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功率放大器电路

合集下载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Ic1mIcm (1 sic n co o )s sIc m1()
Icn I m cm 2 sn n in ( c n 2 o 1 )2 1 n s (s cio c ) nn o s s Icm n ()
2020/12/8
17
α称为余弦电流脉冲分解系数。α0(θ)为直流分量分解系数; a1(θ)为基波分量分解系数;an(θ)为n次谐波分量分解系数。
IgcmUbm(1cos)
16
❖由傅立叶级数知识知周期性脉冲可以分解成直流、 基波 (信号频率分量)和各次谐波分量,
即: I I c 0 I c 1 m ct o I c 2 m c s2 o t I s cc nn m o t s
其中:
Ic0Icm si(1n c co o )s sIcm 0()
(3)负载电阻R∑继续增加,输出电压进一步增大,即进 入过压工作状态。动态线3就是这种情形。其波形发生发生
凹陷,是由于进入过压区后转移特性为负斜率而产生的。
2020/12/8
27
Ucm Ic1m Ic0
0 欠压 临界 过压 (a)
2020/12/8
η
PD PO
PC
0 欠压 临界 过压 (b)
28
现将三种工作状态的优缺点综合如下: 作为末级功放,要求输出足够大的功率和具有较高的效率, 显然采用临界工作状态是合理的。
❖当晶体管确定以后,Ucm与UBB、UCC、 R∑和Ubm四个 参数都有关系。
2020/12/8
21
下图所示为折线化转移特性和输出特性曲线:
动态线
ic
转移特性
UBB O
斜率 g
Uon
uBE
uBE
ic

高频电子线路(第五章 高频功率放大器)

高频电子线路(第五章 高频功率放大器)
①高效率输出 联想对比: ②高功率输出
高频功率放大器和低频功率放大器的共同 特点都是输出功率大和效率高。
7
(3)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种类

谐振功率放大器(学习重点)
特点是负载是一个谐振回路,功率放大增益可
以很大,一般用于末级; 不易于自动调谐。

宽带功率放大器(了解即可)
特点是负载是传输线变压器,可在很宽的频带
工作状态 甲类 乙类 甲乙类 丙类 丁类 半导通角 c=180° c=90° 90° <c<180° c<90° 开关状态 理想效率 50% 78.5% 50%<h<78.5% h>78.5% 负 载 电阻 推挽,回路 推挽 选频回路 选频回路 应 用 低频 低频,高频 低频 高频 高频
90%~100%
由于这种周期性的能量补充,所以振荡回路能维持振 荡。当补充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相等时,电路中就建立起 动态平衡,因而维持了等幅的正弦波振荡。
34
问题二:半流通角θc通常多大合适?
如果θc取值过大,趋向甲类放大器,则效率 太低; 如果θc取值过小,效率虽然提高了,但输出 功率的绝对值太小(因为iC脉冲太低); 这是一对矛盾,根据实验折中,人们通常 取
gC (vB VBZ )(当vB VBZ )
外部电路关系:
vB VBB Vbm cos t
v C V CC V cm cos t
31
(4)对2个问题的解释

问题一(可能会引起同学们困惑的问题)
为什么iC的波形时有时无,而输出的波形vo却能
是连续的?

问题二(有的题目已知条件不给θc,而解题 中又需要θc )
通过LC回路,滤去无用分量,只留下 Icm1cosωt分量

高频电子电路_5.3_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动态分析

高频电子电路_5.3_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动态分析

动态曲线:
-UBB
ic gd (uce Uo )
C

•BZ U
ub
• • •• • gd
ubemax
gd
Uo
EC
uce
C
• Q•
uce
Ubm
ubemax
ucemin 可见动态特性曲线的斜率和负载 R P 有关, 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将随负载的不同而变 U b 不变时,动态特性曲线与负载 RP 化。下面讨论当EC 、 E B 、 的关系。 u
若设: b
u Ub cost
输入端: uBE
EB Ub cost
+ ub + uBE
_
ic
+ uCE C Rp
t 输出端: uce EC Uc cos
由上两式消除cos t 可得: EC uce uBE EB U b Uc
EC uce , ic gc E U E b b B Uc U b Eb, EB gc U uce EC U c ( U ) gd uce U o b c

返回
二、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负载特性
临 研究的问题: 界 区 Ic1
c1
当 ECU , UBB, Ubm 不变, PD
Ico
c
临 界 区
ubemax
, UPC I C 1 , I C 0P o 1 c P D , Po , Pc 而 RP 变化时,与 的关系。 Rp R pc 欠压区 过压区 欠压区 过压区
注意:
ic
uce
Po Pocr ,效率 (1) 欠压区: ①临界状态输出功率最大 ( 2) 过压区: 也较高,可以说是最佳工作状态,常选此 状态为末级功放输出状态。过压状态,效 ic max 进 R PP 由小 IC下 入 过 压几乎不变 区 余 (略减少) 弦 脉 冲 顶 部 凹 , 0 , IC 1 几乎 率高,但输出功率较小。 i c max I C 0 , I U C1I c1 I c 1 R P 几乎不变(略有上 U R P EC IC0 几 乎 不 变 c1 c1 P D 不 变 ②在欠压状态 I C 0 , IC 1 几乎不变,功放相当于一个恒流源,而 1 1 IC1 U C1 P E I P U I I U 1 升) 1 C C 0 o C1 C 变化缓 c1 1 c1 c 2 2 I U C 0 C 0 P U I U c o C 1 C 1 PC PD Po C1 几乎不变,相当于一个恒压源。 过压状态 2 I E 2 co C 慢, PC PD Po 变化缓慢。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当负载回路处于谐振状态时,有:
ube Eb Ubm cost uce Ec Ucm cost
由以上两式可得:
ube
Eb
Ubm
EC uce U cm
(4-13)
第4章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19
将(4-13)代入(4-12)有:
ic
gc ( Eb
Ubm
EC uce U cm
Vth )
第4章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25
➢ 过压状态下的ic的波形如下图所示,从图中看出: 1、特性曲线与临界曲线重合 2、电流凹陷:Rp负载过大,Ucm过大,uce减小,ic随之迅速减小。
第4章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26
四、高频功放的外部特性 外部特性:性能随放大器外部参数变化的规律。
负载电阻Rp
激励电压Ubm
1.高频功放的负载特性
偏置电压Eb Ec
负载特性: 只改变负载电阻Rp, 高频功放电流、 电压、 功率及 效率η变化的特性。
第4章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27
下图是反映不同负载时的动态特性曲线。
ic max
Rp
ic max
Ec Eb
Rp 斜率gd 谐振放大器的工作状态由欠压 临界 过 压逐步过渡。
P0
1 2
I c1mU cm
1 2
I R 2 c1m p
1 2
U
2 cm
Rp
(4-8)
➢ 集电极损耗功率PPcc为:Pd P0
(4-9)
第4章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13
➢ 集电极效率η为:
其中:
P0 1 Ic1m Ucm
Pd 2 Ic0 Ec
1 2 g1
(4-10)
g1
Ic1m Ic0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
= —I—k2—r’ —=—r—’ — Ik2(r’+r1) r’+r1
=——(—ωM—)2—— r1RA+(ωM)2
结论一:匹配回路本身损耗r1
越小,传输效率ηk越高。
r’= ω—R2—MA 2
( ) RP=
———L—1 —— C1 r1+ω—R2M—A 2
( ) R’P=p2C—1 —r1—+Lω—1R—2M—A—2 —
本继页续完
一、馈电线路
2、实际的集电极馈电电路
(1)串馈式集电极馈电电路
串馈式电路就是直流电源 VCC、负载回路(LC谐振回路) 和电子器件(晶体管)三部分 是串联起来的。
电路分析: L’是高频扼流圈,它对直 流IC0是短路的,但对高频呈 现很大的阻抗,以阻止高频 电流通过公用电源内阻产生 高频能量的损耗和在各级之 间的寄生耦合。 L’的选择要求是其阻抗远 大于回路谐振阻抗RP。
-
VBB +
C’
工作原理与集电极馈电电路 相似,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
串馈式 基极馈 电电路
并馈式 基极馈 电电路
C” L’
-
VBB+
C’ 本继页续完
高 频 功 率 放 大 器 的 电 路 组 成 二、输出匹配网络 1、输出匹配网络的作用
二、输出匹配网络
1、输出匹配网络的三个作用 (1)使负载阻抗与放大器所
高 频 功 率 放 大 器 高频扼流圈L’的分析 的 电 路 组 成
一、馈电线路
1、高频功率放大器的馈电 原则:
2、实际的集电极馈电电路 (2)并馈式集电极馈电电路 电路分析:
L’是高频扼流圈,它对直 流IC0是短路的,但对高频呈 现很大的阻抗,以阻止高频 电流通过公用电源内阻产生 高频能量的损耗和在各级之 间的寄生耦合。

第4章-高频功率放大器-综合综述

第4章-高频功率放大器-综合综述
Icm1 2
c c
ic
costd (t )
1
I cma x(
c
sinc cosc 1 cosc
)
I cma x 1
c
1
Icmn 2
c c
ic
cosntd (t)
2
ic
ma
x
sinnc cosc c cos nc n n2 1 1 cosc
s i n c
)
Icmax n
3、谐振功放与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相同之处:放大的信号均为高频信号,负载均为谐振回路。
不同之处:激励信号幅度大小不同;放大器工作点不同; 晶体管动态范围不同。
ic
ic
ic
ic
Q
o
eb o
t
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波形图
t
o
eb o
t
VBZ
谐振功率放大器 波形图
t
ic
ic
Q
o
eb o
t
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波形图
(2) 作 A 点:
c
令 t 0 o
A
:
uubcee
uc min ub ma x
EC U
UCm BB Ubm
连接 Q、A 两点即得动态特性曲线。
继续
思考1:如何列写高频功放的动态特性方程? 思考2:如何画出高频功放的动态特性曲线?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负载特性 高频功放ic的工• 作状态ic: icmax
窄带谐振放大器
有源器件 丙类
谐振回路
继续
问:
(1) 丙类导通角<90o,何时最优? (2) 放大、临界、饱和,何处最优?
继续
4.2 谐振功率放大器分析

第7讲_高频 功率放大器实际电路(完整版)

第7讲_高频 功率放大器实际电路(完整版)

L1 C1 ' R1 ' C2 ' R2 '
2. 高频功放的耦合回路
高频功放都要采用一定的耦合回路,以使输出功率能有效地传 输到负载(下级输入回路或天线回路) 一般说来,放大器与负载 , 之间的耦合可采用下图所示的四端网络来表示。这个四端网络应完 成的任务是:
RS uS 输入 匹配 网络 功率 放大器 输出 匹配 网络 RL
这 种 电 路 能 自 动 维 持 C 大 器 的 工 作 稳 定 。B 放 E E
B B
CB 以上基极自给偏压电路中,前两个为并馈线路,后一种为串馈 线路。
U 在 实 际 应 用 中 ,由 于 基 极 馈 电 电 路 中 采 用 单 独 电 源 BB
通常采用自给偏压的方式提供基极偏置。
VT VT VT
在大功率输出级,T型、Π 型等滤波型的匹配网络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L1
C2
R1
C1
C2
R2
R1
C1
L1
R2
(a)
两种Π型匹配网络
(b)
图中的R2一般代表终端(负载)电阻,R1则代表由R2折合到左端的等效 电阻,现以 (a)为例进行计算公式的推导 L1 将并联回路R1C1 与R2C2 变换为串联形式,由 C1 ' C2 ' 串、并联阻抗转换公式可得 2
R1
R2
R1 1 Q
X
2
2 1 2 c2
X
2
X c1
2 c1
2
R
2 1
R1
X C1 X C2
R1
R 1 X C1
2 2
X C1
R2
2
2 2

第3章高频功率放大器

第3章高频功率放大器
40
第41页/共81页
1.高频功放的负载特性 • 只改变负载电阻RL, 高频功放电流、 电压、 功率及效率η变化的特性。 • 图 3 ─ 18(b)是根据图3 ─ 18(a)而得到的功率、 效率曲线。
41
第42页/共81页
1
RL小
U

c
欠压状态
Uc
RL
2
RL
RLcr
Uce min
uces
临界状态
25
第26页/共81页
2. 高频功放的能量关系
• 在集电极电路中, 谐振回路得到的高频功率(高频一周的平
均功率)即输出功率P1为
P1
1 2
Ic1Uc
1 2
I
2
c1
RL
1 Uc2 2 RL
(3 ─ 22)
集电极电源供给的直流输入功率P0为
P0 Ic0Ec
(3─ 23)
直流输入功率与集电极输出高频功率之差就是集电极
可以得到:gcUbm ICM 1 cos
结果ic表达式又可写做:
ic
ICM
cost cos 1 cos
21
第22页/共81页
22
第23页/共81页
➢ 周期性集电极电流脉冲导通角为2θ;可以
分解成直流、基波(信号频率分量)和各次谐 波分量, 即
ic Ico Ic1 cost Icn cos nt
➢ 丙类γ>1.75 ,效率更高。
28
第29页/共81页
• 分解系数α1最大值为 0.536时, 导通角为 1200,此时输出功率 最大,在甲乙类状态, 效率66%太低不可用!
• 导通角在0~150,输出
功率太0,小 2 • 极若端 =情1,况效:率可达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3
3.2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3.2.1 基本工作原理
图3.1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原理电路图
h
4
设输入信号 ui Uimcost ,从图3.1(c)电路可见,晶 体管基极与发射机之间的电压为:
u B E V B B u i V B B U im co t s(3.1)
VBB本身包含正负号。晶体管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 电压为:
(3.22)
集电极耗散功率PC等于直流功率PD与交流功率Po之差,即:
PC PDPo
(3.23)
定义集电极效率为:
CP P D o 2 1IIcC10m U VC cm C 2 1g1()
(3.24)
h
16
其中, U cm
V CC
称为集电极电压利用系数, 1 。
g1()IIcC10m01(()) 称为波形系数。
h
14
图3.5 余弦脉冲电流分解系数
h
15
3.2.3 输出功率与效率
放大器输出的交流功率等于集电极基波电流分量在负
载Re上的平均功率,即:
Po2 1Ic1U mcm2 1Ic21R me U 2c2eR m
(3.21)
电源输入的直流功率PD等于集电极直流分量IC0与VCC的乘
积,即:
PD IC0VCC
iCIC0 Icnm const n1
(3.14)
其中IC0为直流分量,Icnm为基波及各次谐波的振幅。应用 数学中求傅立叶级数的方法可以求出各个分量,它们都是
的函数。
h
11
IC0
1
2
iCdt
1
2
iCdt
1
2
iCm ax
cost cos (1 cos )
dt
iCm ax
1
sin cos (1 cos )
uCEV CC uc
(3.2)
i C I C I c 0 c 1t m o I cc 2 s 2 m t o . . I s c. c n n m t o .. s (.3.3)
u c Ic1 R m eco t s U cm co ts
(3.4)
UcmIc1m Re
(3.5)
u C E V C C u c V C C U cm co t s
iCgc(uBE VBZ )
gc(VBBUimcotsVBZ )
g c U i( m c t c o ) o ss u B V E BZ (3.11)
i C 0
u B V E BZ (3.12)
由图3.4可见,当 t= 0时,iC = iCmax,由式(3.11)可得:
iCm g c U a im x ( 1 co ) s
h
13
一般情况下,
Icn
1
m
iCcosntdt
iCmax2sinn(nnc2o1s)(1ncconosss)in
iCmaxn()
(3.19)
n() 2sin n (n c2n o 1 )s1 n (c cno o s)s sin
(3.20)
式中, ( ) 称为余弦脉冲电流分解系数,其大小是
导通角 的函数。
g1()是导通角 的函数,且是单调的,其关系如图3.5所示。
在 1 的条件下,可求得不同工作类型时放大器的效率:
甲类工作状态: 乙类工作状态: 丙类工作状态:
1 8 , g 1 ( 0) 1 , Cm 5 a% x0
9 , 0 g 1 () 1, .C 5m 7 7 a .5 % x 8 7 , 0 g 1 () 1, .C 7 8 3 .5 % 6
第 3 章 高频功率放大器电路
内容
3.1 高频功率放大器概述 3.2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3.3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特性分析 3.4 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与设计 3.5 丁类和戊类谐振功率放大器 3.6 集成射频功率放大器及其应用简介 3.7 宽带高频功率放大器概述
高频功率放大器是各种无线电发射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用来对载波信号或高频已调波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其输 出功率小到几毫瓦,大到几百瓦,上千瓦,甚至兆瓦量级。 在高频功率放大领域内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高频谐振功率放大 器。本章主要介绍高频谐振功放的基本原理、动态特性、功 率和效率等指标和高频谐振功放电路的实际设计,并简要介 绍了集成和宽带高频功放与有关技术。
gcU im (1 iC cm o)asx
h
10
这样,
co t sco s iCiCm a(1 x co)s
u B E V BZ
(3.13)
i C 0
u B V E BZ
式(3.13)是以 和iCmax为自变量的iC的表达式。上式实 质上就是式(3.3)尖顶电流脉冲的数学表达式,利用傅 立叶级数可展开为:
(3.6)
h
5
3.2.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近似分析
图3.4晶体管特性曲线折线化及集电极电流脉冲波形
h
8
iCgc(u B E V B)Z iC0
u B EV B Z
u B EV B Z
(3.7)
式中,gc为折线化转移特性曲线的斜率。输入回路和输出
回路可以重新写为:
uBE V BB U im cots
h
17
例3.1 在图3.1(c)所示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中,VCC = 30 V,测得IC0 =100mV, Ucm = 28V, = 70 º,求该功率放大器的iCmax、Po、PD、PC、 C和回路谐振阻抗Re。
解:由图可查得 0(7)0 0 .2, 5 13 (7)0 0 .436
因此由式(3.15) 可求得
(3.8)
uCE V CC U cm cots
(3.9)
定义一个周期内导通角度的1/2为导通角(见图
3.4)。由图所示的几何关系,即当 t= 时,iC=0,可
以写出:
Uim co sV BZ V BB
cos VBZVBB
Uim
(3.10)
h
9
需要注意的是,VBB可正可负,即 (VBZVBB就) 是图3.4中 VBZV的BB长度。将uBE代入式(3.7),并利用式(3.10)可得:
iCmax0()
0()1s
incos (1cos)
h
(3.15) (3.16)
12
同理,
Ic1m
1
iCcostdt
1
iCmax
cost cos (1 cos)
cost
dt
iCmax
1
sin cos (1 cos)
iCmax 1()
1()1 (1sicnocso)s
(3.17) (3.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