短篇和白话短篇。

长篇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是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清代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黄金时代。

不仅数量空前,风格流派多样,最重要的是它与现实生活十分接近,不再只是描写逝去的英雄时代和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目光转向世俗的社会和平常的人们。

明、清时代,我国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期。

文言小说在唐传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如翟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瞻的《觅灯因话》等,虽然文学成就不高,但“文题意境、并抚唐人”。

对于文言小说这一支流来说,仍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出,才把文言小说的创作推上了顶峰,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

白话小说则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小说的主流,出现了一个白话小说创作的繁荣局面。

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是文人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特别是讲史话本、说经话本而改编、加工的杰出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