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章 胶体化学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化学--第10章

大学物理化学--第10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分散系统分类
根据分散相颗粒大小,分散系统可分为三类:
真溶液: d 1nm 胶体系统: 1nm d 1000nm 粗分散系统: d 1000nm
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聚集状态不同,分散系统 可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等。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如图所示,在CDFE 的桶内盛溶胶,在某一 截面AB两侧溶胶浓度不 同,C1>C2;可以观察到 胶粒从C1区向C2区迁移 的现象。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分散相粒子受力情况分析:
一方面是重力场的作用,它力图把粒子拉向容器 的底部,使之发生沉降。
另一方面当沉降作用使底部粒子数密度高于上部 时,由数密度差引起的扩散作用使粒子均匀分布。
第十章 胶体化学(Colloid Chemistry)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分散系统(dispersion system)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就构成 分散系统;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另一种物质 称为分散介质。
分散相总是不连续的,又称为不连续相或内相; 分散介质一般都是连续的,又称为连续相或外相。
返回
2020/8/23
胶体系统 (1nm < d<1000nm)
(1)溶胶:分散相不溶于分散介质,有很大相 界面,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憎液溶胶)

(2)高分子溶液: 高分子以分子形式溶于介质,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是热力学稳定

系统。(亲液溶胶)

胶体化学

胶体化学

胶体体系是介于真溶液和粗分散体系之间的一种特殊分散体系。

由于胶体体系中粒子分散程度很高,具有很大的比表面,表现出显著的表面特征,如其具特殊的光学性质和动电性质等。

一、分散体系的定义分类及研究方法(1)分散体系的定义一种或数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体系叫分散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起分散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

可见分散体系=分散质+分散介质(2)分散体系的分类说明:a.胶体体系中分散质的大小介于溶液和粗分散体系中分散质的大小之间,若以1nm 为溶液中粒子大小的上限,而以 100nm 为粗分散体系中分散质大小的下限,则胶体中分散质的颗粒大小在(1~100)nm 之间。

b.胶体中分散质大小不同。

因此,分散质和分散介质间必有一明显的物理分界面。

这意味着胶体体系必然是非均相分散体系。

c.胶体不是特殊的物质,而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

如硫磺分散在乙醇中为溶液,若分散在水中则为水溶胶。

d.胶体分散体系由于分散度高,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3)胶体的特征和分类①.特征胶体是高度分散的、多相的、组成和结构不确定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②.分类胶体分散体系包括溶胶和缔合胶体。

但大分子溶液和粗分散体系也常被作为胶体分散体系研究的对象。

这是因为a.虽然大分子溶液(也叫亲液溶胶)是热力学上稳定的体系,但由于其溶质分子的大小已进入了胶体分散体系的范围且在某些方面(如扩散性)具有胶体的特性。

b.粗分散体系与胶体分散体系同属热力学不稳定性系,它们在性质上及研究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除按分散质的颗粒大小进行分类外,还可按分散质和分散介质的性质来分类。

表13-1列举了胶体分散体系的八种类型。

表13-1 多相分散系统按聚集状态的分类(4)非均相分散体系的研究方法非均相分散体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领域,其研究方法除物理化学的热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以及动力学等方法外,还涉及物理学中的光学、电学、流体力学和流变学。

胶体化学 (2)

胶体化学 (2)

第十章胶体化学10.0 绪言1.胶体的定义什么是胶体?1861年英国科学家Graham(格雷厄姆)系统地研究过许多物质的扩散速度,首先提出了胶体和晶体的概念,他认为:晶体(如:蔗糖、无机盐等)在水中扩散快;能透过羊皮纸(一种好的半透膜);当溶剂蒸发后成晶体析出。

而胶体(如:蛋白质、明胶等)在水中扩散慢,不能透过半透膜,当溶剂蒸发后成粘稠的胶状物质。

由此他把胶体认作是某一类物质固有的特性。

1905年俄国科学家Beümapн(法依曼)用近200多种物质做实验发现:任何晶体物质在适当条件下(如:降低溶解度,选用适当的溶剂等)也能制成胶体。

1903年,Zsigmondy(齐格蒙第)和Siedentopf(西登托夫)发明了显微镜,第一次成功地观察到胶体中粒子的运动,证明了溶胶的超微不均匀性。

实质上,胶体是物质以一定分散程度存在的一种状态,或者说,胶体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微多相分散系统。

研究胶体和粗分散系统的生成、应用、破坏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科学称为胶体化学。

2. 分散系统的分类及主要特征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大小不等的粒子形态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统。

其中的粒子包括:固体微粒、微小液滴、微小气泡、分子、原子、离子等。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分散相所处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

分散系统包罗万象,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需将分散系统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1)按分散介质和分散相的聚集状态分类:见教材P301表(1)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近几十年来,它已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憎液溶胶系统的主要特征憎液溶胶系统的主要特征是:高度分散(粒子比较小)、多相(粒子比分子大)、热力学不稳定(微多相的G表高)。

由于胶体的这些特殊性质便造成了胶体分散系统在光学、电学、动力学等方面不同于其它分散系统的特殊性质及现象。

在后面几节里一一加以讨论。

4.胶体化研究的意义胶体化学与许多科学研究领域、国民经济的各部分以及日常生活都有密切的联系。

第十章胶体

第十章胶体

10.2溶胶的动力和光学性质
丁铎尔现象示意图
10.2溶胶的动力和光学性质
自然界中的丁铎尔现象
10.2溶胶的动力和光学性质
10.2溶胶的动力和光学性质
(1)当光束通过粗分散系统,由于粒子大于入 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反射,系统呈现混浊。
(2)当光束通过憎液溶胶时,由于胶粒直径 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主要发生散射,可以看见 乳白色的光柱。
10.1胶体分散系统概述
10.1.3胶团的结构 用氯化铁水解制取的氢氧化铁胶团结构
紧密层
扩散层
x
Fe(OH)3 m nFeO+ (n x)Cl- xCl-
胶核
胶粒
胶团
FeO+为稳定剂。 关于胶核有不同说法,南大教材观点如上图,天 大教材等认为FeO+也属于胶核。
10.1胶体分散系统概述
用吐酒石和硫化氢制取的硫化锑胶团结构
Sb2S3
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HS-
(n
x)H
x
xH+
硝酸银与碘化钾反应,碘化钾过量时形成的碘化
银胶团结构
AgI
m
nI-
(n
x)K
x
xK
+
硝酸银与碘化钾反应,硝酸银过量时形成的碘化
银胶团结构
AgI m
nAg+
(n
x)
NO3-
x
xNO3-
离子之间有无圆点,各教材不统一,有圆点清楚一些。
10.1胶体分散系统概述
过量的物质通常称为稳定剂。 从表面能的角度看,胶粒表面能很高,有互相结 合减少表面积的趋势,所以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从电学的角度看,胶粒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有一 定稳定性。

胶体化学核心知识点

胶体化学核心知识点

1.胶体的定义及分类胶体(Colloid)又称胶状分散体(colloidal dispersion)是一种较均匀混合物,在胶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一种分散相,另一种连续相。

分散质的一部分是由微小的粒子或液滴所组成,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

按照分散剂状态不同分为:气溶胶——以气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

其分散质可以是液态或固态。

(如烟、雾等)液溶胶——以液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

其分散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如Fe(OH)3胶体)固溶胶——以固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

其分散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如有色玻璃、烟水晶)按分散质的不同可分为: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如:烟,云,雾是气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水晶是固溶胶,蛋白溶液,淀粉溶液是液溶胶;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是分子胶体,土壤是粒子胶体。

2.胶体的不同表征方式胶体分散体系分为单分散体系和多分散体系。

单分散系表征可以用分散度、比表面积法(不规则形状包括单参数法,双参数法和多参数法)多分散体系可以用列表法、作图法,如粒子分布图,粒子累计分布图。

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

胶体的稳定性一般用zeta电位来表征。

zeta电位为正,则胶粒带正电荷,zeta电位为负,则胶粒带负电荷。

zeta电位绝对值越高,稳定性越好,分散度越好,一般绝对值>30mV说明分散程度很好。

胶体的流变性表征—黏度。

可用毛细管黏度计,转筒黏度计测定。

3.有两种利用光学性质测定胶体溶液浓度的仪器;比色计和浊度仪,分别说明它们的检测原理比色计它是一种测量材料彩色特征的仪器。

比色计主要用途是对所测材料的颜色、色调、色值进行测定及分析。

工作原理:仪器自身带有一套从淡色到深色,分为红黄蓝三个颜色系列的标准滤色片。

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颜色相减混合匹配原理。

罗维朋比色计目镜筒的光学系统将光线折射成90°并将观察视场分成可同时观察的左右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观察样品色的视场;另一部分是观察参比色(即罗维朋色度单位标准滤色片)的视场。

10胶体化学

10胶体化学
2NaAuO2 + 3HCHO + NaOHAu(s) + 3HCOONa+ 2H2O
NaAuO2是上述方法制得金溶胶的稳定剂,写出该金溶胶
胶团结构的表示式。
解:该金溶胶胶团结构为: {[Au]m nAuO2- (n-x)Na+}x- xNa+
12.11.在Ba(NO3)2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可制备BaSO4溶 胶。分别写出(1) Ba(NO3)2溶液过量,(2) Na2SO4溶液过量 时的胶团结构表示式。 解:(1) Ba(NO3)2溶液过量时,胶团结构为: {[BaSO4]m nBa2+(2n-x)NO3-}x+ xNO3(2) Na2SO4溶液过量时,胶团结构为: {[BaSO4]m nSO42-(2n-x)Na+}x- xNa+
胶核:胶体粒子内由分子、原子或离子
形成的固态微粒
胶团:整个扩散层及其所包围的胶体粒子
构成的电中性的整体
例: AgNO3 + KI AgI + KNO3 KI过量 :
AgI溶胶吸附I-带负电,K+为反离子 AgNO3过量: AgI溶胶吸附Ag+带正电,NO3-为反离子
特点:
(1) 胶 核 : 首 先 吸附过量的成 核离子,然后 吸附反离子; (2) 胶 团 整 体 为 电中性。
分散系统分类(按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聚集状态): (1) 均相系统(真溶液) 分散相以分子形式溶于分散介质 (2) 多相系统 分散相不溶于分散介质
分散 分散相 介质 气
名称 气溶胶 泡沫 乳状液 液溶胶或悬浮液
实例
液 固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云、雾 烟、尘
肥皂泡沫 牛奶 泥浆、油漆 泡沫塑料 珍珠 有色玻璃

最新10-第十章胶体化学

最新10-第十章胶体化学
胶粒——胶核+紧密层 胶团——胶粒+分散层(整个胶团呈电中性) 例如:
因硝酸银过量A (g 作为3 N 稳K 定O剂 I)A ,胶g 核K I表N 面3吸O 附银离
子10形-2成0正(a溶) 所胶示,。NO3-成为反离子,其胶团结构如图 也可用胶团公式表示, 图10-20( b) 。 图10-20 (c)所示为负溶胶(碘化钾过量)。
胶体体系 a< λ可见光 (散射光)
真溶液
a<< λ可见光 (透射光)
应用:利用丁达尔效应原理制出了超显微镜。
02.02.2021
9
从超显微镜可以获得哪些有用信息?
(1) 可以测定球状胶粒的平均半径。
(2) 间接推测胶粒的形状和不对称性。例如,球状 粒子不闪光,不对称的粒子在向光面变化时有 闪光现象。
02.02.2021
27
2.溶胶的聚沉
⑴聚沉速度与电解质浓度的关系 ①聚沉值(c1)——指引起某一溶胶明显地发生聚沉所
需外加的最小电解质浓度(和它相对应的ζc称为临 界电势)。 ②在c2点,ζ=0此时聚沉速度达最大。
u
b
02.02.2021
a
c1 c2 ζc 0
图10.21 聚沉速度
与电解质浓度的关系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图10-18 a 电渗示意图
02.02.2021
17
2. 分散双电层理论
⑴分散双电层
①紧密层(吸附层)——包括被固相吸附 了的离子和部分反离子(不能流动层,厚度 为δ);

物理化学第十章 胶体化学

物理化学第十章 胶体化学

+++++++++++++++ –––––––––––––––
+



上一页
+++++++++++++++ –––––––––––––––
电渗
下一页 末 页 17
第三节
溶胶的稳定与聚沉
一 溶胶的稳定性
溶胶的聚结不稳定性:
溶胶的动力稳定性:
1)分散相粒子的布朗运动:在重力场中不易沉降
2)扩散电势(ζ电势):稳定剂的存在使胶团形成
双电层结构,ζ电势越大,越不易聚沉。


上一页
下一页


18

1
溶胶的聚沉
电解质对聚沉的影响 少量电解质的存在对溶胶起稳定作用;
过量电解质的存在对溶胶起破坏作用(聚沉) 1)聚沉值: 使一定量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所需最小电
解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2)反离子起聚沉作用,聚沉值与价数有关,聚沉值: 1 1 1 舒尔采(Schulze) 100 : 1.6 : 0.14 6 : 6 : 6 1 2 3 ——哈迪(Hardy)规则
+ ++ ++ + ++ + +
+ + -
-
+ + + -
热力学电势φ 0 斯特恩电势φ 电动电势ζ:
固体表面 斯特恩面 滑动面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5-24
8
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可见光波长λ= 可见光波长 =400~700nm ~
紫外光波长:400nm以下;红外光波长大于760nm.
粗分散体系a>>λ可见光 (反射光) 反射光) 粗分散体系 (散射光) 散射光) 胶体体系 a< λ可见光 散射光 a<< λ可见光 (透射光) 透射光) 真溶液 透射光 应用:利用丁达尔效应原理制出了超显微镜。 应用:利用丁达尔效应原理制出了超显微镜。 丁达尔效应原理制出了超显微镜
图10-20(b) 胶团公式 - ( 负溶胶; 正溶胶) 上: AgI负溶胶;下:AgI正溶胶) 负溶胶 正溶胶
2011-5-24 24
胶核 胶粒 胶团
图10-20c .AgI负溶胶的胶团结构及示意图 - 负溶胶的胶团结构及示意图 过量, (KI过量,作为为稳定剂) 过量 作为为稳定剂)
2011-5-24 25
2011-5-24
2
例如: 云
牛奶
珍珠
2011-5-24
3
2.分散系统的分类
⑴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
a(n
m) <1 1~ 100 类型 真溶液 胶 大分子化 体 合物溶液 分 溶胶 散 系 统 分散相 离子, 离子, 小分子 大分子 胶粒 性质 均相,稳定, 均相,稳定,扩散快 均相,稳定, 均相,稳定,扩散慢 举例 食盐水溶 液 蛋白质溶 液
2011-5-24
13
4.沉降与沉降平衡 4.沉降与沉降平衡
沉降——重力场作用 颗粒↓ 重力场作用, ⑴沉降——重力场作用,颗粒↓沉积 ⑵沉降平衡—— 分散相粒子本身的重力使 沉降平衡 粒子沉降; 粒子沉降;而介质的粘度及布朗运动引起的 扩散作用阻止粒子下沉; 扩散作用阻止粒子下沉;两种作用相当时达 到平衡。 到平衡。 沉降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沉降速度=扩散速度)。 (沉降速度=扩散速度)。
2011-5-24 22
AgNO 3 + KI → AgI + KNO 3
NO3Ag + NO3Ag + Ag +
NO3-
(AgI)m )
NO3图10-20a AgI正溶胶的胶团结构及示意图 - 正溶胶的胶团结构及示意图
2011-5-24
过量,作为稳定剂) (AgNO3过量,作为稳定剂)
Ag +
23
2011-5-24 10
2.布朗运动——热运动的体现 ——热运动的体现
(胶粒在分散介质中总是进行着无规则的永不停息的热运动)。 胶粒在分散介质中总是进行着无规则的永不停息的热运动)。
图10-16
2011-5-24
布朗运动(a)
11
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是分散介 质分子对胶粒撞击的结果。 质分子对胶粒撞击的结果。受介质 分子的热运动的撞击,在某一瞬间, 分子的热运动的撞击,在某一瞬间, 它所受的来自各个方向的撞击力不 会互相抵销,如图所示, 会互相抵销,如图所示,加上粒子 自身的热运动。因而,它在不同的 自身的热运动。因而, 时刻以不同速度、 时刻以不同速度、不同方向作无规 则运动。 则运动。
图10-16布朗运动
(b)
2011-5-24 12
3.扩散 浓度扩散( 低浓) 3.扩散——浓度扩散(高浓 低浓) 浓度扩散 高浓→低浓
溶胶粒子的布朗运动会引起溶胶中分散相粒 子的扩散作用。 子的扩散作用。 所谓扩散, 所谓扩散,是指溶胶粒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 度区定向迁移现象, 度区定向迁移现象, 扩散的推动力是浓度梯度。 扩散的推动力是浓度梯度。即胶粒从高浓度 处向低浓度处扩散是自发的。 处向低浓度处扩散是自发的。
胶粒的形状(不一定都是球形)
例如:(1)聚苯乙烯胶乳是球形质点 (2) V2O5 溶胶是带状的质点 (3) Fe(OH)3 溶胶是丝状的质点
2011-5-24
图10.20d
胶粒的形状
26
§10.4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1.溶胶的稳定性 1.溶胶的稳定性
布朗运动, ⑴动力学稳定性——布朗运动,扩散作用,使胶粒均 动力学稳定性 布朗运动 扩散作用, 匀分布不下沉。 匀分布不下沉。 胶粒带电的稳定作用——ζ电位的存在 电位的存在, ⑵胶粒带电的稳定作用——ζ电位的存在,使胶粒带 双电层之间存在电性斥力( 电,双电层之间存在电性斥力(将阻止两个相邻胶 粒的聚结)。 粒的聚结)。 溶剂化的稳定作用——双电层中的反离子都是水化 ⑶溶剂化的稳定作用 双电层中的反离子都是水化 离子,形成水化层,水化层有定向排列结构, 离子,形成水化层,水化层有定向排列结构,有弹 性力,可防止胶粒相互间的碰撞挤压而引起的聚沉。 性力,可防止胶粒相互间的碰撞挤压而引起的聚沉。 上述中,后两点尤为重要。 上述中,后两点尤为重要。
或:①液溶胶(分散介质为液体) 液溶胶(分散介质为液体) 固溶胶(分散介质为固体) ②固溶胶(分散介质为固体) 气溶胶(分散介质为气体) ③气溶胶(分散介质为气体)
2011-5-24 5
3.胶体分散系统
的分散系统; ⑴定义:a=1~100nm的分散系统; 定义: 的分散系统 ⑵胶体分散系统的基本特性 多相,高分散度体系; ①多相,高分散度体系; 热力学不稳定(比表面大,表面能大)。 ②热力学不稳定(比表面大,表面能大)。
2011-5-24
14
§10.3 溶胶的电学性质 和胶团结构
1.电动现象:外电场作用下,分散相与 1.电动现象:外电场作用下, 电动现象
分散介质发生相对位移。 分散介质发生相对位移。 电动现象是胶粒带电的最好证明。 电动现象是胶粒带电的最好证明。 电泳——外电场作用下,分散相粒子移 外电场作用下, ⑴电泳 外电场作用下 向异电电极; 向异电电极; 电渗——外电场作用下,液体介质移动 外电场作用下, ⑵电渗 外电场作用下 通过多孔介质(而分散相保持不动)。 通过多孔介质(而分散相保持不动)。
2011-5-24 21
⑷胶团结构
胶核——构成胶粒的最基本的物质的分子(原子) 胶核 构成胶粒的最基本的物质的分子(原子) 构成胶粒的最基本的物质的分子 的聚集体; 的聚集体; 胶粒——胶核 紧密层 胶核+紧密层 胶粒 胶核 胶团——胶粒 分散层(整个胶团呈电中性) 胶粒+分散层 胶团 胶粒 分散层(整个胶团呈电中性) 例如: 例如: 因硝酸银过量(作为稳定剂),胶核表面吸附银离 因硝酸银过量(作为稳定剂),胶核表面吸附银离 ), 子形成正溶胶, 成为反离子, 子形成正溶胶,NO3-成为反离子,其胶团结构如图 10-20 (a) 所示。 所示。 - 也可用胶团公式表示, 也可用胶团公式表示 图10-20( b) 。 - ( 所示为负溶胶( 图10-20 (c)所示为负溶胶(碘化钾过量)。 - 所示为负溶胶 碘化钾过量)。
多相,不稳定, 多相,不稳定,扩散慢 Fe(OH)3 溶胶 多相,不稳定, 泥浆, 多相,不稳定,扩散慢 泥浆,牛 奶
4
>100 粗分散系统
粗颗粒
2011-5-24
⑵按分散质(分散相)及分散介质的聚集态分类 按分散质(分散相)
分散相 分散介质 通称 气 液 泡沫 液 液 乳状液 液 溶胶或悬 固 浮液 气 固 固体泡沫 液 固 凝胶 固 固 固溶胶 液 气 气溶胶 固 气 悬浮体 举例 肥皂及灭火泡沫 牛奶及含水原油 银溶胶、油墨、 银溶胶、油墨、泥浆 沸石、泡沫玻璃、泡沫金属 沸石、泡沫玻璃、 珍珠 加颜料的塑料 雾 烟、沙尘暴
4. 胶体化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胶体分散系统和粗分散系统的组成和破坏 以及它们的物理化学特性。 以及它们的物理化学特性。 ★本章主要研究: 本章主要研究: 本章主要研究 胶体分散系统(大分子化合物溶液、溶胶), 胶体分散系统(大分子化合物溶液、溶胶), 或液溶胶。 或液溶胶。
2011-5-24 6
§10.2 胶体的光学性质 和动力学性质
1.丁达尔效应 1.丁达尔效应
在暗室中,让一束光线通过一透明溶液, 在暗室中,让一束光线通过一透明溶液,从垂直于 光束的方向观察, 光束的方向观察,可以看到溶胶中显出一浑浊发亮 的光柱(乳光)。 的光柱(乳光)。
2011-5-24
7
光源
透镜
溶胶
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的实质是溶胶对光的散射作用。 丁达尔现象的实质是溶胶对光的散射作用。
2011-5-24
9
从超显微镜可以获得哪些有用信息? 从超显微镜可以获得哪些有用信息?
可以测定球状胶粒的平均半径。 (1) 可以测定球状胶粒的平均半径。 间接推测胶粒的形状和不对称性。例如, (2) 间接推测胶粒的形状和不对称性。例如,球状 粒子不闪光, 粒子不闪光,不对称的粒子在向光面变化时有 闪光现象。 闪光现象。 判断粒子分散均匀的程度。粒子大小不同, (3) 判断粒子分散均匀的程度。粒子大小不同,散 射光的强度也不同。 射光的强度也不同。 电泳、 (4) 观察胶粒的布朗运动 、电泳、沉降和凝聚等 现象。 现象。
2011-5-24 18
图(10-19)a 10-19)
2011-层与分散层之间的滑动面的 ⑵ζ电位 电位 紧密层与分散层之间的滑动面的 电位(电动电势)。 电位与电动现象密切 电位(电动电势)。 ζ电位与电动现象密切 相关(只有相对滑动,才能产生ζ电位 电位)。 相关(只有相对滑动,才能产生 电位 。 ζ=φ-e = - 式中φ-热力学电位;e——紧密层电位降 式中φ-热力学电位;e——紧密层电位降 电解质对ζ电位和双电层厚度的影响 ⑶电解质对 电位和双电层厚度的影响 加进电解质,其中异电离子产生同性相斥, 加进电解质,其中异电离子产生同性相斥, 将溶液中的异电离子挤进紧密层( 将溶液中的异电离子挤进紧密层(但δ保持不 保持不 ),使得分散层厚度 使得分散层厚度↓, 电位 。(见图 电位↓。( 变),使得分散层厚度 ,故ζ电位 。(见图 8-19) - )
第十章
胶体化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