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1、基本概念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
这一原理称地层层序律,也称叠覆原理。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中的相对平均含量。
又称元素丰度。
温度风化——由于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的影响造成岩石发生不均的热胀冷缩而导致岩石中矿物之间的结合力减弱,最终松弛崩解。
节理——断裂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形式,有时也称为裂隙。
地温梯——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我们将单位深度内温度增加量称为地热梯度。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洋流——大洋水发生大规模的远距离的运动称为洋流。
溯源侵——指在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并使其向上游源侵头蚀后退的现象。
又称向源侵蚀。
风化壳——岩石圈上部的各种残积物的总和。
洪积扇——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
变质作用——岩石在深部受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气流等内动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和改造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黏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
下层是由河床移动沉积的粗砂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
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岩溶作用——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
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
岩石圈——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普通地质学》复习要点分析

1.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和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有大气、水和生物;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有太阳热能、重力能和日月引力能。
2.将今论古: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
(莱伊尔)3.地球的外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4.地质构造: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力作用下所产生变形与变位的产物。
5.地层: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层状岩石。
6.岩层:两层面所夹的岩性均一的一套岩体。
(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石。
)7.克拉克值(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
8.矿物:自然产出的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
化学成分一定,可用化学式表达。
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9.晶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10.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11.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12.解理: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的能力。
13.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断开时形成的断裂面。
14.色率:暗色矿物在岩石中的百分含量。
15.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16.岩浆作用: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分为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
有气体,液体,固体三类;气体以水蒸气为主,其次为二氧化碳,硫化物,硫及少量的一氧化碳,氢气,氯化氢,氨气,氯化氨等。
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到达地表的作用。
17.岩浆:地下形成的,含有大量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
18.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19.火成岩分类基础:岩浆成分和冷凝环境。
20.岩浆的物理性质有:温度、压力、黏度、密度21.火山岩包括火山碎屑岩、熔岩。
普通地质学考试重点

普通地质学考试重点第一章:地球概况一、重力异常: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
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正异常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负异常在埋藏有密度较小物质(如石油、煤、盐等非金属矿产)的地区,常显示负异常;而埋藏有密度大物质(如铁、铜、铅、锌等金属矿产)的地区,就显示正异常。
所以人们就可以通过重力测量,来圈定重力异常的区域,寻找那些引起重力异常的非金属和金属矿产。
这就是地质勘查中常用的重力探勘方法二、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有一个交角称为磁偏角。
所以罗盘指针所指的方向不是地理南北而是磁极南北。
磁偏角的大小各处都不相同。
在北半球,如果磁力线方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为东偏,偏向正北方向以西称为西偏三、一般把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四、地表的固体岩石在日、月引力的作用下也有交替的涨落现象,其幅度为7—8cm,这种现象称为固体潮。
五、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具有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可以分为圈和外圈。
圈指固体地球部分,外圈则包括生物、大气和水圈。
目前不能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地球部结构。
目前主要采用地球物理方法,更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变化来研究地球部构造情况。
依据两个一级不连续面,将地球部划分为3个圈层:地壳、地慢和地核。
地壳——莫霍面(平均33km)——地幔——古登堡面(2900km)——地核(地球平均半径6371)。
六、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一个由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
软流圈的温度大约为700-1 6000C,一般认为在这一层可能有部分熔融,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同时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以及热对流等皆可能与此层有关。
在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石圈层称为岩石圈。
七、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等类型八、海底地形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隆)、海沟、岛弧、海底山脉(洋脊、海岭)和深海盆地等单元。
普通地质学总复习

普通地质学总复习一、绪论:1、地质学的含义与研究对象;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综合性自然科学。
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岩石圈。
二、地球概论:1、地球的圈层结构: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暖层)、扩散层)、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1.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40km,纵波到达这一界面后,波速突然增加, 由平均6-7km/s,突升为8.1km/s。
莫霍面之上为地壳、之下为地幔。
2.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900km深度。
横波到这一界面就消失了,纵波波速降低。
古登堡面之上为地幔,之下为地核。
3.内核和外核界面——位于地核内部。
表现为纵波速度由10km/s 突变为11km/s。
由此而推断地核分为的内、外两部分,内核为固态,外核为液态。
4.康拉德面——位于地壳内部。
表现为纵波速度由6km/s突变为6.6km/s。
由此而推断地壳分为密度不同的上、下两层,上层为花岗岩层(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层(硅镁层)。
2、大气圈的分层;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暖层)、扩散层)大陆地壳平均厚33km(最厚>70km),广泛分布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最老的岩石年龄为38亿年,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大洋地壳平均厚8km(最薄<3km),主要为玄武岩类及现代沉积物,只有硅镁层。
4、地温梯度:增温层、变温层、恒温层;1.外热层(变温层):来自太阳辐射,向下递减,日、夜、四季有变化。
2.常温层——与当地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常年不变,其深度一般为20—40m3.增温层——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受地球内部热能影响,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一般大陆为1—5℃/100m,海底为4—8℃/100m。
三、矿物:1、矿物的含义;矿物——由天然产出且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构造的均匀固体.2、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光学性质: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自然光的反射、折射和吸收等所呈现的光学现象。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所有权归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岩土1班所有普通地质学(一)一、名词解释1、地质作用—地质学把自然界各种动力引起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称为动力地质作用,或简称为地质作用。
2、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
它包括早期分层方案中的地壳(A层)和上地幔的顶部(B层)。
3、克拉克值—将各种元素在地壳中重量的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4、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环的过程。
5、地层及岩层—在地球表面由于各种沉积作用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经成岩作用而变成了沉积岩层。
在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岩层称为地层。
6、地层层序律—在一个地区内,如果未经强烈的构造变动,就不会发生地层倒转,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
7、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蚀作用不断使河谷加深,但这种作用不是无止境的。
当河流下切到一定深度,河水面趋近与其注入的水体(海、湖等)水面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再具有势能,活力趋于零,下蚀作用也就停止了。
因此河流注入的水体水面是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
8、风化壳—是指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
9、磁偏角—通过H方向的铅直平面为磁子午面,它与地理子午面的夹角。
10、冰蚀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
二、选择题及判断题1、下列各类矿物中最易溶解的是(A)A、卤化物类B、硫酸盐类C、硅酸盐类D、碳酸盐类2、化学风化作用通常在下列哪种气候条件下进行得最快(D)A、干燥B、寒冷C、温暖D、湿热3、下列岩石能成为良好的隔水层是(D)A、粉砂岩B、砾岩C、粗砂岩D、粘土岩4、下列均能被石英所刻动的矿物组是(A、B)A、石墨、石膏、方解石、磷灰石B、萤石、长石、云母、滑石C、橄榄石、角闪石、辉石、刚玉D、黄铁矿、黄铜矿、玄铅矿5、下列矿物抗风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A、石英﹥白云母﹥黑云母﹥辉石B、石英﹥白云母﹥橄榄石﹥辉石C、白云母﹥长石﹥角闪石﹥橄榄石D、石英﹥黑云母﹥橄榄石﹥角闪石6、只能用作测定第四纪地层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是(B)A、钾-氩法B、C14法C、铀-铅法D、铷-鍶法7、破环硅酸盐矿物的主要风化作用方式是(D)A、溶解B、氧化C、水化D、水解《判断题》8、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叫三叠系。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doc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1、大陆地形单元:山地,平原(海拔高于100米),高原(海拔高于600米),盆地,裂谷系(东非大裂谷,汾渭裂谷)。
2、海洋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会发生火山作用,易形成矿产)。
3、地磁场的三要素:磁偏角(地磁子午线和地理子午线间的夹角),磁倾角(总磁场强度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或磁针与水平边的夹角),磁场强度。
4、地球内部热了分布:外热层(变温层),常温层,内热层。
5、地球的圈层结构:外三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三圈:地壳,地幔,地核。
6、岩石圈:软流圈以上,上地幔的刚性的顶盖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
7、地核分层:外核,过渡层,内核。
8、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
9、丰度:化学元素在地球化学中的平均含量。
10、矿物: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物质。
11、晶质体:内部质点有规律的排列,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规则的几何外形。
晶质体可分为:显晶质体和隐晶质体。
12、非晶质体:内部质点没有规律,不是规则的几何外形。
非晶质体分为:玻璃质体(火山作用形成的)和胶质体(沉积作用形成的)。
13、矿物的分类(七大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矿物,卤化物矿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碳酸盐矿物,硅酸盐矿物,硫酸盐矿物。
14、★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一定方向裂开的性质。
裂开的光滑面叫做解理面。
﹝解理可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及不完全解理。
一般解理发育的矿物无断口,断口发育的矿物无解理〈了解〉﹞。
15、岩石硬度:滑石方,萤磷长,石英,黄石,刚金刚,硬度依次增大。
16、岩石:由矿物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的集合体﹝岩石分为:岩浆岩(又叫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17、喷出的岩浆类型:超基性岩浆(二氧化硅<45﹪),基性岩浆(二氧化硅45﹪~52﹪),中性岩浆(二氧化硅52﹪~65﹪),酸性岩浆(二氧化硅﹥65﹪)。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内容:1.地球的物质组成2.地球的结构和构造3.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4.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5.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技术方法;研究特点:时间漫长,空间广阔,现象复杂,无法再现。
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实验模拟验证,总结推导提出假说,反复验证和修正假说,最终形成规律性和理论性的认识第二章地球1、球粒陨石:由1-2mm直径的玻璃质小球粒所组成。
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45亿年。
重力异常:把地球作为一个均匀球体,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来的各地重力值,称理论值,当实测重力值与理论计算的重力值不一致时,称重力异常。
地温梯度:单位深度里温度的变化量。
每深度增100m,增加的地温值,一般地区为3℃/100m。
磁偏角:地磁北极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
磁倾角:磁针的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叫磁倾角。
磁场强度:使磁针偏和倾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叫磁异常:当实测磁场与正常磁场不一致时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2、陨石的概念及其分类:天外星体的残骸称陨石,即流星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未被烧尽,到达地表的残骸。
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等。
3、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砀强度4、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5、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及其分界面: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壳,以下为地幔。
古登堡面是具有高密度的固体地幔与具有液体性质的外核之间的界面(核幔界面)。
康拉德面(此界面将地壳划分为上、下两个不同密度的层圈,上部为花岗质上地壳,下部为玄武质下地壳。
上下地幔界面此界面将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壳——康拉德面——下地壳——莫霍面——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软流圈上地幔——上下地幔分界面——下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外核——内外核过渡带——内核——6371km(地心)6、地球表面形态特征: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相对平均重量的百分含量。
《普通地质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综合思考题分析“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将来”和“活动论”这三大地质学思维方法论,以及对指导地质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1)“将今论古”:经典地质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支柱,国际地层序列、国际地质年代表以及其它许多地质成果均建立在此基础上。
2)“以古论今、论将来”:认识过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在、预测未来。
3)“活动论”:大陆和海洋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不断活动和演变的,以水平运动为主,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建立的基础,大陆动力学也是活动论的表现。
2.分析我国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地球各个演化时期地质信息和物质记录丰富,有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年轻的造山带,有各种类型的盆地构造,有分布十分广泛的花岗岩,有丰富的矿产与能源。
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地学研究和教学基地。
包括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与矿产等等3.为什么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地质现象是地质作用的结果或产物。
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可以找出地质作用的特点和放射性同位素规律。
第二章矿物学一、基本概念Important conception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准晶体;同质多象;条痕,解理,断口;摩氏硬度计;矿物集合体;三类岩石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U238,U235,U234,Th232,Rb87,K40等。
稳定同位素:主要有O16,O17,O18,C12,C13,S32,S33,S36,H1。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用来测定火成岩石的绝对年龄;稳定同位素主要用来确定岩石的物质环境与来源。
如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月球,陨石等。
克拉克值:中上地壳中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美国科学家克拉克采集了世界各地的样品5159个;用取得的化学分析数据,求出了16km厚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百分重量,后人称克拉克值.国际通用.单位ppm=10-6,即克/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基本概念
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
这一原理称地层层序律,也称叠覆原理。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中的相对平均含量。
又称元素丰度。
温度风化——由于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的影响造成岩石发生不均的热胀冷缩而导致岩石中矿物之间的结合力减弱,最终松弛崩解。
节理——断裂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形式,有时也称为裂隙。
地温梯——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我们将单位深度内温度增加量称为地热梯度。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洋流——大洋水发生大规模的远距离的运动称为洋流。
溯源侵——指在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并使其向上游源侵
头蚀后退的现象。
又称向源侵蚀。
风化壳——岩石圈上部的各种残积物的总和。
洪积扇——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
变质作用——岩石在深部受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气流等内动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和改造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黏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
下层是由河床移动沉积的粗砂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
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岩溶作用——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
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
岩石圈——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成岩租用——
软流圈——软流圈是指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之下。
产状——是物体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
地质体可大致分为块状体和面状体两类。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是鉴定矿物常用的鉴定手段之一。
沼泽——陆地上湿度过剩、生长着特殊类型的植物并有泥炭形成的地段称为沼泽。
岩溶水——赋存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裂隙和溶洞中的地下水,又称喀斯特水。
冰川——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
火山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剥蚀作用——岩石在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和海流等外营力作用下,松散的岩石碎屑
从高处向低处移动的过程。
隔水层——重力水流不能透过的土层或岩层。
节理——是断裂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形式,也有称之为裂隙。
承压水——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
2、基本问题
将今论古的思想是什么——根据已有的地质规律预测以后要发生的地质现象;根据已有的地质现象推测以前的地质规律;是研究地质最根本最重要的办法。
地质作用根据什么进行分类?共分哪些类别?——
产状的三要素————即走向、倾向和倾角。
根据化学成分岩浆可分为哪些基本类型?每类岩浆在化学成分上有何区别?——酸性岩浆(SiO2> 65%)、中性岩浆(SiO265~52%)、基性岩浆(SiO252~45%)、超基性岩浆(SiO2<45%);基性岩浆——温度高、粘度小、易于流动,酸性岩浆——温度低、粘度大、不易流动
沉积岩分类方案和代表性岩石类型。
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颜色﹑光泽﹑硬度﹑解理﹑比重和磁性等
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哪些——冰斗、鳍脊(刃脊)与角峰、冰蚀谷、冰悬谷
简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其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
地层接触关系及研究意义——两个岩石地层单位组成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一般分为连续和不连续两种类型。
研究意义:1)是重要的地质现象,提供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史的重要信息;(2)是划分地层的标志;(3)地质填图的标志;(4)通过古风化壳的研究,可以了解古环境;(5)不整合面的矿床:风化矿,热液充填矿床;(6)是一个力学不稳定面,控制构造的发展,强度,推覆构造;
深成侵入岩与浅成侵入岩的异同?——
风力搬运与河水搬运的异同?——相同:搬运能力都与其速度成正比;不同:风可向更高的地点搬运,而流水只能向低洼的地方搬运
断层和节理的区别——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也就是说没有破坏岩石的整体构造,而断层则有明显位移或较大错动的断裂,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比较冲积物与风积物的异同?——相同:1.都是搬运作用的沉积物;2.其分选性、成层性和磨圆度都较好
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岩石性质
深成岩形成在地下较深的地方,为什么在地表也能见到?——
全球的火山分布与地震分布规律,从中有何启示?——全球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六大板块生长边界;启示:所有的地质作用都是板块运动所致
如何判别断层?
差异风化的原因和意义——由于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差异,不同岩石的风化速度和风化程度不同。
在相同的风化条件下,常常在地表形成凹凸不平的地貌现象,称为差异风化
接触变质作分几类,它们的异同及各自代表性岩石?——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不同:热接触过程中岩石的化学成分一般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结晶;而接触交代过程中会改变岩石岩性及化学成分;相同:都是是由于岩浆的活动散发出的热量和析出的气态或液态溶液引起的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岩浆体周围接触带的围岩中。
风化作用及其用产物?——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物理风化——粗细不等、棱角明显的岩石碎块;化学风化——一是能溶于水中的可迁移物质(包括各种易溶盐类、K 、Na 的氢氧化物和少部分难溶物质);二是难于迁移,堆积在原地的残积物(主要为难溶物质、岩石碎屑和风化形成的矿物,如石英碎屑等)。
物理风化的原因?——受到季节温差和昼夜温差影响或外部营力作用
“河曲”的形成及其演化过程——由于凹凸岸的原因导致河水把凹岸的泥沙冲刷到凸岸然后逐渐沉积形成河曲。
为什么在钱塘江口只能形成“三角港”?
洪流地质作用与洪流所形成的沉积物特点——洪流的地质作用包括冲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洪流是降雨时沿沟谷流动的暂时性水流;洪流形成的沉积物特点:一般颗粒较粗,除砂、砾外,还有巨大的块石,分选性也差,大小混杂。
因为洪流搬运距离不长,碎屑滚园度不好,多呈次棱角状。
层理面不清,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发育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主要区别——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都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岩石;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并固结形成新的岩石;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的岩石;主要区别
侧蚀作用与下蚀作用的差异及其与河流发育的关系?——1.河流在垂直方向上对河底的冲刷作用,称为下蚀作用,河流随河床的刷深,水位下降,使两岸的河漫滩高处洪水位以上,向两岸阶地转化;一般在河流的上游,河底纵坡降大,水流速度快,下蚀作用表现最为强烈,加上岩石性质构造条件的影响,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
2. 河流在水平方向冲蚀河岸,使岸坡不断坍塌后退,河床左右迁徙,从而加宽河谷的作用称为侧蚀作用,侧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因为主流线迫近凹岸,由于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流水冲蚀,这种作用的结果,加宽了河床,使河道更弯曲,形成曲流
河流的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常是同时存在的,即河水对河床加深的同时,也在加宽河谷。
河谷发育早期阶段以下蚀作用为主,河谷发育晚期,侧蚀作用大大加强;一般在上游以下蚀作用为主,侧向侵蚀微弱,所以常常形成陡峭的“V”形峡谷。
而河流的中,下游则侧向侵蚀加强,下蚀作用减弱,所以河谷宽,河曲多。
河流对陆地表面的作用?——
变质作用有哪些类型?——1、接触变质作用2、动力变质作用3、区域变质作用4、冲击变质作用
深切河曲的存在说明了怎样的地壳运动?
煤的形成条件和成煤过程。
——1、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生物、气候的影响)2、植物遗体不能完全腐烂——适合的堆积场所(湖泊、沼泽等)3、地质作用的配合(地壳的沉降运动——形成上覆岩层和顶底板——多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