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品德3、生死不离

合集下载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生死不离》教学设计2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生死不离》教学设计2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生死不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生死不离》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的教材内容。

本课主题是“生命至上”,通过讲述一位母亲在地震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牺牲的故事,展现母爱的伟大和生命的至上。

教材内容还包括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以及救援人员的不懈努力,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培养他们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面对生死议题时,仍可能存在恐惧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波动,以生动的故事和实例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品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认识到生死不离的情感纽带。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道德品质。

3.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故事感受生命的可贵,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品质。

2.难点:理解生死不离的情感,学会在面对生死问题时保持乐观、勇敢的态度。

五. 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以地震中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情感共鸣:通过讨论、分享,让学生感受到生死不离的情感。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死关头关爱他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地震救援场景,培养面对生死的勇气和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震救援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角色扮演的道具。

3.准备教学PPT,包括故事、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地震中一位母亲为了保护孩子而牺牲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可贵。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震救援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以及救援人员的不懈努力。

3.操练(10分钟)小组讨论:如何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关爱他人,保护自己?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5分钟)角色扮演:学生模拟地震救援场景,体验救援人员的艰辛和责任感。

四年级下学期《思想与品德》第三单元《生死不离》-完整版PPT课件

四年级下学期《思想与品德》第三单元《生死不离》-完整版PPT课件

在那些山崩地裂的日子里,我们在灾区的孩子们是 好样的。他们没有被震垮,而是以自己最深、最真的爱 参与了生命的大营救。他们有的几次冲入危房用柔弱的 臂膀救出同学,有的坚持不懈地用稚嫩的小手挖出被埋 的伙伴,有的用歌声、读书声赶走恐惧,鼓励被埋的同 伴………
“我背得动!”
9岁的林浩是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地震发生的 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数学课。林浩刚跑到教学楼的走廊上,就被楼上 跌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那个同学压在我背上,我怎么都动不 了。当时,垮下来的楼板下,有一个女同学在哭,我就告诉她不要哭, 我们一起唱歌吧……后来,我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爬出来后,我 看到一个男同学压在下面,我就爬过去,使劲扯,把他扯了出来。后 来,我又爬回来,把一个昏倒在走廊上的女同学背出来。”连续救了 两个同学的林浩,再次跑进教学楼救人时,遇到垮塌的楼板,又被埋 在了下面。“我使劲挣扎,后来是老师把我拉出来的。”因为救同学, 林浩头部被砸破,手臂严重拉伤,但他看上去一点都不在乎,还镇定 地说:“我背得动他们,我开始没受伤,是后来背他们的时候受伤 的。”林浩所在的班级,在地震中有10人逃生,其中就包括林浩背出 来的两个同学。当有人问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林浩指着受伤 的头部被剃去的头发,稚气地回答:“我最希望的是头发快点长出 来。”
先救他,他的伤势 比较重。
马小凤
陈浩
不救人,我会感到惭愧。
何翠青
遗憾的是我没有救出 更多的同学!
• 小讨论:
• 1、从他们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2、如果你是地震中被压在危房下的同学,听到他们的话,你会怎么想?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歌,谈一谈你在听歌时的感受。
生 死 不离
•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 • 想着生活继续 • 天空失去美丽, • 你却等待梦在明天站起 • 你的呼喊刻在我的血液里

生死不离

生死不离

生死不离扬中实小丁琪教学目标:1.设置情境,检验学生灾难来临时的应对能力。

2.了解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一批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体会并学习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优秀品质。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应对灾难的能力,传递至真至纯的爱。

教学重点:体会并学习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应对灾难的能力,传递至真至纯的爱。

教学准备:汶川地震图片、地震损失及伤亡资料、小英雄林浩、张春玲、邹雯樱等的图片及故事。

教学过程:一、面对灾难,我们该怎么做?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平安、祥和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灾难随时都可能发生,你知道有哪些灾难呢?(生说:火灾、洪水、海啸、矿难等)这些灾难会给人们造成重大的意外损失,有的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

那么,当我们小学生遇到灾难时,应该怎么做呢?(出示:遇到灾难,我们该怎么做?)指名说。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好!当灾难来临时,我们首先要沉着冷静,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要做到心中有他人,尽最大努力去救助别人,与同伴——生死不离。

二、了解汶川地震。

师:当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来临时,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同学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那场令人痛彻心扉的灾难——汶川地震吧?你对于这场地震你了解多少呢?(指名说:震级8.0级,余震3万多次,受灾4625万多人,69227名遇难,17923名失踪,损失8451亿多元等)1.师:对,这场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这场灾难使许多人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许多孩子一夜之间成了孤儿……而更多的人来不及话别,来不及再看一眼这世界,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出示图片)2.师:然而,天灾无情人有情,在那些山崩地裂的日子里,我们灾区的同学们是好样的。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其中几位杰出的代表,(出示:抗震救灾小英雄——图片加名字)他们是——(生说:林浩、张春玲、邹雯樱)三、读英雄故事,学英雄行为。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3生死不离-4伸出我的手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3生死不离-4伸出我的手

3、生死不离教学目标:1、了解汶川地震中涌现的一批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体会并学习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优秀品质。

2、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将爱心传递到需要关爱的人身边。

重、难点:学习英雄精神,传递至真至纯的爱。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汶川地震中涌现的一批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体会并学习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优秀品质。

重、难点:学习英雄精神。

教学准备:搜集汶川地震资料。

教学过程:一、地震来临的时刻1、(出示地震前美丽的汶川)说一说,图片上的汶川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在群山的庇护中显得那么宁静,人们生活是那么安逸)2、而2008年5月12日,一场人们意想不到的灾难却降临到了这个宁静的山村。

3、地震无情人有情,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没有倒下,他们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在废墟中求得生存。

在地震中涌现了许多感人的英雄。

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自己被谁所感动,感动的原因是什么?4、小小故事会:阅读故事《我背得动》、《“美丽天使”张春玲》、《留在最后的邹雯樱》。

思考:他们在地震中做了什么?你佩服他们的是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5、新闻链接二、爱的心声1、(出示四个人物)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臵身角色中感受他们当时内心的想法,思考:他们能这样做,是怎么想的?2、从他们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你是地震中被压在危房下的同学,听到他们的话,你会怎么想?板书设计:3、生死不离地震来临的时刻爱的心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将爱心传递到需要关爱的人身边。

重、难点:学习英雄精神,传递至真至纯的爱。

教学准备:搜集爱心传递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发生后,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伸出了他们热情的双手。

2、看图片,感受人们对灾区人们的关心。

二、说一说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你曾经做过一些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和身边的人之间曾经有过爱心传递吗?谈谈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生死不离》说课稿范文.doc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生死不离》说课稿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下面YJBYS为大家带来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生死不离》说课稿范文,希望老师们通过阅读全文,可以真正了解说课稿的格式及写作要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生死不离》说课稿范文。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生死不离》,我将从以下几点开始说起。

一、说教材《生死不离》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向我们讲述的是12汶川大地震的不幸与感人故事,见证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把这一内容及时地添加进教材,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特点与时俱进,紧扣生活。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地震来临的时刻,重点讲述的是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没有倒下,他们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在废墟中求生存的许多感人的英雄故事。

例如《“我背得动”》、《“美丽天使”张春玲》、《留在最后的邹雯樱》。

第二部分爱的心声,带领我们聆听灾区四位小朋友的心声,体会他们的心情,感受他们的精神。

第三部分爱心传递,让我们点燃爱心的火炬,进行一次没有终点的传递;让我们用阳光的心态,去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根据本课内容,我按照“感受不幸——产生同情——感受坚强——传递爱心”这一感情线设计教学,让学生永远铭记那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向善仁爱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理解爱、感受爱、学会爱、传递爱。

二、说目标为了提高学生在灾难来临时的应变与及自救能力,引领学生传递至真至纯的爱。

特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了解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一批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

体会并学习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优秀品质。

公民意识培养目标继承中华民族向善仁爱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和仁爱之心,引导学生理解爱、感受爱、学会爱、传递爱。

三、说教法、学法从《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本课的内容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课教学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同时扩大教学容量。

《3、生死不离 课件》小学品德与社会苏教中图版四年级下册5494.

《3、生死不离 课件》小学品德与社会苏教中图版四年级下册5494.

❖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生命是命题 手拉着手,生死不离
❖ 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 痛苦也不哭泣,爱是你的传奇
❖ 彩虹在风雨后坚强升起
我的努力看到爱的力气
❖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 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
生死不离
汶川萝卜羌寨,5000年历史的古羌王遗 都 ,海拔1970米。被称为“云朵上的街市”
地震前美丽的汶川
地震前美丽的汶川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特殊时刻, 一个让人痛彻心扉的时刻。 顷刻间,地动山摇,山崩地裂。 到处都是残恒断壁,断壁残垣。 交通中断,通讯瘫痪。 一个个城乡成为孤岛。 ……………………….
血脉能创造奇迹,大山屹然举起 天裂了,去缝起 搭起我的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
❖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生命是命题 手拉着手,生死不离
与你同在、生死不离
说一说
1、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你曾经做过一些什么?
2、在日常生活中,你和身边的人之间曾经有 过爱心传递吗?谈谈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
5月14日, 航拍的地震 后汶川县映 秀镇,整个 镇几乎成为 一片废墟。
几次冲入危房中用柔弱的肩膀救出同学—— 坚持不懈地用稚嫩的小手挖出被埋的伙伴——用 歌声、读书声赶走恐惧、鼓励被埋的同 学······
林浩,1999年出生,四川省汶川
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 5·12大地震发生时,小林浩同其他同 学一起迅速向教学楼外转移,未及跑 出,便被压在了废墟之下。此时,废 墟下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 相称的成熟,身为班长的他在废墟下 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 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经过两 个小时的艰难挣扎,身材矮小而灵活 的小林浩终于爬出了废墟。但此时, 小林浩班上还有数十名同学被埋在废 墟之下。9岁半的小林浩没有惊慌的逃 离,而是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了救援, 经过艰难的救援,小林浩将两名同学 背出了废墟,在救援过程中,小林浩 的头部和上身有多处受伤。

小学品德与社会苏教版四年级下册《3. 生死不离》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小学品德与社会苏教版四年级下册《3. 生死不离》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思考:
面对这种严峻的考验,假如你是汶川 的一名小学生,你会怎么做呢?
总理在慰问受伤的小朋友
武警战士在实施救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困在乱石堆中的同学拿住盐水瓶
林浩在地震中做了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张春玲是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石坎小学
六年级的学生。3岁时一场灾难降临在她头 上,美丽的脸庞被烧毁,左手被截肢,右手的 每个手指都只剩下两根关节,可是,她身残志 坚,凭借坚强的毅力早早地学会洗衣做饭、 写字画画。在汶川大地震中,勇敢的小春玲 奋不顾身几次冲向危楼和废墟,用残缺的右 手救出3名同学,获救的同学哽咽地称赞她 是“美丽的小天使”。
• 王彬,8岁,重庆市梁平县文化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学 生。 地震发生的时候,正在教室的王彬一边喊“同学快 跑”,一边也跑向室外。逃生后教学楼一侧垮塌。逃生 后,她想到还有老师和同学在教室里,她想:“我得回 去找同学”,她迅速返身寻找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就在 这时,教学楼另一侧也塌了,一根水泥横梁砸在了她的 右臂上。王彬受伤后,很少哭过。每当疼得厉害时,就 紧紧握住爸爸的手。伤口拆线时,她咬紧牙关,憋得满 头大汗也没有喊一声。王彬同病房的一个男孩,左脚受 伤骨折,一直闷闷不乐。她就像姐姐一样主动给他唱歌。 听着听着,男孩笑了。
为什么同学们称张春玲为“美丽的小天使”? 她美在哪里?
邹雯樱,是汶川县映秀小学五 留在最后的邹雯樱 年级学生。地震发生时,邹雯樱 作为班长和学校少先队大队长, 一直主动帮助老师组织同学撤离, 她却自觉留在最后。当时邹雯樱 已经跑到二楼楼梯口,为了返回 救助其他同学,她却再也没能回 来。当救援人员发现邹雯樱时, 她还紧紧搀扶着一位同班同学。 邹雯樱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年级第 一名,还自学绘画和音乐,爱好 体育。4月底曾代表学校参加汶 你想在邹雯樱 川运动会,100米和200米 都拿了名次。以她的奔跑速度, 的遗像前留下 完全可以跑出去。 一句什么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教师主备:许慧慧
复备教师:白静、刘亚
梅、王宏、臧爱萍
集备
时间
2016 备课组
长签字
教务处
课题 3、生死不离
教学目标
了解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一批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体会学习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优秀品质;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将爱心传递到需要关爱的人身边。

教学
重点
审视自己,将爱传递到需要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教学
难点
审视自己,将爱传递到需要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教具
准备
幻灯片
预习
提示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同学们,还记得08年5月12日吗?谁来说说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
二、“地震来临时”
1、欣赏几幅四川的美景图
引导学生感受地震前汶川在群山的庇护下生活得安逸,幸福。

为下一步感受灾难的无情打基础。

2、情景再现。

学习阅读几个感人故事,再现当时场景。

思考:他们在地震中做了什么?你佩服他们什么?你有什么话想说?
3、“新闻链接”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结果
补充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

三、“爱的心声”
1、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老师预先准备)
学生不能全部讲出的情况下老师介绍这些人。

2、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被压下面的同学,听到这些话你们会想些什么?
同学交流。

四、“爱心传递”
1、图片欣赏:感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说一说: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你曾经做过些什么?体会“关心他人,快乐自己”的意义
五、作业
在“5.12”纪念日来临之际开展相关的纪念活动,出一期展板。

教后思考:课文内容设置贴近学生,都是讲述一些少年英雄的故事,通过学习他们在地震中的表现,使同学们引起反思,我们身上缺什么?感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真正理解“生死不离”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谈话入题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到了在汶川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好少年,他们的故事令人感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再一次在中华大地弘扬,我们为死去的人默哀,我们为感人的场面流泪,我们更为英勇的中华儿女骄傲。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难忘的“5.12”(一边播放“生死不离“音乐”)
二、观看:地震实况(30分钟)
要求体会当时当地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三、交流升华
1、用简洁的话语概括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说说一些有关安全自护的方法。

2、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四、作业
以写信的方式把你想对他们说的话写下来。

教后思考:安排让同学们看“地震实况”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感受真实的地震场景,知道现状危险的程度,从而凸现出英雄人物“英雄”之处,激发他们的爱心;同时也引导学生在面临无法抗拒的灾难时懂得科学正确地应对,确保尽可能安全脱险,并引导大家交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自护自救办法。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