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育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2.2地球表面形态 (共115张PPT)精品英语

合集下载

【精编】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编 考点突破 2.2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精心整理

【精编】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编 考点突破 2.2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精心整理

图示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条目解析
核心突破
-8-
典例剖析
地质构造 未侵蚀 地貌 侵蚀后 地貌
图示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山岭
谷地、盆地
上升侧岩块常形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变得 成块状山或高
影响,产生裂隙,容 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 地;下降侧岩块
易被侵蚀成谷地 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低
-25-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条目解析
核心突破
典例剖析
例题2(2013浙江高考)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
线分布(①>②)示意图。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
合,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条目解析
核心突破
典例剖析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相互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边界 类型 运动
板块碰撞挤压区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
裂谷、大洋中 脊
高大的褶皱山脉
海沟、岛弧、海盆、 海岸山脉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 亚洲东部岛弧链和
风力堆 沙丘、流动沙丘) 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 (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里

和沙漠边缘的黄 性)
土堆积
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 土)
海水堆 形成沙滩等海岸

地貌
滨海地带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条目解析

2019版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二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共77张PPT)

2019版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二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共77张PPT)
东八区,时间相差 8 小时。选项已知信息当地时间,求出
北京时间,进行对比即可得出。 我的答案: A
1.地方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 度 4 分,东加西 减,经经计较,分秒必算。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 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一定时,确定 出用以计算的 参照时间
东、西方向 B 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 F 点位于 B
点以西,应选择“西减”
三定差,确定 如 E 点所在经线与 ND 经线相差 45°
两点的经度差 四定值,所求 如以 D 求 E 点地方时为 12:00+4×6045 的地方时=已
=15:00,以 B 求 F 点地方时为 知地方时±4 分 钟×经度差/1° 24:00-4×6045=21:00
2.周期
时间
旋转角度
意义
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 秒 360°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
24 小时
360°59′ 昼夜交替 周期
一、地球的自转 3.速度
角速 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 度 角速度均为 3.15°/小时
线速 由赤道向两极 逐渐减小;赤 度 道最大,极点为 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昼、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分别为 12 时、24 时(或 0 时),如 ND、NB; 晨、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 时分别为 6 时、18 时,如 NC 和 NA
图中求 E 点的地方时,以 D 点作为已
二定向,确定 知时间点,则 E 点位于 D 点以东,应
两点的相对 选择“东加”;若求 F 点地方时,以
时间法 赤道上地方时为 6 时的是晨线,为 18 时的是昏线 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

2.地貌成因和形成过程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
地貌类型
原因分析
背斜山、向 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隆起形成背斜
内力作用 形成的地

斜谷 山,弯曲凹陷形成向斜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断块山、裂 岩层受过强挤压或拉张,岩层断裂,
谷 岩块上升形成断块山,下降形成裂谷
火山
岩浆沿火山通道向上喷出,地表岩浆 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河谷、 沟谷
河流在流动中对地面侵蚀而形成的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1.图中( )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2.图示地区( )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由于地形突
外 水 冲积扇 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大
力作
量沉积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
作 用
形 成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 三角洲 水流变慢,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
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形成三角洲
的 地 貌
风 力 作
风蚀蘑 菇等风 力侵蚀
地貌
由于近地面风力大,风携带大量沙石对近地 面岩石产生摩擦作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 堡等
D.夏季①河段沉积物半径比冬季大
解析:3.A 4.D [第 3 题,读图,根据等高线弯曲情况,河流 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可以判断①河段水向右流动,北半球 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甲地是凹岸,受侵蚀较强,是水冲地,乙地 是凸岸,堆积岸,不易水冲;②河段根据图例可知,河流两侧地势 高,不易发生水冲。第 4 题,我国南方河流没有结冰期,A 错;夏 季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所以夏季①河段沉积物半径比冬季大, D 对;①河段落差大于②河段,携带沉积物粒径比②河段大;图中 信息不能判断②河段的水流方向,C 错。]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地球表面形态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7讲-地球表面形态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一般情况下,河流从上游到下游,颗粒 大小依次是:大中小;某地垂直方向从上往 下,依次取样:小中大。
知能拓展 1、河谷旳发育
上游河谷窄,呈“V”形——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河 道几乎占据整个河谷,如A-B段) 中游河道逐渐开阔——以侧蚀为主(使河床不对称,如C 处) 下游河道更开阔,河谷呈槽形——以侧蚀、堆积为主(河 道两旁为冲击平原)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旳物质运动 和能量互换
第7讲 地球表面形态
考纲解读
• 1.识记内外力作 用旳能量起源、体 现形式、板块构造 学说内容及其对地 貌旳影响
• 2.了解褶皱、断 层旳成因及其对地 表形态旳影响,掌 握地质构造在找水 、找矿、工程建设 等方面旳实际意义
知识导图
基础梳理
一、不断变化旳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
• 能量起源
• 体现形式
• 对地表形态旳影响
内力作用
主要是地球内部
岩地__浆壳__活_运动__动和_、
地震、变质作用等
• 使地表变得高下不平
外力作用
• 主要是地球外部旳
______ 太阳能
风化、侵蚀、
_搬__运___、沉积和固结
成岩作用
使地表_趋___于__平__坦__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海、大西洋等 脉、阿尔卑 平洋西部岛弧、
斯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找出板块交界地带较著名地理事物旳名称和国家名称及板块边界类型 注意:①板块相撞形成旳岛弧或山脉并不在交界线上,往往位于两个板块中 位置较高、密度较大旳那个板块上。 ②边界类型分消灭和生长两类,海沟、造山带是消灭边界旳标志;海岭、断 层是生长边界旳标志。 ③边界类型与附近地带形成旳地貌名称之间旳关系是:碰撞消灭成山成岛, 张裂生长变谷变洋。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灭边界)——日本群岛(日本)、台湾省(中 国)、菲律宾群岛(菲律宾)等。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灭边界)——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伊朗高 原(伊朗、阿富汗)、印度河(巴基斯坦)、雅鲁藏布江(中国)、喜马拉 雅山脉(印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湾(孟加拉国)、苏门答腊岛、爪 哇岛(印度尼西亚)。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消灭边界)——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脉、阿特拉斯山脉(阿尔及利亚、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等)。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死海、红海、亚丁湾等(埃及、苏 丹、沙特、索马里、也门等)。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灭边界)——新几内亚岛(印尼)、所罗门群 岛、新西兰。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消灭边界)——海岸山脉,落基山脉 (美国)。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灭边界)——墨西哥、中美洲、安第斯山脉(秘 鲁、智利)。 美洲板块与亚欧和非洲板块(生长边界)——大西洋。

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2章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2章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Ⅰ、Ⅱ C.Ⅰ、Ⅲ
B.Ⅲ、Ⅳ D.Ⅱ、Ⅳ
D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图中Ⅰ、Ⅲ 处为沉积岩,Ⅱ处是断层,Ⅳ处是岩浆岩。故Ⅱ、Ⅳ处是内力作用形成 的。]
(2016·全国卷Ⅲ)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 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考向2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017·天津高考)读图,回答下题。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2.图示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B [A、C错:读图可知,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B对,D
错:图中岩层没有发生断裂并形成明显的相对位移,而是岩层受挤压作用
2.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合理改造能趋利避害 如在_梯__田__上耕作;填海造陆。 (2)不合理活动产生消极破坏作用 如在坡地上耕作。
[图文助记] 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指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2.冲积扇的形成:
河流流出山口至山麓地带后,由于坡度小,流速降低,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 前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地貌。冲积扇坡度比较平缓,从顶部向边缘,堆积物逐 渐变细。
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 图进行理解。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地质构造的判断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 下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块状 山地 高地
盆地 谷地
沟谷 泉 湖泊
华山 庐山 泰山
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 义,具体如图所示:
背斜
向斜
背斜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喷发: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形成_火__山__锥__、火山口 等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解析】3选A,4选D,5选B。第3题,速度=距离÷时间, 从图中可以看出距今60 ~100百万年时间是其他三个 的两倍,但是火山锥的距离远小于其他三个的两倍,所 以速度最慢。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热点在距今20百 万年火山锥附近,再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知热点位于甲 点的西北方向。第5题,从图中时间的先后顺序可知板 块的运动方向为先往正南再往东南。
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透析图文抓题眼,抓关键】
流水堆积
浅薄
迎风 长

东南 低


【尝试作答】(1) C ,(2) B ,(3) B 。
【解题技法】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 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 流水沉积地貌。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一 【必备知识回顾】 1.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与板块构造
热能 高低不平
太阳能 平坦
2.板块构造: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板块划分:地球表层的_岩__石__圈__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 被_断__裂__带__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为_欧__亚__板__块__、B为太 平洋板块、C为_印__度__洋__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_非__洲__ 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C.向斜山
D.背斜山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适合在乙地寻找油气 C.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可选择乙地 D.甲丙处钻井会发现同一含煤层
【解析】5选B,6选A。第5题,根据海拔数字判断乙处为 一谷地;从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分析,该段岩层向上拱 起,为背斜。综合分析应为背斜谷。第6题,背斜谷主要 是由于外力侵蚀而形成的。
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必备知识回顾】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关系:
风化
搬运
固结成岩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戈壁 风蚀柱 风蚀城堡
V
暗河 石林
地下
冰斗 “U”型谷
冰蚀洼地
冲积 扇
大 大
三角洲

冲积平原


沙丘

小 小
黄土堆积
【知识链接】 流水、风力的侵蚀和搬运能力与水流速度和风速的关 系 (1)速度与侵蚀、搬运。河流的流速越快,对地表的侵 蚀能力越强,搬运作用也就越强;风速越大,风蚀作用越 强,风的搬运能力也就越强。
A.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解析】选A。日本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 边界,即挤压带。
2.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 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 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 ( )
(2)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裂谷 海岭
岛弧 海沟
【知识链接】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于板块交界地带。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 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 较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
(2)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洋 板块以及非洲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 震。
【典题考题研磨】 【典例3】(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 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 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❶。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
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❷。贺兰山东麓 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 扇边缘❸。据此完成(1)~(3)题。
【透析图文抓题眼,抓关键】
岩浆喷发 生长
侵蚀
【尝试作答】(1) D ,(2) C 。
【解题技法】 板块边界与板块分布的判断方法
(1)板块边界。生长边界主要分布在大洋中,如在大西 洋中部呈“S”形分布,在印度洋中呈“入”字形分布; 而消亡边界主要分布在沿海或大陆内部。
(2)板块分布。赤道经过六大板块,自西向东依次为非 洲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 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仅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大洋 部分组成,其他板块均既有大陆部分,也有海洋部分。
3.下列时段板块移动速度最慢的是 ( ) A.距今60 ~100百万年 B.距今100 ~120百万年 C.距今120 ~140百万年 D.距今140 ~160百万年
4.图中热点位于甲点的 ( A.东南方向 C.西南方向
) B.东北方向 D.西北方向
5.由岛链的分布可知,此板块的运动方向为 ( ) 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 B.先往正南再往东南 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 D.先往东南再往正南
【高考模拟精练】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
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 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 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1、2题。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
断,正确的是 ( )
A.向斜 东侧大
(3)地貌类型。岛弧、海岸山脉和海沟多是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高大的山脉、高原多是由陆地板 块碰撞挤压形成;大洋中脊、海岭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如典例1图中海底岩浆喷出的位置位于大洋中脊,喷出 岩浆冷却凝固成为海岭);大陆中的裂谷往往是陆地板 块张裂形成。
【高考模拟精练】 1.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 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 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P地位于 ( )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 冰碛丘陵等。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 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加固训练】 下图中甲地与丙地分别可能形成 ( )
A.海沟和岛弧 C.海岭与海沟
B.海沟和褶皱山 D.海岭与褶皱山
【解析】选C。图中甲位于岩浆喷出的板块生长边界, 形成大洋中脊或海岭。丙位于大洋板块俯冲部位,是海 沟。
考点二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必备知识回顾】 1.褶皱: 读褶皱示意图,回答问题。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选C。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岛位于印度尼西亚 境内,属于亚欧大陆的岛弧链,位于欧亚板块;其南部为 印度洋板块。
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 趋势,称之为热点。当板块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形成火山 喷发,称为热点火山。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 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如图所示)。读图回答3~5题。 世纪金榜导学号08620012
【典型考题研磨】 【典例2】(2017·天津高考)读下图,该图地貌景观 显示的岩石类型❶和主要的地质构造❷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B.沉积岩、褶皱 D.沉积岩、断层
【透析图文抓题眼,抓关键】 地壳运动
褶皱
沉积
【尝试作答】 B 。
【解题技法】 判断地质构造类型的方法
(1)区分两种褶皱。 ①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可根据岩层的弯曲判断褶皱,如 典例2图中岩石倾斜,说明岩层弯曲,属于褶皱。也可根 据岩层弯曲形态判读背斜与向斜,如下图中①为背斜, ②为向斜。
(1)褶皱:强烈的_碰__撞__和_水__平__挤__压__使岩层发生弯曲。
(2)类型:
背斜
拱起
向上
老 新
向斜 向下弯曲
新 老
山岭
背斜顶部受 张力
谷地 盆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 硬不易被侵蚀
2.断层: 读断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_断__裂__,两侧的岩 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_位__移__。 (2)对地貌的影响。
矿产是由河流自上游携带在此沉积形成的。根据河水 深不易开采可推测,贵重金属矿产应存在于靠近谷底的 阶地T1的沙、卵石沉积物中。甲为黏土层,丙、丁位于 山地,不会有来自上游的物质。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 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 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 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3、4题。世 纪金榜导学号08620013
【典型考题研磨】 【典例1】下图示意平顶海山❶的形成过程❷。读图, 回答(1)、(2)题。
(1)平顶海山 (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2)此处最有可能位于 ( ) A.太平洋西北海域 B.太平洋东北海域 C.大西洋中部海域 D.印度洋东部海域
(2)根据速度变化解释地理现象。 ①一般来讲,流水从上游到下游流速越来越慢,因此从 上游到下游河床由“V”型谷变为较宽的河槽,沉积物 也由大颗粒的砾石到砂砾再到泥沙;上游山麓出口处形 成冲积扇,中游形成冲积平原,下游形成河口三角洲。
②风速的变化也导致了风力对地表的风蚀程度的差异, 同时搬运的物质也随着风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颗粒大, 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尘土可以飘到远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